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将血-第4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半晌,才在赵石冰冷锋利的目光中抬起头,讷讷道:“大哥为何如此恼怒,可是二叔惹你生气了?他来见大哥了?说了什么?”

赵石哼了一声,背着手在大帐中踱了几步,这才道:“也许……杜橓卿回转庆阳的途中,会遇到些麻烦……嗯,秦川北路典农使张贤,亡于军中……”

赵石自然不会大预言术,但他如今手中的权力,却足以让这句话成为现实,而每一个字,都好像一声惊雷,响起在张峰聚耳畔,他不知道二叔张贤怎么就惹恼了大哥,竟然一至于斯。

张峰聚只觉得后背的寒毛都竖了起来,急急道:“大哥……你这不是要老爷子的命吗?”

急切之间,借口找的着实不错,张祖有二子,其人又重病在身,如果来个白发人送黑发人,老爷子若有个好歹,西北张氏,一下就得翻了天。

不过,只这一句话,就能看出,张峰聚和他这位亲叔叔相处的并不怎么好,不然不会转弯想到这么一个借口出来。

赵石皱着眉头想了想,他之前的话可不是玩笑,他是真想宰了张贤,前世今生,若是旁的事情,他也许会犹豫一二,但论起杀人来,他向来果决的很。

不过话说回来了,杀一个张贤不费事,他现在有太多的人手来做这样的阴私活计,但张贤死了,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会不会拖累伐夏之战,却是如今的他要考虑清楚的问题,如果方才张峰聚有哪怕那么一丝的犹豫,他也能做了这个决定。

但瞅瞅张峰聚,明显连做梦都没想过这样的事情。

赵石撇了撇嘴角,心里有些不满意,还暗自念叨了一声,妇人之仁。

实际上,他自己才是人群中最特异的那一个……

第十二卷 千秋功业需百战 第1245章 韦州(八)

黑夜如墨。

赵石驻马于大营之前,望着月光之下,黑黝黝的韦州城,呼吸着西北晚间渐渐寒冽的空气,默然不语。

护卫们迅速的散在四周,张峰聚随在赵石身旁,心潮起伏。

夜晚巡营,不知不觉间便来到了大营前方,实际上,十几万人的大营,连绵十数里,根本不可能一一过去查看,只不过是走马观花而已。

而韦州城城门紧闭,西夏人好像打定了主意,要死守下去了。

秦军警惕的,实际上还是来自灵州方向的西夏援军,这几日,大军来到之前,从韦州到灵州的路上,秦人探马不绝于途。

与灵州方向的西夏探马,厮杀不绝。

传回来的消息越来越是清晰,也不出人意料之外,西夏大军正在往灵州聚集,灵州内外,很快便可能成为一座真正的大兵营。

不过消息一日一变,谁也不清楚,西夏人什么时候,能在灵州整顿好兵马。

不过,让秦军上下安心的是,西夏人的反应是如此迟钝,秦军有很多时间,来围攻韦州,而以张峰聚的眼光看,在灵州城下决战之势,已是不可避免。

他和其他将领一样,都有些不明白,向来用兵崇尚速战速决的大哥,最擅长的应该就是长途奔袭,让对手措手不及之下,一战而溃敌军,为何今日迟迟不肯放任大军加快速度,不然的话,以秦军之势,应该已经拿下韦州,进逼灵州才对,那样的话,应该能争取很大优势……

他的猜测不比别人少,一个嘛,他猜应该是因为中路秦军各部,多出自殿前司禁军,远不如当初进兵河东时的各部人马般如臂使指,放缓行军速度,让大军各部,在沿途战事上养成默契。

第二个嘛,是他和其他各部将领都最不愿意见到的情形,就是驻军韦州,卡死西夏人南下的通路,等待左右两路人马的消息,这样的话,就算左右两路人马大胜,中路秦军也只能在明年发起进攻了。

而这样一来,伐夏之功,中路秦军能占得几分,真的不好说。

当然,这样的战略,将十分之稳妥,明年时候,西夏人必定开始缺粮,尤其是他们在灵州聚集起来的大军,人吃马嚼,不用到明年春天,若不来韦州决战,就只能各自散去过冬……

不过,这也建立在秦军粮草充足的基础之上,就像是当年那场伐夏战事,绝对不会有人提议用到这样的战略,粮道如此漫长艰辛,不等西夏人缺粮,秦军到先顶不住了,最终,决定两国胜负的,将是国力……

当然,现在这些纷乱的思绪也只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他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二叔是怎么得罪了大哥,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变故。

他瞧的出来,大哥这次是真恼了,不然的话,看在他这个义弟的份上,也断不会说出要取二叔性命的话来。

这位大哥,从来都是先动手,后讲理的人。

赵石的声音从黑暗中传来,“这西北的风沙,果然与草原不同,应该也是英雄用命之所在,却让西夏人糟蹋了,咱们汉人又不愿来,可惜了这一片好地方。”

黑暗之中,张峰聚脸上神色迅速古怪了起来,他到是想说,这破地方有什么好的,除了沙子多以外,还能有什么了?

不过他嘴唇蠕动了半天,到底没开口,只是静静的听着。

赵石的声音在黑夜显得分外的清晰,“你那个二叔,野心不小,想要给朝廷牧马积粮,这次来军前,是朝我要官儿来了,嘿嘿,他眼光不错,要的既非西凉,也非韦州灵州,而是银夏以及西夏人的河南地。”

“你干什么吃的,就一点风声也不知道?”

张峰聚听到这个,眉头一下就拧起来了,心中也是恍然,原来如此……

沉默良久,才小心翼翼的问道:“大哥,这次打下来这么多的地方,总要有人镇守吧……东边那些都交给张家,是有不妥,但……我那二叔,应该没那么好的胃口才对……”

赵石暗中摇了摇头,这小子在自己身边从来不愿动脑子,远不如当初肚子在潼关时有主意。

这会儿,他的气已经消了下来,也便耐心解释,“延州,离京师长安还算近,这么多年下来,延州镇军也能自成一体,你张家去了银夏,山高路远的,谁还能顾得到?”

“西北这地界,就是个称王称霸的所在,前几百年,李元昊抓住了时机,便有了西夏,你张家在西北日久,还能不如个蛮夷了?”

“此战过后,你张家就算出不了两位大将军,你张佩官的这个大将军我总要保出来的,你三叔张承就算成不了大将军,前程也是无忧,你二叔肯定就是看到了这个,着急了,跑到军前来胡言乱语。”

“存的心思嘛,也好猜,他现在是文职,想弄个布政使当当,再拉着你三叔去做安抚使,好嘛,你张家自己弄出了一块封地出来,挺有本事啊。”

张峰聚越听越不是那么回事,加上刚才他说的那几句话,背后一下冷汗就冒出来了,他再是不动脑子,这会儿也被赵石话里话外的意思吓到了。

急忙辩解道:“大哥,这事我真的不知道,不然的话,早跟你提了,我二叔也是一时眼小糊涂,这如意算盘打的,朝廷怎么会答应?”

赵石笑了一声,“你不用急,我晓得你的心性,断不会弄出这等糊涂事来,不过你也别说朝廷答不答应,你二叔聪明着呢,拉上你三叔,他可是有从龙之功在身,朝廷若给不了他个大将军,不定就能让他来当这个安抚使。”

“如果还是我开的口,你想想,朝廷凭什么不答应?到时候,你我两个大将军在外,张家远在西北,定然能盛极一时。”

“此乃灭族之祸……”张峰聚咬着牙蹦出来了一句,这个时候,他是真想去见见二叔了,怎么能想出这么个主意来?

他这会儿也是真明白为何大哥动了杀机了,他这个二叔是在将所有人都往火坑里推呢,为的也不过是一己之私,这个人也就是他二叔,换个旁人,不定悄无声息的就掉了脑袋……

“于公,你说你二叔该不该死?于私嘛,我这里就不多管了,一个典农使,闹不出多大事情来,等你成了大将军,再回头处置也成。”

“不过,我可跟你说,此战过后,军功犒赏,多数要拿西夏人的地盘来做文章,多少人盯着呢,最好小心些,让人拿住了把柄,今日有你我在,旁人不敢说什么,异日你我都不在了,祸患也就不远了。”

张峰聚明白,这话里指的不只是二叔张贤,还有他三叔张承,沉吟良久,最终,在马上躬身道:“多谢大哥。”

赵石笑了笑,“咱们兄弟,不用见外。”

话已经说到了,赵石也不欲再就此事多说什么,他话锋一转,“这天地很大,眼光别只盯着一处,西北,草原都很辽阔……此战过后,大家的目光肯定就都在东边了,但要说说啊,中原也没什么好……”

“我在草原上就有所听闻,过了西辽,还有花勒子模,再往西走,匈奴人,突厥人,等等等等,在那里建成了许多国度,也应该就是咱们说的西域了,而西域再往西,据传有大食国,很是强大,再往西去,据说有一处城池,扼道路之咽喉,叫耶路撒冷,东西各部族,皆称之为圣城。”

“什么圣城,不过是一处要隘,阻隔东西,为众人所争夺罢了。”

说到这里,赵石兴致愈发高了,他抬手指向西南,“你看,那个方向,吐蕃高地背后,据说便有一处和中原差不多的地方,也是佛陀的故乡,现在应该叫……天竺吧,那里应该有一条大河叫恒河,恒河沙数也就源于此处,恒河两岸,皆为肥田沃土。”

“那里的人,一年四季,皆有收成,所以人们较为懒散,只不过和咱们汉人一样,看不上别处的土地,多数时候,只是经营自家花草罢了。”

当然,身为历史盲人的赵石说的这些并不准确,此时伊斯兰诸国战乱纷呈,但就整个阿拉伯世界来说,他们的势力却在不断的膨胀。

此时的他们,不但已经攻克了圣城耶路撒冷,而且,早就开始了漫长的侵略天竺,也就是印度的战争。

而在中亚,他们正在和突厥,匈奴等部族建立的国家争夺中亚的控制权……

实际上,阿拉伯世界,在这个时候,已经逐渐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具有着很强的排外性和攻击性的伊斯兰教,也确立了和基督教相峙相争的地位。

当然,在另一个时空,当蒙古人骑着矮小的蒙古马,穿着破烂的羊皮袄,挥舞着弯刀漫山遍野冲向中亚的时候,什么教派,什么人种也就都成了浮云一般的存在,大多都匍匐在了蒙古人的面前,被一个个蒙古人建立的汗国所取代了。

第十二卷 千秋功业需百战 第1246章 韦州(九)

很多年之后,张峰聚都还记得这个寒凉的夜晚。

那个时候,他已经记不太清大哥赵石的那些言语,他只知道,那个夜晚,大哥赵石为他描述了一个壮阔到了极点的画面。

那个画面中,有着无数的种族,无数的国度,有着辽阔的山河土地,更有着隐隐的金戈铁马。

那里的一切,熟悉之中带着陌生。

就像人们头一次真正抬头望向夜空,知道头顶的闪闪星空原来是如此壮丽,又是如此的深邃而神秘。

张峰聚一直都知道,自己这位大哥对那些遥远的部族国度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多年之前,就曾单人独骑去到草原,广为世人所知的就是,大将军少时,曾游于翰漠之地,还娶回了鞑靼人的公主。

当然,作为赵石的义弟,他知道的更多一些,大哥那次北上草原,曾经历过草原上最可怕的风雪,也曾和草原马匪激战厮杀。

而那个时候,大哥不但见到了鞑靼人的汗王,而且,和克烈部的桑昆,蒙古诸部汗王的弟弟结成兄弟。

多年之后,大哥带领雄兵数万,北上草原,解鞑靼人,克烈部之困,顺便,征服了无数草原部族。

大哥赵石,对于占据汉家河山的异族之痛恨,他能感觉的到,但他更知道,和那些满心想着恢复山河的汉家豪杰不同,大哥赵石显然痛恨的是党项人还有女真人的行径……

嗯,痛恨这个词好像不太准确,应该用厌恶才形容更加贴切一些,厌恶他们的穷奢极欲,厌恶他们的颐指气使,厌恶他们的官制律法……

就像这一晚他听到的一句,西夏人糟蹋了这样的好地方一样,没有多少仇恨之意,只是单纯的厌恶,也许,最大的原因是,他们挡了路,挡了一条通向更远更辽阔的地方的路,而这一挡,就是数百年,所以让大哥更加的厌恶,想要全部杀死他们。

是的,自这一晚,张峰聚便已确认,大哥赵石的目光从来不曾往中原看上一眼,他在意的好像从来就是汉唐,甚至大秦都不会在意的那些地方。

而以前的种种,也证明了这一点。

大哥自从军以来,除了平蜀之外,对手从来都是异族,党项人,女真人,草原部族……

张峰聚有些仰慕,却又有些担心,不管怎么说,中原皆乃汉人之根本,一统天下,这是每一个乱世豪杰的最终目的,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例外,所有人,上至君王,下至黎庶,都认这个。

只有占据中原正统,定鼎天下之后,人们的目光才会逡巡四顾,望向更远的地方。

而大哥赵石……能等到中原平定的时候吗?

以大哥的威望,现在能压制得了军中诸将,让他们跃跃欲试,却不敢越雷池一步,但一年,甚至几年之后呢?

当陛下以及军中大将,都在为平定中原而殚精竭虑,大哥赵石那个时候又会做什么?又有多少人会跟随在他身边?

是的,张峰聚看的很清楚,平定西夏之后,大秦将迎来最好的机会,没有人会忍得住,即便当今陛下,也不会再容许牵绊中原之战的事情发生。

大哥赵石之前所做的一切,更好像是在为中原之战做的准备,这个准备是如此的充分,让大秦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

但张峰聚却觉得,大哥赵石之所以做这一切,与逐鹿中原之战没有多大的关系。

这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门……大哥赵石会不会忍不住一脚跨进去?也许,当大哥忍不住的时候,大秦……将迎来最大一场变局,那无疑是一场狂风暴雨,一个不慎,就要受那没顶之灾。

想到沉重之处,他晃了晃头,不愿再深想下去,这些年来,多少风浪都过来了,风雨再大,又能怎的?

他只知道,有一些人,不管大哥做什么,都会追随在他身边,就像自己,就像木华黎,就像杜……猛林。

他下意识的竟然将木华黎放在了杜山虎的前面,自己随后便觉着有些不对劲儿。

这一番相谈实际上已经结束,赵石兴致已尽,调转马头,带着人回转大营。

一直没有离去的张峰聚也是满脑子的胡思乱想,他现在并不担心家里真出什么事情,担心也只担心老爷子熬不过这个冬天,其他的……不论是二叔张贤,还是三叔张承,对于他来说,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这世上,除了老爷子和大哥赵石,没有谁能让他畏惧……

他只是有些隐隐的忧虑,盘桓在心间,却又不能说出来,不觉有些憋闷,所以,最终他还是开了口,“大哥,咱可也是大将军了,杜山虎那老小子别想再在小弟面前……”

说到这里,他脸色却是变了一变,话头也顿住了,他自己恨不能抽上自己一巴掌,本想着弄些玩笑话,松缓一下气氛,提什么杜猛林。

不过,他猛然间就又是一惊,终于知道方才哪里不对劲儿了,杜猛林……从什么时候开始,随大哥南征北战这么多年的同袍,虽说一直不很对付,但却是可以付之以生死的交情才对,但他竟然对杜猛林下意识的有了忌惮。

事实上,张峰聚这个人很聪明,只是生于军旅世家,从军之后,也一直呆在军中,性情不免偏于耿直,很多事,不愿多想,换句不好听的话,这一生太顺,在西北的时候有老爷子宠爱,到了京师,又跟随在赵石身边,风浪虽经历了不少,但从没经过大起大落,想的也就少了。

但在他这样一个位置上,又是那样的家世,要说没有一点城府,就是胡扯了,最多最多,也就是反应慢些而已。

既然察觉了些不对,只一回想,便有了些头绪,心中不免忧虑更深,而更多的,则是愤怒……

想到了就说,对上大哥赵石,他从来不会隐瞒什么,也好给大哥提个醒不是,“大哥,杜山虎那里……好像等不及了……”

他心里琢磨着措辞,骑在马上的赵石已经轻笑了一声,好像已经知道了他的心意,声音和缓,带出些暖意,“杜猛林年纪大了……他和你不一样……”

“和我到是挺像的,起于寒微,于军中厮混多年,几番起落,最终才有了今日之权位,他用兵厚重,善于隐忍,但真要论起胆子,可要比你强上许多,一旦让他抓住时机,立即便是雷霆暴雨,让人难以抵挡。”

张峰聚听了这个,眉头顿时就是一挑,对于杜山虎,他从来没有服气过,这几乎成了下意识的反应。

不过,这一回他忍住了没有反驳,心中反而安宁了不少,看来,大哥心中早有成算,用不着他再多说什么了,也是,杜猛林再老奸巨猾,到底是大哥一手简拔出来,任他再蹦跶,还能蹦出大哥的手心?

果然,赵石继续道:“还是管管你自己的事情吧,别操那么多的心……杜猛林眼睛盯着上党呢,玩的也是左右逢源的把戏……但毕竟多年的交情,不会如旁人般,为了名利,将生死兄弟卖了……而他年岁已经不小,也已经是大将军了,有自己的主意很正常,以后相见,一如平常便是,别闹什么脾气。”

张峰聚彻底放下了心,要知道,当年羽林左卫,其实就是他们三个人撑起来的,要说杜猛林投入大哥麾下比他来早上几年,征战这些年,几个人虽然见面日少,但战阵之上,培养出来的生死交情,实胜于手足之情。

他是真怕大哥和杜山虎闹起来,那样的话,大哥无异于断了一条臂膀。

心中虽安,但他还是撇了撇嘴,“那老小子面似忠厚,实则奸狡,惯用些小伎俩,我已经不知吃了他多少暗亏,大哥还是小心些为好……”

他这里心中安定,却是不知,在他这位大哥的心目中,杜山虎实已不可信任,说出的那些话,不过是安他之心,不要过后和杜山虎闹起来,让杜山虎察觉出什么罢了。

实际上,赵石在京师时,就已接到河东密报,长安之乱前的那一个冬天,也正是第一次太原之战落下帷幕,他准备回京之时,有人自京师去到河中,进了杜山虎的府邸,之后,杜山虎的府邸中,死了一个下人。

那个时候,赵石记得分外清楚,从京师来了一个人,给他带来了太子李全寿的口信,然后,那个人静静的消失了,何其相像的过程。

天下群山,吾与君共之,就是不知道,杜山虎得了怎样的承诺。

若是什么急于建功立业啊,什么年岁大了之类的理由,赵石都可以理解,但那个时候,他回长安的途中,经过河中,杜山虎都说了些什么?

再之后,河中闹了起来,是他入大理寺牢狱最直接的罪名,若非他早有准备,召数万大军直入长安,他赵石会是什么下场?

所以,再什么样的交情,再什么样的借口,于他而言,杜山虎此人,都已经是不可信重了。

第十二卷 千秋功业需百战 第1247章 韦州(十)

天空中,巨大的石块,翻滚着,落向城池,然后发出一声声巨响,整个韦州都好像在震动一般。

密密麻麻的身影,顶着盾牌,迎着同样密集的箭雨,在大地上涌动,不时有人惨叫着倒下,或者迎来死亡,或者被同伴儿救起,扶助而行。

很快,韦州城下,就多出了无数尸体,鲜血的味道,也开始在秋风中浓重了起来。

秦军的队列依旧整齐,将韦州三面,围的水泄不通,队列中,一个个秦军将士,冰冷而又麻木的注视着前方,这里,已经没有什么新兵了。

从庆阳,到萧关,再到韦州,就算没有经历过怎样艰难的战事,但西北的风沙,还有散布在道路周围的部族,都磨练了他们的精神,让他们迅速的融入到了这场战争中来……

这是第一天攻城,远没到最惨烈的那一刻,现在,只是攻城的序曲,需要忍受一定的伤亡,填平韦州还算宽阔的护城河。

这样的事情,必然也不会由各部精锐来做,他们中最主要的来源,还是民夫,这无可避免,当然,和以往民夫要忍受最惨痛的伤亡不同,秦人这里已经为他们准备了比较好的防护。

这不再是猛虎武胜军的专利,无论猛虎武胜军的制式军刀,还是投炮,或者其他在河中河东战场上经受过战争检验的东西,都已经渐渐在各军普及装备,以大秦如今的国力,这样的事情,已经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了。

当然,大将军赵石领兵,照例不会太过仁慈,填平沟壕这样的任务,怎么会少了沿途搜掠而来的西北部众以及各处盗匪呢,其中,还有一部分,则是陆续俘获的降俘……

他们中间,很多都是汉人,但既然曾为西夏人效力,在大将军赵石这里也不会受到过多的优待,他们会在攻城之战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也是注定了的,当然,在经历过这些战事之后,他们中一些人会补入秦军当中,立下战功的,则可以得到奖赏,其余人等,也会得到自由,成为大秦治下的百姓。

实际上,在赵石心目中,这些在西夏人统治之下日久的汉人,还另有用处,一场场战事下来,俘获的党项羌人将越来越多,这些西北汉人还可以当做屠刀来用上一用。

可以说,护城河的作用在这样一场战事中,并无多少发挥的余地,这里不是江南水乡,所谓的护城河也没有多深,更不会有多宽。

随着尘土飞扬,多半天的工夫过去,韦州城的护城河已经消失在所有人的视线之中,随着一队队灰头土脸,好像在泥土中打过滚一样的民夫,战俘归队,战争的序曲终于结束了……

随之,各部将旗开始前移,一队队秦军兵卒整理好武器甲胄,一阵阵呼嚎声在四处响起,那是各部将领们在鼓舞士气。

随着隆隆的战鼓声开始作响,一列列秦军士卒在军官声嘶力竭的命令声中,顶着盾牌,开始迈步向前。

城头的西夏人也是奔跑呼喊,战争终于进入到了最惨烈的攻城阶段。

密密麻麻的箭矢从城头升起,然后带着令人毛骨悚然的锐啸声落下,就像雨点般钉在盾牌上落在地上,或者插入人的身躯,带走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这样程度的攻击,并不能阻止秦军向前,在经过箭雨的洗礼之后,秦军终于来到城墙之下。

带着倒钩的攻城梯猛在秦军阵中升起,并拍在城墙上。(文*冇*人-冇…书-屋-W-Γ-S-H-U)

城头西夏人的惊呼和嚎叫,隔了很远,也能清晰入耳……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典型到有些枯燥的攻城战事,一方围城而攻,一方死守,可以说毫无新意可言,但越是这样的攻城战事,才越发残酷。

这样和消耗无异的攻城战,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战术层面,是从来不会产生什么胜利者的,攻城的一方,无疑有着战场的主动权,但却要忍受地利上的劣势,而守城的一方则相反。

许多攻城之战之所以被人传扬,不过是因为由战术而及战略罢了,而如今的韦州城,到底能不能成为这样一个角色,还要看战事后续的发展。

秦军开始登城,韦州还算高大的城墙上,开始出现一串串的秦军身影。

这个时候,秦军不可避免开始出现大量的伤亡,城上的西夏人,拼命的射出箭矢,扔下石块,倒下早已准备好的滚烫热油。

一个个秦军惨叫着,手舞足蹈的落下去,他们中很多人,将不会再有机会站起来,城根上,尸体开始堆积,鲜血开始流淌,很快,这里的土地就泥泞了起来,也开始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儿。

几架扶梯还没有靠上城头,就被伸出来的撑杆挑翻,晃悠悠的向反方向倒去,将下面躲避不及的秦军砸的骨断筋折。

这个时候,一声大响,南城城门前的吊桥终于被砍落在地,早已等候多时的秦军立时推着撞锤车,向城下推进,城头设下的箭雨,被撞锤车的挡板挡住,对他们并无多少损伤,很快,他们便来到城门之前,推动巨大的撞锤,开始砸起了城门……

城头倒下了一片火油,火把扔出来,城下立时火光一片,将扶着撞锤车的秦军士卒烧的惨叫连连,但并不能止住秦军的行动,很快,火焰便衰弱了下去,立时便有秦军补上,撞的城门咚咚大响。

终于,有秦军将士冲上了城头,秦军阵中,立时发出参差不齐的欢呼声,秦军的战鼓声,也猛的急促了起来,像是在催促战士们勇猛向前。

不过,希望很快就被蜂拥而上的西夏兵卒所不灭,上了城头的秦军士卒,纷纷被斩的血肉横飞,掉下城头。

过了也不知多少时候,仿佛老天爷也不愿再看到人类互相残杀的丑恶景象,拉过浮云遮住了面庞。

这时,秦军的勇气已经衰竭,终于,也不知是谁,开始掉头向后跑去,整个秦军的攻势,一下便崩溃了开来,在城根上的秦军,抛下还在攀爬扶梯的同袍,纷纷向后退却,然后在慌乱中,被城头的西夏人一个个射倒在地,他们很快退出了西夏人的射程之内。

战鼓声猛然停歇,数万秦军将士,寂静一片,眼瞅着城墙上的秦军士卒,被西夏人一个个杀死,尸体掉落在城墙前面。

帅旗之下,赵石冷漠的看着这一切。

随口传令,“传我军令,先自退却者,全伍皆斩,再斩队正,营正十军棍,让其戴罪立功。”

城头方向,响起西夏兵卒的欢呼声。

但秦军并不罢休,第二波攻势很快便已来到,和前面别无二致,然后是第三波……

等到太阳西沉,天色渐渐昏暗,赵石终于传下了收兵回营的命令……

一天的战事终于落下了帷幕,三面攻城,除了填平了护城河之外,皆无所进展,到是西城,三次攻城,皆都登上城头,赵石传令嘉奖,使主攻西城的郭猛部,很是得意了一番……

夕阳西下,城上城下,都散发出浓浓的血腥味道,夹杂着烟火之气,诠释着战争的残酷。

西夏人在平静下来之后,不断的将战死士卒的尸体扔下来,让城墙之下,更是一片狼藉,寒鸦漫天飞舞,等到秦军陆续归营,它们便迫不及待的落下,开始享受这难得的美味了……

回到营中,秦军上下,默默舔着伤口,炊烟升起,热腾腾的饭食,让战士们紧绷的精神渐渐舒缓下来。

将领们闲不下来,四处安抚将士,然后,各部将领还要到中军大帐,商议得失,并准备明天的战事。

实际上,无论是赵石,还是各部将领,皆能看的明白,守城兵卒,也就是西夏静塞军司,并不算强大,甚至于,猛虎武胜军的年轻将领们以为,这样的守军,他们一个冲锋,就能冲上城头,破了韦州城才对。

对于殿前司禁军,从来不会放在这些越来越桀骜的年轻将领眼中。

不过,赵石还是决定,明日照旧,并安抚众将,不要心急……

可以说,如今的赵石,统兵打仗越来越是得心应手了,伤亡,也只成为了他心中的一些数字,不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