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将血-第3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宣读圣旨之时,便都安静了下来。

圣旨的程序也好似千年不变,先就是论功,备述赵石功绩,当然,论功过后,并非就是颁赏,而是要挑出点毛病,给臣下以惊醒,在这里也就不一一赘述了。

接下来才是圣旨的实质性内容,也就是论功行赏的环节,无论宣旨的,还是接旨的,都是心里有数。

这次赏赐自然丰厚,金银若干,绫罗绸缎若干,还有天、田地屋宅若干,这些也不用多说,得胜伯府不缺这个。

再者说了,没钱的男人是条虫,有钱的男人却无权,在某些人眼中也是条虫,有权却不够大,还是逃不脱旁人摆布,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男儿在世,讲究的是一个封妻荫子,要掌权,还要掌大权,这才不枉了在人世走这一遭。

金银细软,田地屋宅比起世间权柄来,实在算不得什么。

废话少说,直到徐春念到,晋大将军赵石,三等定军侯,三品冠军大将军,赏金鱼袋,荫庶长子赵君玉,云骑尉。

赵石老娘,妻子,皆有封赏,晋其母,渭河郡夫人(沿唐制),其妻,范氏,柔福夫人。

可谓是一门皆荣,果然赏赐丰厚的让人难以想象。

此时的赵石,一跃已为大秦众将之首,没有之一,即便是大将军张培贤,也要稍逊一筹。

而此次一战,却直接封出两个侯爷来,可见乱世当中,军功之赏,实非其他可比。

这也象征着,随着大秦统一天下的步伐,将军们终于用敌人的鲜血以及累累尸骨打破了旧有的官场限制,为自己和子孙建下偌大的基业,而这,也只是刚刚开始而已,可以想见的,将来在大秦铁骑纵横天下的过程中,定会有更多的杰出将领涌现出来,破城之功,斩将夺旗之功,灭国之功,等等等等,到那时,封公封王,也就不再是什么梦想了。

堪称冗长的圣旨宣读完毕,递到赵石手上,徐春换上笑脸,一把掺住赵石胳膊,恭喜道:“侯爷快快请起,也好让咱家恭贺一番,讨个吉利。”

与到河中宣旨的大太监气度实在不同,皇帝身边的人,真正的不一样。

一家子纷纷起身,恭喜声也连成一片,喧闹异常,赵石不欲过分张扬,很快遣散众人,又将圣旨以及颁下的印信妥善放好,这才命人招待好随行传旨之人,自己则陪着徐春到正厅叙话。

等到香茶果点摆上,正厅中安静下来。

徐春笑起来却是显得亲近了许多,“侯爷一去两载,咱家在京师时常挂念,今日见侯爷安然无恙,且载誉而还,陛下也不吝厚赏,当真是可喜可贺,啧啧,封妻荫子,以侯爷当今威势,当真是百年难得一见啊。”

赵石也笑,封赏下来,还如此丰厚,确实让他心安不少,但宫宴阴影还在,又有许多事不知就里,再加上……封赏虽厚,却未提及半点实职,这心就算放下,也是放在半空中的。

目光闪动中,他的位份已是非同寻常,但面对的这位大太监也非是当年那个从树丛中连滚带爬出来,无足轻重的小太监了不是,所以,有些话也就不能说的太随意了,“些许辛劳,却得如此厚赏,实在令人惭愧,还望公公回去回禀陛下,臣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徐春肃容听了,道:“侯爷放心,此话定然会传到陛下耳中。”

接着两人闲话几句,见徐春有告辞之意,赵石已经知道,这位估摸着是不欲再与宫外有什么瓜葛了,想想也是,此时情形,与当年已是迥异,宫内太监交结朝廷大将,一个不好,谁也得不了好去,其实不光是现在,便是两年前未曾离京之时,这种日渐疏离的感觉就已经有了的,如今只是被证实了而已。

这事也怨不得谁,宫中太监不能干政,有着自己的生存之道,而他已经是定军侯,冠军大将军,说是位极人臣,还差着一些,但也差的不多了,这样的位份也无须再冒着杀头的危险,交结宫内太监们。

不过当此之时,总有阴影在心中徘徊不去,赵石还是笑着试探了一句,“陛下可还安好?昨日宴饮,见得陛下春秋鼎盛,神采飞扬,让人当真欢喜的很,不过在我们这些外臣眼中,陛下也总是……公公朝夕伴于帝侧,定是比咱们清楚多了……”

徐春抿了抿嘴唇,瞅了赵石一眼,最终还是眼神一定,笑道:“正如大将军所言,陛下安好的紧……天色已然不早,咱家还得回宫复旨……”

赵石哈哈一笑,站起身来,“既然如此,就不留公公了,改日闲暇,再多多讨教,来我送公公出去。”

徐春躬身,“不敢,侯爷请留步……”

赵石还是坚持将人送到了府门口,早早已经有人封好了些礼物,塞到了一个小黄门的手中。

见传旨众人渐渐远去,赵石微微摇头,他本来最关心的是太子现在如何,但只试探了一句,就被堵了回来,再问也是徒劳,而一旦言及太子,以徐春现在的姿态,谁知道会不会将这话传给皇帝陛下?

而今皇后一去,曲氏在宫中的势力必定大涨,谁又知道,此人和那边是不是有什么瓜葛?所以,有些话,还是不要出口的好。

回转身,府门在身后缓缓关闭,得胜伯府,闪闪发光的牌匾看着便气势非凡,但也存在不了几日就要换成定军侯府了。

赵石来到正厅所在,南十八已经在那里自斟自饮半晌了,见他回来,赶紧起身,幽黑的眸子望过来。

见赵石缓缓摇头,南十八也是摇头叹息了一声,不过马上安慰道:“此乃意料中事,大帅不必放在心上。”

赵石落座,端起茶盏,润了润嗓子,“放在心上也是无用,咱们刚回来,这么乱撞可不成,这样,你与惜身商量一下,该拜访什么人,是光明正大,还是派人来往,都细细弄个清楚,赏赐看似不错,却未提及实职,嗯,心里还是不踏实……”

说到这里,顿了顿,“明日我会给你几个人名,你在府中家将中挑几个机灵的……别,府中家将都是熟面孔了,这样吧,你到城南皇庄那边挑几个人,让他们在长安定下居所,专与这几个人联系,中间细节,你斟酌着办,切记,此事只有你我知晓,不要告知其他任何人。”

南十八心头一凛,“这些人是……”

赵石低声道:“以往内衙所属……”

南十八摇头,“大帅,内衙所属,为朝廷耳目,这些人身在京师之地,难保……”

赵石笑了笑,他现在真的有点后悔,当初在京师那长时日,把心都放在了武学上面,却未想到安插什么耳目,真真是太平日子过久了,这脑子也变懒了的,若是那时在国武监中挑些亲信之人出来,善加使用,时至今日,也不会用这些被赵飞燕隐匿下来的内衙密碟。

这些人可谓是久居京师,各式各样,也各有门路,也是赵飞燕经历当年惊心动魄的一晚,总有一种危机感,将这些当年被内衙遗忘或是在内衙中不得志的同僚下属隐匿了起来,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而今的他,虽还是内衙所属,但身在蜀地的他是明白的,当年既然投了大将军,就不能三心二意,那许多密事干下来,一旦为其他同僚所晓,不定是个什么下场呢,唯有紧紧靠住大将军,再躲到远离京师的蜀中之地,才不虞安危。

这人可谓是心有七窍之人,不过留在京师的后手,今日却被刚刚能被赵石用到。

“个钟道理,不用说,我也明白,但非常之时,让他们查一些大事不成,但一些细节处,却可从他们那里得到蛛丝马迹也未可知,当然,还得你细加甄别,小心行事才成。”

“不过这些人都有把柄在手,嘿,内衙出来的人,能在长安活的舒坦,岂是那么容易的?所以不用过于担心什么……”

南十八点了点头,算是应下了,不过心里也是苦笑,自己这么下去,岂不是成了密碟头子了?

第十卷 天下兴亡谁人晓 第804章 亲戚

“老爷,表老爷求见。”

表老爷?赵石险些没纳过闷来,不过随即就知道是谁了,除了如今改任侍御史的张世杰,还能有哪个?

知道是他,赵石冷哼了一声,道:“不见。”

要知道,当年许节能攀上得胜伯府这门亲事,还是张世杰从中保的媒,如今许节休妻远遁,差点彻底毁了赵石这个妹妹,也弄的合府之人凄凄惶惶,张世杰虽不是罪魁祸首,但与帮凶无异。

当然,最让赵石恼火的是,张世杰身涉其中,又是得胜伯府亲戚,前几日竟然没见个人影儿,哪怕解释一句也成啊,就没见他露过面。

回府之后,也没功夫问及在自己没回来前张世杰是否来过,赵石也知道,张世杰为人方正,是正经的君子,说起来,这样的人旁人说来或许钦佩有加,但放在自家亲戚眼中,这样的人还是少一些的好,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连对亲戚都这么淡,还谈什么亲戚?

加上去岁时,被那许节窜蹬着,还上书参了赵石一本,真真是让人无语。

而今日露面,赵石一转念就明白了的,肯定不是什么趋炎附势了上门道贺了,这是见皇帝陛下已经召见过了,圣旨也已经到府,也就是说,旁人可以登门造访,无虞于其他什么了,这是照足了规矩来的。

说是有心吧,是真有心,肯定等的很辛苦,但要说无情吧,也有那么一点,反正现在赵石很恼火儿,直接将其拒之门外了。

不过片刻之后,又来人禀报,这次来的却是前院管家杜鹰,小心翼翼的笑着,“老爷,表老爷说,他刚回京两天……这里还递了拜帖,说老爷若不见他……他便一直在府外等着,老爷您看……”

“才回京两天?之前去了哪里?”赵石问道。

杜鹰赶紧回道:“这个小人听说了,去回巩义探亲去了,年前走的,只是没想到会拖到现在才回来。”

这可真巧了,朝廷侍御史,闻风奏事,纠劾百官,可谓清贵无比,回乡探亲,一去就是两个多月,怎会如此?

沉吟了一下,终是余怒难平,“让他在书房等着,过后我自会见他。”

杜鹰显然松了一口气,“是,小人这就去让表老爷进来。”

要说得胜伯府一下子变成了定军侯府,合府喜庆才是真的,但年前的事情实在是让人刻骨铭心,现如今市井之中流言纷纷,说的别提有多难听了,还竟有那酸腐文人,觉着许节不畏权贵,多有赋诗以赞的,闹的更是沸沸扬扬,让府中之人有些抬不起头来,所以就算如此时候,府中各人也都拿着小心,不敢太过张扬。

谣言传的如此之快,如此之广,定然有人从中作祟的了,而市井百姓不管这个,公卿世家中偶尔传出私密隐事,不管真假,都能传的绘声绘色,无他,只世间之人,多是如此罢了,幸灾乐祸,仇富心理什么的,谁都有点,只要不发生在自己头上,谁管自己口中传的是什么?

些许传言,对如今的定军侯府已无多少挂碍,只是名声稍损罢了,最重要的是,这事是真的让人闹心,也许背后站着那些人,就是想让人分心于此也说不定。

赵石转身回了后院,心想,这两日恐怕没有多少闲暇了,晚上去拜会种从端,明日入宫谢恩,赏赐下来,必定也会有人上门道贺,也不知会有多少人过来,他旧部虽多,但大部分都身在河中,至于京里的达官贵人,官阶高的,未必有那交情,官阶敌的,也不敢上门,上门道贺的人应该不多才对。

嗯,要是太多的话,还真要准备一下才行,想到这儿,他到是记起一个笑话,我不用记得什么人来过,只需记得什么人没来就行了,心里不由一笑,那样的话,可不是简单多了嘛。

此时府中有些乱,一路上都是搬运东西的,朝廷各色赏赐,定军侯,冠军大将军的仪仗之类,老夫人,夫人的诰命服饰,也有仪仗在其中,往后院送的,往库房搬的,以往府中家眷不多,所以管事的也就少,这回真真是让人忙成了一团。

不过现在侯府中,旁的可能比不上旁的府邸,但要说府中库房,那绝对是藏品丰富,长安城中是一等一的,到不是因为别的什么,而是府中人丁太少,花费也就不多,加上赵石来往应酬几乎没有,这些年积攒下来,家底儿还用说吗。

赵石不管这些,沿路碰到人,全都是恭喜之声,虽说不如前几年被封得胜伯时那么喜庆,但怎么说都是封侯了,知道封侯意味着什么吗?整个大秦才有几个侯爷?下人们想讨个吉利,主人家自然也是愿意的,想来到了晚间,还有一番闹腾。

一路来到后院,家中妻妾早已经聚在了石头娘这里,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话,要说府中这些女眷,现在除了琴其海和惜红,其他都是官身。

而琴其海与靖佳公主往来走动,相交莫逆,惜红人家有个儿子,现在已经是云骑尉了,母凭子贵,在赵石妻妾当中,却是最让其他人羡慕的一个。

一大家子,各个不凡,已经能瞧出簪缨世家的影子了。

赵石一露面,顿时一阵莺声燕语,奉茶的奉茶,道喜的道喜,赵石见了,心里也是高兴,男人在外面拼来拼去,除了权欲作祟外,可不就是想让家中妻荣子贵嘛,若非朝堂上风波诡秘,现如今,可不就是个功成名就的模样?

又和老娘妻妾们说了一阵子话,估摸着时候也不早了,老娘已经开始命人准备饭菜,赵石这才起身,说是张世杰来了,正在外面等着。

听到这个,顿时遭了老娘一顿埋怨,让他将人领过来,一起用饭。

赵石应了,这才辞出内宅,往书房方向而去。

到了书房,张世杰已经等候良久,但人家读书人,这养气功夫也足,并不见什么不耐,旁边又有人精心伺候,端坐在那里,双目微眯,好似比自己家呆着还舒服。

当然,赵石进来的时候,他便已知晓,站起身来,整理衣袍,深施一礼,“侯爷,下官这厢有礼了。”

赵石上下打量了一番,也没奇怪他这个做派,官场中人,皆是这般,便是皇帝陛下,也是先叙礼节,再述亲情。

张世杰四十多岁年纪,到不显老,发色黑亮,目光炯炯,脸上有些消瘦,还带着些旅途劳顿之色,但神色间,你可是再看不出当年半点抑郁来了,这些年,张世杰在官场之上,也算是如鱼得水,不经科举,却能坐到侍御史的位置上,着实是不容易。

加之还有东宫侍讲的身份挂着,不论朝廷显贵,还是武将勋臣,见了他都要礼让三分,而他在礼部,吏部任职期间,也很得上官同僚称道,这就很不容易了,以赵石看,这么个端方君子似的人物,能和同僚上官相处融洽,真的有些怪异,到是侍御史这个职位,很适合他才对。

当然,这其中要是没有他这个表弟的助力,张世杰想要到如今位置,做梦去吧。

想到这个,赵石又有些恼火儿,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亲戚两个字身上,身为亲戚,赵石觉着张世杰做的很不地道,平日疏远些没什么,毕竟文武殊途,官场规矩在那里,不能让人抓住把柄。

但话说回来了,家中一旦有事,却不得你半点助力,更甚者,此事还有你的首尾在里面,那可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想到这儿,赵石把脸一板,径自来到正座坐下,只留张世杰僵在那里。

张世杰当官这些年,当然明白,这次来恐怕得不了什么好脸色,只能低头做小,尴尬一笑,满脸的愧色也实是发自肺腑。

“大哥这里先给表弟陪个不是,但表弟先莫要恼怒,待听完因由,再要如何,大哥听表弟处置便是。”

赵石冷冷看过来,讥讽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本是世间常理,也怨不得旁人什么……”

“我本想着,有我这么个哥哥,妹妹即便生的丑些,心思少些,也总能有个好归宿,但如今却弄的差点抹了脖子,你让我这个做哥哥的如何自处?”

“照如今看,旁人歌也罢,唱也好,也算平常,但你这个作大哥的,却着实让人失望,亲戚或余悲?好在妹妹命大,不然,你这个大哥,嘿,小弟却是不敢认的。”

这就是直接问罪了,赵石现在身居高位,已经很少这么说话,旁人又有几人当得如此他如此训斥?

但对着面前这位,却不用顾忌那许多……不过只这一番话,就已让张世杰脸红脖子粗,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才好了……

第十卷 天下兴亡谁人晓 第805章 传话

所谓义气之争,谦谦君子还真不怕这个,他们的底线横在那里,在道理上,他们一般都是稳稳站定脚跟,然后代之以口舌之争,这样的人一旦认准了,往往是不容易说服或者低头的,其实,称得上君子两个字的人,是值得钦佩的,这个毋庸置疑。

然自古以来,能真正配得上这两个字的人其实并不多,为什么?那还用问吗?滔滔浊世,君子固清且廉,却往往不得人喜欢,所谓割袍断义,划地绝交,听上去是佳话,但却总带着绝情的味道。

与这样的人相交,真的是考验人的心胸,以这样的人为臣子,更加考验帝王的度量,而这样的人在官场中也讨不了好去。

魏晋名士名传千古,但多数却悠游林下,不愿出仕,后世有些人就会说,此等人只尚空谈,未必有何才学,其实细细想想,却也不然,试想,魏晋名士之所以为后世所敬,这些人没有才学是不可能享此大名的。

这里面的因由,估计一个是风气使然,一个呢,是这些才学之士有感于朝政凶险,杀机暗伏,不愿置身于其中,与人同流合污,坏了自己一世清名罢了。

不然怎么会有那么一句话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能兼济天下的,都是有大勇气大智慧之人,多数人最多也就是个独善其身罢了。

废话少说,张世杰行事风范,早有人夸其有古君子之风,但能在官场中厮混的如鱼得水的人,可能是谦谦君子吗?

这个答案很明显,但名声却很不错,相交之人多有赞语,这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是个地道的聪明人,目光敏锐,公私分明,让人抓不住半点把柄,却又才干过人,如果非要有个评语的话,那么,这就是一个有着底线的伪君子。

但这一次,在为表妹保媒的事情上,真的是办了一件蠢事。

不管是伪君子(当然,这里的伪君子并非纯粹的蔑称),还是君子,如果是后者,心胸必定坦荡非常,也会直承其事,多数不会做出什么辩驳,因为他们会觉着,切词狡辩,会使自己变得卑污。

但作为一个聪明的伪君子,这不是什么问题,直承其事可以,但总会有自己的道理的。

这不,张世杰开始解释,赵石本还有些不耐烦,但一听之下,心中却是大惊,而这个时候,他才记起,张世杰还有东宫侍讲这么一个职位……

原来,自太子回京奔丧,虽未大嚷大闹一番,但也没有消停,先就是上书,欲为皇后守陵,皇帝陛下看都没看就给驳了,太子守陵,根本不可能,如果那么干了,只能说明太子失宠,储位堪忧,景帝自然不准。

不过开始时还只以为太子做的表面文章,但太子李全寿却是再三上书言及此事,这时候,景帝才意识到,这个儿子恐怕是有旁的意思在里面。

但皇后崩逝,他心中是有愧疚在的,加之皇后的临终嘱托言犹在耳,也无心与李全寿计较,只是召见太子,准备训责一番也就是了。

不过没成想,太子李全寿的倔强实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其中细节,外人无法知晓,但最终,景帝也没允了太子所请。

之后的事情,则更让人惊悚,太子亲召张世杰于密室,说了一些话出来,这些话,张世杰到了如今,都觉着自己耳朵是不是不好使,听差了什么,午夜梦回之间,常常惊醒过来,随之便是一身的冷汗。

其中滋味,着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之后,张世杰以父亲病重为由,请求回乡探亲,太子当即便允了,吏部那里办的也很快,因为这本就是太子的命令,直等大将军回朝,才能重回长安。

不过还没等他走呢,已经风闻刑部有数人暴毙,加之东宫同僚与他传信,当晚,太子在勤政殿外跪了半晚,想那时正是隆冬季节,身子怎么受得了?最后昏迷在大殿之外,之后御医诊断,风寒入体,反正是重病不起。

皇帝陛下大怒,除了已经上请回乡省亲的张世杰,其余人等都是罪过不轻,被赶出了东宫不说,在年关之前,一个个收拾行李,都被贬出了长安城,更是下了封口令,这个东宫同僚还是奉了太子之命,传讯于他,不然的话,他根本不会知道此事。

张世杰大惊之下,连夜收拾行囊就要启程回乡,但转念一想,又聪明了一把,呆了两天,这才出了长安,中间更是不敢停留,生怕出了什么意外,一路疾奔,回了巩义,待得回到家中,连惊带怕之余,加上路途劳顿,也没扛住,病倒了下来。

总之来说,这几个月的时光,张世杰是度日如年,连睡觉都恨不能封住自己的嘴巴,生怕露出点马脚来,招来灭门大祸。

赵石已经启程回京的消息传到,传信的人他自然也不认得,不过却持有太子信物,张世杰没着急回京,因为太子曾说过,还会有人来的,时至今日,他对于太子的谨慎以及其他什么,都不会太过惊讶了。

果然,过得两日,又有人来,说大将军已经到了哪里,又过一日,再有人传信过来,言道大将军已到潼关。

又过两日,这一次来人已经开始催促他回京了,不过他还在等最后一个人。

这人来到的时候,却是平平常常一个人,还是个商人,带着一支商队,张世杰此时终于开始收拾行李,别了老父老娘,随着商队一路回京。

回到京师之时,赵石已经回京数日了,而张世杰也没在京师留下什么人守家,怕就怕留下什么人乱说话,所以也根本不知道得胜伯府发生的事情。

直到回京,到吏部点卯,有到御史台转了一圈,这才从一个交好同僚那里晓得,得胜伯府竟然生了如此大事。

他知道,苗头不对,但还是耐着性子等了一天,直到赵石入宫见驾,圣旨到了家中,这才登门造访,说起来,赵石那些埋怨和这些事情比起来,真的是不值一提。

要说张世杰也不是唠叨之人,办起事来也向来干净利落,但这几个月所思所想,皆是太子嘱托,又日夜担惊受怕,精神上实在饱受折磨。

不过也不知怎的,先前等在府门外的时候,心里还是惶惶然一如当年落魄时候在赵石府门外转悠那会儿,但不知怎的,一入府门,这心反而安定了下来,等到见到赵石,心中多有愧疚就不说了,却好似找到了宣泄的地方,将事情一股脑的说了不算,中间还夹杂着些琐屑之事,直说了半个多时辰,才算口干舌燥的住了嘴,不管不顾,拿起旁边的茶壶,将半凉的茶水一股脑倒进了嘴里,那里还有半点平日谦谦君子的影子?

赵石听了这些,心中震惊自不待言,哪里还发得出什么火儿?

直沉默良久,赵石起身在屋中转悠了一圈,下意识的瞅了瞅门窗,府中书房,是防卫最严密的地方之一,但这个时候,他好像也有些担心,什么人在旁窥伺了。

直过了半晌,才沉声道:“殿下让大哥传什么话于我?”

“殿下说……”张世杰抽动了一下干涩的嘴唇,心里想,都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自己怎么就卷进如此大事当中来了呢?

不过事已至此,也没后悔药可吃,不还是有那么句老话吗,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君有事,臣不敢辞,临危受命,冒着天大的干系,将话传到,若之后……不定又是一桩佳话。

读书人啊,总不难找到理由来安慰自己的。

“殿下说,曲氏悖逆,定不可留,惜,此时将军在身侧,不然定尽诛之,以慰母后在天之灵……

陛下……不念夫妻,父子之情,如此……昏聩凉薄,何以为……天下之主,将军与我,乃手足也,托付重事而不疑,付生死而不顾……”

“今小人窥伺在侧……人主不辨忠奸,将军当早作准备,助我廓清朝堂,功成之日,天下群山,吾与君共之,天日可鉴,吾定不负今日之言……今有前鉴,余人不敢用之,唯世杰乃将军兄长,平日稳重端方,遂托之以心腹,望将军勿为高官厚禄所惑,陛下疑将军久矣,亏负之处一言难尽……将军闻此言时,当已处之于凶险之地矣,望将军善自珍重,速做决断,切切……”

说完这些,张世杰已是满头大汗,好似虚脱一般软在椅子上,这可不就是一封口传的衣带诏嘛……

第十卷 天下兴亡谁人晓 第806章 漏风

赵石在屋子里转来转去,他知道情形很糟,但没想到会糟糕到这种地步,太子传的话,明显表明,太子李全寿已经失了分寸,那些话里透露出来的只有一个意思,篡权谋逆。

那小子莫非疯了?赵石不由自主的升起这个念头,接着便一发不可收拾,但不管李全寿疯没疯,他赵石却不能不做出选择。

是的,现在看来,长安还算平静,好像没什么事情一般,但他已经能够闻到,狂风暴雨来临之前透出的血腥味道。

这种事情他经历过,但绝对不能和现在相比。

要知道,那时候虽也凶险,但正德皇帝属意于景王李玄谨,为李玄谨登位也做出了很好的铺垫,那晚宫中之事,不过是太子李玄持的垂死挣扎而已,但就算是略微挣扎了一下,也好悬没能翻了盘去。

再瞧现在呢,当今陛下登基日久,朝政稳固,人也春秋正盛,除了兵变,好像没什么可以走的路。

不过,兵变?赵石脑袋都大了一圈,他是早有些准备后手的,但从来没想过,要在长安城里闹出兵变大事来的,再加上,他刚回来,京中诸军,到底还有自己几分实力,都没摸清楚呢,兵变,开什么玩笑?

他可以助太子想法子铲除曲氏助力,可以助太子巩固权位,也可以用自己的势力,与当今陛下周旋,让当今陛下无可奈何于他,但天日可鉴,他真的从来没有想过如当年太子李玄持那般,带兵谋反的。

太子李全寿凭什么认为,自己会听他的?就凭当年的同窗之谊?就让他堵上所有人的性命?

狗屁,赵石心里咆哮着,怒不可遏,因为他隐隐间,已经感觉到,一张大网,好像已经张了开来,就悬在自己头上,但他却不知道,这张网控制在谁手里,又会从哪个地方冒出来。

可能李全寿知道一点,不然话中的意思不会那般笃定,也认定了,只要他察觉到那张网,并打算撕破它,就一定已经没有了退路。

赵石如困兽般在屋子里转了几圈,他知道,绝对不能再这样子等下去了,等到事到临头之时,再想对策估计已经晚了,此时,早已遥远,而且有些模糊的前世记忆好像苏醒了过来,一幕一幕在他眼前划过。

他悚然而惊,后背一片凉意,他粗重的喘了几口气,压下心中的惊悸,恶狠狠在心中发誓,自己的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猛的回头望向张世杰,张世杰正对上他的一双眸子,那眸光中蕴含的凶狠和暴戾是如此的让人悚然,张世杰低呼了一声,险些没晕过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