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娱抗日上海滩-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古代中国虽然也讲究个上下尊卑,等级有序。但是,这种上下尊卑之间,并非没有前提条件。只有父慈,才能子孝。正如孟子告齐宣王的时候曰的那样:“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第二百三十三章 怨怒
在这种前提下,人虽然有上下尊卑的分别,但是,不同的等级和人群之间,却有尊重和善待。至少,承认下级有受到善待的权力。而不仅仅是奉献的义务。
所以,中国从来都是皇上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一旦士大夫阶层发现这个皇帝很不合自己心意,那么这个皇帝就危险了。士大夫阶层完全可以用天子无德这个借口,来废黜皇帝。所以,谋权篡位这种事情,在中国历朝历代,从不少见。
而日本则不然,当日本上层,特别是天皇学习了中国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后,去掉了上层对下层所应承担的责任,只是片面强调上层的权柄和下层的义务。所以,日本的天皇,可以绵延数千年不绝。所以,在古代日本,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家”中,父亲即家长,是有绝对的权威的。
古代的日本将儿女视为家长个人的私有财产。家长不但如同中国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绝对的权力决定子女的终身大事。而且,还有权力在缺钱的时候,将子女典押、贩卖,甚至是自产自销。
自古代的日本,由于穷人众多,并无多余的钱财缴纳赋税,娶妻生子,所以,在民间将子女卖掉或者抵押,用来缴纳贡赋的事情屡见不鲜。而因为穷的没法娶妻,近亲通婚的情况,也很常见。这种宽容甚至一直延续到后世。
因为儿子要留着传宗接代,维持香火。所以,被贩卖和抵押的主要对象,还是家中的女儿。这些女子被家长卖掉后,就会成为和后世慰安妇从事一个行业的失足妇女。而这些失足妇女,从此以后,便成为家中的经历来源。用皮肉换取的钱财,需要供给家中的父母兄弟。
而因为日本在学习中国文化时,全然去掉了子在家中的权力,所以。这些女子被灌输的观念,也就成了——为了供给父母兄弟,牺牲自己是应该的。而这些女子也不会受到社会的鄙视,相反。日本人认为武士为领主、大名家服务是奉公,仆人为主人服务是奉公,而女人出卖**同样也是奉公。在当时,有一个卖身奉养母亲和弟弟的女子,还因为“孝心奇特”而受到了日本官方的表彰。
与日本人相比。中国的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还真就算不得什么了。
这种习俗在日本持续的时间有千年之久,即便到了明治维新,日本人全面学习西方文化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改变,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称呼而已。在明治政府于一八七二年,十月二日公布“牛马解放令”之后,买卖不再明目张胆的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出赁”。愿意“出赁”女儿换取日元的人,并不在少数。
这些父母在和经纪人谈好价钱后,经纪人就会付给女子父母一笔钱。从此。这个女子便要依靠自己的服务来赚钱。这便是“出赁”。每“出赁”一次,这个女子就会得到极为微薄的收入,需要在天长日久的“出赁”后,才能逐渐还清这笔债务。除非有人愿意花大价钱为这个女子赎身,带回家中。而这几乎是这些女子不可企及的梦想。
而这种社会现象,也被日本上层默许,自从德川幕府制订的“游廓政策”开始施行后,就没有改变过。明治维新时期,明治维新的元勋、敲诈李鸿章的伊藤博文,在回答英国《每日新闻》记者提问的时候。也坦言不希望废除游廓。伊藤博文的理由是——站在道德角度来说,做失足妇女是高尚的,这些失足妇女是为了尽孝道才去从事这个行当的。
有了日本上层的默许,游廓产业发展壮大的速度不容小视。据史料记载。在一**四年甲午战争之时,十万日本兵集结在日本广岛。而这十万日本兵,因为忙里偷闲的游廓,而于一年之内在广岛留下了两千多个私生子。
在日俄战争时期,游廓的人数更是多的惊人。据统计,在吉原游廓的门前。一个平常的日子里,从晚上八点到九点这个时间段,便有一千九百人出入。其中,大部分是十七到二十四岁的年轻人。甚至有一部分十四岁一下,毛还没长齐的日本人。据那个时代的人回忆,那时的游廓,简直就像是上厕所。
有了这个文化基础,日本人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实行慰安妇制度。实在是很正常的事情。在明治时期,为了顺利的推行“殖产兴业”,快速实现日本的工业化,所以日本政府的扶植力量大量的向工业,和近代化的经济体系倾斜。这个过程中,日本原本的自然经济,迅速解体。大量的农业人口迅速失业。这其中包括大量的女性。
而日本人所做的,并不是给予这些破产者以一定的照顾和福利,而是向其灌输为国尽忠的思想,并将其派往海外。而其中,以中国为主。所以,大量在日本国内流离失所的日本男性,在到达中国后,成为臭名昭著的日本浪人。
而大量的女性,在被灌输了一脑子为国献身的思想后,被派往海外,当然主要还是中国,接着进行失足大业。除了中国以外,此时日本也对东南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的东南亚,由于橡胶园的出现和各种矿物的开采,变得十分富裕。正是日本除了中国之外,下一个攻略之地。
这些远涉重洋,到海外继续失足生意的日本人女子,被称为“南洋姐”。在二十世纪初,“南洋姐”的身影遍布西伯利亚、中国内地,东南亚各国,甚至印度和非洲。此时的东三省,五千多个日本人中,有百分之七十,是“南洋姐”。上海和香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远涉重洋的日本女子,成为日本原始积累的利器。在西伯利亚的“南洋姐”向日本汇款有百万元之多。当时的《福冈****新闻》曾经登出这样的新闻——“从岛原的小滨署管辖内的四个村子远渡海外的女性,去年向家乡的父兄汇款达一万两千多元。全岛原的三十个村子,合计突破三十万元。”
而此时全日本都著名的人贩子村冈伊平治,在其自传中如此描述——“她们每月写信并送钱回家,父母放心,邻居有好评。村长听说,来要所得税。不仅夫家,娘家也富裕起来。不仅这样,在南洋的土地田舍。凡是建起女郎屋的,必随之建起杂货店。从日本叫来店员,店员独立开业,成立公司的驻外办事机构。女郎屋的丈夫不愿被叫做姘夫而经营商店。一年左右土地开发者就迅速增多。随之,日本的船只到来,那块地方繁荣起来了。”
当日本经济逐渐强大起来,并试图以军事力量拉动经济发展的时候,这些远涉重洋的日本女子。服务的对象自然由钱财,变成了日本军队被派往海外的士兵。当战争开始的时候,大量被日本上层洗脑的日本学校女生,自愿组成了“慰安团”。却全然不知道未来她们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
日本军队运送这些慰安妇去海外的时候,运送的名义是“军用品”。这些女子一旦到了战场上,就和枪支弹药这种军用品没有了太多的差别,不会获得比一支手枪更多的关注。
在日本侵略海外期间,大概没两千到三千人的日本部队,会配备五六名慰安妇,这五六个慰安妇。要同时接受三千壮汉的摧残。身体不崩溃才怪。生病和死亡,只是寻常事。而日本军队的慰安妇得不到补充,便会从入侵之地,强行掳掠女子,补充到慰安所中。这便是二战中,韩国、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慰安妇的由来。
这样的一个习惯以出卖本族女子换取利益的民族,在战败后,主动自觉的为占领日本的美国大兵,以欺骗的方式组建慰安团。实在是很正常,并且一脉相承的事情。
当然,日本人也并不是完全不懂得保护女性。只是,保护的群体十分有限。据传。日本王室和国会、议会的上层官员发出密令,严格控制皇族、华族、公族、财阀等家庭的女子外出,采用一切保护手段来保护她们,以避免这些家族的女子受到美国大兵的侵扰……
日本人的这些习俗,一直延续到后世。二零零四年,六月十四日。美国******发表了二零零四年度《全球贩卖人口问题报告》,其中指出日本有严重的侵害女性的问题。这是美国人首次就这个问题对日本进行抨击。虽然美国大兵在日本骚扰的姑娘不在少数。
在后世,日本这个行业每年的收入大约是九百亿美元。而这个行业每年的交易额,已经能够占到日本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和日本每年的国防预算不相上下。如果说日本人是在用这个行业来支撑自己的国防预算,也不为过。爱情动作片,更是远销海内外。成为各国宅男的最爱。
而日本人对于这个行业如此支持和喜爱的原因,便是因为日本男性在社会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女性的地位,远远没有狼多肉少的中国高。
不过,人总是人,并非物件,更不是什么军用品。或许在一开始,这些被日本上层洗脑的女子,确实相信日本上层宣传的鬼话,愿意为国献身。但是一旦面临饱受摧残的真实处境,被欺骗的总会猛醒过来。没有怨恨和愤怒才是怪事。
至少青小艺和露西,从清水石瞳的回忆和叙述中,听出了满腔的怒火和恨意。
而此时,余生也知道了此事。在面试完大量的男人后,终于开始面试女人。而女人,是少不了和同性进行攀比这种属性的。特别是当对方的实力其实和自己差不多,甚至还不如自己的时候,单凭运气取胜。那么,引起的羡慕嫉妒恨,可就不只一点点了。
所以,当余生面试第一个女人的时候,这个日本女人虽然态度恭谨至极,但是,有意无意中,却提了那么一句。余生这才知道,青小艺居然扶了个日本姑娘回家。有了此事,余生自然要询问一二。
青小艺把事情和余生一说,余生思考了片刻,便同意青小艺收留这个日本女子,并对青小艺道:“清水石瞳的医疗费用,我们全部承担,另外,如果有其他和清水石瞳一样遭遇的女子,我们也一样收留。前提只有一个,她们对日本人和美国人有所怨怒。”
当然,这话是用中文说的,清水石瞳和露西根本听不懂。而青小艺与余生相处已久,自然对余生的意思心领神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青小艺知道余生平日虽然在美国投资,拍电影,但是并不溶于这个国度。心中总有几分针对美国人的提防。
清水石瞳就此在余生的住宅中住了下来。对余生而言,清水石瞳的出现,对他的后续计划,其实大有裨益。他非常需要一些被日本人和美国人承认、了解日本和美国文化、但又对日本人和美国人愤恨的人。原本,这种人很难找到,余生也不知道从哪里去找。但是,清水石瞳的出现,给他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这些被日本人欺骗,又被美国人摧残的慰安妇,是他最好的人选。
而日本不愧是这个时代,亚洲教育体系最完善的国家。余生所需的人,在一天的面试后,便已经凑齐。大部分人都有在电影公司,或者话剧社工作的经验。《李香兰》剧组之中,除了两三个从美国抽调来的华人班底做骨干之外,其他的人,都是日本人。想来,只有这些人拍出来的电影,才和后世原版的《李香兰》,有相似的味道。
而由于李香兰要跟着玛丽莲梦露满日本的去巡演,所以,这个剧组的主要工作,就是陪着李香兰和玛丽莲梦露满世界乱跑,在照顾她们演唱会的同时,抽时间取景,帮李香兰完成《李香兰》的拍摄。
与此同时,余生也开始联系好莱坞的熟人。筹备《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的拍摄。当然,这种必然赚钱的生意,首先要照顾熟人。余生第一个打电话的,便是阿尔伯特华纳。
第二百三十四章 美丽人生
在如今的好莱坞,虽然不能说是犹太人一手遮天,但如果说是占据半壁江山,则绝无疑义。华纳公司的华纳几个兄弟是犹太人,有“好莱坞之王”称号的米高梅掌门人梅耶,也是犹太人。甚至一众女星中,如今最出彩的新人玛丽莲梦露,也是犹太人。
虽然这些犹太人并不在欧洲,也没有因此遭受到战争创伤,相反,趁着全世界打仗的机会,赚进了大把钞票。但并不等于说,这些人不关心远在欧洲的同族。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这些人虽然没有上前线,但是暗地之中出钱出力并不少。
后世一项有犹太人掌控世界经济命脉的传闻。虽然不确切,但犹太人手中的资源之多,也可见一斑。在这些人的倾力支持下,美国人哪有打不赢的道理。
而在战后,美国的犹太人更是对当年德国人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大加斥责,对于从集中营里死里逃生的犹太人,更是颇多关注。后世一九九三年,当同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打算拍摄《辛德勒的名单》,带着《辛德勒的名单》一片摄制组初抵波兰,准备进驻二战期间克拉科夫集中营取景拍摄时,斯皮尔伯格收到了全美犹太人协会从纽约发来的一封急电:“请勿惊扰亡魂,让他们安息吧。”
斯皮尔伯格无奈,只能让《辛德勒的名单》剧组所有演职人员扯出克拉科夫集中营,到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搭建布景,准备拍摄。并同时独自一人飞回纽约,向全美犹太人协会致歉。而后,《辛德勒的名单》才开始拍摄。
一九四六年年初,正是清算德国人犯下的屠杀罪孽的时候。这个时候,余生如果想借用克拉科夫集中营旧址,拍摄两部艺术性极高的反对德国纳粹、关心犹太人的电影,九成九不会遭到拒绝。
阿尔伯特听余生简略的说了一下《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的剧本后,马上兴奋了起来。对余生道:“哦。亲爱的余!这两部电影我们华纳拍定了!”
余生道:“阿尔伯特,这两部电影,特别是《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投资数目极大。而且。需要的演员也很多,我不希望因为演员的不足而导致粗制滥造的情况发生。所以,我会联系一下梅耶。毕竟,米高梅的演员质量,是好莱坞首屈一指的。而且。梅耶也是犹太人,如果不拉上他,他自己也会掺和进来。”
阿尔伯特思考了片刻,对余生道:“那好吧。不过,《美丽人生》这部电影,就不需要梅耶插手了。华纳和米高梅的合作,只限定于《辛德勒的名单》就好。”
“好吧。不过,阿尔伯特,我暂时没有时间去美国。半个月后,我会用飞机将两个剧本送回好莱坞。这半个月中。还需要你出面,去和梅耶谈一下具体的演员选择、场景的选择问题。毕竟,《辛德勒的名单》中,有台词的角色就有一百二十六个,临时演员加起来估计要有好几万。这些演员怎么选,如何计算薪酬,实在是让人头疼。另外,阿尔伯特,还需要你们华纳出面,去寻找一下奥斯卡·辛德勒。这个已经破产的商人。他是人物原型,如果能聘请他出任电影的特别指导。想必电影的效果会好很多!如今的他,很可能在巴伐利亚。”
阿尔伯特道:“没问题。如果这个奥斯卡辛德勒还活着,一定会找到他。唯一的麻烦是梅耶的胃口会比较大。”
“胃口大并不是坏事。想要胃口大就要出力多。雇人总是需要花钱的,雇佣一个好莱坞之王,给的佣金多点也是理所应当。”
阿尔伯特大笑,在好莱坞,除了米高梅,还没有人敢有雇佣梅耶这个好莱坞之王的胆子。也就是余生不太怕梅耶。才敢如此说。
因为电影已经映在脑海中,所以,剧本写起来很是容易。半个月后,余生派人,坐着他的私人专机,将两部剧本送到了阿尔伯特手上。华纳兄弟几个,第一个研究的,并不是风格偏于正剧的《辛德勒的名单》,而是掌控权完全在他们手中的《美丽人生》。
在后世,拍摄当年德国人在集中营里虐待、屠杀犹太人的电影和电视剧,非常多。多到这个题材已经烂大街的程度了。特别是在一九九三年,斯皮尔伯格拍摄完成《辛德勒的名单》之后,《辛德勒的名单》名利双收,以巨大的艺术性撼动人心,也为其带来了可观至极的收入和票房。
于是,看到利润的投资商们蜂拥而上,将一个好好的反战题材,拍到糟烂。这些作品中,唯有一部在众多重复了又重复的苦难中熠熠生辉。就是一九九七年,由罗伯特贝尼尼导演的《美丽人生》。
这部电影的出彩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故事手法。至于幽默诙谐,只能算是附属品。电影看上去并不沉重,主角基多对人生的诙谐态度,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品味与视角。这种视角从和平时期,一直延伸到战争时期。
而当用诙谐的态度来看待沉重时,这种沉重便更加具有力量。当基多因为寻找妻子朵拉,而被德国人发现,押去枪决、路过儿子约书亚藏身的铁皮箱时,其强作欢颜的挤眉弄眼和夸张动作,与眼神之中恋恋不舍的温情,使得冰冷与温暖迅速交汇,产生出的效果,如同爆炸。
如果笑,当此英雄赴死,实在是不合时宜;如果哭,却又辜负了主角用生命换来的一番好意。
所以,作品的重点,并不在于死亡和沉痛,而在于其名字中的“美丽”。即便是拿掉这部电影后段,约书亚出生后与父亲进入集中营的一段,基多和朵拉的爱情故事,也可以完胜后世各种以爱情为名义的电影。
基多和朵拉的邂逅,从朵拉从楼上落下开始,随后,这个幽默诙谐的基多,便给了朵拉以各种惊喜。从自称王子,到称呼朵拉为公主,从一次次巧合和惊奇中。朵拉感觉到这个基多的爱意。
其中,基多对朵拉玩的一手祈祷玛利亚,更是让朵拉觉得生活处处充满不可思议的惊奇。正如后世的女人所言,女人选择的男人。应该是能带着女人打开一扇窗,让女人看到以前从所未知的世界的。
基多明显做到了这一点,他以身作则,灌输给朵拉的生活观念,明显让朵拉心花怒放。电影之中精致的巧合和幽默的诙谐。简直可以算是一部古今中外通用的撩妹大全。正因为有了这些技巧,基多这个酒店侍应生、开书店都被拒绝的草根,才能成功逆袭朵拉这个白富美。
在电影的后半段,约书亚出生。自此以后,电影的主角就变成了约书亚。基多退隐二线,导演罗伯特贝尼尼如此做的原因,是希望将“美丽”这个特征继续下去。如果主角仍旧是基多的话,那么基多面临的劳作、面临的饥饿、面临的死亡威胁,便成了无法回避的沉重话题。
如果基多继续做主角,那么故事势必成为庸俗的桥段——基多努力求存。酸甜苦辣,而约书亚则是其痛苦时的开心果。到结尾,为了圆满剧情,突出痛苦,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就是约书亚死亡,要么就是基多带着约书亚死里逃生。反正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称不上什么美丽。
所以,主角只能是萌萌哒的约书亚。而为了美丽继续,被发配往集中营的苦难。成了父亲基多口中的一个游戏。
对于儿童来说,生活的精彩之处就是游戏,而对于成年人来说,游戏的精彩之处就是生活。约书亚在基多一系列机智的引导下。开始了一场生死之间的“游戏”。并由坦克这个细节展开。
因为主角是约书亚,事情是一个“游戏”,所以,在约书亚的眼中,所有的恶念,都被父亲基多在循循善诱中变成了美好——这便是“美丽人生”之中最美丽的所在。
罗伯特贝尼尼。以隐喻的方式,以儿童的视觉,将善恶之念,表达的淋漓尽致。虽然,在成年人的眼中,世界并不是黑白分明的,不黑不白的灰色,反而占了主要部分,但是在儿童约书亚的眼中,世界只分为游戏部分,和没有游戏的部分,黑白分明。
其中,对于人性和无人性对峙的隐喻,因为主角约书亚的存在而变得柔和。最终,阳光洒落,一辆美国人的坦克驶入德国人的集中营,约书亚获得了他努力已久才得来的礼物。
后世的文本评论中,有许多评论者会对一些文本进行文学表扬,最常用的一个词便是“笑中带泪”的效果。而在诸多文本中,真正有“笑中带泪”效果,并药效鲜明的,只有《美丽人生》一部而已。
阿尔伯特和华纳兄弟几个,从事电影行业已久,但是,这种质量的剧本,也从未见过。几个年纪加起来有一百多岁的半大老头,人手一部《美丽人生》的剧本,看得忽而大笑,忽而落泪。
让华纳公司的众人惊讶不已——话说,什么剧本能有这样的威力?这几个老板,难道是赚钱赚成神经病了不成?
自然,这几个老板没有变成神经病,但是,在看完剧本后,华纳兄弟几个,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心情。原本,按照正常程序,一个剧本,无论是谁写的,都要交给手下专门的部门,进行层层的润色和分析。即便是余生以往和华纳合作的电影,也是经过这个流程,除非是余生出资自己拍,只是借用华纳的院线放映。
而这部笑中带泪的电影,让这几个老板明显有些被震撼到了。略过了手下编剧部门的审核,近乎于武断的开始选择导演和演员。而选择的对象,首先就是黄宗霑、玛丽莲梦露、詹姆斯斯图尔特和海蒂拉玛这些和余生关系比较相近的人。
而余生也在剧本上写明了自己对演员的推荐,据他观察,海蒂拉玛最适合演《美丽人生》中的朵拉。而詹姆斯斯图尔特,因为长得太帅,气质也不那么诙谐,所以,不建议其出演基多这个角色,《辛德勒的名单》的主角奥斯卡辛德勒,倒是非常适合詹姆斯斯图尔特。
反正这个近乎完美的男人,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次数极多,演一次名叫奥斯卡的高富帅英雄,对他的形象大有好处。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剧本,是华纳兄弟几个,邀请梅耶一起看的。梅耶看的热血沸腾。倒不是说这部电影有多么激动人心。而是因为梅耶这个站在好莱坞顶端数十年的人,几乎一眼就看到了《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中的巨大远景。
这个时代的梅耶,其实对好莱坞,乃至米高梅的掌控力已经日渐削弱。有些外强中干的意思。按照真实历史,到了五十年代,梅耶的电影理念,便会被时代所淘汰,在好莱坞,米高梅也不会再如同往日一般辉煌。
在后继无力,廉颇老矣的情况下,梅耶不得不被辞去掌控了三十年的位置。而丢掉这个位置后的梅耶,不久便了无生趣的离开人世。
别人不知道,但是梅耶对自己的无力感很清楚。虽然在外人面前,他依旧是号称王者的梅耶,但是他自己却已经在暗中寻找改变的方式,和能让自己业绩突出的电影了。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便是梅耶最好的一次机会,作为后世熟读电影史的余生,又怎能不知道这一点。所以,余生虽然让阿尔伯特将剧本送到了梅耶的手中,但是却在剧本上故意罗列了几个合作的预期对象。
第一个名字是米高梅,然后是二十世纪福克斯,然后是霍华德的雷电华……
所以,看似是华纳兄弟和余生主动抱上了米高梅和梅耶的大腿,但是,实际上却是梅耶发现了自己事业的延寿药剂。
第二百三十五章 辛德勒和阿蒙
外强中干的梅耶主动和余生以及华纳合作。配合的简直如同一个乖宝宝。无论是华纳提出演员的选择问题,还是寻找当事人的问题,梅耶都表示可以一力承当。任凭发落。只要给米高梅的分成不少就好。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是由死里逃生的犹太人波德克·菲佛伯格所写的小说改编的。由于死里逃生的印象太过深刻,所以波德克·菲佛伯格打算倾尽全力,将辛德勒的善举宣扬于世。
如果按照历史正常的轨迹发展下去,米高梅会在一九六三年与《辛德勒的名单》失之交臂。直到一九八二年,这个故事才会被澳大利亚的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叙述出来,并一举夺得布克小说奖。
而当这部小说由美国音乐公司总裁西德·谢恩伯格交给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时候,斯皮尔伯格根本就不相信是真的。再三确认后,才相信了这个二战中人心善念的传奇。
所以,后世的斯皮尔伯格,在对待《辛德勒的名单》时,极为慎重。在后世,德国人虽然承认历史,但也不是没有试图否认大屠杀存在的人。在此情况下,斯皮尔伯格将这部电影的风格,定义为纪录片。
虽然不是真正的纪录片,但这部电影却并不倚重于故事。一切都从原著的回忆中来。情节结构被打破,所以在后世,看《辛德勒的名单》时,会发现并没有一种好莱坞大片固有的情节紧张感。连续不停的动作,在某些情况下被故意的停顿和拖沓。
这种情节力量的减弱,让故事的娱乐性和强迫性变少,而作品主题的内质便凸现出来。《辛德勒的名单》中,所凸显出来的那种沧桑感和历史厚重的力量,全然来源于其题材,而并不依仗情节结构的精巧。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为了实现纪录片似的真实性,这部电影有百分之四十由手持摄影机拍摄,斯皮尔伯格和摄影师贾努兹·卡明斯基,在商议后决定放弃使用电影拍摄现代化的吊臂、摄影机稳定器、变焦镜头,等等让人觉得有平衡和稳定感的东西。颠沛流离的镜头,让人觉得身临其境,危机潜藏,不知何时就会降临。
在一开始,斯皮尔伯格并没有想到这部电影有什么商业价值。他已经完全放弃了这部《辛德勒的名单》在票房上的企图。但或许正因为这种不媚俗,不跟随潮流。反而成就了这部电影的艺术性。影片上映后,震惊全世界。
一九九四年三月一日,《辛德勒的名单》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美国总统克林顿看过此片后,曾经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对在座者呼吁:“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随后,这部电影引爆世界各国票房,以凶悍的姿态冲进各种电影推荐的榜单。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技近乎于道。讲的是。当一件事做到极为成功熟练后,某些潜藏于其中,人和事物一直遵从的运行法则,便凸现出来。梅耶和华纳兄弟几个。经营电影数十年,早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非常明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