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娱抗日上海滩-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yfulgiving,ifwetry,weshallsee。inthisbliss,wecannotfeelfearordread,westopexisting,andstartliving。thenitfeelsthatalways,love’senoughforusgrowing,somakeabetterworld,makeabetterworld。。。”

    “在你心中有个地方,我知道那里充满了爱。这个地方会比明天更灿烂。如果你真的努力过,你会发觉不必哭泣。在这个地方。你感觉不到伤痛或烦忧。到那个地方的方法很多,如果你真心关怀生者,营造一些空间。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地方……”

    “拯救这世界,让它变得更好,为你、为我,为了全人类。不断有人死去,如果你真心关怀生者,为你,为我,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如果你想知道缘由,因为爱不会说谎。爱是坚强的,爱就是心甘情愿的奉献。若我们用心去尝试,我们就会明白,只要心里有爱,我们就感受不到恐惧与忧虑。我们不再只是活着,而是真正开始生活。那爱的感觉将持续下去。爱让我们不断成长,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虽然迈克尔杰克逊这个后世的天王巨星,要等到一九五八年才会出生,但是,其天生的音乐才赋,使他的歌完全可以跨越时间和国界的束缚。这首《healtheworld》如果只从歌词看,绝对是一派高大上。并不是后世流行歌坛泛滥到让人作呕的情歌题材。视野极为宏大。

    一般而言,这种题材的歌,虽然会被经常播放,但是和流行,却是八竿子都打不着。流行、好听、并且题材属于高大上的歌,在后世都没有几首。这首《healtheworld》算是其中之一。

    而且,迈克尔杰克逊属于歌舞俱佳的明星,并不是主打唱歌却想要在公众面前展示舞蹈才艺,或者主打舞蹈,却想跨界的唱歌的那种明星,是真正的歌舞专精。别的不说,他自己独创的太空步,便必然在舞蹈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世之人纷纷模仿,却无一人能再现其神韵。

    如果不是玛丽莲梦露真的不适合跳太空步。余生都想让玛丽莲梦露边唱边跳了。

    不过,歌虽然好听,还是没有挠中台下日本人的痒处。在哭了一鼻子后,众多日本人分外盼望李香兰再次上台。观众席中。只有众多美国大兵在听过《healtheworld》后,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掌声。日本观众的掌声虽不是那么激烈,但是由于人数在演唱会中属于少数,也不那么显眼。

    在余生的安排下,李香兰和玛丽莲梦露是交替上场的。毕竟。每一首歌之中的意韵,都会有差别,如果想获得一个比较好的表现效果,就必须根据每一首歌的不同,调整歌唱者的服装和背后银屏上所闪过的影像。

    在日本听众期待已久中,李香兰再次上台。她的第二首歌是《晓之车》。因为战争的原因,李香兰在上海滩举办的夜来香演唱会虽然极为成功,但是,许多新歌根本没有来得及灌制成唱片发行。比如说这首反战意味,非常浓厚的《晓之车》。

    在这个世界。这首歌是第二次唱响。如同在第一次的感觉一般,一股无以言述的苍凉从曲调中逐渐散逸开,第一句,便让台下的听众觉得头皮一炸,浑身的激灵灵一颤,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战栗——“风(かぜ)さそう木阴(こかげ)に俯(うつぶ)せて泣(な)いてる……”

    而后歌声便如同浩大的朝阳,或者落日,将每一个能听得见歌声的人淹没——“俯卧在随风起舞的树荫下哭泣着,望着那个素不相识的自己。吉他为失去的人而弹奏,流星因不归之人而陨落。不要离我而去。即使是这样恳求,也只是换来橙色花瓣的静静摇曳。遗留在稚嫩脸庞上的手掌中的记忆,已渐远去。指尖弹奏出别离的旋律,依靠在你温柔翅膀上那稚嫩的心。被呼啸的车轮无情的抛开。”

    “吉他弹奏出逝人的叹息,拨弄着心弦无法平静,在未被悲伤沾染的洁白上映出了摇曳着橙色花瓣的夏日之影。即使脸庞不再稚嫩,也能跨越那被夕阳染红的沙滩。离别的旋律,在回忆燃烧殆尽的大地上,怀念的嫩芽正在破土而出。目送拂晓的列车。橙色的花瓣现在又在何处摇曳?在已迎接过无数次的黎明再次来到之前,不要熄灭手中的灯火!车轮,旋转吧!”

    在李香兰的歌唱中,作为背景的银屏,开始播放日本人入侵中国后,由战地记者,中国人或者在中国的外国人拍摄的影像。这些影像余生并没有太多的剪辑。所以,没有什么节奏可言。更没有什么蒙太奇和艺术性可言。似乎没有尽头的长镜头,让影像更趋于真实。

    而台下的日本人却坐不住了。在日本人入侵中国以及东南亚各地的时候,日本侵略军中,有严格的新闻管制的军纪。严禁士兵在寄回日本的信件和自己保留的日记本中,记录日本军队在当地的不道德行为。一旦违反,严惩不贷。

    这条清规戒律被日本人严格执行,一来是由于军纪本身的约束,二来在中国作奸犯科无所不为的日本士兵,也不愿意在自己家人面前破坏自己的形象。即便是在中国进行过杀人比赛的日本军官,也不可能在寄给家人的信中告诉家人,我今天又砍了好几十个脑袋。这种人的私心,完全可以保证这条军纪的严格执行。

    所以,日本本土的下层民众,有很多并不了解日本军队在中国和东南亚都干了什么事情,这种隐瞒在美国人转而扶持日本后,持续了下去。日本人的教科书避重就轻,在后世已经是世界闻名的事情。以至于后世许多不愿意承认历史错误的日本人,根本不知道当年的日本军队在其入侵的地方,做了什么天怨人怒的事情。所以,根本不愿意道歉。认罪赔偿什么的,就更不可能了。

    当然,在后世网络发达的世界,根本没什么消息是可以一瞒到底的。有许多从战争年月走过来,知道真相的日本人,和后世一些从网络上知晓历史真相的日本人,还是愿意反思历史的。只不过这部分人实在是少数。

    正因为有了这些隐瞒,所以,当演唱会的日本听众看到银屏上,肆无忌惮毫无人性的屠杀中国民众的日本士兵时,一时间,都无法接受。纷纷喧哗起来。

    “这怎么可能?”

    “这段影像一定是假的!中国人不但侮辱大日本帝国的人格,还想侮辱大日本帝国的智商……”

    “哦!三木!那个拿着刺刀杀人的是三木!李香兰,你告诉我们,这段影像是真实的么?”一个日本人总影像中发现了一个认识的人。

    人群鼓噪之中,李香兰唱完《晓之车》。面对台下日本人的质问和群情激奋,李香兰红着眼圈道:“我知道,由于战时的保密措施,大家对前线都只是甚少。但是……但是,我以我的生命起誓,所有在银屏上播放的影像,都是真实的。这种真实摄录的东西,是不可能造假的。虽然如今的日本满目疮痍,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日本人曾经在战争中对其他国家造成的伤害。”

    李香兰虽然名气巨大,但是并不因为自己的名气而心生骄纵。该道歉的时候,毫无架子。当年,在上海滩对中国人的坦诚道歉,便让原本计划围攻李香兰的新闻界众人,满心戾气消散于无形。

    以李香兰的名气,大部分日本人都知道李香兰的大体履历。比如她在日本出生,又在中国长大和成名。以她的经历,说出来的话,可信度是很高的。如此回答,让人不得不相信。

 第二百二十九章 筹拍《李香兰》

    日本人的国民教育程度很高,在对天皇狂热的崇拜消退后,大部分人恢复理性,他们自然知道,没有经历过陆战的日本本土,便已经满目疮痍,那么被日本入侵的各国估计还要凄惨。而且,影像中的场景、人物、武器和战争场面,也不是任何公司或者剧组能虚构出来的,所需要的资金量太过庞大,不可想象。也瞒不住当事人。

    战争残酷无情,结果不是一叶障目,便可视而不见的。所以,虽然感情上难以接受,不愿意承认日本人在战争中的错误,但是,理性的判断却由不得这些人不信。这种矛盾极为剧烈,进退两难中,日本人只能沉默下去。

    而这正是余生所预期的效果。想必,这场巡回演唱会的力量,会让日本人对其军队在中国做了什么,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印象。而且,这个时代不同于后世,美国人对日本人并不放心,大量的日本士兵从中国遣返,证人证据多的无以计数。

    当这些听过演唱会看过影像的日本人产生质疑时,便不得不向自己经历过战争、从中国或其他国家遣返的亲人求证。这一求证,真伪立现。到时候,即便日本人面子上不愿意承认,也会知道历史的真相。有了这个基础,日后逼迫日本人正式道歉,承认历史错误,反思战争,会容易很多。

    一首《晓之车》,只有五分钟,而余生好不容易找来的记录影像,可远不止五分钟。所以,即便李香兰躬身下台,玛丽莲梦露再次登台,这些记录影像也没有停止。日本人在中国杀人放火,杀光、烧光、抢光的影像,如同一道道鞭子,不断的抽打着日本人原以为自己才是无辜受害者的脆弱的心。

    到此时,玛丽莲梦露唱的歌好不好听。已经和日本人关系不大,这些日本人有的本身就听不懂英语,干脆连敷衍性质的鼓掌和喝彩都省了。他们关注的重点,全放在了由许多人摄制。由余生组合起来的纪录片上。即便是李香兰后来唱的《夜来香》、《天空之城》和《漫步人生路》等名曲,也只能让其注意力稍微偏移分毫而已。

    而人数众多的美国大兵却非常兴奋的听着玛丽莲梦露唱了一首又一首从未听过、风格各异的反战歌曲,为了这一次演唱会,余生几乎把自己记忆中,所有和反战有关的英文歌曲。全都给了玛丽莲梦露。例如《bonnybonny》,《givepeaceachance》,《we'vehadenough》,《civilwar》等等。这些在战后数十年中在逐渐诞生出来的反战歌曲精华,被集中在一处,自然让这些美国大兵们听得过瘾至极。

    至于作为背景的银屏上,日本军队无恶不作的影像,在美国大兵而言,和后世的mv也没啥太大区别。

    演唱会持续了一个小时零十五分钟。期间,除了玛丽莲梦露和李香兰的歌唱。还有余生和麦克阿瑟的登台讲话。当然,这两个人的讲话,只在第一场才会有。以后巡回到其他城市,听得都是录音。麦克阿瑟安抚美国大兵,和日本人人心的预定目标,超水准完成。

    所以,麦克阿瑟对余生表示非常满意,五星好评。在演唱会结束后,除了对玛丽莲梦露有所垂涎外,还抽时间和余生聊了两句。

    “余。你真是一个电影天才。以前很少有人会在演唱会的时候,播放纪录片。你应该是第一个。不过,余,你为什么不筹拍一些反战电影呢?其实。我一直要找一部质量优良的反战电影,教育一下日本人,告诉他们,打仗是不对的。至少,他们打仗是不对的。”

    麦克阿瑟这话说的很是霸气,余生道:“其实。早有筹拍反战电影的计划。只不过,一直在构思。”

    “如今构思好了么?”

    “当然。有两三个故事,是我觉得不错的。”

    麦克阿瑟笑道:“看来这几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是确不了余的电影了。”

    余生也没和麦克阿瑟客气,道:“剧本大概一个月左右就能写好。到时候或许会有一些取景和用人上的麻烦。”

    “没问题,我会全力支持。”

    余生早有拍反战电影的计划,只不过,手头的事情太多,所以便搁置了下来。如今,既然麦克阿瑟主动邀请,便不得不提前提上日程。后世的反战电影其实很多,但是真正堪称经典的,却并不多。

    让余生觉得铭心刻骨的,只有两部,一部是《辛德勒的名单》,另一部是《美丽人生》。只不过,这两部电影讲述的都是德国人和犹太人的故事。真正的东方的反战电影,并不多。后世国内的大多数电影,强调的不是反战,而是抗击外寇。中国近代百年,受外国欺侮太多,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中,反战并不是主题。如何不重蹈明清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覆辙,如何让国家强大起来,如何将敌人赶出国门,才是出题。

    如果说,非要讨论反战电影的话,后世受到欧美思想影响的日本人,倒是曾经拍出过几部质量还可以的反战电影。诸如《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芋虫》、《李香兰》等等。只不过,这些日本人拍的反战电影,不得日本右翼势力的支持,又很难被日本侵略过的各国的理解,所以,在后世影响力较小。

    特别是《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几乎是日本唯一能真实展现日本人发动的战争到底给中国人和其他国家人带来怎样的痛苦和灾祸的反战电影。其他的日本人拍摄的反战电影,则大多数强调日本本国国民在战争中忍受着怎样的饥饿煎熬,丝毫不考虑日本人发动的战争给其他国家的人带来了什么。看似感人,却扯淡自私至极。

    所以,这部《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由后世日本朝日电视台斥资十亿日元制作的电影,虽然在放映后获得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收视率,但是大部分日本人看这部电影,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批评。被真实刺痛的日本人。自然不会对这部电影有什么好感。

    要拍反战电影,余生的第一选择,并不是《李香兰》,而是《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而且,这部电影的主要人物,都还在世。但是,这部根据溥杰和他的日本妻子日本皇室近亲嵯峨浩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并不适合现在拍摄。无论是溥仪和溥杰。都是被日本人扶持的伪满重要人物。即便不算是战犯,也算是汉奸。几乎是举世瞩目。余生能力再大,也没法让这二位给他当演员。

    更何况,余生没有替战犯和汉奸平反的心情。溥杰对和平的贡献,不在战争中,而是在战争后。既然如此,还是等他真的为和平做了些贡献之后,再拍摄比较好。

    如今适合余生拍摄的,只有《李香兰》一部而已。真实的李香兰就在身边。如果让李香兰扮演自己,想必比后世由上戸彩扮演的李香兰。对角色的理解更加深刻。演得更加出色。虽然后世的上户彩也很漂亮。

    不过,最大的难点不在于余生手头没有钱和资源,而在于余生手头没有可用的人。原本留在好莱坞的团队,余生另有任务分派。而且,他在好莱坞的班底,顶梁柱都是深受欧美文化影响的电影人。拍东方化味道非常重的《李香兰》,恐怕拍出来的电影,会不太对味。

    所以,余生需要从日本本地再招收一些人手,组建一个新的班底才行。所以。余生在准备《李香兰》剧本的同时,在东京的报纸和广播中,发出了招聘启事。招聘时间,定在一九四六年的一月一日。地点在余生如今的住处。

    按照余生的估计。前来应聘的人应该不会很多,因为他定的招聘条件很高。不但对身高、学历、相貌、从业经验都做了要求,而且还额外添加了一条——以前不得做过,今后也不得做,针对盟军特别是中国人有直接危害的事情。并需要签署相关的声明和协议。简而言之,就是他的班底。必须是反战人士,才有参加资格。

    而结果非常出乎余生的意料之外,来应聘的人非常多。因为余生早已在门口用中文、英文和日本写着——排队等候,不得喧哗,违者丧失面试资格,所以,这些人倒是不吵闹。只是一溜排出近百米,实在是让余生叹为观止。话说后世国内报考一线城市热门公务员职位的大学生,也没这么个多法。

    当第一个面试的人走进屋中,余生问道:“你为什么要来面试呢?”

    “余先生,我有出演话剧的经验,身高体重都满足您的要求,并且,我自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呆在日本,没有参加过太平洋战争,也没有参加过对支那的战争。如果不是因为美国人的轰炸,导致公司破产,我和我的家人也不至于挨饿。还请余先生给我一个机会。”

    “现在的工作很难找么?”

    “余先生,如今东京的失业人口,以百万计算,配给的粮食根本不足以维持一个人正常的消耗。如果余先生想要招人,是最容易不过。我的要求也很低,只要能保证自己和家里人吃饱饭,就可以了。”

    余生一笑。他留下这个男子的简历,对这个男子道:“你的简历我会详细看,如果确定留用,会按照简历联系你的。”

    这个男子知道这次应聘,大概无望,留下简历,鞠了一躬,便出去了。下一个应聘的人又走进屋子里来。后世的余生,不曾做过分管招聘的人事,但是应聘的次数却不少。无论是全职还是兼职,都曾经应聘过。经验自然丰富。

    一个个人从眼前走过,余生只会留意那些气质或者颜值让他觉得眼前一亮的人。这些人无论带没带简历,余生都会让他们表演一个片段,并阐述一下其原本的工作经验。而大部分人,没有那个条件。余生只会留下对自己介绍详细的简历。毕竟,拍电影也算是个规模不小细节众多的活,除了需要明星之外,还需要大量耐心细致的幕后工作者。如果连简历都写不详细,又怎能指望其在工作中详细周到。

    这样的面试进行的极快。毕竟,不是所有人都符合面试的标准,有很多人是怀着侥幸的心理来碰碰运气——万一选中,今后就不用饿肚子了。而这其中,有大量的人,是不那么反战的。比如说,余生让他们跟着余生喊一句:“天皇是个xxx!”他们都不愿意,实在是没什么诚意……

    而有一个人的简历却让他眼前一亮。此人名为斋藤邦雄,也属于浑水摸鱼的那一类。虽然曾经在东宝映画工作过,但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被征召入伍,到中国战场服役。为了蒙混过关,在中国的经历,简历上写的很模糊。

    不过余生却是在后世知道此人,此人可以算是一个日本士兵中难得的反战人士。在斋藤邦雄等余生看简历等得汗流浃背时,余生突然问道:“你是不是曾经在战场上给一个八路军战士喂过水?”

    斋藤邦雄大惊失色:“你怎么知道?”

    余生一笑,不答,任由斋藤邦雄疑神疑鬼的去猜。此人当年为了逃避兵役,而猛喝酱油,结果,还是被不情不愿的派到了中国,成为一名机枪手。与被效忠天皇的狂热思想洗脑的日本人不同,此人并不愿意无脑执行日军上层的各种命令。即便执行,也有许多腹诽。算是个人性尚存的日本士兵。

    后来,因为被调往旅团情报室,负责对八路军的情报工作。所以,斋藤邦雄可以大量的接触到《实践论》、《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法》、反战同盟宣传和八路军的国际形势分析等日本军队对底层士兵隐瞒的消息。这一来,斋藤邦雄就更不愿意卖命了。

 第二百三十章 爱好和平

    到后世,战争结束数十年后,斋藤邦雄写了一本回忆录,并配上了漫画出版,名为《6军步兵漫话物语》,这本书在日本销路不错,接连卖出数十万册。其中虽然对并肩作战的日本士兵颇多维护,但是对中国的八路军的评价却也客观。

    其中便有一段斋藤邦雄的回忆——激烈的战斗在接近傍晚时分结束。到阵地上一看,死尸重重叠叠,还有好几个敌人重伤未死。这些濒临死亡的八路军士兵看到日本兵后不知怎么想的。说道:“水,给我水”。我把水壶凑到快死去的八路军士兵嘴边喂了;其中有一个人对我说“谢谢”,还有一个什么话都没说就死了。……对我来说,这次战斗真是“****”一样。现在我记忆里还留有那个向我讨水喝的八路军士兵少年一样年轻的脸……

    虽然这人也是个日本兵,但是就凭这一点,也算是个良心未泯的日本兵。反战倾向极为明显。只不过,按照余生的记忆,这个斋藤邦雄,此时应该在苏联人的西伯利亚服苦役劳动才对。不知道历史出了什么偏差,才会将他在此时送回日本。

    不过,余生知道,历史就像蝴蝶的翅膀,有时候可能使劲扇都没事,但有时候,很小的细节,就会导致一个人有截然不同的遭遇。这并不稀奇。所以,也没打算仔细追究。

    只是和颜悦色的对斋藤邦雄道:“你被录用了。”

    斋藤邦雄大喜过望,对余生接连鞠躬道:“多谢余先生!多谢余先生!”

    余生摆摆手道:“不过,我还有一个要求。”

    “余先生尽管说。”

    “我知道你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士,所以我想请你把你在中国战场所经历的战争细节,完整客观的回忆一下。写出来,并配上漫画。我负责给你出版。书名就叫《6军步兵漫话物语》。”

    斋藤邦雄早有这个打算,只是刚刚回国,还饿着肚子,只能暂时搁置。听余生如此说,大声答应道:“哈伊!”

    斋藤邦雄欢天喜地的离开后。下一个应聘者推门而入。只不过,放在余生桌子上的,不是一张简历,而是一份投资计划书。余生扫了一眼。现这份投资计划书很贴心的用汉语写成,而投资的出资人落款,居然是大阪商团。

    余生问来人道:“这是什么意思?”

    这个五十余岁的日本男子回答道:“我们大阪商团非常有和余先生合作的诚意。并且,我们是确定无疑的反战人士。如果说大阪商团这个名字还不足以让余先生入耳的话,那么。大阪第四师团这个名字,余先生想必是听说过的。”

    余生有些吃惊,问道:“大阪第四师团和大阪商团之间有什么关系么?”

    “其实这个关系很简单,许多大阪商团中的成员子女,就在大阪第四师团服役,而许多从大阪第四师团中退役的士兵,都会加入大阪商团,继承家中产业。这么说,余先生明白了么?”

    余生哭笑不得:“原来如此。”

    在后世,如果要论数二战中。哪个日本军团是最英勇善战的军团,可能争议会很多。但是,如果要论数二战中,哪个日本军团是最爱好和平的军团,那么,毫无疑义是大阪第四师团。

    这个大阪第四师团的征兵所在地,是日本大阪。这个师团成立于一八八八年,士兵的主要来源是菜贩子。在一九三七年,日本军队入侵中国时,它已经配备了当时世界上一流的武器装备。成为日军中资格最老的师团之一,堪称日军之中的“精锐”。

    然而,大阪此地和日本其他的地方不同。在日本古代,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农民依附于拥有土地的大名。而拥有土地的大名,则服从于幕府将军。而幕府将军则在名义上服从于实际上是傀儡的日本天皇。这种长期不变的社会结构导致日本形成了上下级关系严格,富有服从精神的文化特点,也是二战中日本军队普遍狂热“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础。

    大阪一直都是日本的商业城市。此地居民不依赖于土地和大名的等级制度生存。反而会因为各种苛捐杂税和管理此地的大名斗智斗勇、讨价还价,根本就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所以,效忠天皇。也根本谈不上。

    纵然是出于国家法令,大阪的年轻人不得不服兵役。也不会按照日本上层宣传的那样,“为效忠天皇而死,为大日本帝国而死”。临别赠言,大多是“御身大切”,译为中文,就是“保住小命,活着要紧”。

    而想活着,这些在大阪第四师团服役的士兵,就绝对不会无脑遵从上级让他们苦战送死的命令。甚至第四师团内部还制订了所谓“无谓的牺牲不要付出”、“不合理的战斗不要参加”、“穷途的敌军不要追击”的“三不要”原则。

    有了这些原则,大阪第四师团的战例自此让人啼笑皆非。

    一九三七年,因为驻华日军兵力吃紧。所以日本人将大阪第四师团调往中国东北。在训练两年后,一九三九年,日本为了北进,试探苏联的虚实,与苏联军队在诺门坎大打出手。

    随后,日本关东军下令驻扎在伪满洲国北部的大阪、仙台两个精锐师团紧急动员,增援前线。日本的仙台师团在接到命令后,强行军四天,从海拉尔赶到诺门坎。在抵达战场的当天就投入战斗,随后就死伤惨重,被苏联人打得溃不成军。

    而大阪第四师团,却在命令下达后,患了拖延症。大阪师团内的官兵,在接到紧急增援的命令和苏联人很凶猛的消息后,接连因为五花八门的怪病“病倒”,并要求留守。

    日军联队长听到这个消息后,大怒不已。亲自坐镇医务室参加诊断,这才大阪第四师团众人五花八门的怪病迅“痊愈”。随后,大阪第四师团进军海拉尔。然而,出工不出力这种事情,在大阪师团内早已深入人心。前进的度缓慢无比。仙台师团走了四天的路,大阪师团整整走了八天。就这个样,还有大量的人员。因为各种稀奇古怪的原因“掉队”。

    而在大阪第四师团抵达前线的当天,日本人看到战事无望后,便和苏联人达成停战协定,宣布停战。停战的消息传出后。患有各种“行军拖延症”的大阪师团士兵,纷纷治愈。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赶到前线。非常“伤心”的和战损极多的其他师团的士兵“抱怨”——老子赶路这么急切,居然没有仗打,实在是让人伤心……

    其他师团的日本士兵听到这种“抱怨”后有没有吐血。不可考……

    因为大阪第四师团赶到前线时,战争已经结束,所以,并没有伤到一兵一卒。返程的时候,齐装满员、精神饱满、面色红润,军容整齐漂亮的一塌糊涂。而苦战数日的仙台师团和其他日本军团,在大阪第四师团的比对下,简直就成了要饭的乞丐。

    当然,实情如何,日本人心知肚明。日本关东军实在看不过眼。所以,报纸上报道大阪第四师团的《我无敌皇军第四师团威势归来》新闻标题变成了《我无伤皇军第四师团威势归来》。一字之差,意思截然不同。

    当然,大阪第四师团在中国的扬名立万,并不是因为日本人和苏联人的诺门坎之战,而是因为徐州会战和长沙会战。

    徐州会战开始于一九三八年年初,日本人为了打通津浦铁路,连接华北与华中的日本占领区。一口吃下中国北方沿海地域,所以,南北夹击进攻徐州。从南边而来的日军。是曾经攻占南京的日军。

    而北边来的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五师团,在将韩复渠击溃后,一路南下,与从青岛登6的日本海军6战队会和。向西进攻台儿庄,而日本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