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之大民国(狂人阿Q)-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他们的大军开始了再一次的密集调动,在南方战场打出名头的各只军队开始往北方调动,只留守二线部队负责防守占领区,当然另一方面是用政治谈判来麻痹蒋价石,其实他不用麻痹,只要他去打赵书礼。蒋价石是绝对不会出兵的,他乐的日军一直跟塞北军死磕。
而此时塞北军经过数个月的休整,战斗力也恢复了过来。三个主力军经过补充,每个军现在有十个师,二十余万人的兵力,又新建了四个步兵军和一个装甲军。现在总兵力为十三个军两百万人。根本不惧日本,摆开了架势要在东北在跟日本人好好过过招。
而此时的国际形势也十分的复杂,不出赵书礼所料,法国人投降了。
欧洲战场就只有英国人在苦苦支撑了。
但是法西斯国家内部并不团结,且不说黑特勒跟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知会日本,根本没把日本当回事,事后让日本人十分不满。而黑特勒的老大哥墨索里尼则对黑特勒又十分不满,他认为德国侵犯法国没有跟他们打招呼,让意大利军队没有准备,后来看到法国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想摘果子,派出大军却被法军劣势兵力打的打败。之后墨索里尼不死心。在十月份入侵了希腊,同样是没有知会德国人。
墨索里尼的行动给黑特勒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因为他的这个同盟又失败了,被希腊军队打败真的有愧于侵略者这三个字。意大利军队进入希腊境内后,跟希腊军队在边境附近五十公里范围内反复拉锯,一时间难见分晓。
而此时英国人为了保住希腊这个地中海中的战略要地。派出航空兵支援,希腊军队开始占据优势。一度逼近意大利国界线,而墨索里尼只能不断的从国内调兵。但是此时他还没拉下脸向希特勒求助,在他看来希特勒不过是他的小弟而已。
而此时鼓励与世界的新大陆的大国美国的地位就显得十分超然了,不管是英国,还是仍在坚持斗争的法国抵抗分子和某些不肯接受德国统治的殖民地都十分渴望美国能参战。中国驻美大师是著名学者胡适,胡适告诉美国人,他们每卖一升汽油给日本,中国士兵就要多流一加仑血,希望美国切断对日本的石油供应,但显然美国人根本不在乎中国人流多少血,他们更关心他们能挣多少钱。英国人则希望美国能尽快做出军事行动,可是美国国内正陷于孤立主义情绪之中,甚至国会都不同意向英国贷款,原因是英国人一战时期的贷款还没有还清,而且还款态度十分不好。
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契机出现了。
日本在九月份跟德国意大利签订了三国同盟,目的很明显他们看中了东南亚的石油,尽管美国肯卖给他们石油,但是那是要钱的,缺少了可剥削的富饶的东北,这时期的日本人并不富裕。尤其是日本对于已经战败了的法国殖民地十分眼馋,对法国殖民当局下达了通牒,法国维希傀儡整府被迫允许日军进入越南。
可是此举惹怒了美国,美国人极不希望看到日本有往东南亚扩张的企图,于是对日本采取了强硬态度,终于满足了中国提出了石油和废钢材的禁运。并且应英国人的请求,对日本发出照会,隐约暗示日本,如果日本有对马来西亚等英荷殖民地有军事行动的话,美国绝不会坐视不理。美国的强硬态度是一贯释然,对东方国家他们态度蛮横惯了,他们怎么也不能想象,仅仅因此日军就敢攻击他们。对西方国家,美国就要客气多了,哪怕仅仅是一个欧洲小国,他也绝不会如此蛮横。
可他们遇到的是日本,日本人的思维逻辑是十分奇怪的,他们极端敏感容易把一些不确定因素放大,当年为了朝鲜他们就偷袭中国,为了东北就敢偷袭更强大的俄国,那是因为他们认为,要得到这两块地方,就要打赢他们背后的强大势力。现在为了东南亚他们真的敢跟美国打仗,只是美国不明白而已。
一个国家的崛起绝不是没有征兆的,像美国尽管思想上可能还没有做好成为一个世界霸主的准备,还在想方设法的把自己孤立起来,可是精气神上已经有了霸主的素质,那就是霸气。相反老牌霸主英国人就差劲多了,在西方对德国的绥靖就不说了,在东方对日本的逼迫也是步步退让。
在中国,他们受到日本的压力,不断的撤出驻军,最后真的像他们对日本承诺的那样,仅仅保留了千余人的象征性的军队。但是他们让出的驻地,没有还给中国,反而让日军接手。如此退让完全没有了帝国的风范,从这里可以看出,还没做好放弃世界霸主地位思想准备的英国,其实在精气神上已经失去了霸主的风采。
其实这还不算什么,在其他方面的行动,就别提什么风范了,只能用下作来形容了。美国禁运了对日本的战略物资后,英国反而加大了对日本的石油供给,他们在东南亚的油田大量向日本出口,同时对中国则关闭了唯一的对外通道滇缅公路。而这条滇缅公路是开战以后,蒋价石为了外援通道,而征召了十几万中国劳工在雨林中修建的。对蒋价石来说,这条公路号称生命线,没有了这里,就无法从外界购买到抗战必须的军火物资、医药用品。
如果说,英国已现没落之象,美国初露霸气峥嵘,那么中国呢,蒋价石自不必说,立志于通过战争崛起的赵书礼也只能是以个人的预见性费力的提携着自己的一竿子手下,反复的坚定他们的信念,那就是这次大战过后中国一定会屹立于世界一流民族之林。可是手下的信心没有他那么足,在他们看来只要能打败日本,在东亚有一席之地就已经不错了。
中美英三国,在这战争刚刚起步的时候,各自的表现各异,世界局势还很不明朗呢。未完待续。。
第四卷 抗日烽烟 三百八十二节 纷乱的国际形势
国际局势乱糟糟一片让人看不清楚,各种矛盾纠集但是却看不清主次。(_泡&书&吧)
首先是被侵略国家,英法这两个中坚力量中,法国已经投降,英国人眼看着独木难支。德国跟另一个强权苏联签订同盟瓜分了波兰,意大利想要有所作为,美国继续孤立;此时中国怎么办,中国的敌人日本又怎么办?
赵书礼始终担心日本人会像一战时期一样,与英美联合到一起,那么中国就没有希望了。因为日本对美国,基本上就跟中国对日本一样,根本打不着,先天上对方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这是地利的关系,除非盘古再开天,否则改变不了。
而他的担心在德国跟苏联同盟后,就一直没有断过。
在战前日本一直在进行反对英法的宣传,原因就是英法两国跟日本在天津等殖民地租借地利益问题上争斗不休,尤其是当日本跟德意两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公约后,更是不把英法放在眼里了。在天津街头日本兵打英国侨民耳光是常事,在日本国内报纸上媒体上大肆评级讽刺英法也是常态。可是苏德两国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让日本人急眼了,天津街头英国人看到了十分想看到的一幕,日本兵扯下了德国侨民汽车上的万字旗,左右开弓来了几个耳光。而媒体和报纸上,则是一片日本被出卖了的声音,反而是反英的宣传被认为是做做样子而已。
但是宣传归宣传,日德两国在政治层面上的交流并没有断绝,日本还是需要德国的机器设备的,从精密机床到化工设备,都希望得到德国的支持,但是两国却始终谈不拢。反而是德国答应了向新签订盟约的苏联提供这些设备,让日本更为紧张。
日本职业的外交官把苏德条约看成日本的一次外交失败,他们认为日本是有责任的。因为一开始德意两国对日本的兴趣明显大于苏联,这很显然早在希特勒上台伊始,苏联人就摆明了对德国的敌视。但是当德意两国希望日本同意跟他们结成一个更加亲密的同盟。尤其是军事同盟的时候,日本却三番四次的提出不同意见。这惹怒了德国人,德国人要求跟日本人签订军事同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牵制苏联,让苏联不敢对德国在欧洲的军事行动指手画脚,但是日本也担心被德国拖入战争,因此不敢答应这样的条件。于是德国只能退而求求其次。去选择委曲求全的跟同样被国际社会孤立的苏联达成协议,缓解两国间的紧张局势,从而消除苏联人对德国军事扩张的干预。泡*书*吧)
苏德条约签订后,不但日本不满意,其实意大利也十分不满意。他看到德国跟苏联也有了盟约关系。尽管希特勒一再保证德国跟意大利之间的才是钢铁的军事同盟关系,可是看到苏联瓜分波兰,侵占芬兰的情况后,意大利十分紧张,担心跟德国的关系被苏联所取代。于是此时对日本问题上,意大利跟德国有矛盾了。此时的德国正在试图扮演一个苏联坚定盟友的形象,因此他极度卖力的协调日本跟苏联的关系,希望日苏之间也能签订一个类似苏德之间的条约。可是日本此时对此并不热心。因为他们向来把苏联作为第一威胁国家的。意大利驻柏林大使就很赞成日本的意见。他们希望日本不要倾向苏联,而是要尽力和美国搞好关系。意大利公使的表态让德国人很不满意,立即发出了抗议,结果是意大利被迫撤换了他们驻柏林的大使。
而国外对此也十分看不透,无法衡量这三国之间到底算是什么关系。
甚至中国国内也有非常微妙的声音,亲日派以汪精卫为代表。发表声明宣称,既然德国已经背叛了日本。那么日本应该跟英法妥协,并在英法的调停下谋求同中国的和平。这显然很危险。简直就是赵书礼最担心的事情。而此时日本也有这个倾向,他们看到德国在欧洲的一步步胜利,也想谋求同中国的和平,好腾出手来专心处理欧洲事务,像一战时期那样游刃有余,获得巨额利益。
对于这一切,赵书礼是没办法控制,所以塞北军才倾尽全力在东北发动了一场巨大的战役,寄希望于打痛日本,让他们无法在军事并没有明显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跟中国达成和平。但是这也是冒险行为,因为万一日本跟英法妥协,拉上美国后,那么中国站在哪方面,占在英美一面的话,那么现在日本占领的中国国土怎么办?站在英美的对立面的话,美国恐怖的战争潜力一旦动员,谁是对手?
在这点上,赵书礼还是对蒋价石的表现很满意的,因为老蒋始终没有表现出对日本投来的橄榄枝感兴趣的意思,在日军占领他大部分地盘的情况下,他一直表示要抗战。
因为老蒋的坚持起码国内的局势在慢慢变好,终于汪精卫之流的声音随着汪精卫的叛变,使得没有了任何影响力,因为在中国一旦一个人变节,那么他的一切主张显然都将变成错的,哪怕原本有理的也没人敢支持了,用句俏皮话来说,就是一个叛徒你神气什么。
汪精卫在武汉会战后的变节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同时日本也把自己一步步推入了德意的怀抱,因为野心,日本看到德国打的英法毫无还手之力,他认为他们扩张的时机到了。在亚洲日本显然最忌惮苏联,可是对英国的广大殖民地却是最垂涎的。在这种情况下,或许是德国给与了日本某些承诺,德意日三国签订了轴心国军事同盟。
但是此时英美仍然没有把这三国当成一个军事集团,原因很简单,第一这个三国同盟是一个被动的军事同盟,条约规定只有三国中某一国遭到条约外国家的侵略时,三国才负有军事义务,也就是说,现在德国在主动进攻英国,则日本对英国没有作战义务,同理日本在主动进攻中国,德国也不对此负有义务;第二英美。尤其是现在处于战争中的英国人,也不敢把日本归结到德意两国的同盟中,因为那意味着世界范围内英国势力将全面面临敌对势力的进攻。
所以在美国都向日本发出强硬声音的时候。英国人仍然在一味的妥协。
而美日关系也在十分微妙的慢慢改变着,欧战前美国对日本与自己在中国的激烈经济争夺尽管有所不满,但是还能容忍。随着日本在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美国就越来越不满日本的行为。但是担心卷入战争,美国也只能一步步忍下日本对其在华利益的侵犯。甚至即便日本已经切断了长江航道,美国也接受了日本的垄断。
可是之后日本与德意两国的进一步走进,让美国大为紧张起来。尤其是日军开进越南一事,让美国人认为日本将有把战火燃向东南亚的趋势。而东南亚也有美国大量利益,最重要的是,菲律宾将可能卷入战争。美国不是英国,他的地理位置让他们不用担心德国的进攻,可以专心致志的对付日本,因此他们对日本的妥协性不如英国。
在日本不顾美国的通牒的情况下,美国采取了更激烈的措施,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
美国不知道的是日本把这看做战争的宣言。他们随即冻结了美国在日本的资产。
看到这种变化。罗斯福担心了,他亲笔给日本天皇写了一封信,强调了美国的立场和希望两国和平的愿望。当然这信肯定不会起到任何的作用的,或许能起到蒋价石在日本撒传单的效果,那就是让美国站在道义的制高点。
话说日本为什么一步步走到跟美国对抗的道路上来,这问题很复杂。但是本质很简单,那就是野心。扩张的野心。如果你问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愤青,如果你的国家面对一个巨大的机会。在这个机会面前有两个选择,第一是什么也不干,抓住时机大发横财,让每个家庭有一辆汽车,锅里有一只鸡,第二是抓书时机大力扩张,但是每个家庭最多能有一辆自行车,家里除了鸡毛啥也没有,可最后是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相信十有八九这个青年会选择后者。此时的日本人心态就是这样,而且比之中国的愤青们是有国之而无不及,他们不是一个人粪,而是举国皆粪。
日本在亚洲跟美国的全面对抗,让美国开始转变思路。加上欧洲战场局势的更加危急,罗斯福觉得不能坐视不理,但是却无力改变美国的孤立主义,只能一步步规避。他力主通过了一项法案,租界法案,对前来求援的英国人表示美国愿意做民主国家的兵工厂,那意思就是,哥就会生产武器,你来买吧。但是实际上这法案已经决定了,被侵略的国家可以不付款先租下美国武器,战后其实还得了还不了还两说呢。而且美国明确的表示,这个法案适用于中国,在中日间,美国终于开始站在中国一方。同时宋子文从美国得到了两千万美元的贷款,用于给中国的货币注入信用。
面对美国态度的变化,日本积极应对,派野村公使在美国反复游说,提出进一步的谈判。当然这在后世被认为是日本人的欺骗行为,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多变的,如果美国人此时决定妥协,难说日本不会假戏真做。
所以赵书礼看到这可喜的国际形势变化,心中仍然不能彻底放心,在他看来只要日美没有正式开战,他都不能省心。而在这种情况下,日军终于在东北做好了准备,新一轮的东北战争再次开启。
但是对于这第二次东北大会战,赵书礼却有些不情愿,在东北反反复复就这么跟日本耗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难道要打到二战结束,列强腾出手来处理中国问题。可到时候会是个什么情况呢,顶多是列强给日本施加压力,让日本退出中国,那么中国能得到什么呢,甚至要为了感谢列强的帮忙,再次出卖利益,甚至也要给日本保留一大份蛋糕,这就是国际规则啊。那样的话,中国仍然是一个弱国,一个待宰的羔羊。未完待续。。
第四卷 抗日烽烟 三百八十一节 撤出东北
或许日军已经十分希望南下,英法被德国人打的自顾不暇还有比这更好的机会吗,可是摆在他们眼前的障碍却很大,第一个是美国自不用说,第二个则是中国,准确的说是屡胜他们的塞北军,不除去塞北军他们就无法安心的南下作战。泡…书_吧(不拿下东北,他们就没有足够的后备力量来维持南方的作战。
因此日军终于下定决心,要跟塞北军在东北来个了断了,不惜调集全国之力,往东北调遣了一百万日军,发动全面的战争。这一百万日军中包括四十万在南方战场作战过的老兵,以及十万从东北退回日本的残兵,另外五十万则是完全的新兵,但是也是经过正规训练的预备役。
而在东北,塞北军能作战的兵力超过一百万人,东北军基本上没什么战斗力了,固守锦州、山海关到沈阳一线其实已经很吃力了,不得不邀请塞北军协防,而杨虎城的那三万军队在百万日军面前也是打酱油的,真正的对手其实还是日军和塞北军。
此时日军自不必说,一百万真正有实力的作战部队,国内还有正在作训的两百多万部队为后备,中国其他战场上还部署着数十万二线部队,而塞北军总兵力应达到了两百万,可以说双方兵力上是势均力敌的,武器装备上也是不相伯仲,塞北军的火炮坦克占有优势,但是日军的空军现在已经完胜塞北军了。按照这种情况分析,结局大概真的会像赵书礼担忧的那样,打来打去没什么结果。
只是赵书礼不知道的是,日军下决心再次跟塞北军在东北会战的目的,实际上是希望能腾出手来对付英美,要是他知道的话,恐怕宁可选择撤退,暂时的把东北交给日本,甚至不会去破坏东北的资源,让日本有力气跟美国人打的带劲点。泡*书*吧)可是他不知道,他只能选择迎战。并且一方面还大肆破坏东北的工矿业,甚至鼓励东北百姓去塞北避难。以便在最坏的情况出现,就是日军占领东北的情况下,也不能利用东北的资源和工业。这就是赵书礼的坚壁清野吧。
1940年11月,武汉会战结束一个月后。东北会战再次拉开大幕。
日军从旅顺大连、安东一线发动猛攻。
四散出击,同时航母战斗群集结辽东湾,对各个战略要点进行毁灭性的轰炸。并且利用海军优势,运送大量的日军小股部队在中国军队后方登陆,发动特种作战。
同时战斗方式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日军再次投入了新式武器——毒气,大规模,大范围的使用毒气弹。飞机投弹、火炮发射甚至渗透部队在东北的水井中投毒。
这淬不及防的大规模毒气战让塞北军一时间有些难以适应,尽管日军在南方战场上已经使用过毒气了,但是塞北军并没有过于关注。因为在南方日军也只是在极个别劣势战斗中或者在攻坚战的时候才会发动毒气战,而在东北他们竟然直接以毒气战作为常规武器使用,这就太骇人听闻了。一战后,各大国签订了联合公约反对使用毒气。日本和中国都是签约国。使用这种武器明显是违背公约和人道精神的。
塞北不是没有化学武器,当年跟德国的军事合作中,有这方面的技术合作。但是并没有投入大规模生产,因为不管是研发的德国技术人员还是接受了德式军事思想的塞北军方都不认为会发生大规模毒气战的情况,因为这毒气弹就跟后世的核武器一样,是一种战略性威慑力量。只要双方都拥有,那么基本上双方就都不会使用。
可是日本人的思维模式显然不能按常理来推理。对他们而言,只要获得胜利。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是可以接受的。因此东北战役一开始,日本的作战方式虽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但是日军依然我行我素,甚至为自己取得战绩洋洋自得。
面对着以前经过苦战才夺回的阵地,在日军的毒气面前一个个再次失陷,最重要的是自己军队的伤亡率居高不下,面对日军的无耻战术塞北军士兵的士气越来越低,赵书礼的心也在下沉。只能一面让前线部队采取临时性的防范措施,比如用湿毛巾来勉强防护,一面他心里开始考虑撤退的问题,伤亡太大了,一万两万五万十万的消息传来让人心痛,另一面则将自己毒气研制的任务交给塞北的几个化工巨头,把生产防毒面具的任务公开招标给民间公司。
赵书礼已经不愿意直接得到第一手情报了,仅仅是每天从媒体上看到的面部肿胀,眼睛毒瞎,全身青色的塞北军士兵的伤亡惨景就让他已经痛心疾首了。他从来把跟日本的战争看做是一场民族前途的对决,看做是一场宿命,但是从来不是怎么鄙视痛恨日本兵的,甚至他很少称呼日军为鬼子,因为在他看来,仅仅凭感情就去蔑视你的敌人,只能显出你的无能,把你打成狗屎的敌军什么都不是,那你是什么。可是现在他深深开始鄙视起了日军,这不是一直军队,简直就是禽兽,野兽,魔鬼。
大石桥、海城、鞍山、辽阳、连山关一个个城市先后失守,沈阳、长春外出现日军踪迹的消息,也像是一块块石头压在塞北上下的心里。伤亡已经超过了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可是阵地却是越丢越多,丝毫好转的迹象都没有。
士兵的伤亡还有统计,但是谁都能想到哪更多的没有统计的伤亡——百姓的伤亡,战争中军队与平民的伤亡比例即使是一比十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塞北军阵亡三十万人的情况下,东北百姓恐怕已经伤亡了数百万了。
在种种不利局面下,苏联人的反应,成了压垮赵书礼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塞北军终于退兵了。不知道是不是看着塞北军节节失利,还是因为日本人的从中作梗,苏联人对中国的支持开始产生了抵触心理。贷款断绝了,已经付款的中国采购货物也被冻结,并且边境的部队也有调动的情况,给人一种苏联人要和日本瓜分中国的错觉,就仿佛是当初跟德国瓜分波兰那样。
苏联人背信弃义,赵书礼自然很不满意,但是无可奈何。一方面派人立刻跟苏联交涉,苏联明确表示对中国没有任何领土野心,但是同时表示希望得到一些利益,希望塞北对苏联的贸易降低税率,并且提出了一系列不合理的要求,比如让塞北答应,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苏军可以不经过塞北同意随时进入外蒙。
面对这些要求赵书礼自然是一口回绝,并且他开始了对苏联的清算,他不是一个只吃亏的人。这些年为了大局考虑,容忍了苏联人的一些蛮横,像现在买卖城一带还是在外蒙分裂分子手里控制着。但赵书礼没想到自己的一点小小的手段,会对历史产生那么大的影响。未完待续。。
第四卷 抗日烽烟 三百八十二节 相持
严裕棠父子这几年发了许多横财。**泡!书。吧*
不说他们家的汽车业蓬勃发展,现在连起家的纺织业也放弃了。
但是战争一开始他们连汽车厂的利润也有些看不上了。
严裕棠最喜欢的发财方式不是踏踏实实的搞事业赚钱,他更喜欢投机、发横财、发国难财,因为他本就是一个流氓,赌博心理很强。
而他也确实有这方面的天赋。
塞北的日资企业是他下手的第一个目标,大量的日本财阀投资他没能力动,因为那是整府操作。但是还有一些天才的日本私营企业,像精密光学的,精密仪器的一些日本民营企业,他不敲诈一笔实在是太对不住自己了。
这些日本民营企业家,在日本面对财阀没有出头之日,在塞北发家致富后,可遇到了突然而来的战争。他们有的人的确做出了很不理智的选择,比如想尽办法逃离塞北,抛弃自己的产业。但是逃离塞北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此时严裕棠提出了帮忙,代价是这些日本人通过一份文件将自己辛苦多年的产业全部交给了严裕棠。还有一些日本人则理智很多,他们选择投靠塞北,做一个背叛日本的日本人,不但宣誓加入中国国籍,大力配合塞北宣传机构抨击日本的侵略行径,而且在自己企业内开展大检举,对那些民族主义情绪严重的日籍工人,全都上报并交给了塞北整府。
但严裕棠也不想放过这种日本企业主,他利用这些日本企业主的心理,告诉他们如果他们的企业一日在自己手里,那么一日就没有远离危险。他严裕棠愿意做好人,给这些企业主一点微乎其微的投资,收购他们手里超过51%的股份,从而让他们手里的企业性质变成中资性质。
但是这些日本人也不是傻子,为了自己的前途能做出背叛日本的事情来,自然是豁的出去的主儿。他们跟严裕棠反复交涉,最后基本上签订了一种特殊的合同。那就是严裕棠以很小的代价收购他们手里多数股份,改变他们企业的性质,但是必须附带一个附加条款。那就是战后他们有权按照市场价格回收严裕棠手里的所有股份,这期间的差价就当是给严裕棠交了保护费了。
严裕棠答应了这样的要求。
其实双方各怀鬼胎,日本人的想法是,加入战争中国胜利了。那一切自不必说,到时候他们想方设法彻底融入中国就是了,假如日本胜利了,他们也有办法笼络住日本当权势力,到时候他们的产业还是他们的。甚至届时日本势力没准想借助他们在中国经营的关系来稳定局势。他们的地位进一步抬高也没准呢。
而严裕棠想的是,日本胜利的话,他这些股份自然保不住,可是谁在乎呢,战争中他已经发了大财了,到时候一走了之就是了,他不是没有准备的人,现在他儿子就在德国布局了。(_泡&书&吧)而且做的相当不错。而他自己跟美国财阀也有很关系。塞北几十亿美元的贷款和债券多数都是经过他的手进行的,加入德国也战败了,他有办法将来到美国去。而如果要是中国胜利了,那么这些日本人还不任由他宰割,他们手里剩余的股份迟早逃不过他的手心。
算计完了这些日本企业家后,严裕棠还不但算放过那些已经被关进集中营中的大量日本人。在新疆。有将近二十万日本人和他们的家属被关进了集中营,说是集中营其实真正的名称是定居点。只是周边都是荒野。根本逃不出去,跟监狱唯一的区别是这里没有看守。这里的日本人为了生活。除了依靠塞北提供的微不足道的粮食度日外,不得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们之中有相当多的人才,规划了自己定居点的建设方案,有不少工程师,组织开始建设自己的临时居所。
在洗盐碱地开荒的业余时间,他们挖土烧砖,兴建了简易的下水道,建设了精致的小区,他们的生命倒是顽强,上了报纸也惹来了严裕棠这个败类,因为严裕棠看到了他们利用价值。于是通过关系,获得了一份许可,他可以在日军集中营中办厂,为塞北军服务的工厂,利用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