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大民国(狂人阿Q)-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后到了临潼,这里后世出名是因为有个兵马俑,但是这时候还没开发出来。

    但赵书礼也想到了陕西的发展方向,告诉杨虎城旅游业也是个很好的经济增长点,杨虎城半信半疑,他想象不到吸引些游人能有多少利益。

    当两人在华清池,也就是杨贵妃当年泡澡的地方,泡温泉的时候,赵书礼接到了一个消息,终于不得不结束陕西之行,要立刻返回塞北了。

    平津会战结束了,中国失利。

    平津大会战的主力无疑是宋哲元的十九路军,塞北方除了提供军火武器支援外,还派出了黎行恕第三军前往配合作战,本来还想让傅作义李生达等军进入河北,但是宋哲元却抵制。他恐怕相信自己的实力,只要有充足的武器弹药是能跟日军决一雌雄的。但是他的对手对平津会战也是非常重视的,因为北京的意义实在是太特殊,对于双方任何一方都很重要。因此日军先后增兵到了三十万人,其中十万人还是从刚刚结束的南京战场调往北方的,原先在河北的华北派遣军就是主力师团。

    三十万精锐日军在河北跟宋哲元军苦战,虽然黎行恕的第三军态度很积极,可是却处处受到了宋哲元的猜忌和掣肘,一直到北京保卫战打响,宋哲元都没有接受塞北军进入北京的要求,当北京失陷的时候,他想同意,可是时机已经晚了。

    塞北军在石家庄跟日军打了一仗后,鉴于河北地区重要城市已经失守,同时平原地区防守条件也不理想,掩护宋哲元残部撤入山西后,也一同撤往山西了。相比山西的防御条件就比河北要好很多了,山西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南方是中条山脉,北方有五台山衡山等,塞北军的下一步打算是借助山西的表里河山在这里大量消耗日军兵力。

    山西不但是两山夹一谷的地形,而且这里地理上已经属于黄土高原范围了,地势上要比河北高,日军要进攻这里,就是佯攻。而进入山西的通道也不多,从河北进攻山西最有利的路线是经过正太铁路,从石家庄往太原方向攻击,另一条路线则是沿着过去的平绥铁路往大同攻击。选择第一条的话,那么日军则直接跟山西的阎锡山作战,而后一条则困难多了,首先要攻下塞北军手里的张家口,不管是路上经过的关口,还是攻击路线的长度都远超直接沿着正太线攻击太原来的方便。

    因此毫无疑问大家都认为日军会采取第一种攻击路线。

    而阎锡山却有点不情愿大家帮助他防御,这跟宋哲元是一个心态,担心驱虎吞狼后,老虎赖着不走了。但是却无可奈何,他一直宣称是属于塞北的一部分,于是赵书礼没跟他客气,直接就是以命令的形势下达的。而蒋价石这时候也不可能帮他,新败的蒋价石也担心北方崩溃后,日军趁势南下到时候真的是要亡国了。

    好在塞北军派出的部队大多是原属山西的部队,而且就是原来晋南的部队,这些部队进入太原包围晋南实在是在合适不过了,傅作义孙楚李生达等人也都是阎锡山的老部下,阎老西面子上也算是过得去了。

    塞北之所以派遣这些二线部队进入山西,倒不是说考虑到这些部队就出身于山西,最重要的是因为主力部队现在大多集中在东北,第一军和装甲军都在辽西作战,外蒙部队则在吉林,第二军和第三军也部署在东北的边境地区,准备随时增援。

    在山西防御战准备的同时,日军进攻迹象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东北的战事突然激烈了,塞北军和东北军联合突然在东北采取了猛烈的攻势,在东北的大风雪中作战,条件对中国军队极为不利,但是那种气势却足以撼天动地。未完待续。。

第四卷 抗日烽烟 三百五十八节 东北攻势

    徐悲鸿善于画马,他的画法贯通中西,画作驰名中外。

    他的画,被誉为充满了力量与生机,但是徐悲鸿本人却总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

    少了什么,现在他找到了。

    就在东北,就在战争中发现了,少了气势,少了那种一往无前的气势。

    当他第三次被前线部队送回哈尔滨后方后,他开始动笔了。

    风雪漫天是背景,一望无际的原野,上面是千军万马,一个个身着毛皮衣,带着白色狗皮帽子,身后背着马枪的战士,坐下的坐骑不是什么名马,一点也不雄峻,相反却是以温顺著称的普普通通的蒙古马。但是这温顺的马匹,在千军万马中,却显出了莫名的气势。如同一道雪线往前推进,阵阵压迫感迎面而来。这就是徐悲鸿想要找到的感觉。

    ****??

    仿佛一点点展现在徐悲鸿画作上的图案成真了,在吉林的土地上,真的有这么一只部队在前进。

    “旅长,你说那个疯子,还会来吗?”

    迈着快速的小不点前进的战马上,一个枪跨在背后的战士,问自己保护的军官道。

    “在来,就抓起来,神神怪怪的,谁知道是不是间谍。”

    旅长嘀咕道,带着毛皮帽子的脸上,还有一道伤疤。在风雪中显出了无比的彪悍。

    “可是上面不是说了吗,要妥善保护!”

    “嗯。是吗,那更要关起来,不,是保护起来了。这可是战场。万一被敌人抓去救糟了不是吗。嗯,画家,神经病!”

    他们口里的画家,神经病自然就是说的徐悲鸿了,徐悲鸿为了找灵感,在风雪中三次站在了他们前进的路上,第一次差点被开枪打死。后来上面知道了,交代下面一定不能伤害了这个伟大的艺术家。

    这个旅的部队从黑龙江出发。打过了双城,榆树,他们的目标是长春。他们是隶属于外蒙骑兵军的一个旅,旅长冯坤。河套人。一个河套人在外蒙驻军中当军官,这不是什么奇事,相反不是河套人才是少见。外蒙军跟其他军队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这只军队中蒙古人跟汉人混杂,虽然历经裁剪。现在蒙古人仍然有三分之一还多。于是这个军队就有个规矩,凡事排级以上的军官,都要求双语,蒙古语和汉语都要精通。而塞北。甚至是中国哪个地懂双语的人才最多,无疑是蒙汉杂居历史悠久的河套地区了。

    冯坤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调入外蒙军的。他当兵很早,绥西军时期就已经入伍。他小时候不识字,在部队经过学习,差点没有被裁撤。后来从李三江的部队调到了外蒙,九一八时期经过几次恶战后,慢慢爬到了现在的位置上。

    但是这几年他过的并不爽,因为就算是外蒙军也越来越不重视骑兵了,现在大家讨论的都是什么坦克装甲师之类的。甚至上面曾经跟他谈过话,希望把他转入步兵,但是由于太喜欢马了,他舍不得离开。可现在就是外蒙军也在裁撤骑兵,大量扩编步兵,军长脱欢之下设两个副军长,巴特负责骑兵军,而新热军官梁静斋负责步兵,而现在梁静斋的地位在慢慢往上提高,因为他手下的步兵已经扩编到了三个师八万人,而骑兵反而压缩到了五万了。

    但冯坤始终认为骑兵是不可替代的,终于他的想法成为了事实。

    大风雪让步兵在东北寸步难行,装甲兵团也是只能趴窝,只有他们骑兵,才能在这大风雪中驰骋。千军万马踏着雪层,冒着寒风,驰骋在大平原上,热血沸腾的感觉,是步兵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前方就是长春了,所有人听令,全速前进跑起来了!”

    侦察兵终于回报到长春到了,冯坤下达了这条热烈的命令。

    顿时整个军队放弃了一只压着的速度,尽情狂奔起来,战马踏过地面掀起了雪层,千军万马过后,道路成了黑泥浆。

    冯坤旅两千来人马,是这次奇袭长春的前锋,日军根本不可能想到在这样的天气里,对方的军队能一天前攻下了榆树后,立马就奔向了长春。当冯坤旅进入长春外围的时候,日军猝不及防,几道阵地上冻得瑟瑟发抖的士兵在惊慌中,被窜入战壕中的骑兵马刀砍到。

    攻占了几个阵地后,没等日军长春援军出城援救,呼啸一声,冯坤已经带人飘走了。

    一击即走,这就是骑兵,千古以来游牧民族武装就是这么战斗的。

    牵扯不到骑士精神,他们不是来攻坚的,冯坤心里很明白这一点,长春的城墙骑兵是冲不上去的。他的任务是阻断长春跟外界的联系,在这长春外围阵地上搂一把已经算是额外的红利了。

    冯坤的骑兵旅离开长春奔向附近的大小城镇,凡是有鬼子的地方,他们都要清扫一遍。

    他们的作战方式也是参谋部制定的,冬季塞北军作战计划,东北冬季攻势的一部分。

    外蒙军队本来就有冬季作战的经验,在跟马占山的东北军请教了下在东北作战的技巧后,塞北制定用骑兵出击,在冬季结束前,清扫干净东北地区大城市的外围。然后等待春季发动大规模攻城战。

    十几万塞北和东北骑兵,装备着完善的冬季装备,传统的毛皮衣替换下了整齐的军装,枪套上包裹着狗皮。马蹄上包上棉布,人马都全副武装,从哈尔滨南下,一部沿着哈大铁路线往长春,一部往东目标中朝边境。一部从齐齐哈尔南下,经过洮南经过郑家屯,从四平和开原中间插过,进入辽东地区,还有一路从沈阳以南越过铁路线,直奔安东要切断朝鲜日军进入中国的通道。

    骑兵的任务是避过大城市,攻击一切可以攻击的中小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地区。为春季攻击做准备,可是步兵显然不愿意就这么甘心所有的功劳都让给骑兵,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作战计划,也要在冬季发动大规模的攻击。(未完待续。。)

第四卷 抗日烽烟 三百五十九节 该团结了

    还是那句话,只要想,办法总是有的。

    靠人的双腿在大雪中跋涉显然很困难,全部骑马又不现实,既没有那么多马给他们骑,也不是人人都会骑马,骑兵不是骑上马的步兵,他们的训练方式完全不同。

    步兵想的办法是还是要靠可靠的坐骑,他们找到的不是战马,而是驯鹿。

    在大兴安岭北部地区一直延伸到苏联境内的森林中,生活着这样一个民族,他们的来源应该是汉代时候的东胡,当年凌驾于匈奴人之上的强大民族。他们生活在高山密林之中,依靠打猎为生。蒙古人强大的时候,他们被称作森林中的百姓,满清掌控国器后,他们被变为八旗,被称作索伦人。其实他们并不是一个民族,其中包括鄂伦春人、鄂温克人等,但是他们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善于操控驯鹿。

    驯鹿体型比马稍小,但是仍然能负重,速度稍慢,但是也能长途跋涉。最重要的是,他们比马更习惯严寒,习惯于在雪地中跋涉。他们厚厚的脚掌,让他们在雪地上行走一点不费力。而塞北步兵青睐他们的原因,确实因为这种动物非常习惯于拉雪橇,这是雪地里的马车。

    经过动员,三万多索伦人走出了深山,带着他们赖以为生的几万多头健硕的驯鹿,和一万辆的雪橇,走进了塞北军的军营。接着经过编组,他们被分配到了脱欢的军队,李三江的部队,高凤举的部队中。

    然后步兵也开始从三个方向向东北进发了。

    脱欢军在梁静斋的带领下,自然是从黑龙江南下,虽然有了山中民族的帮助,但是可以用来运输的物资还是太少了,尤其是大型火炮根本无法运输,而风雪也阻断了空军的攻击视线,他们的第一期作战是攻打骑兵啃不动的建城,同时也不死心想要在这种情况下尝试攻击下长春这样的大城市。李三江的第二军从大凌河的冰封河面上度过,直面的就是锦州的东北军,他们的计划是跟东北军联手攻打辽阳鞍山方向。高凤举军则是在郑家屯跟装甲军在一起,本来他们是配合装甲军来作战的,可现在他们得自主行动了。

    步兵出发了,规模不大,但是派出的都是精锐。

    而此时一直密切关注东北战局的赵书礼此时却不得不思索另一件事,那就是民间对战争的无意识行为,当然这种意识只是塞北特有的,中国其他地方则已经很紧张了,南方自不必说了,南京被占领,大屠杀惨剧发生,苏州等地也是如此,苏州的狗正肥。华北现在河北已经落入了日军手中,日军正在往山东苏北方向运动,老蒋已经在准备徐州会战了。

    只有塞北地区的战争氛围还没有紧张起来,赵书礼发现百姓中普遍存在这样的心态,只要塞北军出动,战争不日就要结束了。这是塞北军历次跟英军、日军战斗并且获胜带来的信心,可是这种信心显然不正常。赵书礼明白,以前的战争跟这次的本质不同了,以前可以按照中日双方共同的说法那就是冲突,充其量是一场局部战争,而这次是国战了,是中日两个民族不死不休的存亡之战。不把每个人的力量都动员起来,恐怕难以战胜。

    最危险的还不是如此,塞北百姓中现在普遍存在了一种地域优越感,就想上海人北京人存在的那样,按照上海人的说法,世界上除了上海人都是乡下人,现在塞北的百姓也大有这样一种意识。在报纸上有意无意的对塞北和其他地区的对比性报道中,他们的优越感不知不觉的滋生了。在这种优越感中,他们对南方中国军队的失败有些不以为然,有些不太关心。在赵书礼看来,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心态,这将造成整个中国的割裂。塞北的百姓,不关心南京的百姓,这不是扯淡吗。但这就是事实,军阀割据几十年造成的悲剧,完全阻碍了统一的民族感情的形成。

    当然也不是说塞北百姓心中完全没有一个中国的意识,他们有的,但是他们希望的是,由塞北主导一统全国,对南京的中央没有一点认同感。他们能听到的从来都是那个中央的腐败,愚蠢与对外妥协,从来都不曾关心过这个中央其实代表着整个中国,并且掌握着中国人口最多的南方。

    为此赵书礼指示宣传部门,宣传现在一定要围绕着建立统一的民族感情,统一的国家意识方面。为了配合宣传,他天天做动员,在已经覆盖了塞北大部分地区的广播中每日都在演讲,不厌其烦的讨伐日军在南方犯下的人神共愤的罪行,鼓励中国人团结起来。

    同时他主动给蒋价石发去了进行统和中国军事力量的建议,派出代表奔赴武汉跟蒋价石会谈。因为他真真的觉得,中国人到了团结起来的时候了。

    蒋价石响应了,而且他同时又以中央的名义,向各个军阀发去了邀请,要在武汉进行一次全国各个势力共同抗日的会议。

    南方军阀,陈济棠、李宗仁等都愿意再次派出军队到苏北地区作战,积极参与正在组织的徐州会战。但是蒋价石这时候提出了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提案,他要求全国军队统一进行整编,由中央统一指挥,方便抗击外敌。(未完待续。。)

第四卷 抗日烽烟 三百六十节 一个番号

    “你们中央军想干什么,借抗日这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消灭异己吗?”

    “没错,你们这是破坏抗日大计,太无耻了!”

    在武汉的省府大会议室中,各派势力互相攻讦。

    “各位,这完全是为抗日大业计,我们中央军完全没有私心,天地可鉴。”

    “那为什么你们要我们把军队编入中央军呢。什么统一指挥,狗屎!给你们统一指挥,现在南京都没了,难道连西安也要让日本人占了吗。”

    这是来自陕西杨虎城的代表,显然他十分不感冒中央军的战斗力。

    “正是因为我们缺乏统一指挥,各省自行其是,这才导致了南京的失利。现在我们开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这悲剧再次发生,在下相信只要各省围绕在中央周围团结起来,一定能取得抗日的最终胜利。”

    主持会议的何应钦脸色不太好看,但是还是要坚持自己的意见。

    “我们的军队不可能交给中央军指挥,他们连自己都指挥不好,还能指挥我们。”

    川军代表说道,他是刘文辉的代表,刘湘显然是支持蒋价石的,没有蒋价石他无法抵挡他侄子刘文辉的攻击。

    川军代表的发言获得一致的支持,眼看会议有进行不下去的迹象,塞北代表李忘川发言了,他是塞北军的参谋长,地位够高,这表明了塞北对这次会议的重视。

    “我建议休会,今天就到这里好了。”

    。何应钦点点头,跟其他军阀交换了下意见,宣布休会。

    真正的大会的重头戏其实是会下,不管是私底下的相交换利益。还是坦诚相待共同谋取权力,其实比之大会上要达成妥协的可能性更高。

    中央军自然是最活跃的,他们谋求的利益最大。但是他们的困难更大,且不说他们现在遇到的军事失利,因为赵书礼的出现,中国的局势跟原本应该变成的局势大为不同。中央军远没有过去那么强势,尽管那时候还不能够做到一统中国,但是敢反对他们的军阀着实不多。

    而现在因为有塞北这个可以抗衡他们的势力。其他军阀也大都对中央军不屑一顾,两广的军阀就不用说了,跟蒋价石水火不容。就连川军中对他也不怎么感冒,因为赵书礼的强势。川军在上次四川大会后,混战的局面再也没有出现,以重庆为中心还是刘湘的地盘,而刘文辉以成都为中心统治着四川的大部,但是还有其他的军阀。比如川北的邓锡侯、田颂尧等小军阀,这些军阀虽然在赵书礼的斡旋下达成了不互相攻击的协议,但是互相间的防范却不放松,不打仗却从未停止扩军。一个小小的四川,现在有军队达五十多万人。还有广西李宗仁。因为中日战争比历史上晚爆发了一年,他们的力量更加强大。武器装备也更好一些。广东的陈济棠,号称南天王,手下兵力也不弱,而且北伐中广东军队铁军的风范也没有改变,广东经济发达,粤军装备比其他小军阀要好,而且黄埔军校也在广东,尽管大多数教官都被蒋价石拉到南京组建陆军大学了,但是陈济棠费尽心力又组建了新的仅属于粤军的黄埔。云南贵州的军队虽然没有本质改变,但是也比历史上要强。更不用提积极按照塞北模式强军的陕西军,还有被塞北军手术刀一般整改过的阎锡山军了。

    这些军队都比历史上强,同时野心也比历史上大,不鸟中央军就合情合理了。

    但中央军最困难的是要面对另一个对手,那就是在北方如日中天的塞北军,他们只要搞定了塞北军,相信杨虎城和阎锡山不会也不敢有异议。

    于是中央军的代表非常热情的办了一个舞会邀请了日理万机中抽空来到武汉的李忘川。

    “李将军,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全国是一个打战场,不管是华北、华南还是东北其实都是相互联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不统一起来指挥,恐怕会错失很多战机的。”

    何应钦费尽心思的给李忘川讲解形势。

    李忘川又岂会不明白这些,否则他也就不会来了,至少不会亲自来,要是只做个样子的话,不用他这个军事官员来,让沈瑞麟或者刘澍来岂不是更游刃有余。

    只见李忘川点点头道:“没错,这也是我们塞北军的意思。中国必须统一起来抗日了,集全民族的力量。”

    何应钦一喜道:“那么你们是统一中央的整编了?”

    李忘川笑了,淡淡的说:“你认为这现实吗?塞北军即使同意你们整编,你们有这个能力吗。”

    李忘川一针见血让何应钦颇为难堪,但是同时他觉得还真是这个道理。他是被军队迷住了眼睛,他突然发现确实中央军并没有整合其他势力的能力,那么蒋价石让他当这个会议组织者是什么意思,这不是涮他玩吗。不会的,以他对蒋价石的理解,他绝不会做这种没有意义的事情。那么蒋价石有什么深意呢,突然何应钦不自觉的想到了一个成语,漫天要价就地还钱。难道蒋价石一开始就看到了中央军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整合其他抗日力量,提出这个提议只是为了给其他势力砍价的空间。

    而这个会议其实也不是蒋价石发起的,真正第一个提出建议的是塞北方。

    于是何应钦觉得塞北军肯定有他们的意见,他发问道。

    “那么你们塞北是什么意思?到底整合不整合。”

    “整合是必须的,但是现在显然很困难。谁也无法完全的指挥别人的军队,那么何不共同指挥呢?”

    “你的意思是?”

    “组建一个联合指挥部好了,各方都参与,共同做决定。”

    何应钦不以为意道:“哈哈,那岂不是乱套了,军事上搞民主吗,那仗还能不能打了。”

    李忘川笑道:“确实如此,但是只要指挥官一心为公,久而久之,指挥部的威望就建立了。起码在这里我可以表个态,只要指挥部下达的命令部分派系,只考虑战局发展,那么塞北军是决对服从的。”

    何应钦抱拳,他有些佩服了,难怪人家能发展到如今的地步,没有大气的人,怎么做的大事。

    有了塞北方的支持,第二日的会议,很快达成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大家同意了统一番号,全部有中央军部来下发番号,组成联合指挥部,由各个势力派出参谋人员来共同制定,大型作战计划,指挥各个军队联合作战。但是这个指挥部的司令由谁来担任,却成了一个争执的焦点。

    何应钦自然要为中央军争这个位子,在他看来,如果中央军得到这个位子,那么他来坐的可能性很大,能跟他抢的人不多,也就汤恩伯一个而已。而云贵两广则希望李宗仁来当这个位子,他们表示李宗仁不管是资历还是能力都堪当大任。杨虎城和刘文辉的代表则力推塞北来派出人选,杨虎城自不必说,川军其实也得到了塞北大力的支持,帮他们扩建了成都兵工厂还支持他们发展航空工业。其他的小军阀知道自己没什么希望,于是观望,从而形成了这样的三个人选争执不下。

    “我提议,让蒋委员长兼任这个位置!”

    语不惊人死不休,李忘川的发言让大家都愣了,有人在为塞北谋这个位子呢,你怎么能拱手让给别人呢。

    李忘川还在继续说:“我们塞北要的只是全国的团结,不是来这里争权夺利的,我相信在坐的各位也是如此,蒋委员长无论是资历还是威望都是众望所归的,希望大家不要在这个问题上在争议了。现在是到了统一力量来打击日寇的时候了,我们塞北愿意摒弃分歧,与各位携手。”

    李忘川的发言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但是大家还是没有达成协议,因为这些代表也拿不了主意,他们要请示自己的老大。

    接下来的会议,大家又开始就另一个问题开始争执起来,那就是自己的军队到底该有多少番号。广西军要求给与他们五个集团军的编制,广东同样要求同等的番号。阎锡山希望把他的三个军都扩编成集团军,杨虎城要求两个,川军表示四川人口众多可以编成十个集团军。

    会议到了第五日还是争执不下。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长春被我塞北军攻陷了!”

    会场又是热烈的掌声。

    掌声刚一停止,李忘川继续发言。

    “我们赵司令发来电报,就番号问题指示,我们塞北只要求一个集团军的番号,那就是从北伐开始我们的番号,第五集团军!”

    “一个?”

    “只要一个?”

    “那么多军队?”

    众多军阀很不理解。

    李忘川其实也不理解,但是赵书礼说,番号要那么多干什么,番号是军人荣誉的归属,集中才更好。因为赵书礼印象中,历史一提到抗日,中央军的众多部队没那个特别出名,反倒是让另一只军队大出风头,就是因为那只军队只有一个番号,牌号为八的路军。(未完待续。。)

第四卷 抗日烽烟 三百六十一节 东北总攻~三百六十二节 战区和番号

    三百六十一节东北总攻

    蒋价石很乐意兼职这个抗日总指挥部的司令。

    自从上次下野复出后,他的心态似乎就发生了变化,或许在他权力不稳固的时候,不时的被迫下野受到了刺激,当再次复出后,他就开始大肆揽权。凡事新建立的部门,或者有人辞职的部门他都乐意兼职一把手。比如新建的航空部,他就是部长,可是实际操作他甚至还不如他老婆宋美龄做的多。

    蒋价石得到这个位子后,他很快就大肆下达命令,不管如何他是个识大体的人,因此他并没有利用这个位子为中央军谋福利。他上台后,立刻任命李宗仁为正在筹备的新大战,徐州会战的总指挥,此举得到了两广军队的支持,很快他就坐稳了这个位子。

    李宗仁也是识大体的,他当上了徐州会战总指挥后,立刻着手布置。不管是中央军还是杂牌军,一视同仁,不区别对待,也赢得了各方的尊重。徐州会战部署顺利,很快在苏北地区,中日双方军队接战了。但也有不利的消息,那就是从华北南下的日军在山东没怎么遇到抵抗,韩复榘为了保存实力带领主力部队撤退到了河南。他的擅自撤退打乱了战场的部署,这是抗战爆发以来,第一次有大军阀放弃自己的防区。各方要求惩治他的呼声很高,但是蒋价石却没有做出行动,反而是高规格的欢迎韩复榘到河南,并且在洛阳召开了阻止日军继续西进的军事会议。

    可日军真的有继续西进的计划吗。恐怕短期内是不会的,从长城往北,尤其是东北现在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控的情况下,他们越深入中国内陆。暴露出来的侧翼就越长,遭到北方军队南下打击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且现在他们在东北的战局很不利。

    长春陷落了。

    长春毫无疑问是东北最大城市之一,这里的重要性日军不是看不到。

    但是当塞北军的步兵从哈尔滨到这里后,在飞机轰炸下,奋勇进攻后,发现并没有遇到太困难的抵抗,就进入了城市,倒是后来的巷战让中国军队损失惨重。

    占领长春后。塞北军发现,这里的日军不管是数量,还是武器装备都十分的弱。这里防守的竟然是日本新组建的师团,原来他们把主力师团全都派往南方战场了。当然第一有他们对南京和北京的重视。第二也有他们认为塞北军不可能在冬季冰天雪地的东北对他们发动攻击。

    日军的这种部署,让塞北军开始考虑执行步兵部队提出的计划,那就是在东北发动全面攻击的计划。很快一份详细的计划通过了,尽一切可能,发动一场全面的。短时间的,激烈的总攻击。作战目标为把日军彻底消灭在东北,同时尽可能的向朝鲜推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