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大民国(狂人阿Q)-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范旭东是地头蛇,这个镇子都是以他们公司的名字命名的,于是他当仁不让的解释了起来。

    “这些人都是移民啊,从各个地方来的,有的是独身闯荡去的,有的是已经扎下脚跟,回家接了亲人去的。大多数是去外蒙的,那里靠近苏联的地区,河流较多森林密布,河谷地带是开荒的好地方。”

    几人喝茶聊天一直到下午,赵书礼才送走了他们,列车才又开始发动。

    一路直到库伦几乎没什么车站,只是在三音诺颜停了一下,库伦以南的蒙古要么是沙漠戈壁,要么是沼泽荒原都不是什么好地方,人口稀少。

    相比库伦却绝对是一个大城市了,这里历来都是外蒙整治经济中心,王公活佛在这里都有行辕,常常来惨败外蒙的大活佛,因此历史上这里就有一定的基础。但他真正发展起来,还要从赵书礼把这里从乔巴山等人手里夺回来开始。从那时候起,这里通了电,修了供水系统,道路也休整了。

    不过盲目的基建,也让库伦的老城变了样子,原本的中式古典建筑或者蒙古特色建筑大都不见了踪影了,除了活佛宫殿现在成了一个博物馆外,原本留下的建筑不太多了。换来的是,平坦的大街,赵书礼在很早的时候下过一条政令,要求所有新修建的城市道路,主要街道要达到100米以上,次要的也不能低于50米,因为赵书礼对后世的堵车现象实在是印象深刻。库伦的公共交通也不错,东三北四七条大街上都有公共电车运行,因为道路不错,小汽车也出现了。

    他最主要的街道是一条东西向的大道,名字叫做成吉思汗大道,当蒙古人在乔巴山等人统治的时候,不被允许祭拜成吉思汗,不被允许以成吉思汗后代为荣,因为成吉思汗是个侵略者,尤其侵略过伟大的苏联。一种被压抑的感情,当他得到释放的时候就来的格外浓烈,于是当乔巴山等人被赶到北方的买卖城去的时候,蒙古人更加崇敬成吉思汗。赵书礼顺势而为,就把当时刚刚建成还没有命名的大道定位成吉思汗大道。

    没来到这个世界前的赵书礼对成吉思汗其实很不感冒,年轻时候也十分的推崇鲁迅先生的说法,成吉思汗对之于中国不过是主人跟奴隶的关系,而不是什么伟大祖先的关系,尤其是当他当年到了蒙古国看到人家在那达慕大会上高举着成吉思汗的画像欢呼,纸币上印刷着成吉思汗的小头像的时候,赵书礼十分的深刻和真切的感受到,这是人家的祖先,不是我们的,以成吉思汗的伟业为荣实在是太可笑了。

    但到了这个时代,自己成了一个整治人物后,毫无考虑的继续在境内推崇起了成吉思汗,不是他改变了性子,开始崇尚暴力宗师老成了,而是因为推崇成吉思汗对于境内有大量蒙古人的国家来说是必须的,说白了这只是一个整治行为。可叹的是后世的中国愤青们就是看不懂这一点,拼命的挤兑国家的教育政策,这当然不能怪他们浅薄,连鲁迅都那样说了,普通人还能怎么样。

    成吉思汗大道,最宽处150米,贯通库伦城东西,长达三公里。大街上车水马龙,当然大多数是马车,至于骑马的则没有,因为城内不允许骑马。街道非常整齐,两侧排满了商铺,有经销日用品的,有收购毛皮物品的。街面上则是一水的沥青搅拌乱石铺就,路面非常干净和整齐,但是这路面中心却有一个长四五米的木头房子。当地人管这个屋子叫做刘嬷嬷府,因为这家的主人姓刘。

    可是为什么房子坐落在马路中间呢,因为刘嬷嬷根本就是一个钉子户。

    当年修这条大街的时候,库伦的人口还不多,需要搬迁的居民也少。大多数都选择拿钱走人,但是刘嬷嬷却坚决不肯走,整府以为她不过是抻着,等整府出更高的价,因此也就没有在意,仍旧按照设计施工,谁料刘嬷嬷却是来真的。当很多人来劝她,包括亲戚朋友,街坊四邻,甚至连库伦的大人物脱骨儿都亲自上门去劝说,可是刘嬷嬷就是不肯,她只咬住一件事,她家自从从山西到了外蒙就一直住在这里,已经有四代人了,而她从小就生活在这小房子里,也已经六十载了,她绝不愿意离开,哪怕弄塌她的房子压死她她也不走。脱骨儿倒是想玩横的,但是脱欢告诉他要小心行事,如今整府将法制了,再说强迫她这样一个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老年人也实在是不合人情。因此就造成这样一个奇怪的情况,十字交汇的大街到了这座小房子竟然住脚了,所有车辆都得从这里绕行。

    不过现在刘嬷嬷已经死了,她临死前表示要把房子捐给警察。因为在她眼里警察是好人,其实她看到的好警察不过是几个交通警察,由于她的房子就在十字路中央,她本人又是个老人,所以交警非常担心她的出行会影响交通,于是专门把十字路口的指挥岗设在了她家门前,每当遇到她出行的时候,不管是谁执勤,都会帮助搀扶她过马路,平时她家的老房子下雨渗漏什么的,也会帮她修理。于是久而久之,她就把那些年轻的交警当亲儿子看待了。

    后来这些事情传到了徐新六的耳朵里,十分在意财产权保护的他,把此事在报纸上大肆宣扬,表明整府保护私有产权的坚决态度。倒是一时收到了奇效,出现的那些用权侵吞百姓财产的事情慢慢的少了,而老百姓一方倒也懂得了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同样这个房子也在全国出名了,赵书礼此次来库伦也不可能不去这里看看。

    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他的马车停在指挥岗旁,下车跟两个年轻的穿着滑稽的仿自美国的交通警察制服,手里拎着一只短棍子,申请严肃的盯着过往车辆同时不时的看看手上的表,时间一到就要改换行车方向,指挥一边的车辆停下来让另一边通行。

    两人见到赵书礼后,掩饰不住兴奋的神色,他们都是年青一代的蒙古青年,对赵书礼在外蒙的各种神奇的传闻十分感兴趣,他们能如数家珍的说出当年赵书礼靠着六千蒙古骑兵起家,但是在两人间就赵书礼是不是活佛转世产生了争论,一个认为库伦的活佛自从死亡后就没有了继承人,这是不可能的,活佛是不死的,那么肯定活在人间,赵书礼就是大家盛传的一个对象,而另一个坚决不同意,他认为赵书礼是汉人不可能是活佛,但是他仍然非常崇拜赵书礼。

    偶像崇拜这种事情在中国这样文化背景的国家非常容易发芽生根,有时候尽管你不去刻意制造,他仍然会出现,因为有适合他生存的长达数千年的专制传统。即便是放在后世,尽管老百姓茶余饭后没少骂大官,但是当有领导去他们的小区或者村子视察的时候,仍然是万人空巷的去围观,气氛热烈比大明星开演唱会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出来都是一个崇拜强人的国度啊。

    对于这些赵书礼是不明白的,他的事情太多了,还顾忌不到外蒙这样偏远地区的社会舆论,在加上推崇言论自由,他更不会去干涉当地报纸的推波助澜了。

    此时赵书礼站在两个小交警面前,他并不知道眼前两个青年的心理变化,只是和善的问了一些问题。当他问道为什么不拆除这个破房子的时候,两个交警告诉他,说是上级的意思,要把这里完好的保留下去,平时这里被他们当做值班的宿舍,夏天的时候也可以轮换去休息。两个警察还说这里反正也不影响交通,所有的车辆从这里过的时候都绕行,相当于一个交通转盘,反倒是有利于交通的顺畅。

    赵书礼也不便干涉当地的交通建设,随便聊了两句就离开了。

    又用了一日时间跟脱骨儿谈了谈库伦的这些年的情况,其实具体的赵书礼也知道,那是从各种报表上看到的数据,跟亲耳听说还是有些不同的。

    脱骨儿说这些年库伦的人口增长很快,现在已经有五六万人了,而且每到春秋两季来的商人会更多,有时候会达到十万。当地的教育情况虽然比不上内地,但是也颇有规模了,有小学校一百多所,学生超过万人,中学也有十几所。至于其他方面,在矿业方面外蒙有优势,已经开发出来的矿山超过千家,现在是外蒙主要的财政来源,只不过其他的就差强人意了,工业企业几乎没有,虽然出产羊毛牛皮但往往都是外运,不是经过东北出口日本,就是南下到了绥远等省份。

    但这里人口稀少,就业倒是没什么压力,反而是常常缺人,一些日本厂矿里甚至大量的使用朝鲜人。至于汉人因为都是被土地吸引过来的农业移民,除了经商的外,在厂矿里工作的往往都是农闲的时候,导致这里的矿产也分季节,农闲的时候就是旺季那时候矿产出产就多,农忙的时候就是淡季,那时候出产就少,甚至这样的季节变化还影响到了整个塞北的矿产价格波动呢。由此可见,外蒙的矿产产量占整个塞北各省的份额还是很大的,据去年统计的结果大概有八成的铜矿,三成的铁矿和金产量的四成,而且蒙古还有储量巨大的焦煤矿,只不过眼前还开发不过来,因为河套地区的煤矿更多。

    提到人口是个巨大的问题,赵书礼突然想到了一路上看的那些移民,但他们的目的地不是库伦,而是库伦以北,色楞格河、鄂尔浑河等流域。

正文 一百一十八节 要农田不要森林

    赵书礼离开库伦后,没有让脱骨儿陪同,而是带着自己的警卫们,先是坐火车,又是骑马到了蒙古北边跟苏联接壤地区的那些移民点。

    这里是是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经之地,河谷中早在清朝时期就有来自山东热河等地的开荒者,他们或者开垦荒地,或者租赁蒙古王爷的土地进行耕种,甚至是乔巴山等人的上台也没有影响到他们。因此选择开发条件优良的河谷地带中,有许多大地主,他们拥有多则上千少则数百亩土地。但是人手对他们来说仍旧是个巨大的问题,在前清的时候他们的祖辈还能从家乡带过来一些亲戚帮忙种地,但是赵书礼主掌这里后,制定了出了许多土地政策,这些森林密布的地带因为草场稀少原本就不是蒙古人的聚居地,于是被收归整府所有,并用来吸引内地居民迁居。

    那些渴望土地的农民们,因为土地的缘故来到这里,砍掉树木甚至焚烧森林,清出大片土地后,撒上种子过不了几年原本的树林就成了一片片的良田。同时因为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原本地主家的佃农们,纷纷去开发自己的土地,而不愿意帮人打工了。最后地主们不得不数次提高工资,可仍旧请不到人,土地小的还能用牛马等畜力,自己家来耕种,那些上千亩的地主可就不那么幸运了,脑子死板的就让土地撂荒了,灵活些的则选择种上不太需要人照看的牧草,干起了畜牧业,收入倒也可观。

    很显然这些人是大型农用机械的潜在用户,赵书礼还曾经愁过约翰迪尔出产的拖拉机他无法消化呢,因为他当初招徕他们来中国设厂的时候可是承诺过每年保证有三千台的销量的。本来这就是个幌子,是吸引他们签订投资协议,然后等他们在金融危机中无力投资的时候,赵书礼才接手他们的设备,同时以违约金相威胁,要他们转让技术和派遣技术人员。这招在绝大部分的美国企业身上都奏效了,但是约翰迪尔却咬牙履行了合约,在塞北建立了一座大型工厂,年产量正是三千台各型农用机械。

    赵书礼最终到达的地方是色楞格河与鄂尔浑河两河交汇前的一片平原,东北十里外就是买卖城,这一片平原上现在已经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聚集起了大批村落,每个村子十几户到百十户不等,每户拥有五十亩土地。这样的村落几乎从东南西三个方向把买卖城包围了起来,这也是当地整府有意为之的,因为买卖城至今仍然在乔巴山等人的控制之下,苏联人还驻扎着千人的军队。

    看着壮丽广阔的河谷平原,星星点点的村落,想想以前这里不过是一片森林或者荒地,赵书礼心中升起了一股万里江山美如画的感慨。难怪当权者都喜欢权力,都拼命在揽权,有权就有钱是一个原因,可那些对钱财没什么概念的人为什么也喜欢揽权,原因正在于此啊,万里江山美如画,正是应在了那个“画”字上。这“画”字是一个动词,作用在如同白纸一样的人间大卷轴上,生出多少波澜壮阔动人心魄的美景。连赵书礼这个知道历史大势,因此一心只想搞强抗日实力,刻意不去揽权,在自己治下尽量放权的家伙,此时看到在自己一道道政令下,远在万里之遥的地方竟然能产生出如此大的变化时候,都能生出这样的冲动,更何况那些还不如他,深处权力迷局当中的人物了呢。

    看着渐渐消失的森林,赵书礼想到了临行前,脱骨儿对他的感慨,说这里的森林要是砍完了,以后就没地方打猎了。

    作为过来人,赵书礼更明白砍伐森林的害处,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尘暴等等自然的惩罚。但是这些在蒙北都不是问题,因为这里水量丰富,几条大河常年不息的流入北方的苏联境内,根本不存在沙化的问题。唯一可惜的是农民为了最快速的开荒,焚烧了大量的森林,有时候森林大火能烧到西伯利亚去,要是那些木材能运回内地去,可值不少钱呢,都是上好的原木啊,一人粗的到处都是。不管是盖房子,修铁路都用的上。

    至于其他的赵书礼不关心,生态在他眼里不值一提,砍光了树木他才不管原本生活在里面的动物会怎么样呢,在他看来当中国人活的还没有尊严的时候,却去考虑关心哪些动物,简直就是扯淡。至于哪些什么所谓的环保人士,把自己关在笼子里说给动物谢罪的行为,赵书礼想这个时代应该不会出现,假如真的出现了,赵书礼不介意把他们跟他们喜欢的动物永远关在一起好了。

    赵书礼到的第二个移民点是,外蒙西部科布多地区的科布多河流域,跟色楞格河、鄂尔浑河以及东部的克鲁伦河流域一样,这里也是一个重要的移民点,这三条外蒙北部的大河流域广阔,要是能开发出一部分,就很容能垦出两三亿亩耕地来。

    在年初出台的四年建设大纲里包含的移民计划中,外蒙北部尤其是靠近苏联的地区是个移民重点,将来计划这里至少要移民五百到八百万人。不过此时开发日浅,三地一共加起来才也只有移民两百万人而已,其中科布多才移民了十几万人。不过这里的商业却十分繁荣,因为有一条长达五百多公里,源自于阿尔泰山流入蒙古西部著名的大淡水湖哈拉乌斯湖,流域水草丰美是非常优质的草原,每年出产的牧产品不管品质还是数量都是占据整个外蒙很大份额。而科布多河流入的哈拉乌斯湖所在的大湖区,又是规划中农业用地的重点区域,将来这里注定会更加繁荣,唯一的缺憾是这里交通还是基本靠马匹畜力。

    从科布多在往西有翻越阿尔泰山脉的道路,几百年间常有晋商的驼队从这里到新疆,赵书礼一行人也走了这条古商道,终于到了他们此行的终点新疆。

正文 一百一十九节 移民新疆的最大困难

    去新疆是参观日本人开发的油田的,但是赵书礼不着急,管他日本人等多久呢,更何况日本人找到油田这种事,让他心里一直有个疙瘩仿佛吃了死耗子一样,从来都是他算计人,可没想到这次失算了,竟然让日本人在大漠中钻出了石油,真是他妈│的神迹。

    赵书礼翻过大山后,进入了阿勒泰,本来这里跟科布多是同属科布多参赞大臣的辖地,后来外蒙叛乱时候,担心阿勒泰也出事的杨增新奏请阿勒泰和科布多分治,这才把阿勒泰划分到了新疆。

    阿勒泰是一个好地方,从阿尔泰山脉留下来的额尔齐斯河等数条大河流经此地,境内大小湖泊上百个,因此这里水草异常丰美,是新疆最优质的草场所在地之一。同时这里的森林茂密,矿产也非常丰富,环境气候更是宜人,种种原因让这里成为了塞北整府规划的往新疆移民的重点区域之一。可以说当年保住这里的杨增新是有功劳的,当然前提是外蒙古后来独立了,可这个时代恐怕不可能了,否则赵书礼得羞愧死。

    从阿勒泰出发,从西边沿着新疆西部一系列山脉往南走,其实如果直接从正南走回更近,但是那里大沙漠,即使有经验丰富的驼工当向导赵书礼一行人也不敢从哪里走。他们一行三百多人,除了赵书礼和几个懂首发无线电的秘书,两个向导一个是山西老驼工,还有一个是本地的维族驼工,几个地质水土专家,还有几个老农民外,剩下的都是警卫团的人。尽管新疆已经被赵书礼纳入势力范围一年多了,但对这里的掌控力依然非常薄弱,各类土匪马贼流民多入牛毛,因为新疆太大了,大到现在驻扎在这里的一个旅的部队连边境都照看不过来,不时的有苏联的游牧民族越界放牧。

    因此在新疆的移民非常必要,赵书礼的长远目标是,这里至少要移民一千万以上,否则根本无法牢固的掌控。但是有一个问题,派去勘探的地质专家回来报告,说这里顶多移民个几百万就顶天了,因为这里根本不适合农业发展。这个报告赵书礼是严重的质疑的,因为他知道后世这里可是中国最大的棉花产地,最优质的瓜果产区,怎么可能不适合发展农业呢。

    出了额尔齐斯河流域后不久,他们就进入了一片沙漠,沙漠中行走的艰苦自不用说,好在向导是十分有经验的老人,但走出沙漠后每个人都几乎虚脱了。沙漠外的土地也不是好土地,说的好点是荒漠,说的不好就是鸟都不拉屎的地方,用寸草不生来形容这里毫不为过,因为这里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新疆地质报告中说的影响新疆农业的最大问题正是这盐碱地问题,因为远古时期新疆还被一片茫茫的大海覆盖着,沧海桑田这里成了内陆,海水慢慢蒸发干净,但是海水中的盐分却不会蒸发,于是这广大的盆地就成了盐碱覆盖之地了,除了有河流流经的地方可能会有片片绿洲外,其他地方要么是沙漠,要么就是这盐碱滩。

    看着一望无际的白茫茫盐碱滩,赵书礼算是有体会了,在这里开发农业确实困难啊,真难为了新中国开发这里的人了,那时候开发这里的主力应该是建设兵团吧,中国的士兵只要组织的好,还真是好兵啊。

    地面上泛着白色的盐渍,拿䦆头刨开尺许,里面仍然夹杂着白色的颗粒,这真是无药可救了,赵书礼茫然了,问了跟随的老农民,他们也表示这根本弄不成器。走了十几公里后,终于在山脚下看到了一个小村子,并且看到了几棵绿树,还有一口井。

    众人赶紧的赶了过去,他们的淡水已经不多了,在盐碱滩中行走,有老向导的指点勉强找到了几个水源,但是那水实在是没法形容,喝到嘴里让人想死,那根本就是卤水吗,如果放到平时估计牲口都不喝。

    井的主人家是一户维族百姓,向导去跟他们打了个招呼,主人很和善的同意了大家去打水。水是甜的,起码赵书礼感觉甘甜无比,他喝饱后,其他士兵还在争抢着闹腾着仿佛过年一样。毫无形象的盘坐在旁边的干土地上休息着,赵书礼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个小村子周边都是茫茫的盐碱滩,那为什么这村子却有绿树遮阴,附近开垦出来的土地也相当的肥沃呢?

    此时他升起了向百姓打听秘诀的心思,就在这时男主人带着老婆孩子,拿出了几个脸盆子大小般的饼子,这是新疆特有的面食——囊,还拿出了几个大西瓜。也不知道那个维族向导是怎么向主人家介绍的,主人是相当的热情,尽管教科书上常常说新疆人民是如何热情,赵书礼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相信,尤其那些教科书形容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用热情这个词汇的时候,他觉得其中一定有原因的。

    “谢谢!”赵书礼接过了一块西瓜,但是却有点吃不下的感觉,刚才喝水喝涨肚了,现在直反胃。

    “不用客气,你们这些商队就是辛苦,不知道这次带了什么货物啊,有没有我们要的东西。”

    原来主人把赵书礼一行当商队了,也难怪他们这个村子的位置来看,是从北疆过来的必经之地,而且可能向导也是这么给他介绍的,毕竟赵书礼一行人的身份需要保密,就连向导自己也不知道。既然是商人,估计主人接待的话,是要收费的,大概往常他们都是这么接待过路商旅的,恐怕几百年来都是如此,已经形成了传统了。

    “呵呵,货物在出沙漠的时候丢失了!”赵书礼打了个幌子遮盖了过去,他们这些人除了带着干粮外,就是携带水了,大量的水。

    主人一副同情兼带可惜的表情,说了几句安慰的话,然后去照顾其他人了。

    等他再次回来的时候,赵书礼叫住了他,他已经想好了说辞,在向导的翻译下跟他聊了起来。

    “大哥,不知道你在这里住了多久了?”

    主人是一个中年汉子,留着大胡须,笑起来一颤一颤的。

    “几十年了,从生下来就在这里。”

    “哦,那您这村子有多久历史了,看起来时间不短了吧。”

    主人摇摇头表示说不清楚:“我爷爷的爷爷的时候这里就有了,全村人就靠着这口老井过活。”

    “就靠这井吗,那么你们灌溉土地也是用这井了。”

    “嗯,当然了,人喝的,畜生喝的,浇地的都是用这水。”

    “难怪你们的田地那么好,外面却是盐碱滩子,难道是你们这水的原因。”

    赵书礼说道,他当然不会以为这井水有何特殊之处,目的不过是引出主人的道理来。

    果然主人笑道:“那里是这样的啊,小时候听长辈说,这里原来也是盐碱地呢,后来人打出了这口好井才落下跟脚。我们的土地来的可不容易呢,要用水把土里的碱洗淡了,然后才能种上庄稼,要好多年才能成为好田呢。”

    赵书礼点点头,欣慰道:“原来如此,既然有这个法子,那这里倒是块要地方了,那么大片的土地都没人耕种,岂不是想开多少土地就开多少了。”他心里已经幻想出了良田阡陌纵横到天际的景象了。

    岂料主人摇摇头叹道:“那里有那么容易啊,这一年下来也一个人能开出一分地就算好的了。而且千万别遇着雨天,雨水和着碱水一浸啊,刚刚洗好土就又成了碱土了。你看看我们这个村子啊,四周的大树啊成行成列那都是有讲究的,是有大门道的,是有大学问的先人栽的。”

    赵书礼顺着主人的手势看了一圈,发现果然树木所在的位置,都是一条条的土带子,略微高出附近地面一两米,明显是为了防止下雨的时候,打水浸入田地。

    “要开田啊,先得栽树,这几百年下来,我们这里也就这几百亩地,开辟不易啊,我们这些后人就是沾了前人的光啊。”

    ‘要想开田,先得栽树’赵书礼牢牢记住了在新疆开荒的要诀。

    ······

    距离赵书礼等人数百里之外,也有一个人身处盐碱滩中,他背着一个大包,手上拎着一个洛阳铲似的物件,一铲子入土带出一个圆柱形的样本,然后放入瓶中装入身后的包里。

    他身形矮小,两条腿还有点罗圈,留着一撇小胡子,带着个眼睛,这形象,恩,他是个日本人。日本地质学家,他来这里是考察新疆地质的,跟赵书礼曾经派出的考察队一样,新疆大片大片的盐碱地也吸引了他的注意,如果能把这里开垦出来,那么即使把整个日本帝国的人都迁移到这里也不成问题。

    他是个地质专家,而且是非常有学识的专家,擅长的专业正是农业地质类。

    因此他不像赵书礼,他在大学期间就对各类土地上进行农业开发进行过实验和研究,毕业后又长期从事此类研究,他知道怎么对付这样的盐碱地。此时心中已经有了完整的思路,并且他此次来这里还有一个任务,勘查地形绘制地图,详细的地质地形构成加上他专业的学识,他心中已经有了一本蓝图。

正文 一百二十节 野口的工程

    给主人家付了足够的银洋作为报仇,然后众人离开村子,之后又走了两天,一行人才走出了盐碱地,他们终于看到草原了,这才是新疆应该有的景象吗,中国第三大草场的拥有省份。

    骏马又在草原上奔驰了一天终于到了他们向往已久的塔城,塔城全名塔尔巴合台城,乾隆时候曾赐名绥靖城。这里有维族人有蒙古人,民族成分十分复杂,仅蒙古族就分为额鲁特察哈尔哈撒古特三部,另外还有许多其他部族,比如东归的土尔扈特部就被清廷安排在这里。另外这里还有清朝时候的屯垦地,情况非常复杂。因此一进入这个区域警卫们立马提高了警惕,对附近偶尔出现的牧民他们也全神戒备,不允许他们靠近一步。直到进入了塔城他们才放松下来,这里有塞北的驻军。

    由于这里是新疆重要的游牧区,农业区,因此这里驻扎着一个团的士兵。从官兵这里了解到,分配了土地草场后的牧民们还是很安生的,基本上没有闹过事。在塔城休整了两天后,赵书礼就派人去跟日本人联络了,日本人钻探出的油井就位于塔城地区,在他的东南角那里是牧区和沙漠的交接地带。

    日本人很积极,很快就派来了迎接赵书礼的使者,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日本人虽然蛮横,但是礼数还是很足的,尤其是对那些能给予他们利益的军阀。日本人同时派来了三辆汽车,不过可拉不下赵书礼所有的人。

    同时来的还有盛世才,他是现在的新疆省主席,在当年高凤举进疆后,金树仁在迪化抵抗了一阵,后来抵挡不住了,便逃出了新疆,留下盛世才带着新疆军队投降了。

    盛世才这个人是东北人,出身贫寒,幼时受过系统的小中高教育,后来毕业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专门部政治经济科。1917年赴日留学,就读于东京明治大学。归国后进入广东韶关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回到东北在奉军第八旅郭松龄部,任排、连长及上尉参谋等职,深得郭的信任,经郭的介绍与郭的义女丘毓芳结婚(与前妻离婚)。1923年经郭推荐,张作霖送他到日本陆军大学学习。1925年郭松龄反奉失败,张作霖撤消了保送盛学习的公费。但他善于钻营,先后得到了孙传芳、冯玉祥、蒋瑞元的资助,完成了日本陆军大学的学习。回国后因为奉系势力大损,于是加入了中央军,又认识了当时任职新疆秘书长的鲁效祖,跟他一起到了新疆。

    他到新疆的时候,正好是塞北军攻击迪化的时候,他不畏危险进入迪化城,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