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大民国(狂人阿Q)-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典范。

    婚礼耗费金钱达百万之巨,规模宏大,分别在归绥,包头,张家口,鄂尔多斯,库伦五座城市大摆筵席,出席的宾客档次之高也是让人瞠目。有东北少帅,有民国四公子,四大美男之称的花花公子张学良,有西北军的高层陆钟麟,有阎锡山派来的山西晋军大员商震,桂系小诸葛白崇禧,中央军何应钦,连已经归野的段祺瑞,吴佩孚,孙传芳等人也派人来送礼祝贺。还有德国苏联日本的驻华大使,美英法意也派出外交人员参与。全国各地报纸也纷纷派出得力的记者追踪采访报道,如此盛况空前,绝对是一个盛举。

    可是他还称不上世纪婚礼,因为此时他的光芒完全被另一场婚礼掩盖了,同一天上海的大华饭店也举行着一场,规模不输于赵、傅的婚礼。这就是蒋瑞元和宋美龄的联姻,出席他们婚礼的,当然也有各个势力的得力人物,李宗仁,宋哲元,汤恩伯,于右任等军政大佬外,还有青帮的杜月笙,黄金荣。国外方面则是,美英法的正牌大师出席。

    两人的婚礼在规模上虽然不相伯仲,但是就影响来说,赵书礼的就逊色蒋瑞元的多矣。

    为什么呢,因为此时的蒋瑞元虽然下野,但是这一个婚礼足够他完成一个华丽丽的翻身,不要怀疑,宋家就是有这个实力。从蒋瑞元为了娶宋美龄,甚至不惜休掉自己的正牌妻子陈洁如,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就可以看出来了。再举一个例子说明,就连【三民堂】先总理孙中山先生,当年为了娶到宋家女儿宋庆龄,也不得不休掉了跟了他一辈子,为他生下了三个儿女的结发妻子,你就知道宋家的势力了。因此蒋瑞元休妻再娶这件事,虽然不光彩,但是有先总理的例子摆着,【三民堂】内外没人认为不妥,中央军势力更是极为期待这次联姻,能给北伐开创一个良好的局面。不过此举让教会认为不合教义,因此蒋宋二人的婚礼没能在教堂中进行,让身为神父之女对基督教十分虔诚的宋美龄不无遗憾。

    在哪里举行婚礼这都是小节,重要的是,各界实力都看出了这次的意义,江浙财阀多为英美势力的买办财阀,他们跟蒋瑞元结合就相当于英美各列强跟蒋瑞元的结合一样。从此中国的权力分布,从一战以后的日本势力一家独大,恐怕就要再次改变了。

正文 五十五节 咱也是割命军了

    赵书礼在婚后,以陪老婆为借口,杜绝了一切军政活动。外来拜访者,游说者一概不见,甚至连自己的属下大员都不见。所有政务,让徐新六,孔韧等人牵头,几个政界要员商量着办。他这么做也有培养自己手下人的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的目的,因为赵书礼早已经发觉,这些人能力都不俗,但是却缺乏决断。不管是徐新六还是孔韧,虽然做过大量颇有创新的工作,但是却总是赵书礼最后拍板的。当然也有胆子大的,那就是那个水利专家苏方,只有他敢先斩后奏,在赵书礼没有同意他修渠的时候,就先修了再说。

    赵书礼这个举动也让徐新六和孔韧的竞争再次激烈起来,因为他们似乎看到赵书礼当初的承诺是来真的,那就是他打算放下权力,在两人中挑选一个做绥察蒙的政务主管。

    几个月间,赵书礼真的是什么事也没有管,人只见了一个——刘澍。

    跟刘澍见面是因为刘澍主持的教育事业,又有了新一层的发展,他建的中学就要开学了。他来请赵书礼给这批从小学合格毕业的绥西子弟们写一封公开信,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在赵书礼的手下中,刘澍毫无争议是个最圆滑的人,他当过清政府的县令,做过北洋政府的参议,在赵书礼这个军阀手中再次做了县长,兼主管教育的官员,算是跨时代的老官僚了。这样的人不圆滑就怪了,从这次他请赵书礼给学生们写公开信,鼓励学生学习就能看出来,他那里是为了学生考虑,明显是在巴结赵书礼。

    但是赵书礼偏偏就接受了,因为他心中对教育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却一直没有时间去实行。他一直觉得,中国的青年太幼稚,记得当初在俄罗斯做生意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告诉他,她对中国青年的感觉。那个姑娘才十八岁,但是却非常成熟,她跟赵书礼说,中国的青年太不成熟,她还说了一个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中国人寿命太长,有太多的机会浪费自己的光阴,不像他们俄罗斯的男人,平均寿命才五十岁,不得不早点成熟起来。当然这个说法是很没有道理的,赵书礼心里不可能接受,但是中国青年没有责任感他倒是颇为认同的。

    说中国青年不成熟,应该是没有什么争议的,是个中国人都感觉的到。要举例的话也非常容易,当年一战的时候,中国人靠着几十万劳工赢得了战胜国的名义,举国上下庆贺,尤其是青年学生们,上街游行欢天喜地,仿佛中国一夜间真的成了一个伟大的国家,他们要分享这个荣誉。可当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彻底失利后,他们又开始游行,把所有的责任全怪罪到外交官和政府头上,此时他们不肯接受国家的耻辱了。他们没有为国分担耻辱的勇气和责任心,只喜欢荣誉,事情发展到了五四运动,竟然发生了学生打死外交官的事件。对此事赵书礼有自己的看法,就算外交官签订了什么卖国条约,可是那些是他们能做主的吗,没有【整府】高层的同意,他们有这个权力吗。可学生就是不管不顾,只顾发泄他们的情绪,他们是伟光正的,错的都是别人。而且他们也不敢公然冲击暴力机构军阀【整府】,只能把怒气撒到了没什么反抗之力的文官外交官身上。

    赵书礼给高中生的这第一封公开信,名字就叫《青年们,担负起时代赋予你们的责任》,信中情辞恳切的告诉青年们,中国这个国家背负着深深耻辱,但最大的耻辱不是不平等条约,不是外国肆意欺辱,不是巴黎和会的失败,而是国家疲弱,堂堂中华竟然落到了世界三流国家行列,在世界之上竟不能发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耻辱是属于每一个人中国人的,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并告诉他们雪耻要依靠每一个人,而青年们则是最大希望,希望他们知耻而后勇,担负起众人翁责任,投入全部热情到建设国家的事业中来。

    写完信后,赵书礼又管刘澍要来了中小学的教材,一看教材他大为不满。这些教材在他看来太简单了,他要求刘澍更改教材,将教育内容压缩。刘澍说,这些教材都是从国外翻译的,是很完善的教材。赵书礼告诉他,他太小看中国学生了,这是世界上最会学习的孩子。他们能适应加重的学业,让刘澍组织人把国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教育共十二年的教学内容都塞到九年中,把中小学改组成五四制,五年小学,四年中学,然后直接就跟大学教育对接。

    赵书礼加重学生课程的原因,一个是因为这个时代的教育本来就简单,比不上21世纪时候内容的庞杂,加重一些学生可以承受;二来中国需要时间追赶西方啊,人家可以浪费十二年培养一个大学生,但是中国人浪费不起,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三来也是为了让这群狗屁不懂,却总以为自己是学生是知识分子,懂大道理的学生们,没有空闲乱来胡闹。赵书礼要在学校中榨干他们的精力,要他们除了学习外,没有任何想法去上街闹事游行冲击【整府】。说实话,他确实不太感冒这个时代的学生,在毫无控制力的狂热爱国热情激发下的暴力,尤其是当这种热情被别有用心的组织利用的时候。

    刘澍确实够圆滑,他不拒绝赵书礼,麻溜的去办了。压缩中小学教材到九年,并且还把赵书礼那封公开信放到了教材中,每个年级的学生,每年的第一课都是学这封信,可谓把马匹拍到了极限。

    时间一直到了第二年的1月份,赵书礼才走出自己的新婚住宅。这段时间,在这栋房子里,他把一个女孩变成了一个女人,他把绥察蒙的学生书包增厚了一半,他还策划了一个大胆的计谋,他又要大玩权术了。让赵书礼走出新房再次处理政务军务的直接原因是张作霖从北京逃回东北,但是造成这一切的却是南方那个跟赵书礼一样喜欢权术的人,那个人就是蒋瑞元。

    蒋瑞元在跟宋美龄女士结婚后,积极运作之下,果然再次让江浙财阀接受了他,更获得了这些财阀身后的英美势力支持,蒋瑞元毫无争议的再一次上台了。在蒋宋联姻的第二年年1月份,蒋瑞元重任北伐军总司令一职,2月主持【三民堂】二届四中全会,全面改变孙中山的【割命政策】,会上被推举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此时的蒋瑞元【堂整军】权力一把抓,迈向了人生的又一个巅峰,似乎他们每辞职一次,就高升一次的铁律仍然没有被打破。

    重新上台后,蒋瑞元协调组织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等的二三四集团军与自己的第一集团军,合力围攻奉系军阀。4月下达总攻令,盘踞在山东的张宗昌军与孙传芳军即遭受重创,损失了山东大部。4月30日,张宗昌、孙传芳弃济南而逃。北伐军进占济南,准备继续北进时,日本政府决定进行武装干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北伐军对日采取妥协让步方针,决定绕道北进。5月中、下旬,张作霖丢失了邯鄣、保定、石家庄、大同等地。张作霖向南京方面发出“息争议和”通电,蒋瑞元倒是有心和平解决,但冯玉祥坚决反对,军事行动继续进行。6月1日,冯玉祥部队占领沧州、河间,然后分三路由津浦、京汉、京绥等线大举向京津全面推进,逼近北京郊区。张作霖见大势已去,6月3日,命张学良留守北京,当夜带着吴俊升等乘专车离开北京,同时下达总退却命令。

    一接到张作霖坐火车出走的消息,赵书礼长叹一声,当即回归军营,并立即通电宣布拥护北伐,出兵讨伐张作霖。这是赵书礼对付张作霖的一种方案,他还有另一种方案,第二种方案是一个和平方案,在这个方案中,他手里的几十万军队将继续保持中立,并且积极调停战争双方,建议张作霖退出关内,然后赵张共同拥护【割命整府】,让中国在名义上得到统一。既减少混战的伤亡,也保存了奉系的实力,更重要的是保住张作霖这个奉系灵魂人物。赵书礼心里始终有这样一个想法,之所以能发生,东北之所以能那么容易就沦陷,正是因为张学良这个人太嫩了,如果是老奸巨猾的张作霖在东北坐镇,或许日本人不会那么容易的就夺走东北三省。他要为东三省的人民,留下张作霖这个人。

    但是这一切不是赵书礼能决定的,决定西北边防军是参战还是中立的只能是张作霖本人,他本人选择生还是死。此前赵书礼提醒过张作霖,非常明确的告诉他,说日本人要在铁路线上谋杀他,希望他不要选择乘坐火车。但是就像当初他提醒过徐树铮,而徐树铮太过自信根本不相信冯玉祥会公然杀害他,而大胆的从冯军势力范围内经过一样,张作霖也是如此,其实何止赵书礼劝告他,他手底下人也收到了消息,说日本人要杀他,目标就是铁路线,可是张作霖依然选择做铁路,因为做汽车太颠簸不舒服。此人一生玩惯了阴谋诡计,根本就看不上日本人,他故布疑阵让自己的汽车队打着自己的名义,明目张胆的一路往东北行去,而自己则偷偷坐上了火车,他以为这样可以骗过日本人。

    他这个人确实很不简单,连日本人要刺杀他的消息,他的手下都能打探到,原因就是日本人中也有他收买的暗线,可玩间谍这种手段,他张作霖跟日本人还是差了个档次,他身边渗透的日本间谍更多,他的出行几乎就是透明的,派汽车引开日本人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小计,此时看来就如同一个滑稽戏一样。

    性格决定了命运,徐树铮的自大害了自己,张作霖的自信害了自己。

    在他登上火车的消息传来,赵书礼就知道此人死定了,只能立即宣布,响应北伐军,在绥察蒙三地升起青天白日旗。蒋瑞元当即宣布绥察蒙的西北边防军为北伐军第五集团军,赵书礼任总司令。四路大军联合行动,继续清剿奉系留在关内的残余,而赵书礼选择直接出兵热河,似乎是要打到东北去。

正文 五十六节 第三师

    赵书礼的西北边防军——现在是第五集团军,三十万人的组成中,其实只有八万是受到德国顾问严格训练一年以上的精锐部队,经过动员这八万人扩充到了十五万,编为了两个军,第一军和第二军。另外还有魏冉的保安团,大肆收编土匪后,此时的保安团已经扩大到了十万人,经过这次整编,取消保安团序号,正式编为正规军,序列由11师到15师,是为第三军。驻扎库伦的脱欢统领的绥西骑兵第一师,也扩编到了5万人马,成立两个骑兵师,是为第一骑兵军。

    三十万人分为四个军,最精锐的无疑是由德国人按照德国军事训练大纲训练出来的第一二军,脱欢的骑兵军次之,魏冉的土匪杂牌军最弱。

    其中又以第一军实力最强,但是人数最少,这个军没有补充动员后的新兵,全部由经过严格德式训练的老兵组成,只有三万人。由赵书礼直接指挥,分为三个师,编号第一二三师。此军中还配备一个炮兵旅,和戈林做顾问的拥有一百架飞机的空军。

    第一军一师师长,郑金声,此人不用多介绍,赵书礼刚到绥远的时候,他就是一个特混旅的旅长。又是东北讲武堂毕业的正规军管,资历跟冯玉祥是一样的。科班出身,又有十数年的军旅经验,让他也在德国人的考核下稳稳过关,并学到了很多新的军事思想,进步很快。这次南口战役的时候,他驻守居庸关,本来他就是冯军中的杂牌,资历很高却不受待见,但一直死心塌地的跟着冯玉祥,因为他认可冯玉祥的【割命理念】。直到局面一发不可收拾,他才死心了,而进攻居庸关的又是自己的老地盘,绥远的军队,干脆就投降接受了整编。当赵书礼再次回到部队的时候,自然是要跟这个老故人叙叙旧的,那时候他心灰意冷跟赵书礼请辞,想要离开军队归隐。赵书礼问他为什么,难道他赵书礼比不上冯玉祥不值得他帮助,郑金声说道你赵书礼不【割命】,冯玉祥【割命】而已。赵书礼一时间很气愤,带着他在绥西各地转了一个遍,让他亲眼看着绥远的经济发展,百姓的安居乐意,然后愤怒的指责他,难道【割命】就是不断的打击那些所谓的卖国军阀,不断的发动暴力战争吗。直接告诉他【割命】的根本目标是为了百姓的福祉,而只要能让百姓获得幸福,不管是暴力的还是和平的手段,都是真【割命】。尽管如此,还是在赵书礼许诺了他将来与南方的【割命整府】联合推翻北洋军阀后,他才答应留在了军中,赵书礼也提拔他为师长,改编之后命名为第一师。

    二师师长,高凤举,此人出身宋远的旅,当时是一个团长。高凤举读过书,做过生意,后来跟了宋远,一路走到了团长一职,军旅生涯丰富。这次同样也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德国顾问的考核,荣任师长,番号第二师。虽然宋远因为一些不得当的举动,被赵书礼勒令到陆军大学学习去了,可是他手下原来的那些军官,赵书礼一个都没有动,也不猜疑,仍然授以重任。

    三师师长,陈驰,这人也不用多做介绍,孔韧的表弟,战争中表现抢眼,训练中表现出色,德国顾问直接给赵书礼推荐让他出任军一级的指挥,但是跟他的一次谈话后,赵书礼觉得此人锋芒太过太年轻,不适合抬的太快,就只升了一级,为第三师师长。

    李三江的第二军人数最多,有十二万人,手下军官多是当年宋远手下的军官,还有一些西北军中留下的军官。李三江自从来到了绥西后,长期担任着第二骑兵师师长,因此他的这个军也编有大量骑兵,算是一个混编军。

    第三军就是魏冉的那个土匪军了,军官中有一些被德国人认为不合格然后裁撤的军官,也有收编的一些土匪头子,士兵成分也驳杂,有被裁撤的西北边防军,也有冯玉祥西北军的降兵。魏冉本就是个土匪江湖习气很重的人,因此他的这个军队也上行下效,军纪松垮,武器装备也是五花八门。虽然赵书礼给他们配足了制式装备,步枪一律是毛瑟98步枪,还配有大炮机枪,可是魏冉这家伙,愣是把这些重武器几乎是平均分派了下去。他的五个师中,每个师都有骑兵,每个师都有大炮,每个师都有机枪,根本就是一个杂牌乱军,赵书礼很看不上,要不是这次要大动干戈,他恐怕会找机会裁撤这支军队呢。

    脱欢的骑兵军,军长自然是脱欢,他还兼领一个骑兵师,另外一个骑兵师师长是由当年的少年成长起来的巴特。

    ······

    “师长,你怎么还在看书啊!”

    在第一军第三师的军营中,一个圆脸大汉急匆匆的走进了陈驰的大帐里,他们两人一个黑瘦,一个高大白胖,对比鲜明。

    “我不看书难道看你啊?”陈驰没好气道,他正在看最喜欢的《史记》,被人打扰了自然不高兴。

    “哎,你难道一点不着急吗,你看看这次整编,虽然说我们都升官了,可是手下人还是我们过去加强团的那些老弟兄,仅仅只有三千人。你看看人家第二军,十二万人,才四个师,每师三万人。还有第三军——”

    陈驰一个哈欠打断了手下的牢骚:“我说包龙图啊,你就这点出息。第一军就是第一军,他就是第一,而且是赵司令亲掌,这可是嫡系啊。”

    包龙图不是眼前这个圆脸胖子的真名字,他真名叫做包小松,只因为姓包,而且面色白皙,就被陈驰起了这么个歪名,他现在是陈驰手下的旅长,可手下士兵只有一千,根本就是个团的编制因此心里不满。

    包小松抱怨道:“嫡系怎么了,也不见得比别人多领一个军饷,一样的武器装备,一样的待遇,我看嫡系的意思就是专门来保护司令的警卫员罢了。”

    陈驰骂道:“你小子就是怪话多,你懂个什么,就用这些老弟兄老子还巴不得呢,要是被人塞进来一些杂七杂八的垃圾,老子还不高兴呢。”

    “你就会说,俗话说会哭的娃儿有奶吃,我看你就应该去司令那里去闹闹,给我们增加点人手的好。”

    这时候一个声音穿过帐子传了进来——“小松说的对,你是该去找找司令了!”

    接着一个人掀开门帘也走了进来。

    这个人一身军中新配发的蓝色军装,帽子上有一个飞翔的雄鹰状军徽,这是德国顾问中一个爱好画画的军官设计的,他说西北边防军深处北地,应该像天上的雄鹰一样飞翔。

    “梁大哥来了,你也觉得我说得对啊。”

    来人名叫梁赞,跟陈驰和包小松都是同乡加同学,梁赞家家境好,他们就读的私塾就是梁赞家办的。不过后来陈驰考上了大学,梁赞回家照看自家的桑园,而包小松去了上海一家钟表店做学徒。后来陈驰从军并当了军官后,就写信把两个好友招到了军中。

    梁赞丢下帘子,啪的一声,打开了一把折扇,这是他从家乡带来的李锦记的杭扇。这人喜好读书,自号河上公,常年在自家桑园边的小河上泛舟钓鱼。

    见梁赞也支持包小松的意见,陈驰笑道:“你又有什么馊主意了?”

    对包小松的抱怨,陈驰可以不当回事,但是梁赞的话,他却是要听的,因为这个人从来不会说废话。

    “就算是馊主意,你要听吗?”

    “听,干嘛不听,不听我要你这个参谋长干嘛!”

    “那好,我就说了。”又是啪的一声,梁赞合上了自己的杭扇,道:“你应该明白,这次战事一旦开启,恐怕就是一场大战,而且很可能是中国最后一场大战了。”

    “哦?何以见得!”

    “此战后,北洋势力将被连根拔起,以后天下就是【割命军整府】的天下了,你觉得我们还有机会再打这么痛痛快快的仗吗。”

    “那你的意思是让我去要人?”

    “没错,此战过后,不管今后怎样,我们这些人都应该奠定以后在军中的地位了,你以为凭着手下这三千人,我们能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又能在这次战争中,做出什么成就。这次不是上次打冯玉祥了,这次是两个不同势力间的殊死搏斗,胜败在此一举。”

    陈驰放下书,反复盯着两人看着,突然道:“那你们认为我们需要什么?”

    “炮兵!”

    “骑兵!”

    两人几乎同时说道。

    陈驰大笑道:“真不愧是我的好兄弟,真跟我想到一块去了。”

    梁赞笑道:“你的心思我们自然能想到,我还能想到,你为什么还只是一个师长,而李忘川那个小子却成了集团军的参谋,跟司令一起制定作战计划!”

    包小松不知所以:“啥啥,你们说啥呢。”

    梁赞道:“说啥,你问他啊。”

    陈驰看着梁赞道:“时逢乱世,还是手里有兵权的好,不知道我的想法跟你的是不是相同。”

    梁赞没有说话,又是啪的一声,合上了手上的杭扇,一转身摇头晃脑的迈出了陈驰的军帐。包小松一副莫名奇妙,等转头在看陈驰的时候,发现他又在看《史记》了。

正文 五十七节 最强的动力

    “好大的口气,你敢要我的炮兵旅,还要增添一个骑兵旅,你驾驭的了吗?”

    当陈驰一副委屈的向赵书礼抱怨自己明明是一个师的编制,却仅仅只有一个旅的兵力的时候,赵书礼问他想要增添多少兵力的时候,陈驰回答要一个骑兵旅和一个炮兵旅,赵书礼如此回答他的要求。

    陈驰笑道:“驾驭当然可以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吗。”

    赵书礼道:“你比得上韩信吗?”

    陈驰打哈哈道:“韩信算什么,我起码不会受胯下之辱!”

    赵书礼冷笑道:“韩信能受胯下之辱,但是韩信不会背叛刘邦。”

    陈驰面色一凛道:“司令这是什么意思?”

    赵书礼轻轻笑着,从办公桌上站了起来,然后踱到窗边。

    这里是包头西郊大营,沈广聚走后,赵书礼让人把这里翻修了一下,又屡经扩建。现在营房训练场等可以容纳十万大军,过去的木质营房也变成了砖瓦结构,并修建了浴室,球场等公共设施。

    看着窗外,水泥广场上作训的一队队士兵,赵书礼招呼了一下陈驰。

    陈驰一身蓝色军装,此时北地的天气还是很冷的,他身上还穿着军呢大衣,大沿军帽戴的端正。他顺着赵书礼的手势走到了窗边,看着窗外的一队队喊着号子的士兵,不知道赵书礼要说什么。

    “我听说你喜欢看史记?”

    “是,司令。”

    陈驰开始谨言慎行了,他觉得自己现在得小心每一句话了,提到韩信的时候,他就觉得自己失语了。

    “你喜欢哪一篇?”

    “嗯···刺客列传!”

    “哦,不错,春秋烈士,重义轻生死。”

    “司令也喜欢吗。”

    “我喜欢看货殖列传,哈哈,其实如果不是乱世,我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商人,每天赚赚钱,玩玩│女人。”

    “???”

    “你看看外面这些兵,都是好兵啊,如果都是你的兵,你会怎么样?”

    “直抵黄龙府,与诸军痛饮!”

    这话是岳飞当年说的,陈驰不假思索的就说了出来。

    赵书礼又问道:“你知道岳飞当年为什么要死吗?”

    “史家有定论,奸臣昏君当道,迫害忠臣自断柱石。”

    “嗯,秦桧是不是奸臣我不能肯定,你说说赵构是昏君吗?”

    “这个?应该算是吧。”

    “一个昏君,能让宋室苟又延残喘一百五十年?”

    “这···他确实是让宋室延续了百五十载,可是他没有光复旧土,否则到是能跟光武帝刘秀相提并论。”

    “宋室衰微,你认为当年有能力光复旧土吗,而岳飞等人却要强行北伐,这合适吗?”

    “司令的意思是岳飞不识相了,所以他才该死吗,在下不敢苟同。”

    “他不是该不该死的问题,死是一定要死的,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手下的军队叫做岳家军,而不是赵家军或者宋家军。”

    “属下明白了,属下绝没有建岳家军的想法,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属下只愿为司令鞍马坠蹬,绝无二心。”

    “哈哈,你不用给我表忠心。我从没想过要当皇帝,你知道我想干什么吗?”

    “请司令赐教!”

    “送你句话吧,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陈亮的词?”

    “没错,这可不就是眼前我国的情景吗?”

    “是啊,军阀当道,好不知耻,一味的崇洋媚外,看我国土上,日本兵,美国兵,还有红头发的印度兵横行,当真是万里腥膻,真是耻辱,是该有个人来清扫清扫了。”

    “你只看到了万里腥膻吗,这句诗的文眼其实在那个‘耻’字上,这才是当今国人的现状。国破如此,却无人知耻,人人只想分享荣耀,却不愿背负耻辱。你知道吗,在我眼中,中国这个国家,她天生就应该做第一流的国家,中华这个民族她当是第一流的民族,否则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没有存在下去的意义。”

    第一流的国家,第一流的民族!

    陈驰心里不停的默念着这句话,他感觉一股沸腾的热情从胸中勃发,无可抑制。

    这时候突然有人敲门,孔韧走了进来,一副疲惫的神色。

    孔韧和陈驰这两兄弟自从上次后,赵书礼给他们做了调解,已经相互理解了。见面后,孔韧没有像上次那样对表弟大吼大叫,只随便的打了个招呼,就一脸无奈对着赵书礼叹气。

    赵书礼知道他什么意思,这家伙心怀一腔实业救国的心思,工作起来热情洋溢,但是这种人往往,热情来的快退的也快,因此经常就会变得心灰意冷,这时候就找赵书礼诉苦,找安慰。这种事已经不是一次了,因此赵书礼一看就知道,这家伙又没劲了。

    “司令,如果没其他事情我就先告退了!”这时候,见到孔韧到了,陈驰敬了个军礼,对赵书礼道。

    “不急,一起出去转转吧。”

    赵书礼说道,然后吩咐警卫员人背马。

    警卫员回报说外面下雨了,一看果然青蒙蒙的小雨开始飘散,但作训场上的士兵仍然喊着号子,走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