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大民国(狂人阿Q)-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塞北军还要求美军提供一批最新研制出来还没来得及列装的喷气式战斗机,以及相关的全套技术。名义是,德国的喷气机现在已经出现在苏联上空了,如果没有克制这种跨时代的武器的手段的话,塞北军也不敢贸然投入战场,中国人愿意为反法西斯做贡献,但是中国人不希望战斗的结果是分享英美失败的耻辱。

    美国人有些犹豫,他们的喷气式飞机研制其实已经走在了德国后面,不过英国人却跟德国差距不大,甚至要早于德国人进行研究。不过战争让英国人的力量削弱太大,他们没能力继续研究,就把自己基本完成的成品技术转让给了美国,第一让美国继续研究,第二让美国人投入生产,然后援助他们。

    经过仔细考虑,美国人答应了。

    美国人给了很多东西,蒋价石整府中对美国人有好感的人很多,但是赵书礼不这么看,不是他没良心。政治这种东西你讲良心就是傻13,美国人之所以给英国人,法国人,苏联人,中国人物资,当他是好心啊。按罗斯福那句话就是,美国人出点东西,让别国的小伙子流血,总好过让美国的好小伙子流血好啊。

    所以赵书礼这丫完全是认为美国人应该的,谁让你是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呢,有钱有东西,咱们都是穷人,你不掏钱拉到,咱的小伙子都种地去,反正在你们西方人看来,法西斯在摧毁的是你们的基督文明,而基督文明崩溃了,咱中国人不怕,咱还有儒家文明,道家文明,佛家文明呢。

    别说赵书礼抠,美国人援助他,他也在援助别人呢。

    不提这几年对中央的援助,现在光复了自然是停止了,还有对苏联的援助呢。

    苏联人失去了钢铁生产基地,煤炭生产基地,石油生产基地,工业基地后,基本上已经被打回了中世纪,生产力水平甚至不能说是封建社会的,而是奴隶时代的了。不管是粮食物资,还是武器装备,他们基本上都靠外援了。

    外援的来源最大的自然是美国,可是美国太远了,德国就在跟前,远水解不了近渴,还得把目光放在中国,放在塞北。

    苏联求援了,塞北答应了。

    第一,苏联答应把美国人的援助兑换给塞北,美国人援助苏联的除了大量直接物资外,还有大部分是以货币形式的,也就是美元,这部分毫无疑问全都落进了塞北的腰包。美国人也不在乎,他们出钱,塞北生产东西给苏联。可是这只占不到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是美国的物资经过中国运输过去,另外三分之一就是塞北的无偿援助了。

    第二。赵书礼之所以这么大方,根本原因还是德国人的攻势超乎了他的预料,他原本以为苏联人是绝对不会输的,这么犀利的一个民族。几乎除了战争方面,全面不如西方的国家,竟然会在军事上败北,实在是太出乎人的意料了。倒是有一点没错,赵书礼当年跟自己的军官说,不用担心苏联,他们级别丢了十个莫斯科,也不会投降。确实苏联人仍然在抵抗。德军的出乎意料的胜利,让赵书礼开始担心了,原本他的打算是,先干掉日本后。然后借着苏联的东风,跟在强大的斯大林卫队后面爆德国人的菊花,最后在欧洲分一杯羹。可是斯大林这丫早早嗝屁了,现在国际社会把希望放到了中国身上,这压力山大啊。谁想跟现在的德国人死磕谁是猪。所以还是罗斯福那句话说的好,让苏联的小伙子牺牲,好过让自己的小伙子牺牲好。所以给苏联援助,让他们继续抗击德国。比直接正面跟德国人打仗要让人舒服很多。

    唯一让赵书礼不爽的是苏联人的态度,他们一贯的态度是。别人给援助是应该的,过去他们不会感激美国。现在也不会感激塞北。而且竟然敢狮子大开口,他们号称他们有五百万军队,以这个基数来要求援助。

    赵书礼认为这完全是扯淡,苏联原本两亿人,但是战争初期就有一亿多人口的地区被德军占领,经过这些年战争,他们剩余的统治区人口恐怕都不到两三千万了,而战争期间苏联牺牲的军队就超过了两千万,他们哪里还有人力,除非他们把老头子都派上去,而且是打过日俄战争的老头子。

    等真正跟苏联人并肩作战后,赵书礼才明白苏联人确实没有说谎,他们真的有五百万兵力,而且还有后备军呢。不过五百万军队中,至少有一半是女兵,得知情况后,赵书礼惊呼,俄罗斯民族果然是个战斗民族。当然那都是后话了,现在赵书礼还在苏联交涉另一件事。

    俄罗斯帝国这个不伦不类的怪物的出现,让世界局势发生了不小的震动和变故,首先是扯了盟军主力苏军的后退。他们扯后腿的方式不是跟苏联对抗,而是抢夺俄罗斯民族的归属,还有苏联的资源。

    首先是俄罗斯帝国占领了乌拉尔山以东大量苏联的工业力量,还有大量的资源,最重要的是人口。在苏联失掉了欧洲大多数地方后,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人口资源就成了他们人口中的多数了。这里在沙皇时代,随着西伯利亚铁路的开通,就迁移了两百多万俄罗斯人,苏联时代更是大规模建设,让这里的人口超过了千万还多。

    俄罗斯帝国复辟后,就打起了这些俄罗斯人的主意,当时塞北是配合的,在塞北的配合下,大约一百六七百万俄罗斯人被迫迁移到了俄罗斯帝国的控制区。但是还有一半是没牵走的,不是塞北不想迁移,而是这些人暂时是有用的,他们大多是工厂里的工人,战争期间需要他们生产,而且他们一走,塞北暂时没能力撑起这些城市人口,大量的苏联消耗大量精力建设的城市就要荒废。

    所以塞北留下了他们,至于将来迁不迁走无所谓了,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多一个俄罗斯族也无所谓了,反正就算把他们这几百万人留下,也改变不了中国的民族构成,甚至他们还占不了第二大民族的交椅呢。

    但是现在人口减少太过的苏联也看上这些人,他们向塞北提出了要求,把这些人迁移到苏联控制区。苏联人要这些人的目的首先当然是征兵的需要,第二也是生产的需要了,尽管丢失了大量的地方,但是人力依然紧张,仅仅是幸存的那些地方现在也显得人力不足了。

    苏联人是认真的,他们派出代表来谈判,塞北拒绝后。他们竟然公开呼吁,呼吁这些俄罗斯人想尽办法自己回到祖国的怀抱,同时在媒体上给塞北整府施加压力。表示塞北扣押这些人,完全是破坏反法西斯事业。让塞北既好笑,又好气。要是换做战前,恐怕苏联人打死也不会把这些人迁走的。

    经过各方反馈的意见,尤其是间谍的情报,塞北终于弄明白苏联人的真实想法。原来赫鲁晓夫他们开会认为,这些人如果依然在塞北的控制下,早晚是会被恩琴的俄罗斯伪政权控制的,与其如此,不如自己把这些人主动迁移到自己控制下。在他们看来,国内的敌人才是最大的敌人。而且赫鲁晓夫当时认为,塞北会很配合的,毕竟中国不缺人,这些地方腾出来了,中国人恐怕会笑几百年的。可没想到赵书礼竟然拒绝了。

    其实赵书礼何尝不想把这些人弄走呢,在自己统治下,对这些人够好了,可是他们仍然整天闹事,费心劳神啊。但是他现在算是体会到了当年沙皇为啥阻止那个什么渥巴锡东归了,地方太大了,没人不行啊。迁走了这些俄罗斯人,广袤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就要面临着短期内荒芜的情况。大自然的力量是伟大的,迁走了这些人,塞北军只要一两年内不补充的话,恐怕城市变成动物园,农田再次成为森林了。沙皇数代的努力,加上斯大林恐怖的建设,才有了现在的局面,可不能因为民族主义毁之一旦啊。

    令人没想到的是,英美竟然也来斡旋此事。

    这两国真是狠到家了,不看到俄罗斯民族死绝,他们是不甘心咋地。苏联这个二百五,领导人满脑子国际主义思想,根本不在乎一个民族的兴衰,在乎的是他们所谓的事业。当然这可能是美好的,或许他们其中有人会抱着这样的思想,牺牲一个俄罗斯民族,换来全世界的解放是划算的。这太可怕了,赵书礼第一次感到了人类可以恐怖到这种程度,一个组织可以恐怖到这种程度。这比希特勒,比法西斯恐怖一万倍。

    他此时真心的同情俄罗斯民族了,伟大的战斗民族,继承了成吉思汗军队野蛮基因的俄罗斯民族,你们真可怜。前世的赵书礼,在俄罗斯遇到光头党的时候,恨不得这个民族能死绝。可是当这个民族真的在他眼前要消逝的时候,他却感到一阵的可惜和怜悯,难道这就是伟大的博爱精神。

    同情归同情,他毕竟是个政治人物,就这点上来说,他跟罗斯福丘吉尔没啥两样,都是流氓中的流氓,渣滓中的渣滓。这时候,他拿这件事跟苏联人做起了利益交换。未完待续。。

第四卷 抗日烽烟 四百三十三节 出兵方向

    苏联人的要求,其实已经到了不答应不行的地步了,苏联人力资源的枯竭现在是个严重影响到对德战争大局的问题,如果苏联人不顶杠了,对德战争中的主力势必会落到中国的头上,这不是什么推托就能推的掉的,除非德国的领导人突然明智了起来,希特勒肯在中国边境悬崖勒马,然后大家友好相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什么的。

    但这可能吗?那么做了,希特勒还是希特勒吗,他不就变成张伯伦什么的了吗?

    即便存在这种可能性,但是没人敢冒这个险,所以苏联还是得保住的,这不关于民族情绪之类的因素,一切都是冷冰冰的政治算计。要保住苏联,就得保证他们的人力,而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几百万俄罗斯籍居民,就必须送到苏联去。这不仅仅是苏联人的意思,美英也觉得十分有必要。当然对中国是利弊参半,好的一面是,那个地方将完全归于中国掌控,以后的民族问题基本上不用考虑了,弊的一方面是,中国恐怕必须下大力气,才能补充几百万俄罗斯人离开后的空当,让这块地方不至于变成荒漠。而当初为了开发这里,沙皇到苏联,用了上百年时间。

    中国得短时间内就完成,俄罗斯人上百年时间经营,造成的空当。这个,很难。

    但是有句话说得好,只要中国人想做的,就没有做不成的。君不见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能修万里长城了。一千多年前就修建了京杭大运河了,这两个工程,直到现在也没人超越,而且以后被超越的可能性也不大。

    一面跟苏联人提条件。要求很简单,要他们必须签署书面的文件,承诺十年内,不会对盘踞在乌拉尔山以西的俄罗斯帝国采取军事行动,同时也要俄罗斯帝国保证,不会对苏联采取不友好的行动。当然这显然是对俄罗斯帝国有利的,实际上他们那里有什么能力对苏联动武呢。这个要求的背后,明显是塞北要保护复辟的俄罗斯帝国。而这个期限是十年。如果十年后,他们还没有自保的能力,也就没有支持下去的必要了。

    苏联人此时此刻的心思,也已经不在对付这个叛逆身上了。只要这个叛逆不给他们搞事,让他们安心的对付德国,不至于被灭,那比什么都强。当年列宁还能答应割让大部分苏联富饶领土给德国呢,更何况现在这种情况下。不过是承诺十年内不对俄罗斯帝国动武而已。苏联领导心里清楚,即便这次打败了德国人,那么战后不经过长时间的修养,恐怕他们也经不起太大的折腾了。

    这个要求对双方来说。可是说都是有利的,都是可以接受的。塞北提这个要求倒也不是强人所难。只是让苏联在面子上有些不好看而已,因为他们一直都不肯承认这个所谓的俄罗斯帝国。当然也不能承认了,承认了之后,自己算什么,岂不是非法的了。为此在谈判中,塞北还答应了苏联,他们不用直接跟俄罗斯帝国签订什么协议,而是对塞北进行承诺就好了,跟塞北的协议内容中写明,苏联人承诺把军事力量用于对德,塞北保证苏联东部的安全,任何苏联东部的侵略,都将受到塞北的坚决打击,期限是十年。显然这样写,很照顾苏联面子了。

    塞北之所以如此迁就苏联人,也是因为实在是离不开苏联的样子,其实此时形势的发展,已经容不下,塞北在拿俄罗斯籍人口问题跟苏联僵持不下了。德国人已经进入中亚,占领了许多重要城市,切断了国际上通过中亚到新疆的通道。

    于是,协议达成了。

    塞北开始了动员,疯狂的动员,动员塞北居民到远东,到西伯利亚定居,动员塞北的工人到哪里的工厂中行动。

    动员不仅仅局限于塞北地区,还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东北三省等塞北军控制区,另外通过报纸还扩散到整个中国。

    全国的报纸都在疯狂的报道着:

    “塞北政府承诺,担负前往的路费,保证基本的生活供给。”

    “塞北政府承诺,愿意到西伯利亚进行农业的个人,没人将分到五十亩的熟田,达到三口之家的家庭,举家搬迁的还将额外分配一百亩土地,并分配耕牛两头。”

    “塞北某企业招聘,有机械技能的技术工人,在西伯利亚地区工作的,可以免费提供住房一套,五年后产权无偿转让。另,招聘初中毕业学生,工资待遇从优,提供七十平米住房一套,十年后转让产权。”

    “塞北政府将无偿赠与远东地区十三座大型农场,接收者必须保证耕作十年以上,时限不到将收归政府。”

    “塞北政府无偿赠与远东地区大型航空工厂三家,接手者必须保证工厂能够正常运行,独立负担运行费用,自行招募工人,保证运作该工厂五年以上,时限未到而停工者,塞北政府有权回收。”

    “塞北政府欢迎企业界朋友到西伯利亚、远东地区投资,税收优惠,免税十年。无偿提供土地,十年后产权无偿转让给企业。”

    ****??

    各种优惠,各种承诺,在报纸上疯狂的转载,有的报纸是出于对新闻的执着,有些大报甚至还向塞北政府收费,把这当做广告来做了。

    效果是惊人的,虽然对塞北地区的百姓来说,到更北方去的诱惑不是很大,他们现在有稳定的生活环境,不太愿意折腾。但是对中国其他地区的老百姓来说,还是颇有诱惑力的。不但对老百姓,对那些有钱人的诱惑力也不小。

    蒋价石光复了自己的地盘后,中央军势力范围内始终没有安定下来。物价飞启,投机倒把盛行,百姓苦不堪言,甚至有的报纸上甚至打出了。还不如日治时代,这真是让中央政府蒙羞。可是降价谁却没办法,起码他自己认为没办法,他想打击投机分子,可倒头来发现,真正的大投机者,无不是关系通天的。跟四大家族有关系的,跟高级将领有关系的。甚至还发现跟他夫人有关系的。如果通通打到,那他的统治基础也要散了。此时蒋价石才发现,原来他的政府已经烂透了,可是还得维系。那是他的根本,是他权力的基础,不能动的。

    所以塞北的优惠政策一出,大量的在国统区混不下去的商人、企业家、金融家,都生出了心思。但是打听政策的多。付诸行动的少,毕竟他们都是有家有业的人,不像普通老百姓,说走拖家带口。拎几个包袱就出发了。

    于是一时间,真正踊跃到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大多是些一贫如洗的贫民。他们在自己的家乡也没有什么资产,经过日本人和中央军的双重洗劫后。基本上家徒四壁,甚至有的人干脆无家可归了。于是他们怀揣着梦想北上了,开始是小股小股,都是那些最惨的,在战争中家破人亡孤家寡人的百姓,接着开始扩散,甚至有不少小家族,在战争中饱经摧残,战后又被没收了家业,他们举家,甚至举宗族北上。对这些祖宗塞北更是重视,给他们分配的都是成片的苏联公共农场,连农场里的机械也交给了他们。因为塞北认为,这些人一旦安居下来,他们是不会轻易离开的,他们将构成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稳固的定居民,同时也是塞北北疆最坚定的守护者。

    可是尽管总人数不少,可是据缺口仍然很大的,塞北政府认为,要维持那些地区,俄罗斯人走后留下的缺口,至少需要五百万中国人填补,可是计算下来,招募的和有可能招募到的,只有一百来万人。战后大多数老百姓,尽管生活无着,但是还是想在家乡安居,哪怕苦点,在他们看来,反正战争已经结束了,未来是美好的,总会好起来的。

    没有足够的人口,意味着远东地区、西伯利亚的农业势必要萎缩。

    无奈之下,塞北开始给与居民更多的优待,同时鼓励他们从事大规模的现代农业作业,贷款给他们购买拖拉机、收割机等机械设备,同时也期望用这样的优惠在吸引一批人。

    相对于农业的捉襟见肘,工业的情况稍微好点。

    定居的农民不好招募,可是流动的工人就容易多了。毕竟他们无牵无拌,不想干了随时可以走。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工资颇高,即使是刚从学校里出来的毕业生,也比在南方一个技术工人的工资高。这对那些青年的吸引力尤其大,他们才是真正的无产者呢。但是总量上,招募的工人人数还是偏少,跟需要的两百万人差距至少一半。

    在塞北疯狂移民的同时,那些俄罗斯人的血泪才刚刚开始。苏联人派来了大量戴眼镜的官员,来做政治工作,鼓动、激励他们回归伟大的苏联的怀抱,后面又有塞北政府的通知,限期俄罗斯籍百姓离境。尽管一拉一压下,俄罗斯人无奈的只能坐上西去的火车。可是从各种情况来看,他们是不愿意的。火车站上愁云惨淡,哭哭啼啼的声音不绝于耳,让人听了伤心,见了落泪。在塞北整府统治这短暂的时间,这里的俄罗斯百姓,算是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自由。他们不用每天固定的被组织起来劳作,像机器,或者说像牲口一样生活。不用每天必须激昂的喊各种口号,不用表现的很狂热,不用说假话,不用违心的活着。可是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们必须回到苏联,就想当年他们必须来到这里一样,然后走向战场,为了苏联奉献自己已经为苏联奉献了大半辈子的残余生命。

    当然也有积极者,他们恨不能立刻拿起枪保卫伟大的苏联,这部分以十四岁一下的年轻人居多。也有不少过去一贫如洗的贫民,他们在苏联建立的过程中,得到的好处最多。过去他们像是奴隶一样在资本家的工厂里劳作,到头来却养活不了幼小的孩子。是苏联的建立让他们可以活下去了。对苏联的感情,无疑他们是十分深厚的,他们不忍心看到苏联的灭亡。任何一个朝代的更迭,总是有大多数的拥趸的。否则他是建立不起来的。所以还是有为数不少的人是自愿离开的,另一半不自愿的也没办法,在一个从来没有任何民主的国家里,他们早都习惯了被强权左右,在强权下他们习惯了顺从。

    塞北把主要精力放到了迁移居民上,这让英美着急不已。

    对中国人的出兵问题,英美一向是很积极的,因为他们始终觉得中国人的态度始终不是很积极。随时有反悔的可能。于是在塞北一面移民的时候,他们不听的催促。甚至主动答应,帮忙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塞北的移民工作进行的顺利一些。比如美军就派出了他们的运输舰队,从南方运输移民到海参崴下船。还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送来了大量的物资,帐篷、粮食、药品等,又派出医务人员。打着红色的十字旗在移民中活动,说是义务医疗,可是这些家伙却从不放过鼓动对德出兵的宣传。

    其实他们倒是瞎担心了,对德出兵。可能蒋价石有犹豫,可是赵书礼是绝对不会犹豫的。打败了德国意味着。中国将在德日两条反法西斯主要战线上,承担起来决定性的任务。中国将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最大的主力。这样的中国,在战后要求一些利益,是不是就合情合理了,是不是就没有借口阻止了,是不是就震慑万邦,不敢敌对了。毫无疑问到了那时候,中国的国际地位将如日中天,加上庞大的势力,这世界将进入两极时代,一极是美国,另一极就是中国。

    这是赵书礼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梦想,加上前世幻想的几十年,加起来有五六十年了。

    只是时间还没有到,越好的是,结束对日作战三个月,现在还不到九月,而日本投降是在六月十三日。

    只是这期间,塞北一直拒绝跟英美直接关于出兵问题对话,就是赵书礼刻意拿捏了。他很享受英美两国的着急,享受他们有求于人时候的孙子样,享受他们把中国捧上极高的位子,享受他们戴的高帽子。尽管赵书礼明白,这两国是个什么德行,他们捧你的时候绝对不会安好心,就像后世那样,说中国威胁目的是为了自己扩充军力,不想中国买武器,就说中国的武器都是渣滓。既然一个国家的武器都是渣滓,那何谈威胁之说呢。

    现在英美的奉承,显然也没安好心,尽管他们在报纸上整天叫嚣,只要中国出兵,三个月内打败德国不是空话,只要中国出兵,联军将有能力在四个地方同时登陆,等等言论,无非是忽悠中国人,你们很强,打吧,一打就赢,没有难度。赵书礼不是傻子,打德国没有难度,凭什么苏联人到了这样的凄惨地步,战斗民族俄罗斯可不是吹出来的,西方国家过去最惧怕的不是德意志,而是俄罗斯,称他们的士兵为黄色牲口。打德国没有难度,那为什么美英两国早早不打呢,非要等中国,英国人不是号称日不落吗,美国人不是说自己是创造奇迹的民族,美国什么都是最优秀的吗。

    说一千道一万,打还是要打的,但是怎么打,从哪里打这个很讲究。

    终于在英美的反复交涉下,赵书礼跟他们会谈了,当然不是赵书礼本人跟他们谈,除非丘吉尔和罗斯福,不,现在是杜鲁门了,亲自到中国来。

    现在英美两国算是看透了蒋价石中央的嘴脸,在英美看来,蒋价石这个人,只要援助,却不具体行动,完全是想谋大事却惜身,太没有魄力了。当然只是他们这么看,蒋价石看来自己是在玩权谋,用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收益而已。

    英美始终明白,要中国出兵,只能指望那个过去他们认为,好事、无断、不按规矩出牌的坏小子赵书礼了。

    可谈判进行的却不顺利,英美希望塞北立刻马上从东线,跟苏军一道开始向德军反攻。但是塞北方认为,大规模从东线反攻的时机还不成苏,塞北希望塞北军出兵的方向,应该是跟英美一道从意大利登陆。

    英美希望塞北军承担陆战的主要责任,但是塞北希望,跟上次对日总攻一样,三国同时集中自己最大的力量,不遗余力的发动反攻。上次那个昙花一现的合作,确实有种桃园三结义的味道,大家都不保留。可是英美怕了,上次为了那次猛攻,在太平洋上,美军不计伤亡的求速度,损失几十万士兵,已经让国内批评不断了,他们实在是不想跟德国人这么干。

    英国人更是如此,他们倒是不在乎牺牲些殖民地军队,可是那牺牲成本太高了,物资是美国给的,可是效率低下到了,让美国人想撞墙的地步。他们可再也不想,一头把物资运进英军军营,转头那批物资就出现在了黑市。

    还是得看中国,得看塞北军。

    时间已经到了九月,塞北军已经结束了休整,可是仍然拒绝立刻发动大规模的对德正面战争。塞北的底线是,跟英美同时出兵,如果要发动正面对德战争,必须英美已经开辟了新的战场,塞北军愿意跟他们并肩作战。并且承诺,出兵数量,可以跟英美联军等同。

    不管英美同意不同意,塞北军一百万军队,开始从青岛,大连,天津等地上船。船是美国提供的一批运输舰,护航的主力是挂上了中国国旗的日本海军,当然舰上有大批的中国新招募的海军士兵和一些老军官。

    中国人出海了,目标是地中海,战斗的对象是意大利。(未完待续。。)

第四卷 抗日烽烟 四百三十四节 四国联军

    塞北的一意孤行让英美很难堪,可是却不得不接受,尽管他们十分不想中国人从意大利登陆,因为这样一来,中国人一下子就将进入欧洲的核心地区。可是让他们自己单独从这里登陆,他们也不想,毕竟中国人来了,可以分担他们的压力。

    当然他们最理想的结果是,中国跟苏联从东方跟德国死磕,然后他们继续积攒力量,在海上跟德国狼群玩游戏,直到这些邪恶的国家都打的筋疲力尽了,他们在随便找个地方登陆收拾残局就好了。

    可是别把别人都当成傻瓜,赵书礼可是知道的,原本的历史上,美军伤亡才一二十万,这不能反映德军真正的战力。完全是因为,精锐的德军早就在苏德战场上消耗光了,加上德国人那时候已经没有精力,认真对付美军了,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抵挡苏联人向他们国土的推进。当时德国军中流行一句话,叫做死也要挡住苏联人,然后等美国人从背后踢自己的屁股。那时候的德国其实已经做哈了,抵抗苏联,而向美军投降的打算。

    因此赵书礼知道,跟美英联军在一起,是最安全的。是美国人前进的方向,一定是牺牲最少的方向。而且塞北军也做着跟英美一样的美梦,那就是全力支持苏联人武器装备,让他们继续跟德军死磕,直到把德军耗死。可是眼前,凭借苏联人那点实力,显然他们能自保就不错了。反击有些奢望,尽管苏联人还在叫嚣,他们有能力保卫自己。

    苏联人不但叫嚣,自己有能力反攻。甚至还公开不希望其他军队进入自己的领土,说自己有能力保卫自己的领土,并且反击击退敌军。这点让英美很矛盾,也给了塞北军暂时不进入中亚的借口。

    苏联不希望塞北军进入中亚,从苏联领土上向德军反击,同时他们向英美不断的提出,要他们开辟第二战线,最好是直接登录德国领土。其次是登录毗邻德国的法国。可是英美却勉强同意,首先从意大利登陆,都知道意大利这个软柿子好捏。

    意大利这个柿子软,是出了名的。尽管在墨索里尼上台初期,迷惑了许多人。可是随着战争的情况,大家都看透了这个国家是个什么货色,意大利军队是个什么水平了。早在当年德国统一战争,普奥、普法两场战争的时候。德国的总设计师俾斯麦就看出了意大利的软弱,他说意大利人有一副狮子般的胃口,但是却长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