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东北军-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百七十四节美苏同盟

美国,华盛顿。

白宫的总统办公室内,因为患过小儿麻痹症并落下终身残疾而不得不坐在轮椅上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正在不动声色、冷静而密切地关注着此此时风云变幻、狼烟遍地的世界。

从1938年12月25日德国对波兰发动“圣诞节攻势”的闪击战直到现在的1941年底,短短三年的时间内,远东中日两国之间的战火和欧洲的硝烟便如星火燎原般地席卷了整个亚、欧、非三大洲。扩张势头和雄厚实力都如日中天的轴心国集团在一系列的战争中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新生崛起的德意志第三帝国的铁十字军徽和羸弱百年却陡然间觉醒复兴的东方华夏帝国的黑色战斧军徽已经覆盖住了大半个地球。德国毫无争议地已经是欧洲的霸主。而中国则雄踞着世界的东方,非洲也已经被蝗虫般蜂拥而至的轴心国成员给瓜分殆尽。此时此刻,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轴心国集团称霸地球了。

一开始,横扫亚、非、欧三大洲所向披靡的轴心国并没有让罗斯福总统惊慌失措,他甚至还暗暗地庆幸,庆幸德国、意大利、苏联、中国、日本英联邦等美国的潜在对手全部扭打成了一团,但是现在的事情发展已经让他隐隐感觉有点了超乎自己的意料和控制了。日本帝国、大英帝国、荷兰帝国、法兰西共和国…都已经被轴心国摧毁了,英、法、日、荷等老牌列强花费了数百年时间所构建起来的旧世界格局已经彻底地土崩瓦解,全部被轴心国的铁蹄战车给碾得粉碎。而历史则告诉后人,越战越强、所越向无敌的帝国集团往往在最终也是越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辽阔的太平洋和大西洋真的能永远地确保美国置身战火之外吗?罗斯福总统微微犹豫起来,他一直信奉的某些信念和原则在动摇。他的面前摆放着原美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逃亡到加拿大后写给罗斯福的最后一封私人信件。信不长,但是其字里行间中所蕴含着的无限绝望和悲伤、愤慨之情却极大地震撼了罗斯福总统的心,信中道:“…尊敬的总统先生,全世界和人类都有目共睹,在过去的这几年来,我和我的政府,我的人民一直竭尽全力且几乎是孤立无助地抵挡着轴心国战车的车轮,我们流尽了每一滴血、流尽每一滴汗来苦苦捍卫着这个世界,在欧洲、在远东、在非洲,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同穷凶极恶的轴心国进行殊死搏斗,但是现在,噩梦变成了现实,希特勒胜利了,撒旦战胜了上帝。此时此刻,我不知道您和您的人民是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曾经是你最亲密朋友的大英帝国和大英联邦落到彻底分崩离析的这个悲惨结果。总统先生,您难道不明白逃避战争的绥靖政策其实就是纵容敌人吗?况且地球这么小,美国究竟能逃避到哪里?不断的逃避战争除了延迟战争的降临时间以及给予敌人更多积蓄实力时间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呢?好吧,总统先生,当德国进攻波兰的时候,美国无动于衷;当德国摧毁法国的时候,美国仍然袖手旁观;当德国肢解英国的时候,美国还是隔岸观火。但是接下来呢?当德国把血红的眼睛和锋利的战争矛头瞄向了只剩下自己一个的、孤零零的美利坚合众国的时候,您和美国人民会不会为当初以为用波兰、法国、英国作为食物就能喂饱德国这头野兽从而让美国免于灾难的决定而后悔?参加战争并不是引火烧身,退避三舍也不是明哲保身,就好像人看到响尾蛇并不一定非要等到被咬一口才去打死它一样。现在您不得不承认,美国的两个最终屏障已经崩溃了,那么接下来,愿上帝保佑美国吧。”

这封信的最后,除了温斯顿·丘吉尔本人的署名外,还有一起从英国逃亡到加拿大的英王乔治六世、“自由法国”政府首脑夏尔·戴高乐、荷兰女王威廉·明娜女王、挪威国王哈康世等众欧洲亡国之君和流亡政府首脑的签名。

罗斯福总统那颗苍老的心是久久无法平静的,虽然就在几天前,得陇望蜀的德国海军占领了冰岛和格陵兰岛,但是美国木土仍然没有处在战争的直接威胁下,美国国内的孤立政策和《武器禁运法令》仍然被绝大多数的美国民众所拥护,要想说服美国国会和美国民众让美国参战,那简直是难比登天哪。过去,罗斯福总统也是赞成孤立政策的,因为他曾参观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法战场,那是怎么的一副惨绝人寰的场面啊!被炮弹炸伤、被毒气熏倒的士兵漫山遍地倒在泥泞的堑壕内痛苦挣扎着、绝望哀号着,被撕裂了的人体肢体、骨骸头颅触目惊心地遍地狼藉,因为战争而失去亲人的孤儿寡母那催人泪下的哭喊声…无一不深深地刺痛了罗斯福的心,因此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大声疾呼道:“我痛快战争!我们只要和平!我会竭尽全力地让美国避免参加战争或者直接被卷入战争的泥潭里!对于没有威胁到美国本土的战争,美利坚合众国坚决地说‘不’!”

但罗斯福总统此时却强烈地感觉到:美国的“孤立政策”和保持中立的一贯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此时的世界局势了,而且他也不能允许美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和海外的利益受到侵犯,毕竟美国最大的殖民地——菲律宾群岛,此时也已经随着大洋洲的沦陷而陷入了中国东北军的三面包围中。但是罗斯福总统也很清楚,美国国内的反战阻力绝不是靠自己的一张嘴皮子就能冲破的,当初援助英国的《租借法案》也是罗斯福总统费了很大力气才使得国会通过的,而罗斯福总统本人之所以能打破美国国父华盛顿制定了“总统不可以两次连任”的规定也是因为国内孤立派高层认为战争威胁美国期间不能轻易更换总统,一切都要慢慢来的,不能操之过急。罗斯福总统无奈地叹了口气,他在沉思,难道美国真的已经是这个世界最后希望了吗?美国真的要孤身一人地面对雪崩般朴来的轴心国集团吗?他心里很清楚,美国的经济实力和战争潜力确实都非常地强大,但也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将驶入战争轨道的。仓促之下,如何迎战实力惊人的轴心国集团吗?

一道灵光在他的脑中一掠而过。还有一个希望!还有一股能够与轴心国相抗衡并且能遏制住它们继续扩张的力量!罗斯福总统眼中射出了两道精光。

苏联,莫斯科。

克里姆林宫内,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最高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元帅正一个人静静地站在办公室的窗前,凝望着窗外莫斯科的雪景,他手中的烟斗在昏暗的房间里闪耀着黯淡的红光。

从1934年至今,愈演愈烈的数番“大清洗”活动让苏联元气大伤,大批党政军高层要员纷纷落马或者莫名其妙地失踪,苏联红军的现代化建设进度顷刻间停滞不前,重工业的发展陷入了瘫痪,农业的粮食产量也大滑坡,一些边陲地区已经饥荒蔓延了。整个苏联政府和整个苏联共党内人人自危,全国上下人心惶惶。恐怖的阴云笼罩着整个苏联大地,首都莫斯科的气氛已经紧张得快要凝固了,“大清洗”风暴带来的腥风血雨让每个苏联人都极度害怕祸从口出。尽管此时的苏联国内一旦说错话就可能掉脑袋,但仍然有人不怕死地冒死进谏。此时斯大林的办公桌上就摆放着一封来自民间的信任,信中道:

尊敬的斯大林同志,我们最敬爱的领袖:

我在病床上挣扎着写下了这封信,病魔已经夺去了我的健康,艰苦的科研工作也耗尽了我的全部精力。但是作为伟大的苏维埃的一份子和一个老布尔什维克,在此生命垂危的时刻,我只想向斯大林同志大声疾呼,我们的祖国正处于来自纳粹德国和中国东北军阀的巨大威胁中!…

这封信的主人是苏联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兵工厂里的一名功勋卓著的高级军械科研专家,是著名的苏联“喀秋莎”火箭炮的主要设计师。斯大林对他很熟悉,还亲自接见过他并向他颁发了“苏联劳动模范”的奖章。因此这封信引起了斯大林的高度重视,他默默地看了很多遍,也思索了很多遍,他的内心已经激荡起了一道道波澜。

斯大林用力抽着烟斗,他的思绪在剧烈地翻腾着,他并不认为这是杞人忧天。威胁,是的,苏联正面临了空前严峻的威胁!欧洲的纳粹德国、远东的中国东北军阀,都对苏联怀着狼子野心,而且此时整个轴心国已经在东、南、西三面死死地封锁住了苏联,上百万的轴心国军队正在苏联国境线外虎视眈眈。作为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和全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又怎么可能没有敏锐地觉察到!因为只要是明眼人都知道!可是光强调威胁有用吗?苏联需要的是针对威胁的对策!是对策!

回想过去的十几年间,那时还很弱小的德国和中国东北与同样虚弱的苏联为了一齐应付西方英、法、美资本主义列强而不得不联手结盟,并且还在军事、经济、科研等各个领域上进行了亲密无间地合作和贸易。现在倒好,这两头白眼狼都已经茁壮强大起来了,进而忘恩负义地对曾经给他们巨大帮助的苏联呲牙咧嘴!其实苏联和西方世界又何尝不是各怀鬼胎,苏联拼命地希望德国同英国法国再次得头破血流,而英法也日益期盼着纳粹德国的祸水向东流往苏联。但时至今日,苏联、英国、法国才发现自己都大大地低估了德国的战争力量!法兰西已经被德国吞并了,而英吉利也被德国肢解了,举目整个欧洲,希特勒的德国已经没有任何对手了!而在远东,苏联暗地里一直希望日本和中国这两个潜在的威胁互相厮打牵制,最好永远地陷入战争的泥潭中,为此苏联甚至还偷偷地援助日本,但是中日发展又大大出乎了斯大林的意料,一百多万进攻中国的日本军队已经全部被消灭干净,两龟缩在那一串小岛上苟延残喘着的日本国则继续要被东北军战略轰炸机群给炸沉进海底下了!那么接下来呢?斯大林已经感觉到了,德国的“卐”铁十字和东北军的战斧都已经磨刀霍霍地准备劈向苏联了!而前一段时间的轴心国开罗会议,很可能就是他们在密谋着如何进攻以及瓜分苏联!这群贪得无厌的饿狼!看来,必须要试探试探他们的口风了。

斯大林拧紧眉头在沉思着,他的决定将左右着红苏联的命运。

“笃笃笃…”轻轻的敲门声响起,苏联外交委员会主席兼外交民委员莫洛托夫的声音在门外响起:“斯大林同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霍普金斯和美方代表团都已经到了。”

“知道了,我立刻去见他。”斯大林收起思绪回答道。

克里姆林宫的一间简单而整洁的待客室内,被称为“罗斯福头号智囊”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安东尼·霍普金斯很有礼貌地开口道:“您好,斯大林元帅,我代表罗斯福总统对您表示真挚的问候。”

斯大林微笑着同他握手:“谢谢你,霍普金斯先生,请也替我问候罗斯福总统。请坐吧。”

两人就座后,斯大林显得十分关切地问起了霍普金斯的飞行旅途情况,同时还对他穿过美苏两国之间的“危险空域表示钦佩。”

霍普金斯自然听得出斯大林话中“危险空域”这词的一语双关的含义。一方面,此时美国和苏联之间确实基本上已经是轴心国的领域和领空了;而另一方面,则暗指了苏美两国截然相反的意识形态和两国之间长久存在着的对立、仇视等巨大隔阂。他不以为然的微微一笑,取出了罗斯福总统亲自写给斯大林的信件。

匆匆浏览了一遍了后的斯大林笑得更加舒展了,他欣然地道:“请代我转达对罗斯福先生的问候和谢意,真心地感谢贵国对苏联人民的厚爱和支持。”

霍普金斯点点头,他定了定神略斟酌了一下言语后慢慢道:“斯大林元帅,您是知道的,我们美利坚合众国并不赞成共产主义,但我们十分地尊重你们的信仰和你们为之奋斗的不屈精神。虽然我们两国之间在过去存在着很多的矛盾、误解等问题,但现在世界面临着严峻现实则必须要让我们消除隔阂并齐心协力地携起手来。元帅阁下,尽管我们都期盼和平,但战争的阴云却已经不可置疑地笼罩着整个地球。邪恶的轴心国集团正在世界上肆无忌惮地横行,他们到处侵略、屠杀、掠夺,妄图将全世界都给征服。英国和整个英联邦都已经战败了,而接下来,美国将会遭到海上的威胁,苏联则会面临着来自陆上的威胁,而苏联的危机显然要比美国更大一些,在可能进一步的战争中,苏联很有可能在美国之前首当其冲的遭到攻击。元帅阁下我,单凭美国或者苏联的力量是难以与整个轴心国集团相抗衡的,我在此代表罗斯福总统、代表着美国人民、真诚殷切地希望能与您、与苏联人民联合起来,一起捍卫我们的国土家园以及整个自由世界。”

斯大林静静地听完,他沉默了几分钟后慢慢地点了点头:“是的,如果置身于如此巨大危机之下而懵然无知,那就根本不配领导一个国家的。罗斯福总统所看到的和他所认识到的,其实也是我所看到的和我所认识到的。霍普金斯先生,罗斯福总统的建议我非常地赞成,苏联人民确实应该和美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凶残暴戾的轴心国集团。不然,我们将会像日本、法国、英国那样,被一一击破。”

“元帅如此的态度,那真是再好不过了。”霍普金斯微微有点激动,因为斯大林并没有像他来之前所预料估计的那样冥顽不灵。接下来,霍普金斯认真地地听着斯大林类于对可能爆发的战争的预测:“…假如轴心国从欧洲和远东两个方向对苏联展开全面进攻,根据我们的情报可以判断,德意两国以及其仆从国的部队大概可以组建175个师投入战争,而按照德国现在的国力推算,德国完全能动员起300个师;而苏联则能够动员350个到450个师,德国人显然会低估我们的实力。我相信,届时分期在苏联广袤国土上的德军肯定会没有足够的军队既能发动强大的进攻,同时还能守卫他们漫长的补给交通线。希特勒的德国确实非常强大,但是苏联也不是软弱可欺的!”斯大林目光炯炯。

霍普金斯点点头,斯大林刚才并没有把苏联后备军力的数量和规模告诉他,因为这毕竟涉及到了苏联的国防军事机密。他继续问道:“那么远东方面呢?”

斯大林荨倭艘幌拢卮鸬溃骸澳壳埃谠抖矫娴乃樟炀蟾庞100万人,条型火炮1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000多辆,作战飞机1800架,而中国东北军大概可以投入150个师的兵力突袭苏联,张学良的东北政府另外还可以从东北军此时所占领的辽阔地区内组织起100到200个师。尽管他们确实也很强大,但是西伯利亚的广阔无垠能够确保中国东北军即使能占领大片的荒原却也根本无法威胁到苏联的经济、军事、工业等核心城市或重要地区。”

斯大林提高嗓音,继续道:“9月份后,苏联的雨季就会到来,交通道路会开始变得泥泞不堪;11月份后,寒冬季节就会降临,而这两作利器将配合着苏联辽阔的战略纵深和英勇无畏的苏联人民一起消灭任何胆敢进犯苏维埃的强盗敌寇!就像当年的拿破仑大军!”

霍普金斯显然被说服了,他不停地点头。斯大林最后又道:“我现在也确信,苏联人民和美国人民早晚会有一天同仇敌忾地与轴心国这群恶魔搏斗一番,这将会是一次艰苦而长期的战斗,但是,正义的卫国战争的结果必然是胜利的!霍普金斯先生,你应该知道,苏联红军和苏联人民绝对不是不堪一击的,我们能够抵挡得住轴心国的任何进攻。”

“嗯,我相信这一点,美国人民将会是苏联人民的坚强后盾。”霍普金斯坚定地点头道。

很快,达成共识的白宫和克里姆林宫所派出的双方高层代表在12月12日秘密签订了《美苏联合行动协约》。协约规定:

第一、美苏两国政府互相保证,任何一国寓到了来自轴心国集团的大规模进攻时,另一国可以不向轴心国宣战,但必须给被攻击国最大能力的援助和支持;

第二、两国政府保证,在共同与轴心国集团作战期间,互相给予一切军事、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援助和支持;

第三、两国政府保证、在这场战争中,除非经过双方的一致同意,任何一方与轴心国集团既不得单独媾和谈判也不得私下签订停战协定或合约;

第四、两国政府保——以美国和苏联为核心,积极团结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波兰、挪威、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流亡政府(没有日本),组建反德、意、中(东北)等轴心国的同盟战线;…等等。

随着轴心国大军在世界上所向披靡,已经沦落为孤家寡人的美国和苏联尽管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差异并且互相猜忌、堤防,但最终还是在私底下秘密缔结了军事同盟条约。进入1942年后,世界逐渐分成了轴心国集团和美苏同盟这两大对立阵营。尽管此时轴心国集团和苏美同盟在表面上还保持着和平的假象,但暗地里双方都开始积极地厉兵秣马、调兵遣将,一场决定着世界最终格局和人类未来命运的旷世大战已经箭在弦上了。

第一百七十五节外交博弈

开罗会议闭幕后,张学良再次乘着“琉球”号轻型战列舰返回沈阳,而已经完成了出兵北非的任务的中国东北军北非派遣家(NNE)也在此时宣告解散。派遣军各部随即在德国和意大利等友军的欢送下,全体通定苏伊士运河进入东北军所控制着的阿拉伯联合王国境内,继而开始分批乘坐着印度联海军运输舰队返回东北本土。

映入眼帘和充斥耳边的依旧是当初不变的浩瀚印度洋和滔滔不绝的海浪声,但官兵们此时的心境却与当初刚跨出国门准备征战异域时候的大为不同。随着舰队一起被送回国内的还有阵亡在非洲战场上的16000多名官兵们的遗骸骨灰,层层叠叠垒放在运输舰艇上的那一排排覆盖着战斧军旗的棺材和骨灰盒或多或少地给部队胜利回国的航程涂抹上了一层“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色彩。整整一年了,成千上万的东北军北非派遣军的年轻士兵们在非洲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英勇厮杀,为轴心国联盟摧毁英帝国和英联邦的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当年所遭受的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英法火烧圆明园、中法战争等一次又一次的国耻给复仇雪恨。

当运输舰队正式从亚丁湾起航并破汉在印度洋海域上时,远征军总司令楚奇明中将难抑心中的感慨悲怆以及欣喜之情,忍不住长声疾呼道:“弟兄们,我们就要回家了!”

“我们回家喽!”兴高采烈的远征军官兵们在甲板上欢呼雀跃。

“呜…”汽笛声长路,军旗猎猎飞扬着。阿拉伯河、印度洋,中国南海、中国东海、…所有的中国领海船舶如云、舰艇如林。一支支飘扬着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和铁血战斧军旗的舰艇、商船、油轮…彻夜不停地飞驰如梭、川流不息。阿拉伯地区和波斯湾地区的石油、天然气、铁矿、南非的黄金、钻石、锰矿、铬矿、镍矿、稀有金属、东南亚的橡胶、石油、铁矿、锡矿、天然气、水稻、小麦、玉米,中南半岛的工业宝石、木材、煤炭、大豆、棉花、番薯、甘蔗、药材,大洋洲的铝矿、铁砂、银矿、铅矿、工业岩酸盐、稀土、钿矿…等等等等各种各样、数量广大巨量的工农业原料每天都在通过陆海空途径滔滔不绝地被运送向东北本土,运送向到底本土的重工业基地、轻工厂、粮食加工厂、物资储存仓库。中国东北、中南半岛、东南亚、西南亚、南非、南北印度洋、大洋洲、太平洋…只要有东北军铁血战斧军旗飘扬的地方,成百上千座的大型重工业的基地和坦克工厂、火炮工厂、飞机工厂、炸药工厂、枪械工厂、造船厂便拔地而起,无数根粗大高耸的烟囱犹如工业的黑色森林般直刺芬穹,铺天盖地的滚滚浓烟翻涌向云霄天际,遍地轰鸣的巨大机械运转声几乎要响彻了整个世界的东方;充足的资金、充足的工业原料、充足的人力资源,使得整个东北的重工业发展速度犹如脱缰野马般一日千里,达到了空前的惊人地步;而一道络绎不绝地驶向东北的船队上,还运载着来自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人种的东北军新兵,此时,东北军的规模和战斗力都随着东北一个接一个的战争胜利而滚雪球般的剧增膨胀着。

1942年3月15日,东北的心脏,沈阳。

新年刚刚过,初春的寒流让还沉浸在春节气息中的沈阳城市被笼罩上了一片湿冷的毛毛林,城内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大街小巷行人憧憧,条种汇聚成了一股股车水马龙的七流,一路路绿色的公交车和一辆辆有轨电车响着清脆悦耳的铃铛声,随处可见张学良的大幅画像,以及他的口号“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祖国的崛起,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整个沈阳城正保持着高速的节奏和繁忙的旋律在朝气蓬勃和热火朝天中飞快的发展着。

濛濛的雨幕中,一辆插着镰刀锤子的黑色小汽车正在市中心的梧桐树荫下飞快地驶向东北政府总行政部大厦,车子的前面和后面紧紧跟随着十多辆黑白相间的三轮摩托警车,上面乘坐着全副武装的东北武警和东北军宪兵。苏联外交委员会委员安德烈·雅努阿列维奇·维辛斯基坐在车内,他神情庄肃且一言不发,似乎在沉思中。作为片次于莫洛托夫苏联2号外交高官,他这次出访中国东北显然是肩负了斯大林的特殊使命。维辛斯基心里十分清楚,这次的任务很艰巨,很多近期中(东北)苏之间的紧张问题都需要在这次的会晤中得到解决。

从一九二八年张学良执掌东北以来,中(东北)苏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比较和睦亲密的,起码现在在表面上看起来还是的。十二年前,东北军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梁忠甲上将首次率领着官方代表团访问苏联时,双方不但签订了大量的军事、好说话科研、贸易等各领域的合作条约,而且还签订了为期十五年的《中(东北)苏平等互助条约》,维辛斯基直到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这么多年来,似乎到底政府都在严格地遵守着这一条约,并且还在过去数年间一些双方的领土主权问题上刻意地容忍、退让苏联,比如中东铁路事件、蒙古事件,以及珍宝岛、熊瞎子岛等领土争端,最后基本都给东北政府的妥协退让而告终、但是,这并不正常,因为这根本就不符合张学良雷厉风行的铁腕做事风格!东北并不是一支不敢打仗的军队,而如今的事实就已经证明这一点!一百五十万东北军差不多已经横扫了整个东半球,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苏联政府虽然还多次向东北政府发送了贺电,但每个苏联高层都可以越发明显地感觉到,东北政府和东北军在过去的退让并不是因为害怕苏联,而是在韬光养晦、在深藏不露!他们极有可能一??在等待着报仇雪恨的机会!而且,他们此时似乎已经拥有了大举进攻苏联的实力!

远交近攻,逐个击破。这是当年扫灭六国一统华夏的大秦帝国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都颇有研究的维辛斯基当然不是不知道,他提案的正是这一点。大英帝国已经被彻底摧毁了,而日本帝国则全面溃败并蜷缩在那几个小岛上垂死挣扎、苟延残喘,那么接下来呢?美国毕竟和东北军隔着遥远辽阔的太平洋;而苏联,仅仅和东北隔着狭窄的黑龙江,而且东北军所控制着西疆地区和苏联更加是在陆上畅通无阻,谁能保证东北军的坦克集军群不会冲过来?!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刻意粉饰的友好气氛和亲密假象并不能抹杀中苏两国在历史上积聚下来的民族仇恨,毕竟此时苏联还占领着原中国北方的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且还在蒙古境内有驻军,这无疑都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极大践踏,而身为“大中华主义者”的张学良却对此视而不见、置若罔闻,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维辛斯基用力揉了揉太阳穴,尽管他在心里一直竭力寻找各种理由来试图证明中苏两国不会爆发战争,但是最终他却不得不承认那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东北军正在把远南方的大量军队调回兵集结在中苏边境区。而他现在来到东北,就是为了弄清楚东北政府的正式态度以及东北军下一步的动向究竟是日本、美国…还是苏联,并且试试看能不能通过和平外交途径来解决中苏两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任务艰巨呀!维辛斯基深深地叹了口气。

东北总行政部的大厦门口外,东北边防部秘书厅机要秘书长、张学良的侍从室主任、东北政务总督办张作相的副手秦慕寒正笑容可掬地带着一干东北文职官员迎接维辛斯基。“维辛斯基先生,欢迎欢迎!”秦慕寒笑容满面地用注重的筏语打招呼道,他早年曾在多国留学,因此精通英、德、俄、意、法五国外语。

“秦先生,您好。”维辛斯基一脸微笑。毕竟今天要谈的问题性质过于尖锐,不宜一上来就把关系搞得过僵,因为他在客气中有稍微显了几分矜持。

“请随我来,维辛斯基先生。”秦慕寒绅士般地风度翩翩招呼道。由于东北只是中国的一部分,因此没有设立外交部门,维辛斯基此时前来也是以私人身份而来的,并不是正式的访华大使。

两人立刻亲热地寒暄起来,犹如多年不见的好友般谈笑风生。穿过一条灯火通明的长廊,进入了一间宽敞而灯光明亮的待客大厅,双方人员都一一就座。其实现场人也不多,就秦慕寒和维辛斯基两人,以及两名双方的记录员、两名随从秘书以及三名招待员。

“首先,我先代表张学良长官对维辛斯基先生的来访表示最诚挚的欢迎,但同时也传达张长官的深切歉意,张长官因为公务过繁忙、日理万机,因而无暇亲自前来接见维辛斯基先生,因此特委托我全权代表他与您商谈目前两国之间的若干未解决事宜。”简短的休息后,秦慕寒首先打开了话匣子道。

维辛斯基显得很通情达理地道:“秦主任阁下,我对张长官的欢迎表示感谢,对他无法抽身公务前来表示理解。鄙人的这次来访,先代表斯大林领袖对张学良长官表示最衷心的问候;同时祝愿苏联和中国的两国友谊万世长存,也殷切地希望我们此次的磋商和谈取行圆满成功。”

“嗯,当然。也望转达张长官对斯大林领袖同样衷心的问候。”秦慕寒仍然彬彬有礼。

大厅内随即陷入了一阵令人难堪的凝重沉默中,在场的人其实都心里清楚,一番虚假的客套话结束后,接下来的就是双方针锋相对的唇枪舌剑交战了。秦慕寒微笑而不语地看着维辛斯基,不时抿一小口杯子里的上好碧螺春。他不打算先发制人,有时候在这种外交谈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