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公子风流(上山)-第2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太监吓呆了,只当自己在什么地方得罪了太子殿下,于是更是莫名惶恐,道:“奴婢错在哪儿,奴婢该死,请殿下责罚……”

朱高炽已经感觉,在这深红的宫墙内,无数的眼睛似乎在盯着自己,他感觉到自己的后脑,似乎有一只冷漠的眼睛,他有些后悔,自己实在不该打这太监,这口气,他无论如何也该忍住,只是方才实在是气急攻心,实在是有些逼得急了。

朱高炽说罢,像是躲避瘟疫一般,飞快的走了。

…………………………………………………………………………………………………………………………………………………………………………………………

那太监挨了打,自是委屈万分。见太子殿下拂袖而去,生怕受了那太子报复,目送朱高炽远远的出宫。只得悻悻然的起来,捂着被打的腮帮子,懊恼的往暖阁那边去继续当差。

拐过了奉天殿,这太监却被人叫住:“李儿,李儿。”

李儿便是这太监的名字,李儿听了,见一个老太监笑眯眯的看着自己。顿时勃然大怒。

这个老太监,和他乃是同一个局里做事的,平时这人不坏。方才的时候,赵公公被禁卫拖了去,李儿一开始,并不以为意。还是这个老太监的提醒。告诉他,据说太子殿下,极为关注赵公公的消息,若是这个时候,自己能去通风报信,太子殿下一高兴,准有重赏,这李儿一听。立即动心了,连忙告了个假。一溜烟的跑去寻太子殿下报信,原本他以为真有什么赏赐,结果非但没落着好,还被太子殿下狠狠揍了一顿,现在这李儿再见这老太监,能不气么?

李儿愤怒极了,又不想把事儿闹大,索性一扭头,走了。

这老太监慈眉善目,却只是笑吟吟的看着他的背影,不以为意的样子,旋即如闲庭散步一样,到了暖阁外头,咳嗽了一声。

里头便听到朱棣的声音:“是谁,进来说话。”

老太监进去,拜倒再低:“奴婢周斌,见过陛下。”

朱棣放下了手中的一本奏疏,抬起眼来,面无表情的看向这老太监道:“怎么,有事要奏?”

周斌道:“陛下,奴婢方才见那当值的李二福匆匆走了,便留了心,叫了个人跟着,陛下方才不是有口谕么,说是宫里有什么风吹草动,都要禀告,这李二福跑了去见的是太子殿下,还和太子殿下咬了耳朵……”

朱棣依旧是不露声色的样子,只是那眼眸却是微微沉了沉,鼻翼颤动:“说了什么?”

“说了什么,奴婢就不知道了,只晓得赵公公一被拉出去,那李二福便动了身,和太子低声说了一些话……”

朱棣道:“太子呢?”

“太子殿下却是突然对这李二福动了手,打了李二福一巴掌,然后匆匆去了。”

朱棣不禁冷笑,像是自言自语:“这真是朕的好儿子啊。”

事情的前因后果,朱棣只要转念一想,大致就能明白,这宫里那太子的耳目绝不是赵忠一个,自己在这里的一举一动,都有人抢着要去给自己那好儿子禀告,只是这一次,太子感觉到了危险,明白赵忠事发,牵涉到了自己,所以才觉得那李二福的太监这样做不妥当,因而才动手打了人。

可见自己那儿子,是心虚了,他知道自己做的好事,所以生怕自己把帐算到他的头上,这才急了。

这样的人,真真教朱棣心寒。

朱棣眼皮子都没有抬:“朕记得你,你从前是在御马监里做事是么?跟着郑和的,郑和对你一向赞誉有加,好生办差吧,从今往后呢,这宫里还有什么是,你不必怕,直接来和朕讲,明白了么?”

周斌忙道:“奴婢知道了。”

说罢,碎步退了出去。

朱棣目送他走,那鹰钩鼻下的嘴角微微扬起,露出略带几分残酷的微笑,他靠在御椅上,道:“来人。”

一个太监进来,弓着身,屏息候命。

朱棣慢悠悠的道:“传旨,神机营要重新操练,这件事,慢不得,赵王暂时就不要就藩了,就让他领着这神机卫吧,教他好生操练。”

“还有……陈学的一些经义文章,朕要看看,朕一直都有个念头,觉得这南榜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东南那儿中试的多,西南那儿呢,中第的却是寥寥无几,长此以往,岂不是这进士俱都出自江浙两省?这样很不妥当,去请杨士奇来,这件事,朕要和他好好议一议。”

“除此之外,这东厂,自创建以来,未立寸功,反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历任东厂掌印,俱都目无纲纪,传旨裁撤掉吧,这查妖言之事,看来有锦衣卫也就足够,锦衣卫那儿,要接手一些东厂的差遣,明日让郝风楼觐见,朕要好生交代一下。”

朱棣一口气,说出了几个至关重要的任命,而后淡淡然的捡起了奏疏,宛如老僧坐定,漫不经心的阖目批阅起来。

……………………………………………………………………………………………………………………………………………………………………………………………………………………

第三章送到,最后两个小时了,这个月最至关重要的两个小时,老虎这两天,心忧如焚,眼看就要跨年,可是月票依旧不温不火,拜托各位,查看一下自己是否还有多余的月票,有的话,就投一票吧。

第六百三十二章:晴天霹雳

风暴就在一夜之间压了上来。

谁都不曾想到,事情会这样的糟糕,当宫中一份份中旨传出,又据传杨士奇入宫觐见,商讨科举事宜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事情来的太突然,本来陛下不封禁陈学,就已让大家大失所望,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足以教人大跌眼镜,许多人意识到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放出南北榜,是因为照顾北地的考生,因为南方的生员往往考的比北方要好,假若不出这么个榜,怕是几乎所有的进士,都要被南方人包揽。

可问题又出来了,这南方分东南和西南,南方的地域如此广阔,也并非是什么人都是考霸,因而闽粤、川贵等地的读书人就悲剧了,面对那些如林的江西和浙江考霸,他们哪里会有什么机会,许多读书人勉强混了个举人、秀才,便不再琢磨举业的事了,甚至有人暗中经商的也不在少数,以至于那些地方,教化不彰,甚至许多富户人家,都未必有让子弟读书的传统。

那些地方,本就是穷山恶水,隔三差五出那么一些个刁民,照这么看来,大族士绅们呢,又不热衷于教化子弟,因而那儿的人民风不但彪悍,而且本地的士绅,也未必都愿意和官府合作,滋事是常有的事。

现在陛下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倒是没有让人觉得欣慰,反而细思之下,不禁冒着冷汗。

一方面。朝中的官员,尤其是重要的大臣,江浙一带极多。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权倾朝野的人物,自太祖以来,几科的考试,几乎从状元到二甲进士,绝大多数,都被江浙之人包揽。现在要解决西南科举的问题,那么势必,会大大的威胁到江浙读书人的利益。

毕竟朝廷录取的进士。终究就这么些名额,一旦再分出个西南榜出来,那么南榜的名额必定是要一分为二,名额又要大大减少。而一些有心人。却又意识到。陛下此时突然对陈学有了兴趣,那西南诸省会不会另择科目,进行考试。

这才是最教人恐慌的问题,一旦如此,那么陈学,可就真正的发迹,足以和理学分庭抗礼了。

许多人的心里透着不安,可是对阁臣们来说。却都是煎熬。

一大清早,陛下就叫了杨士奇和杨荣二人去。解缙呢,反而连议事的资格都不曾有,胡俨、黄淮二人也都坐了冷板凳。

杨士奇素来和解缙不睦,而那杨荣却是福建人,素来和江西的内阁之间有隔阂,陛下突然与他们议事,再结合此前种种的迹象,都使解缙明白,事情已经急转直下,甚至已到了危急万分的程度。

他万万想不到事情会一步步的恶化,不过他倒是从宫里得知了一些消息,先是赵忠的死,赵忠的死,让解缙意识到问题出现在了哪里,陛下对太子,对自己,怕是起了疑心,当今陛下,素来多疑,一旦生了疑心,少不得立即要下重手。本来起了疑心倒也罢了,大不了收拾掉赵忠,也大不了放任陈学,可是就在散朝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一个莫名其妙的太监跑去给太子‘告密’,太子气的不轻,可是想洗清嫌疑也已迟了,那个告密的小太监,据说今儿清晨,就已拿去了诏狱,说是赵忠同党,可解缙明白,这意思分明是说,这是太子的同党。

解缙第一个念头,就是太子和自己被人耍了,可问题在于,这种事,是永远都说不清的,你越是分辨,越是居心叵测,你越是想洗清自己,死的就越快,唯一的办法,只有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任是有天大的委屈,也只能假装不知道。

解缙索性每日都将自己关在公房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

与那解缙、黄淮、胡俨三人相比,杨士奇和杨荣却是分明要煎熬的多了。

眼下,他们面临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步踏错,都可能粉身碎骨。

天子刚刚已经接见了郝风楼,那郝风楼提出了一些东西,倒是教朱棣有点儿觉得新鲜,他此前,心里已经有了点儿腹稿,现在有了郝风楼的一些倡议,使他的想法和思路更加清晰起来。

朱棣看了两位阁臣一眼,笑吟吟的道:“二位爱卿,对这陈学怎么看?”

杨士奇低垂着头,一听这个,心里便警觉起来,结合陛下此前的种种作为,杨士奇知道,这是一次特殊的考验,但凡出任何纰漏,都可能引火上身。

杨士奇道:“观点倒是新颖,不过微臣只是草读了一二,许多事,也未必认同。”

这句话,带着点儿模棱两可的意味,他不能说陈学好,也绝不能说陈学坏,说陈学好,则他杨士奇就成了过街老鼠,若是说个坏字,不免陛下不喜。

杨荣则是答道:“微臣倒是想读一读,看看这陈学,到底说的是什么,可惜公务繁忙,一时腾不开手。”

杨荣也聪明,索性告诉陛下,自己还没有读,既然没有读过,自然不晓得好坏了。

朱棣笑吟吟的道:“朕看哪,你们要读一读,好好读一读才好,当然,这是题外话,方才郝风楼进言,说是南北科举虽是解决了诸多不足,却还是过于草率了,那郝风楼曾在谅山,对西南的风土人情耳熟能详,说是那里的教化总是不彰,究其原因,无非有二,其一是穷山恶水,这天无一日晴,地无三尺平,土地贫瘠,种不出粮来,这人穷则志短,自然也就遍布刁民了,杨荣,你是福建人,福建那儿,大致也是如此,你来说说看,郝风楼说的可对么?”

福建这时节,除了泉州一带,其他地方,确实是穷困潦倒,以至于许多人实在活不下去,不得不违反朝廷禁令,扬帆出海,或是背井离乡迁居海外,或是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杨荣连连点头,道:“郝风楼所言不差。”

朱棣慢悠悠的道:“这其二,便是那儿的读书人,虽也用心苦读,可终究及不上江浙考生,这不免教他们有些灰心冷意,这人一灰心,不免也就厌倦这经义了,况且举业不成,就不得不另谋出路,因而在那里,肯读书的人家,却是寥寥无几,这样下去,朝廷的教化,如何推广?”

杨士奇和杨荣连连称是,心里却都在想,陛下说这些,是为了他们?他们想到外间的一些流言,不禁有点儿担忧,生怕陛下正如外间传闻那般,要……

果然,朱棣微微一笑,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如今朝廷已收了交趾,这西南也算是半壁江山,岂容这般溃烂下去,朕左思右想,决定在南北榜之外,再设一个小榜。”

小榜……

杨士奇心里哀叹,该来的总算是来了。

倒是杨荣却是面无表情,其实他对庙堂半江西的情况也十分不满,自己是福建人,福建那儿,人才寥寥,朝中的福建人并不多,于是不免势单力薄,他也深知,若是这样下去,只会让相当横行,假若真能设一个小榜,而福建能添进小榜去,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说起来,还算是为家乡做了一点贡献。

古人最是恋乡,盖因为交通不便,一旦你从乡中出来,尤其是杨荣这样的人,跑来京师做了官,那么可能,只有到白发苍苍,垂垂老矣时,才能致士告老回去,这一别,就是数十年,数十年的时间,早已将在乡中的一些不快忘却,反是将那点点滴滴的小事,化作了一缕缕忧思。

“二位爱卿,怎么看?”

杨士奇便道:“陛下,微臣以为,此事事关重大,不可一蹴而就,理应从长计议。”

杨荣却在一边不做声,打着自己的盘算。

朱棣不禁笑了,道:“若是从长计议,朕为何要召二卿来此商议,这件事,朕心意已决,必须立即着手办理,朕还有一个主意,那就是这西南和闽粤诸省,陈学颇为流行,这陈学也是经义文章,也是孔孟之学嘛,小榜的考题,将来就选用陈学的经典罢,此事,二卿怎么看呢?”

杨士奇一听,差点没一下子瘫坐地上。至于杨荣,一开始还在打着小算盘,为自己的家乡牟取福利,可是一听到陈学,顿时脸色也是垮了下来,这……未免太过疯狂了。

……………………………………………………………………………………………………………………………………………………………………………………………………………………………………………………………………

中午爬起来,头晕脑胀,额,昨天跨年,好像喝了点酒,所以睡迟了,一更送到,同学们给点保底月票,感谢。

第六百三十三章: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西南诸省若是增一个小榜,大不了有一些争论罢了。

毕竟这等事,有人得利,有人失利,失去了好处的要骂,得到了好处少不得骂要骂之人,反正旨意出来,覆水难收,闹腾一些日子,事情也就过去。

可问题在于,眼下这事儿却是太大了。

陈学,这陈学是人人喊打,若是朝廷在西南以陈学经义为考题,到时考试做八股时,不但要引经据典,还要引用陈学对孔孟的注释,这样一来,岂不是所有要考功名的读书人,都得像从前读程朱一样,捧着陈学的经典来读么?现在那儿陈学已经推广的不太像话,若是如此,那就更要不像话了。

杨士奇立即明白过来,自己可能要完蛋了。

现在陛下请自己来说,显然是智珠在握,他心意已决,决定强行推行此事,以陛下这专断的性子,一旦下了决心,便是九头牛也拉不回去,自己若是拂逆陛下的心意,劝谏陛下万万不可如此,那么这陛下对自己的信任,顷刻就要化为乌有。

杨士奇对时局十分清楚,这一次陛下推陈学,是对满朝文武俱都失望,对那些读书人,也都有了厌恶之心,偏偏这些人都拥簇在太子周遭,一个个甘愿为太子殿下前驱,从赵忠被打死的消息来分析,陛下这是打算,狠狠挖一挖太子殿下的根基,同时,狠狠给予文官集团,一次痛击了。

这很符合朱棣的性格。遇强则强,你来硬的,耍手段。玩阴谋,他便釜底抽薪,一击致命,教你有苦难言,当年杀方孝孺,天下人皆曰不可杀,他杀了。而如今。亦是如此。

这一切,都是陛下准备好了的。

与其说是用陈学来制衡理学,倒不如说是用陈夫子为首的这批读书人。来打击朝中百官,包括了诸多的生员和读书人。

一旦如此,那么势必会有大量陈学的官员考取,摇身一变。成为朝廷命官。这些人入了朝班,很快就可和守旧的官员分庭抗礼,偏偏这些陈学的官员,将来必定根基并不牢固,他们根基不稳,势单力薄,就必须求助于宫中的支持,就必须以天子马首是瞻。就必须仰赖宫中的鼻息。

陈学是手段,小榜也是手段。一切都是手段,万物为棋,即是这个道理,自然,能成为天子手中棋子资格的,却也算是一桩幸事。

可自己呢……

杨士奇才不管什么理学还是陈学,在他看来,这些东西,都只是表象,什么圣贤,其实都是幌子,都是工具,是器物,自然,这些东西也可以化为利剑,可以成为杀人的利器。

自己不点头,陛下肯定要疏远,解缙人等,对自己虎视眈眈,一旦自己被排挤出核心圈之外,必定要招致报复,到了那时,自己该怎么办?

杨士奇觉得,陛下多半就是看清了这一点,所以才有如此的提议,陛下的意思很明确,顺着他地话,有肉吃,不听话,那么就教自己自生自灭,自己不是解缙,解缙文名天下,又有太子明目张胆的支持,得到百官的拥护,而自己,有的不过是圣宠和一股子聪明劲而已,两者缺一,都难以立足。

可若是……若是顺着陛下的话去做,去和陛下商议具体地章程,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旦此事传扬出去,必定是天下震动,而后无数人抨击,那些愤怒的读书人,怕都恨不得食自己的肉,寝自己的皮了。

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无论选择哪一个,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杨士奇的脸色阴晴不定,他看着朱棣,朱棣也似笑非笑的看他,似乎朱棣很明白他的处境,也在耐心等待他的抉择。

不能再和稀泥了,或者说,从前的时候,杨士奇或许可以左右逢源,可以与人尽量和气,即便是解缙,只要双方都没有一击必杀的机会,也绝不会轻易的反目,可是现在,显然对于陛下来说,陛下要的,就是杨士奇做出取舍,要嘛和外朝那些百官和腐儒厮混一起,要嘛就成为肱股之臣,一心为天家谋划。

杨士奇心中有些悲凉,他万万想不到,当朝中两股暗流彻底反目的时候,自己竟会被推到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

一刹那之间,杨士奇竟有些心灰意冷,甚至有索性直接致仕回乡的念头,他心里深知,或许现在急流勇退,于自己是最好的选择。

只是这个念头冒出来,突的,一个声音却在告诉他:“你数十年苦读,无数人殷殷期盼,莫非想要的,只是急流勇退,只是撒手而去,只是想做一个富家翁?你少年时的志向呢,你不是曾暗暗立誓,要扬名天下,名垂千古,要做周公那样的人……”

杨士奇闭上了眼睛,痛苦的吸了一口气……

……………………………………………………………………………………………………………………………………………………………………………………………………………………………………………………………………………………

“陛下,此事,微臣所言的从长计议,并非是将问题留待往后,而是此事要办下去,有三个症结,若是不能理清头绪,微臣只怕……”

杨士奇终于抖擞了精神,开始侃侃而谈,他是极聪明的人,又有相当长的施政经验,一旦开始出谋划策,整个人便焕发了光彩,他开始说起小榜的利弊,和实施的一些障碍,一旦有了思路,便口若悬河起来。

朱棣听的,连连点头,目中掠过一丝赞许,很显然,这是朱棣的一个‘考验’,杨士奇过关了,朱棣不只是要推行陈学,还需要分清敌我,谁是自己人,谁不是自己人,作为一个曾经横刀立马的天子来说,往往会选择这等简单粗暴的方式。

要嘛做我的朋友,要嘛……就是我的敌人。想要做我的朋友,就必须割裂掉一切关系,曲径分明,想要投机取巧,或是左右逢源,那是休想!

杨士奇连续说了三点,他一旦打了主意,反而心情轻松起来,全心全意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道:“因此,首要的问题,是先在翰林文史馆收录陈学经典,同时授命几位陈学名士为编修,命他们……”

朱棣不由感叹:“士奇说的很对,这才是谋国直言。”

朱棣说罢,看向了杨荣:“杨爱卿以为呢?”

杨荣的心早就乱了,他见杨士奇屈服,又为他可惜,又有点不忍,可是想到自己也该表态,想到自己的处境,未必比杨士奇好上多少,因此心中也是焦虑万分,倒是这杨士奇的选择,让他多少,有了那么点儿意动,鬼使神差的道:“士奇所言甚是。”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杨荣就有些后悔,因为这句话,显然也算是表态。

朱棣笑了:“朕就知道,你们是肱股之臣,许多想法,都与朕不谋而合,这件事既然要着紧着办,二位爱卿就将自己建言说出来,到时呈送到朕的案头来,如何?”

建言……

二人苦笑,却都是道:“微臣遵旨。”

“那么……朕也乏了,今日就议到这里,你们退下吧。”

朱棣显得心情很是愉悦,大手一挥,二人自是乖乖退下。

………………………………………………………………………………………………………………………………………………………………………………………………………………………………………………

从暖阁里出来,杨士奇满腹心事,竟是忘了身边的杨荣,一个人低着头,快步前行。

杨荣加紧步子,在后头叫他:“士奇,士奇……”

杨士奇才恍过神来,回过头,连忙长揖致歉:“勉仁兄,愚弟实在……”

杨荣却是苦笑,摆摆手:“你休要说这些,我只问你,方才,你为何要如此,你可知道,一旦……这是要万劫不复的。”

杨士奇脸色凝重,幽幽看着杨荣,道:“你看,我还有选择么?你我都在一条舟船上,在这船上,只有顺水而下,逆水行舟,只会粉身碎骨,勉仁,我们没有选择,我们都心怀大志,都不肯从船上下来,那么就只有如此了。”

杨荣重重叹息,不禁有些扼腕,忍不住道:“只是你我之辈,怕是不免要成为千秋罪人了。”

杨士奇摇头:“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败就是罪,成则即可为圣,这世上的好坏,不在乎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能不能做成,所以,勉仁兄,你我眼下不是哀叹的时候,理应携手同行,努力想着,如何将此事做好。”

……………………………………………………………………………………………………………………………………………………………………

第二章送到,额,没月票啊,这两章很重要,是未来剧情的转折点,那啥,求点保底月票,现在月票双倍,支持一票,就是双份的份量,老虎拜谢。

新年快乐,求点保底月票

2015到了,新年快乐,祝大家万事如意,也祝老虎事事顺意!

新的一年,很多的愿望,不过老虎也很实际,希望祝福了大家和老虎后,老虎的月票也能多几张。

请不要嫌弃老虎现实,毕竟写书的,都希望得到读者们的认同,而月票则是最好的表现方式。

虽然今天早上好不容易坐上车,晕车的老虎也不得不在车上熬了几个小时,但是终于在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到家和家人团聚,但是估计很多同学在这一天或是还在工作岗位上奋斗,而没有时间回家看望家人,老虎希望在事业奋斗上的同学都能在的新的一年里能有好的成绩,所以老虎也不会懒惰,保持更新是必须的。

今天饭局也多,回到家一直码完两章才敢出门了,希望回来看到月票榜上有出人意表的成绩,最后谢谢大家一直与老虎同在,希望好运也能与我们一起同在。

第六百三十四章:你来打我呀

杨荣听罢,心里只是叹息,这世上,给他的选择并不多,杨士奇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沉吟片刻,杨荣问道:“只是眼下陛下虽是心意已决,可是事情却是困难重重,你我二人才是真正的举步维艰,如之奈何?”

杨荣也并非是完全没有主意,或是失去了什么主张,只是他很想听听杨士奇的意思。

杨士奇微笑,似是看穿了杨荣的心思,道:“举步维艰,那就披荆斩棘,我们必须明白从现在开始,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那陈学的经典,老夫看过之后也有一些体会,过几日倒是想修书一封向那陈夫子讨教一二。”

说到这里,杨士奇又道:“关乎小榜之事,你我要好生推敲一二,更不可闭门造车,章程拟出来要送郝风楼看看,征询一些他的意思,他虽是武官,却也深谙西南之事,有他建言,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说到最后,杨士奇语气变得笃定起来:“到了现在,最紧要的是分清敌我,谁将来会是我们的敌人,谁将来会是我们的朋友,若是连这都不清楚,则你我迟早要罪在千秋了。”

杨荣似有所悟,微微一笑道:“是啊,如今这朋友要成为敌人,敌人说不准也要成朋友了。”

二人负者手,都是心事重重,往内阁去了。

内阁那儿一切如旧,杨士奇和杨荣各回了公房。各自办公不提,对于觐见,更是不可能吐露一字半句。

……………………………………………………………………………………………………………………………………………………………………………………………………………………………………………………………………

郝风楼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了。赵王朱高燧来过一趟,是关乎于操练神机营的事,神机营要重新操练,是因为受到了北京保卫战的影响,此次陛下将赵王留在京师,表面上是操练神机卫,实则却有更深的图谋。只是不管父皇是什么心思,这件事无论如何也要办好。

关乎于操练神机营,显然郝风楼才是老祖宗。二人嘻嘻哈哈的说了一些话,郝风楼自是勉励了几句。

朱高燧脸色一沉道:“外间现在有许多传言,其一是父皇有意迁都,其二是父皇对陈学有更大的期待。这些传言如今是沸沸扬扬。却是不知你怎么看?”

郝风楼吃了口茶,道:“殿下,陛下这样做,殿下是否以为这是陛下对你有更大的期望,是决心要废黜太子了?”

朱高燧对此,倒是有几分跃跃欲试,显然,从父皇的种种迹象来看。确实他已有了很大的机会。

郝风楼却是冷笑道:“殿下显然错了,陛下越是如此。太子的地位就越是巩固,正因为陛下根深蒂固的认为继位者必定是太子,所以才想尽办法利用各种手段来制衡,否则要收拾掉太子不过是一纸诏书罢了,只需责成锦衣卫,随便弄出点东西,寻出几件龙袍和金刀出来,太子都是必死无疑。陛下现在的手段是制衡,是以陈学之弱克理学之强,以赵王之弱来克太子之强,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老话,陛下看上去是在敲打太子,却也正说明陛下离不开太子,离不开解缙,离不开那天下的士大夫,所以才会利用殿下,利用陈学。殿下,你我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