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公子风流(上山)-第2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棣眯着眼,慢悠悠的道:“请进来说话。”
发生这样的大事,内阁肯定要给宫里一个交代,朱棣这一夜睡不着,等的也就是询问这几位大臣的意见。
对他来说,读书人的事,朱棣其实看得并不透,他是马上得天下的人,这理学、陈学,朱棣哪里分得清。
只是生员滋事,这可就是大事了,生员是国家的基础,有生员才有士绅,大明的政权不下县,一个县里,不过一个县令一个县城和一个主簿罢了,就这么寥寥几个官,加一些临时编的差役,要进行有效统治,没有本地士绅的支持,几乎是空谈。
这也是为何,即便是朱棣,即便是他厌恶读书人,可是坐了天下,他可以对丘福这样的老兄弟动手,也尽可能的,容忍那些口不择言的读书人。
他又吃了口茶,虎目四顾,看着进来的四位中枢大臣,笑了:“诸卿。都请坐罢,不必多礼。”
其实后世那见面便山呼万岁的场面,终究是少数。除了正式场合,一般情况,无论是臣子和天子,都嫌麻烦,尤其是这些近臣,若是见一面便高呼万万岁,这君臣之间。还怎么说话?
所以四位学士倒也随意,各自落座。
………………………………………………………………………………………………………………………………………………………………………………………………………………
解缙看了一眼朱棣,见天子脸色略带几分倦容。便晓得天子这是一宿未睡了,可见天子对此事的重视,所以他并不敢怠慢,而是一脸凝重。道:“陛下。广西那边,来了最新的消息,学变之事,非但没有偃旗息鼓,反而愈演愈烈,此事,微臣窃以为,事关重大。不可不查。”
说到这里,他倒没有对陈学下什么定论。事实上他一点都不急于向陈学下什么定论,而是继续道:“只是此事既关乎学政,又牵涉邢狱,生员滋事,殴打座师,有悖纲常伦理,更是视国家法度为儿戏,现在朝野议论纷纷,其中最是不满的,反而是刑部这边,刑部尚书周力帆,本该立即下文,命广西提刑平息事态,此事牵涉生员,广西提刑,当然不敢擅作主张,可是何以,这刑部尚书,竟是不知所以然,至今,没有一个公文出来,眼下事态越来越严重,和刑部的敷衍,分不开干系。这周力帆,本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大功,陛下恩旨,召他入京,使他窃居高位,他非但不知恩图报,反而瞻前顾后,似乎……似乎……”
朱棣眯着眼,那都察院的两封极有分量的弹劾,大致说的也是这么一桩的事,也是抨击这个周尚书,对这周力帆,其实朱棣的印象并不深刻,只是觉得此人也算是功臣,让他主掌刑部,理应绰绰有余,现在众口一词,朱棣的脸也拉下来:“似乎什么?”
解缙道:“似乎有包庇之嫌。”
朱棣眼眸掠过了一丝冷意:“包庇,他要包庇何人?”
解缙沉痛的道:“自是陈学生员,至于这陈学生员,与那刑部尚书周力帆到底有什么私谊,微臣就不知道了。”
假若那周力帆只是尸位素餐,倒也罢了,大不了说他刚刚上任,对这刑部的业务不太熟悉,至多也就冷藏起来罢了。可是牵涉到了包庇,性质就全然不一样。
而且,朱棣不由生出了警觉之心,其实对这个陈学,朱棣开始,只是觉得有些大逆不道罢了,居然敢滋生事端,少不了要狠狠敲打一下。可是现在朱棣所想的却是,这个陈学,到底何德何能,能让一个堂堂尚书,包庇他们,他们为何有这样的能量,为何自己却全然不知。
只是闹事,倒也罢了,再怎样不对,也不过是一道旨意的事,可是能让刑部尚书都包庇他们,不敢轻易处置,那么事情,就已经不是这么简单,这些陈学背后的人,到底是谁,到底是谁有这样的能量,他们的意图是什么?
想到这里,朱棣不禁遍体生寒,脸上掠过一丝狞色,只是这一抹杀机,却很快掩饰过去:“这件事,有据可查么?”
解缙知道方才那一番话,说中了朱棣的软肋,忙道:“眼下倒不是查有实据,不过微臣觉得,那些生员敢对提学动手,在广西那边,必定有人暗中支持,这才有恃无恐。再者,广西官场,竟都是保持缄默,微臣若是所言不差,只怕在那广西官场,便有不少陈学之人,再加上刑部这边……微臣思虑再三,越想越是惶恐,只是觉得,这件事不会这样简单,这世上,哪里有空穴之风,莫不是……牵涉到了什么藩王吧。”
解缙很聪明的故意掩饰了赵王和郝家,只是说牵涉到了藩王,而在广西,也确实有几个藩王,他们天高皇帝远,向来是不规矩的。
这句话,足以引起朱棣的警觉,一个藩王,能有如此的影响力,这件事,怎能善罢甘休,他冷冷一笑,手抚着案牍,最后,从口中蹦出两个字:“彻查!”
朱棣说罢,站了起来,显得有几分焦虑的在阁中踱步,最后驻足,背着手道:“要彻查到底,无论牵涉到的人是谁,无论他们有什么通天的本事,无论如何,但凡是要牵连的,都要连根拔起,传旨,让广西都指挥使做好准备,假若生员再敢滋事,立即弹压,不要有什么顾忌,还顾忌什么?往后,凡有广西的消息,立即禀告,不得有误。”
朱棣冷着脸,语气越来越冷漠,似乎又想起什么:“刑部的周力帆,他脑子糊涂了,想必,是身体有恙,让他回家,好生调养,刑部的巨细之事,都由左侍郎代为署理。”
没有立即让周力帆下狱,只是因为朱棣有更深的考量,这周力帆乃是北京勋臣,现在若是惩罚的太过,势必会让北京的那些勋臣心生疑虑,眼下,还是低调处置为好,等到一切水落石出,顺藤摸瓜的将那幕后之人揪出来,再明正典刑也是不迟。
朱棣做出这个处置的时候,解缙已经明白,自己的意图达到了。
这件事,已经不再是一个学变这样简单,而眼下,已成了一个极有可能牵涉谋反的大案了。这件事只要继续彻查下去,那么最后顺藤摸瓜,迟早是要干系到赵王和郝风楼,到了那时,天子会怎样想呢?
一个藩王,一个锦衣卫都指挥使,这两个人居然背着天子,在眼皮子底下培养了如此雄厚的实力,笼络了如此多的生员,连朝廷六部,都被他们渗透,到时候一个个铁的事实摆出来,天子难道不会如芒在背,难道不会生出疑心,到了那时,水落石出,天下震动,群臣若是再推波助澜,天子又生出疑虑之心,那赵王和郝风楼,也就彻底完了。
坐在一旁的杨士奇一直没有说话。
作为内阁的二号人物,他当然清楚,广西的学变,不是这样简单。
关乎于陈学如何,其实和杨士奇没有关系,其实杨士奇眼下也是矛盾,一方面,他饱受解缙为首的一批太子党排挤,可是另一方面,他本心上,却又是希望太子能够登基,虽然太子登基,未必符合他的利益,只是他并不愿那汉王这样的人,对太子取而代之,汉王……太蠢了。
对于赵王和郝风楼,杨士奇也看出了一点端倪,尤其是多次与郝风楼接触,二人若即若离的关系,大家都是心照不宣,这个人的图谋,杨士奇是略知一二的,他眼下心知解缙此举,是要将那赵王和郝风楼置之死地,只是眼下,却是作声不得,因为……他没有任何理由,去为那赵王和郝风楼说话。
所以杨士奇保持着缄默,心里却有些唏嘘感叹,为了扫除障碍,这太子显然是要将所有的隐患,都铲除干净了。
杨士奇不禁扪心在问,自己……会不会也是那个隐患?太子对自己并不算特别友善,又对解缙言听计从,解缙想必在东宫面前,没有少说自己坏话吧,将来……等到那郝风楼彻底垮了,会沦到自己么?
杨士奇找不到答案,心思低沉。
……………………………………………………………………………………………………………………………………………………………………………………………………………………………………………………………………
第二章送到,月底求月票,老虎拜求啦。
第六百一十七章:郝大人出击
这一早的奏对,很快散去。
阁臣们自是去了内阁,开始拟票。
朱棣脸上的阴沉还没有散去。
事实上,对于学派的事,他实是一窍不通,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此事,他才格外的关注,甚至带着某种隐忧,假若只是有人真强实干的来谋反,朱棣反而并不担心,因为谋反,牵涉到了他的专业,而但凡与他的专业相关的事,反而也就能让他淡然处之了。
朱棣有些犹豫不决,可是破天荒的,他并没有召那赵忠来。
对此,那赵忠也意识到,天子对他,少了从前那种信赖。
最后,朱棣的目光落在了案头那两本奏书上头。
其实朱棣并不愚蠢,一下子两个份量极重的人上的弹劾奏书,目标都是刑部尚书,而今日的奏对,解缙又是言之凿凿,与那都察院一致,其他的内阁大臣,也并不曾反对。
这让朱棣觉得事情的背后,有点儿不同寻常。
倒是这时,那赵忠赶了来,道:“陛下,锦衣卫都指挥使郝风楼求见。”
一大清早,刚刚送走了阁臣,这郝风楼跑来做什么?
朱棣本是一肚子的烦心事,好在他对郝风楼的印象一向颇好,因而听到郝风楼求见,虽是疲惫不堪,却还是点点头,道:“叫进来说话。”
那赵忠一直在外头侍驾,天子对他的疏远,他岂会不知。宫中的事,从来都与官职大小无关,只看与天子的远近。越是如此,赵忠就越是小心翼翼的伺候,天子一宿未睡,他不敢大意,这一夜都跪在宫外的长廊之下,此时虽已接近立夏,可是一到夜里。依旧是寒气逼人,匍匐在外头整整一夜,赵忠的浑身便已被露水淋透了。头发上沾满了水珠,冻得脸色青紫,浑身也已僵硬。
朱棣看到赵忠的样子,即便是铁石心肠。那看他的眼眸。也不禁柔和了许多。
那赵忠捕捉到了天子的那么一丝变化,并不敢有半分的得瑟,乖乖出去,到了午门,见郝风楼在这儿候着,便笑吟吟的上前,道:“郝大人,陛下有口谕。请郝大人速速入宫觐见。郝大人,随咱家来吧。”
郝风楼一身鱼服。他个儿高,在这个时代的许多人身边,都显得鹤立鸡群,再加上生的眉清目秀,一身簇新的鱼服,很是俊朗,他今日对赵忠很是客气,再没有从前的倨傲,而是含笑朝他点头:“公公先请。”
二人一前一后,往深宫里去,这一路,赵忠心里觉得奇怪。
眼下那学变的事闹得满城风雨,解缙解学士的意图,别人不知,赵忠这东厂掌印,岂会不明白,解缙的背后是太子,说穿了,这是一件很是诡异的事,按理说,清早觐见,除非是宫中有旨召你入宫,否则一般情况,都会容后一些,大清早的跑来,很是罕见。
赵忠是素来知道郝风楼翻云覆雨的手段的,如今大局已定,解缙解大人步步紧逼,眼看着,接下来就该收网,郝风楼在这个节骨眼上,莫非是要鱼死网破,又或者,早已有了破局的方法么?
赵忠心里想着,有些心神不宁,最后免不了干笑一声,道:“郝大人,这一大清早入宫,却不知所为何事?”
郝风楼微笑,道:“哦,其实也没什么事,只是……来见见陛下,锦衣卫那儿,一些事儿,还得禀告。想来公公也是知道,前些日子……咳咳……关乎于藩地一些流言的事,有了那么些许眉目,自然不免,要直陈君上。”
藩地的流言,赵忠是知道的,这事儿锦衣卫在查,东厂也在查,大家其实都没有当一回事,因为这事儿,压根就查不清楚,这么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儿,这位如今的驸马,堂堂的郝大人,居然大清早来禀告,赵忠信么?
赵忠自然不信,可是郝风楼既然不说实话,他也无可奈何,只得苦笑,不再作声了。
………………………………………………………………………………………………………………………………………………………………………………………………………………………………………………………………………………………………
待进了暖阁,郝风楼行礼,道:“微臣见过陛下。”
朱棣方才握拳撑着脸打了个盹儿,此时渐渐清醒,看到了郝风楼,不由笑了:“赐坐。”
君臣二人的关系,已经再近一步,郝风楼倒也不客气,侧身坐下,正色道:“微臣此来,是为了一桩公案,牵涉到了藩地的流言蜚语,微臣觉得事情紧急,因而不得不前来禀奏。”
“哦?”朱棣微微沉眉,其实这件事,已经过去那么久,当时他确实是在盛怒之中,可是眼下,却早已淡忘了。不管怎么说,那些个藩王们有怨气朱棣岂会不知,偏偏朱棣不能发作,既然不能发作,倒不如遗忘了的好,他削藩的手段是温水煮青蛙,自然不可能学那建文。
现在郝风楼说有了眉目,朱棣也只得道:“嗯,你细细说来。”
郝风楼却是笑了,道:“陛下……”说到这里,郝风楼顿了顿,却是瞥了一眼一旁的赵忠,慢悠悠的道:“此事关系重大,赵公公能否回避?”
本来朱棣让这赵忠进来伺候,是因为这赵忠在外头跪了一夜,冻得嘴脸青白,现在听到郝风楼要这赵忠回避,便忍不住朝赵忠使了个眼色。
赵忠只得道:“奴婢告退。”
………………………………………………………………………………………………………………………………………………………………………………………………………………………………………………………………………………………………
赵忠表面上低眉顺眼的出来,可是心里,却是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已经断定,郝风楼绝不只是要说要禀奏流言蜚语之事,他太清楚郝风楼了,这一两年,他在郝风楼那儿,不知吃过多少亏,不知多少次,被他耍弄的团团转,莫说是他,即便是太子殿下和解缙,又何时从这个人的手里,讨过什么便宜?这样一个人,满肚子的坏水,怎能不提防?又怎么可能,会因为一桩不起眼的事,大张旗鼓,还借机屏退自己出来,只因为区区几件连陛下都已淡忘的流言蜚语。
“此子,莫非已有了破局之策?”
想到这里,赵忠心里打了个突突,他当然清楚,陈学之事,是太子和解缙打击郝风楼最好的手段,此次抓住时机,极有可能直接将赵王和郝风楼打垮,再无翻身的可能。
而现在……却不太好说了。
以赵忠对郝风楼的了解,这个家伙,或许是想靠着今日翻盘,可是他拿什么翻盘呢?
赵忠猜不透,可是猜不透,心里就越是担心,这一担心,就有点乱了方寸。
“故意支开咱家,莫不是要从咱家这里入手,是不是……咱家有什么把柄,落在了他的手里?”越想,赵忠越觉得可能,郝风楼这个人,诡计多端,早让他见识了许多次了,哪一次不是在所有人都不曾想到的情况之下翻盘,那胡广,那金幼孜,哪一个不是绝顶聪明之人,最后不都栽在他的手里?
本来陛下这些日子,就对自己有几分猜忌,假若……
赵忠不寒而栗,目光幽幽,最后打定了主意,朝一个太监招手,那太监见了,哪里敢怠慢,小跑过来,笑嘻嘻的道:“公公有何吩咐。”
赵忠低声道:“待会儿,送茶水进去……”
“可是……陛下……”这小太监为难的道:“陛下不是早有吩咐,说是议事之时,不得送茶么?”
赵忠却是淡淡道:“你只是个糊涂的小内官,就算犯了错,至多也就是一阵责骂罢了,难道还能剥了你的皮?”
这话儿倒是没错,皇上轻易不会剥人的皮,可县官不如现管,得罪了赵公公,却真的能扒皮的。
这小太监哪里敢多嘴,连忙记住了。
赵忠还觉得有些不放心,悄悄离了暖阁,又寻了心腹来,吩咐道:“速去内阁一趟,去寻解公,告诉他……就说……事情有变,宜早做提防,方可有备无患。去罢,寻个名目去,莫要让人生疑。”
“是,奴婢这便去。”
“回来!”赵忠显得迟疑,他现在担心的是,若是郝风楼拿自己做突破口,最后可能的结果,就是自己恐成替罪羊,因而对这件事,他格外的小心:“告诉解公,必须得有万全之策,如若不然,追悔莫及!”
……………………………………………………………………………………………………………………………………………………………………………………………………………………………………………………………………
第一章送到,拜求月票,同学们,老虎会努力的,给点月票吧。
第六百一十八章:朋比为奸
在内阁。
一个太监到了这儿,与这儿的几个书吏打招呼。
这太监是经常来这儿走动的,大家自然都认得他的,便有人招呼:“崔公公怎生来了?今日的票拟,不是通政司的吴公公来取了么?”
“哦,来看看,前些时日,内阁不是说要修葺一下么?咱家奉了上头的意思,先来看看。”
宫内虽是分了二十四监,可是许多权责却并不分明,这等事,往往是一些亲信的太监能代劳,所以大家也是见怪不怪。
那崔公公与人打了招呼,便往解缙的公房里钻了。
解缙从天子那儿出来,心中一块大石落定,此时心情还算轻松,一边就茶吃了些糕点,一边看着几本从广西来的奏书。
不出意外,紧接随后,那都察院就要发力了,都察院一旦发力,接下来便是朝野上下欢欣鼓舞,一起发力,另一边再彻查下去,顺藤摸瓜,先把声势造足,最后牵涉到赵王和郝风楼,再将那陈学皮扒个干净,让他们无所遁形,最后即便是天子不下旨拿问赵王和郝风楼,这二人多半和汉王一样,都该从哪儿来滚回哪儿去。
想到这一层,解缙的心情自是愉悦无比。
其实在这内阁,身为阁臣,解缙颇为压抑,不压抑是假的,他是太子党,太子的根本利益就是熬日子,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不敢做,凡事小心谨慎。稍有风吹草动,便是风声鹤唳。作为太子党,解缙尽力和太子殿下步调一致。越是如此,便越是感觉自己束手束脚,看那赵王和郝风楼上窜下跳,心里再如何不愉快,却也无可奈何。
而如今,总算是抓住了把柄,图穷匕见。不正是瞌睡之时有人送来了枕头么?
他正想着,那崔公公却来求见。
崔公公是赵忠的人,平时赵忠和解缙‘形同陌路’。解缙知道,若不是当真遇到了什么棘手的事,赵忠是断然不会让人来联络自己的。
一念及此,解缙的脸色微微变了。他捋着须。却还是故作镇定,道:“请进来说话。”
那崔公公进来,见了解缙,连忙行礼。
解缙保持着淡淡的微笑,不疾不徐地道:“噢,却不知崔公公前来,所为何事?”
崔公公道:“奴婢只是来带个话儿,赵公公要告诉解公。方才郝风楼觐见,且形迹可疑。恐事情有变,解公宜早做提防,方可有备无患。”
听了这话……解缙的心顿时提了起来。
他和郝风楼是打过不少交代,这个时候,郝风楼入宫倒是没什么,或许他是病急乱投医,又或者只是想来探探口风也是未必,可是赵忠说他形迹可疑,而且特意命人来提醒,那么,事情就不可能是自己所料得这样简单,莫非……那郝风楼已有了反制之道。
和那赵忠同样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好几次,郝风楼分明已经被置之死地,可是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翻了盘,解缙输不起,而现在赵忠命人来提醒,显然……不会是空穴来风。
想到这里,解缙变得谨慎起来。
他眯着眼,挥挥手道:“回去告诉赵公公,多谢崔公公提醒。”
崔公公干笑一声,告退出去。
………………………………………………………………………………………………………………………………………………………………………………………………………………………………
把玩着手里的砚台,解缙一脸深沉。
这次的机会对于解缙来说是绝佳的机会,他深信,错过这一次,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正因为如此,他显得格外的谨慎。
问题出在哪里?那郝风楼……到底又要玩什么花样?即便是解缙,一时也想不通。
他咳嗽一声,最后还是道:“来人。”
一个书吏进来:“大人有何吩咐?”
“老夫这儿有一件奏书,一时难决,去请黄淮和胡俨二位学士来,老夫要与他们商议一二。”
那书吏去了。
过不多时,黄淮和胡俨二人到了,大家行过了礼,没有寒暄,解缙单刀直入,直截了当地道:“陈学之事,可有什么纰漏么?”
黄淮和胡俨二人与解缙素来是同舟共济,这陈学的事,他们也有份谋划,此时见解公突然问起,便晓得出了事,都忍不住面面相觑。
…………………………………………………………………………………………………………………………………………………………………………………………………………………………………………
在暖阁里。
郝风楼将流言蜚语的事都汇报了一遍,朱棣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对于此事,他早没了兴趣。
可是……他对郝风楼却是素来知根知底的,这个家伙巴巴的跑来,要说的肯定不是这么一件可有可无的事,郝风楼不是傻子,不可能不知道藩地流言之事已经无关紧要。
所以他依旧耐着性子在听,只是嘴角微微勾起,露出值得玩味之态。
郝风楼也觉得说得差不多了,其实这些东西也是善乏可陈,他心知陛下听的索然无味,心里了然。
深深地看了朱棣一眼,郝风楼突然道:“陛下,微臣近来觉得有件事很是古怪。”
终于进入正题了。
朱棣抬眸,目视郝风楼道:“这里只有朕和你,但说无妨。”
郝风楼似乎显得很忌讳,竟是左右四顾一眼。
这个举动让朱棣觉得有些恼怒,莫非这家伙还不信朕不成?这儿可是暖阁,乃是紫禁城中的中枢,没有自己的允许,难道还怕隔墙有耳来着?
只是这郝风楼近乎病态的谨慎,却依旧勾起了朱棣的好奇心。
朱棣催促道:“到底所为何事,卿家何故如此?”这一次没有直呼郝风楼的大名了,而是称之为卿家,显有疏远之意。
郝风楼压低声音道:“近来北镇抚司发现了诸多蛛丝马迹,这朝中似有人相互勾结,朋比为奸,微臣眼下只是掀开了冰山一角,所获不多,可是……可是有些东西说出来却是骇人听闻,陛下……微臣……微臣眼下尚无真凭实据,是以不敢多言,只希望陛下平时多留心一些,以防不测。”
这以防不测四字说出来的时候,足以教朱棣感觉事态严重了。
他是堂堂天子,岂会和以防不测四字沾边?一般情况,大家只晓得伴君如虎,别人以防不测还差不多。
朱棣念及此,已是勃然大怒,忍不住拍案道:“郝风楼,你胡言乱语什么。北镇抚司到底查获了什么?”
郝风楼一脸委屈地道:“眼下只是猜测,并无真凭实据,所以……陛下,微臣万死,既然陛下问起,微臣也只好直言了,北镇抚司发现在这紫禁城,还有那朝中,似有许多人勾结一起,铲除异己,朋比为奸,这些人俱都乃是近臣,个个权势滔天,能量惊人,只是这些人具体是谁,微臣却是不知,微臣正在责令北镇抚司细查,一旦有消息,立即呈报。眼下微臣没有任何真凭实据,现在……不过是妄加猜测而已,所以……请陛下恕罪……”
朱棣的脸色更加深沉了。
郝风楼是自己的女婿,又是锦衣卫都指挥使,功劳赫赫,是个很靠谱的人,这样的人当然不敢在自己面前胡说八道。而现在他说这朝野乃至于宫中有人暗中朋比为奸,相互勾搭一起,这足以引起朱棣的警觉。
大明的体制最讲究制衡,以科道制部堂,以部堂制地方官吏,再以内阁制部堂,又设厂卫,来制内阁,即便是厂卫,亦是受到朝野制衡,这种制衡不可谓不巧妙,可是一旦宫中的人和朝野勾搭一起,朝野又有一群人暗中勾结,铁板一块,这对于天子,尤其是朱棣这等有着极高权力欲的皇帝来说,是绝不能容忍的,他不由习惯性地眯起眼眸,眼中掠过一丝狞色,语气深沉地道:“北镇抚司,查无实据?”
郝风楼道:“微臣正在细查,确实没有实据,也正因为如此,微臣才不敢言之过早,只敢请陛下留意一些。”
郝风楼的做法无可厚非,这事儿太大,没有真凭实据,又不知到底牵连了什么人,现在说出来,确实没什么意义,可是事先提醒,也是做臣子的本份。
至于朱棣,一旦起疑,整个人大大不同了,他那虎目微微眯着,宛如一尊杀神,此时想必在思虑的是,这个‘团伙’背后到底牵涉到了什么人。
正在这时,却有一个太监小心翼翼地走了进来,捧着热腾腾的茶盏,佝偻着身,脚步细碎前行。
………………………………………………………………………………………………………………………………………………………………………………………………
第二章送到。先祝大家圣诞快乐,不过老虎可没有心情过圣诞节了,最近情节不好构思,老虎因为身体不好,思路也不如以前的好了,得多花时间在构思情节上,可是看着月票数,心情更加不好呀,大家给点鼓励吧,这么冷的天,有了大家的支持,老虎更能不畏严寒呀!
第六百一十九章:杀机
这小太监的出现,委实有些突兀。
这公公叫王喜,奉了赵忠之命前来犯个‘小错’。
其实宫中的事,大抵都是如此,紫禁城里哪里藏得住什么秘密,太监们天生就是厂卫,稍有风吹草动,他们最是敏感。
而王喜乃是赵忠的人,平时孝敬着赵公公,对他来说,赵公公比起宫中的那些个贵人,对自己的影响更大。
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宫中贵人或许有惩戒太监的,可是真正将太监打死的,却是少之又少,几年都未必出那么一个,宫里的太监也是人,偶尔犯点小错也是情理之中,况且这太监是私奴,有时候不晓事,就比如这个节骨眼,王喜端了茶水进来,确实是犯了忌讳,可是人家的本心,却是给天子添茶,只是因为脑子糊涂,大不了惩戒一下就是,要惩戒也容易,无非是拿出去棒打,可是行刑的人是谁呢?还是太监啊,有赵公公护着,哪个瞎了眼的太监敢动真格的?所以表面上看,好似打了个皮开肉绽,其实几天之后上了白药,什么事都没有,照样活蹦乱跳,假若这时能蒙赵公公垂青,那就真真是祖坟冒青烟了,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