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公子风流(上山)-第2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这一趟,是去接人,人还不少,都是从北京来的。

朝廷的封赏,除了郝风楼,早就下了,不少人得偿所愿。比如那位兵部尚书周力帆,如今就调来了京师,任刑部尚书。

说起来六部之中,刑部是最无关紧要的存在,礼部清贵、吏部天官掌着人事大权,相当于半个宰辅,户部管着钱袋子,大家想伸手讨要钱粮,都得看着他们的脸色,兵部虽然有些可怜,可终究还是掌兵,也管着武官的人事,工部的油水,是素来被人眼红的,唯独这刑部,别看好像管着天下的邢狱,实则却是不然。

原因无他,分权的太多,刑部边上,还有个大理寺,甚至还有锦衣卫,都与刑部的职能重合,再加上邢狱这玩意,在朝廷实在不算什么大事,这兵部尚书转任刑部尚书,一般情况,都不是什么好事。

可是周力帆却很是兴奋,因为他这一步跨过去,却等于是走过了最为艰难的一步。他的级别很高,可是在北京,却是几乎没有什么职权,说到底,就是个空架子,想回南京,千难万难,因为他若是回去,不可能随便一个主事和郎中打发,兵部尚书,也总不能让你去做侍郎,而南京的六部就这么几个坑,怎么样,人家也不会想到千里之外的周大人,按理来说,他这辈子,怕也就这么到头了,可是谁曾想,因为这北京保卫战的功劳,却得到了一个极为难得机会,终于有了资本,踏入了金陵。

至于其他人,也大多如此,他们再官场上,并不如意,要人脉没人脉,要地位没地位,表面上是高高挂着,其实什么都不是,读书人嘛,难免就眼高手低,虽是清贵,可是远离庙堂,难免心里郁郁不得志,此中的心情,可想而知。

可是如今,却都水涨船高,居然跟着赵王和郝风楼,打了个诺大的秋风。

如今虽然称不上是春风得意,可是多少,总有了一线希望。

除了他们,还有不少武官,这些人才是最大的得益者,以他们的身份,只怕这辈子,都不可能再有进步可能了,朝廷之中的武职,绝大多数的中枢位置,都是靖难派把持,他们这等小雨小虾米,能有口汤水喝,那已是祖坟冒了青烟,只是不曾想到,他们直接从边镇的中低级武官,纷纷一跃而起,直接拨入了京营和亲军听调。

大家的情绪,自是不免高昂,两三百人之中,这一路虽然赶路赶得急,心情却委实不错,却也有一些先见之明的人,心里不免有几分忐忑,他们在京师,并无半分关系,也不曾受人庇护,否则也不可能被人打发去北京,永远不见天日了。而此番虽然是靠着运气,到了京师,可是孑身一人,难免容易遭人白眼,甚至被人……

想到这个,便叫人有些不寒而栗,官场里的水有多深,即便只是揭露那冰山一角,也足以教人胆颤,这京师真能立足么?

可是当他们抵达了龙江,看到了两个熟悉的人,有不少人心思大定起来。

却见赵王殿下和郝风楼已在栈桥处等候他们多时,他乡遇故知,大家显得尤为亲昵,即便是那心里有那么点儿忌惮的周力帆,此刻的心情也是松了下来,他连忙下船,快步上前,忙不迭的率众给赵王和郝风楼行礼,道:“殿下,郝大人,有劳久候,实在惭愧。”

朱高邃却是笑吟吟的拉住他的手,道:“这是什么话,大家都是过命的交情,你们来了京师,举目无亲,本王也算是半个地主,这地主之谊却是要尽一尽的,哎,大家想必是辛苦了,这儿风大,就不必再这儿寒暄了,走,咱们进城,本王和郝风楼已备下了些许水酒,给大家接风洗尘,大家呢,也不必急着去吏部和兵部点卯,先歇一歇,待吃饱喝足,精神饱满了,再慢慢过去,吏部和兵部那边,本王已命人先去打了招呼,必不会怪罪。”

听了朱高邃的话,大家的心里,都生出几分暖意,那此前心里的几分忐忑,俱都一扫而空,于是有人倒也放开了性子,起哄道:“殿下的酒,咱们是必定要喝的,走走走……”

…………………………………………………………………………………………………………………………………………………………………………………………………………………………

第二章送到,坑爹,忘了保存,宾馆的电脑,点错了按键,关机了,然后……然后重新码了一章。

第六百零一章:人心难测

接风洗尘的酒宴,因为朱高邃住在鸿胪寺,多有不便,是以便在郝家举行。

酒过三巡,大家都变得热切起来。

或许在北京时,大家还有些生疏,只是因为利益才彼此站在了一起,谈到私交,那是远远不够,可是来了这里,他乡遇到故知,再加上赵王殿下平易近人,郝风楼亦是待人客气,如沐春风,大家的心也就渐渐放下,显得亲热了许多。

即便是心里有顾虑的,知道这赵王殿下不是省油的灯,迟早有一日,要和太子殿下一较高下,是以对朱高邃多少带着一些防备,可是吃了几杯水酒,心中感伏万千,也放下了芥蒂,言谈说笑,竟也放得开。

这数百人,有文有武,高贵的,已是尚书,而低下的,不过是个千户的武职,地位悬殊,而现在,有心人不免发现了一个问题。

大家在京师,无亲无故,朋友和关系、人脉更是谈不上,而眼下这些人,不就是现成的‘乡党’么,朝廷里的拉帮结派,无非就是同窗、同僚、同乡之类,而大家虽然不算同乡,却也是来自各地,对周力帆这样的人来说,他急需下头培养一些门生故吏出来,好稳固自己在庙堂中的地位,而对于下头的人来说,他们也急需有人为他们遮风挡雨,一旦遇到了事,也好有个依靠。

庙堂之上,有刑部尚书周力帆,此人的全责虽然并不好,可终究是尚书。有参事之权,而也有几个,是授了御史的。更有几个,此番在京师中历练,大抵是要外放出去,六部之中当差的也是为数不少,亲军和京营中的人就更多了。更重要的是,这儿还有个锦衣卫都指挥使,但凡是混迹官场的。哪个不晓得若是能得到厂卫的庇护能从中得到多少好处,这厂卫就是眼睛耳朵,对朝中的风向摸的最是清楚。若是能得到郝大人的一些‘提点’,这获益,可就真正不浅了,虽然未必能让你扶摇直上。可是至少。能让你抓住风向,规避无数可能出现的危险。

至于赵王殿下……或许对他们来说,某种意义来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赵王殿下不是太子,一旦陛下百年之后,这层关系,怕就什么都不是了,可是仔细一想。现如今赵王殿下如日中天,得到了天子的厚爱。眼下汉王已经完了,朝中硕果仅存的两个近亲,怕也只有太子和汉王,太子那儿,怕是永远巴望不上的,一方面,他们本就没有门路,另一方面,他们乃是北京保卫战的功臣,天然就是受了赵王殿下的提携,太子肯多看你一眼么?不将你打压冷藏就算不错,哪里还肯为你大开方便之门。

既然如此,与其饱受白眼和冷落,胆战心惊,那倒真不妨,和这赵王殿下保持着某种关系,反正眼下陛下龙体康健,等那太子登基,却也不知到什么时候。

打定了主意,大家的心情,自然也就轻松了,推杯把盏,更多了几分亲近。

曲终人散,大家各自散了。

郝风楼带着几分醉意,自去歇息不提。

…………………………………………………………………………………………………………………………………………………………………………………………………………………………………………………………………………………………………………………………

就在赵王和郝风楼在那儿拉关系的时候。

这深宫之中,朱棣却在召见宗令府的总人令周王朱肃。

宗令府实际上称之为宗人府,是专门管理皇族的机构,而这个机构的主官,也大多是皇族担任,就比如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曾担任右宗令一职,不过王爷们只是挂职而已,不是遇到大事,一般情况,是不会出现在京师的,周王朱肃的封地是在开封,如今奉旨,便立即赶来了。

这位周王殿下,乃是朱棣一母同胞的兄弟,比起其他兄弟,更亲一些,所以朱棣对他也没什么避讳,见他的时候,只是穿着一件宽松的道袍,坐在这暖阁里,盘腿在榻上,笑吟吟的看了朱肃一眼,道:“此次教你来京师,既是为了荆国公主下嫁,另一方面,也是咱们兄弟许久不曾见面,大家见一见,全了这兄弟之义,咱们兄弟,是许久不曾见了,前些日子,藩王们都进京,你也来了,不过那时候人多嘴杂,朕也不便单独召见你,如今,总算是得空了,朕听说,你在开封,做了许多事,好啊,这地方的官吏,没几个好的,为何,都是因为有私心,有私欲,跟咱们朱家,不是一条心,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朱棣絮絮叨叨,说了许多话。

而这周王朱肃虽未必如朱棣说的那般好,可是在朱允炆在的时候,却也是吃了不少苦头的,人吃了苦头,就不免懂得谦逊了,他连忙道:“陛下谬赞,臣弟岂敢当的起。”

朱棣看他温顺的一眼,不由笑了:“有时候啊,朕就在想,想念咱们这些兄弟,当年太祖皇帝在的时候,咱们是一起长大的,大家在一起,有过争吵,也有亲昵的时候,兄弟嘛,毕竟是骨肉至亲,前几日宁王上书来,进献了一些膳食,朕吃了,觉得很好,朕不稀罕一点吃的,可是他有这个心啊。”

说到这里,朱棣笑了:“还有你,你和别人不同,你是朕是一母同胞,比其他兄弟,更亲近一些。此次这荆国公主下嫁的事,朕亲自点了你来操办。”

这朱肃其实心里有诸多疑问,这荆国公主是湘王唯一在世的血脉,湘王一系,已是彻底的断绝了,如今等于是过继给了朱棣,可是这皇上为何要将这荆国公主,下嫁给郝风楼。郝风楼这个人,朱肃是略知一二的,最近确实比较得势,如今有掌着锦衣卫,风头佷劲,功劳呢,也是不少,可谓是栋梁之才,在这方面,朱肃当然认可,可这人终究是有妇之夫,难免……

只是这心中的疑问,朱肃却不便去多问,只是有一搭没一搭的点头称是。

朱棣突然叹口气道:“朕知道你有许多疑问,可是朕明着和你说,此中原油,朕不能和你说,总之这下嫁的事,已是成了定局。说到了她,朕就不免想到了湘王,哎……咱们的兄弟之中,下场最惨的,怕也只有他了,一把大火,什么都没有留下,朕每念及此,便是寝食不安。”

朱肃也跟着叹口气,其实论起来,当年自己和湘王的关系是最好的,因为朱棣好武,而湘王与自己喜诗词,志趣相投,所以平时走动的更近,想到这件事,朱肃也只有叹息连连。

朱棣说到这里,突然脸色有些冷了,淡淡的道:“朕听说了一些谣言。”

朱肃道:“却不知是什么。”

朱棣淡淡的道:“前些时日,有些宗室不法,朕狠狠的处置了一番,虢夺了几个宗室的封地,也裁撤了他们的护卫,现如今,许多地方,说什么朕和那建文,没什么两样,都是要削藩的,这些事,你听说了么?”

朱肃脸色平静,他心里当然明白,当今皇上,也就是自己这兄弟,其实确实是要削藩的,其实建文和永乐,对于藩王的态度,并不会有什么两样,而不同的是,皇上乃是打着为宗室请命的名义靖难,所以如今坐了龙椅,为了顾及名声,这削藩的手段,不似建文那般急促,也不如建文那样果断,采取的,是温水煮青蛙的手段。

前些日子,借着机会,确实做了不少削藩的工作,而如今,引来了诸多的猜测,一些宗室心中忧惧,就不免传出许多流言,而这些流言,对于天子来说,确实多有毁誉。

不过站在朱肃的立场,他是天子的亲兄弟,倒也没什么后顾之虞,如今陛下问起,便忍不住道:“陛下,坊间确实有这样的流言,不过臣弟以为,只怕……”

朱棣却是打断他,变得冷冽起来:“只怕不过是一些胡言乱语,当不得真么?哎,你不明白啊,任何流言的背后,肯定会是有人放出来的风声,朕担心的是,这放出风声的人,是自家的兄弟,这件事,朕已命锦衣卫彻查了,非要好生堤防不可,人心难测,朕要多留一些新心,你也是宗室,朕倒是想来问问你,难道宗室犯了法,朝廷连追究都不成?若是如此,这祖宗基业,还要不要?若是放纵下去,置之不理,一旦惹起了民怨,那可是要动摇国本的。”

……………………………………………………………………………………………………………………………………………………………………………………………………………………………………………………………………………………………………………………………………

第一章送到,求月票。

第六百零二章:建藩

周王朱肃顿时沉默了。

他心里清楚,这件事很是惹怒了天子。

作为宗人令,这些皇族内部的龌蹉他岂会不知。

且不说近来天子的温水煮青蛙,已经遭到了许多藩王的警觉,他们当面未必敢对天子如何,可是背地里,却少不得狠狠的恶心一下朝廷。

南昌府、太原府等地,都有许多类似的谣言,大多数,都是将天子比作是建文的。

而更讽刺的是,当今天子,是以藩王的名义起兵,如今,转过头来,却又开始对付藩王了。

这些事,朱肃当然是假装不曾听见,可是现在天子问起,他有不得不答,现在见这位皇兄怒气冲冲,朱肃倒是清楚,现如今,当年的燕王已经成了天子,从前和大家利益一致的皇兄,也早已开始用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朝廷怎么能容忍藩王们手握重兵,又怎么能容忍,这些人割据一方,这该来的终究是要来,建文如此,现在的朱棣也是如此。

朱棣见他沉默不言,脸色倒是缓和下来,苦笑道:“我们是亲生兄弟,有些话,朕还是给你交个底吧。建文削藩没有错,可错就错在太过急躁,不但急躁,而且太不顾念宗室之情,总是喊打喊杀,使宗室不容于世,所以这才败亡。可是削藩,说对也不对,说错也不算错,说到底,祖宗的基业,子孙们自该享福,可是朝廷不能容忍下去。朕确实有削减藩王的念头,况且有些藩王胆大妄为,也实在是国法不容。眼下这有人暗中造谣滋事。无非,就是借此来抨击朕吧。朕如此做,为的是祖宗的基业,会怕他们非议?”

朱肃只得胆战心惊的道:“陛下圣明。”

朱棣摆摆手:“圣明二字,就休要提了,朕请你入京,不是来听你这些话的。朕请你来,是有一件事,要和你商量。”

朱肃道:“请陛下明示。”

朱棣站了起来。慢吞吞的踱了几步,似乎接下来要说的,是在他心里酝酿了许久的想法,沉吟良久。才道:“宗室之中。谈及到湘王,大多数都觉得可惜,湘王在咱们这些兄弟之中,性子是最刚烈的一个,可是为人坦荡。在兄弟之中,人脉最广,如今他的下场,不少人闻之唏嘘。哎……这便是兄弟之情啊,兄弟手足就是兄弟手足……”

朱棣说到这里。慢悠悠的道:“他的忌日就要到了,朕打算,派礼部尚书,亲自往湖南区吊念,早些时候,朕已命人将他的王陵好生修葺了一番,现在,是该让人代朕去瞧瞧他了。”

朱肃不由叹息连连,对于湘王之事,他也觉得甚是惋惜,这建文的第一罪状,就是将自己的亲叔叔逼到了那个份上,现在朱棣派人吊念,又是如此大张旗鼓,这分明是提醒大家,当年的建文,是怎样收拾宗室,再以此来证明,自己对于还是顾念亲情的。

这当然是表面功夫,无非就是表个态而已,反正也不费什么气力,还可以借此,来安抚宗室,而那些流言蜚语,自然而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朱肃连连点头:“陛下此举,确是妙极。”

朱棣慢悠悠的道:“还有一件事,却非你来出马不可,有些事,本不该和你说……哎……罢罢罢,还是说了罢,实话告诉你,荆国公主,已有身孕了。”

“……”这一下子朱肃一时无言。

他万万没想到,事情如此糟糕,再仔细一想,所有的事顿时就好理解了,难怪宫中急着下嫁,也难怪,嫁的是郝风楼,原来是皇家宗室里出了一桩丑闻。

朱肃只得苦笑摇头,道:“这……那郝风楼……真是胆大……”

他没有责怪荆国公主,想来想去,这事儿必定是郝风楼那厮的错了。

朱棣也不禁苦笑:“此事……咳咳……眼下也不是追究的时候,不管怎么说,那郝风楼也是功臣,为朝廷效命,不计生死,况且,如今是生米煮成了熟饭,即便将那郝风楼宰了,又能如何?既然他们是两情相悦,那么朕也唯有顺水推舟了。”

朱肃点点头,叹道:“也只能如此了。”

朱棣目光幽幽的看着朱肃,才慢慢的说出了自己的目的:“这湘王如今子嗣断绝,已是无后,将来身后连个祭祀的人也没有,朕现在想来,实在是凄凉,众兄弟之中,他的际遇最惨,朕怎么忍心,教他彻底绝后,因此,朕有个念头,如若这荆国公主生的乃是男丁,那么不妨,宗人府那儿,为这孩子注个金册,若何?”

图穷匕见。

说了这么多,其实这才是朱棣的真正意图。

而一直被朱棣的话题带着走的朱肃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天子的心意。

眼下有许多人指摘天子与建文无异,这天子多少是要脸面的,于是少不得,要做不少的表面功夫,天子是打定了主意削藩的,当然不能打活人的主意,假若今日重赏一个宁王,明日再赐予周王更多的土地和护卫,那么岂不是和天子削藩的本意相背?在这种情况之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打死人的主意,那位朱棣和周王的兄弟,自然就成了最好的目标,天子不但派人去吊念,同时还决定,再添一个湘王,好教天下人看看,天子对自己的兄弟,对宗室的手足,很是上心。

可问题在于,要给湘王世系添个人丁,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过继,在宗室之中,找个人出来,过继给湘王,让这仁兄,逢年过节,给湘王上坟之类,只是若是在这上头动心思,又出现一个问题,天子本就要打压宗室,假若寻个宁王或者是周王的儿子去过继给了湘王,那么这个家伙,不但成了湘王,自己的父亲,又是宁王,一门二王,再加上藩王的特殊待遇,以及按制建立的护卫,这几乎等同于,是养虎为患。

天子的削藩,当然削的不是寻常的藩,似郝家那般,只是躲在交趾,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又或者是桂王那样,在广西那等不毛之地的郡王,朝廷才懒得管,朝廷要削的,本就是那些所谓的亲王,这些人大多在富庶之地建藩,又是皇室近支,且拥有诸多卫队,这些人,对于朝廷来说,才是心腹大患,至于其他的小鱼小虾,谁愿意搭理。

所以让宗室子弟过继到湘王那儿去,这天子的诚意倒是有了,显现天子对兄弟的厚爱也出来了,偏偏……这不是削藩,而是加强藩镇的实力。

这条路走不通,那么另外一条路倒是有些机会,那便是荆国公主,荆国公主是湘王在世的唯一血脉,现在他肚子里已有了身孕,极有可能生出来的是个男孩,假若整个人,在宗令府收录造册,那么将来,就等于是将他当做了宗室,朝廷必定是要将其册立为湘王,同时让他继承湘王的封地,这个人不是真正的宗室,反而使朝廷能够放心,且又算是半个湘王的血脉,道理上也说得过去,而最重要的是,天子借此,来表达了对自己的兄弟的厚爱,如此一来,谁敢说天子对兄弟无情无义,谁又敢说天子对宗室不厚道,如此,恰好堵住了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想到这里,周王朱肃心里只是唏嘘,这显然是某种意义的宁与友邦不与家奴,天子宁愿便宜外姓,也绝不肯让姓朱的占一分好处,里头的缘由也好理解,无非就是眼下是大明的天下,但凡是姓朱的,终究是有其合法性,而那姓郝的,毕竟是个外姓,再如何,也不可能对皇权造成威胁,所以宁愿将这天大的好处送给郝家,也决不能便宜了宁王、吴王之类的人。

这件事,天子不能一人来办,必须得得到宗令府的支持,而朱肃这宗人令,就成了最关键的对象,朱肃的性子,并不刚烈,其实还有些唯唯诺诺,此时见天子打定了主意,哪里敢反对,况且……既然天子没心思便宜了宗室,而另一方面,让荆国公主之后,继承湘王的藩地和爵位,也没什么不可,至少不至于让湘王百年之后,过于凄凉,不至于自己的宗庙里,连个祭祀的人都没有,朱肃想了想,还是点了点头,道:“这倒是一件好事,陛下既然打定主意,宗令府这边,想来,不成问题。”

朱棣不由笑了,他早就清楚自己这个兄弟的性子,也早料到这件事没有阻力,而这件事,当然得让周王来办,因此笑吟吟的道:“哎……朕真是……你大老远的来,朕没有尽地主之谊,反而和你说这许多话,教你操心,你嫂子在后宫,准备了一些水酒,咱们是自己兄弟,没这么规矩,走,去见见你嫂子,咱们兄弟坐下来,像从前一样,把酒言欢。”

………………………………………………………………………………………………………………………………………………………………………………

第二章送到,求月票。

第六百零三章:风紧扯呼

这婚期已是到了,自是良辰吉日。

金陵城很是热闹了一番,郝家门前,更是张灯结彩,门庭若市。

这一日下来,连郝风楼都是晕乎乎的,到底来了多少宾客,来了多少人,连他自己都不甚清楚,只是知道这一日过的很是漫长,从一大清早到醉醺醺的进了那红烛冉冉的洞房,一宿醒来,宿醉过后,带着几分头昏脑胀,而自己的身边,已是多了个人儿。

即便是豪杰如朱智凌,此时此刻,怕也是含羞,那微微颤抖的细长睫毛,分明表示身边的人并不曾熟睡,只是那鹅蛋的脸庞,却依旧是酣睡的样子,郝风楼自是知道她醒了,却故作不知,亦是躺在榻上假寐片刻。

直到日上了三竿,已是实在不得不面对了,二人却都默契的睁开眼里,不由相视一笑,郝风楼便故意打个哈欠,道:“公主殿下,早,”

“夫君。”朱智凌却不曾有公主矜持。

招呼过后,外头的女婢们听到了动静,都是鱼贯进来,带着衣衫、温水、梳子伺候二人起床,整装一番,二人便依照规矩,前去后堂。

郝老夫人在此,已是等候多时,老夫人心里其实也是有些忐忑,都说丑媳妇终究要见公婆,可是如今,他却是老公婆终究要见媳妇,这个媳妇不一般,郝老夫人虽说如今见过诸多世面,可是眼下,这媳妇的习性如何,却还是很是预料。

如今他穿着一身诰命衣裙。端坐在大堂上,待郝风楼携朱智凌到了,郝风楼直接上前。叫了一声娘,便乖乖的站在郝老夫人的身侧,这教郝老夫人心安了一些。

朱智凌自是福了福身,也跟着唤了一声娘,郝夫人忙是应了,接着便是斟茶递水,这郝夫人反而有些受宠若惊。照例,说了一些喜庆的话,两个女人都显得有些尴尬。

郝风楼夹在中间。境遇可想而知。

倒是这时候,朱智凌道:“娘,却不知陆家姐姐,为何不在。她是大妇。照理,我是该给她敬杯茶水的。”

郝夫人一听,一时不知该如何答,却又不禁放宽了心。

本来今日的事,这家里可谓鸡犬不宁,几个家里的女人凑在一起,好生的商量了一番,陆夫人觉得还是淡化了自己才好。省的新妇进门,过于尴尬。于是便避而不见。

现在既然朱智凌主动问起,还称陆夫人为大妇,显然是认可陆夫人在府中的地位,又要敬茶,表示尊重,这便让郝夫人一颗悬起的心又了些许松动。看来……这公主殿下,性子也不算坏,也并非是咄咄逼人。

只是陆夫人不在的缘由,却不足道哉,郝夫人掠过一丝尴尬之后,便笑吟吟的道:“哦,她身怀六甲,如今临盆在即,本是要来见你的,倒是老身做了主,教她好生歇着。迎春,去请少夫人。”

…………………………………………………………………………………………………………………………………………………………………………………………………………………………………………………………………………………………………………

陆夫人的心情,未必比郝夫人要好多少,听到来唤,倒也早有准备,身上的诰命衣裙早已有了,动身到了后堂,见了朱智凌,二人是老相识,也曾朝夕相处过,只是如今见面,身份地位已是大大不同,二人都显得有几分生涩。

好在陆夫人本是端庄之人,再不似从前那样的小女孩儿模样,在人的搀扶下,挺着肚子坐下,含笑道:“凌儿姐姐,许久不见……”

她故意没有叫公主殿下,反而如从前那般称呼,故意显出几分亲昵,她是大妇,其实年龄却没有朱智凌大,喊一句姐姐,既有尊重和亲昵的意思,同时也是认可朱智凌在府中的地位。

朱智凌自是给她斟茶,少不得说一些寒暄的话,从前在陆府的时候,朱智凌是另一层身份,如今大不相同,对陆妍儿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

倒是渐渐的说起话来,大家的尴尬也就慢慢的少了许多,待多了几分说笑,便各自放下了戒备,大家都是聪明的女人,心里有些不舒服是有的,却也知道应当如何自处。

只是说着,说着,郝夫人突然道:“郝风楼呢,人去了哪里?方才还瞧他在,为何一下子,不曾见了踪影。”

大家反应过来,方才大家都是拿出所有的精力来应付对方,倒是没有注意,郝风楼那家伙已是趁机落荒而逃,倒是有个女婢进来,道:“少爷说,还有公务要忙,先去北镇府司了。”

郝夫人便又气又想笑,这个家伙,还真是没天良,自己做的好事,留下这儿的摊子,人却是不见了踪影。

于是郝夫人少不得抱怨两句,反是陆妍儿和朱智凌反过来安抚郝夫人,朱智凌道:“近来朝中有许多事,我也有些耳闻,北镇府司确是千头万绪,并非是他有意要逃的。”陆妍儿也道:“母亲,他忙完了,自是会赶着回来,母亲不必担心……”

郝夫人其实并没有责怪的意思,此时见二女维护,便顺水推舟,道:“好罢,但愿如此才好。”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