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万历中兴(鸡肋)-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倘若丰臣秀吉死了,德川家只要宣布臣服大明,就能够完成‘天下人’的大业了!看着自己的老大德川家康,本多忠胜心里想到。
一个本州岛统一的倭国?
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战争还没有开始,大明已经把倭国的结局给制定好了。
除了丰臣秀吉的脑袋要拿来制作京观之外,其他比如重新扶持毛利家,以及亲大明的倭国势力版图划分,全都在大明的计划范围之内。
甚至连石见银山的再次收回,收入分配重新制定,皇室只占三成,其余全部归国库都已经商讨的妥当了。
距离大明太远的地方大明没有没有十足的把握,大明家门口的地方大明要是还搞不定,就真对不起二十年来的改革了。
完全没有人把现在正在进行的战争看做是一种威胁,大明内部反而会因为听到战争的消息而感到兴奋。
打仗能够带来利益,打仗能够带来荣誉,打仗的军户能够分到土地,战争对于现在的大明而言是一件好事,而不是一种负担。
“东边打仗,西边战争就没有停过,北面马上也要打起来,就南方还算消停。”万历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道。倘若不是大明确实游刃有余地对付这些敌人,这种到处战争不断的局面,还真有几分亡国之兆呢,如果再加上皇帝昏庸,那估计就全了。
可惜,万历虽然不是什么英主,但好歹也并非昏庸的皇帝,虽然有时候确实不怎么着调,但是好歹也是合格皇帝来着。
有自知之明才是一个合格皇帝应该干的事情,没有才能的皇帝哪怕什么都不做,也不能胡乱的使用自己的权力。
当然,万历不处理朝政显然不是自以为能力不足,从他的角度看问题,这完全是偷懒的结果,遵循制度,合乎逻辑的偷懒。
万历二十年中随着朝堂上的清理,因为为政过失导致大批官员落马之后,万历比起过去的五年比起来,似乎变得又稍微勤快了一点。
不过到底这种勤快能够持续多长时间,还真是一件不好说的事情,万历并非持之以恒的人,况且大明的制度也不需要皇帝时时刻刻劳动,皇帝偷懒有力可是能够给执政者极大惰性的。
但是现在不是偷懒的时候,王家屏的内阁跟不上万历的思路,时代的局限性使他们看不到一些地方,那么万历就需要亲自上阵进行指挥了。
“总算是不用教儿子了!”拿起好久没有摸过的奏疏,万历感慨了一声说道。
重新拿起奏折处理朝政,万历猛然有种轻松的感觉,比起过去五年,站在幕后,在宫里教儿子要轻松。当然,这肯定只是错觉而已,就好像许久没有写过作业的中学生拿起笔来感到顺手一样,大概用不了多久就觉得乏味。但是的的确确花费五年教育儿子的万历心里感到疲惫了,给皇子当负责任的父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大概地数数历史,万历几乎发现不了几个当好父亲的皇帝,对儿子不管不问的一片,把儿子当藏獒养的更是一抓一大把,像万历这样用心去管儿子的,还真没有几个。
一般人大概不会再结婚之前就把教儿子当做任务来准备,但是万历这种活了两辈子的人物倒是早就迫不及待了。
有儿子,当父亲,然后教儿子,万历很庆幸地在闲暇的五年里完成了这个任务,但是也被小孩子搞得精疲力竭了。
终于不用再为孩子烦心了。万历心中感慨。
把自己的长子教导到十五岁,万历差点都后悔向士大夫退让,要是早知道教儿子这么累,还不如大官僚们硬干一场呢。
以后再也不会干这么累的事情了,至于这五年里后宫嫔妃所生的儿子,万历毫不客气地把责任交给了他们的老大朱常洛。
靠死板的宫廷教育教不出什么样的儿子,甚至某些人还会自作聪明地把除了太子之外的皇子当猪养,即使万历不打算自己继续那么费工夫的教子,也只会选择考验自己长子的能力,而不是把事情交给宫人。
“让朕看看自己的儿子是怎么再当太子的同时当兄长的。”万历自顾说了句,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奏折上面,认真的阅览起来。
是蒙古方面的消息,然而仔细阅览的万历马上就眉毛一挑,发现了一个令他惊讶的名字,那个在原本历史上的赫赫有名,这个世界被自己给送到草原上去的人物顾宪成。
“有意思。”看着顾宪成在草原上的作为,万历笑了起来。
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物都不简单,更何况是个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实际上,这方面的人物都比较聪明才对,虽然有时候聪明的方向让人不太满意。
顾宪成按照原本的历史显然聪明的方向有问题了,虽然或许有个好的出发点,但是却成为官僚挖国家墙角的代理人。
不过这辈子走的道路却没有那么偏,因为离开了官僚的队伍,早早地失去了站在原本阶级的可能,所以他的成长方向,显然向着奇怪的地方上去发展了。
在草原上搞教化,使蒙古人沐浴圣贤之道。顾宪成正在进行着先贤们一直宣扬的事业,而且不同于那些空口说大话的人物,顾宪成显然成了一个实干派,而且还是一个会宣传自己的实干派。
教化蛮夷,说好听一点是这样,当然,若是换一个说法,说的赤裸裸一点,顾宪成在草原上正兴致勃勃地培养着亲善大明的‘蒙奸’。
“朕要顾宪成的资料,最近几年的记录都要。”万历放下手中的奏疏,想了想后,张口说道。
还在因为万历自言自语说出考验儿子的话而思索的张鲸连忙回过神,赶忙称是。
第255章 大汗的征召
万历终于把目光转移到草原上,又终于把视线重新投向顾宪成。
能够被皇帝注意到自己的能力,可是顾宪成一直以来都非常期望的事情,当然,现在的他倘若知道皇帝对他另眼相待了,也不会表现的太过激动。
养气!
肚子里即使只有半瓶醋,也要先学会养气。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草原上局势顾宪成身为一个长者,显然不可能没有发现。
一帮蛮子没有接受过教化,而且还不知道仰慕王化,现在竟然打算干起大逆不道的事情了。
天兵一到,这些家伙就死定了!
好吧,站得高的时候称呼士兵叫兵大头啦,匹夫啊,当自己转变了身份,需要他们的时候,立马就变成天兵了。呆在草原上久了,顾宪成才真正了解了背后靠着国家,说话硬气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天威之下再施以教化,如此才会有效果,顾宪成正不停地探究着军事实力所带来的重要性,没有这玩意,他这套成圣的学问连施展的基础都没有。
人要有念想,对于顾宪成来讲,成圣就是念想。
大明已经出了一个王守仁了,想要再出一个顾宪成显然不是简单的事情,但是正是因为如此,顾宪成才有念头,既然有人可以,那么他顾宪成为什么不可以?
聪明人都是因为执着而疯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的至高追求,顾宪成显然希望同样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伟人。
历史上如此,这个世界更是如此。
甚至因为被贬到蒙古,让他吃到了苦头,从空想者成为实干家,这种思想变得更为强烈了。
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怀着这样的心态,顾宪成正静静地观察这草原的动态。
他要拿到教化之功。
孔圣人率先有教无类不错,但是却仅仅提出教化蛮夷的思想,但是这个思想过了将近两千年都没有实现,而现在,他顾宪成能够实现了,这就是他的功德。
但是除此之外还不够,必须还需要点其他的东西。坐在蒙古包中的顾宪成微微眯着眼睛,似乎在思索亦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他想要回到朝堂,而且还是风风光光地回去,让那些没有曾经在他被贬之后就将他抛弃的曾经的友人们看看,他胡汉三,啊不对,他顾宪成又回来了!
所以,回去是必须的,但是不能就简简单单地回去,必须让人怀着钦佩的目光迎接他回去。
只是现在,似乎单单依靠教化蒙古还不够,所以,还要多等待一些。
……
哪里接到蒙古叛乱的消息最早?
显然,不会是大明内地,只能是蒙古自己。
即使事情事情有些苗头,但真正确切的消息也只能从哈拉和林向四周传出去。
即使是已经整顿人马准备预防儿子乱来的三娘子,即使到最后一刻,也在等着自己的儿子幡然悔悟。
不过显然,她失望了。
“大汗召集令?”三娘子的等待最终得到是这样的结果,她可悲又可笑地看着报信的人:“哪个大汗?”
还能是哪个大汗,给三娘子报信地信使吞吞吐吐地说道:“布塔施里…布塔施里大汗。”
“他有什么资格称汗!”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三娘子也丝毫没有打算留点情面,直接讽刺地说道:“草原上何曾有过叫做布塔施里的大汗?!”
冲自己手下发火有什么用啊,给三娘子报信的信使是三娘子自己派去打探消息的人,对于三娘子的迁怒只能尴尬地听着。
“要通知大明派兵吗?”一个手下担忧地看着三娘子,布塔施里叛乱,而三娘子则继续追随大明,母子两个闹翻了。
而他们这些人既然站在三娘子的身旁,自然是决定跟着三娘子的,事实上,这些人已经不是第一次追随她了,早在三娘子十多年前决定投靠大明的时候,这些人以及他们的父辈就已经跟随三娘子了。
是要一个崇尚武力的大汗,在草原上过着挨饿受冻只能依靠掠夺生存的生活,还是要一个天可汗,不用担心生存,但却必须遵守规则的生活?
自由和生存?倘若是真正的自由还好,但可惜,草原上本来就没有自由,所以他们早已经决定选择后者,并且继续选择下去。
“不用!”否决了手下的建议,三娘子面色阴沉地说道:“我要亲自把这个逆子抓住,送到大明皇帝陛下面前!”
即使不通报给大明,也只不过是拖延一段时间而已,毕竟现在草原上的消息传到内地,只是一两天的事情。
手下们默默地听着三娘子的说法,知道这是首领即使到现在依旧打算保住儿子的性命。
大明对于反抗者不是仁慈的,倘若布塔施里落在明军的手里,那么送到大明京师的可能就不是布塔施里这个完整的人了,很有可能就只有‘敌酋’首级了。
只有三娘子成功,把自己的儿子亲手抓起来,才能保住布塔施里的性命,并且还有机会凭借以往以来对于大明的忠诚换来对布塔施里的饶恕。
“继续召集人手,告诉牧民们,布塔施里是伪汗,不要去响应他的诏令!”翻身上马,三娘子吩咐手下说道:“绝对不能把事情闹大了!”
……
“俺答汗的儿子,布塔施里大汗有令,拿起你们的武器,把中原人赶出去!”
布塔施里的征召令借着马背向哈拉和林四周传去,在三娘子接到这个消息之后,越来越多的牧民同样听到了这个消息。
就如同大明传统中对于皇帝的敬畏一样,一个大汗的名号同样让草原上的牧民们敬畏,布塔施里是先代大汗俺答汗的儿子,他有资格做大汗,而且是被草原人认可的大汗。
即使牧民们留恋现在的生活,但是大汗和王公们的征召却依旧能够让他们拿起武器,这是长久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
“快,把武器备好,去投奔布塔施里大汗!”老巴根听到消息显示有些不知所措,但是随后却立马慌里慌张地跑向自己的营地,回去寻找自己的弓箭和弯刀。
老巴根是俺答汗的追随者,但是在俺答汗去世后,乞庆哈扯力克一系和三娘子争斗的时候,他却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站在哪一方,这样的人很多,统治草原多年的俺答汗,在草原上自然有着大量的追随者,但是这些人追随俺答汗却无法在俺答汗的儿子中做出选择。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有资格的只有布塔施里了,那么自然而然,就要跟随布塔施里的脚步了。
“彻臣,快,大汗的征召来了。”气喘吁吁地跑回自己的蒙古包,老巴根喊着自己儿子的名字说道。
他的儿子彻臣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青年,比同龄中的许多蒙古青年都要聪明,懂汉字,会算数,而且读过许多汉学书籍。
掀开蒙古包,老巴根看到一副武装打扮的儿子,以为对方同样是听到大汗的征召,已经做好了准备,刚想说话,却瞪大眼珠子的看到,自己的儿子抽出一支箭拉弓指向自己,而他的女儿琪琪格同样一脸畏惧地躲在彻臣身后。
想说话的被卡在喉咙里,老巴根显然不理解什么情况,不过看着自己儿子的眼神,显然,他现在对自己一点都不友好。
“草原上只有天可汗,没有布塔施里大汗,布塔施里是朝廷册封的义顺王,没有资格称汗!”彻臣马上的话让老巴根马上理解了他这么做的原因。
“你在说什么,那是俺答汗的儿子,草原真正的大汗。”儿子被那个来自中原的读书人给蛊惑了,老巴根心中立马闪过这个念头,接着对自己的儿子严肃地说道。
“草原上从来都没有过真正的大汗,只有一帮茹毛饮血没有开化的野蛮人。”显然,老巴根的话没有说服自己的儿子。
比起老巴根所谓的‘本来就是大汗’,顾宪成显然教会彻臣‘为什么是皇帝,为什么是天可汗’的道理,一个能够说出理由,而且非常神圣的理由,而另一个则不能,哪怕对方是自己的父亲,彻臣自然也知道该选择哪个。
“大明的天可汗把我们当人看待,草原上的王公们却觉得我们不如牲口,哪个才是我们的大汗?”彻臣反问道:“投靠布塔施里和他的王公们,是继续做他们的奴隶吗?你打算把自己的女儿献给那些野蛮的王公们吗?”
“我们是蒙古人,是成吉思汗的子孙!”老巴根显然打算继续说服自己的儿子。
“草原上的牧民,是中原上古黄帝不肖自甘堕落的子孙,不是什么成吉思汗的后代!”彻臣立马辩驳说道:“野蛮人即使再强大,也只是野蛮人!”
永远不要和一个读书人讲理,因为你讲不过他,即使是万历,同样对这个道理深以为然,老巴根显然不是彻臣的对手,或者说不是彻臣背后的那个老师顾宪成的对手,以顾宪成编篡的蒙古起源,虽然从后世基因学来讲有些乱七八糟,但是这个时代,却是可以被人广为信任的东西。
“放弃给大明当臣民的机会,去给那些王公们当农奴,就应为他是你之前追随者的儿子,这就是你想要的吗?!”瞪着眼睛看着自己的父亲,彻臣怒声说道。
第256章 成功蛊惑家
是选择自由还是生存?
这显然难以选择。
但是现在老巴根面对可不是这个选择。
是选择给大明皇帝当臣民还是给蒙古王公当牧奴,两者都牵扯不到自由。
甚至说的直白一点,给王公们牧羊还不如给大明皇帝臣民呢。
这是饿着肚子匍匐和吃饱肚子弓腰的区别,两者都谈不上自由,但是,大明能够让他们这些牧民不用饿肚子,不用被冻死。
“跟着天可汗我们不用挨饿,不用受冻,所有的劳动都有报酬,我们为什么要跟着剥削我们的那些王公们。”看着被自己问住的父亲,称臣继续问道:“草原上的王公什么都没有给过我们,我们为什么要效忠他们!”
老巴根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效忠布塔施里是因为在大明占有草原之前,他的父辈甚至祖辈都追随着那些王公统治者,所以他也应该追随。
但是他被自己的儿子问住了。
为什么?
被儿子用弓箭指着的老巴根脑袋从刚刚听到征召令的兴奋中清醒过来,脑中思考着儿子所问的问题。
是啊!
为什么效忠的不是大明的皇帝,而是草原上的王公?有什么道理?为什么效忠的必须是他们?
当老巴根认真地考虑儿子所问的问题,他显然没有了之前的那种执着。
“天可汗把大明的文明带到草原上,并且不允许那些贵族们无节制地压迫我们,我们为什么要和天可汗作对?!”
为了民族的荣耀,为了民族的尊严。
倘若草原上的人民族意识觉醒,或许会说出这样的理由,但是可惜,没有人帮他们进行民族意识的觉醒。
和中原人没有太多长相上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大概是生活水平所造成的身高和其他身体素质的不同,大明的百姓过得最好,所以虽然不敌一些普遍高个子的民族,但是比起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蒙古人显然就强多了。
这些看起来和大明内地人相差不大的民族,现在还没有多么严重的血统的划分,相反,更注意的文化和地域的区别上。
大明没有对周边的国家可以强调民族,所以周围的民族同样没有在意这个东西,若是显然不是同种,那大概应该只能说黑人和白人种了,外貌上的差距显然比起文化上的差距更令人注意。
或许那些来自世代流传下来的王公家族中会有蒙古民族这个集体的概念,但普通的牧民没有,大明也没有给他们学习这种思想的土壤,所以,无论是老巴根还是其他普通牧民,都不会说出为了蒙古民族的独立而战这种话。
没有这个理由,那么最重要的理由就没有了。
对于集体的荣誉感大概是无私地奉献生命的最好理由了。
没有这个理由,许多事情就能够妥协了。
老巴根显然心中妥协了,那张在草原上恶劣环境下早已干裂的嘴唇动了动,但却说不出话来。
他觉得自己的儿子说的对,但是这和他一直以来的信念却有区别,一辈子忠于一个家族,现在却要张口说出背叛的话,显然不是简单的事情。
但是儿子所说的话确实有道理,这点老巴根不得不承认。
天可汗对草原很好,王公们的草原必须按照大明的要求使用,没有经过允许就荒废的草场会被大明强制收归朝廷,所以王公们只有选择按照大明的要求进行放牧,在不破坏环境的同时最大程度利用草原,为了保证草场不被没收,他们只有依靠牧民们给他们放牧,然而天可汗却又强行规定了牧民的收入水平线,低于线下同样受到责任,所以王公们又只得不情愿地给那些曾经被自己掌握生杀大权的牧民们不至于饿死冻死的报酬。
无论是草原上还是内地,都不给底层造反的理由,今天防造反,百年之后估计要防红色革命,欧罗巴发展中有认知事情的必要性这一过程,万历却不用。
皇帝之下万民平等,倘若是万历相信‘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种鬼话,估计大明皇室的结局未来不会太好的,相信这一套的王朝都灭亡了,万历这么教育自己的儿子朱常洛,提前给对方上一层保险,人死鸟朝天,后世的事情后人问这种做法,显然也不符合万历的心理。
在大明发展的同时,同样要保证大明朝廷千秋万代,大明皇室千秋万代,万历可是奔着这个目标做决策的。
蒙古的草场政策不算什么,内地同样如此,兼并土地可以,但是却只能跟着工业的速度走,甚至开疆之后,都不用操心土地兼并了,还够地主阶级折腾百年的。
但是地不能闲着,闲着就收归朝廷,雇佣人可以,承包出去可以,但是劳动报酬有底线,蒙古的牧民享受到的中原已经享受的待遇,但即使如此,却依旧让他们对生活感到满意。
“我们要为自己而战!”彻臣坚定地告诉自己的父亲,“为了不需要被王公们压迫,能够在大明的统治下自由的生活而战!”
好吧,比起蒙古王公,大明统治实自由,这个口号抛弃听起来有些奇怪之外,丝毫没有槽点,实在是一个再正当不过的理由了。
如果他们的自由再高大上一点,或许就更好了,不过,他们现在对于自身权力的要求,貌似还没有这么高,倘若不是万历的政策,他们甚至连现有的生活都想不到。
老巴根依旧难以做出选择,但是不要紧,已经有人为他们做出选择了。
“彻臣兄弟!”蒙古包再次被掀开,伴着声音,一个蒙古青年身体同样进入蒙古包内。
突然的来客让他老巴根瞬间警觉起来,不仅仅是因为对方来的突然,而是因为对方的身上,有着浓浓的血腥味。
“彻臣兄弟!”来着显然没有注意到蒙古包里现在的状况,一个和彻臣差不多大小的少年手里提着一个人头,一脸兴奋地对彻臣说道:“我们成功了!”
“布和?”彻臣稍稍放下自己的弓箭,看着眼前的少年喊到他的名字。
“王公们传召这里的信使,呶,他的脑袋!”名为布和的青年提起人头,给对方看看,随后说道:“我们等了许久你都没有来,所以我们决定自己动手了。”
布塔施里的信使就这么被杀了?老巴根显然脑袋中的回路断了一下,不仅仅是自己儿子,连带着其他青年也同样决定追随大明了?
若是说所有的自然不可能,但是凡事被顾宪成教过的,大概就是十有八九了,他那一套‘帝子不肖,故堕为犬戎匈奴’的理论,在过去的年头里,可是没有少‘祸害’附近的孩子。而当初,怀着知识懂得多不会被欺骗的心态让顾宪成当老师的老巴根显然见识到了对方的威力,现在却充分见识到了‘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到底有多大的分量。
“太好了!”听到消息的彻臣显然不会如同自己的父亲一样脑袋呆滞,他的脸上自然带着兴奋,听到好消息的兴奋,不仅是他,连他身后的妹妹琪琪格都跟着高兴。
“咱们没有辜负老师的期待就好。”彻臣显然一点都不在意同伴们没有等他的决定,转而看了看布和身后,疑惑地问道:“其他人呢?”
“我们分头行动,他们去其他聚落告诉那里的人,不能让王公们肆无忌惮地把我们不当人看了!只有跟着大明才有出路!”哈布一脸激动地说道。
“太好了!走,我也去!”彻臣刚刚迈出一步,就立马又变得严肃,转头看向自己的父亲,“你还要去投奔你世代效忠的野蛮人王公们吗?”
颓唐地解下自己的弯刀,老巴根将刀交到自己的儿子手上,事情发生的超出他的意料,但是被自己的儿子给绑架的他,已经没有选择了不是吗?
更何况,他心底里确实认同儿子说法,追随一群不在乎牧民生死的王公们,和一个把牧民当做自己子民的天可汗,到底哪个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即使他嘴上说不出口,但是心里却有了答案。
拿起武器跑出蒙古包的儿子,以及不知所措看着自己的女儿,老巴根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现在的感觉,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会走上这条路?
他这样一辈子追随俺答汗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青年人却能够把道理讲得那么清楚,老巴根显然有种颓废的感觉。
青年人会想到老辈人没有想过的事情,做老辈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行为,这就是代沟。
当然,现在这种情况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代沟,即使老巴根连传统意义上的代沟是什么都不理解。
现在的情况只能说明作为一代思想家,顾宪成到底有多么成功,无论是正确与否,他的思想总会有市场,历史如此,这里同样如此。
能够让人觉得抛弃本民族的利益是多么一件光荣的事情,做到顾宪成这种程度,已经算是非常难得了。
倘若老巴根形容一下对方的话,大概就是,从前有个傍水而居的聚落,这里的人过着幸福又快乐,丝毫没有忧愁的生活,但是直到有一天,从大明内地来了一个自称儒者的男人,他把这里的小孩子蛊惑,一切就变得不好了。
第257章 惊闻‘贤者’
“也算是难为他了。”万历看着东厂记录的资料,感慨一声说道。
平心而论,万历两辈子为人,第一次正眼看顾宪成这个人。
什么明亡于万历,八千女鬼乱大明,在万历看来,统统都是屁话。
没有原本历史上的那个万历积攒下来的钱,泰昌继位的哪里来的钱补国库的亏空,没有魏忠贤,那帮掌嘴说话不负责任的家伙们岂不是早了几年祸害大明?
明朝的灭亡东林党要付很大的责任,即使这个团体里还有几个正直的人,但却掩盖不了这个集团就是一帮挖国家墙角的混蛋。
万历对东林党不感冒,对东林党的发起人顾宪成自然不会感冒。
但是现在万历要从以往鄙视的态度转变为有些佩服了,虽然不会有人一直盯着顾宪成,但是顾宪成这么多年来到底在干什么?每天做什么事情,看什么书,东厂还是能够调查的出来的。
有思想家潜质的人一旦开始思想的大海,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显然,经历‘苦其心志’的顾宪成,已经开始这种一发不可收拾的状态了。
不把自己的思想当做一回事的人是无法说服别人认同自己的思想的,即使东林党集团所代表的利益有问题,但提出思想的顾宪成显然自己还是坚信自己信念的态度的,思想不论对错,总会有人坚持到死,顾宪成大概就是这种人。
只不过现在和历史上不同,他现在坚持的信念是更伟大的目标,在大明武力征服敌人之后施以教化,而且是让对方真的相信大明,认同大明的那种教化。
执着起来的人有多可怕,万历单单是看顾宪成让自己的学生从边关捎带到草原上的书籍就知道,一个原本只相信儒家的人,现在却把诸子百家的东西都看,不仅如此,大明藩国的书籍,甚至欧罗巴的书籍,只要他认为对自己有用的,他都会看。
以达到圣人都没有达到的目标而努力的人疯狂起来什么样子?答案就是这个样子,顾宪成怀着执念在向人证明,自己被贬到草原上,不是因为自己无能,是因为得罪了佞臣,所以才会遭到流放,只要自己坚持下去,圣明的皇帝肯定会将他接回去,让他发挥自己才能。
“顾宪成可用!”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顾宪成,万历总算是理解蝴蝶效应到底是多么伟大的东西了,能够把一个原本历史上只会空谈的儒生改变成一个通晓百家知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物,这只蝴蝶的翅膀显然不小。
当初给顾宪成打上书生见识,空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