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万历中兴(鸡肋)-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的权威了,蠢货最终肯定会因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的,一直都老老实实当儿子的朝鲜,和原本在历史上不怎么听话的安南,都自信地做出判断。
除此之外,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国家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的态度也都各不相同。
比如早几年一直在和大明战争,被赶回乌拉尔山一侧的莫斯科大公国,现任的沙皇费奥多尔一世伊万诺维奇已经彻底答应了大明的条件,把自己的女儿费奥多西亚费奥多罗夫娜女大公送往大明,抛弃了他英明的父亲伊凡四世所定下来的联合西班牙共同抵御明国的战略。
“今天我要离开莫斯科,你知道,北方新建立了一个教堂,他们的钟声我还没有听过,其他的事情先放一放。”摆手斥退了打算向自己探讨莫斯科大公国出路的大臣,费奥多尔一世兴致勃勃地准备着自己接下来的‘旅行’。
敲钟者,到各地去教堂敲钟的人,这是费奥多尔一世最大的乐趣了,政务什么的他完全不在乎,这些东西远远没有去敲钟来的重要。
这家伙应该有些精神问题?但他确实是莫斯科大公国的沙皇没有错,还好他的女儿费奥多西亚费奥多罗夫娜没有继承这方面的基因,否则的话,和明王朝的联系就不可能那么顺利的进行了。
不想着扩张领土,不想着改进制度,脑袋完全被敲钟所填充,说他是昏君都已经不合适而来,应该是名副其实的脑残才对。
比起这个世纪末的其他各国君主,他的父亲要么应该多活几年,或者没有失手打死他的兄长才对。
脑残的君主和这个时代其他的君主不搭!
即使是同样失去了有名君主,苏莱曼大帝的奥斯曼土耳其,也比莫斯科大公国的局面要好的多,未来的沙俄毛熊,还只是一个名不符实的实力而已。
东方的异教徒和西方的异教徒要来一场战争!这是奥斯曼土耳其的态度。
即使大明和奥斯曼土耳其在对待西班牙问题上,有着相同的目的,可以算作是半个盟友,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于非伊斯兰教国家的厌恶,当然,他们对于同样伊斯兰教的国家,但不同的派别,同样持厌恶的态度。
就比如那个波斯萨法维帝国,虽然同样的宗教,但不论是领土还是教义上的冲突,都决定他们不是一路人。
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所以才会和大明这个异教徒的国家联合,但只是互相利用而已,两者从来没有过什么自古以来的友谊。
踏入碎叶的大明陆军到中亚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扩大帝国的疆域和为曾经的中原王朝找回怛罗斯的场子而已,打通丝绸之路,建立友谊什么的,都是浮云。
比起不打算理会战争的敲钟者,认为一切和自己无关的奥斯曼土耳其,波斯君主阿巴斯无疑比较激动。
“西班牙在海上击败明国,我们在陆地上取得胜利,我已经看到萨法维的明天了。”如同打鸡血一样乐观的阿巴斯无疑非常乐观,虽然到现在为止,他除了依靠西班牙人教会他们并且援助的重炮遏制住了明军而已,而且富有重要意义的胜利一次都没有取得。
但这不要紧!只要已经决定和他们结盟的莫卧儿帝国向北挺进,那么面对双重压力的明国军队最终一定会被击败的。
可怜的阿巴斯不知道,他信任的盟友,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阿巴克大帝刚刚玩完帝国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游戏后,正在为莫名其妙兴起的天花泛滥而苦恼,能不能加入到这场世界强者们角逐的战争中,还是一件不好说的事情呢。
或许唯一一个和萨法维王朝一样打鸡血态度的,大概是大明东部的某个岛国了吧。
“诸君,我们入唐的时刻即将到来了!”平秀吉跪坐着看着自己的手下的大名们,兴奋地说道:“使四百州溶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很快就能实现了。”
太阁殿下疯了!武士和贵族们安静地听着丰臣秀吉的豪言壮语,比起原本的历史上由于没有亲眼见过或者了解过大明战斗力的他们,现在的这些武士和贵族们才不会完全相信十几个倭寇能够侵入大明内地,二十万大军就能够征服上国天朝的鬼话呢。
作死的事情千万不要带上我,无论是在原本的历史上还是现在的时空,都没积极响应的德川家康等人,心里默念说道。
比起这些摇旗助威和打算横插一脚的国家起来,反倒显得两个当事人国家平静了。
除了默默地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之外,双方国家的高层一点都不认为这件事有任何可以谈论的地方。
我们会赢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从来没有输过,所以这次我们依旧会赢!这是西班牙人的态度。
我们会赢得!从大明重建海军,驶向大洋开始殖民时代开始,和任何一个欧罗巴国家的战斗,我们就没有输过!这是大明朝的态度。
无论是自大还是自信,这两个国家现状却是都是世界上的一流强国,同样都有自信自傲的资本,最终的结果如何,还要真正打一场才知道。
“朕即国王”腓力二世命令签字。
“以征召军。”万历的玉玺按下。(应该是用调兵征伐的玉玺皇帝信宝吧?我没有找到具体点的资料)
不同的地域,但却同一时间,双方开启了战争的准备动员。
第231章 提点
“你打算请辞?”
戚继光一脸惊讶地看着李成梁问道:“为什么?”
“别给我说什么你年纪到了,身体不适,还是什么年轻时候的刀伤剑伤复发!我戚某人不信这个!”不等李成梁回答,戚继光立马一副你不要拿乱起八糟的理由来糊弄我的表情。
李成梁身体怎么样,作为同僚,他可是清楚的很,为什么?因为两个老家伙经常一起喝酒吃肉来着,身体情况什么都会有所比较,而且还经常互相赠送什么辽东燕窝、朝鲜人参、以及山东的腽肭脐等等物品,慰藉对方。
因此,倘若李成梁拿出什么身体每况愈下,老眼昏花等理由来塞搪自己,戚继光说什么都是不会相信的。
放下自己正在书写的辞职报告,或者说叫请辞书,李成梁放好自己的毛笔,摇头笑了笑看着自己的老友戚继光。
“老戚啊,老戚。”简直就像叫‘老妻’一样,不等戚继光发怒,李成梁摆了摆手说道:“你这个家伙,脑袋不好使啊!”
“怎么讲?”不明白对方的意思,戚继光看着这个比自己只不过大上两岁的同僚兼老大哥,奇怪地问道。
“这要说打仗嘛,你我两个可以说是不分高下,但是你呢,比起我来又精通海战,这方面我输你半筹。”高帽子谁都愿意带,奉承的话谁都乐意听,戚继光也不例外,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样说大明谁最会打仗,即使他战功不如李成梁,但也不会认为自己弱上半分。
“这要说练兵吗,我当初在辽东的时候虽然兵卒善战,但是和你这个写了那么多兵书,连大明陆军操典都以你的戚家军为底稿的戚大家比起来,也是多有不如。”大实话,若是没有万历插手,李成梁的兵和戚继光的兵,就是古代军队和准近代军队两个层面的东西,历史上的辽东军队主力是靠李成梁重金培养的家丁撑起来的,而戚继光的戚家军,则是靠操典和严格训练建立的,最后一支浙兵和白杆兵兵一起在大凌河成为历史,但即使在最后时刻表现出的战斗力,也是其他诸多明军所不能撼动的。这点,从那个朝廷不惜花重金装备的辽东铁骑和浙兵的战果中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李成梁的辽东兵无论战果多大,但军事素质不如浙兵,这是显而易见的,不用李成梁夸奖,戚继光也有这个自信。
“但是嘛……”李成梁看着心情大好的戚继光,笑着说道:“这做官,审时度势上,你比我可要差多了。”
有吗?听了李成梁的说法,戚继光露出疑惑的表情,李成梁的意思是说他不会做官?
“你也就比那俞大猷强上半分而已。”李成梁补充说道。
听了李成梁说起昔日的战友,戚继光默然。俞大猷和他一样,很能打仗,甚至明军的军阵,即使到现在都有着对方的影子,但是可惜,这位老友在万历初年就已经‘冯唐易老’了。
即使万历皇帝是想要再次重用他,俞大猷也没办法骑得上马,弯的起弓了。
没办法,俞大猷年纪太大了,若是获得现在,他要有八十多岁的年纪了,在医疗水平低下的年代,活到古稀之年已经谢天谢地了,耄耋之年即使戚继光觉得自己现在身体很好也不敢想。
“我只比俞虚江要强上半分?”李成梁把自己和俞大猷比较,而且还之差半分,戚继光有些不相信地说道。
为什么戚继光不相信,因为俞大猷是真正纯粹的军人,这样的人若是能够活到万历所处的时代来还好,但是在原来的时空或者之前的时代,这样人在大明官僚集团中混不下去。
“你也只知道送几个泰西美人、腽肭脐什么的了。”李成梁丝毫没有给对方留面子的打算,直接讽刺地说道。
“你……”被老友鄙视,戚继光脸憋得通红,给张居正送泰西美人和海狗鞭这算是他的瑕疵,甩了下袖子,戚继光看着李成梁,“你李某人比起我来又强到哪里去,朝鲜参什么你又不是没少送过。”
“当然有区别。”不等戚继光张嘴,李成梁制止住对方,“且听我把话说完。”
“戚某人洗耳恭听!”戚继光一副不说明白咱们俩没完的样子说道。
“俞大猷不懂得巴结上官,不知何时低头,何时退让,不懂得京城有人好办事的道理,比起你我来,他只会打仗而已。”李成梁说过,看着戚继光,对方默不作声,一副你继续说的表情。
“你戚继光比他强就是知道这个京城有人好办事上,给阁老送礼,让阁老知道天下还有你这号人物,让阁老能够想起来重用你。”说完,李成梁摇了摇头,“但是也就如此了。”
“戚孟诸啊,你可想过若是皇帝不信任你,当年张太岳垮台,你当如何?”李成梁问道。
皇帝不信任?张居正垮台?
那还用说嘛,肯定是和俞大猷一个结局,告老还乡,郁郁不得志,之后老死乡里。
“自古但凡变法的,有几个好过的,商鞅纵使法成亦车裂,王莽身死,就是王安石,他的新党又闹腾出了什么出来。”鄙视地看着戚继光,李成梁说道:“结果你戚孟诸就这么屁颠屁颠地跟着张太岳一路走到黑了。”
“张阁老不是成功了……。”
“那是因为皇上不安套路出牌,看看结果,大明官场有多少人不惊讶!”李成梁打断说道。
戚继光默然。
没错,变法的张居正回乡丁忧的时候,很多人以为要变天了,保守派们都以为反扑的时候要来了,但是结果却是皇帝对于张居正非常信任,不仅没有容忍保守派推翻新政,反而把张四维这个保守派的暗棋给引了出来,并且趁机把晋商抄个翻天。
这种事情,按照古例来讲,就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皇帝一点没有按照历代帝王所谓的帝王心术,拉一帮打一帮,平衡势力说话,反而一路打算把改革扩大到底。
“你当初……”戚继光猜测地问道,李成梁跟着保守派?
“要是当初选择错了,岂能有今天?”李成梁笑了笑,“跟你说句实话,无论结果如何,我李成梁都不会有事。”
不是墙头草,因为两边倒的墙头草没有好果子吃,而是实实在在地自信自己没有问题。
“倘若皇上如嘉靖先帝,甚至就是隆庆先帝,我都会跟着旧党。”李成梁解释道:“但是陛下不同,跟着陛下,你要做的是一切为了国事!”
没错,这是万历的特点,一个明显不是合格政治家的特点。
凡事不是看中自己人,而是看中为公的人,靠制度和思想来保证人的忠诚,而不是在任用那些喜欢站队投机的人。
制度上没有给人篡权的环境,体制内毕受节制,这是万历敢于这样做的原因,当然,若是说朝代,估计也就宋明两朝可以这么干了,其他朝代免谈。
点了点,算是认可了李成梁的说法,戚继光接着问道:“就算你说的不错,那和你现在打算退下去有什么关系?”
“再不退下去,估计到了七十岁都难退下去了,我还是老老实实给小辈们腾位置吧。”李成梁看了看戚继光,“倭国的消息你该知道吧?你是等着和那些腐儒们一起被打脸,还是现在早早退下去?”
挂着葡萄牙旗帜的船只最近停泊在倭国的不是一般的多了,而且只要稍稍做些调查,就知道里面都是军火。若不是因为朝廷已经明确葡萄牙自由贸易,而且没有充足的证据,这些猜猜就有着西班牙人影子的船只戚继光早就想全部从满剌加给扣住了。
那个大臣当面指责皇帝说与民争利,干涉番邦事物,甚至侵占藩国财产,实在有失上国风范,应该善待的倭国平秀吉到底准备干什么可想而知。
可笑都到这个份上了,那些士大夫还相信倭国单方面给出的解释,什么听说大明与白鬼畜有战,愿意以举国之力替宗主国鞍前马后的说法。
亲儿子朝鲜都没有这份孝心,干儿子都算不上的倭国什么时候有这样的觉悟了?
就是一度支持万历,只有在这件事情上和万历唱反调的内阁首辅申时行,这个军事外行都看出来了,但也只能咬牙继续强撑下去,假惺惺地安抚倭国无需如此,并且口头嘉奖一番。
可惜,申时行明白了,还是有一帮人不明白,有些人甚至又把矛头指向内阁,说对于如此忠心的藩属,朝廷只不过是一句口头嘉奖实在是太寒蝉了,应该厚待之才对!
厚待五百门火炮,以祝倭国来日炮轰九州岛都司吗?
申时行已经祈祷着,在万历二十年之前战争不要爆发,让他顺利告老了,这次选择了猪队友,差不多把他一世英明都给毁了。
尽管戚继光到现在也都无法相信,那个万历初年他乘着福船带着戚家军都能以风卷残云之势击败倭国,如何在十年之后凭借没有铁、没有钢、没有足够的工业连枪炮都不能完全自足的国家怎么敢对大明出手。
真的以为打败了大明支持的军阀,就能打过比戚家军还要强的皇明帝国陆军了?还是说以为马上开始的明西战争让他们有可乘之机?
对面岛上的猴子们想什么,戚继光真的不能理解。
第232章 为公?
鬼知道平秀吉是怎么想的。
打得赢的美式装备的部队就能判断美军战斗力不过如此,打得赢德械部队,德国人的战斗力就渣了。
反正平秀吉是已经打败了明式装备的毛利家了,虽然他们没有和明军教过一次手,但结果难道还用估计吗?
诚然倭国在海军上显然劣势,但不是还有一个西班牙呢吗?西班牙人除了在远东遭遇过一些小挫折之外,鲜有败绩,而且舰队规模比起大明王朝来,也丝毫不差,错过这村没这店,不趁机把握住,想要占据明国四百州可就没有机会了。
戚继光要是知道,丰臣秀吉的自信来源于战胜了烂泥扶不上墙的毛利家,大概会一头戕死,早知道这样,当初就该在倭国多折腾几下,让那些个大名们知道天朝上国的实力到底如何。
“那也不该只为了怕丢脸就请辞啊!”戚继光依旧不解。
这个借口依旧不充分,大都督府对于是否继续支持毛利家上一直是暖味的,从军事角度上支持万历,因为大明门口就这一个不能完全掌握的国家了,但从政治角度上讲士大夫们的话又有道理,和欧罗巴白鬼抢殖民地可以,因为白鬼是和大明没有关系的蛮夷,千里追击鞑靼余孽也行,因为大明就是从蒙元手中拿到江山的,就是直白地说是报仇也都默认了吗,虽然实际原因是官僚们发现不能种粮食的草原单单是放牧利益也是巨大的。
但就像他们不支持万历兼并朝鲜一样,倭国始终是藩属国,宗主国对待藩属国就算不仁德,但也不应该刻薄才对,做的太过火是有损天朝颜面的事情,虽然事情同样有深层原因,倭国的财富皇室占了大头,财产分配不均匀,士大夫不乐意给皇帝买单大概才是重点。
倭国从军事需要上来讲,应该征服,从政治上来讲,应该优待,大都督府在这件事没有多大的发言权,或者说,老狐狸把皮球踢给了皇帝和士大夫,他们军人只管执行命令,上面说什么就干什么好了,其余一概不问。
因此,若是说那些官僚士大夫们会被打脸还情有可原,但是他们大都督府应该算是置身事外了才对,当初我们没有说打,也没说应该不打,军人不干政,一切都是朝廷说的。
既然如此,怕打脸什么完全就没有必要了吧,即使到时候事情大条了,那些坚持‘绥靖政策’的大臣们或许会遭殃,但他们又不会,有必要现在就请辞吗?
什么时候李成梁变得那么胆小如鼠了?
“打脸老夫到不怕,老夫又不是那些个会羞愧地遮面而走的腐儒,就是真丢脸了,引咎请辞又怎么样,我们是凭借本事说话的,不是靠着嘴皮子的。”李成梁指着自己布满皱纹的老脸说道:“老夫怕的是再等几年,朝廷事情多了,就退不下来了,我可不想真的把这个大都督干到七十岁。”
“不要以为就你们海军事情多,陆军也有的忙。”把一份命令递给戚继光,李成梁无奈地说道:“还是早点退下来,让小辈们先熟悉一下事物吧。”
一连串的九边将领任命,还包括鲜卑利亚、碎叶等地的许多命令,而且有个特点,这份即算圣旨又不算圣旨的命令书,只有皇帝的玺印,也就是说是中旨。
再强大的国家也要尽力避免两线作战,这是常识,不过李成梁给自己看的东西却显示着,皇帝有打算多线作战的意图,无论到底是为了主动进攻,还是为了防御,这么做无疑对大明的压力都是巨大的。
在海军大都督这个位置上呆的太久了,陆军方面的事情已经变得迟钝了吗?戚继光疑惑地看着李成梁,等着他做出解释。
“西班牙、倭国、波斯、莫卧儿,四国同盟。”李成梁解释道:“本来应该还有个莫斯科大公国,但他们现在的统治者决定和大明议和。”
“无论怎么看,我大明都没有短时间内取得胜利的方法。”李成梁继续说道,“虽然皇上有信心莫卧儿没有战斗力,但是即使如此,大明同样以一敌三,所以老夫认为应当适当放弃碎叶。”
万历的信心来源于被田尔耕实验研究的天花,然而李成梁却完全从军事上考虑的,倭国蹦不了多久,但是碎叶补给线太遥远了,全力和西班牙人一战的话,那么碎叶方面自然有压力。英西海战的预测失败,李成梁自然也不会无条件地相信万历的天花计划能够成功,皇帝陛下虽然赢了很多次,但却也不是没有失败的时候,计划是否成功靠人但是也是靠天的。
“我打算把麻贵从碎叶调回来,并且推荐他担任大都督。”李成梁说道。
大明万历初年将星,无疑要数李如松和麻贵两人,东李西麻不是白叫的,当初也是他们两个一起把北方草原鞑靼给击败的,虽然有骑兵骑墙武器等改进战术的优势在里面,但无疑这两个人的军事素质还是过关的。
两个人都有资格担任大都督,但李成梁能够选择的恐怕只有麻贵,原因嘛,不用解释也应该明白,父子两人相继为大都督,要是虚职还好,实职的话肯定不现实了。
所以李如松注定不肯能接任大都督,这点大家都清楚的很,李成梁也不会干这种没有结果的事情。
戚继光点了点头,把麻贵从碎叶调回,之后是碎叶方面的适当放弃,甚至是完全放弃,让大明不至于为多线作战而烦恼,专心注重于海战,这个解释貌似说的过去。
“早点退下来,让小辈们熟悉事物,几年之后便可以把失去地重新夺回来。”李成梁提了提自己的胳膊,说了句:“咱们的身体可熬不过皇上所谓的‘世界大战’”。
“这么说,我也到了该退下来的时候了。”戚继光想了想叹息地说道。
“胡守仁不是把海军搞得不错嘛,退下来你怕什么。”
听了李成梁的话,戚继光点了点头,随后站起身,拱了拱手,“既然如此,那我也要回去稍作准备才行了,告辞。”
“告辞!”李成梁同样拱手和老友告别。
戚继光大步离开,丝毫没有一个六十岁老人应有的模样,等到走到户外,却猛然啐了一口,接着仿佛没事人一样,继续大步向前走去。
第233章 为儿子做选择
无论李成梁说的什么样,在戚继光看来,已经免不了给他挂上一个标签,这个狡猾的老狐狸实质上也就是个投机分子而已。
为官之道,在于站队,选择正确的队伍,跟着正确的集体走上最终的胜利,这就是李成梁所谓的高明之处。
皇帝喜欢凡事为公的人,而不是投机站队的人,所以李成梁就维持自己的那一副形象,让自己的行为尽力向为朝廷、国家的角度上去靠拢,而不是所谓的改革派、保守派、皇权派、士大夫派中站队。
说到底,李成梁依旧是在投机而已,选择最为有利的决定,走最为正确的道路,获得最大的利益,十足的投机心态。
不仅仅李成梁这样,勋贵们也这样,万历利用他们让大明扩张,而他们的回报则是在大明扩张中获得利益。
辽东的黑土地,士大夫们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到底圈了多少?李成梁本身的辽东地头蛇又获利多少?击败扯力克鞑靼,大明把草原当做自己羊毛产地,勋贵们和世家以及士大夫们又吞下去了多少?
万历并非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带领大明扩张,而是使用抛出肥肉的方式引导着这帮虚伪的家伙们不断地适应着扩张。
万历所做的,不过把他们不了解的东西给拿出来了而已,说到底,大明扩张,和皇权制霸有明显的不同,在根本上有着大地主大资本家收割利益的标记,而且大多都是官僚地主阶级和官僚资本。
跟着皇帝的步伐有肉吃,但不代表着他们会无条件地服从于皇权,相反,只要步伐停下来,被利益蒙住眼睛的士大夫们马上就会重新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恶心皇帝,限制皇权。
抛给勋贵和豪族世家们的利益显然已经不多了,不像蒙古草原可以放羊,不像辽东黑土地肥沃,不像美洲和澳洲广袤无垠,不像鲜卑利亚鲜有人迹,碎叶不能迅速地体现他的价值,陆地丝绸之路已经被海上丝绸之路所取代了。
吃饱了的大地主官僚阶级已经满足了,只要和西班牙人争夺到美洲,那么所带来的利益也已经不用发愁了,既然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用得着继续不休止地战斗下去吗?
毫无意义,石见银山中勋贵们所占得份额也已经不值一提了,没有必要和占大头的皇帝站在一起和士大夫们作对。
没错,这应该叫做封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欧洲的贵族和大明的勋贵以及士绅,某种意义上算是一个尿性,最终被资产阶级取代也不是没有理由,虽然他们有进取心的时候很强,但进取心之后的惰性却也太容易产生。
李成梁把话说的大公无私,一切为国的模样,都掩饰不了,他其实和勋贵们一样,已经满足战争所带来的红利了,辽东最大的将门世家已经得到足够的收益了。
除非现在还有像澳洲那样,只有‘袋鼠’,但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的土地,不用花费功夫就能占领,一般的小蛋糕已经不能让他们感到满足了。
请辞卸职固然有李成梁自己所说的那些原因在里面,但是要说没有其他小心思,可能吗?东李西麻,东李西麻!两个优秀的将门世家,麻贵今年五十出头,李如松四十出头,固然现在不能推荐李如松当大都督,但麻贵之后机会确实很大的。
戚继光站队的水平不高,但可不要真以为他只比俞大猷强上半分了,这点他还是能够看得出来的。
“打得一手好算盘。”戚继光冷笑一声,手中的笔停顿下来,想到自己老友的心思,为公的同时又达到自己的目的,李成梁这方面当之无谓是老狐狸,即懂政治又有军事水平的典范。
以一切为国为朝廷的样子做事,但他自己都说这是为官的选择,是一种投机,那么显然,不知不觉中他也已经站队了。
“真可惜。”戚继光摇了摇头。李成梁什么都没有搞错,但惟独漏掉的一点,戚继光不是将门世家。
戚继光是将门,但不是将门世家。
为什么?
根基浅,比起辽东李家和大同麻家来讲,戚继光虽然同样世袭到父辈的军职,但简直就是进士和穷秀才的区别,一个有宅有府,一个家徒四壁。
人丁稀薄,没有家族可言,哪里来的什么世家,也自然不会有多少家族的利益。
尽管现在来讲,他戚家也已经因为几个儿子的成器,可是有点将门世家的样子了,但是却依旧和李成梁家有些区别。
区别在哪?
李成梁的儿子太大了。
李如松和李如柏等人在万历登基之初,就已经是将领了,而他戚继光的儿子,那个时候还只不过是个小孩子。
倘若是原本的历史,万历自然器重李如松这样的青年将领,但是现在嘛,野路子出身的将领很快就不值钱了。
幼官舍人营培养的军官都是大明未来军队中的种子,而且他们对于皇帝的忠诚程度也远远超过那些维护自家利益的世家子弟们。
戚继光的几个儿子都是幼官舍人营出身,除了戚兴国应为在京城里呆久了,沾了繁华所带来的浮躁气息之外,其他的都是优秀的军官。
年轻的军官和旧式的军官有所不同,若是以万历的称呼方式来讲的话,那么,他们可以被称作为少壮派。
除了幼子浮躁需要沉淀一下之外,戚继光的其他儿子都是少壮派,而李成梁,他的幼子李如桂同样浮躁,其他诸子当中,仅仅只有李如梅一人可以算作在少壮派的范围之内,其余的要么不是军人,要么就是旧式军官。
尽管戚继光自己可以明确,他效忠的不是皇帝,是朝廷,是由皇帝加内阁以及六部等等权力机构组成的集体,而不是单单的某一个人。
但是他的儿子不一样。
“太祖驱逐鞑虏,恢复中原,重新制定礼法,我们现在才重新成为文明之国,而不是那些只知道放马啃羊腿的野蛮人的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