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疯狂(等候)-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放这几名骑兵到吴世恭跟前,领头的那名骑兵向吴世恭行了一个军礼禀告道:“大人,前方四、五里的地方发现有一群流民在内斗。”
“哦?”有流民这不奇怪,现在大灾连连的,这道路两旁的流民群群,汝宁营的这些军官也都司空见惯了。可这流民内斗,倒是让吴世恭有些兴趣。
出于谨慎,吴世恭就下令道:“三河,你就带一个骑兵百人队去看看,了解一下情况再说吧。”
等到李三河带着骑兵百人队出发以后,吴世恭的军队也停止了前进,就地休息,等着消息传递回来。
又过了一段时间,只见到李三河护送着一队车队回来。而这车队的主人却让吴世恭大吃了一惊。那正是吴世恭的五哥吴世文。
吴世文也真是倒霉。当时他到贵州当了一个知县,后来因为奢安之乱乱兵进犯而弃县城而逃,丢了官职。后来好不容易通过吴世恭的让功劳恢复官职,来到了山东又成为一名知县。
可这安稳的rì子没过几年,这次又遇上了山东乱民四起的局面。而逃过一次以后,吴世文对弃城而逃已经没有了心理负担了。当他了解到了县城周围已经有乱民出现的痕迹以后,根本没有派人打探清楚确切的情况,为了保命,立刻放下一切带着自己的家眷逃离了县城。
吴世文倒没有放弃同僚,在逃跑之前,他也通知了县城里所有的官吏和大户。可见到县城里的一把手都逃跑了,这人都有随众心理,所有的官吏和许多大户也带着家眷组成了一个车队,随同着吴世文一同逃离了他那个县城。
吴世文是这么想的,只要逃到了济宁城,再派人通知他的十四弟——吴世恭。吴世文并不知道这次吴世恭会北上出征,但吴世文却知道吴世恭这里有一支强军,虽然那支军队驻扎在汝宁府,但离济宁城也并不远。这为了五哥的安危,这十四弟吴世恭也该伸出援手吧。
就算是十四弟吴世恭没有调兵的命令不能够来救援,那起码待在重兵把守的济宁城内,自己的生命安全总有保障了吧。要知道,这济宁城就是运河的枢纽,朝廷就一直在这里驻扎着大军的。
至于以后朝廷追究吴世文什么弃城而逃的罪名,那就到了以后再说吧。起码现在要先保住自己的xìng命吧。反正吴世文面对这种情况也不是第一次了。
可在逃跑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意外了。吴世文这支车队的组成,都是些原来处在人上人地位的人。当他们遇到一群流民阻碍他们车队前行的时候,吴世文这些人的家奴,当然挥开鞭子赶开这些不长眼挡路的流民了。
可这兵荒马乱的时光,那些流民对于官府的惧怕和对律法的遵守已经基本上是荡然无存了。
于是先是口角,接着口角变成了小摩擦,小摩擦变成了大械斗。要不是那些流民心不齐,人多势众的流民早就把这个车队给吞没了。
但就算是这样,当李三河的骑兵赶到,杀散了这群流民救出这个车队以后,整个车队已经损失了不少人手。所幸的是,这些人手也大多数都是那些官绅家的家奴,那些官绅和家眷的损失还是比较小的。
吴世恭和五哥吴世文见面以后,知道吴世文都逃离了县城,那肯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件了。于是吴世恭匆匆地和吴世文的家眷相互行礼以后,找了一辆空马车,单独向吴世文询问起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来?
“五哥!你那县城附近的乱民是哪里来的啊?”
“我也不知道啊!也遇见鬼了,就睡了一夜,这附近的几个县城就这么乱了起来。”
“那你知道些什么啊?”
“就知道好象有支军队哗变。具体是哪一支,我也不知道啊!不过听说是登莱这里出发到辽东救援的明军。诶?十四弟你怎么会带着军队到这里的啊?”
“也是兵部调令,让我也带着汝宁营北上救援辽东的。”吴世恭苦笑了一下,“那么这支哗变的军队究竟在哪里活动啊?”
“那可真的不知道!”吴世文确实不知道,他当时就顾着逃跑呢。
……
虽然询问了良久,可是吴世恭依然没有从五哥吴世文这里了解到什么有用的情报。结束了谈话以后,吴世恭和那些到其他逃跑的官绅哪里了解情况的军官碰面了一下,了解到那些官绅知道的也不比自己的五哥吴世文知道的多多少。
这下子吴世恭就犯了难。要知道现在的吴世恭可不是在汝宁营熟悉的河南,他们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山东。
这山东突如其来的动乱究竟范围有多大?哗变的军队数量有多少?他们现在活动在什么地区?离自己的军队距离有多少?这些吴世恭都不知道。
而吴世恭的汝宁营也只有一千二百人,不可能派出大量的骑兵进行远程侦察,只能够侦察军队附近二十里左右的地区。
而且现在的吴世恭的任务是赶到山海关。是遵守原来的任务继续前进呢?还是就地驻扎抵御乱军呢?还是乱军势大,退回河南呢?
吴世恭感到自己的脑袋一下子大了起来!
第二百七十一章冷静判断
()“冷静!千万要冷静!”吴世恭努力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什么也别说了,吴世恭立刻下令让军队先就地扎营。有了这个乌龟壳,起码让自己那些因为遇上未知情况的,有些心慌意乱的兵丁的军心稳定下来吧。
等到自己的大帐竖立起来以后,吴世恭立刻和自己所有的军官进入了大帐,商量起自己的汝宁营下一步的行动。
说是商量,其实一开始就是吴世恭在苦苦思索。而那些军官也不敢发出任何声音,生怕搅乱了吴世恭的思路。
退回河南,这个选项肯定不可能考虑。如果现在的汝宁营在没有遇敌战败的情况下,就畏敌而后退,吴世恭还不是嫌自己死的不要太快啊?
要知道,这扬州祈家和扬州盐运使管吟就在搜集着自己的罪名,要提供给首辅周延儒作为打击自己的炮弹呢。吴世恭总不能够把自己的罪名就这么送了过去吧。
那就不管山东的乱局,绕路赶到山海关?考虑再三,吴世恭也觉得这个选项不行。不要说在沿途可能遇上那支哗变的乱军了,就算是没有遇上乱军,吴世恭其实也不想赶到山海关和鞑子打仗去。
这时候的吴世恭倒是发现了一个柳暗花明的地方。如果自己用了剿灭山东乱军的理由,那不是可以名正言顺地避开到辽东去打仗了吗?再怎么说,这哗变乱军的战斗力,总比鞑子来的弱一些吧。因此,吴世恭顿时有种因祸得福的感觉。
这让吴世恭是jīng神一振,他的思路也开始清晰了起来。现在也只有一条留在山东剿灭乱军的路了。
可那首先就是要判断哗变乱军的实力。这就简单了,那支乱军哗变以后,整个山东就乱了起来。要知道吴世恭已经打听到了那支乱军首先是在鲁西北地区哗变的,在这短短地几天时间里,就扩散到了吴世恭这里。
而吴世恭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在鲁西南地区。因此吴世恭就判断,那支叛军的实力起码不比自己弱,人数也可能远远超过了自己。自己冒然前进和那支乱军作战,最好的结果也就是两败俱伤的局面。
那现在吴世恭的汝宁营就要开到一个微妙的位置了。即不能够离那支乱军太远,那会显示出汝宁营消极避战,授人于把柄。也不能够离那支乱军太近,万一陷入混战,吴世恭也不愿意自己的汝宁营莫名地损耗实力。
那么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判断那支乱军的位置了。可这个问题又让吴世恭头疼了起来。
吴世恭知道那支乱军来自登莱。可是明朝的登莱是在什么地方啊?吴世恭是根本就不知道。如果是现在的地名,什么胶东半岛,烟台、青岛什么的,吴世恭可能还会知道。而现在的吴世恭根本不能够把明朝的地名和现代的地名对照起来。
再说,这支乱军也只是来自登莱的,他们是在北上行军途中哗变的,到底在哪一个位置哗变的,现在的吴世恭还是不知道。
吴世恭现在就知道他们在济南府和青州府的北部地区哗变的。可是那里离吴世恭现在的地方也只隔离了一个府,这距离也不算是太远,如果乱军面向自己的方向,那没有几天,这两支军队就会碰面的。要知道,当时瘸子李禄穿越两个府,逃到吴世恭的千户所堡垒,所用的时间也只不过是两天罢了。
那就不用多考虑了,吴世恭知道自己的那些军官眼巴巴地等着自己下一步的命令呢。在这个时候,根本就不是能够犹豫的时候。与生活中南辕北辙的寓言故事不同的是,在军事上有句名言:努力在错误的方向行动,也比犹犹豫豫地在正确的方向行动来的好。
于是吴世恭就立刻下令道:“现在各位就立刻到自己的军队去安排一下,让所有的兵丁在扎好大营以后立刻吃饭休息。并且准备两份干粮放入干粮袋内。”
“今rì午夜,军队全体出发,夜行军直奔宁阳县城。明rì一早上,无论宁阳县城怎么样,都要攻打下县城并据城死守。在打探完了四周的情况以后再说。”
吴世文当知县的那个县城就是山东宁阳县。吴世恭判断,那支乱军行动得再快,也来不及在今天晚上赶到宁阳县城。
而通过与吴世文的交谈,吴世恭也知道了吓得吴世文弃城而逃的那些乱民,可能不是那支乱军,而是乘乱在宁阳县城外作乱的乱民而已。因此,吴世恭就决定先占据了这个县城,为自己的汝宁营先找个落脚点再说。
吴世恭这么做也是没有办法,在这种都不明白外界状况,谣言乱飞的情况下,根本没有一个城池会收留吴世恭这支不明白底细的过路军队。而吴世恭的汝宁营进入宁阳县城,有着自己的五哥吴世文在那里当县令,这进驻的问题总会解决了吧。而汝宁营修造的大营再牢固,总没有宁阳县城的城墙牢固吧。
再说,吴世恭这么做也是有着退路的。他的汝宁营利用夜晚行军,万一遇上那支乱军,或者那支乱军已经占据了宁阳县城,那么吴世恭的汝宁营还可以乘着天黑撤退,不会被那支乱军纠缠住。这也可以看出来吴世恭狠抓夜行军和夜战的好处来了。
所有的军官立刻称诺领令而去了。而这次商议,完全就是吴世恭的独角戏,其他的军官就根本没有说过一句话。
这就可以看出来,不要说吴世恭的计划也很有些道理,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汝宁营的军官心中,吴世恭的威信已经竖立了起来。这是他一场场胜仗给予那些军官的信心。
现在的吴世恭发布的命令,根本就不会再发生以前吴世恭刚离开京城的时候,那些军官对吴世恭军事才能不信任的情况了。
接下来就是说服吴世文和那些官绅的问题了。这事却根本没有多花费吴世恭的什么口舌。有了汝宁营这支明军帮助防御,谁愿意离乡背井离开自己熟悉的县城啊?而这逃亡的路上,也不见得是十分安全。
再说吴世文这些官员也有守城之责,他们弃城而逃总是一个罪名。而现在就返回宁阳县城,就这么短的时间离开,那以后总找得到一些理由给圆了过去吧。
汝宁营的军事机器在吴世恭的命令之下开始完全发动,看到汝宁营的兵丁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吴世文这些官绅的心也安稳了下来。
这接下来吃饭休息和半夜起床行军的事也不用细表,吴世文这些官绅也只能够半夜起床,和吴世恭的汝宁营一起行动。什么体弱多病的,在这个时候也没有人再考虑这些情况了。
在鸡鸣时分,军队开到宁阳县城。让吴世恭他们奇怪的是,整个县城门都是大开,看起来因为官吏的逃跑,整个县城在昨天晚上都陷入了无zhèngfǔ状态,连关闭城门这种大事都没有人理会了。
不过吴世恭还是很小心,他先派出了一小队骑兵入县城去侦察一下,回报说整个县城都是黑漆漆、静悄悄的。吴世恭这就不再犹豫了,他立刻下令全军开进宁阳县城。
第二百七十二章知县命令知县
()进入县城以后,汝宁营立刻兵分两路,一路飞速抢占和把守县城四扇大门,一路沿着街道开始扫荡整座县城。
其实先前匆忙侦察的那一小队骑兵侦察的是些假象。当扫荡县城的时候,整座县城立刻鸡飞狗跳了起来。
在吴世文这些官绅逃离宁阳县城以后,一些消息灵通的百姓也收拾了细软,带上了家人四散而逃。
可这时候,城外的流民也通过逃跑的百姓这里得到了这个消息,面对着不设防的宁阳县城,那些胆大的流民怎么不会入城去参加盛宴呢?
而流民的进城,再加上城中无赖青皮的加入,整座宁阳县城立刻陷入了一片抢掠和**之中。还好,因为官绅大户的逃离,进入那些官绅家中就没有遇上什么抵抗,所以那些人就基本上没有放什么火。因此,就出现了侦察的骑兵发现县城黑漆漆的情况。
可狂欢了大半夜,在凌晨的时候,那些流民和无赖青皮也大多数陷入了梦乡之中,因此,整座县城也显得静悄悄的。
不过,汝宁营的进入,却立刻惊动了这群人,他们发现来到的是一支明军以后,就立刻象无头苍蝇一般四处乱窜了起来。
汝宁营的兵丁根本没想到在黑暗中能够窜出来这么多人,不过在短暂地惊愕以后,兵丁们也立刻在各自军官的号令下开始了行动。
汝宁营的行动就是在整个县城进行戒严,不允许任何人在县城的街面上走动,否则的话,格杀勿论。在大声高喊了一阵戒严的命令以后,汝宁营开始顺着街道杀那些在街面上的流民。
古代的县城因为有城墙,所以不可能造的象běijīng城和南京城这么大。所以也就是半天的功夫,在街面上的、躲在出逃官绅家中的,被老百姓指认的流民和当地无赖青皮,一共五百多人的脑袋就悬挂在了宁阳县城墙的垛口上。
安定了县城里面的局势以后,吴世恭立刻把骑兵分成了几队,扫荡县城附近的流民和土匪。
又经过了一下午和第二天的扫荡,基本上把靠近宁阳县城的流民和土匪都扫荡干净了。一共砍了一百多名土匪和敢于抵抗的流民的脑袋。俘虏了一千八百多名流民。还有缴获马匹十几匹,兵器若干。
这样狠辣的手段用下去以后,宁阳县城以及附近的地区,治安情况立刻达到了夜不闭户的程度。而吴世恭也看不上那六百多个首级,那吴世文就不客气地收下了,利用这些首级,他们这些地方官吏可是能够做上一篇好文章了。
对于自家兄弟,吴世文当然不会让他吃亏。他立刻从士绅这里募集了五千两银子,再从县衙的官仓里调集了五百石的粮食犒劳汝宁营。而汝宁营的兵丁也从那些抢劫的流民和无赖青皮身上缴获了三千多两银子。这样加起来,也有了八千多两银子和五百石粮食的收获。
而对于那些俘虏的流民,吴世恭的汝宁营就很有经验了。他们把这些俘虏安排在县城旁的空地上,让他们自己扎营住下。
接着汝宁营的兵丁就做饭给那些俘虏饱餐了一顿,接着就宣布:那些俘虏都光荣地成为了守备大人的家奴了。
如果不想当家奴也可以,那就立刻在一天内离开县城二十里地,否则的话,格杀勿论。不过留下当家奴的,以后吃饭都能够吃饱。
这样一安排,根本就不需要汝宁营安排兵丁看守这些俘虏,那些俘虏也基本上都留了下来。
在这个乱世,人命不值钱。但是对汝宁营来说,人丁也很值钱。等那些家奴安定下来以后,吴世恭立刻从中抽调了五百多名青壮作为汝宁营的辅兵,接着加紧对这些辅兵进行基本的军事训练。
而那些儿童,吴世恭就让迟二娃把他们编成了童子营。至于那些妇女,就不用吴世恭来cāo心了。汝宁营的那些单身汉,对着那些家奴中的单身女子简直是嘘寒问暖啊,他们现在就想着出征前吴世恭的承诺啦!
还有些老弱,吴世恭也不准备放弃。反正老弱的人数也不多,养他们费不了多少粮食。其实这连年的灾年,把许多老弱都淘汰了,所以在这些家奴中的人数并不多。
那吴世文也没有闲着。他组织城里的青壮,巩固城墙,就准备着乱军来犯呢。而吴世恭也向北方派出了好几队探子,要随时掌握乱军来犯的消息。
可天不遂人愿。在第三天,城外来个一位信使,那是邻县曲阜县的知县得到宁阳县来了一支明军以后,就派了信使来命令这支明军立刻救援曲阜县。
吴世恭一听这位信使的口气,惊讶地连生气都顾不上了。这曲阜县的知县好大的口气,竟然敢命令和他平级的宁阳县知县吴世文和自己这个汝宁府守备。
还好吴世恭没有开口,因为他看见五哥吴世文毕恭毕敬地接受了命令,并且保证随同吴世恭的汝宁营立刻去救援曲阜县。
这个举动差点让吴世恭跌落了眼睛。等到信使走了以后,吴世恭就问道:“那曲阜县的知县是谁啊?小弟我感到他的口气和皇上都差不多了。”
没想到吴世文没好气地回答道:“那知县和皇上还差一点,可差的也不多啦!”
这话把吴世恭给吓了一跳,于是吴世恭接着问道:“那他是谁啊?皇亲国戚啊?可皇亲国戚不是不能够做知县的啊!”
“是圣衍公。”吴世文说出了答案。
“圣衍公是谁啊?”
“你怎么这么不学无术啊?圣衍公就是孔圣人的嫡传子孙啊!”
吴世恭一下子明白了,原来就是孔子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吴世恭是不知道,那圣衍公不但是世代相传的,而且明朝曲阜县的知县也都由当代圣衍公来担任的。
这圣衍公的身份确实和皇帝差不了多少。而且在文人眼里,那皇帝还可以去骂一骂,搏个犯颜直谏!而圣衍公谁敢骂啊?难道文人敢欺师灭祖?
那就没办法了,救援曲阜县已经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不仅要去救援,而且要全力去救援。
于是吴世恭就把所有的步兵和炮兵留在了宁阳县城,他自己率领着亲兵队和所有骑兵,共七百骑连同宁阳县知县吴世文,飞驰救援曲阜县,救援孔子的子孙去了。
第二百七十三章草木皆兵
()在明朝,孔府在山东曲阜县以及临近地区就是一个土皇帝的存在。对于孔府,各朝各代都毕恭毕敬地把他供放着。哪个王朝也不愿意因为得罪孔府而与天下的士子为敌。
因此,就算是改朝换代,对孔府的影响也是相当小的。而长期在曲阜作威作福,整个孔府到了现在已经积聚起了巨大的财富。尤其是拥有了巨量的土地,已经成为整个大明朝,排的上号的大地主之一了。
又因为明朝为了优待孔府,就形成了让圣衍公兼任曲阜县知县的制度,而县衙里的各级官吏也由孔府中人担任。其实不优待也不行啊!谁敢在曲阜县当知县来管理孔府啊?还不如让孔府自己去玩呢。
更因为孔府在曲阜县和临近的几个县城拥有大量的土地,因此,孔府家中有家奴佃农就有几万户,而孔府随时抽调得出的青壮也起码有上万人。
应该说,孔府的实力根本就不是普通的毛贼可以抗衡的,连几千人的军队要打下曲阜县,也可能会崩掉几颗牙。
那么孔府有着这么强的实力,那曲阜县的自保总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吧。但是这不行,现在就要看看曲阜县的县太爷——圣衍公的表现了。
孔子,无论后世人出于什么目的来赞扬或者抹黑他,可他绝对称得上那“伟大”这两个字。而他一开始的后代也基本上是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
但是从三国时期的孔融开始,孔子的后代就一代不如一代了。他们安于享受奢靡的生活,凭借着祖先的荣光,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而这代的圣衍公也是如此。在外人的眼里,圣衍公还是装出了一副得高望重的样子,可在背地里,什么欺男霸女的事他都干过,都会干。可就是不会干什么正经事。
可以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富贵家培养出来的圣衍公,怎么会有胆量和乱军拼死作战呢?
当山东的乱局出现以后,那圣衍公也是惊惶失措,他就想着快些逃离险地,保住自己贵重的xìng命。
还好,圣衍公家有几位有见识的清客规劝了他。他们和圣衍公分析说:在这一片乱局中盲目出逃也是同样有着危险的。再说,圣衍公可以逃,可孔府整个家族那么多人怎么逃?孔府这么大的基业难道不管不顾了吗?就算是要逃,也要了解清楚局势以后再逃吧。
于是,圣衍公就派出了家中的家奴到四处打探外面的消息,而打探的重点,就是吴世文做知县的宁阳县。
这宁阳县处在曲阜县的西北面,如果乱军来犯,首先就是要攻打宁阳县,然后才轮得到曲阜县。
可是吴世文的出逃,却造成了宁阳县大乱。而这动乱的局面,又正好被圣衍公派出去的家奴打探得到了。
因此,圣衍公立刻就判断出,乱军已经开到了宁阳县,就快要到自己的曲阜县了。没啥说的,圣衍公当机立断开始打包裹准备滑脚了。可就在这时,在宁阳县观察情形的家奴又传来了一条消息。
有一支明军开进了宁阳县城,平息了宁阳县的乱局,并且在宁阳县城四周的城墙垛口上,挂满了被这支明军砍杀的乱民的首级。
那就没啥犹豫了,圣衍公就立刻派出了信使到宁阳县,命令这支明军立刻赶到曲阜县,保卫伟大的孔府和尊贵的圣衍公大人。吴世恭遇上的就是这么件事。
可是在安逸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圣衍公毕竟没有见识。他自己也知道,就算是孔有德的乱军想打曲阜县,也先要打下宁阳县才成。可圣衍公依然要命令这支防守宁阳县的明军来到曲阜县,要把他们放在自己的身边才安心。他就根本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
再说,这是在大明朝,不象现代的人基本上都识字一样,当时的老百姓中,文盲的比例是相当的高的,而那些文盲的老百姓就是相信和听从识字的读书人的见识,那么对于天下读书人的图腾——孔府,在老百姓心中那就是象神仙一样的存在了。
再加上孔府在附近地区久有威风,因此,根本就没有什么土匪和流民敢靠近曲阜县孔府这个庞然大物附近去送死。
而且说句题外话,就算是孔有德的乱军打到这里,可能孔有德也没有胆量攻打曲阜县和sāo扰孔府。不是这支乱军没有能力,那还是因为孔有德肯定不想成为天下公敌。这就可以看出来,在明朝孔府的影响力吧,这是身处现代的我们根本难以想象的。
但送信的信使可管不了这么多,为了让吴世恭下定决心出兵,他就向吴世恭和吴世文描绘了曲阜县的一副惨烈画面:什么曲阜县已被几万大军围困啦!是怎么怎么危机啦!城外的乱民和乱军是怎么怎么多啦!……。
吴世恭当然不会完全相信这位信使的信口开河。但苦于自己的骑兵太少,又是主要要侦察宁阳县的北方,因此,对于曲阜县方向的侦察就比较少。因此,对于曲阜县的情况,吴世恭也只能够自己估计了。
吴世恭认为圣衍公是有些小题大做了。同样因为孔有德的乱军要先攻打宁阳县,再攻打曲阜县的原因,吴世恭认为围困曲阜县的,最多也就是一些流民和乱民了。人数也不会多到哪儿去。最多和当时宁阳县周围的流民土匪相仿,有个五、六千人就顶天了。
那么吴世恭又有什么好害怕的呢?不是吴世恭轻敌,吴世恭的第一次战斗,就敢用二百骑冲锋几万乱民,而且战果是自己零伤亡。现在就这五、六千乱民,自己七百多骑难道不能够轻松地把他们收拾干净吗?
但是说谨慎也罢,说考虑周详也罢,吴世恭对于任何军事行动还是很胆小的。这xìng格倒和书墨是一样的。无非是一位在内心隐藏,一位在外在表现,这主仆俩在这一点倒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吴世恭虽然飞驰救援曲阜县,可依然在军队前方和两旁安排了大量的探子。可是出乎吴世恭意料的是,这一路上是屁事没有。也根本没有遇上任何乱民。
更夸张的是,当吴世恭到达曲阜县城的时候,曲阜县城虽然是大门紧闭着,可是城外根本没有什么围成的乱民。这野外空荡荡的大地上,只有几个零星在土里刨食的流民以外,根本没有什么人。不要说五、六千人了,在这积雪皑皑的大地上,连五、六千根草都找不到。
看了这个情况,吴世恭气得是连骂娘的力气都没有了。看样子,这圣衍公不是大题小作了,而是草木皆兵了。
但现在再怎么生气,到了曲阜县,军队还是要进城休整一番,自己和五哥吴世文还是要拜见一下圣衍公的。于是吴世恭就派人叫门。
可是看到城外的军队,那曲阜县的城门却死活不肯开。还好,城墙上还是有人认识那位信使和吴世文这个宁阳县的知县的。在禀告了圣衍公以后,总算是把吴世恭的军队放进了曲阜县城。这总算也避免了吴世恭在城外喝着西北风了。
第二百七十四章明军来犯
()当吴世恭风风火火地进入到曲阜县城里以后,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和自己的那些兵丁们受到了小媳妇般的待遇。
迎接吴世文和吴世恭的军队的是曲阜县的一位小吏,他也是孔府的一位大管事。这圣衍公高高在上的,不屑于迎接一个小小的知县和一个粗鄙的守备,这很正常。
接着,汝宁营的骑兵就被安排到曲阜县城的一个角落里,并且被关照了:除了吴世恭这几位武官以外,其他的一些兵丁最好不要在城内走动,防止扰民。这曲阜县城,也就象是孔府的外院。这军队到了别人家中,不能够乱走动,这也正常吧。
那孔府倒也真是个礼仪之家,那位大管事把兵丁们安排好了以后,立刻带领着吴世文和吴世恭去拜见圣衍公。
可拜见就拜见吧。可拜见之前却要求吴世文和吴世恭先沐浴更衣。确实,赶了这一路,吴世文和吴世恭的身上味道确实不好闻,洗一个澡也确实不错。
可想一下,现代无论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家中有难,有位jǐng察满头大汗跑到这家,而这家的主人却先要求jǐng察先洗个澡,再和jǐng察见面表示感谢。这……!?礼仪之家嘛!正常正常!
和圣衍公的见面时间很短,主要的事也就是吴世文和吴世恭向圣衍公磕头了。不过圣衍公倒很客气,要留这俩兄弟吃晚饭。
吴世恭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圣衍公是肯定不会相陪吃饭的,相陪的也就是孔府的那位大管事。当然,孔府的世子也过来敬了几杯酒。
不过,吴世文和吴世恭都是富贵人家出身。在明朝,富贵人家的宴客标准是很有讲究的,这上多少菜,上什么菜,都能够显示出对待客人的重视程度。
而孔府的宴客标准,就是把吴世文和吴世恭当成了乡巴佬来对待了。在晚宴之前,吴世恭还幻想着,有位白富美的孔家小姐躲在宴客的布帘后面偷看自己这位英雄呢。因为到底自己是位穿越人士啊!可这顿饭,不要说白富美了,看着宴请的这些菜吧,吴世恭的心中在呐喊:这孔府家菜呢?这孔府家酒呢?
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