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疯狂(等候)-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

这也就象现代的企业一样,成功的企业除了要讲究企业文化以外,每年加薪和年终奖的增加也是收拢企业员工对企业忠心的一个重要手段。

吴世恭接着说道:“我们汝宁营发展到了现在,在座的弟兄,有的是一开始和本官一起创业的,有的是半路加入的,虽然进入汝宁营的时间有长短,但都为汝宁营的壮大做出了很多事。”

“不过很多弟兄加入汝宁营的时候,家中都吃不了几顿饱饭。而到了现在,再怎么样,跟着本官的弟兄,家中总是衣食无忧了吧。”

“可这么样就为止了吗?汝宁营还要发展,那么汝宁营难道就不能够给各位弟兄富贵了吗?其他什么话也不用多说。本官就在这里保证,等到这次出征归来,在座的弟兄们,只要没有成家的,本官都给你们每人安排一个老婆!”

“这打光棍的rì子,众位弟兄还想不想过啊?”

“不想!”兵丁们的气氛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他们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道,接着爆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来。

等到笑了一阵,吴世恭双手往下压了压,让兵丁们安静了一下,接着说道:“这次出征,要到辽东极寒之地,说不危险,那就是本官在骗各位弟兄。”

“可是这次朝廷也是调动各地大军云集关外,这打仗的事,也不用我们汝宁营挑什么重担,反正有个高的顶着。”

“只要我们各位弟兄团结在一起,听从各自带队军官的号令。本官就保证,怎么样也会把各位弟兄都带回来。”

吴世恭的军队成立到了现在,每次出征以后,不要说把战死受伤的兵丁带回家乡了,连战死的战马的骨灰都带回来安葬了,所以吴世恭的这个承诺没有引起任何兵丁的疑问。

“但打仗总有死伤,本官也不愿意让各位弟兄一辈子在刀尖上过活。因此本官也决定了,加入到我们汝宁营的弟兄,就只要在我们汝宁营服役八年就可以退役回乡。遇到打仗,这服役的一个月就作为两个月计算。也就是说,打四年仗就等于服役八年了。”

“当然,服役期满,有弟兄愿意延长服役,本官也会欢迎。不愿意延长服役的,本官也绝对不会勉强。不过,退役的弟兄都会转到地方的民团中,万一打仗,这还需要退役的弟兄保卫家乡的哦!”

“这具体的退役条例,将会在以后详细向各位弟兄公布。但是这政策是肯定会实行的。”

其实吴世恭的军队成立到现在,吴世恭已经听到了一些军官的反映,自己的有些兵丁,甚至有些军官在长年累月的紧张的军事训练中,在生死存亡的战斗中,都有了些厌战情绪。

因此,这次吴世恭也就顺势推出了退役的事宜。有了退役的保证,兵丁逃离危险的战争也就有了一些盼头。这对安定自己汝宁营的军心也是有着很大的作用的。

再说,在汝宁营中形成合理的兵丁流动,对于壮大吴世恭的实力也是有着很大的好处的。因为通过兵丁的流动,接受完整军事训练的兵丁数量也会增多。而那些退役的兵丁,也将会在地方上的民团中成为军事骨干,以此组成汝宁营的预备役军队,隐xìng的扩充了吴世恭的军队数量和实力。

还有一点是只有吴世恭自己心中有数的。这马上就要天下大乱了,这战争频发,那些退役的兵丁其实根本没有可能完全退役。吴世恭也只是给了他们一个空心汤团吃。

但吴世恭对于这些兵丁的关心可以说是到位了。到了天下大乱的时候,那些退役的兵丁最多感叹自己的命不好,再怎么样,也责怪不到吴世恭的身上。

不过吴世恭的这番话,却没有引起兵丁们很大的反响。他们不是不愿意接受吴世恭的这个政策。毕竟不是所有的兵丁都喜欢在战争中用自己的生命来博个富贵前程的,绝大多数的兵丁还是希望过一个安稳的rì子。因此,对吴世恭的这个政策,兵丁们还是很欢迎的。

但是很多兵丁也习惯了当兵吃饷的生活,他们想到了自己万一退役以后,当拿不到军饷以后,他们和他们家人的生活该怎么办呢?难道又要回到过去的苦rì子里去了吗?

好象知道自己兵丁的想法,吴世恭接着说道:“所有退役的兵丁也不用担心,本官是不会把你们撒手不管的。”

“以后兵丁发放的军饷可以有两种领取方式,一种就是全额发放,就象现在一样,一种就是只领取七成,而且这军饷的领取,也是银子和粮票相结合的方式。”

“选择第二种领取方式的弟兄,可以在退役以后,每人按照家人的状况和在汝宁营的职位高低,到本官这里领取二十亩以上的土地归本人所有。只要向本官缴纳一成收成的土地常例,这土地就可以世代相传。”

吴世恭的话,立刻在兵丁中引起轰动。能够自己拥有土地,就算是挂靠在吴世恭的名下,对于大多数是农民出身的兵丁来说,都是一种极大幸福的事。

其实兵丁们扣除的军饷,相对于那些土地的价格来说,这数量是相当少的,看起来好象是吴世恭吃了大亏。

可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也因为如果没有吴世恭庇护的话,那些退役兵丁拥有的土地也会有被夺去的危险,所以这些人将会有意无意地成为吴世恭的死忠。

再说,吴世恭除了近期内减少了军饷的发放以外,也将在军饷的发放中,加大粮票的发放额度。这对吴世恭节省手中的现银,延长吴世恭军队的军饷发放时间,也是有相当好处的。

现在吴世恭这里的粮票,其实已经有了一些货币的功能。要不是明朝朝廷也是发行纸币的,吴世恭也要避免惹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吴世恭可能早就在粮票上印上钱币数量,而不是印上粮食数量了。

至于发行粮票的数量和吴世恭库存的粮食数量之间的猫腻,任何一名有点现代金融知识的现代人都懂的。当然,为了保证自己的信誉,吴世恭现在还是按照库存粮食数量发行粮票的。在未来条件成熟以后,吴世恭也会溢价发行的。

当然,万一将来遇到很大的经济危机,吴世恭也肯定会滥发粮票的。至于什么通货膨胀的,吴世恭也将会顾不得了。那种时候,吴世恭也肯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那还管他人洪水滔天啊?

在听了吴世恭的话以后,所有在座的兵丁都短暂的沉默了一下,接着发出了一阵震耳yù聋的欢呼声。兵丁中的士气一下子沸腾到了极点。

“大人英明!”

“愿为大人效死!”

“杀光鞑子!”

……

这口号声此起彼伏,吴世恭也微笑着向兵丁们连连点头示意。

吴世恭听着那些口号心想着:“还杀光鞑子呢!这次汝宁营出征,就是准备着要逃跑的。最好是不要碰到任何鞑子呢。”

“不过自己的两次出征,上一次是当乌龟,这次是要当兔子逃跑。这明朝版的龟兔赛跑,自己的汝宁营倒演齐了。不过,这男人,又当乌龟,又当兔子,这怎么听是怎么别扭吧!”

第二百六十四章大凌河城困境

()就在吴世恭准备出征的时候,大凌河城守将主帅,总兵祖大寿和副帅何可纲正在一筹莫展地站在大凌河城的城墙上,看着城外后金军的营地。

本来祖大寿对于守住大凌河城是极有信心的。在后金军和明军的战斗中,虽然在野战中,明军几乎被后金军打破了胆,但是对于守城,明军还是有着很强烈的心理优势的。

到现在为止,后金军攻克明军的城池,除了明军主动放弃的那些以外,基本上都是后金军派出内应,混到城池中里应外合打破的。直接攻打下一个重要的明朝城池的例子都是几乎没有的。

当时更让祖大寿乐观的是,他认为后金军不会长期围困大凌河城,因为后金军围困大凌河城的时间已经是快要接近秋收了,后金军中的兵丁,还要回去忙着干农活呢。

而对于有着火炮和坚固城池的祖大寿,又在大凌河城里有着一万多名兵丁和二万多名建城民夫,还有在城中存有四个月的军粮,祖大寿认为后金军一定会在大凌河城下碰个头破血流的。

但没想到的是,后金军竟然不硬碰硬地攻城了,他们玩起了耐心,在大凌河城外,后金军挖了三道壕沟,垒砌了两道土墙,建立了坚固的大营,把大凌河城严严实实地围困了起来。

祖大寿不知道的是,上次后金军入关,抢掠了大量的汉人劳力,这些劳力现在都作为奴隶给满人种田呢。后金军的兵丁根本就不用分心去管家中的收成,他们只要安心地在大凌河城打仗就可以了。

可后金军这一改变战术,大凌河城内的明军可抓了瞎。这出城野战是去送死,可守在城内呢?这粮食可只有四个月啊!这对敌时,最毒的计策可就是断粮啊!

祖大寿和何可纲知道督师孙承宗不会抛弃在大凌河城的他们。可是他们的心中也明白,在辽东的军将中,也根本没有什么有胆略、有能力敢和后金军野战叫板的军将了。那赵率教已经战死了啊!那满桂也已经战死了啊!

可是祖大寿和何可纲还是没有绝望,因为山海关的明军并非不努力,他们已经组织了两次救援,不过遗憾的就是,他们都在野战中被后金军击了个大败,没有成功地救援了大凌河城罢了。

不过后金军也成功的利用了大凌河城内明军的这种心态,他们也化妆成明军,组织了一次假救援,当祖大寿亲自带领城内明军去里应外合以后,立刻陷入了后金军的层层包围。要不是祖大寿的亲兵拼命救援,祖大寿又是命好,他绝对不会只是受伤撤回了大凌河城内。

不过这次从城内出兵,也把祖大寿手中最jīng锐的亲兵折损了个七七八八,明军的信心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大凌河城里的明军也就再也没有能力向城外的后金军出击了。

而这些天,大凌河城内的粮食都已经耗尽,城内的木料也基本上也都烧光,连城中的骡马也都基本上宰杀干净了。这没有了粮食,就是天兵天将也没有折,不要说在野战也占于绝对下风的明军了。

何可纲看着城外,问祖大寿道:“祖总兵,仗打到了现在,我们都已经到了绝路。这是守城还是突围,你可得拿个主意啊!”

祖大寿听了这话,眉头立刻紧缩。其实应该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向城外的后金军投降。而皇太极也已经好几次向城内的明军送来了劝降信,答应只要明军投降,将给予城内明军军将和兵丁极优厚的条件。

可祖大寿知道何可纲是绝对不会投降的。可祖大寿却有些犹豫,这城内的明军,绝大多数都是祖大寿的嫡系,而且还有祖大寿的几十名子侄在城内明军中,担任了各级军将。

要祖大寿把这一切都牺牲,就是想着和大凌河城共存亡,祖大寿也确实狠不了这份心。不过,自己去投降这一直被辽东军将视为蛮夷的后金军,祖大寿的心中也绝对不会乐意的。

想了一会儿,祖大寿开口说道:“这没了马,怎么突围啊?就算是有马,你看看城外那壕沟和土墙,我们照样冲不出去,还是在城内固守待援吧。”

“可这一直守下去也不是办法,这援军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会来到啊!”何可纲说道。

“也不见得,孙督师一定不会放弃我们的。再说,城外有资历率大军救援我们的只有吴襄了。他一定会尽全力的,毕竟他是我的妹夫。”

“吴襄?你那妹夫……?”感觉到自己说的话可能会刺激到祖大寿,虽然何可纲和祖大寿比较熟,平时俩人说话也比较随便,可是何可纲还是在最后硬生生地把自己的话头收住了。

“尽天命吧!”祖大寿当然知道自己的这位老搭档要说什么话,他苦笑着摇摇头。说实在话,祖大寿对自己的这位妹夫,有没有能力来救援自己,祖大寿自己都没有什么信心。

“熬下去,城中你我的儿郎肯定没话说,可这粮食怎么办呢?”何可纲接着问道。

可是何可纲却有些惊讶地发现祖大寿并没有回答他的问话。祖大寿反而转过了身,目光看向了城内。

顺着祖大寿的目光,何可纲发现祖大寿看向的正是城内的一队民夫。虽然那些民夫也饿了很久了,可这队民夫依然搬动着守城所需的檑木砖石。

一刹那,何可纲有些不忍心,可立刻,他又铁石心肠了下来。为了能够和城外的后金军耗下去,这总有人要做出牺牲吧。

当祖大寿的目光转向何可纲的时候,何可纲也微微地点了点头。祖大寿立刻向身后的亲兵队长吩咐道:“到城里先找些老弱开刀吧。记住!做的干净一些!”

……

祖大寿没有失望,因为督师孙承宗确实组织了四万明军,在总兵吴襄的率领下,又一次地来救援大凌河城了。

可祖大寿又失望了,当知道明军再次救援以后,后金军立刻组织了二万军队进行了阻击。

可这次战斗却根本没有打起来。当吴襄看到对阵的后金军时,还没有战斗,吴襄就带头逃跑。见到自己主将的举动,明军立刻大溃。后金军顺势掩杀,明军立刻尸横遍野。

可令人好笑的是,带头逃跑的吴襄却没有逃掉,他被追击的后金军围困起来,情形是万分危机。

就在这个时候,整场战争中的唯一亮点出现了。随同一起出征的吴襄的儿子,年仅十六岁的吴三桂率领着身边仅有的几十名家丁冲入了后金军的重重包围,竟然把自己的父亲吴襄给救出来了。

而这个举动,也因为这是明军战斗中的百暗中的唯一亮点,而被孙承宗奏报到朝廷中。作为偏执地认为:孝子就是忠臣;孝子就是勇将的崇祯皇帝,立刻把吴三桂的名字给牢牢地记住了。从此以后,吴三桂也就乘上了升官的直升电梯。

更为了宣传,吴三桂勇冠三军的名声,在明朝朝廷的大肆宣扬下,立刻传遍了大江南北。当然,吴世恭也不会这么快得到这个消息。不过,如果吴世恭知道吴三桂是这样得到了勇冠三军的名声的,他也一定会笑掉大牙的。

但吴三桂的名声,并不能够挽救大凌河城内的明军。督师孙承宗是一筹莫展。虽然再一次的损兵折将,可是辽东的明军数量还是比后金军的多。

但是这些败兵也都丧失了基本的勇气,他们也只敢待在坚固的城内,每天的举动也就象是行尸走肉。靠这些人去打仗?就算是最乐观的人也不会觉得会成功。

孙承宗知道依靠这些明军去救援大凌河城是肯定不现实了,他现在就盼望着关内的明军快些赶到山海关,去再次和后金军在大凌河城决一死战。

第二百六十五章大事件

()孙承宗是盼望着关内的明军早rì来援,可关内却有一支主要的明军,却因为莫明其妙的原因停止了行动。

登莱巡抚孙元化得到朝廷的调兵命令,又接到了首辅周延儒的私信以后,作为周延儒的主要心腹,他立刻把手下最有战斗力的军队派了出去。而这支援军,正是由孔有德和李九成率领的。不过让孙元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这支援军刚出了山东到了北直隶,他们却立刻出了意外。孔有德和李九成被淹留在吴桥已经一个多月了。

孙元化,字初阳,上海川沙县高桥镇人。作为一名官员,他只是在孔有德叛变之时露了一小脸,在历史的舞台上没有什么表演的机会。

可是谈到中国科技史,这孙元化就鼎鼎大名啦。他是一名西洋火炮专家,从徐光启学西洋火器法。因此,在现代人看来,孙元化作为有着这么先进西方科技思想能力的人,很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好感。所以很多史书和文学作品中,就有些吹嘘地把孙元化夸成了一名大好人。

可是虽然笔者和孙元化也算是老乡,却不愿意胡说八道。孙元化在明朝的官员中,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坏,也就是一名平庸之辈罢了。

但孙元化火器之长确实名声在外,因此,他被孙承宗举荐为兵部司务,在辽东关外筑台制炮。这种技术工作孙元化当然很擅长,所以他的升官也十分顺利,随即进兵部职方主事,崇祯初为职方郎中。

接下来,孙元化一生最闪亮的时刻到来了。在崇祯二年后金入关时,当时的督师袁崇焕带着辽东明军主力入关勤王。

而孙元化作为留守辽东的最高文官,在明军主力被抽调的情况下,孙元化主要依靠东江镇的明军,再加上孙元化通过雇用了葡萄牙(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一国,葡萄牙处于半dúlì状态。当时明朝人一般都称其为佛郎机)雇佣军,帮助训练出一支很有战斗力的火炮队伍,经过作战,竟然反攻收复了一些辽东明军的失地。

虽然这场胜利有着例如:后金军主力已经到了关内;后金军主动放弃了一些城池等原因,但是,这胜利毕竟是胜利,在关内明军一片惨败的衬托下,孙元化的胜利就显得是特别亮眼。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袁崇焕被抓捕,孙承宗再次上任为辽东督师,以祖大寿为首的辽东军将主力又回到了关外,而他们与东江镇明军之间的矛盾又是不可调和的。因此最终的结果,当然也是孙元化和东江镇的明军被调离辽东了。

但孙元化的调离,作为督师的孙承宗并没有在背后下黑手,再加上孙元化又是首辅周延儒的心腹。按照孙元化立下的功劳,他当然也就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

而东江镇的明军,在毛文龙被杀以后,立刻成为了一盘散沙。东江镇的那些军将,有的心灰意冷,有的争权夺利,再加上外部袁崇焕和后金皇太极的不断引诱分化,因此东江镇军将之间的联合、火并、暗杀、反叛、投降……这些情节简直可以拍一部扣人心弦的长篇电视连续剧。

粮饷供应几乎没有,又不断遭受着冷眼。这rì积月累,东江镇的军将和兵丁不要说士气了,就是rì常的情绪都是深陷入深深地自卑之中的。

所以当孙元化短暂地主持了辽东军务以后,东江镇确实获得了大量的粮饷,他们又得到了孙元化的重用,最令人欣喜的是,跟随着孙元化,东江镇的明军获得了久违了胜利,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东江镇明军的自信心。因此,东江镇的军将对于孙元化也是十分感激的。

当然,就是有了孙元化的这些恩惠,东江镇军将也绝对不会对孙元化产生什么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情。大家都是成熟的男人了,这种只有在文学作品中才会出现的感情还是省省了吧。

不过,孙元化还是对东江镇明军相当地照顾。当孙元化升任登莱巡抚以后,他立刻把东江镇明军主力都带到了登莱,作为自己巡抚标营的主要战力。

而东江镇明军离开辽东时也十分高兴,他们认为自己终于脱离苦海了,再也不会象在辽东一样,象小娘养的一样看别人的脸sè了。

可是东江镇的明军也想的太美了一些。当他们到了登莱以后,立刻发现登莱当地的士绅和民众都对他们是白眼相待。

这就要说一下辽东汉民的组成了。在明朝当时,辽东的汉民除了有很少一部分是流放到关外去的以外,绝大部分都是山东逃荒逃到辽东去的。

这山东闯关东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陆路;一条是海路。这路途上的苦难反正大家也想象得到,反正最终能够到辽东平安落户的,还不到一半人吧。

明白了这些,我们可能就有这样一个疑问:这辽东的汉民大多数是山东人,那登莱的士绅和民众也是山东人,可登莱人为什么会看不起辽东人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在明朝当时,内地的人认为只有活不下去的汉民,才会逃到关外和海外。因此,他们对关外和海外的汉民,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优越感。面对关外和海外的汉民,内地人也总是有意无意地有些岐视他们。

确实,就象以后到南洋种橡胶树的汉人和到北美修铁路、挖金矿的汉人一样,他们当时也确实是在国内活不下去的一群人。当然这并不妨碍,现在内地的美女对这些海外汉人的后代大抛媚眼。

再加上当时因为袁崇焕卡住了东江镇明军的粮饷,引得当时的毛文龙带领东江镇的明军,乘船到山东沿岸,象海盗一般大肆抢掠。这种行为,怎么让登莱的士绅和民众对东江镇的明军有好感呢?

因此,处在有敌意的士绅和民众包围里的东江镇明军,就算是他们以前相互之间有什么成见,那些军将也都是放下了争执,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

但孙元化还是对东江镇的明军很不错的。因此,当这次孙元化要求孔有德率领一千两百名东江镇的明军出征关外时,孔有德也是一口答应了下来。

而孙元化又给了另一位东江镇的军将——李九成一万多两银子,要求他随同孔有德一同出发,想办法用这些银子在沿途购买一些马匹。

但所有的人都没想到的是,在东江镇明军行军的沿途中,一件可以说是很小的事,却酿成了一场影响到后世历史的大事件来。

第二百六十六章吴桥兵变

()就象陕西省有陕西巡抚和三边巡抚一样,明朝当时的山东省也有山东巡抚和登莱巡抚,这两位巡抚的管辖地是互不相干的。

当孔有德的军队离开登莱地区以后,他立刻碰到了吴世恭上次勤王过程中的,粮草供应不上的问题。

但一开始,因为出征的时候,孔有德的军队携带的粮草还比较充足,再加上登莱和济南府毕竟还都是山东地界,所以孔有德军队的粮草还算是供应得上。

但是一出了德州,到了北直隶地界,当地的官府就再也不肯给孔有德的军队供应粮草了。其实咬咬牙,饿个几顿,靠着存粮,孔有德的军队还是能够到通州补充粮草的。

可是孔有德是这么想的,他手下的兵丁可不愿意挨饿,因此到了吴桥以后,几名兵丁就在扎营以后,到了一个当地士绅的庄子里摸了几只鸡来开开牙祭。

之后无非就是那位士绅的家奴发现了,他们来闹了。孔有德为了息事宁人,也愿意对那名士绅进行赔偿的这些事。

可是那位士绅却联合了当地的官员不依不饶,他们阻拦住了孔有德军队的前行,一定要孔有德对偷鸡的兵丁进行军法处置。

这种行为脑残与否暂时不予置评,他们这么做是不是为了从孔有德这里多敲诈一些银子也不去探讨。可是从这个行为就可以看出来,当时明朝的文官和士绅是如此的强势,他们根本不害怕有刀有枪的军队,也不害怕这种拦截军队的行为可能会延误军机。

到了这个时候,孔有德还是放下了身段委曲求全。他抓了那几名偷鸡的兵丁穿箭游营,要给那位士绅一个交待。

可是孔有德的这个行为,顿时让自己军队里的兵丁炸开了锅。这长久的憋气,兵丁的火气已经到了火山爆发的临界点了。

随即,一些兵丁在夜间出营,把那位士绅家中的家奴给杀了。这下子,双方的矛盾立刻激化了。

那名士绅立刻要求孔有德交出杀人的凶手,而孔有德这时候也不可能退缩了。现在因为他的委曲求全,孔有德对于自己兵丁的控制力已经是很薄弱了。这再不护犊子,孔有德也将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了。

可看到孔有德不交出凶手,那名士绅也就动员附近的民众,把孔有德军队前行的道路严严实实地堵了起来。这一僵持,就僵持了一个多月。

而这下子,孔有德的军队可苦比了。他们自己的存粮吃个jīng光,向当地的民众购买,买来的也都是高价质次粮,甚至有银子还买不到。

而万般无奈之下,孔有德也只好动用李九成买马的银子来贿赂当地官员,想着早些离开这块是非之地。可是当地官员是银子照收,事情照样不干,就想着斩孔有德他们这些冤大头,要把他们压榨干净为止呢。

不知不觉中,李九成买马的银子也花个jīng光了。而孔有德的军队,这时候竟然在自己的国土上陷入了绝境。

孔有德没事就躲在自己的大帐中已经几天了。他知道这些天,自己手下的兵丁军纪是荡然无存,他们在互相串联。可是孔有德依然象鸵鸟一样,对这一切是不闻不问。

但是当他听到一群人靠近自己大帐的脚步声,听到自己的亲兵喝止住那些人靠近自己的大帐,孔有德也被逼迫地走了出来。

一出大帐,孔有德就看到了李九成带领着自己手下主要的军官,手拿着腰刀,和自己的亲兵在对峙着。

孔有德似乎对李九成他们手中的兵器是视而不见,他对着自己的亲兵怒骂道:“把刀都收起来,有对着自己的弟兄动刀子的吗。”

在孔有德的怒目而视之下,孔有德的亲兵不情不愿地收起了兵器,而李九成他们也放下了他们手中的腰刀。

在冷场了一会儿以后,李九成对孔有德说道:“这外面的刁民欺人太甚了,孔大哥您就发一句话,您就带领着咱们这些弟兄给他们一些眼sè瞧瞧吧。”

“怎么瞧?造反吗?”孔有德立刻火冒三丈,“杀了外面那些刁民是解气了,可以后咱们该怎么办呢?”

“没有什么以后了,这样拖下去现在就会被活活饿死的。”李九成根本没有被孔有德吓倒,“孔大哥,我老李不会说话,我们东江镇出来的弟兄这气也受够了。毛大帅在的rì子里,我们弟兄们的rì子过的是怎么样的?毛大帅走了以后,我们弟兄们的rì子又是怎么样的啊?”

“这次莫明其妙为了几只鸡,咱们在这里被拖了一个多月了。如果有其他的办法解决,我老李肯定不含糊,绝对不会走上这条绝路。要知道,我身上买马的银子也都花光了,这罪名也就是个死字吧。可为了弟兄们,我老李拿银子出来的时候含糊过没有啊?真的走投无路啊!孔大哥!走投无路啊!”

“再走投无路,也不能够走上造反的绝路吧!就算是不为他人,咱们也要为孙大人想一想吧。我们一造反是爽快了,可孙大人会怎么样呢?我们对得起他的知遇之恩吗?”

“是对不起孙大人。可现在的情形,就是爹死娘嫁人,个人顾个人吧!”李九成的回答是毫不示弱。

孔有德和李九成对看了好一会儿,到了最后,他还是先软了下来。孔有德向着李九成这些军将拱手行礼哀求道:“各位弟兄。你们都散去吧!你们都逃吧!也不要挨这苦rì子了。我老孔就求求你们,别走这一步了,到时候最多老孔的脑袋交给朝廷,也算是我老孔对得起朝廷,对得起孙大人,对得起各位弟兄了吧。”

“我知道孔大哥讲义气。可毛大帅走了以后,我们东江镇的弟兄死的死,逃的逃,现在能够在一起喝碗粥的还剩下几个啊?我们自己都不抱成团,那还有什么将来?还有个什么活路啊?”

说着说着,李九成这个五尺高的汉子就流下泪来。四周的军将,甚至孔有德的一些亲兵都唏嘘声一片。孔有德也鼻子一酸,忍不住自己的泪水。

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也罢!也罢!我回去睡觉去了。你们要做些什么,我是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看不到啊!”说完以后,孔有德就转身向大帐走去。

见到了孔有德的默许,李九成立刻脸sè狰狞地说道:“各位弟兄,咱们干吧!”

围在孔有德军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