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疯狂(等候)-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实习工作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家传渊源,张学斌对师爷的理论知识掌握得还是挺扎实的。可是,他从来也没有到任何一个衙门里去任过职,所以实际cāo作能力就有些欠缺了。

而张克华就想到了吴世恭这里了,这里基本上也没有什么繁杂的工作,再加上薛府和张家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吴世恭总会关照张学斌的。所以就让张学斌到吴世恭这里来实习了。

见到了张学斌的到来,吴世恭是十分地高兴,在寒暄了以后,吴世恭就把自己千户所的基本情况和自己的打算,向张学斌详细地介绍了一番。

没想到张学斌听到吴世恭想让五哥吴世文做这个县的县令以后,就对吴世恭说道:“东家,您这想法就大错特错啦。”

“为什么?”吴世恭是十分地疑惑。

张学斌说:“朝廷里有规矩,就不会让亲兄弟到一个县来任职的。”

听了张学斌的话,吴世恭宛如是被一个晴天霹雳击中一样,是彻底地蒙了。因为张学斌的说法不是有道理,而是有相当的道理。

只要想一想就明白了,没有任何一个上司,会把一对亲兄弟安排在一个县城里做官的啊。如果那样安排的话,那个县城不就是变成了dúlì王国吗?就算是到了现代,还是规定一个单位的几位领导,不能够让亲属来担任的呢。

吴世恭也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在现代的时候,也基本上是遵循这个原则来安排手下的。但是,吴世恭在两世的经历中,毕竟都没有成为过官员,因此,对于这种安排官员的基本原则,总是缺少一些敏感xìng,因此,才会犯下这么一个错误。

现在的吴世恭就有些头疼了。齐县令那个县令的官职基本上是没有希望了。而这个时候,吴世恭就回忆起那天,河南巡抚身边的凌师爷,退回自己一些金元宝的诡异举动了。

那个凌师爷肯定也是明白,亲兄弟不能够在一个地区做官的规矩。但是他欺骗着吴世恭的不懂,依然答应了吴世恭的请托。并且收下了吴世恭的这些孝敬。

而现在的吴世恭,却是有苦说不出。去找凌师爷去评理吧。可那个凌师爷也确实把河南巡抚这里的手续都办完全了。并不能够怪他不办事。

再说,这些规矩是你吴世恭自己不懂的,凭什么凌师爷要来提醒你呢?并且到了最后,凌师爷还还给了吴世恭一些金元宝,这事应该说办得还算是挺地道的。

更令人可气的是,凌师爷的这个做法,确实把吴世恭的功劳给移花接木了。五哥吴世文虽然肯定得不到齐县令这个县城的县令官职,但肯定会凭着这些功劳得到其它的官职的。

可是这样的话,吴世恭就有些麻烦了。自己的那些功劳,几乎在官场上没有得到任何回报。连本来铁板钉钉的归德府守备的官职也飞走了。吴世恭这个举动,完全就是偷鸡不成折把米。可以说是一无所获。

如果仅仅这样也就算了。吴世恭现在还又招收了四百名新兵丁呢?这不是让吴世恭凭空多了这么一笔开销啊。而刚招收了这些兵丁,就马上遣散他们,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反正也不用多想什么了。那苦rì子就熬吧。吴世恭就算了一下,如果加上这次他缴获的物资,自己还可以撑两年左右。到时候再看看有什么赚钱的途径吧。

吴世恭也是拿的起,放的下的人。他是彻底死了心,完全把那官职的事抛在脑后了。

而当河南巡抚和河南各级相关衙门,把关于这次剿灭圣灵会乱民造反情况和有功之人的奏章呈交到朝廷和崇祯皇帝面前以后。崇祯皇帝是相当地高兴。

相比较奢安之乱连年得不到平息,也相比较陕北那星星点点的造反,河南的这次造反,在不到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就迅速地得到了平息。因此就可以看的出来,河南的官员都是很能干,很有战斗力的嘛。

因此,崇祯皇帝迅速地按照奏章里的立功人员的名单,宣布了大小不一的赏赐。那赏赐的圣旨传达到河南以后,河南官场上下都是一片欢腾,除了那个在千户所堡垒里立下首功的倒霉署理千户。

吴世恭的五哥吴世文,在吴惟忠的活动之下,如愿以偿的恢复了县官的官职。并且按照他的“功劳”,被安排到山东的一个县城做县令。

而李禄因为他那几个首级的功劳,又因为他勇猛追击造反乱民的举动,获得了朝廷的荣誉称号和一定的物资奖励。并且把李禄这个守备所管辖兵丁的额度,上升到了一千二百人。奖励这么少的原因就是,李禄上缴的首级太少了。

那李禄得知以后,是哭笑不得。早知道如此,李禄就把那几个首级也卖给江游击了。现在的李禄就根本不想在河南做什么守备,立什么功劳。他就想着回京城享福去呢。

因为大胜的掩盖,也因为江游击活动到位,江游击并没有得到什么处分。不过,江游击的家产肯定是少了许多。

而齐县令因为这次功劳的加成,顺利得得到了升任。只要他到吏部选官以后,就可以去上任了。后来,齐县令到了北直隶做了一个州官。

当然,这所有的一切,躲在千户所堡垒这个角落里的吴世恭,肯定都是不知道的。吴世恭现在还没有这种觉悟,会主动去打听朝堂上的事务和官员的变动。他也根本没有这种渠道。

齐县令是在几个月后,等到新的县令到来,交接上任以后才离开的。在齐县令离开时候,姚员外这些当地士绅就摆了酒席,邀请新老县令和本县主要官员欢宴。即为齐县令送行,又是迎接新县令的欢迎宴。

本来,在这种宴会中,象吴世恭这种千户是可请可不请的。但是,毕竟大伙儿都患难过一场,所以,姚员外他们还是邀请了吴世恭。

可当吴世恭和那位新县令一照面,俩人都惊讶地异口同声地叫道:“是你?”

那位新县令正是被吴世恭扔到大运河里的余子琏。那余子琏在恩科时考上了进士以后,被吏部安排到这个县里做县令。

吴世恭的反应很快,他立刻露出迷人的笑脸,向着脸sè要多jīng彩就有多jīng彩的余子琏挥着手,打招呼道:“嗨——!”

结束了宴会以后,吴世恭和余子琏都各自回到了自己的住所,钻进了自己的房间,不约而同地大骂道:“这个贼老天,这是在玩我啊!”

老天爷当然没有在玩他们俩。把余子琏安排到这里做县令,就是吏部故意安排的。虽然吴世恭打了余子琏的事,最后得到了摆平,但是,吏部上下又有谁不知道余子琏和吴世恭的矛盾呢?

而安排官职的另一个主要规矩就是,地方上的主要官员之间,矛盾是越大越好。要不然,朝廷怎么能够控制住地方上的局面呢?

第一百三十一章理论联系实际

那邓启帆为护卫们写完家信以后,就想着吴世恭给他安排差事。

那邓启帆还抱有文人心态。虽然他是被吴世恭强行留下的。但是,邓启帆还是幻想着:吴世恭能够象《三国演义》中,刘备对待诸葛亮那样来对待他。

邓启帆最好吴世恭先来个三顾茅庐,接着邓启帆来个《隆中对》,把吴世恭雷个外焦内嫩。吴世恭再立刻向邓启帆来个长揖,说道:“先生不出,则天下不宁啊!”

可吴世恭会做这么没有脑细胞的事吗?他也根本没有什么商量的语气,直接安排邓启帆去教自己的那些文盲手下读书识字去。

吴世恭自己在前世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是他还是很尊重有知识的人的(余子琏除外)。再说,他发现明朝的人,那文盲率也太高了一点儿。如果这样下去的话,以后自己的军队中,连命令的传达都有问题。手写的命令,那些文盲都看不懂啊。

可听了吴世恭的安排以后,邓启帆更不愿意了。但是他又不敢和吴世恭对着干,于是邓启帆就找理由了:“大人,学生也就一个人而已,教这么多人读书,学生也忙不过来啊。大人还得要多找几位教书的先生啊。”

吴世恭听了邓启帆的话,觉得他的话也有道理。可到哪里去找教书的先生呢?吴世恭就想起了自己在守县城的时候,和自己顶嘴的那个教谕龚浩然来。

那一天,吴世恭翻箱倒柜,从装着自己衣服的箱子中,找出来自己文人的长袍,让绣竹给自己打扮起来。

当吴世恭穿好长袍,扎上文士巾以后,看着他的样子,内宅里吴世恭所有的夫人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吴世恭一副武夫的模样,却做出这么一副文人的打扮,确实验证了一个成语——沐猴而冠。

吴世恭带着礼物,在旁人奇怪的眼神中,来到了县城教谕龚浩然的住所。

吴世恭和龚浩然一见面,立刻就行了一礼说道:“当rì先生对学生的教诲,学生至今铭感在心。今rì学生就是来聆听先生的教诲的。”

龚浩然听了吴世恭的话,是很高兴,连声说道:“客气。客气。”接住把吴世恭迎进屋内。

俩人安坐以后,吴世恭对龚浩然说道:“学生这次来找先生,还是有件事来求先生帮忙的。学生这次抓了些乱民,其中还有些小孩。学生想着,那乱民造反,既要严刑峻法让其害怕,还要教授他们知礼仪忠节。这样的话,以后他们也能够自食其力,成为有用之人。因此,在这里就有求先生了,给学生找几位教书的先生,让他们能够教教那些小孩子。”

龚浩然听了吴世恭的话,是十分地受用,他笑着说道:“圣人的教化之意,确实如此。吴千户现在的教化之举,本官又怎么能够不鼎力相助呢?”

于是,吴世恭和龚浩然就相谈甚欢起来。当龚浩然得知吴世恭也是个监生,他们俩的关系更加亲密了。因为,龚浩然就是吴世恭上几届的监生学长。因此,龚浩然也硬拉着吴世恭留下来吃了一顿家宴。

没过几天,龚浩然就安排了县里的五位童生到吴世恭这里来教书。那五位童生基本上都是科举无望,年纪又大的人。可他们到来,对于现在的吴世恭来说,可是一个宝。吴世恭立刻给他们每人每月八两银子的束修。这让这些童生都大为满意。

吴世恭立刻安排自己收留的所有的孤儿小男孩,全部去学习识字。并且,也安排自己所有的军官在早上训练以后,晚上开夜校学习识字。

吴世恭的这个规定,让那些军官都有些抵触情绪。吴世恭很干脆,规定了:如果谁在规定时间内识字量不达到标准的话,立刻扣军饷。在金钱的威力下,所有的军官也都服从了吴世恭的命令。

之后,吴世恭就视察了一下教学的情况。那五位童生教着那些小孩和军官识字,倒也教得挺卖力。可是,吴世恭却发现了一个问题。

那些童生是按照明朝当时的教学方法教授的。在明朝,教人识字,就是先让那些识字的人,先把所有的课本内容全部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也不管那个人懂不懂那些课本内容的真实含义和解释。

当背完课本内容以后,先生再结合课本内容说些圣人的大道理,一般的情况下,这就算是教完了。

如果有一些比较聪慧的学童可以举一反三的话,那先生才会对这名学童重点培养。说实在话,明朝的教育就是漫天撒网之后的jīng英教育。也就是只教育最好的那些学童真正的知识,其他的人也就是不让他们成为睁眼瞎而已。

而吴世恭的办学目的,根本就不想办一所大学,他只想办一所技工学校。而且,那些圣人的大道理虽然也要讲,但也只能够有选择的讲,有些道理吴世恭就要让其模糊起来,并不想灌输到那些学习的小孩子和军官的脑子了。

比如那些忠君的思想,吴世恭就觉得:这些人都是吃我的,穿我的,就应该忠于自己,管那个皇帝老儿什么事啊?

所以吴世恭就觉得,应该编一本学习的补充教材,在这本补充教材中,也不用多说什么圣人的事迹,那些圣人也离吴世恭这个年代太远了。更不用提那些猫捉老鼠,老鼠爱大米的童话故事。要多说说现在的事,多说说身边的事。理论联系实际嘛。

说干就干,吴世恭回到内宅以后,就把自己四位夫人都叫了过来,吩咐她们帮助自己编这样一本补充教材。

听了吴世恭的想法以后,李馨就有些疑惑不解地问道:“夫君,那本教材该如何写呢?”

吴世恭就向四位夫人解释道:“比如说《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xìng本善。xìng相近,习相远吧。常规的解释意思就是: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xìng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了。”

“我们在教授那些识字的人和小孩常规的解释以后,再联系实际,说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加深这些识字的人和小孩的印象。”

“比如就可以说:他们的千户大人就是一个品格很高尚的人嘛。所以就会把那些造反的乱民剿灭,并且收留那些被乱民裹挟的人,让他们做工,吃饱饭,现在还让他们识字。这样一来,他们有了这么高尚的千户大人作为榜样,以后也会成为一名很好的人嘛。”

“你们说说,我这样的教法怎么样?”吴世恭得意地询问道。

他的四位夫人呆呆地看着这个厚颜无耻的丈夫,张大着嘴,说不出什么话来。

还是xìng格比较直爽的绣竹出声回答了吴世恭的话,她说道:“奴婢也听不明白少爷说的好不好。奴婢只知道,少爷你还真不要脸。”

绣竹的话引起了其他三个女人的一阵娇笑。恼羞成怒的吴世恭,一把把绣竹抓到身边,抱着她向卧室走去。一边走,吴世恭还一边恨恨地说道:“今天少爷就让你瞧一瞧,什么叫做真的不要脸。”

当夫人们按照吴世恭的意思编出这本补充教材以后,吴世恭把那本教材给邓启帆看一下,让他提点意见和建议。邓启帆一看之下,眼珠子都要从眼眶里掉下来啦。

不过邓启帆反应很快,他立刻仔细地看了一遍以后,就和吴世恭建议说:“大人,您这本教材当然很好,可以让那些识字的人有了知恩图报的心思。不过,在教材中还应该突出圣人的话,也还要突出圣上,这样,才不容易被别人抓住小辫子啊。”

吴世恭一下子明白了过来。自己的这本教材太突出自己了。万一流传了出去,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的话,将会给自己带来不小的麻烦。

吴世恭立刻从善如流,让邓启帆帮忙完善。那邓启帆是首次在吴世恭面前露一手,也使出浑身解数来补充教材里的内容。

最后,这本教材变成了:原文的意思是什么?圣人在以前是怎么做的?在皇上的英明领导下,品德高尚的千户大人在现在是如何办事的?这样的一种形式。

而对于邓启帆最终定稿的这本补充教材,吴世恭是相当地满意。自己现在可以利用文化的力量对自己的手下进行洗脑了。吴世恭也对邓启帆大加赞赏,对邓启帆能够发挥的作用也是刮目相看。

这知识确实就是力量啊!

第一百三十二章总算是开了金手指

龙王爷总算是开眼了。进入五月以后,连续下了好几场雨,使得旱情大为好转。吴世恭安排着所有的劳力,让他们抢种庄稼,争取在秋收的时候,能够保证多收些粮食。

由于吴世恭动用了大量的劳力和牲畜,再加上吴世恭未雨绸缪地修建和疏通了大量的灌溉沟渠,所以,整个抢种庄稼的过程是十分的顺利。

另外,吴世恭也开始处理那些缴获的战利品了。他组织了一个商队,装了一部分自己缴获的,暂时用不到的物资,由袁行山带队,运送到济宁州去。

没想到吴世恭的商队组成以后,姚员外这些当地的商人纷纷要求结伴而行。那圣灵会乱民造反虽然已经被剿灭了,但是有许多散落的乱民纷纷落草,所以乡间的局势反而乱了起来。

这些商人都害怕着自己的商队在半道上被劫匪劫持,所以情愿付给吴世恭一些护卫费来保得平安。对于这些送上门来的外快,吴世恭当然是却之不恭。

就这么走了两趟,吴世恭除了自己的商队赚的银子以外,还获得了三百多两护卫费,吴世恭自己所付出的,无非是每次商队出发时,派遣一百多名兵丁护卫而已。

虽然在河南的官场中,除了几位知情的官员,其他的官员对吴世恭在这次剿灭圣灵会乱民造反的功劳,几乎都是一无所知。

但是,随着那些散落的乱民口口相传,吴世恭在那些绿林好汉眼里,简直成为了一个妖魔鬼怪的存在。因此,这两次的商队护卫过程中,商队周围连一个小毛贼的影子都没有见到一个。

这倒让吴世恭是十分地欣喜,他仿佛看到了一个新的财源。可是好景不长,商队的出发频率却迅速的降低了。最多达到一个月一次的程度。

吴世恭所在的小镇,也只是附近几个县的商品集散地,从商品的流通总量来说,其实并不多。而归德府和济宁州商品交易的大头,当然是在归德府城和济宁州之间的。从路程上来看,吴世恭的那个小镇的商品并不占优势。

再加上,明朝的商品流通,尤其是大宗商品的流通,基本上都是走水路的。水路的运输成本即低,又比较安全。

走陆路的话,唯一的好处就是时间比较短。从吴世恭这个小镇到济宁州,最长也不过五天的路程,而走水路的话,就需要一个多月了。所以,只有那些急需的,价格高分量轻的商品才会走陆路。

对于这种情况,吴世恭也只能够在心中感到是十分的遗憾。不过仔细地想想:这些银子的赚取,本来就在自己的意料之外。而现在这些银子虽然少,但至少对自己也有了一些弥补。这样一想以后,吴世恭也就心平气和了下来。

千户所的一切事宜也走上了正规,每个事务也都有人在忙碌着,这时候的吴世恭也有了一些空闲时间。

有一天,他发现被服作坊里的那些妇女也十分地空闲,于是就下令让她们为每一位兵丁制作一套军服。反正这次吴世恭缴获的粗布也多,这些粗布也卖不了几两银子,索xìng把这些粗布制作成军服,下发给兵丁,作为兵丁的一项福利好了。

可是当杨狗蛋的老婆拿着军服的式样,来询问吴世恭意见的时候,吴世恭却突然有了一个灵感。

现在吴世恭所有的兵丁,除了那些从京城来的护卫以外,其他人身上都基本上没有任何盔甲。就算是那些京城的护卫身上,也基本上都是棉甲和皮甲,只有主要的头目才有那二十套环臂铁甲护身。

而吴世恭现在的兵丁数量是很少的,对于吴世恭来说,每一个兵丁都是十分的宝贵的。因此,吴世恭也特别地想为自己的兵丁,再多装备一些盔甲,尽量地保存每一位兵丁的战斗力。

可是吴世恭已经打听过了。就算是最便宜的棉甲,都要二十两银子以上,而环臂铁甲就要一、二百两的银子了。更昂贵的是板甲,听说要五百两银子以上。

至于盔甲为什么这么昂贵,吴世恭也向杨狗蛋打听过。那杨狗蛋告诉吴世恭:做盔甲的每一个铁零件,都是铁匠千锤百炼敲打出来的。采用的都是百炼钢。这样做出来的盔甲才会有效地抵御兵器的伤害。

可是百炼钢的制作要求很高,能够掌握这种技术的铁匠是十分稀少的。当然,杨狗蛋也自我夸耀了一下,说他自己也掌握了百炼钢的技术。

可更麻烦的是,百炼钢要千锤百炼,制作的时间相当长。尤其是板甲,它的前后两块板材的制作时间要达到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所以这些盔甲的价格才会这么的昂贵。

吴世恭知道了这些道理以后,明白凭着自己手下的这些工匠,想量产盔甲那是肯定不可能的。但是,吴世恭更没有那么多的银子来购买盔甲。所以,当时他的心思也就冷却了下来。

可是,现在吴世恭看到军服的式样以后,他想起了他前世穿过的防弹衣。前世制作防弹衣的凯拉夫材料,吴世恭是肯定制造不出,可是防弹衣的一个设计却给了吴世恭一个启发。

在前世的防弹衣上,在重要的防护部位,总有几个大的口袋,当穿防弹衣的人面临作战的时候,他就会把合金钢片或者陶瓷防弹片插入这些大口袋,以增加自己防弹衣的防弹xìng能。

吴世恭就想到:自己难道不可以这么做吗?只要在自己的军服上缝满口袋,在作战的时候,再在这些口袋中插满铁片,不是也可以起到盔甲的作用吗?

而且,这样的土盔甲成本很低,就算是在作战的时候,损坏了几块铁片,更换起来也很方便,很便宜。唯一的缺点,也就是防护能力好象下降了一些。不过对于这些兵丁来说,有着土盔甲,总比没有盔甲好很多嘛。

吴世恭的想法提出来以后,让所有的人都大为赞赏。这让吴世恭也是相当的得意。他心想道:“哥们穿越以后,也总算是开了一次金手指啦!哥们也总算是圆了自己的发明梦啦!”

吴世恭这种土盔甲的理念,后来在他的军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得到了发展。当吴世恭的兵丁没有铁片的时候,他们会在大口袋里插上木片,甚至会装满石块。虽然这样做的效果没有插铁片的效果好,但是总也起到了防护的效果。

唯一有些遗憾的是,吴世恭的这种军服,穿在兵丁的身上,让这些兵丁看起来就象是一个穿着打满补丁衣服的乞丐。所以,这种军服也有一个别名,叫做“乞丐军服”。为此,很多兵丁在自己的“乞丐军服”外面还套着一套衣服。可这样的穿法,却让吴世恭这种设计新颖的土盔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流传出去。

rì子就这么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到了七月的某一天,吴世恭突然接到一张请柬,请吴世恭到县城里去赴宴。发出请柬的是县城里的一位士绅——吕云焕。

而让吴世恭更感兴趣的是,在请柬中,一同邀请吴世恭赴宴的,还有那位扬州盐商陆间辰。于是,吴世恭就欣然地接受了他们的邀请。

那吕云焕就是负责周围几个县盐货销售的大盐商,他和陆间辰现在都在盐货销售中碰到了大麻烦。所以,他们就想让吴世恭出面来帮忙解决。

第一百三十三章越境护商

那吕云焕在这次圣灵会乱民造反中,是损失惨重。因为吕云焕做的是盐货的生意,那必定主要做的就是私盐。虽然吕云焕也把官场上的关节都打通了,但毕竟不能够大鸣大放的在官府眼皮子底下贩卖私盐。

所以,吕云焕就把安放盐货的场所,放置在县城外他的一个庄子里面。并且,在庄子里安排了他大部分的庄丁来守卫。

可是圣灵会乱民来了以后,吕云焕根本就没有办法把粗重的盐货撤到县城里去,只能够带着家小和细软进入了县城去避难。

可是这么一来,他那个安放盐货的庄子就被圣灵会乱民给打破了。盐货的损失就不要说了,连他手下护卫盐货运输的庄丁都损失大半。

更雪上加霜的是,作为圣灵会乱民造反的发祥地的汝宁府北面的那几个县,正是吕云焕盐货的销售地点。吕云焕设在那几个县的下级销售商,死的死,逃的逃,一下子把吕云焕盐货的销售网络给打破了。

而相比较之下,扬州盐商陆间辰面临的问题就更大了。我们已经知道,吕云焕这块盐货的销售地区,占有陆间辰所在的陆家每年盐货总销售量的一半以上。因此,这块销售地区对陆家是相当重要的。

而为什么陆家会占有这块销售地区,除了陆家几代和吕云焕的吕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以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块销售地区对扬州盐商来说,是比较偏僻的。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有些奇怪,从直线的距离来看,归德府应该是河南省的各府中,与扬州距离最接近的地区之一了,怎么会比较偏僻呢?

这主要还是因为,盐货的运输是要用船来水运的。从扬州到达吴世恭这个小镇,需要经过大运河,进入黄河,再弯到小镇前的那条河流里,完全是绕了一个大圈子。可以这么说,直线距离比小镇远的多的开封城,运输盐货也比吴世恭这个小镇方便了许多。

但是再怎么说,蚊子腿再小也有肉。如果陆家放弃这个销售地区的话,其他的扬州盐商一定会不介意进入这个地区的。

由于这次圣灵会乱民的造反,陆家的盐货销售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更麻烦的是,扬州盐商的销售,是依据他们手中所有的盐引数量的多少所决定的。而盐引除了有一部分是可以由家族继承的以外,绝大部分都是各大小盐商到扬州盐运使衙门一年一领的。

每一个盐商,都依据盐引的数量,完成盐货的销售,不能够销售得太多,也不能够销售得太少。当然,如果某位盐商,可以在不影响其他盐商的盐货销售的前提下,在新开发的地区,多销售一些盐货,那也是你的本事,别的盐商也并不会来管你。

但如果某位盐商销售的数量减少了,那他就会在明年领取盐引的时候,减少一定的份额,而那一部分份额将被其他盐商所瓜分。

在扬州的盐商群体中,一旦某位盐商出现了减少盐引份额的现象,那基本上以后将会出现恶xìng循环。那个盐商的盐引份额也将会逐年减少,以致于最终被排挤出盐商的圈子外去。

而陆间辰的陆家现在就面临着这个问题。这次他又来归德府,正是来找吕云焕商量解决这个难题的。而他们俩商量到最后,觉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尽快重新打开汝宁府那几个县的盐货市场。

那吕云焕已经派人到了那几个县的销售商那里联络了一下,现在那几个县因为有几个月没有盐货供应了,确实也需要盐货。但是,因为在小镇到那几个县的路途中,要经过一个山区,而山区里现在是群匪并立,所以根本就没有办法把盐货运输到那几个县那里去。

而吕云焕因为手下的庄丁的损失,也安排不出足够的武力来运输这些盐货。这样一来,吕云焕和陆间辰就想起了吴世恭。

吴世恭手中既有强悍的武力,又在前些时候,护送过商队去济宁州,是个很恰当的人选。所以,这次吕云焕和陆间辰就邀请了吴世恭,想在宴会上探一探吴世恭的口风。如果吴世恭提出的要求不过分的话,他们就想让吴世恭派兵护送他们运送盐货。

不要说,吴世恭在当地士绅的眼里,口碑还是相当不错的。虽然有些士绅也看不惯吴世恭那些武人的行为做派,但是到现在为止,吴世恭办事还是很有信誉的。他答应的事也从来就没有食言过。再加上吴世恭和当地士绅的谈判中,一般还是很讲道理的。并没有利用自己手中的武力来横行霸道。

要不然,就算是吕云焕和陆间辰再想打开盐货销售的通道,也不敢和吴世恭这种握有强悍势力的武人来打交道。要不然,他们这些商人就会害怕着,吴世恭会把他们连皮带骨头都给吞进肚子里去。

在宴会开始,酒过三巡之后,吕云焕和陆间辰就把他们要吴世恭护送盐货的想法,告诉给了吴世恭。

吴世恭没有立刻答应他们,他首先问道:“那这次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