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疯狂(等候)-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世恭和李禄趴在城墙垛口上,看着城下的亲兵在割首级。突然,一个亲兵对城墙上叫道:“大人,这里还有一个活口。”

吴世恭和李禄对看了一眼,吴世恭立刻吩咐道:“把那个活口,系上绳索拉上来。”如果能够从这个活口嘴里,知道些乱民的情况也是好的。

千辛万苦地把那个活口拉上了城墙。没想到那个活口伤得挺重,又经过刚才那么一折腾,在拉上城墙以后,嘴里“咕噜”了两句,就口吐鲜血,腿一挺,死了!

那活口说临终遗言的时候,嘴里都是鲜血,所以话也说的含糊不清。他又是说的当地的河南土话。所以,吴世恭就没有听明白他究竟说了些什么。

经过在一旁的当地壮丁翻译以后,吴世恭才知道这活口说的是什么话。他说的大致的意思就是:吴世恭他们用火铳打这些圣灵会的人,那活口认为这不公平。那活口让吴世恭他们有种就和圣灵会他们真刀真枪的公平决斗。

吴世恭听明白以后,对圣灵会的这些愚民是极其鄙视。他的心中想道:“还公平决斗呢?没知识的人就是没知识。”

“我在现代的时候,就是书读得再少,也知道我们伟大的导师恩格斯曾经说过:‘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制造并使用工具。’”

“我是人,制造出来火铳,当然就要使用了。这道理,你们这些只知道公平决斗的动物怎么理解得了呢?你们看到过有人会到屠宰场中,脱光衣服,和那些禽啊,兽啊,公平地在泥地中练摔跤的吗?”

“最为可笑的是,有个傻子民族,竟然把这种理论升华为一种jīng神。那就是武士道jīng神。怪不得那个傻子国家被人们称为禽兽国家,怪不得那个傻子国家的国旗就象个红灯照。”

第一百零五章府城告急

这时候,在乱民的大营中,所有的首领,围着牟**师,在激烈地争论着。这些首领争论的无非是两点:一点就是,这个县城现在看起来已经成了硬骨头,那么该不该去啃这块硬骨头;另一点就是,如果去啃的话,那该派哪位首领的手下去啃那块硬骨头呢?

争论来争论去,最后还是牟**师做出了决定:他让这些首领都抽出一部分手下,集中起来。在明天上午,再试着攻打一次县城。

可是,第二天的进攻结束得更快。当圣灵会的这些集合起来的人,手持着用门板做成的盾牌,畏畏缩缩地摸到城墙底下时。他们刚在盾牌下露出身子,想要架设云梯,就引来了一阵火铳的轰击声。

听到了火铳的轰击声,圣灵会所有的人都顾不得一切了,他们扔下手中的门板和兵器,扭头就逃。

就是在城墙上的吴世恭,都为圣灵会这些人的表现,表示出了悲哀。要知道,吴世恭的火药并不多,刚才吴世恭对付圣灵会的乱民动用的火铳,只有二十把。所以,根本就没有打死几个人。

而城墙上,几个抬着滚烫金汁(烧沸的粪水),想用金汁浇那些乱民的壮丁,见到城墙下的乱民,一下子没有了踪影。他们立刻来了个急刹车。好悬没有让金汁把他们自己给烫伤。

虽然差一点儿有了误伤,可是城墙上的兵丁和壮丁的士气是绝对得高涨。现在,就算是一个最没有经验的壮丁也看得出来,县城外的那些乱民,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从第二次进攻以后,那些乱民就聚集在大营中,再也没有攻打过这个县城。

这次攻打县城,从头到尾,吴世恭他们还没有打死五十名圣灵会的乱民。而且,吴世恭他们也根本没有和这些乱民发生一次肉搏。

可就是这样,这些乱民竟然就硬生生不敢攻打县城了。更令人可笑的是,那些乱民的头目,也竟然不敢组织这些乱民攻打县城了。

在乱民大营中的牟**师是一筹莫展。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造反大业,可能不是这么容易的。可是,现在他手下的首领都看着他呢,他也不好做出手足无措的举动来。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消息把牟**师从困境中解救了出来。隐藏在归德府城的圣灵会信徒,给牟**师送来了消息:归德卫的赵指挥,把归德府城的大部分兵力带走了。现在,归德府城的防守是绝对的空虚。

听到了这个消息以后,牟**师一扫愁容。他立刻集合起所有的首领,让他们率领自己的手下,把这个县城周围都扫荡一遍。然后,就绕过这个县城,直接去攻打归德府城。

接着,站在县城城墙上的人,都看到这些乱民象一群群马蜂一样,四散开去。然后,在县城外的民居这里,升起了一股股焦烟。不过,这些乱民也很识趣,他们并不敢靠近城墙。

乱民们就这么烧抢了一整天。接着,乱民们就在大营中集合,然后整体开拔。不过,乱民的大队人马,还是不敢靠近城墙。他们远远地绕着城墙,转了半个大圈,向县城的东方走去。

看到最后一名乱民的背影消失在视线之外,城墙上爆发出持续不断的欢呼声。就连齐县令也有些失态地高举着双手,不断地跳跃着。

吴世恭的心情也十分地激动。不管怎么样,这是他获胜的第一场战斗。虽然把这称之为战斗,有些侮辱了“战斗”这个名词。

吴世恭忍不住心cháo澎湃,他开口高唱了起来。他唱的就是那首著名的《喀秋莎》。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

你还不要说,这首前苏联卫国战争的著名歌曲,确实能够唱出获胜战士的心声。而且这首歌琅琅上口。很快的,这首《喀秋莎》就唱遍了全县城。

趁着空档,李禄附在吴世恭耳边,好奇地问道:“表妹夫,那喀秋莎是谁啊?”

吴世恭脱口而出地回答道:“哦!喀秋莎就是迎接出征战士归来的,战士的恋人。”

“哦!”李禄点点头。脸上带着原来如此的笑容。

看到李禄似乎笑得很鬼祟,吴世恭连忙解释道:“那喀秋莎和我可没有什么关系啊!”

“哦!”李禄的笑容更鬼祟了。他向吴世恭露出了一副男人间心照不宣的表情。

吴世恭白了李禄一眼,心想道:“这事就越描越黑,你们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

但是,吴世恭根本没有想到,他兴致所致而高唱的那首《喀秋莎》,在这个县城成为了经久不衰的歌曲。他的说法也被这个县城里的人广为流传。

从此以后在这个县城里,青楼花魁的艺名,就永久xìng的被称为了喀秋莎,而当这个花魁当选的那个晚上,她所唱的第一首曲子,必定也是《喀秋莎》。

狂欢了一阵以后,在吴世恭和齐县令的叮嘱下,所有的人依然没有放松jǐng惕。他们要防止这些乱民杀个回马枪。

就这么严防死守了两天以后,在吴世恭的提议之下,吴世恭、齐县令和姚员外这些当地的士绅一同开了一个会。没想到在会议上,这些刚刚还jīng诚团结的县城头面人物之间,发生了激烈地争吵。确切的说,应该是吴世恭和其他所有的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吴世恭召开这个会议,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让县城里的士绅,共同献出家族中的青壮,让他们脱产接受军事训练,并且组成一个五百人的民团保护县城。民团的供养,将由这些士绅共同承担。当然,这个民团是要在吴世恭的领导之下的。

第二个目的就是,这次准备守县城,运入官仓的二千多石粮食和放在县衙里的药材,将作为对吴世恭的感谢费。归吴世恭所有。

可是,当吴世恭刚提出第一个目的时,姚员外这些当地士绅就跳了起来。

对于吴世恭想建立民团,保护县城的想法,他们倒没有意见。可是,要他们出人出钱粮,他们又怎么会肯呢?

这些士绅也是有一些觉悟的。这次他们也准备给吴世恭一些感谢费的。而且,他们对进入官仓的粮食和县衙里的药材,也没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想法。

可是在他们的想法里,在这次防守县城的过程中,吴世恭出的力并不大,最多也就是用火铳放了几枪,因此,最多给吴世恭三、五百两银子,就可以打发过去。

而现在,吴世恭不光要他们家族中的青壮,而且供养这些青壮的钱粮也要他们出,这简直是让他们每年多出一大笔开销来。

一开始,齐县令是坐在一旁漠不关心,最多不痛不痒地规劝几句。齐县令的想法就是:反正我就要离开这个县城了,犯不着为这种事去瞎cāo心。

可是,当他听到吴世恭的话中隐隐约约地流露出,官仓中的粮食和县衙中的药材,也要归吴世恭所有时,他立刻也跳了起来。

凭什么啊?官仓中的粮食和县衙中的药材,肯定是要归齐县令这个县太爷所有的。关于这点,齐县令和吴世恭是毫无商量余地的。

可是,不管他们吵得如何面红耳赤,所有的人都没有拂袖而去。因为他们都知道;现在他们之间,谁都离不开对方。

吴世恭是想着这些青壮和物资呢。而齐县令和姚员外这些当地士绅是怕,万一把吴世恭这个二百五千户惹急了,吴世恭就带着他的兵丁离开县城。如果那些乱民得到这个消息以后,来个回马枪,那乐子可就大发了。

说到底,最后无非是妥协。反复讨价还价,吴世恭还是和姚员外这些当地士绅,对于第一点达成了协议。协议的内容就是:

姚员外这些当地士绅将从家族中献出三百名青壮,组成民团。但是,这个民团的首领可以由吴世恭派出,也由吴世恭负责训练。但是,民团的中小头目将由当地人担任。

而官仓里的粮食和县衙里的药材(这些药材的大多数也是这些士绅所有的药店的),将捐献给官府,让官府自己处理。也就是说,让吴世恭和齐县令自己去决定怎么分配。

至于这些青壮以后的供养,是这么决定的。官府将把这次参加乱民的本县乱民的土地没收。其中的一半将作为公田。公田中的收入将作为这些青壮的供养。

本来,没收的这些土地,也将是县衙的一大收入。但是,齐县令想想自己也要离开了。所以,关于这一点,他也勉强同意了下来。

等到这一个回合的交锋结束以后,吴世恭和齐县令不约而同地举起茶杯,都喝了一口茶。他们都在润嗓子准备下一个回合的交锋:决定官仓中的粮食和县衙中药材的归属呢。

可就在这时,突如其来的一个消息让这次会议嘎然而止。从归德府城跑来一个小吏,他从县城的城墙上,被吊篮吊进了县城。

让人惊奇的是,这位小吏是给吴世恭送信的。当这位小吏,气喘吁吁地跑进县衙的时候,他一下子瘫倒在地上,对着坐在上首的齐县令和吴世恭喊道:“两位大人,府城告急,快去救援啊!”

第一百零六章乱作一团

圣灵会乱民造反,以及乱民大队人马向归德府杀来的消息,归德府城只比齐县令这个县城,晚知道了半天左右的时间。

知道了这个消息以后,归德府的府尊可是慌了手脚。因为,现在的归德府中,归德卫的赵指挥可把归德府城中一大半的兵力给带走了。因此,归德府的府尊立刻派人让赵指挥马上把他率领的五百多兵丁,用最快的速度给带回府城。

不要说,那赵铭老头,打仗可能不怎么样,可做官,确实八面玲珑。当他发起了那个“割死劫匪首级”的行动时,他把归德卫几乎所有的武官都带了出去。

到了那个破庙以后,赵铭老头就以破庙为中心,划分了一块块区域,让这些武官和官吏各自负责,在本区域内敲诈勒索,大家共同发财。

可是,赵铭老头突然得到了归德府府尊派人来传达的,有乱民要攻打归德府的消息。慌乱之下,赵铭老头根本就来不及集合散在乡间的人马,只带了身边的二、三百人,狂奔回归德府城。可是在回程中,又有一些人掉队。最后,赵铭老头只带了一百多人回到了归德府城。

可是,这么少的一些人又能够派什么用处呢?赵铭老头这次急匆匆地回府城,散落在乡间的归德卫武官,大多数都没有带回来。因此,也集合不起归德府城附近的兵丁。

不要看赵铭老头是归德卫的指挥,手下有五个千户所。可是,这些千户所中的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防区的。比如说,吴世恭这个千户所就要防守齐县令这个县城。

而现在的时候,乱民压境,这些千户所的兵丁也肯定不会抛弃本乡本土不去防守,而离乡背井到归德府城来防守的。说到底,现在的形势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

还好,这时的归德府城中,附近的致仕官宦和士绅也都撤进了归德府城。他们和归德府府尊一起,推选了最德高望重的,致仕前官位最高的侯恂,作为守城的领袖。

那侯恂也知道些兵事,他办事也确实有两把刷子。在他的安排之下,归德府城的防御工作总算是有条不紊地开展了起来。

侯恂采取的措施也和吴世恭采取的基本上雷同。无非是抽取士绅家的壮丁,集合粮食和药材,安稳人心等等。

可是,当侯恂派人到归德卫的武库提取火药的时候,却发现那火药库早就空了。这把侯恂的脸都给气绿了。

那赵铭老头肯定是百般抵赖,他告诉侯恂说:是吴世恭这个署理千户把火药都给领走了。也不知道吴世恭要这些火药派什么用处。

侯恂和赵铭老头是本乡本土的,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就算是明明知道赵铭老头在吹牛,也不能够对赵铭老头做些什么。可是,侯恂总算是抓住了机会了,他决定:等这次乱民造反平息以后,要和吴世恭来个新帐老帐一起算。

不过在一开始的时候,归德府上下并不是特别地担心。因为,在乱民大队的前面,还有齐县令这个县城阻挡着呢。而且从探子传回来的消息来看,齐县令的这个县城,还蔚然不动,并没有失陷。

另外,归德府的府尊也早就派人到了开封城向河南的巡抚告急。那河南巡抚也答应了,尽快向归德府派出援军来。

可是,那些乱民却绕过了齐县令这个县城,向着归德府城杀了过来。这下子让归德府上下都紧张了起来。但这时候,也传来了一个好消息,河南巡抚派出的援军也快要赶到了。

这次河南巡抚派出的援军,一共有三千五百多人,由河南监军肖月芽肖公公率领。

那肖公公虽然名字有些娘娘腔,又是一个公公,可是他却特别想呈现出自己男人的一面来。

本来这次平乱,根本就不需要肖公公这个河南监军出马。可是肖公公却特别渴望着在沙场立功。因此,特意到河南巡抚面前请缨。河南巡抚当然也就满足了肖公公的愿望,给了他一个面子。

其实,肖公公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肖公公知道,现在是崇祯皇帝新上台,那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不仅仅是针对大臣的,更是针对他们这些太监的。

而在太监中,懂文化懂政务的很多,懂军务的却很少,所以懂军务的太监是特别的吃香。看看高起潜在天启和现在的崇祯两朝都如鱼得水的情况就可以知道了。

而肖公公也想博得一个懂军务的名声。那样的话,肖公公不光可以保住现在的位置,说不定还可以升一升,到御马监混个地位更高的职位。

另外,肖公公也打听明白了。这次乱民造反,只是乡间的一些百姓,他们根本没有接受过什么军事训练。只要自己的大军开到,那还不是烈rì白雪,一下子都把他们都消灭干净了。这样的话,那功劳岂不是垂手可得吗?

更让肖公公放心的是,当他率领援军出发以后,那随同的官职最高的武官江游击就大吹起了法螺。那江游击把援军的武力值无限拔高,而把乱民的武力值直接降到了负数。而这一切,这位肖公公竟然也都全部相信了。

不过,这也不能够完全去怪肖公公,因为这江游击的外形是十分地有形。他身材高大,浑身上下肌肉块块的。骑着一匹白马,身披一身银sè的盔甲,手持着一杆长枪。不用化妆,就可以直接上戏台去演赵子龙了。

不过,肖公公也没有完全昏了头,他那支援军行军的路线是在齐县令那个县城和归德府城之间,斜插的方向过来的。因为他也知道:只要齐县令这个县城没有失陷,那这支援军行军的时候,就是安全的。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当援军离归德府城还有半天路程的时候,探子突然来报,在他们行军路线的西北五里处,发现圣灵会乱民的大队人马。

接到探子报告以后,那肖公公稍稍有些犹豫,可是那江游击在一旁拍着胸脯一顿豪言壮语,让肖公公立即就下定了决心。他下令援军立刻向圣灵会乱民发动进攻。

那江游击一抖长枪,一拍白马,率先冲了出去。活脱脱一个山寨版的长坂坡赵子龙。而那些援军也在江游击身后乱哄哄地冲了出去。

而这时候,圣灵会的乱民也发现了援军。圣灵会乱民在攻打齐县令这个县城失利了以后,士气其实已经十分的低落,而牟**师也发现了这个情况。甚至他感觉到自己的领导地位都有些动摇了。

发现援军以后,那牟**师一下子光棍了起来。他穿着唐僧的衣服,立刻冲在了队伍的最前面。一看牟**师都拼命了,那些护教队的大师兄也一同冲了出去。接着,所有的乱民也跟着他们乱哄哄地冲了出去。

当两队人马快要遭遇以后,援军这一方的兵丁,看到这些乱民人数又多,又是这么气势汹汹,他们都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这些兵丁虽然受过了军事训练,但是,他们的军饷被武官们扣克得十分厉害,最多也只能够拿三成饷。既然军饷拿不足,那又何必拼命呢?

于是,就有兵丁开始转身逃跑了。看到自己的同伴逃跑,那逃跑就迅速传染,象雪崩一样,没有多大功夫,整支援军都开始四散而逃。

圣灵会乱民以压倒xìng优势冲垮了整支援军。打死了援军中七百多名兵丁,其余的兵丁都逃回了开封。江游击下落不明。肖公公带着身边一百多人逃进了归德府城。

而这次战斗以后,圣灵会乱民都一扫yīn影,士气一下子高涨到了顶点。他们整理好了队伍,jīng神饱满地向着归德府城杀了过去。

从这次乱战中,其实可以看出来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军队的侦察问题。

那圣灵会的乱民,从上到下都可以说是毫无军事素养,他们没有派出探子去侦察的这种情况,倒还是能够让人理解的。

可是,肖公公和江游击率领的是明朝的战兵。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正规野战军。可就是这么一支军队,探子探查的距离却很短。当圣灵会乱民到达离自己军队五里左右的地方,这些探子才发现。

应该说,这些探子根本就没有起到军队的侦察作用。他们最多也就是可以称为军队的尖兵而已。

而军队探子派出去以后,其实是有两个作用的。除了侦察以外,还有绞杀对方探子的作用。由于这一点在军队战斗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后文中将详细描写这一点。

第二个问题就是:军队作战时,部队的展开问题。

从古到今,任何部队,从行军状态到作战状态,一定要把自己的部队展开。

其实任何军事统帅,体现他军事指挥能力大小的无非有这么三点:

1)在战斗前部队的展开;

2)在战斗时,集中己方的兵力和火力,攻击敌方的薄弱点和关键点;

3)在战斗结束以后,如果交战双方处于胶着状态,甚至是己方失利的状态,怎么把自己的部队尽可能完整的,成建制的撤退下来。关于这一点,也是最考验军事统帅的指挥能力的。这就是拿破仑的一句名言:好的统帅,不是看他如何打胜仗,而是看他在败仗以后,如何收拾残局。

而我们看看这次乱战。肖公公也就算了,他也没有接受过什么军事教育。可江游击好歹还是明朝的高级武官。

当他们要和圣灵会乱民交战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展开部队,就让部队这么乱哄哄地冲了上去。而圣灵会乱民也这么乱哄哄地冲了过来。这简直就不是打仗,而是打群架。

既然是打群架,那人数多的一方,勇猛的一方获得大胜,那也就毫不奇怪的了。换句话说,肖公公和江游击就根本没有把自己的明朝正规野战军当成军队来使用。

第三个问题就是:明朝将领的选拔问题。

在明朝,武官基本上都是世袭的。只有极少数是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的。在九边的那些武官,因为家传渊源,再加上一直和关外的异族在作战,他们的军事素养还高一些。

可是在明朝内地的武官,他们的提拔,基本上是由文官决定的。而那些文官挑选武官的标准,抛开溜须拍马和贿赂的问题,文官主要看的是那武官身材相貌是否彪悍,个人武勇是否强悍,能不能够一打三,一打五的。根本就没有考虑武官的军事指挥水平。

不过,这也不能够怪这些文官。关于这一点,是很多平常人犯得常识xìng的错误。如果你不相信,那就看看起点上的很多穿越小说吧。

主角穿越以后,恰巧碰到一名刚打死一只老虎的壮士。于是,主角虎躯一震,壮士立刻象小媳妇一样粘过来。之后,这位壮士成为了主角身边的一名重要将领。

可是他们都不知道,个人武勇和指挥水平完全是两码事。当然,那些内外皆修的将领也有。比如说那岳飞,他就是武状元。可是这样的将领,完全是凤毛麟角的。

而看看那位江游击的表现,我们就已经知道,明朝的武官,尤其是内地的武官,他们的军事指挥水平有多么的糟糕了。

分析完了这场乱战,让我们再看看归德府城的情况。

当肖公公带着身边的一百多人,逃进了归德府城后,那归德府城上下立刻都大为恐慌。这时候,他们都什么也顾不得了。病急乱投医也好,捞救命稻草也好,反正他们向所有可以联系得上的地方,派出了求援的信使。而那位归德府的小吏,正是向吴世恭这个千户所来求援的。

第一百零七章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驱散了闲杂人等,齐县令和吴世恭吧那位送信的小吏,单独地迎进了县衙的内堂。等到那个小吏缓过来了以后,齐县令和吴世恭就让这位小吏详细地把归德府城的情况给他们俩交待清楚。

在齐县令和吴世恭不停地提问下,那位小吏总算是把情况说了个大概。他还告诉吴世恭说:他是趁着乱民还没有完全阻断道路,从乱民的缝隙处穿到齐县令这个县城的。不过估计这个时候,道路应该完全都被乱民封锁了。

边说话,那位小吏边边从身边掏出一个上面粘有三根鸡毛的鸡毛信,递给了齐县令。齐县令拆开信封,里面有三个小信封。

齐县令粗粗一看小信封上的字迹,就把鸡毛信递给了吴世恭。说道:“这都是写给吴千户你的。应该是没有错,上面是府尊大人的笔迹。”

应该说,刚才齐县令和吴世恭争吵的气还没有完全消,所以,齐县令也不读这些信,存心是要看吴世恭不识字的丑模样。最好让吴世恭来求他读信。

没想到,吴世恭拆开小信封,就这么一封封的看了起来。这倒让齐县令大跌眼镜,因为在明朝,武官识字的人数简直是太少了。齐县令忍不住在一旁嘲讽道:“没看出来,吴千户倒是文武双全啊!”

吴世恭得意地回了一句:“本官还是一个秀才呢。”

齐县令听了吴世恭的话,立刻是捧腹大笑,连眼泪都笑了出来。仿佛是听到了世界上最好笑的笑话一样。

看着齐县令的样子,吴世恭心中不禁想道:“这人脸上也不能够刻着秀才的图章。我真的是一个秀才啊,怎么到现在为止,就没有一个人相信我呢?”

吴世恭也不管那齐县令在一旁冷嘲热讽了,他开始细细地看着信上的内容。还好,这些信都写得比较直白,信中的内容,吴世恭也都看的懂。

这三封信,是吴世恭的三位上司分别写的。他们是:归德府的府尊大人,归德卫的指挥大人——赵铭老头和河南监军大人——肖公公。

归德府的府尊在信中,就是说了一通大道理。什么为国为民啊,除暴安良啊,武官的职责啊,这些内容。

赵铭老头的信中,就完全是和吴世恭攀交情了。在信的最后,他甚至提到了,吴世恭的徒弟——陶辛和赵铭老头还有些亲戚关系。那赵铭老头就是差一点儿没有喊出来:“快来拉兄弟一把啊!”。你还不要说,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许多人就会用,也就吃这一套。

而肖公公的信中,就完全是发急之下的撕破脸皮了。他明确地和吴世恭说:只要吴世恭带着人马到归德府城救援,哪怕只有一个人,甚至冲不进城,到归德府城墙底下露露面,那肖公公也就认命了。否则的话,那肖公公做鬼也不会放过吴世恭的。

吴世恭看着这些信,紧紧地锁起了眉头。他并不知道,归德府城现在是向四面八方都发出了救援信。归德府城中,所有的公鸡屁股上的毛,都快要被拔干净了。

如果吴世恭真的不去救援,只要在事后,吴世恭能够找出一个过得去的理由,这些上司在法不治众的原则下,也不能够把吴世恭怎么样。

吴世恭这时在心中就这么认为的:这是自己的上司们按照正常的程序,对自己这个千户所的兵丁,进行正常的军事调动。

军令如山的道理,吴世恭肯定懂。如果吴世恭不去救援的话,吴世恭就害怕自己的这些上司会秋后算帐。到了那个时候,就算是自己不被砍了脑袋,吴世恭这个署理千户的官职也肯定会保不住。我们都知道,对于现在的吴世恭来说,这个署理千户的官职简直是太重要了。

应该说,现在的吴世恭的处境是十分的微妙。他即不可以立军功,把自己的身份呈现到崇祯皇帝的眼前;又不可以在自己的差事上犯错,让自己的上司把自己的官职给免去。简直就是在走钢丝。

不过,考虑明白这些道理以后,吴世恭就发现自己将不得不去救援归德府城。可自己要带些什么人去呢?又该如何救援归德府城呢?

动用这些新兵丁,那是肯定不行的。这些新兵丁都是步兵。再说,吴世恭已经从那位送信的小吏嘴里知道了,肖公公率领的那些援军都是战兵,人数还有三千五百多人。就这样,他们还是被打了个大败。自己这四百名新兵丁带过去,那简直就是一盘菜。

吴世恭是根本不知道,虽然他的那些新兵丁,只接受了四、五个月的军事训练,可是他们的战斗力,已经丝毫不比肖公公率领的那些战兵的战斗力差了。甚至还稍微强上那么一点点。这也可以看出来,当时明朝的战兵,训练的水平有多么的低劣了。

那么动用的只有马队了。那就按照肖公公的说法去做。到时候,吴世恭就带领着自己的马队,冲开圣灵会乱民的大队,到归德府城墙下露上一面。至于以后该怎么办?那就到时候再说吧。

决定下来以后,吴世恭立刻和齐县令告辞,他现在要带着自己骑马的护卫,赶回到千户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