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疯狂(等候)-第2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哈哈哈——!”黄定也是高兴得大笑,“早就跟你们说了,咱们皇上可是真龙天子,海上的区区小龙敢冒犯吗?”
“正是!正是!”四周的人都是连连点头。
“还有!”黄定指着一位船老大说道,“那个猪头不错,拿过来给本官尝尝。天天吃鱼,都吃得反胃了。”
四周人们的脸上,顿时都浮现了几道黑线。
……
三月二十六日,大平军的船队沿着海岸线来到汉江入海口。之后,四艘炮舰进入汉江沿江上行,而其余船队继续沿着海岸线南下,于三月二十九日来到仁川港。
“来了!来了!郑大官人的船队来了!”
见到了船队入港,沉寂了一个冬季的仁川港码头立刻是热闹了起来。大批的朝鲜百姓都来看热闹,但更多的是码头上的朝鲜苦力。他们是通过搬运货物赚钱维生的,所以一群群苦力都分成了一团团,他们各自占据着自己的地盘,还防止他家的苦力进入。
在朝鲜,郑芝龙的船队名声响亮。自从满清成为朝鲜的宗主国,郑芝龙又与满清开始贸易以后,满清与郑芝龙的郑家就通过朝鲜开始了转口贸易,这里也成为了满清的一个重要的商道,仁川港也就逐渐地热闹了起来。
“不对啊!怎么这次的船这么破啊?”有位朝鲜苦力就奇怪道,“会不会不是郑大官人的船啊?”
“啪!”的一声,这位朝鲜苦力的头上,就被他的头目打了一下。那头目呵斥道:“你懂什么?郑大官人的生意做得太大了,咱们朝鲜可不放在他的眼里。郑大官人的大船,就跑其他方向,而来咱们朝鲜的,肯定就会差一些。你瞧船上的旗号,不是郑大官人的,又是哪一家的?”
听了这头目似是而非的解释,众苦力也就连连点头了。只要能赚钱,管他来的是不是澡盆子。
码头上虽然摩肩接踵,但是正中间却空出了一大块空地。而在这块空地上,几位朝鲜官员点头哈腰地站在十几名清兵身边,他们都围着领头的那位牛录额真,正在大拍着朝鲜马屁。
占领朝鲜以后,满清就在朝鲜常驻了一千清军。而在朝鲜首都——汉城,驻扎有五百人马,而在开城,就驻扎有三百旗丁。至于仁川港,就有着一个牛录二百旗丁了。而这位牛录额真,正是清军驻仁川港的最高指挥官。
对于八旗旗丁来说,驻扎朝鲜可是一个美差。在朝鲜官员精心的服侍之下,每一位清兵都仿佛是朝鲜的太上皇,孝敬不断、美女不断。而且又无战事,日子过得是逍遥自在。
所以为了平衡起见,八旗也就轮流驻扎朝鲜。每一旗驻扎一年,让所有旗都发发财。这么一来,那些驻扎在朝鲜的旗丁也肯定是狠命搜刮了,他们就是要抓紧时间,并抓住每一个来钱的机会。
而郑家船队的到来,正是这些清兵发财的一大来源。虽然大宗货物的交易,都有着各旗旗主、王爷贝勒的背景,轮不到他们这些小兵来惦记。但是光郑家的打赏,就能使得这些清军小兵吃得盆丰钵满,所以这牛录额真就在今天亲自带队了。
眼见着领头的那艘大船落下了帆,缓缓靠近了码头。而朝鲜苦力们也都忙碌地在系缆绳。搭跳板。
几名清兵正在对大船指指点点,说笑着些什么。而大船的船舷边上,一位年轻人正在向着清兵和朝鲜官员们在挥手致意。
看着那年轻人好像是郑家船队的主事人,朝鲜官员连忙都是拱手还礼。而清军的那名牛录额真却叠起了胸膛,他心中还在暗想道:“咱可不能丢了国族的脸。这些卑微的商人,哪里值得咱们勇士还礼呢?”
见到跳板已搭好,那名年轻人就给了那牛录额真一个灿烂的微笑。接着他大声叫道:“预备!”
船舷边的船板上突然冒出了一队火铳手,他们手持着已经点燃火绳的火铳,瞄准了站在码头正中的那群人。
“放!”
还没从惊愕中清醒过来的牛录额真,只听到了一阵巨响,接着就感到自己的胸部和腹部被重重地几击。接着他就眼一黑,身一软,完全是失去了知觉。
“一群傻逼!”看着躺在血泊中的清兵和朝鲜官员,指挥射击的黄定轻蔑地说道。
紧接着,一群全副武装的士兵冲下了船,他们立刻在一名曾来过仁川港的船工带领下,向着清军设在仁川港的驻地杀了过去。
而在码头上的朝鲜人,看到船上杀下来一队气势汹汹的士兵,他们顿时是大乱了起来。
“海盗来了!倭寇来了!”有些不明状况的朝鲜人大叫道。
而这些叫声。顿时让整座仁川港立刻变得混乱不堪了。
第九百三十九章实在是太轻松了
“快些整队!动作都快一些!”黄定脸色铁青地大叫道。
在攻入仁川港以后,消灭港内的二百清兵倒没有花费是么气力。可是让船队靠码头、士兵下船和卸货,却足足花费了两天的时间。
当战斗在码头打响以后,“海盗和倭寇”的恐惧像瘟疫般传遍了整座仁川城,等到大平军需要苦力的时候,他们却惊讶地发现,城内的苦力都找不到了。看起来,经常受到倭寇骚扰的朝鲜人,逃跑起来真的是“训练有素”啊!
可是这次水师陆战队的登陆,讲究的就是个兵贵神速。在原先的计划中,黄定将要以最快的速度攻至汉城,使得朝鲜的清军和朝鲜军都不敢轻举妄动,只敢躲藏在汉城之内。以此来掩护冈萨雷斯的陆战队主力的到来。可是在码头拖了两天时间以后,这个计划也就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逃出城的清军和朝鲜人,应该早就把大平军到来的消息四处传播了吧!
“将军!您可是有着大气运,是否赐小的一个东西,放在船上避避邪?小的的船队还要来回跑上几次呢。”运送这支部队的船老大,对着黄定谀笑道。
“去去去!”黄定不耐烦地挥挥手道。他的心中还嘀咕着:“我又不是女人,每个月都有那个脏东西来辟邪!”
“行行好吧!将军!”那船老大就发急了,“看在平安地把将军送到的份上,请将军赐些东西吧!随便赐什么都行。”
“出发!”黄定也不理睬这个船老大。翻身上马道。接着,他就对想要拉住他战马的船老大说道:“别挡路!真的想要,把我那啃过的猪头供起来吧!”
看着黄定率领部队离开。那船老大也是一脸无奈,突然他的眼一亮,对着自己的水手大叫道:“听到没有,快把将军吃过的猪头供起来。找不到,老子就把你们扔下海。”
……
果然是好的不灵坏的灵。黄定带着部队只走了半天,就遇上了一支由清军率领的朝鲜军队。
当仁川港失守的消息传至汉城以后,朝鲜君臣都是大惊。他们立即把驻守在城内的清军参领召来,共同商议该如何处理这一突发事件。
可是刚一开始商议,所有人都尴尬地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都不知道攻占仁川港的是哪一支军队。应该说。大平军的船队是打着郑芝龙的旗号的,就算是没想到这是大平军的水师陆战队,也应该想到是郑芝龙的部队。
可是仁川人民那“海盗和倭寇”的叫喊声也太响亮了。所以朝鲜君臣也判断:也有可能是海盗和倭寇打着郑芝龙的旗号,偷袭仁川港。想要到朝鲜再次抢掠。
而那清军参领一估算。上岸的敌军最多也就是三、四千。可是无论是郑芝龙的部队,还是海盗或倭寇,都根本不会是天下无敌的八旗国族的对手。
于是那清军参领就自告奋勇了,他要把驻扎在汉城内的清军带上了三百,又让朝鲜国王召集汉城附近的朝鲜部队,要一举把这支来犯的敌军赶下海。说实话,此时的清军确实都是骄兵悍将,他们的骄狂之气确实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一听自己的主子爷出马了。朝鲜君臣当然是欣喜若狂。于是他们立刻把汉城附近的朝鲜部队召集了七千,交由清军参领率领。雄赳赳、气昂昂地向着仁川杀去。
可是一遇上黄定的陆战队,朝鲜军队的将领就纳闷了起来。当时的朝鲜,是全面学习中国的,所以他们也是文官领军。可是打仗毕竟还是需要将领,有一位老将就有着与倭寇打仗的经历,他一看,对面的部队即没有兜裆布,又不是使用太刀等短兵器,这明显就不是倭寇和海盗嘛!
要知道,就是郑芝龙的部队,也在跳帮作战中使用短兵刃,而且太刀的使用也很普及,所以眼前军队的来历,就成为了一个谜。
所以当这位朝鲜老将,他把自己的疑问说给朝鲜主帅听了以后,所有的朝鲜将领们都疑惑了起来。可是朝鲜将领们的疑惑,立刻召来了那位清军参领的叱喝。在那位清军参领眼中,敌军只有区区二千多人,只要国族三百铁骑一冲,怎么样也会把其冲垮的,有必要管他们是哪里的部队吗?
于是双方就开始了展开列阵。大平军当然是一个标准的步骑炮方阵,而清军的三百骑兵就排在了最前列,后面紧随着就是朝鲜的大军。
而当大平军这个经典的阵形一拿出来,那位清军参领心中就是“咯噔”一下。对于这支能抗衡清军的强军,那位清军参领可是心知肚明。于是他阻止住清军骑兵的冲阵,想要让朝鲜炮灰们先上,自己则是躲在后面,先看看战况再说。
可是那位清军参领出尔反尔的举动,就让朝鲜将领们的疑惑更深了。于是他们也不愿意先上前,于是清军和朝鲜军就开始互相“谦让”了起来。
清军和朝鲜军在“谦让”,水师陆战队可不会等。等到自己的阵形一排好,大平军就在黄定的号令下,小跑着向着敌军发起了冲锋。
而清军和朝鲜军一边在“谦让”,一边也是越来越胆寒,看到了大平军冲锋而来,他们顿时都士气全无了。等到大平军第一轮的炮弹落下,他们整支部队就犹如雪崩般,是完全崩溃了。
一见清军和朝鲜军崩溃,大平军带至朝鲜的二百多骑兵立刻是发起了冲锋。朝鲜的主帅和将领们都是打马就逃,清军参领也是打马就逃。可是他们是在部队后列的,逃起来就较为方便,可是站在最前排的清军骑兵,他们可就悲催了。
这种毫无抵抗的追杀,真是畅快淋漓。清军的骑兵一下子被斩杀一百多,而朝鲜部队也被杀、被俘了几百人。尤其是朝鲜的部队,都是汉城附近的农奴凑起来的。他们一逃散,就根本不可能收拢起来。所以大平军只是列了列阵,就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了。
第九百四十章臣服
那几名朝鲜主帅和将领鞭打快马,亡命地逃回了汉城。
那名清军参领也鞭打快马,亡命地逃回了汉城。
接着一百多清军残兵鞭打快马,又亡命地逃回了汉城。
然后……然后汉城的城门就紧闭了,死活也不肯开。由此可见,那些溃逃的朝鲜士兵真的是有先见之明,他们就算是逃到了汉城,也进不了城。还不如到乡下去躲猫猫呢。
反正不管怎么样,这次清军和朝鲜军是七千多兵马出去,回来的却还不到二百人。可更令人吐血的是,经过了这么一战,朝鲜国王以及大臣们还是不知道,敌军到底是哪里的军队。
应该说,那名清军参领和某些清兵是心知肚明的,来的就是新建立的那个大平朝的军队。可是让那位清军参领又能怎么说?难道自爆己丑?
要知道,朝鲜对中原王朝的恐惧和敬畏是深入骨髓的,甚至在当年丰臣秀吉大军侵入朝鲜以后,朝鲜国王愿意把整个朝鲜并入大明朝的疆土,接受大明朝的保护。所以后来的朝鲜索性就走上了极端,他们根本不发展自己的军备,反正有大明朝为他们打仗嘛!
而满清为了维持在朝鲜的统治,不仅两次出征朝鲜,还在朝鲜大肆宣传中原王朝的无能和大清国的军力强盛。所以每当对明作战取得胜利,满清都对朝鲜大肆宣传。当然,这宣传的水分也相当足。两军的战损比更被宣传出了个夸张的数据。
可是在这次惨败以后,难道这清军参领说:来的就是中原新建立的大平朝的军队,他们的战斗力……不比清军差?就算是那位清军参领有受虐倾向。那也不能自己打自己耳光啊!
于是那清军参领就模糊敌军、岔开话题、推卸责任,只逼着朝鲜国王诛杀那名统帅朝鲜军的文官,要把战败的责任推到了朝鲜人身上去。
不过朝鲜君臣也没识破那清军参领的小伎俩,或者说,识破了也不说穿。既然太上皇发话了,那就送一个臣子的脑袋让他高兴高兴。可就在此时,朝鲜君臣终于知道。来的是何人的军队了。
这次黄定向汉城进发,并没有留手,他把首批到达的水师陆战队一个团。二千四百多人马,全部带了出来。
既然已经决定去汉城,就没必要在仁川留有部队。留上一、二百人也没用,根本挡不住朝鲜可能出现的大军。但是如果把这个团全部留在仁川。那也是等着朝鲜的大部队来围攻。还不如虚张声势,攻到汉城城下,吓得朝鲜人探不清大平军的虚实呢。
至于第二批冈萨雷斯的主力?反正仁川港又没什么炮台防御,完全挡不住水师陆战队强行登陆。就是真的来了一支朝鲜部队来阻挡,朝鲜的海岸线这么长,不会随便另找个港口登陆吗?所以黄定也就只考虑自己的部队获取战果了。
说实话,在战前,水师陆战队其实没想过要去攻打汉城。加上冈萨雷斯的人马。水师陆战队首批登陆的也只有七千人,他们还要尽快地北上至鸭绿江边。给予满清侧翼以压力,所以不会在朝鲜国的首都多加纠缠。
可是让黄定大跌眼镜的是,朝鲜的部队是如此脓包。根本还没交战,比自己人数多了二、三倍的朝鲜部队就会全军溃败。那么黄定肯定要趁火打劫,那就一口气追杀到汉城脚下吧!
既然已经追到汉城,那就要耀武扬威一番了。什么驰马绕城,什么骂阵,反正怎么恶心怎么来。可这一恶心,就让城墙上的朝鲜官员听出了蹊跷。来的这队敌军,说的可是明明白白的汉语啊!
当这消息一传到朝鲜国王和几位辅政大臣耳中时,他们的想法立刻就多了起来。什么汉人海盗、天朝派兵等,反正是猜测很多。不过再怎么猜,总不会得到真实的答案,于是在一番密议以后,他们准备瞒着城中的清军,私底下派使者出城,去打探一二。
当天傍晚,一名胆大的朝鲜官员从吊篮中坠城而下,来到大平军的营中。而黄定也接见了那位使者。之后,黄定就向那位使者宣称:这是中央帝国对朝鲜国的征伐,而黄定的部队只是先锋,随后的几万大军也正在来朝鲜的途中。
这意外的消息一下子把那位使者搞蒙了,他连忙询问天朝前来征伐的原因。
于是黄定说了一番朝鲜国背信弃义的理由,并重点指出:朝鲜使者竟然在大平朝的开国大典上不参拜,此乃朝鲜小国对大平朝皇帝的蔑视,大平朝必将朝鲜小国灭亡云云。
这个理由一说,立刻让那使者是目瞪口呆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信息不畅所引起的。
因为冬季海路不通,陆路又掌握在满清的手中。所以直到现在,朝鲜只知道大明朝的北京城已被攻破,崇祯皇帝也已驾崩。但是他们却并不知道,吴世恭的大平朝已经建立起来了。
而且那位在开国大典上被驱逐的朝鲜使节,也因为无法回国,现在还居住在北京城的郊外呢。所以朝鲜君臣根本就不知道,在大平朝的开国大典上发生的那一幕。
对于大平军的讨伐,指责朝鲜的背信弃义,朝鲜君臣还可以寻找一些理由来辩解一二。可是对于大平朝皇帝的不行参拜,现在这位使者就没办法解释了,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那么又如何来解释呢?
无奈之下,只能问题上交。于是那位使者对黄定是好话说了一箩筐,接着又询问天军想要什么条件?让朝鲜消弭掉这场战祸?
面对着送上门来的竹杠,黄定倒也没有狮子大开口。除了索要一批粮草补给以外,黄定提出了三个条件:一、交出汉城内的清军,并让大平军入内驻扎;二、大平军在朝鲜境内的军事行动,朝鲜军队不得阻碍;三、恢复大平朝对朝鲜国的宗主国地位。
本来黄定还想要朝鲜派兵,共同与清军作战呢。可是看到朝鲜军队的那副孬样,黄定是坚决的不要这种猪队友了。
不管怎么说,那名朝鲜使者今天也有收获。把黄定提出的条件记下以后,他连夜又从城墙上吊进城,入王宫禀告去了。
而在这时候,朝鲜国王和几名辅政大臣并没有休息,他们也急盼着那名使者的消息呢。等到听闻了大平军提出的条件,他们也急切地商讨了起来。
其他条件都没有异议,他们都准备答应城外的大平军。可是对于第一条,朝鲜君臣就有些举棋不定了。不是因为汉城不可以让大平军进入,而是因为要献出城内的清军。朝鲜君臣害怕这一举动将激怒满清,万一大平朝不敌满清,清军会再来报复朝鲜。
而这一商议就一直拖到了天亮,于是战况又发生了突变。
四月初四日凌晨,由汉江口顺流而上的四艘大平军炮舰,开至汉城水门附近,向着城内开炮。而这阵炮击一下子把朝鲜君臣给吓清醒了。
接着在四月初五日,第二批水师陆战队四千一百人马,在冈萨雷斯的率领下,同样在仁川港登陆。而随同船队一起到来的,还有常猛率领的垦荒商行管理人员上百名和五百名商行护卫。
由于冈萨雷斯的船队有着郑家的船员领航,他们不是沿着海岸线走的,而是走得直线,再加上大船的船速也快,所以这批船队也只比黄定的船队慢上了几天。
而当两军汇合以后,朝鲜君臣也就立刻下定了决心。再怎么说,大平军的威胁是眼前的,而清军的报复那是未来,还是先过了眼前的这一关再说吧!
于是朝鲜国王又偷偷派遣使者出城,并且提出:献出城中的清军可以,但要大平军亲自动手。朝鲜只能偷放大平军入城,不承担抓捕清军的任务。
到了这个时候,朝鲜君臣还在自欺欺人呢。
之后就一切顺利了。汉城内也就三百多名清军,怎么样也挡不住近七千的大平军。再加上有着朝鲜派出的领路党,整个绞杀任务是无惊无险。
可是当大平军一控制住汉城,他们就立刻包围了王宫,并把朝鲜国王控制了起来。冈萨雷斯毕竟是到东方殖民来的,他的殖民经验是相当丰富。于是他就要通过控制住国王,并在朝鲜朝廷上扶持起一批亲中的大臣,以此来维持对朝鲜的殖民统治。
接着就在常猛的主持下,大平朝与朝鲜签定了一系列的条约:把济州岛割让给大平朝;没收亲清的朝鲜大臣财产,并全部作为对大平朝的赔偿;朝鲜除了治安部队外,不得拥有军队,整个国家的防务和外交由大平朝来承担,但朝鲜每年将支付相应的军费;以白菜价购买朝鲜大批林场矿山,并与朝鲜国王和亲中大臣们一起合股开发;全面推行汉语教育;全面通商等。
而这一系列的条约的签定,是把朝鲜完全纳入到了大平朝的殖民统治中。而且朝鲜对于这一系列的条约并无什么抗拒心理,因为他们已经对成为中央帝国的藩国是习以为常了。甚至朝鲜的森林、矿山等,因为以前根本无大用,所以本来就没人开发。而现在因为垦荒商行的开发,使得朝鲜国王和亲中大臣们都是大发其财,所以从内心里,他们都拥护大平朝如此“英明”的统治。
到了四月底,大平军第二批水师陆战队开到时,朝鲜的驻军已经是达到了一万三千余。冈萨雷斯、黄定就在汉城留下了一千兵马和商行护卫,他们就带着其余的部队开始了向北推进。
第九百四十一章被逼决战
穹源元年四月二十三日,盛京。
当得知了仁川港遭受攻击以后,仁川港一些清军溃兵就立刻疾驰回辽东报信。接着,当大平军开至汉城兵临城下时,清军再次派出了急报信使。这两批信使先后来到多尔衮的军中,一知朝鲜有急,多尔衮就立刻召集了满清各旗旗主和亲贵,回盛京商议这一突发的战况。
“哈哈哈——!没想到咱们遇上了这么一个蠢货。不集中兵力与我大清国健儿决战,却一会儿派兵到蒙古,一会儿派兵到朝鲜,难道他们会撒豆成兵?这汉狗也就只会用那分兵几路的伎俩了。咱们还是用父汗的老法子吧!任他几路来,咱就一路去。集合所有部队出山海关,攻到北京城。就是汉狗再有什么花招,也都会烟消云散的。”刚赶到的多铎听了朝鲜的战报,立刻咋咋呼呼地说道。
可是多铎的话并没有引起什么共鸣,其他的人暂时都沉默不语着。
这时候在座的可都是满清掌权的人,他们也同样都是沙场宿将,因此,这些满清亲贵都对目前的战局有着清醒的认识。
原先清军战前所制定的计划就是围点打援,围住宁远、镇远两城,围歼来救援的大平军。可是现在的大平军根本对二城一关的清军不加理睬,反而去攻打蒙古草原和朝鲜,从现在的战况就可以得知,清军的围点打援计划其实已经是破产了。
而现在的清军变成了没有选择。他们要么不惜兵力,强攻下宁远、镇远两城;要么真的如多铎说的一样。集中主力出山海关,与山海关外大平军的主力决战。
可是这样攻守一易位,大大增加了清军伤亡先不说。而且将完全陷入了大平军的战略布局。只要是有经验的将领都明白,只要按着敌军的战略布局来打,那就是失了先手,基本上就会落入到一个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去。
当然,清军还有一个选择,就是不理睬四周的大平军,就是在宁远、镇远两城慢慢打。可是这么一来。就算是宁远、镇远两城被清军攻下,可是草原上的亲满清蒙古部落将被削弱,而朝鲜又被大平军经营安定。那么满清将立刻陷入大平军的三面合围之势,就是慢慢磨,最终也会把满清磨死。所以清军绝不会做出这种“安乐死“的选择。
“那吴逆的汉军为何会出现在朝鲜?”代善奇怪地问道。
“听说是坐海船,从海面上过去的。好像他们还是坐着福建郑芝龙的船。”济尔哈朗回答道。
“这汉狗就是狼子兽心。”阿济格立刻是破口大骂道。“那郑一官。又派人来盛京求得归顺,又给吴逆海船。刚说过的话,转眼就吞到肚子里去了。”
“现在朝鲜出现了多少汉军?”一旁的多铎问道。
“听说几千人吧!汉城的人马已经被围,开城的健儿也准备撤了。如果不派大军,估计朝鲜很难保住。”代善答道。
“那就好!”多铎立刻提起了精神,“十四哥!给我五千兵马!我再到朝鲜边境带上那里的旗丁,凑个上万人,就能把朝鲜解决掉。十四哥你们也可以按照原先的计划去做。”
“老十五!别胡说!”代善拿出二哥的派头。对多铎呵斥道,“既然汉军可以第一次坐海船渡海到朝鲜。那么他们就能做第二次。可能你带兵到汉城时,他们已经有了上万人了。而且你能保证第二批汉军一定到朝鲜吗?如果你把盛京以东的兵都带到了朝鲜,汉军却在辽东上岸,那么盛京都有可能遇上危险。”
“哄——!”,听到了代善说起,大平军可能通过海岸线随意登陆的可能性,满清的亲贵们立刻都是交头接耳了起来。
……
“咳咳咳!”,多尔衮故意咳嗽了几声,让众人保持安静,接着说道:“如果吴逆的船够,他一次也不会只送几千人了。就算他能多跑几次,到朝鲜的兵也最多一万。十五弟!就给你一万五千兵马,五千咱们的八旗,一万汉军旗。给你便宜行事!如能攻到汉城,把朝鲜国王掌握在手中最好;如力有不逮,也要在鸭绿江边挡住汉军,不得让汉军侵扰咱们大清国的基业所在。”
“是!十四哥!”多铎领命道。
多尔衮接着说道:“这打仗,纵然有千般计策,万种手段,归根结底,看的还是实力。当年父汗十三具甲起兵,遇上的危难不知有几许?不是照样开创了咱们大清国的基业?而那吴逆虽然奇思妙想,出兵蒙古草原和朝鲜,但他有这么好的胃口吗?”
“一分兵,挡在山海关外的汉军肯定会兵力薄弱。那我大清国就打他兵力薄弱之处。传令下去:即刻清点各军,都集中至山海关,本王亲自领军与吴逆决战。只要破了山海关外的汉军,吴逆的北京城就是垂手可得。他在外面就是再多放几招,只要没了北京城,还不是无根浮萍?”
“还有!二哥!你留在盛京主持全局,有什么危局可要及时应对!”多尔衮吩咐道。
“好!”代善答应道。
“郑亲王!”多尔衮又对济尔哈朗说道,“你亲领沿海的部队,绝不能让汉军坐海船上辽东!”
“是!”
“十三哥!”多尔衮接着对阿济格吩咐道,“你和索尼他们一起,还是要困住宁远、镇远两城。此次出山海关决战,本王将从围城的部队中抽调一些,所以你一定要小心了,防备城中的汉军冲出城,破了包围圈。”
“是!”
“再传令下去!让阿巴泰不要在草原上磨蹭了。快些带兵回来,准备与汉军的决战。”
“喳!”
……
等到所有的人都散去,多尔衮转回到自己的书房。而在书房中,洪承畴正等着多尔衮呢。
见到了洪承畴,多尔衮立刻开口问道:“洪先生!你可知原先的汝宁吴总兵是何样之人?所有的详情,请与本王细述之。”
洪承畴看了看多尔衮的脸色,开口说道:“吴长敬此人……”
……
第九百四十二章厉兵秣马
在穹源元年发生的平清决战之前,大平军相继使出了两招妙手——出兵蒙古草原和跨海征伐朝鲜。而这两招完全就是打在了清军的盲点上,更是打在清军最痛的软肋上。被逼无奈,清军也只能主动出关,与布置在山海关外的大平军主力展开决战。
由此可见,当时皇太极反复叮嘱的,让多尔衮不要放弃北京城的遗言是多么的富有远见。假设一下,如果当时清军和汝宁军在北京城僵持住,由于北直隶已被大顺军和清军打空,根本无法供应粮草补给。
而没有后勤保障的汝宁军,面对着刚从关内抢掠了大批物资的清军,最终也只能无奈地退出北直隶,退回到黄河、太行山一线。至多也就是把在京城外城的薛呈麟和前明太子朱慈烺等人救出来。
而在这以后,汝宁军将沿着黄河,陷入到与北方战线清军的长期拉锯战中,根本没办法开辟第二条战线,更不用说去救援辽东的宁远、镇远两城了。至于出征蒙古草原和朝鲜?那就完全是幻想了。
甚至这么一来,汝宁军都放不开手脚去进攻陕西的大顺军、四川的大西军和江南的弘光小朝廷。整个天下将完全处于军阀混战之中。
当然,如果在京城决战中,汝宁军大胜或者清军大胜,那局面也将完全不同。可是按照当时的两军情况来看,双方僵持的可能性也就是最大的。
可是由于满清内部的争权夺利,当时的多尔衮不得不下令全军撤回辽东。虽然多尔衮有着千种理由、万般无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