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疯狂(等候)-第2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前明的勋贵也是如此,他们也将保留前明的爵位,每代递退,没有禄金。但所有归顺勋贵的家财将不会没收。这也是吴世恭的亲戚,有着太多前明勋贵的缘故吧!
第九百零九章新朝新政(二)
比较例外的是前明太子朱慈烺。吴世恭将会奉送他三万两安家费,并且等到凤阳收复以后,把其全家安置在朱家老家,为大明皇帝祭祖守坟。而且朱慈烺的爵位也将只会递退一次,等到退到侯爵后,将不再递退,一直保留着这个爵位。
在大平朝成立之前,许多人,甚至有一些前明官员都向吴世恭密奏:要从**上全部消灭这些前朝余孽,防止有人以他们为号召,举兵造反,威胁到新朝的统治。不过到了最后,吴世恭还是选择了这种比较“温和”的处置方法。
看起来吴世恭是有些妇人之仁,不过吴世恭也有着自己的想法。毕竟有野心的前明皇族数量较少,许多人都安于享受,没胆量再提着脑袋造反了。
而且现在大平朝治国的总原则就是——稳定。如果把前明皇族杀得血流成河,总会造成一定的人心惶惶。甚至有些要归顺的前明皇族都要抵抗到底。这么一来,其实是造成大平朝不安稳了,起码也要花费大量的军力和财力。
还有一点,汝宁军崛起的速度太快,几乎是把前明的官员全盘接受。而在这些人之中,根本分辨不出谁有异心。如果有这那些前明皇族作为吸引,让一些有异心的人一起举兵造反。大平朝就可以聚而歼之,反而可以事半功倍。
说到底,就算那些前明皇族真的是造反迭起,吴世恭也可以等到消灭了南明、满清、大顺和大西以后。再来个最终解决嘛!当然,这些前明皇族如果老老实实,吴世恭也不想用那狠辣手段的。
三、在《大赦令》中。也把满清和蒙古部落包括进去了。其实这就是一个伏笔,为吴世恭以子虚乌有的“黄金家族”身份,统治关外的蒙古部落和辽东女真,做好一定的舆论基础。当然,这对天下的汉民是绝不能公开的。
其次是《招贤令》:
《招贤令》的核心内容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只要在大平朝建立之前的,所有秀才以上有功名的士子,只要提出申请。都可以在大平朝做官。
完全可以这么说,这个法令一颁布,就将会震动整个天下。这将把天下的读书人一扫而空。让天下士子皆归心。
当然,这里有两个技术性的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有没有这么多的官位?毕竟天下秀才以上的士子有着几十万人;另一个是国家的财政支出是否吃得消?因为这么多官位的俸禄,将会是一笔庞大的数字。
关于官位问题,本来大平朝就将会建立起很多新衙门。再加上地方最基层的政权机构。将从县一级下放到乡一级,这将多出来十几万的新官位。而且大平朝还将在每个乡、县,建立起国立的学堂和医馆,许多士子经过专业培训后,也将会到这些学堂和医馆任职。
至于财政问题,大平朝就将鼓励工商业发展了。与前明不同,包括皇族在内的,大平朝所有人都将纳税。而且工商税的额度也将提高到十分之一。
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的士子都愿意出仕的,毕竟有些人或者年老体弱。或者“心向前明”。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多余的官员也会自然淘汰,大平朝也将恢复到正常的官员数量之中。
不过在《招贤令》中,有着四大重要改变:
一、科举制。在未来十年中,原先采用八股文的科举制就会得到逐步改革,最终将采用分级考试,限制年龄的方法。
大平朝将逐步推行全民教育。只要适龄男童,都将进入一级学堂学习三年。在三年结束后,将考试选拔,挑出一部分优秀的,进入二级学堂学习。以此类推,一直到最高级的五级学堂。这其实就是现代小学、高小、初中、高中和大学的翻版。就是通过这样的层层考试,最终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充为朝廷官员。
当然,细则也就不详叙了。而大平朝的做法,不仅仅是选拔人才,而且是要做到全民扫盲。不过这也要看朝廷的财政收入,更是要一步步来。吴世恭估计,如果能在二十年内达到一个雏形,那就可以很满意了。
二、科举内容。在新科举的内容中,一开始,《四书五经》还是占有主导地位,而且对外声称还是进行着儒家教育。但是在其中,吴世恭还是塞进去相当多的私货的。
新科举将分为五个科目:文学、品德、算术、自然和体术。其中文学和品德当然都是自《四书五经》而来,最多加上些忠君爱国、集体主义等教育内容。而算术和体术,本来的科举对此不很重视,但这两个科目还是在儒家六艺之中,所以加入此内容还算是说得过去。至于自然,也无非是几何、物理和化学的集合体。为了加强学生毕业后工作上的能力,知道些这样的知识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也未遭到太多人的反对。
尤其要指出体术。吴世恭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去上体育课,他是把军事训练贯穿到了体术科目中。实际上是进行一种全民军事训练,为万一发生的全民军事总动员做好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吴世恭加强教育的做法,所有的文武官员都是清一色地赞同。最多是在某些科目的设置上有些微词。
三、官位设置。因为大平朝多了乡一级的机构,所以官员的分级将会增多。所有的新任官员也将从基层做起,特别优秀的,才会在朝廷和地方来回任职。以免原先的科举那样,一旦金榜题名,就入翰林院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不知民间实情。
而且大平朝还将打破官和吏的分界线。一些吏员的头目,将成为最低级的官员,而吏员中优秀的,也可以提拔成为官员。其实这也是现代公务员制度的一种雏形。
四、任官资格。大平朝任官者,除了在五级学堂毕业者中考试选拔之外,还有退役的超龄武官有资格任职。这也是提高军人地位的一种方式。当然,工匠中有着大匠称号者也可以任官,不过他们最多也就是做个技术官员。
第九百一十章新朝新政(三)
最后是《惠恩令》了。
《惠恩令》的一部分内容是新皇登基的常用套路。比如说:大赦天下、开恩科等。
而另一部内容就比较震撼了。在《惠恩令》中提出:永久取消人头税、取消徭役、逐步取消奴隶制等。而且开始提倡人口有限的流动。
值得注意的是,《惠恩令》中并没有“免天下钱粮一年”的内容。不过因为取消了人头税和徭役,百姓的负担其实已经大大减轻。
尤其是徭役,这是古代百姓的一个沉重负担。但是由于官府也需要大量的劳力进行些“公共事务”,如果用银粮雇佣劳力,那官府的财政压力也将会变得很大,所以这也是古代的一大社会矛盾。
而大平朝虽然取消了徭役,但又规定了:每个男丁在一生中将服兵役三年,其实这也就是变相的一种徭役。反而是因为全民都要参军的缘故,能尽量保证军人的地位不会下降。而且大平朝的军队,也将采取职业的军官、军士加服兵役的义务兵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和动员能力。
至于取消奴隶制和人口有限的流动,无非是减少阶级矛盾,鼓励工商业的一个举动。不过这些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吴世恭也就准备,规定一个期限,再逐步地施行这项法令。
而在《惠恩令》中,吴世恭首先采用了“华夏人”的概念。只要是遵循“华夏正朔”的所有人,不分民族、肤色等。都是大平朝的子民,在大平朝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换句话来说:就是信奉中华价值观,学习华夏文化的所有的人。都是“中国人”。这也是吴世恭模糊自己蒙古血统的一个举动。
当然,不信奉中华价值观的“蛮夷”,将不受到大平朝的保护。如果剥夺那些“蛮夷”的财产,或者俘掠他们为奴,那……反正自己可以想象。
宣读和解释了新法令以后,吴世恭开始宣布大平朝的新政和朝廷机构设置。
首先,吴世恭就明确了皇族的定位问题。之后。他就宣读了一长窜受封的皇族成员名单。例如皇后薛雨霏、太子薛呈麟等。
比较滑稽的是,除了追封自己的亲生母亲以外,吴世恭还册封了俩位太上皇、俩位太后。分别是自己的父亲吴惟忠夫妻和岳父薛濂夫妻。而其中父亲吴惟忠续弦的那位新侯夫人,她的岁数竟然比吴世恭还小,不过这次照样被册封为太后。
不过在其中,还是有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太子薛呈麟的姓氏问题。这次他依然没有改姓为“吴”。而这个问题,说得夸张一点,一旦处置不当,可能就会动摇国本。但是吴世恭依然未提,而众文武也这么含糊了过去,看起来也只能延后解决了。
但是接下来吴世恭对于皇位的一些决定,就震惊了在座所有的人。
一、皇帝的退休制。吴世恭规定了:皇帝年满六十将会退位,不再处理国事;
二、继承人的次序和资格。皇位的继承人将遵循嫡长子的规矩。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皇族成员和官员不能改变。
而即位的新皇帝也要遵循以下规矩:年满十六周岁;通过文事武功的考核等。一旦不符合要求。就将成为“虚君”,由内阁暂时总理国事。内宫绝不可以干政。如果皇位继承人的智力和品格有重大缺陷。那就将顺补等。
三、皇帝的退位制。一旦皇帝怠于国事或者胡乱理政,搞得民沸人怨,可由内阁提出弹劾,再由重臣通过,最后全民公决通过,逼迫皇帝逊位,交由继承人顺补。
这一制度,其实就是逼迫着皇帝勤政。而且要关心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民间疾苦。不再出现前明那种三十年不上朝或者木匠皇帝的奇葩。
四、全民公决制。每五年,全民都将对皇帝的执政做一公决。如公决的票数太低,将对皇帝做出:警告等处罚。当然,最高的处罚就是要皇帝逊位。不过还有一点,如果连续几位皇帝都因为票数太低而逊位,那将启动取消皇位的全民公决。
一旦这个全民公决通过,就将取消皇帝制,以后也将不再设皇位,国家将转为共和制。所以说,吴世恭所创建的也就是个“最终皇朝”。
可以看出,如此重大的皇权改动,将对皇帝提出很高的要求,也是君权的一大让步。不过吴世恭就考虑得比较远,他是为未来家族的延续做准备呢。
吴世恭相信:凭着他开国君王的威信和能力,吴世恭本人和子孙这几代人的皇位,应该是没有威胁的。但吴世恭不能保证,将来皇族中不会出一个不孝子。与其到时候亡羊补牢,还不如现在就防微杜渐。
还有一点,有了这样的制度,起码也给天下百姓多了一个选择。万一他们活不下去,他们也可以通过全民公决把皇帝赶下宝座,起码不会铤而走险造反了。这也有利于国家的稳定。说的极端一点,就算是吴世恭的后人失去了皇位,他们还是能保存着家财富贵度日的,起码没有性命之忧。要知道,原先那些亡国之君的下场可都是很悲惨的。
接着,吴世恭解读了新朝勋位和官员职责问题。
大平朝的勋位,除了公、侯、伯三个爵位以外,另有一个勋爵。而爵位的获得有两个途径:一是战功;二是入阁为相。
而战功获得的勋位将世袭罔替。入阁为相的勋位,除开国和立有极大功勋之人,一般只由本人受勋。不过所有的勋位,也只是身份的象征。朝廷将不发俸禄,只给予荣誉称号。反正这细则将在以后确定。
关于官员,首先确定的就是重臣。以后在朝廷中,内阁诸相、所有侍郎以上官员、各省巡抚、各藩地总督、十位大司寇(**官)、十五位都督府提督,以及一部分勋贵代表和御史台高级御史,还有国老(就是致仕的内阁宰相)将为朝廷的重臣。而这些重臣将共同治国,不以论政而治罪。
而对于知府、知县等亲民官的考核和升迁,将以以下的标准来进行:
经济状况和钱粮税收。对于每个地区,每年的财政税收都将比较排名。排名高的亲民官将优先升迁。这也将杜绝前明那些亲民官,不收官绅税收来邀名,最后导致朝廷财政崩溃的恶果发生。
民生。每个地区都将力所能及地开设学堂和医馆,让治辖的百姓可以接受教育和医治病情。其他还有一些方面,比如提高百姓的收入、兴修道路和水利等,也将归于民生之中。
稳定。每位亲民官要对治辖内的治安负责。尽量不引起**,尤其防止造反和盗匪横行的状况发生。如情况危急,亲民官可以要求当地驻军来帮忙。当然,如遇上灾年,亲民官也可以要求驻军共同救灾。
其实大平朝关于官员的一系列要求和规定,无非是要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而要增加收入,固定的田亩所产肯定提高不了多少,所以也就变相地要求这些亲民官,要扶持工商业的发展。同时,工商业的发展也能够增加百姓的家庭收入。最终就是要做到——国富民强。
最后,吴世恭就宣布了朝廷新的各大衙门以及各部主官。
因为此项内容很多,所以这里也就简单介绍一下。对于前明六部九卿的设置,大平朝将会大大地扩编,以此来加强朝廷的中央集权,也使得各衙门的设置更加合理。
先说礼部:礼部将分离出三个二级局——学政局、教化局和医药局。学政局就是管教育考试的。而教化局就是原先汝宁军的宣传司。至于医药局,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的功能。不过在医药局中,将有保障老弱妇孺的一个部门。而这三大局的局长,都将领礼部侍郎衔。
值得一提的是医药局的局长,她是大平朝重臣中唯一的女性,就是杨狗蛋的夫人——杨氏。
而礼部的主要功能,也将转变为类似现代的外交部。而礼部中新设有一个司,名为“理藩司”,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指导大平朝向外殖民扩张的。
户部:户部也将分离出三个二级局——税金局、储备局和证券局。之所以如此设置,是因为大平朝的财政将实行“收支两条线”的政策。因此可以这么说,原先户部的权利将会被大大地削弱。
而储备局将履行现代中央银行的职责。以储备的金银等贵金属作为本金,发行银钞、银元以及各类辅币。当然,储备局也将适当地发行国债。除此之外,储备局还将管理粮食等战略物资的储备,准备随时能供应战争和救灾所需的战略物资。
至于税收,将采取全民纳税的原则。不过大平朝也将新设置几个新税种。比如矿藏开采的资源税、酒税、海贸税、商品的印花税等。总之一句话,大平朝的税收主体,将逐渐从农业税转变为工商税了。
第九百一十一章新朝新政(四)
至于吏部,就改动不大了。本来吏部就是朝廷中权利最大的一个部门,但其职责也比较单一,所以吴世恭也就不做太多改动了。
改动比较大的是兵部。吴世恭几乎把兵部一拆为二,很多兵部的职能都划归了五军都督府。而吴世恭就是要确定一个用兵的原则:宣战等事务将由皇帝和内阁决定。可是该如何打?就要各大提督具体指挥了。军事上的事还是将由武将来做。
不过更悲催的是刑部和工部。这两个部将完全撤销,将拆分和新增许多新的部。
吴世恭将把大平朝的司法权完全独立出来,所有的刑事和民事案件都有独立的法庭来判决。而最高的大理寺将由十位大司寇来掌管。不过吴世恭也不会在这个年代搞什么不伦不类的陪审团制,就是采用法官判决制。也暂时不会取消什么刑讯逼供。
当然,新的司法体系也将引入了公诉人和辩护人的制度。因此也就有了检察官和律师的雏形。至于将来司法将如何完善,就依靠后人的智慧吧!
除此之外,大平朝也将有农林部、交通部、工商部等近十个部。而这些衙门的设置,使得大平朝的政策变得相当明显,就是要一心追求经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吴世恭将成立单独的驿邮局。以此来方便百姓的通信和出行,并为朝廷增加一些收入。
此外,还有执行警察功能的内务部。秘密工作的山川部等。但是秘密工作只是对外不对内,防止大平朝出现特务政治。
有两个机构要重点介绍:
一是五军都督府:
大平朝的国策当然由皇帝和内阁诸相商议制定,包括军事方面的国策。但是关于军事上的事务。将由皇帝、首辅和五军都督府的十五位提督来决定。
而且大平朝的军队将严格按照《操典》训练军队,把任何战术动作都标准化。为了防止武将的军阀化,各地提督和军官也会定期调动。但是有了接受标准训练的部队,也能防止“兵不知将”的缺陷,能够让新任的军官很快上手指挥部队。
还有一点,如果是和平时期,大平朝的军队将不能在城池中驻扎。而军属就要在城池中生活。如果军队发生叛乱,那内务部的部队将把军属扣为人质;如内务部发生叛乱,没有重型火器的内务部部队也阻挡不住正规军。这也是双向监视。防止有任何兵变的情况发生。
二是御史台:
大平朝将把御史**立出来,以各地方的选举产生御史。而御史将有豁免权,而且也能制定大平朝的法令。而资深御史,能担任地方巡抚或者各部侍郎以上的官员。如果能获得重臣的联合提名。于是甚至能直接入阁。
其实御史台和重臣议政团已经演变成为事实上的上、下两个议会。这两个机构将和大司寇组成的大理寺一起,形成三权分立。
虽然大平朝的君权受到很大的削弱,但是吴世恭也要在文官中形成三股平衡的团体,防止将来有独裁政治的发生。
而在这些天的会议中,很多重要的内容都将在以后,被编入《穹源大典章》中。而大平朝也将在以后把《穹源大典章》中的内容定为国策,一旦要修改或者增删,必先召开大议政会议进行讨论、投票。
这既能不死抱着“祖制”。防止以后这些“祖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也能定下原则,让国政有法可依。实际上。《穹源大典章》就是大平朝的宪法,而大平朝也将向君主立宪制的方向转变了。
而在最后,吴世恭又宣布了《三年治国纲要》。而在这《纲要》中,吴世恭就以首辅的身份,向天下百姓承诺了十二项在三年内要完成的事务;二十一项想要长期完成,但在三年内要有明显进展的事务。
从此以后,大平朝的每届政府都遵循了此惯例,在就任伊始,首辅必代表整个内阁,向天下百姓宣布《治国纲要》。这也是让天下百姓监督政府,让诸相努力执政的一个好办法。
其实吴世恭的心中很明白,随着大平朝的延续,君权将越来越旁落。最终,大平朝的皇帝就会像现代社会的国王一样,完完全全成为一个“虚君”。
可是吴世恭更明白:皇权和富贵性命不可皆得。毕竟自己未来的子孙,不会一直有着很强的能力和很高的威信。所以他就在这两者之间选择了富贵性命。让自己的子孙起码能够安安稳稳地平安下去。
事后,关于这个话题,太子薛呈麟曾经与吴世恭有过这样的对话。
吴世恭问薛呈麟道:“皇儿即位后,该如何治天下?”
薛呈麟回答了一个很标准的儒家答案:“仁爱!”
吴世恭笑着说道:“其实不尽然,皇儿未说到点子上。”
于是薛呈麟就讨教道:“请父皇示下!”
吴世恭答曰:“为君者统而不治!”
大平朝的新政是描绘了一副美好的前景,不过现在的朝廷也将面临着一个困境。简单来说,就是:缺粮、缺钱。
由于南方的产粮地都控制在南明手中,大运河又受到南明军队的侵扰,并不畅通。而北方又因为连年天灾和兵祸,土地大多都荒芜,就是组织民众耕种,也要到今年夏收以后才能收粮。所以粮食就比较紧缺。
而缺钱的问题就更加严重。按照吴世恭的《三年治国纲要》,大平朝在这三年内要花费相当于五千七百多万两的银子。而在其中,军费开支将达到惊人的三千八百多万两。
可是大平朝的财政收入却很少,就算是努力发展工商业,收上税收还是需要一个过程。虽然通过缴获、土地抵押、盐业专卖权的拍卖、发卖国债等办法,现在的财政还可以支撑。但绝不会支撑起很长时间。
所以就在吴世恭宣布新朝新政的时候,两支大平军的部队,就在这个新年里,开始了各自的军事行动。
第九百一十二章佯攻变主攻
穹源元年正月初一,潼关外。
“轰轰轰——!”
潼关的关城是烟尘弥漫,而在关城前五百步的距离,汝宁军集合了二十一门六磅以上的火炮,在集中轰击着关城城墙。
等到硝烟稍散,一位大平军的军官就对薛勇说道:“将军!这墙倒是皮实。这么多的铁弹上去,也就打了几个坑,看起来要轰上一阵子了。”
薛勇笑着说道:“就这么轰,早晚有一天要轰塌。你急什么?这大过年的,你就当是在放炮。这么大个的炮,你以前过年时没放过吧!”
“哈哈哈——!”四周的军官和亲兵顿时都哄笑了起来。
当李自成等大顺领导人获得大平军占据山西的消息以后,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大平军接下来的进攻目标将是——陕北,于是李自成等人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加强陕北的防务上了。
崇祯十六年冬天,大顺军便源源不断地大批北调。要阻挡大平军从山西而来的南压之势。可就在此时,他们却获取了新的情报:在山西的大平军部队是源源不断地调往了潼关地区。这就让李自成等人难以判断大平军的主攻方向了。
按照道理来说:潼关是天下雄关,大顺军又驻有重兵。大平军长途调动,又毫不掩饰他们的行动,所以攻打潼关的难度肯定是远远高于渡黄河,从陕北攻入陕西腹地的。但大平军又调动了这么多的部队到潼关跟前,那么山西、潼关的这两路大平军。哪一路是主攻?哪一路是佯攻呢?甚至说,这两路会不会都是主攻方向呢?
于是陷入了南北夹攻困境的李自成等人,开始犹豫不决了。李自成、刘宗敏等人。率领着大顺军主力由西安北行至洛川县后,整整停留了十天。显然就是被大平军两路来犯的形势弄得进退失据,只好暂时不动,需等待进一步的消息后,方能决定该增援何方。
这样一来,大顺军原来准备在陕北迎击大平军的战略设想,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得不改变。使李自成等人在战局上完全陷于被动。更因为在山西的全大山也在加紧整合杂牌部队,又要等待消息配合潼关方向的进攻,所以进军缓慢。而潼关的消息却越来越紧,所以到了最后,李自成才最终决定,同刘宗敏等带领增援部队匆忙赶住潼关。
崇祯十六年腊月二十日。潼关战役开始。面对着在关城外连营几十里的大平军大军。大顺军根本不可能视而不见,否则将会完全被大平军的炮火压着打。而且直到现在为止,李自成等人还不知道:哪一路大平军是主攻?于是刘宗敏就率部出关作战,想要先确定一下这路大平军的“成色”。
面对着刘宗敏的进攻,薛勇等人是毫无压力。在这路大平军中,作为核心部队的原汝宁军和黑云军,他们可能进攻和攻城有些吃力,但防御住大顺军的进攻却是绰绰有余。于是刘宗敏首战不利。
五日以后的腊月二十五日。刘芳亮统兵出战,再次受到大挫。接着。李自成亲率马步兵拒战,也遭到薛勇部大平军全力反击,大顺军再次失利。而在这次反击中,大平军的反冲锋的威力就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这次出关作战的大顺军步兵基本上都未逃回去。
正面作战不行,李自成等人就想要出奇兵了。在二十六、二十七两日晚间,大顺军连续出击夜袭,可都没有取得效果。直到腊月二十九日,大平军把攻坚利器——军中六磅以上的火炮和缴获的将军炮、大将军炮都调了过来,并进逼到了潼关口,安放到位,大顺军才停止住了出关作战,在关城前凿重壕,立坚壁,要阻挡住大平军攻打潼关。
看着自己的火炮在一轮轮发射,薛勇是一脸镇定。之所以今天才正式发动攻城,也是因为薛勇想要为大平朝的新立,吴世恭的登基来献礼。
薛勇看了看前方几位在嘈嘈的军官。而这几位军官也都很放松,他们正在打赌——大顺军将在几轮射击时,才会冲出关城反击?
“别废话了!民贼已经出来了!”
突然,薛勇看到潼关的关门已开,只见从关门中,冲出一队大顺军的骑兵,于是他就立刻打断了军官们的打赌:“让小子们都睁大眼,别到最后时刻翻船,把民贼再打回去。”
“诺!”军官们立刻领命道。
冲出潼关的大顺军骑兵数量并不多,只有三千多骑。一出关城,踏过了壕沟间余留的通道,大顺军骑兵也来不及列阵,就想要蜂拥地向着火炮阵地冲过来,要掀翻这些威胁最大的重型火炮。
可是大平军在火炮阵地两侧,安排的防御火力也是最强大的。在小炮、火铳的一阵射击之下,大顺军骑兵根本就没有冲起来,他们就放弃了对火炮阵地的冲锋。
可是带队的大顺军军官还是没放弃努力。在他的号令之下,大顺军骑兵分成了两队,要迂回到大平军阵后突击,竭力想扭转战局。
然而后阵的大平军早就严阵以待了。他们在大顺军可能冲锋的道路上,早已布置了拒马和大车作为阻碍,等到大顺军骑兵靠近,又对着这些骑兵进行了猛烈地射击。就是有些大顺军骑兵幸运地躲过了枪林弹雨,可是当他们冲至拒马和大车时,也不得不放慢了马速。
见到了大顺军骑兵的冲锋势头被挡,大平军的骑兵也是适时发动了反冲锋。而骑兵没有了速度,威力甚至还不如步兵,所以在一番砍杀之下,大顺军残余的骑兵也都仓惶地逃回了潼关。
见到战斗进行的如此轻松,一位刚投顺过来的原明将,就凑到了薛勇的跟前,他谀笑道:“将军!闯逆亲率的主力都是如此不堪一击,这潼关看起来是指日可待,将军公侯万代,就在眼前啊!”
听了这话,薛勇笑得很谦虚:“还要打上一阵子呢。说这话还为时过早。就是不知道,大山那里打得怎么样呢?”
……
同日,榆林。
看着榆林城头的大顺军是如临大敌,全大山是紧皱着眉,有些束手无策。因为军中的重型火炮都调至了潼关,所以面对着陕北坚城——榆林,全大山就没有很好的攻城良策。
可就在此时,几骑侦骑飞驰而来,他们向全大山禀告道:“大人!附近的横山、米脂未发现敌军,据捕俘处得知,只有延安还有四千多民贼,陕北的其余地区,没发现其他的民贼。”
“哦?”全大山的眼一下子亮了。他在心中盘算了一下,接着立刻下令道:“姜总兵!你带兵一万五围攻这榆林。如民贼弃城,西窜南逃皆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