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疯狂(等候)-第2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汝宁军的士兵立刻把长枪架在了土墙上,准备刺杀冲上来的清兵。可是当冲来的清兵离长枪还有一段距离时,他们纷纷投掷出了手中的手斧和标枪。

虽然站在前排的汝宁军都是身穿板甲,防护能力都挺高,但是手斧和标枪的破甲性能也不错。就是破不了甲,这么巨大的动能也能打得汝宁军士兵倒退几步。所以一排手斧和标枪飞来,立刻把汝宁军的长枪阵打开了不少缺口。

而清兵一见缺口出现,也立刻顺着缺口冲了上去,想要趁势砍杀。没想到后几排的长枪立刻从缺口处伸了出来,狠狠地向着扑上来的清兵刺了过去,立刻把那些清兵扎了个对穿。但不管怎么样,汝宁军的长枪阵已经变得不完整了。

终于有清兵冲到了土墙前,他们也能挥舞着刀斧,给予身边的长枪手一些伤害。可是当这些清兵翻越土墙时,立刻被四周刺来和砍下的长枪、斧枪杀死。土墙也变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死亡之线。

不过那些汉军旗和三顺王的清兵依然是在奋勇上前,也与汝宁军绞杀在了一块儿,战斗就立刻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了。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在明末时,许多渣一样的明军,只要投降了满清,立刻变成了一支劲旅。如果让这支劲旅再回归明朝,他们又立刻变成一支渣一样的明军。

所以说,其实明军士兵的战斗力是不亚于清军多少的,只是政治上的低下地位和纪律组织上的差异,才导致了如此不可思议的情况发生。

而在这时候,一批身穿白色和红色重甲的清兵上来了。那就是清军中赫赫有名的白甲兵和红甲兵。也称之为白、红摆牙喇。

在清军中,白甲兵和红甲兵都是由战斗经验的老兵组成,是清军作战的主力。他们也都是步骑双精,善于在各种条件下的战斗。

而且白甲兵和红甲兵的待遇也都十分良好,例如白甲兵,都起码有着十几户包衣。而我们经常听到的:“给披甲人为奴!”,说的就是清军中的这两种甲兵。

而在皇太极继位以后,他就把各牛录的白甲兵和红甲兵都编入了骁骑营和前锋营中,加强了自己的中央集权。所以在今天的战斗中,这些白甲兵和红甲兵的出现,就说明了清军已经是要不惜血本了。

这些白甲兵和红甲兵都套着两层重甲,虽然不如他们在马上所披挂的三层重甲,但那防护力也是惊人。再加上前面又有汉军旗和三顺王的汉兵掩护,所以他们就很快杀到了土墙边。

这些甲兵果然不俗,不光武技精熟,而且善于配合。他们往往是几人一组,两边的人挡住四面刺来的长枪,中间的猛突向前,立刻就杀到了汝宁军的身前。

而且因为那些汉兵的尸体倒在土墙前,正好给了那些甲兵踏脚的地方。他们几步踩上墙头,居高临下地向着下面就是砍杀,杀得汝宁军是一阵忙乱。

我们都知道,长枪兵的弱点就是不能让敌人靠近,所以甲兵们的一番砍杀,立刻就破了汝宁军的长枪阵。要不是斧枪兵们还能与那些甲兵抗衡,说不定土墙防线都已经被打破了。

不过就是如此,三三两两的清军甲兵也都突入到了土墙后,可是他们立刻遇上了汝宁军长枪阵身后的火铳手。那些火铳手都开始补漏,对着那些突进来的甲兵就是一枪。这么近的距离,简直就是弹无虚发,于是清军甲兵的狂热攻势再一次地被压制住了。

“啹——!”

在汝宁军第二条防线上的军官们同时吹响了铜哨。土墙后装填好弹药的火铳手也立刻挤向前,一就位,那些火铳手对着土墙外就是一排齐射。把清军就打了个停歇。

趁着清军的攻势稍泄,土墙后的汝宁军立刻向后飞奔,再次躲入到第二排防线以后。

虽然在第一排的战斗中,汝宁军战果占优。但是现在已经陷入了消耗战中,这也是汝宁军最不愿意看到的的情况,毕竟双方的兵力相差太过悬殊了。

“这仗不好打啊!”书墨看着前方的战况,摇摇头道。

“是啊!我的飞马镇也要准备了。”楚格也是点了点头。

“冲进去了!冲进去了!”阿巴泰兴奋地叫道,接着他就大声下令道,“后续的人都跟紧了,要一鼓作气攻入明狗的营中。”

而刚结束了战斗的清军甲兵们,也都暂时守在土墙后,其余的清兵开始清理地面,搬运尸体,要给后面的橹车扫清道路。

而在前锋清兵后面压阵的骑兵,也在各自参领和牛录额真的命令之下,下了马,作为步兵,补充到了橹车部队之中。几十辆清军的炮车也开向了前,他们躲在了第一排的橹车后,也都向着汝宁军的第二条防线而去。

第八百五十一章彭城男儿

一群民夫在徐州城门口忙碌着,他们正在清理堵城门的沙石。在城门后,八百多全副武装的士兵集合在一起,而徐州的彭知府带着城中头面人物,正在向领军的李守备做着动员:“各位壮士!……”

面对着清军的大军压境,整座徐州城立刻变得焦恐不安了起来。所幸的是,清军也就是草草地攻了一下城,见城中抵抗顽强,他们也暂时收了兵。

可人一上万,一望无际,更不用说有着十几万人马的清军了。徐州城内的军民都觉得自己仿佛是汪洋中的小船,可能再来一次风浪,就会被洪流般的清军给淹没了。

没想到绝处逢生,竟然盼来了一支援军,于是徐州城上下立刻是欢声雷动,想要迎接这支援军入城,帮忙徐州城的守卫。

对于相邻的汝宁军,徐州地方并不陌生。他们都知道汝宁军是明军中有数的强军,就是领军的那位吴总兵有些拔扈。所以本来徐州官府对汝宁军是有些戒心,可是在这危难时期,就让那戒心见鬼去吧!天大地大还有自己的命大吗?

但接下来的一幕,却让徐州城内的军民都是心碎、心揪,那支来援的明军竟然……竟然不进城,他们反而是扎营在城外,要与兵强马壮的清军进行一场野战。

这就让徐州军民捶胸顿足了,难道……难道他们不知道:金兵满万不可敌吗?而现在城外的清军,满个十万都有了吧!

可来援的那支明军呢?堪堪才有一万多。就算是他们强,可以和清兵一对一,可人数上的巨大劣势总是难以弥补的,难道他们想要螳螂挡车般地挡在前面,就不怕粉身碎骨吗?真是可惜了这么一支强军啊!

不过也有一些人还抱有幻想。他们盼望着这只是援军的前锋,那吴总兵的大军会旋即而至。不过其余的人倒也不敢如此乐观,就算是有主力大军,那吴总兵也最多来个四、五万,面对这十几万清军,照样是个兵败如山倒的下场。

果然,清军的进攻宛如排山倒海,可是让徐州城内军民跌破眼镜的是,那支来援的明军竟然抵御住了。甚至还屡屡打起了反击。

如果有内行在场,就知道这种反击其实是汝宁军的一种肢体语言。他就是要告诉清军:当你进攻的时候。我随时会反扑。就是让清军不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进攻中。

这更是告诉清军:我不仅防守出色,而且还会进攻。当清军想不理睬我,想要去攻打徐州城或者绕过我时,我随时会转守为攻,给你点颜色瞧瞧!

其实这就是汝宁军把清军牵制在原地的一种做法。

可是在徐州城里的外行眼中。汝宁军的反击就是难能可贵了。他们发现汝宁吴总兵的军队不仅会防守,而且敢于与清军对攻。看得真让人热血澎湃啊!咱们大明朝有多少年没有这样敢于进攻清军的部队啦!

很显然。任何地方都有热血之人,现在的徐州城内照样是不例外。很快就有些热血男儿开始主动请缨,这城外的援军在浴血奋战,而城内的男儿却是做着壁上观,这简直就是丢尽了徐州人的脸,怎么样也要出城一战。与援军一起共抗清军。

所以在今天,八百多自愿报名的徐州敢死队,就在李守备的率领下,准备要出城鏖战。为了给他们壮行。徐州城内几乎是全员出动,都拥挤在城门口,要相送这些勇士们的出城。

而当彭知府动员完以后,所有出城的人都饮了壮行酒。那位领军的李守备把酒一饮而尽,接着就把大碗摔在地上,并且高呼道:“彭城男儿!”

于是那八百勇士和相送的军民也高呼起来:

“彭城男儿!”

“彭城男儿!”

……

那高呼声是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还是彭知府反应快,他立刻让众人快些安静。出城可是去奇袭的,如果动静太大,被城外的清军发觉,那就达不到奇袭的效果了。

于是在齐心协力地手势、眼色示意之下,声音立刻小了起来,突然就达到了寂静无声的程度。这奇怪场面一出现,引得众人也都面面相窥,也突然觉得是特别好笑。而当有人发出第一声笑声时,笑声也就立刻传染开了,使得城门口是笑声一片,把那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气氛也冲淡了许多。

……

可是在徐州城外观察的清军探子却并没重视这样的异常。一方面,这些日子以来,摄于清军的威名,徐州城内的一个老鼠都不敢出城,所以那些清军探子早就失去了警惕;另一方面,在清军和汝宁军的作战中,徐州城内也经常呐喊助威,所以那些清军探子对城内的异常声响也都习以为常了。

外加两军正是炮声隆隆,激战正酣,那些清军探子的注意力也都被吸引过去了。

汝宁军的第二条防线离第一条有着二百步左右。当清军的橹车推行入一百步以后,汝宁军安排在第二条防线的火炮立刻是发威了。

归德镇残留下的二门六磅、五门三磅的火炮都集中在了第二条防线这里,面对着如墙般接近的橹车阵,那些炮手几乎都不需要瞄准,对着前方只管发射,也能做到弹无虚发。

尤其是那二门六磅的火炮,炮弹的威力几乎能击穿两、三排橹车。而被击碎的橹车门板的碎木和炮弹,给予了橹车后清兵极大的杀伤,顿时造成了清军巨大的伤亡。

清军见势不妙,立刻把在第一排橹车后的炮车推了上来,他们对着汝宁军的火炮也射击了起来。由于清军炮车上都装着佛郎机炮,这射速比汝宁军的还要快上一些。

汝宁军的火炮也当然把目标对准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炮车。虽然清军的火炮多。射速快,但在移动的炮车上瞄准不便,而且汝宁军的火炮前还有着掩体,射击目标小,所以双方的对射也就战了一个势均力敌。

第八百五十二章出人意料的出击

当汝宁军先后损失了三门火炮,清军被击毁了八辆炮车以后,汝宁军主动结束了这场火炮对轰战,要把火炮移到后面的防线上去。

随着橹车的接近,很快就要进行白刃战,所以火炮的射击效果也就不这么大了。再加上汝宁军还不知道要拖延清军主力多长时间,为了将来的战斗,也需要多保留一些火炮。

眼看着橹车的逼近,楚格就问书墨道:“书乌龟!你这次共修了几道防线啊?”

书墨就笑着回答道:“五道!如果需要,我还能造。不过看着那鞑子的疯狂样,可能五道都用不了了。”

“为什么?”楚格奇怪地问道。

“等到我们这两个镇损失超过了五千,就不能在这里支持下去了。否则兵力的悬殊将会越来越大,一不留神就会全军覆没。前些天,鞑子还没这样拼命,我们防守的时候伤亡还少。可是这几天,鞑子已经不顾伤亡了,刚才那会儿,我前面的部队就伤亡了六百多。我们虽然靠着徐州城,但城内的人才是真正的乌龟,连个支援都没有,只有我们孤军奋战。所以我准备一有不对,就先通知利爷一声,接着就把部队撤到归德城那里,组成第二道阻截线,在那里再拦住鞑子。”书墨答道。

“可退的时候也绝对考验咱们的真功夫啊!你那归德镇步兵居多,而鞑子都是骑兵,很容易被他们纠缠上。看起来,到了那个时候,我那飞马镇也要拼命了。”楚格点点头,赞同了书墨的说法。

清军的炮车不顾汝宁军的火炮已经退下,依然向着汝宁军的防线平射着。木栅栏和拒马被炮弹砸的乱飞。而土墙也被砸开了一道道缺口。许多躲藏在土墙后的汝宁军士兵,都被炮弹打死、打伤。战斗到了现在,汝宁军引以为傲的火器,竟然在与清军的交锋中落得了个下风,而汝宁军的士兵也被炮火压制得抬不起头来。

直到清军的橹车停止了前行,橹车后的清兵跃出橹车冲锋时,汝宁军的火铳都没有发射,今天清军的火炮压制也太狠了一些。

清军依然是汉兵在前,甲兵在后,防止着汝宁军突然出现的反击。果然。当清兵冲至离土墙还有十步左右的地方,汝宁军的火铳手立刻冒了出来,向着冲锋的清兵就来了一次齐射,接着,土墙上就架好了长长的长枪。等着清兵自己撞上来。

接着,两军又围绕着土墙展开了激战。

……

眼看着战局不利。书墨和楚格都皱起了眉头。楚格问道:“要不要我的骑兵冲一下。总得把鞑子的势头给压下去。”

书墨用千里镜看着清军的后阵,回答道:“等儿郎们支撑不住再说吧!太阳也快要落山,今天的战斗也坚持不了多久了。再说,后面鞑子的骑兵也都准备好了,你上去,可能伤亡就会更大啊!”

在刚才。书墨从千里镜里观察到,当清军突入营中以后,鳌拜率领的清军骑兵就立刻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就是要防备汝宁军骑兵的反扑。所以书墨就怕飞马镇陷入到苦战中。

楚格也举起了千里镜仔细地观察了起来,接着就断然决定道:“不打一下,那鞑子就会更猖狂。强军都是打出来的,没有藏出来的,我还是让孩子们准备好吧!”

见到了楚格已经下定了决心,书墨也就不再相劝,他接着下令让一个营支援上去,加强第二道防线的兵力,怎么样也不让清军在今天突破自己的第二道防线。

在军官们的号令之下,飞马镇开始了依序出营,他们在双子营中间列阵。而见到了汝宁军的骑兵准备反击,清军也是大为紧张,本阵的清军骑兵在皇太极的命令下,也向着橹车阵左翼的清军骑兵支援上来,随时准备与飞马镇的对冲战。可就在这时,徐州城方向却发生了突变。

汝宁军的双子营的兵力也不是平均分配的。书墨的那个大营本来有着近万人马,而靠近徐州城,由姚亮指挥的那个大营,则只有五千兵力。随着战斗的进行,姚亮的大营也先后支援补充过去近千人马,所以现在那个大营中也只留下了四千步兵了。

为了防备姚亮这个大营发生什么异动,清军也安排了五千多兵马看守着他们。而率领这些清军的就是多尔衮,皇太极是故意不让他再新立功勋了。

可是清军根本没想到,首先发生异动的竟然是徐州城的明军。当李守备率领着八百勇士冲出城门以后,观察徐州城动向的清军探子竟然都反应不过来,有一位反应特别迟钝的清兵,甚至都被冲锋而来的勇士们给淹没掉了,这都引起城头观战的徐州城军民的一片喝彩声。

可是徐州城离姚亮的大营毕竟太远,所以多尔衮的部队也有时间做好防备。见城中冲出的明军并不多,多尔衮就下令让一位参领领军一千,向着徐州城的明军就冲杀了过去。

徐州城的明军是步骑参半,而清军是全骑兵,再加上清军是有组织,列好阵的骑兵组成,而明军却是一窝蜂般的冲锋,所以多尔衮就认为那只是疥彙鳎寰灰桓龀宸妫突岚衙骶可鄙ⅰ

没想到那些明军都有着敢死的觉悟,面对着清军骑兵滚滚而来,他们根本不加躲闪,向着马上的清兵就砍杀过去,进行着一对一或多对一的交换,这亡命的模样顿时遏制住了清军的势头。

虽然清军还是占有上风,但双方已经混战在了一起。见形势混乱,多尔衮就想再派兵马,要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把这支明军完全的消灭殆尽。

没想到就在此时,姚亮的大营中也响起了隆隆战鼓声。见到城中的明军出击,姚亮也不能再按兵不动了,他派出了一个团二千士兵,组成了一个方阵,并且在四门火炮和一百多骑兵的掩护之下,向着多尔衮的清军就冲杀了过来。

“后退!拉开距离!”多尔衮立刻下令道。

在河间之战中,多尔衮可是在这种方阵的身上尝尽了苦头,所以他就想要拉开距离,先躲避掉汝宁军火炮和火铳的射击,再寻机使用骑兵冲阵。

而这么一来,与徐州城明军混战的清军就有些退缩了,他们害怕受到汝宁军的背后攻击。再加上见到援军到来,战斗中的明军也是士气大振,所以这战局也逐渐地翻转了过来。

见到可能陷入不利,那名指挥的参领就是一声唿哨,清军立刻后撤列队,先回撤与多尔衮汇合去了。

见到了多尔衮的清军已经退后至五百步以后,在团长的一声号令之下,汝宁军整个方阵来了个向右转,于是他们立刻就面对了,将要与飞马镇展开对冲战的清军骑兵的侧翼。接着,鼓手也敲击起急促的鼓点声,汝宁军士兵踏着鼓点,小跑着向着侧翼就冲锋而来。

这一转向,立刻造成了清军骑兵的一阵混乱。那些骑兵都已经排成了一排排线性阵列,面对的可是飞马镇的骑兵。而现在,要分兵对付那支突然冲向自己侧翼的汝宁军方阵,这就让指挥的鳌拜有些措手不及。说到底,长时间以来,徐州城和姚亮大营的按兵不动,让清军对他们的威胁就有了些估计不足了。

而骑兵的转向可是相当麻烦的,立刻就造成了清军骑兵变得乱哄哄。而汝宁军方阵的速度也十分快,见到自己勉强进入到了火炮的射程之内,这边的二门火炮就立刻发射,虽然那两发炮弹都未落到清军阵中,但炮弹的五、六次反弹还是打倒了十几骑清军。而这次炮击就使得清军骑兵的阵列更加混乱了。

在这时,后方观战的皇太极就皱紧了眉头。他想到自己阵中那五、六万蒙古牧民骑兵。那些人即不能下马进行步战,又没有组织,不能进行正规的骑兵对冲战,只能作为摇旗呐喊者或者锦上添花者,根本不能在这样的激战中派上什么作用。

而指挥飞马镇的副统领,一见清军阵列有些混乱,他就毫不犹豫地指挥着部队进攻,起步、慢步、快步,之后就是冲刺,飞马镇的骑兵平举着骑矛,向着清军就冲杀而来。

在清军前几排的骑兵倒也做好了准备,见到飞马镇开始起步,他们也同时慢步、快步、冲刺了起来。可是后面的骑兵还陷入在混乱中,这立刻就造成了清军的前后脱节。

所以前几排两军骑兵的冲撞就相当猛烈,立刻造成了一片人仰马翻。可是当几排过去以后,飞马镇却突然发觉清军骑兵似乎完全消失了。于是飞马镇立刻像是一股洪流,冲入到了混乱不堪的清军阵中。

“轰——!”的一声,准备对冲战的清军骑兵立刻是炸开了。出人意料的顺利,汝宁军就冲散了清军的阵列,进入到了让人最心旷神怡的追杀战中。

第八百五十三章改变战术

骑兵的追杀也有个窍门,当敌军刚炸开时,自己的骑兵阵形也不能乱,否则立刻变成了一对一,大战三百回合的那种混战了,而刚建立起的那点优势也将会荡然无存。所以优势方就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地把敌军冲得更散、更乱,直到把敌军冲杀得全军溃逃了,再放心地追杀,抽冷子给逃跑的敌军背后来一下,毫无风险地收割那一条条生命。

所以摸透了这个窍门,劣势方的骑兵就要在刚炸开时,拼命地往两边让,千万不能挡住对方骑兵阵形前进的脚步,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存活率。

然而清军的军纪很严,没听到鸣金声,部队绝不敢后退。要不然,罚牛录或者免职还算是好的,有时候甚至会把整个牛录连坐在一起斩首,以正军法。

所以清军就没有一个后退,都往两边让,可这么一来,场面也就更加混乱了。中间让不开的先不说,向着方阵那边让的,就连连被火铳射倒。就是有些悍勇的清兵,鼓起了勇气向着方阵冲阵,也因为不能形成阵列和连续的冲锋,被方阵的火铳手轻而易举地消灭掉了。

而向着橹车阵方向让的清兵,他们都挤压到了橹车中间去了,又造成了橹车这里一片混乱,再加上追击的飞马镇,立刻是分队跟随着冲入,也杀得橹车阵这里一片人仰马翻。

眼见着形势不妙,让出侧翼的多尔衮连忙驱军上前,而皇太极也下令蒙八旗、满八旗和骁骑营、前锋营的清兵立刻上前,要阻拦住飞马镇的任意肆虐。

可是前方混乱不堪的清军也阻挡住了来援主力的脚步,反而是飞马镇驱赶着那些逃散的清兵至援军处,接着趁势追杀进去。趁着清军放不开手脚,想要让胜果得到进一步地扩大。

在后方观战的皇太极忍不住摇了摇头,再这么打下去,简直就变成添油战术了。还是面对现实吧!于是他立刻下令鸣金,要全军后撤,结束今天的战斗。

而这一鸣金,连在第二天防线上占优势的清军也不得不后撤了,这让今天清军的战斗是前功尽弃,而且现在攻守的位置都翻转了过来。

汝宁军当然不会抓不住这个良机,他们开始集中兵力。狂攻撤退不便的橹车部队。归德镇的步兵向前压进,而飞马镇的骑兵在橹车阵中砍杀,方阵和一部分骑兵则对峙着清军的援军,保护着自己部队的进攻。

大多数的橹车和炮车都被丢弃在了汝宁军阵前,对于那些橹车。汝宁军是一烧了之,至于那些炮车。那就是汝宁军宝贵的缴获了。清军人手多。再打造些橹车也相当快,可那些火炮就没这么方便补充了。于是,汝宁军就获得了一场宝贵的大胜。

在这场战斗中,清军的伤亡超过了四千,而汝宁军的伤亡也近两千,更不用说徐州城内的明军最后存活的还不到四百人。看起来伤亡比例相差并不大。

可是少了炮车和橹车。清军攻打汝宁军大营的难度就会倍增,毕竟缴获的火炮可以大大增强汝宁军的火力。

而此次战败,也让清军完全清醒了过来。他们发觉:要在短时间内击溃这支明军已经变得不可能。因此,皇太极就改变了战略。做好了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接着,皇太极就以八旗旗丁为核心,配上蒙古牧民,组成了十几队一千人马至二千人的小队,绕过汝宁军的双子营,开始骚扰汝宁军的后方和截断汝宁军的粮道。要逼迫着汝宁军缩到徐州城内或者后撤。

之后,清军又分兵三万,开始进入到鲁南和苏北地区抢掠,要多抢到些青壮人口和粮草,以此来坚持住与汝宁军的消耗战。

于是,徐州大战就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清军在徐州地区的作战是步步艰难,可李自成的顺军在西北地区简直就是一路狂飙,整个战场仿佛就像是秋风扫落叶般,完全把大明朝官府给吹扫干净。

在攻克西安以后,顺军兵分三路:

李自成、李过和刘芳亮所统大军于三月到达延安。陕北地区除了原有的驻军外,还有在潼关失守后,逃来的明总兵高杰部官军。

而高杰及其部众早已被顺军的凌厉攻势吓破了胆。再加上高杰本来就是李自成的旧部,是拐走了李自成的妻子投降明朝的,所以如果他落到顺军的手中,绝对没有任何活路。

因此,在李过等部占领延安时,他即率部众一万多兵马渡黄河逃入山西,趁着顺军主力入陕的机会乘虚过境,接着开始向南方一路狂逃。

而顺军的进军陕北,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许多州县都自动纳款投诚。由延安北攻榆林,途经米脂,这里是李自成的故乡。而崇祯十四年底,大明官府曾掘毁了李自成的祖父和父亲的坟墓,遗骸焚弃无遗。

可是当李自成这次重返故里,却只杀了参与策划伐墓的一个当地劣绅,此外秋毫无犯。祖墓筑土封之,并派礼政府侍郎姜学易致祭。李自成还遍访其宗人赠金、封爵。改延安为天保府,米脂为天保县,清涧为天波府。

这时,陕北的榆林守军仍效忠于大明朝。榆林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居民多隶军籍,以当兵为职业;出身将门的子弟也特别多。他们由于长期混迹于行伍,在镇压农民军时,双手都沾满了农民军的鲜血,与顺军的敌对也是难以改变。

为了解决榆林问题,李自成就采取了先礼后兵的办法。三月十二日,他派使者携带白银五万两招降榆林诸将,同时命李过、刘芳亮率领大军七万随后进发,以便劝降不成即用武力攻取。作了这些安排之后,李自成即返回西安。

榆林总兵王定眼见大势已去,借口往蒙古部落调兵,带着几十名亲信逃跑了。榆林道都任和卸任总兵王世钦、侯世禄、侯拱极、尤世威等商议对策,企图据城抗拒。顺军的使者在城中从十二日谈到十四日无结果,十五日开始攻城。双方战斗异常激烈,到二十七日方被攻下,尤世威等被处死。

第八百五十四章拉开序幕

而田见秀部的南下汉中则比较顺利,沿途州县都是望风归附。三月十二日,顺军进抵城固县,围攻四日,克其城。明总兵高汝利企图逃往四川,于途中被顺军追迫投降。汉中地区平定后,田见秀留部将贺珍、韩文领兵镇守,自己返回西安。

刘宗敏、赫摇旗、袁宗第等统领大军向西进军,兵至固原,明总兵白广恩投降。为了争取明军将领,减少进军中的阻力,李自成亲宴白广恩,相谈甚欢。左光先闻讯后也解甲投降。继白、左之后,其他明朝将领也纷纷投诚。

袁宗第部由陕西凤翔向巩昌推进。一路上大明将吏争降恐后。占领巩昌府后,所属州县都不战而下。

而在宁夏方面,顺军的檄文一传到,巡抚李虞夔和分封在这里的庆王朱倬氵隺束手无策。庆藩宗室和文武官员聚集在王府里经过一番商讨之后,决定投降。李自成命明监军道陈之龙为宁夏节度使,以投降总兵牛成虎镇守该地。

固原、宁夏等地平定之后,明政府在西北的残余据点就剩下了甘肃、青海(当时称西宁卫)等比较僻远的地方。李自成乃命刘宗敏返回西安,准备大举东征,完成西征的任务就落到了赫摇旗的身上。

三月,赫摇旗领兵向甘肃进发,一举攻克安定,金县开门迎降,兵锋直抵兰州。明朝甘肃总兵马爌、副将欧阳衮等人见形势危急,劝肃王朱识钅宏西奔甘州(今张掖),征兵固守。朱识钅宏驽马恋栈,没有采纳这个意见。于是马爌等人便自行逃往甘州。

三月二十一日,赫摇旗所部顺军到达兰州,兰州开城投降。肃王朱识钅宏仓皇逃出城外。被明朝卸任总兵杨麒派人擒获,当作自己投诚顺军的见面礼。而赫摇旗厌恶他卖主以牟取富贵,既不忠于明王朝,也不是真心投顺顺军,因此,他不仅处死了肃王,也把杨麒父子斩首。

不过这种做法显然不够策略,不利于争取尚在观望的大明文官武将。而赫摇旗在留下党守素镇守兰州以后,自己统兵继续西进。明凉州(今甘肃武威)、庄浪二卫先后投降,顺军进迫甘州。

甘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