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疯狂(等候)-第2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过了一番问话,吴世恭才知道:原来在明军全军溃败的时候,洪承畴因为精神失常,根本无法有效的发布命令。而且他也根本不愿意随军而逃,因为他不敢面对朝廷的问罪。
见此情形,辽东巡抚邱民仰只能代为下令了,他命令剩余的明军全军撤入松山城。而在这时候,洪承畴身边也只留下了玉田总兵曹变蛟和前屯卫总兵王廷臣这两个老实孩子了。再加上松山城内的守军,洪承畴身边就留有三万多人马。
可是在精神失常一阵后,洪承畴也清醒了过来。松山城是个小城,城防也不坚固,所以城内根本安置不了这么多的大军。而且现在的清军正在围杀先行逃窜的明军,还没有集中兵力围城,所以现在不走,那就再也走不了了。于是洪承畴就下令,让曹变蛟和王廷臣率两万人乘夜冲击敌阵。自己率领一万多人固守在松山城内。
如果曹、王二人能成功冲破敌阵,那洪承畴将立刻率军跟上,争取把这支明军带回宁远,为明朝多保留一支军队。更为了加强冲阵的成功率,洪承畴就派出了大量的信使,想要让前面已经冲出去的明军返回接应。当然,洪承畴也知道那些明军听令的可能性很小,但死马当成活马医,洪承畴怎么样也要去试一试。
而那位把总就是冲破清军封锁仅有的几位之一,他幸运地来到了吴世恭这里。而肯领受这样敢死命令的,肯定都是洪承畴的死忠,所以那位把总就在吴世恭面前磕头泣血,要让吴世恭即刻返回。
“这样啊!”吴世恭已经在椅子上坐不住了,他在大帐中来回徘徊、权衡利弊。过了好一阵,吴世恭终于下定决心,他对迟明吩咐道:“全军休息三个时辰,之后立刻返回,接应督师大人出来。”
接着吴世恭又和蔼地对那位把总说道:“军中儿郎确实太过疲惫,养精蓄锐完再与督师大人汇合。你也早些下去,安心养伤,明日与本官一同回去吧!”
“多谢吴大帅!多谢吴大帅!……”那把总又“噗通”下跪,是连连磕头,几下过后,他的额头就磕出血来。
第七百六十二章南逃明军溃不成军
对于是否要去救援洪承畴,吴世恭当然要去权衡利弊。好处有一二三四,坏处也有甲乙丙丁,吴世恭无非是选择一个最有利汝宁军的计划。
所以考虑到最后,吴世恭还是选择了两军汇合,共同突围。
这当然不是为了洪承畴。现在只要是一个明眼人,就知道就算是把洪承畴救回辽东,他也是个活死人。遭受了如此惨败,洪承畴就已经在朝廷中失去了政治生命。既然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吴世恭也绝不会用汝宁军儿郎的生命来换取洪承畴的安全的。
而吴世恭看中的是洪承畴身边的三万大军。要知道,此次朝廷所动用的可是辽东和东线长城沿线的所有精锐明军,一旦全军覆没,那整个明朝北方就完全向满蒙大军敞开了口子。
如果只有汝宁军这一支孤军突出重围,显而易见将会得到朝廷极大的重视。其他不用说,肯定会让这支汝宁军调到辽东,守住宁锦防线,先为朝廷解决辽东兵力空虚的问题。
到了那个时候,朝廷对吴世恭本人和汝宁军的笼络肯定不必说,可是常驻辽东?那却根本不符合汝宁军的利益。
汝宁军现在的实力并不是庞大到可以分兵的地步,如果被朝廷这么一调动,一南一北,汝宁军将直面满清和农民军这两个大敌。
要知道在现在,就是汝宁军集合自己所有的实力,单独面对这两个大敌中的任何之一,最多也是个平分秋色的局面,可能还要弱上一些。再一分兵,很可能会两头不靠,会因为实力不足而大败。反而是为了朝廷损耗掉了汝宁军自己的实力。
还有一点,明朝这时候的通讯可是很不方便,吴世恭不可能长居辽东遥控指挥汝宁。如果拖的时间太久,那汝宁谁来主持?可能手下的官员就会不安心。分崩瓦解都有可能,还有可能被其他势力收买,或者自己的手下将领独立成为军阀。
虽然这样的可能性很小,吴世恭成立汝宁军的时候,就把地方系统、军队系统和财政系统都分别设置,不让任何人插手其他系统的事务,所以很难让手下一下子控制这三个系统。进而控制住一个地盘。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些事是不得不防的。
而且汝宁军存在的一大基础就是财源,而财源所在地都是在汝宁、归德等地。如果吴世恭长居辽东的话,从汝宁调拨粮饷就很不方便,只能依靠朝廷供应。如果时间一长。在辽东的汝宁军就会被朝廷用粮饷掐住脖子,这也是吴世恭所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如果现在救出洪承畴这三万大军。就能够在辽东保存住一支有战斗力的明军。再加上吴世恭收拢的溃兵,甚至汝宁军再留下一支精悍的小部队,那就足够在辽东牵制住清军,不会出现明朝的北方防线土崩瓦解的局面。而吴世恭也可以有机会脱离辽东,带着自己的大部队回到汝宁。
唯一值得担忧的是,汝宁军这一返回。就让昨夜的战果都是前功尽弃,而清军就更有时间集中兵力,来阻截住这支联军的返撤军,增加了撤军途中的危险性。
不过也有一个有利之处。起码联军的兵力翻了一倍有余,只要抱成团,更增加了一同突围的成功率。而这一增一减,可以说是得失相当吧!
不过有个现象就很可笑,从头到尾,吴世恭都没考虑过——会不会突围不出去!
应该说,在汝宁军中,对自己部队战斗力最不自信的就是他们的统帅——吴世恭。所以吴世恭也成为了汝宁军中少有的乌龟流代表人物。而吴世恭的原书童——书墨,他信奉乌龟流的原因是怕死;而吴世恭信奉乌龟流的原因是胆怯。
为什么吴世恭会胆怯呢?那就要怪吴世恭那个穿越者的身份了。作为穿越者,吴世恭相当清楚李自成和清军的赫赫威名,所以总在不自觉处,把他们的战斗力高看三分。
可是到了现在,连吴世恭这个最高看清军的人,都认为清军挡不住汝宁军的归路。由此可见,在血岭战役之后,汝宁军的信心是如何爆棚的。他们都认为清军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吴世恭这些汝宁军的将领已经把自己摆放在强者的位置上了。
一夜无话。
夏日夜短,只过了一个时辰,天就放亮了。可接下来的两个时辰,汝宁军的营地东南面是人声鼎沸,大批明军的溃兵逃向了汝宁军的营地,搞得汝宁军根本无法休息。
而且紧随着那些溃兵,还有很多清军的小队追杀而来。在吴世恭的命令下,汝宁军的骑兵连连出动,驱赶、掩护他们溃兵的归来。幸好清军追杀的人马并不多,使得汝宁军把大部分溃兵接应到自己的营中。
明朝的宁锦防线是依靠海岸线而修建的。因此,此次救援锦州,明军就是靠着海岸北征的。而逃跑,当然也是靠着大海往回跑。
而这样一来,明军逃跑的时候确实不会迷路,但也使得清军很好埋伏。清军只要在靠海的路边狭隘处,埋伏上一支支伏兵,就可以接二连三地设伏明军。而在这么一次次的埋伏下,明军崩溃的速度简直就是飞快,绝望的气氛也是越来越浓厚。
这情形就像是赤壁大战后逃亡的曹操一样,被诸葛亮接连安排了三次埋伏,所以逃到华容道时,连和关羽一战的勇气都没有了。
所以在清军一夜的埋伏、追杀之下,明军是毫无秩序地溃奔,人马自相践踏,兵器丢了满地,已经毫战斗力可言,被清兵杀死的、被自己人踩死的、被逼入海中淹死的不计其数。
总算是明军人数太多,清兵屠杀不尽,最终还是逃脱了一些人。几个总兵官王朴、吴三桂、白广恩、唐通、马科和接替杨国柱主持本镇军务的李辅明都带着残兵冲出了重围,但王朴、吴三桂等人再从杏山向宁远撤退的时候又遭到清军的阻击,兵士死伤散亡,几乎都成了光杆司令。
第七百六十三章寻找归路
虽然明军溃兵的大部是向南而逃的,但小部分溃兵发现前路是埋伏重重,不敢再向前,他们就反向向北想要寻找一条较为安全的道路,就这样,这些溃兵正好遇上了汝宁军的大营。而清军的大部人马也是向南追杀而去,所以向北追杀的清军并不多,这也使得汝宁军能够顺利地驱赶他们。
“吴大帅!大帅啊!您可千万不要返回松山!”严三龄、王声等新收拢的武官,在吴世恭的大帐内是连连磕头。
营外的汝宁军在接应溃兵,而营内的严三龄、王声他们却在拼命规劝,他们就是要劝吴世恭不要去救援洪承畴,以最快的速度向南而逃。
“大帅!此次出征大军已全军溃败,只留下了大帅您的虎贲。大帅也将成为朝廷的柱石,绝对不容有失。松山本是坚城,督师大人暂居此城也并无危险,可容他日从容相救,并不争这一时。只要大帅回到宁远,朝廷会知大人忠心,督师大人也明白大人苦衷,您可千万不能再冒进了。”
严三龄是洪承畴的标营武官,所以他只磕头不说话,而王声就说的有些肆无忌惮了。当然,他话中的用词也很婉转,听起来口才也不错,但不能掩盖其抛弃洪承畴,独自逃跑的意思。
“我意已决!怎肯做那抛弃袍泽之事?”吴世恭大义凛然地说道,“如各位不愿同行,本官自当恭送,绝不勉强。但本官已决意再次北上,要恭迎督师大人出此险地。”
吴世恭一边说,一边用眼角观察了坐在边上的周俊吾。只见周俊吾在疾笔奋书,要把吴世恭这番慷慨激昂的话都记录下来。吴世恭在心中暗自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些话都是以后宣传的好素材啊!
听到吴世恭是如此坚决。严三龄、王声他们就哑口无言了。凭着他们这些溃兵,根本没办法通过清军的层层阻截,他们也只能够随着汝宁军行动。因此,严三龄、王声他们只能够接受吴世恭的决定了。
可就在此时,亲兵们带着十几名溃兵冲入了大帐。而这些溃兵就有些特别,他们是从北方洪承畴的部队中逃亡过来的。这些溃兵又给吴世恭他们带来了一个惊天霹雳般的消息——洪承畴派出的二万大军已经全军覆没了。
一听这消息,吴世恭连骂人的力气都没有了。二万人的明军,又不是二万头羊,竟然连半个夜晚都支撑不下来,这又让吴世恭还能说什么话呢?
其实吴世恭倒有些误会。在一番询问以后。吴世恭才得知了这支明军的败因。
当玉田总兵曹变蛟和前屯卫总兵王廷臣率领二万兵马除了松山城,来到尖石山地区时,遇上了鳌拜、谭泰率领阻截的近七千清军。
两军立刻在尖石山地区发生了激战。因为清军已经是疲惫不堪,而明军又是困兽犹斗,在一番激战之后。作为哀兵的明军竟然获得了胜利,并击退了鳌拜、谭泰的清军。
可是当清军后撤以后。明军就在原地扎营休整。没想到天时不利。清军撤退后涨了大潮,把扎营在海边的明军全部淹没,而鳌拜、谭泰他们一见有机可乘,又趁势进攻,所以逃出来的官兵又遭清军截杀,最后只有几百人逃回到了松山城里。还有十几人幸运地冲破清军的阻截。逃到了汝宁军这里。
而洪承畴一下由兵力的优势变为绝对劣势,他只得固守松山,等着下一批援军的到来了。
所以当吴世恭了解清楚原因以后,他就简直说不出什么话了。这情形真的像是老天爷要亡大明朝一样。什么奇葩的失败都能够遇上。
不过也是明军倒霉,遇上两位不负责任的总兵领兵。曹变蛟也就算了,虽然他出身自辽东,但长期在内地作战,不知水文倒还情有可原。可王廷臣呢?他所在的前屯卫就是今天的锦西葫芦岛地区,他怎么会不知道潮汐变化呢?只能够说他们的脑袋都给驴踢了吧!
不过吴世恭有一点不知道,在出征的时候,那两位盛气如虹的兵部代表——张若麒和马绍愉,他们在全军大溃退的时候,逃到小凌河口躲藏在海边的船上,躲过了清军的追杀,接着俩人就搭乘海船逃回到了宁远。整个逃跑的过程倒真的显出他们是“有勇有谋”。
在后世的历史上,基本都把松锦大战的败因算到了张若麒和马绍愉的身上,说是因为他们逼迫着洪承畴的出兵,造成了明军妄动而导致了大败。其实这说法对这俩人却并不公平。
确实,通过吴世恭的接触,张若麒和马绍愉这俩人一直是态度蛮横,对洪承畴和其他明军军将也指手画脚,态度令人相当讨厌。可是不要忘记了,他们俩人可是代表着崇祯皇帝,代表着朝廷的。
让我们从崇祯皇帝和朝廷的角度想一想。锦州城是在崇祯十三年的三月被围的,洪承畴是在七月初步调齐了大军。可现在都是崇祯十四年的八月了,在这一年中,洪承畴根本未做任何行动,除了被谭泰夜袭了一次,也未与清军发生什么大规模的战斗,这让崇祯皇帝和朝廷怎么忍受得了呢?
宁远至锦州,也就一百多里路,一年有三百多天,三天走上一里路,爬也要爬到锦州了。如果洪承畴努力了却遭遇了大败,那倒也不能多加指责,可他的大军基本上毫发无伤,这就让人难以容忍了。毕竟朝廷把最精锐的明军和大量的粮饷都调到辽东了,可以说是满足了洪承畴的一切条件,再不出兵,是个人都忍不住啊!更不用说锦州城内的存粮也不是永无止境的。
还有,洪承畴竟然在排兵布阵的时候忽视了长岭这个重要通道,这更是指挥上的重大失误。虽然张若麒和马绍愉一直在指手画脚,但这俩人却并没有干扰洪承畴的指挥。当然,张若麒和马绍愉也不懂指挥,他们想干扰也干扰不了。
再加上笔架山失守以后,洪承畴又没有足够的威信控制全军,导致各镇总兵独自外逃,造成全军溃散的局面。因此可以这么说,松锦大战的失败,洪承畴起码要承担起九成以上的责任。
不管怎么样,现在倒让吴世恭这里解决一个烦恼了,他们这里的意见倒也统一起来了。现在已经没必要去救洪承畴,先把自己的汝宁军带出生天吧!
而现在,吴世恭又将面临一个新问题,他又该选择哪一条道路返回宁远呢?吴世恭已经从溃兵口中得知,沿着海边的道路有着清军层层埋伏,如从那里经过,必定会面临大量的战斗。
而且现在明军逃亡的军队和洪承畴的军队都几乎全军覆没,清军只要派出一小股部队看管住锦州和松山这两城,其他的部队就可以全部集中起来对付汝宁军,所以这条以前走惯的道路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可是对于其他的道路吴世恭他们又不熟,于是吴世恭就把哈丹巴特尔叫入大帐,又把汝宁军的军官们全部召集,大伙儿一起讨论该如何回宁远。
“主子爷!倒是还有一条路,不经过海边。从#¥%,再到%¥#,再走#¥%……”哈丹巴特尔说的话中不断地带有一些蒙古词汇,说的吴世恭他们是云里雾里。
“等等!等等!”吴世恭是连忙阻止,“来人,先拿地图,你在地图上指出!”
一位亲兵连忙拿过来一张到辽东以后问测的简易地图,于是哈丹巴特尔就趴在地图之上,开始指画起他所说的路线。可是问测的地图本来就不准,哈丹巴特尔又不怎么会看地图,所以说了半天,吴世恭他们才在地图上草草地画了一条路线。
可就是这样草草的画出的线路,就让汝宁军按照地图上所画的路线走,这让吴世恭是怎么样也不会放心的。于是他又问道:“这条路你走过吗?是否可以通过大军?你是不是可以带路?”
哈丹巴特尔连忙点头保证道:“奴才走过,这条路可以通过大军。奴才可和部落中走过的人一起带路,绝不会把路给带偏的。”
可是吴世恭依然有些不放心,因为哈丹巴特尔说真话的信誉度确实不高。于是他对迟明吩咐道:“到外面那些新收拢的兵丁那里问一问,如果识路的人,都把他们给带过来,让他们和哈大人一起带路。”
等到迟明安排的亲兵出帐,吴世恭接着问哈丹巴特尔道:“你再说说:这一路上有哪些容易设伏的地方?”
“先是这里!”哈丹巴特尔指着地图向吴世恭他们解释道,“这里有个#%¥山口,接着后面是¥%#河,在后面通过一片#¥%草原,就到了宁远了。”
吴世恭是彻底被哈丹巴特尔的火星文给打败了。他摇头笑问帐内的军官道:“你们能不能听懂哈大人的话啊?”
一旁的迟明立刻总结道:“很简单!过一个山口、再过一条河,再经过一片草原,就到宁远了嘛!”迟明的总结立刻引起了帐内一片笑声。
第七百六十四章无惊无险过山口
“小明现在很有长进,说话都这么干脆了。”吴世恭的玩笑话让大伙儿顿时是哈哈大笑。
吴世恭也不管迟明涨红着脸,他接着说道:“不过没名字也不太好,那山口就叫无名山口,那河就叫无名河,那草原就叫无名草原吧!”
吴世恭那令人叹为观止的起名字水平,让大帐内的笑声是戛然而止。大伙儿都是脸部肌肉僵硬,长大着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一旁的哈丹巴特尔嘴唇蠕动了几下,想要开口分辨。可他突然想起吴世恭的脾气,于是脸上立刻堆满了谀笑,大声喝彩道:“好!主子爷起的名字就是好!真是好文采啊!”
不出所料,哈丹巴特尔的马屁立刻获得了吴世恭赞赏的眼神。
开过玩笑,活跃了气氛以后,吴世恭开始了严肃地讨论。他问道:“老哈!照你所说的那条路走,要走多少天?”
“如果是商队走的话,需要七、八天吧!”
吴世恭立刻在脑子中计算了一下。商队要走七、八天,那大军就要走上半个月。不是大军的行军速度不如商队,而是扎营所花费的时间太长,基本上是走半天扎营半天的样子。再加上沿途还需打仗,那时间还要翻倍至一个月左右。
而本来汝宁军的存粮也只有一个半月,再加上这么多的溃兵,所以粮草就有些紧张,行走的时间也有些紧。只要清军在前方稍有阻截,可能汝宁军的粮草就不够了。
不过如选择沿海的道路,那里是密布清军主力,完全就是要激战几场。还不要说清军如果多挖几条壕沟呢。汝宁军绝对受不了这样的阻截,可能花费的时间还要长,还不如出奇兵绕远路呢。
“千山万水。也得一关关的过。老哈!你再说一说,那无名关口离这里有多远?那里的地形怎么样?”吴世恭又问道。
“离这里三十里出头,那山口……。”
……
大帐内的人开始了解起无名关口的情况。详细地询问以后,吴世恭最后决定道:“今天白天还是全天休息吧!好好养足精神,以后这一个月可能就没什么休息的时候了。晚上出动,夜行军至山口处,完全占据、控制住这个山口。”
“马队的人在白天也要轮番出动,要向着东南不断地行动,做出一副探察的样子。反正要掌握好方寸,不能让鞑子看出破绽。但也不要损失过多。晚上我们就向西南而行。记住!夺山口的首要,就是要出其不意!”
“诺!”
“还有!在晚间急行军的时候,在全军两侧与后队安排好督战队,如有掉队者,格杀勿论。兵丁中如有不能行军者。让其早些提出,让他乘坐大车或马匹都可。”
“诺!”
汝宁军出奇兵行走远路的行动。早晚会被清军发现。可就是被发现。发现的时间也是越晚越好。所以吴世恭就不让一名兵丁掉队,防止被清军抓到俘虏,以隐瞒汝宁军转向的消息。
按照吴世恭的命令,汝宁军全军就在原地休整了一个白天。而在这段时间内,明军的溃兵也不断地到来,到了傍晚时分。汝宁军已经收拢了一万七千多明军溃兵。
而在这些溃兵中,有着一千四百多轻重伤员。其余的溃兵在汝宁军捡拾到的兵器武装之后,起码有了自卫的能力。不过让吴世恭欣喜的是,在那些溃兵中还有着三千八百多骑兵。不过这也证明了。在逃跑的时候骑兵的成功率确实会高上许多的。
而这些骑兵,大多数都是像王声那些的武官和他们的亲兵、家丁,都是些职业士兵,战斗力较强,因此吴世恭也把这些骑兵带在身边亲自指挥。
吴世恭又把其余的溃兵编组了一下,接着把傅胜的部队编入其中。这样一来,以傅胜为正、黄定为副,就新组建了一支一万五千人的部队。
当天傍晚,汝宁军全军急行军三十几里,无惊无险地通过了无名山口。而徘徊在汝宁军周围观察动静的清军一千多骑兵根本无法阻止汝宁军的行动,而且他们被汝宁军的突然转向搞了个措手不及。
而在此时,觉得胜局已定的皇太极因为其最宠爱的爱妃——辰妃病重,他又马不停蹄赶回盛京。可这么一来,却让清军暂时没有了统一指挥。
皇太极在此次的御驾亲征中,他就让资格最老的代善留盛京主持。又支开多尔衮负责锦州的围困,不让多尔衮再立新功,再增加其在满清中的威信。
因此皇太极这一离开,就让剩下的清军没有了主持之人,因为各路清军统帅的威信都差不多,谁也服不了众。
所以等到清军各路统帅相通消息,统一意见以后,汝宁军已经是过了无名山口,向着无名河而行了。所以措手不及的清军只能分成两支部队,一支二万一千人马的部队,飞驰向无名河南岸,阻截汝宁军的渡河;另一支一万三千人马的部队,尾随着汝宁军,要在汝宁军渡河的时候半渡而击。
“小明!既然已经到了关外,就找个草原上的姑娘嘛!要不空手而归,多吃亏啊?”因为很顺利地过了无名山口,吴世恭的心情就很愉快,所以在这些天,他就一直拿着迟明开涮。
“有什么好的?”迟明嘟嘟囔囔地说道,“天天吃马肉,人都要吃傻了。”
为了节省粮草,吴世恭就下令把战死的马尸搜集起来作为口粮。所以在这些天一直吃着马肉。而这些死马又没放血,还都是用盐水一煮就吃,根本谈不上什么口味,所以汝宁军的这些人都有些吃得反胃。
“你别光惦记着吃!”见逗到了迟明,吴世恭是更起劲了,“草原姑娘又会拉马头琴,喜欢上你了以后,又会追着你抽鞭子,多爽朗啊?想想就美。”
“主子爷真是博学多才!真是熟知草原上的事。小迟将军,要不要哥哥我为你介绍一位?”一旁的哈丹巴特尔虽然知道拉马头琴的是草原上的汉子,不是草原上的姑娘,可他依然在旁边凑趣,深入地对吴世恭不断地拍马屁。
第七百六十五章看看怎么样打仗
“还是不要了吧!”只要说起女人的话题,迟明就是一副扭扭捏捏的样子,“还是汉家女子好,待人体贴,草原上的太凶了,谁受得了被抽鞭子?”
迟明的扭扭捏捏,却让吴世恭是精神大振:“这么说,你小子还是想女人的。这你可不知道了,打是亲骂是爱,喜欢上你才会抽你,又不会用力抽。……”
……
汝宁军一开始的路走的相当顺利,就这么走了六天,根本没遇上什么战斗,直到接近无名河的时候,才获知了自己前后都有着清军的大军靠近。
“去河边探过没有?有没有水浅的地方可以涉水过河?”吴世恭问前去探察的侦骑道。
“回禀大人,有着三处可以让骑兵涉水,不过那里的水都没到了人的胸口处,水流也很急,肯定不能过车辆。”那侦骑答道。
虽然吴世恭知道现在是夏汛期,水流量很大,但他心中总是存有侥幸,希望能涉水快速过河。可是当现在得知了真实情况以后,吴世恭多多少少就有些失望。
现在的汝宁军正在离无名河约二十里的地方。按照路程来计算,还要走一天的时间到达河边。可是通过侦骑侦察的情况来看,汝宁军的身后约五十里处,已经有清军的骑兵跟上,而在无名河的对岸,也开始有清军出现了。所以说,吴世恭还想要兵贵神速,靠速度和出其不意强渡无名河的想法已经是破灭了。
“去和傅胜、黄定说一声:不管怎么样,先让工兵团把浮桥架上。他们部队其他的人快些到近处伐木,多准备些船只、木板。”吴世恭吩咐身边的亲兵道。
“诺!”
无名河说宽不宽,说窄也不窄。而工兵团所使用的近二百辆大车都是汝宁军所特制的,这些大车的车架上所安装的车厢都是可拆卸的。而那些车厢放入水中就是艘小木船。如果把那些小木船连接起来,铺上木板以后,就能够在无名河上架设三、四条浮桥。
可是这些浮桥并不宽,堪堪只能够通行一辆大车,所以凭着这三、四条浮桥,汝宁军三万四千人过河就需要三、四天的时间。而这么长的时间内,两路清军肯定早已赶到,所以汝宁军就不要想着顺顺利利地过河了。
但不管怎么说,先架设好浮桥总没错。可是如果汝宁军在受到清军前后夹攻的情况下强行渡河,必定会陷入苦战中。甚至要让最后渡河的部队作为死兵,死死拦住后方追击的清军。如果应对再有失措,甚至会造成全军混乱,形成巨大的伤亡,把汝宁军陷入到绝境之中。
唯一值得幸运的是。汝宁军的转向绕路也出乎了清军的意料之外,再加上清军也是连日激战。所以能够迅速追击而来的部队并不多。
在汝宁军身后。有着阿巴泰率领的六千骑兵,他们是一人双骑苦追赶到的。至于连连激战之后,消耗了大量体力的鳌拜、谭泰七千多人马,他们离汝宁军还有二、三天的路程呢。
而在河对岸,出现的清军更是少。能够赶到岸边的也只有零零散散的近千骑清军的探子,而清军济尔哈朗、阿济格、豪格、多铎等主力离河边还有二天至五天的路程呢。
而这时候的吴世恭就需要决断。要么壮士断臂,舍弃一部分的部队断后,主力强行过河与对岸的清军主力决战;要么想尽办法保存全军,但也有可能落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最寻常的选择当然是让刚收拢的溃兵断后。就算是溃兵战败,也有这么多人阻挡住尾随清军的进一步追击,而汝宁军的主力则安然全部过河。
之后汝宁军将像来辽东路上演习的那样,抱成一团,形成集团向宁远冲。按照汝宁军的兵力和战斗力,击败清军肯定不可能,但清军也很难奈何得了满身是刺的汝宁军。到底剩下的路都是一马平川的草原,根本没有什么地形能阻挡住汝宁军。当然,在这样的被动挨打之下,汝宁军最后的路程也将是很艰苦、很被动的。
可是吴世恭并不想把那些溃兵一抛了之。虽然当时收拢、整编他们,就存着要把他们当炮灰的心思。可当真的要抛弃的时候,吴世恭还是有些于心不忍。所以他就绞尽脑汁要想个两全其美的计划。
可是说实在话,吴世恭并不是一个惊艳绝伦的军事天才,让他想个面面俱到的军事计划确实是有些为难他。吴世恭只能够努力回忆起前生今世所知道的一切战例,就想要寻找出一个相类似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