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疯狂(等候)-第1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办法还不容易?这事你就不要管了。还有!万一长敬老弟不肯出兵,也让他把话说明白,那我就另作安排。”

“是大帅!”

“那就快些去吧!”

看着自己的亲信离开,刘泽清就开始琢磨:找个什么理由拖延几天呢?还是老办法,混病假吧!就是卧床不起。解决了这个难题,刘泽清心满意足地往后宅走去,前些天刘泽清新纳了一个小妾,现在确实也需要“卧床不起”了。

崇祯十一年十月十四日,南阳城李禄大营中。

李禄站在校场的高台上,面对着七千多兵丁大叫道:“弟兄们!这些年爷对你们怎么样?你们也可以摸着胸口想想。废话也不多说了。这次爷准备要去勤王!”

“边关那些卵蛋都没有的孬货连个口子都扎不紧,一直放鞑子到京城。爷这位京城里出来的就忍不住了,就想去会会鞑子,看看他们到底是不是三头六臂。”

“一句话:自愿!愿意跟爷去的爷欢迎,不愿意的爷也不为难。等会儿想去是弟兄到前面来报个名,真的没兄弟陪爷去,爷就自个儿去,最多一百多斤扔那儿了,也要让鞑子见见京城里爷们的风采!……”

还没等李禄把话说完,底下的兵丁就群情激愤:“愿意跟大帅打鞑子啊!”

李禄一直对手下的兵丁很好,他发大财,兵丁们也得小利,所以现在被李禄这么一鼓动,那些兵丁就心潮澎湃地难以自抑。

半个时辰以后,李禄红光满面地听手下禀告:“大帅,有五千多兄弟报名!”

“人太多了!抽出一千五吧!不过报名的弟兄都有赏!”李禄一挥手说道。

“大帅!人是不是少了些啊?”

李禄立刻乐出了声:“我们就一千五百匹马,一人一马也跑快些。而且我肯定是和妹夫一起走的,带这么多的人干什么啊?你以为我真傻?不先想着弟兄们的安危?”

听了这话,周围的亲信顿时轻笑了起来。

第六百四十六章汝宁军再次北征

崇祯十一年十月十七日,汝宁军大营,吴府书房中。

“哎——!兵到用时方恨少啊!”面对着又召集起来的幕僚,吴世恭忍不住长叹道。

“长敬!此次又是何人来信啊?”邓启帆的问话引来了一阵大笑。

“是曹州刘鹤洲。”吴世恭也乐出了声,“他要我军沿运河行军,与其相互照应,护送其至通州大营。”

“这不是把我们的行军时间给打乱了吗?我们拖延越久,鞑子越发猖狂,就怕朝廷那里责难啊!”薛永利立刻皱起了眉头。

自从汝州余子琏、南阳李禄相继来信以后,汝宁军出兵的计划和调兵的方案一变改变,把负责军令司的薛永利搞得烦不胜烦,所以他对刘泽清的来信有着本能的反感。

“刘鹤洲那里难以拒绝啊!”知道薛永利的不快,于是吴世恭笑着解释道,“刘鹤洲那里二万鲁兵与归德隔运河相望,与其交好很为重要,万一有变,最低要其保持中立。哎——!汝宁军所在的四战之地太过麻烦了。”

“其实此事倒也非坏事,晚些去京师总是好的。”一旁的张之恒插嘴道。

张之恒的话引起了众人一阵点头。在前几天刚接到勤王诏令时,汝宁军的高层曾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去是一定要去的,但是去的时间确实越晚越好。

因为现在的吴世恭与朝廷的关系已经产生了隙缝,所以汝宁军如果抗诏不遵,那就立刻把矛盾激化了。而去勤王,起码也维持住了双方的关系,也不会让朝廷首先把目光指向自己。

但是汝宁军也不想去首当其冲。清军刚入关,正是气势正旺的时候。如果汝宁军与其发生激战,最好的结果也是两败俱伤。万一惨败,更有可能是万劫不复。所以汝宁军准备让其他明军先消耗掉清军的一部分实力,等其撤退时,再尾随追击,争取占上一些便宜。

而现在沿着运河行军,正好有理由可以拖延一些时间,其实是符合汝宁军共识的。

“可朝廷那里又如何分说?”薛永利又提出给疑问。

“一事不烦二主,还是让叶监军上奏吧!”吴世恭答道,“还是以防陕匪的理由。”

这倒也不是汝宁军在寻找的借口。张献忠、罗汝才他们的投降地点也太靠近汝宁了。虽然熊文灿是信誓满满,可汝宁军上下一致认为这些农民军是在诈降。再加上余子琏又把汝州这个包袱扔给了吴世恭,所以汝宁军需要重新安排兵力。

周巡的南阳军一点儿也不能够动。因为余子琏和李禄的离开,他要防御南阳至汝州这么广大的地区,兵力其实已经是捉襟见肘了。而且他的部队还需要调驻防区。

而湖广的薛勇和陶辛两个镇也不能动,他们要西防农民军。东慑凤阳、南京的官军。生怕汝宁军主力出动时,这些军队来个偷袭老巢。

而汝宁本部也要留下相当的军队,这次就留下了两个协,由杨如松来指挥。而这一切,都需要进行适当的调动。如果调动没有完成,吴世恭是不会放心把汝宁军主力带走的。

当然。吴世恭也是利用了监军叶忠。他让叶忠向崇祯皇帝密奏:为了防止民贼死灰复燃,叶忠将监察留守的汝宁军防止投降的农民军再次造反。

不过叶忠也没什么不乐意的,起码这次他又逃脱的上战场,可以在南阳安心享受了。所以这事也就是互相利用吧!

“那出征的兵力要调整吗?从逃过黄河的百姓那里得知。鞑子可是超过了十万大军啊!”薛永利又问道。

吴世恭想了一会儿,最后决定道:“还是原来的那些吧!有了这些兵力,自保有余了吧!再派快马去追冈统领,让他不要去夷洲了,先和启发汇合,坐船沿海岸北上,直至最北未结冻港口,然后赶来与主力汇合。”

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僵持,郑芝龙终于答应派船轮换在台湾的黄启发部了,而这次轮换过去的是冈萨雷斯率领的陆战团,换船的地点就是在松江府的码头。为了增加自身的兵力,吴世恭也把这支部队抽调了过来。

“不过出征的时间还要往后调一些,就定于十一月上、中旬吧!智能!这事就交给你了,选个黄道吉日。”

吴世恭的话引起了一阵笑声,智能鼓囊着抗议道:“小僧可是禅宗,选黄道吉日那是道士做的。”屋里的笑声就更大了,谁也没有理睬智能的抱怨。

“那就先这样,等我领军出征,汝宁这里就要辛苦各位了。”吴世恭最后说道。

众人也站起身纷纷告辞,可这时,张之恒和智能就落在了最后。见吴世恭疑惑地看向他们,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道:“大人!学生(小僧)有事要说。”

见他俩如此默契,吴世恭又笑出了声。其他人也很知趣地先行告退了,见到屋中只有仨人,吴世恭就先对智能说道:“小和尚,我知道你想说些什么!想与我一同出征。我可不太愿意。不过,你这和尚怎么杀性这么浓啊?”

“除魔卫道,当然义不容辞,可小僧的几次出征却都没打到鞑子,真是……。哎——!不过小僧还有一事相求:等此次出征归来,医药司之职小僧就要卸辞,大人还是另选俊杰吧!”

智能是个死脑筋,吴世恭一时三刻也没办法说服他,于是吴世恭就摇摇头,转头又问张之恒道:“那之恒先生又是何事?”

张之恒微笑着答道:“与智能大师同事。望大人带上学生,有什么公文事务,学生正好可以代劳一二。”

吴世恭一想,此次出征,可能会与朝廷打交道,身边确实需要一位熟悉朝廷事务的幕僚。而智能也没办法说服他,不如就答应了他们俩吧!

于是吴世恭点点头,道:“算了,我也不拦着你们。不过你们一定要一直待在中军。兵事太险,刀眼无情,还需小心一些好啊!”

第六百四十七章烽火连天

此次出征,吴世恭将率领飞马镇两个协六千五百骑,虎吼镇两个协六千五百人。此外,亲兵队、火炮协、直属工兵团共四千五百人。在联合了李禄的一千五百骑以后,将先去归德,联合书墨的归德协一个步兵团和一个骑兵营共一千五百人马,共同出征。总兵力达到了二万零五百人。其中,骑兵将超过了九千骑。当然,还有不知道会不会来的陆战团一千三百人。

眼见着清军的四百多骑在列阵,赫利赤对身后的五人说道:“娃娃们!都看着点!等会儿我冲你们就冲,我停你们就停,千万不要走散了。都提起精神,命丢了可是自己的。”

“对面的汉狗可有好几万吧!姑父!咱们为什么不守啊?”说话的是赫利赤的内外甥胡图。他看到了自己这方兵马才二千出头,所以初上战场的他总有些胆怯。

赫利赤向明军的阵列眺望了一下,满不在乎地说道:“上万人总有的。不过汉狗还不如猪羊,就是有十万也不怕。打过一次你们就知道了。”

“就是!就是!”另外的几位年轻人倒是士气高昂。他们是听着村里老人说的故事长大的,这次自己有机会成为故事的主人公,他们早就急不可耐了。

“不过赫大叔,咱们才两匹马,其余的人都是跑路,这冲不快啊?蒙古人也太小气了点吧!”一位年轻人说道。

“别忘了!你是包衣!和白猪一样!还想要马?”赫利赤笑骂道。

在经过蒙古的时候,蒙古各部落凑了五千匹马交给清军,每个旗丁都起码分到了一匹。可是赫利赤他们六人才有一个旗丁的名额,所以加上赫利赤从家中带出的那匹马,才总共有两匹。而赫利赤就把那匹马交由了胡图使用。

这一醒悟,让众人都笑了起来。一人说道:“早知道。就把家里的马牵来了。”

另一人说道:“笑话!你家中才有一匹,如果你敢偷,看你爹不打断你的腿。”

“总比你好,你家中还没有马呢。”

……

看到众人开始“叽叽喳喳”聊天了,赫利赤骑上了马,叫到:“好了!都准备好。就要冲了。等会儿我会压着马速的,记住!都跟紧我。只要冲过去,马、甲都会有的。”

清军的四百多骑排成了三行,排在最前面的都是八旗的白甲兵。他们依然骑马靠近了明军的阵列,然后下马。开始十人一组,一人牵马,九人射箭。

见到了清军弯弓,明军阵列前的弓箭、火铳都慌忙地开始射击,立刻扬起了一阵烟雾。可是雷声大、雨点小。明军根本没等清军进入射程就射击了,白甲兵又身披重甲。所以没有给清军造成什么伤亡。

而等到清军的箭枝射入明军阵列后。明军顿时一片大乱。在前面的弓箭手、火铳手向后逃,使得明军的枪阵都无法摆放,有的兵丁甚至都扔下了手中的兵器向后开始逃。

见到明军阵形已经崩溃,那些白甲兵立刻上马,排成了线性阵开始冲阵。

见到前方的白甲兵上马,还没等他们冲锋。赫利赤就一提马,叫到:“跟我冲!”在后方清军的主队中,赫利赤是第一个发起冲锋的。而见到有人冲锋,所有的清军都怪叫着向着明军冲过来。

不过在这时候。跟随着赫利赤的那六人脑中还没有转过弯:怎么赫大叔现在就冲锋了?难道不等前方的白甲兵把明军阵形完全打乱再冲锋吗?

不过这些人很快就明白了过来,见到了清军的冲锋,明军顿时象撞上石头的雪球一样炸开了,根本没有人抵抗,所有的人都想方设法地往后逃,战斗从清军的冲锋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

“都别挑花了眼!你拿三把刀干什么?难道你有三只手啊?先挑盔甲,把自己保护好了再说。”赫利赤身穿着新换上的,镶铁片的棉甲大叫道。

因为是赫利赤首先冲锋,所以他除了被记一大功以外,还得到了先挑选战利品的奖励,于是赫利赤就带着自己的人,在战利品中翻找了起来。

那些人都喜气洋洋地换上了新盔甲,可白猪却低着腰在一旁一动不动,赫利赤上前对他就是一脚,接着从地上捡起一具棉甲扔给了白猪,还大骂道:“你是死人啊?叫你换,你就快些换上!别磨磨蹭蹭的了。手中的刀也快些换一把。”

赫利赤当然着急,白猪可是他的奴隶,如果死了那财产损失可就大了。

众人换装完毕,互相嬉笑着打量着同伴鸟枪换炮的装束。有人还说道:“就是没有布料!我还想给我娘带回去一些呢。”

赫利赤立刻笑骂道:“能够在穷大兵身上找些兵器、盔甲已经不错了,还想要布料?就是他们骑马的人跑得快,没弄到马。不过也没什么,很快你们都会背不动的,汉狗的地方太富了。什么也不用说,我们先要搞到牲畜,最好是牛,骡子、驴也凑合,要不然,没办法背这么多的东西。”

“赫大叔!那汉人女子该怎么办呢?”

“你小子就想这种好事!告诉你们……!”

远远地望着赫利赤他们在闲聊,白猪看了看自己手中的刀,又看了看刚穿上身的棉甲。那棉甲腹部处破了一个大洞,在洞的周围都渗满了血迹,也不知道是从哪位死去的明军身上扒下来的……。

清军左右两翼在通州汇合以后,立刻分兵八路,每路清兵四千至六千不等。他们四处游荡,扫荡一切,这浩大的声势让明军感觉到确实入关了十万清军。而见到了明军畏战远避,清军的胆子也越发大了起来,于是每路清兵再次分成了三、四队,使得北直隶、山西各处是狼烟纷起、烽火连天。而在这时候,明朝唯二能够作战的就是卢象升部和高起潜部了。

先看看被朝野一致看好的卢象升吧!面对清军,卢象升也不敢冒然作战,于是他用出了奇袭这一招,集合了包括天雄军在内的二万明军,偷袭了一支三千多人的清军营地。

可清军早有准备,毫不费力地把偷袭的卢象升部打退。要不是卢象升的撤退还算有章法,说不定清军就会大举反攻,完全把卢象升部击溃。

再看看受世人鄙视的太监主帅高起潜吧!高起潜倒是和清军来了次堂堂正正的会战。他率部二万七千人,在卢沟桥一带企图阻击二千清军南下,也就是遇上了赫利赤这股清军。不过结果一样,同样的惨败而归。

要知道,卢象升的宣大军团和高起潜的关宁军团在明军中算是比较有战斗力的,也都有过同清军作战的经验,所遇敌军又是独立分队,人数并不太多,以全力对敌而不能取胜,实在是两军战斗素质相差太远的结果。其实关键的就是一点,明军没有一颗敢战的心。

而经过入关后的一番整合以后,清军也逐渐地把包衣、汉军和蒙古牧民整合到了一起,也让他们越来越遵守纪律,把其完全捏合成了一支军队。

当然,这是在清军残酷的军法保证下的。直到现在,死在清军执法队鬼头刀的清军兵丁,比与明军作战时阵亡的兵丁还要多。

打败了卢象升部和高起潜部以后,清军就开始自由活动了。整个十一月里,华北平原上好像到处都有清兵在活动。顺天府的良乡、涿州、霸州、文安等州县相继失陷;保定府北部的涞水、定兴、新城等县也被攻破。

在运河西侧,河间府的阜城、故城,真定府的衡水、武邑、枣强等县都被清军一度攻占,运河上的重镇德州报急。甚至京畿南端广平府的鸡泽、威县也在这时失守了。清军在方圆六七百里的广阔地区分头作战,各路明军东遮西挡是完全不得要领。

就在此时,又一个噩耗传到朝廷,在十一月上旬,保定东南的高阳县被围,城中原任督师大学士孙承宗组织城中民众奋起守城,坚持了三天,终于城陷被俘

当多尔衮听说抓到了孙承宗,非常高兴,亲自来劝降,被孙承宗严词拒绝!清兵无奈,鉴于对其敬重,应允孙承宗可自尽而亡。最后,孙承宗坐在一张椅子上,令两个清兵用白绫将自己勒死。其全家也在此战中全部尽忠,孙承宗族灭。

在原来的历史上,如果挑选一位给满清造成麻烦最多的明朝大臣,孙承宗肯定是排在了首位。

他主持修建的宁锦防线,虽然被后来的一个个败家子葬送家底,以至于从宁锦变成了关宁,最后退为了只有山海关。但是在之后几十年中,直到大汉奸吴世恭打开了山海关,清军才从这条大道顺利入关,而孙承宗在此的功绩也是功不可没的。

孙承宗的一辈子主持对清用兵,而且颇有建树,最后却在自己的家乡死于清兵之手,他肯定死也不瞑目吧!

第六百四十八章使人意外的余子琏

朝廷这时候每天都在接到各处失利的战报,而杨嗣昌也是对应无术,崇祯皇帝则是气急败坏,唯有再次调重兵来援。由于西北形势安定,崇祯皇帝在十一月先是调陕西巡抚孙传庭率所部入援,第二个月又命陕西总督洪承畴也来京畿援剿,于是全国精锐差不多都集中到了畿南地区。

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心想:这下子局面应该有所改观了吧!

没想到新调来的明军更加不济。从内地来的各支明军被调到前线,则只会远远地观望,或是望风而逃,连同清军接触一下都不敢。

比如:孙传庭的秦军在围剿农民军的时候打过不少次胜仗,当十二月被调入京畿地区后,刚见到清军马队的烟尘就吓得屁滚尿流,全军溃乱。使得主帅孙传庭对这种状况都感到无法理解。

其实这不是指挥的问题了,也不是装备的问题了,这完完全全就是士兵的心理问题。“女真满万不可敌”这话已经听出茧子了,现在就有了升级版:“清军满千不可敌!”无论是勇敢的将领、干练的本兵,还是自以为在运筹帷幄的崇祯皇帝本人,都没法消除明军士兵心中的恐惧。这时候最需要的其实是心理医生了。

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喜欢迁怒的崇祯皇帝就有些忍不住了。

对于卢象升在前线的无所作为,崇祯皇帝是大为失望,几次都想要对他进行撤换,却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

而在十一月末,首席大学士刘宇亮在召对的时候主动提出要去出京督师。崇祯皇帝为此很高兴,因为以首辅的崇高身分出任前敌总司令,至少能为朝廷立威。振奋士气。

于是崇祯皇帝就要刘宇亮回去把这一请求写成书面奏章,不知为什么,刘宇亮的奏疏中却变成了出城督察各军。刘宇亮开始玩文字游戏了,因为督察和督师的意义显然完全不同,一个是具体指挥作战,另一个只是看过就算,完全不需要承担战败的责任。

这不是火上浇油吗?于是崇祯皇帝不由地对文臣的狡猾更加厌恶,但在军情紧急的时候也没有办法,只能命他出城去督察。

就在这时候,孙传庭部已经来到战区。崇祯皇帝很想用他替换卢象升,还是杨嗣昌劝告说,“临阵易帅,恐怕会影响用兵”,这才没有实行。但为了表示他的极度不满。在刘宇亮去督察的同时,崇祯皇帝还是宣布撤削了卢象升的兵部尚书衔。改为侍郎衔总督。仍然同高起潜戴罪夹剿。

其实客观一点说,卢象升和高起潜虽然打了败仗,但他们毕竟还是敢于一战的。相比较那些做壁上观的明军,他们的表现已经是……,对不起!找不出形容词。就一个道理:多做多错是也!

就在此种情况下,十一月十二日。吴世恭汇合了李禄部,正式北征加入了这场战争。

但是所有人都没想到,先跳上这个舞台的是一位谁都预料不到的人,那就是余子琏和他的汝州军。

如果要评选明军中。地位最尴尬的主帅和军队,肯定是余子琏和他的汝州军。这也可以从余子琏的官职可以看出,一个不伦不类的御史,没有明确的驻防地,没有明确的作战目标,怎么看都似乎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色。

确实如此,朝廷确实很不重视余子琏和他的汝州军。关键的是,汝州军出身不好。汝州军既不是边军以及战兵出身,甚至连卫所都不是,只是余子琏当时在汝州临时招募的一群民壮,所以在朝廷眼中,汝州军就是一群拿起武器的百姓,最多比就是乌合之众强一些。

令人奇怪的是,同样起家于乌合之众的造反农民军,朝廷却愿意授官职、发粮饷来招抚,并且招抚的那些原农民军首领及其部队还屡屡受到朝廷重用,这也只能够感叹墙外开花墙内香了。

再一个,余子琏本人在朝廷也没什么名声。一位排位不高的进士,一位到地方数年听不到声音的知县,除了得知他与声名狼籍的吴世恭有私怨,而且这私怨是来自于抢一个女人,这让听闻过余子琏的那些朝中大佬都以为:余子琏和吴世恭无非是一丘之貉罢了。所以余子琏在朝中的名声并不好。

接着就是人类固有的妒忌心了。很多朝臣心想:也不知道余子琏走了什么狗屎运,竟然凭着那不上台面的与吴世恭的私怨,竟然被朝廷从知县直接超拔至知州。而且这还没完,接着他又连踩两泡狗屎,竟然在知州的职位上拉起了一支军队,并且连连获胜,以至于现在也成为了朝中高官,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很多官员甚至在yy:如果我有这个运气,那会怎么怎么的。反正肯定会比余子琏做得好。所以很多官员提到余子琏,心中总会泛酸水。因此才会出现钦差徐梦起莫名其妙想要抓捕吴世恭,并且想亲掌汝宁军的奇葩事件。

还有,就是汝州军有些生不逢时。虽然在有汝州军参与的大战中,汝州军都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但每次汝州军的作战,却同样有着友军大捷,于是他的光芒,也被其他明军的光芒掩盖住了,再加上汝州军又没碰上什么够分量的敌手,所以在朝廷的眼里,汝州军算是可有可无的,最多是抱着一种:“多一支官军总是好的。”的态度。

最后就是余子琏的为人处事了。余子琏的为官经历,注定与朝中重臣没什么交往,再加上在宁陵县被吴世恭打压了五、六年,余子琏早就不是在运河边上那位意气风发的士子了,人也变得很沉稳、很成熟,奉行的就是少说多做的原则。

用现代的术语来说:余子琏就不会炒作。那些现代明星为了提高曝光率,无论好事还是坏事,都先来个“某某门”再说,可余子琏压根没做这一切,就是汝州军缺少粮饷,他都不向朝廷叫苦,咬紧牙关自力更生、毫无怨言。

第六百四十九章汝州军小胜

说实话,如果余子琏不这么遵守军纪,而是放纵部队抢掠百姓的话,起码有了其他官员的弹劾,那也可以为他涨上一些名声。前文也介绍过:因为在明朝朝野士人的眼里,有一个很奇怪的论断:会抢掠百姓的明军都是作战勇敢的好明军。

再加上余子琏又未动用银子到上层结交,所以朝廷对余子琏和他的汝州军是相当陌生,有些大臣甚至不知道大明朝还有这么一支官军。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余子琏上场了。

十月十九日,汝州军离开汝州向北进发。十月二十二日,汝州军在河南府黄河段渡过黄河。之后,汝州军就像是一头扎进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样,一下子没有方向了。

首先就是一个字:乱!余子琏得不到清军的任何情报。

先是从地方官府和逃难的百姓那里搜集,可是搜集来的情报真是真假难辨,如果把这些情报都当真的话,那么清军入关的人数将会超过百万,而且汝州军也被清军重重包围住了。最夸张的情报是说洛阳都被清军占领了,可这种情报让余子琏都有些哭笑不得,要知道,汝州军可是刚从洛阳城边过黄河的。

没办法,那就派出侦骑吧!一开始还好,平安地走了四、五天。可是接着,那些侦骑就碰上了四处分兵的清军了,在三天内,汝州军损失了近百骑,这把余子琏心疼的。要知道,直到现在,余子琏砸锅卖铁才在汝州军中凑起了上千骑兵。于是余子琏就不敢再挥霍了,就完全放弃了派出侦骑。相对的,他也完全失去了对周围敌情的了解。

接着就是两个字:缺粮!

余子琏也碰到了吴世恭在己巳之变首次勤王中遇上的同样问题:地方不肯供应粮草。不过这次地方官府给了余子琏一个选择:如果汝州军留下来帮忙守城。那地方官府将全力供应粮饷。

可是余子琏有选择吗?勤王!勤王!连皇上那里脸都不露一下,那不是送上去的秋后算账吗?余子琏也有自知之明,他也知道自己在朝廷中受到了冷落,如果自己的这次勤王没有战果,一旦清军撤军,就算是没人落井下石,朝中也没人帮自己说好话。那怎么办?只有硬着头皮走了。

因为派出去的侦骑也不是全没有效果,所以余子琏就了解到:虽然清军在四处活动,但是他们也是分成一股股小队的。只要汝州军抱成团,那么清军也将难以啃动自己这支大军。

于是余子琏一声令下。全军就欣然出发,他们不顾地方官府的挽留,犹如盲人夜行一般,带着十几天的军粮,向着京城就摸了过去。

也就是汝州军的将士对余子琏相当迷信。而汝州军又都来源于百姓,根本对清军没什么恐惧。这状态。说的好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说的差就是无知者无畏,因此,这时候的汝州军竟然还是士气高昂。

而余子琏也是豁出去了,反正最坏的结果就是全军覆没。到了那个时候,人都死了,那总不会再受百般焦虑供养汝州军的煎熬了吧!这时候的余子琏。是一种标准的哀兵姿态。

所以汝州军这一走起来,竟然有种横冲直撞、正大光明的意思了。这倒让附近活动的清军奇怪了,他们就像是刚见到黔驴的老虎一般,反而被汝州军给吓住了。

就这样又走了两天。当走到安阳县这里时,刚打破安阳县城的一股一千多人的清军按捺不住了,他们看不惯汝州军的嚣张,要试着攻打一下,试试汝州军的成色。

那股清军立刻领教了什么叫做亡命之徒。当清军下马射箭时,汝州军毫不示弱地用火铳对射;当清军上马冲锋时,他们首次看到竟然会有人迎着马冲锋。猝不及防之下,清军一下子损失了上百人,余下的清军立刻骑马远远遁去,连刚收获的安远县缴获都顾不得了。

这场小胜,立刻让汝州军士气膨胀,连余子琏也是喜出望外,这清军不过如此嘛!于是将士们纷纷请战,要追击这股清军而去。

余子琏一合计:就算是汝州军到了京城,崇祯皇帝也不会让自己只是阅阅兵,肯定是要安排自己打仗的,既然是打仗,那什么地方不是打啊?还不如追击这股败军呢。落水狗总比生力军好打吧!

再说,有了安远县的缴获,余子琏也暂时解决了最头疼的军粮问题,足以支撑一个多月的战斗。既然没有了后顾之忧,那就追吧!

当然,余子琏还是派出了信使至京城,向朝廷奏报了此场“大捷”,不过在明末的时候,与清军作战时斩获上百首级之战役,确实也能够称得上是大捷了。

但是余子琏不知道,虽然其他明军大多做着壁上观,但他们的“捷报”还是一封封地往朝廷里送,而且牛皮还往大里吹,几百刚起步,上千算合格,反正是把朝廷当成傻子一样耍。如果朝廷当真,索要首级,那就对不起了,没有!因为守城战嘛,“鞑子拾酋尸远遁也!”所以余子琏的捷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