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败军神-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过漫长的航行后,舰队终于赶在冬季封冻期前绕过勘察加半岛,到达巴浦洛夫斯克。

自从中俄战争**和国收回了海兰泡之后,俄军布置在远东地区的海军力量就收缩到海参崴和巴浦洛夫斯克。

由于俄国在远东地区兵力空虚,叶卡捷琳娜已经完全不需要像在欧洲时那样谨慎的使用沙皇名义来控制军队。

主要由三大舰队水兵组成的部队迅速接管了两座军港,然后斯托雷平的格别乌开始展开工作。

俄国舰队的到来让驻防黑龙江的第三十一师大为紧张,全师上下进入战前准备状态。王启年的第三十二师两个团和第一山地旅主力也开始收拾物资,准备随时增援黑龙江。

但是一切紧张空气很快就因为吴畏带来的总统令而消失了。

三十一师主要的防御对像就是俄国的西伯利亚军区,所以对于中俄双方达成和平协议非常高兴,很痛快的开始分批释放俘虏的俄国士兵。

但是因为叶知秋签署的手令上并没有归还武器的说法,所以三十一师拒绝了俄方提出归还武器的要求,这些士兵只能两手空空的返回黑龙江北岸。

后来在吴畏的努力斡旋下,三十一师才移交了部分轻武器。

吴畏再次发挥了自己的能力,他从财大气粗的王启年那里弄到了大批中日康子战争时缴获的日军武器,包括一部分七五步兵炮,让叶卡捷琳娜终于有资本和国内的反对派一较短长。

与此同时,俄国国内的守旧势力终于意识到了叶卡捷琳娜一行的异常,并且利用西伯利亚的电报线路向叶卡捷琳娜提出严厉指责,要求她立刻将尼古拉二世的遗体护送回去。

于是经过慎重考虑,叶卡捷琳娜结束了对被俘俄军的整训,开始挥师回国。

因为海洋运力不足,在吴畏的策划下,俄军选择沿西伯利亚铁路线机动。

上次中俄战争中,金水河至海兰泡一线的铁路并未遭到破坏,王启年闪击俄军时使用的机车和车辆都在。

只是因为俄国战败,尼古拉二世又一直忙于镇压各种起义和暴动,所以才没有重新修通这条铁路。叶卡捷琳娜利用这条铁路回国,唯一的困难就是通过被吴畏破袭的赤塔段。

在别格乌的发动下,叶卡捷琳娜手下的士兵们热情很高,对于皇后辗转两大洲来救援他们更是感恩戴德。

在士兵们的努力下,俄军拆毁了部分支线铁路,接通了赤塔段,然后全军迅速返回国内。曾经被沙俄政府流放西伯利亚的乌里扬诺夫对这一带的环境非常熟悉,在发动士兵的同时,也给叶卡捷琳娜提供了大量的意见。

吴畏并没有跟随叶卡捷琳娜离开,他留了下来,返回北京等待叶知秋回国。

在遥远的北方,他播下了一颗与原来历史完全不同的种子,现在他需要的,就是看着这颗种子能够成长成什么样的植物,有一点他可以肯定,那就是这棵植物肯定是要长歪了。

第221章海军中将

转眼已经是一九零五年的春天,刚刚过完春节的四九城里迎来了一抹新绿,一切显得生机勃勃。

今年早些时候,中美两国经过了漫长的谈判后,终于签订了友好通商协定,确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取消了美国在华的种种特权,两国互派大使,并在主要城市建立领事级代办处。

受到中美友好通商协定的鼓励,共和国开始加紧与其它主要国家开展类似的谈判。就目前来看,德法两国最为积极,难度也不算太大,毕竟这两个国家在华利益不深。

英国人保持了一贯的口是心非,口头上叫得比谁都响,但是实际上却处处斤斤计较,不愿意放弃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

与上述几个国家不同的是,欧洲另一个主要强国俄国正在经历内战,内战双方都在北京驻有公使,而且互不承认,共和国方面既然还没有明确表态支持哪一方,当然也不可能选择一家进行实质性的接触。这种情况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共和国高层的态度,那就是谁打赢了谁就是正统。

程斌因为有随同叶知秋成功出访欧美四国的经历,所以回国后又参与主持了中美谈判,换约成功后,名声大噪,已经实际担负起政务院副总理的职责,而且是很有实权的那种,有传言说萧逸之退休后,执掌政务院的人就将是程斌。

唯一对程斌仕途造成妨碍的,恐怕就是他是叶知秋准女婿的身份,毕竟府院权力集于一家太过耸人听闻,国会很难通过这样的任命。

所以很多人都觉得,程斌恐怕要在副总理的位子上熬到叶知秋退休了,好在程斌比叶知秋年青得多,大可以慢慢熬下去。不过真到那个时候,恐怕程斌接任的就不是共和国总理。而是总统的职位了。

对于这种可能出现的父终婿及的政治传统,共和国内有很大的反对声音,虽然国会推进的总统任期议案第一次没有通过,但是很明显,支持的人数正在上升。叶知秋这个大总统很可能没办法一直干下去。

比起程斌的如日中天,曾经和他共同并称共和国双璧的吴畏就要低调得多,他甚至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曾经的抗日英雄已经和那些牺牲的士兵们一样,变得遥远而陌生。

很多人都觉得,随着与世界列强们换约成功,共和国将会迎来一段和平发展的时间,著名民间评论家张寒就曾经大声疾呼,声称这是一个不需要英雄的时代。

因为中日康子战争而消失的裁剪国防军的声音又重新响了起来,只不过这次多了一种声音,除了裁撤陆军外,只保持十个常备师架子外,还有很多人呼吁取消海军,将共和国海疆的安全寄托在英国驻亚洲舰队身上。

不用多说,就可以猜到,后一种言论的始作俑者和正在与政务院扯皮的英国人脱不开干系,按照英国人一贯玩弄平衡的手段,显然不可能放任共和国一家独大。

好在这种声音还局限在民间层面,上次日本人登录旅顺,兵锋直指京畿的危险还没过去,比起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来,真正手握权力和财富的人们显然对于自己的生命和财产更赶兴趣,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可以依靠的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的共和国总参大院依然繁忙而有序,不断有军官进进出出。黄有为淡出国防军高层之后,总参的权力架构趋于稳定,再也没有什么重大的变化,顾雨的权威日重,在国防军中算得上一言九鼎,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看不到有什么人可以挑战他的地位。

一辆挂着海军中将旗的黑色小汽车缓缓驶到总参门前,卫兵核对了司机出示的证件后,搬开路障,让汽车驶进院子里。

几个过来办事的军官站在一边看着汽车的背景,窃窃私语起来。

经常跑京城的军官们都是手眼通天的主,当然认识这种最近才刚刚出现的大众牌汽车。

据说这种汽车是美国人和汉阳厂联合生产的,除了从美国进口少量零件外,包括发动机全部由汉阳厂生产,据说性能比美国本地出产的福特牌汽车还要好,大部分汽车出厂后就直接装船运回美国销售。

因为这个原因,这种汽车在国内销售的数量很少,甚至没有美国产的福特车多,能坐上这种车的人要么位高权重,要么和汉阳厂有某些深厚的联系。

一个军官低声问道:“这车里坐的是谁啊?”

国防军对军衔标志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虽然还没有禁止公车私用的说法,但是如果车上挂着中将旗,那就肯定有一位中将坐在车里。

自从那一年海军陆战队发动兵变失败后,海军高层遭到清洗,大量高官退出军队系统,海军方面一直鼓吹成立的海军部当然也就无疾而终,海军最终也并入了总参当中。

但是共和国正是百业待兴的时候,在在缺钱,海军又是个烧钱的地方,拨给海军的经费总是杯水车薪。一来二去,除了来总参要钱的时候外,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海军将领们根本不在总参办公,而是长期待在两大舰队的驻地,所以大家都对这辆挂着海军中将旗的汽车感到新奇。

听到这个军官的问题,其他几个军官互相看了一眼,一个人皱眉说道:“我好像看到那车上有个图案,你们谁看清了?”

几个军官面面相觑,都摇了摇头,刚才大家都光顾着看车了,谁也没注意到车上还有什么图案。

这个时候,被人议论纷纷的汽车已经停到了总参大院里。

这年头汽车还是个新鲜事,总参大院里一共也没有几辆,好在顾雨自己就有一辆座车,所以这辆刚刚开进来的汽车倒也不至于找不到能让它行驶的道路。

汽车缓缓停下来后,阳光照耀到车身上,可以清楚看到刚才那几个军官议论的图案,那是两柄交叉架在锚上的长剑。

坐在副驾驶位子上的副官跳下车子,赶着去拉后面的车门,但是仍然慢了一步,坐在后座上的人已经推开车门走了下来。

一年多不见,吴畏看起来没什么变化,依然军服笔挺,身姿挺拔,只是肩膀上的军衔标志上又多了一颗金星。

看着光可鉴人的军靴踏到总参的石板路上,于靖苦笑了一下,放下了准备去替吴畏拉开车门的手。

吴畏把手里的大檐帽扣到脑袋上,看着一脸无奈的于靖,摇头说道:“别一幅苦瓜脸,让人看到了,还以为你昨晚上受媳妇气了呢。”

去年过年的时候,吴畏给于靖放了婚假,并且亲自出席了于靖的结婚仪式,也算是完成了于老爷子的一桩心愿。

于靖虽然已经成婚了,脸皮却还是一样的薄,咳了一声说道:“上次张参谋长专门嘱咐我,出门要有个副官的样子,你怎么不等我给你开门?”

吴畏笑道:“我说的话你怎么没这么上心过?”

“因为参谋长说得对啊。”于靖很委屈的说道:“我专门看了一下别人的副官,都是这么干的,你就不能下车慢一点吗?”

“你等我七老八十了就慢了。”

“你比我大六岁,等你七老八十了,我早回家了。”于靖苦着脸抱怨道:“难道你还指望我给你当一辈子副官?”

吴畏看了他一眼,知道这小子是抱怨去年自己没有同意他下部队带兵的请求。

去年叶知秋回国后,就将吴畏的海军陆战旅扩充为第一海军陆战师,同时以陆战旅的一个营为骨干,在福建组建了第二陆战师。

吴畏成了名义上的海军陆战集群总指挥官,兼任第一陆战师师长。

听起来吴畏这个中将似乎是可以指挥两个师的实权人物了,不过以这个时代的交通手段,他也只能坐在旅顺的办公室里看看地图上第二师的位置,就算指挥过了。所以这个陆战集群总指挥官实际上能指挥的也就只有一个陆战一师。

部队扩编之后,自然又是一次集体升官发财的机会,溥觉在吴畏身边憋了半年后,终于觉得烦了,和吴畏磨了几天,连秀云都搬出来,总算如愿下去当了个营长。

于靖看着眼红,也想一起出去。可惜他没有一个好姐姐,又不像溥觉有带兵的经历,所以吴畏没有同意。

其实吴畏并不怎么想让溥觉下去带兵,他知道共和国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平发展下去,国防军肯定会有连场大战。

但是陆战一师既然身在东北,当然吸收了很多满人官兵,在部队中满汉相处是个问题,他至少得让满人军官们看到升迁的希望,溥觉是前朝皇族,正好是个现成的榜样。

而且和于靖不同,溥觉性子虽然粗糙,但是胆子大,关键的时候心也够细,是个带兵打仗的材料。

但是于靖就不一样,他的性格多谋少断,更适合在后勤单位或者参谋单位工作,让他去带兵,恐怕上了战场就不知道应该干什么了。

不过这种事情就不必和于靖说明了,所以他挥了挥手,看着远处的院落说道:“别废话了,咱们去看看,顾总长大老远把我叫来,到底是什么事情吧。”

第222章各取所需

顾雨的办公室仍然宽敞明亮,随着叶知秋满世界晃了一圈之后,这位国防军的参谋总长除了又老了一点外,也没看出有什么变化来。

那一次出去,因为叶知秋要刻意淡化共和国的武力威胁,所以顾雨露面的机会很少,就连使团内部也很有一些人怀疑叶知秋带这位总长出来的目地。

但是当使团最后一站到达德国后,大家才明白了顾雨此行的重要性。

因为对于遥远的亚洲几乎无能为力,所以德国人对共和国的警惕性是最低的。

叶知秋最早创建国防军的时候,就是以德国陆军为蓝本,为了达到这个目地,还通过官方和民间的各种渠道从德国聘请了很多军事顾问,像蓝晓田这样的高级参谋人员,直接就是德国人负责培养出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防军与德军陆军几乎是一脉相承下来的,说是师傅和徒弟也不为过。

这个时候,德国陆军的威名响彻世界,很多小国和弱国都以德军为目标,除了共和国之外,日本人甚至直接派遣大量的军事人员赴德留学。

可惜德国人一点都没有拿更加崇拜自己的日本人当亲儿子的打算,在刻板的德国人眼中,无论日本还是中国,都只是自己在世界各国的崇拜者之一。

正是因为中日陆军之间的这种关系,所以德国人对于康子年间发生的中日大战非常感兴趣,这个时代的世界虽然不够太平,但是两个准强国之间动员近十万人大打出手的场面可不差见。

又因为遍布国防军高层的军官顾问,德皇威廉二世对于辽阳战役的很多细节都非常清楚,对于这次战役的指挥官赞赏有加。听说吴畏本来就在使团当中,只不过因为另有要事,中途回国去了,不禁大为叹惜。

从血缘关系上来说,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是亲戚,而且关系还不远。

有个大牛人说过,这世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皇帝。

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都是皇帝,所以两个人对这个亲戚关系都不怎么在意,应该翻脸的时候一点都不耽误。

不过在这个世界里,这两位第三种人还没有机会拉开架子开打,尼古拉二世就蒙主召唤了,倒是成全了一份兄弟情谊。

所以德皇一面对国防军的战斗力比较感兴趣,另一面也是希望给俄国人在身后培养一个威胁,至少要让双头鹰不能把两只脑袋都对准欧洲。所以对共和国使团的态度非常友好,对所有有好处的提议都很支持,绝对不会斤斤计较。

德国的高官们对于皇帝陛下的这种热情虽然有些腹诽,但是也并没有人给威廉二世找不自在,毕竟这位皇帝的某些想法的出发点还是正确的。

正在研究总体战的德国人绝对不会相信,以共和国那薄弱的工业基础,真的可以威胁到列强们的地位。

所以顾雨在德国可以说是得到了意料之外的好处,称得上志得意满。

此时的顾雨已经没有两年前被黄有为威胁时的窘迫,五十多岁的人倒显得很有些意气风发。

他抬头看到国防军最年青的中将师长走进来敬礼,摆手说道:“没人的时候就不要那么正式了。”

吴畏笑了一下,摘下帽子捧在手里走了过去。

他在国防军中一向以军容整齐著称的,除了黄有为、赵运铎等有限的几个人见识过他的怠懒样之外,在别人面前都是一丝不苟的样子。

虽然顾雨不止一次在他面前露出招揽的口风,不过吴畏并不打算和这个人走得太近,顾雨这个人权力**太重,和他在一起,很难说什么时候就要粘包。

吴畏算是叶知秋面前的红人,有大总统当靠山,也不用在国防军中选边站。

顾雨看着吴畏捧着大帽子笔直坐在椅子上的样子,摇头苦笑了一下,随口问了几句陆一师的情况,这才说道:“你还不知道俄国国内最近的情况吧?”

吴畏呃了一声。他在俄国没什么消息来源,对叶卡捷琳娜也没太关心。俄国人的四大主力舰队让她收拾了三个,就算陆战不利,跑路总没有问题。

而且说实话,吴畏对叶卡捷琳娜的关心程度也说不上有多高,完全比不上和杜迪夫人的亲密程度,后者才是他最亲密的朋友。

顾雨看了看吴畏的表情,心里嘀咕难道外面传说的事情不是真的?还是这小子已经知道了自己得到的消息?

吴畏不说话,他就只能自己接着说,原来叶卡捷琳娜指挥的大军返回欧洲之后,因为亲近工党的原因,在上层贵族中引起了恐慌。

俄国贵族们很快推举尼古拉二世的弟弟,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继位沙皇,称为俄国的亚历山大四世。

亚历山大四世继位后,很快收拢了俄国境内反对叶卡捷琳娜的势力,并且开始调集兵力,试图围剿叶卡捷琳娜。

为了争取上层贵族的支持,斯托雷平与乌里扬诺夫发生了分歧,工党成员比较集中的部分部队与叶卡捷琳娜领导的北方军队发生了分裂。

而另一方面,主要在俄国南方活动的工党温和派领导人在得到亚历山大四世承诺平息叛乱后就开始着手进行改革后,开始号召国内的工人支持南方政府。

叶卡捷琳娜当时的主要控制区在乌拉尔山脉以西,这一带几乎没有什么重工业,严重限制了军队的战斗力。

为了解决军火问题,斯托雷平发动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战役,试图夺取这一重工业城市,但是遭到亚历山大四世军队的抵抗,双方在乌拉尔山脉以东展开大战,现在正是双方相持阶段。

吴畏听了半天,也没听出来顾雨为什么要急召自己回京,倒是听说叶卡捷琳娜领导的北方政府和南方政府开始正面争夺城市,心中大感不妙。

叶卡捷琳娜的军队先天就缺乏重武器,士兵也大多是临时招募的,和南方政府的军队比起来,战斗力方面就要低得多,完全依靠工党发动士兵后高昂的士气来弥补这方面的差距。

但是现在叶卡捷琳娜弃长取短,和南方政府硬碰硬的争夺城市,前景只怕不妙。

顾雨倒是没想到吴畏只从自己的只言片语里就判断出叶卡捷琳娜的处境,接着说道:“这几天俄国南方政府在京里的代表态度突然强硬起来,恐怕他们国内的情况有什么变化。”

吴畏哼了一声,满不在乎的说道:“这位俄国公使当时喝了多少伏特加?”

顾雨愣了一下,没明白吴畏的意思。

吴畏吐槽却遇到了不解风情的主,也算明珠暗投,只好解释了一下俄国人喝完酒后满嘴跑舌头的传统,然后问道:“俄国北方政府的代表呢?”

“昨天北方政府的一位特使乘船到了天津,大总统可能会秘密接见他。”顾雨说道。

吴畏下意识的挺了一下身子,知道顾雨终于要说到召自己进京的原因了。

果然顾雨说道:“你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一项准确,估计总统会征求你的意见,如果涉及到军事调动,我需要先有个准备。”

这回吴畏总算是明白过来,难怪顾雨吞吞吐吐的说得一点都不爽快,原来是打算先从自己这里打听一些消息。

吴畏刚刚崛起的时候,很大人都认为吴畏靠的是能打敢拼命再加上运气好。直到后来叶知秋出国访问的时候,指名让他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时候,这种认知也还是主流。

但是随着吴畏在访问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对世界局势分析预测的能力,大家才愕然发现,吴畏对于列强们的心思竟然能够猜得**不离十。

像顾雨这样身居高位的人自然很清楚,叶知秋对吴畏这么欣赏,任由他和法国寡妇、俄国皇后眉来眼去,当然不是因为吴畏这家伙长得漂亮。

顾雨很羡慕吴畏的这种能力,但是自己这一把年纪,当然没本事去勾搭外国人妻,又想在关键的时候揣摩上意,不至少不知不觉间和叶知秋想到两岔去,就只能不耻下问了。

如果只是不明白所以,顾雨找下面的人打听一下也不算什么大事,毕竟人无完人,谁也不是圣人,当然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但是顾雨要了解的东西不是这么简单,让他自己来判断的话又可能出错,所以只能指望吴畏直接告诉他结果,对于顾总长来说,这就有些难为情了。

吴畏倒是没有为难顾雨的意思,不管怎么说,顾雨对他还算不错,虽然自己升官这么快,未必有顾雨的帮助,但是至少总长大人没有闲着没事踩上一脚。

他想了一下,向顾雨说道:“总参是什么意见?”

总参谋部对于国际形势当然也有预判,对不对两说,至少可以当成参考。

顾雨想了想,说道:“日本人去年又新增了四个常备师团,其中的两个在朝鲜。”

吴畏的陆一师就在旅顺,主要作战目标就是日军,对这些情报当然清楚,立刻就明白过来,向顾雨说道:“总参的意思是不想卷进俄国人的内战里去?”

顾雨点了点头,这个算是总参内部的主流观点,毕竟俄国人的重点在欧洲,日本人的威胁可就在眼皮底下。

吴畏想了想,轻声说道:“这个想定不错,但是他们忘记了,俄国北方政府有我们想要的东西。”

顾雨精神大震,脱口问道:“是什么?”

第223章临危受命

“俄国皇后手里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复制本地址浏览%77%77%77%2e%62%69%71%69%2e%6d%65”吴畏看着坐在台灯下的叶知秋,很肯定的说道:“那是我们需要的。”

叶知秋回国后,就拿到了吴畏撰写的未来几年世界局势分析以及在各个阶段国防军的应对办法。

在这份文件中,吴畏从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世界大战必然发生的看法。

叶知秋对这份文件中的分析结果深以为然,也对吴畏明确表示出希望借着这个机会分上一杯羹。

但是对于此时的共和国来说,想腾出手来去别的地方摘果子并不容易,在她的身后,还有一个半工业化的日本在虎视眈眈。

中日战争之后,日本国内的情况很糟糕,因为战败的原因,日本政府没有拿到预想中的赔款,反倒损失了精锐的第一师团,第二师团也元气大伤。

当时的日本国内仅有七个常备师团,这么大的损失几乎是致命的。

更加致命的是,因为日本政府一直醉心武备,一心指望靠抢劫发家,拼命爆兵,所以此时的日本政府不但国库空虚,而且债台高筑。

康子战争前,日本政府还能靠在欧美发行战争债券来募集资金,康子战败后,日本债券就成了国际资本市场上最臭名昭著的存在,让人避之惟恐不及。

经过此次失败后,日本国内不但没有冷静下来思考以后的发展道路,反而像一个输红了眼睛的赌徒一样,开始变本加厉的扩充军备,在国内赋税沉重,百业凋零的情况拼命建造军舰,征召青壮年入伍,显然是把渡过强关的希望寄托在另一次更大的赌博上面。

作为宿敌,共和国方面当然不会无视日本政府的这些动作,所以叶知秋回国后,一方面挤出资金扩充海军,同时也在抓紧训练陆军,陆一旅升格成师和编练陆二师,就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

比起陆军,显然海军方面的压力更大,都说百年海军,那指的是海军指战员的素质养成,除了合格的海军官兵之外,更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共和国海军的战舰数量严重不足。

更让人挠头的是,就算叶知秋打算砸锅卖铁搞海军,一时半会他也造不出足够数量的船来,更不要说训练出足够数量的军人来了。

所以当听到吴畏提起俄国海军的时候,叶知秋立刻就知道他打的是什么主意了。

不过知道吴畏的目地还不够,叶知秋虽然自诩聪明,可是也常常想不明白吴畏脑子里的东西,叶卡捷琳娜目前的状况不妙,海军已经是她手里最大的王牌。像她这样为了权力不惜发动内战的人,可不会随便把自己手里最大的牌交给别人,总不能让吴畏娶了叶卡捷琳娜,然后让她把三大舰队当成嫁妆带过来。

吴畏知道叶知秋想的是什么,对于这件事,他自己也没什么太明确的办法,这世界上从来没有算无遗策这种事,谋划的事情越大,可能出现纰漏的变数也就会越多。

所以他向叶知秋说道:“我去俄国。”

叶知秋想了一会,点头说道:“好。”然后他又补充道:“我们不能卷入俄国人的内战。”

吴畏点了点头,知道叶知秋在顾虑什么。

事实上早在半年前,叶卡捷琳娜顿兵于乌拉尔山脉的时候,她就曾经向叶知秋秘密提出请国防军出兵的建议,作为回报,俄国承诺交还外兴安岭的大部分地区反正此时对于西伯利亚大片土地的归属问题还没有明确化,俄国人也只是事实占领而已,叶卡捷琳娜不用担心会背上卖国的包袱。

但是共和国高层对于这个提议普遍没什么热情,现在的黑龙江还没有多少人呢,各位大头巾只要想想东北那长达半年的苦寒,就觉得那地方冷得没法没法的,这种地方谁爱要谁要,实在犯不着派自己国家的兵去替俄国人卖命。

当然这种声音只是摆在明面上的,开疆拓土算是中华文明的传统,有没有那个能力先不说,想这么干的人绝对不少。

实际反对这件事的人当中有很多只是担心叶知秋办成了这件事,会增加他在共和国内部的声望,以后倒叶就更没指望了。

另外还有一小部分人则是担心国防军借此机会发展壮大,威胁到文官系统的地位。

而像叶知秋和顾雨这些人考虑的则是实际操作的问题。

俄国好歹也算是列强之一,金水河一战,黄有为一个师击溃了俄国人一个军,顺手还抄了另一个军的后路,俘虏过万,看起来是个大胜仗。

但是真正清楚这次战斗过程的人都知道,二十八师能够取胜完全依靠侥幸,如果不是吴畏开挂炸毁了赤塔车站,将囤积在那里的战略物资付之一炬,让俄国人无心恋战,最后失败的肯定是国防军无疑。

事实上黄有为当时已经在准备撤退了,只不过吴畏的主角光环开得太过耀眼,俄国人遭不住,先跑了。

总参作战局的参谋们都是蓝晓田的师弟,水平可能比不上蓝晓田这个大师兄,但是绑在一起来作计划,也不可能出现太大的纰漏,所以很快就计算出,要帮助叶卡捷琳娜战胜南方军,至少要动员十万以上的精锐部队,这还是在假定叶卡捷琳娜的北方军有一战之力的情况下。

国防军此时名义上有三十二个师,还要再加上两个陆战师。但是实际上国防军中只有第一、四、七、二十八等几个师能达到精锐部队的水平,像二十九、三十二师这样的部队,也只是准精锐而已。

至于其它的那些部队,很多都只是个空架子,算是叶知秋上台后安抚前清地方督抚们的一种手段,谁也没指望他们真能打仗。

别的不说,光是给这些部队全部装配二十八师列装的武器,共和国就得先破产。

所以即使是由吴畏来作这份计划,他也不可能同意出兵帮助叶卡捷琳娜。如果真把国内的几个主力师都调出国去,恐怕俄国南方政府还没垮台,日本先在共和国沿岸登陆了。

所以叶知秋的意思很明确,吴畏此去是施美男计的,怎么鞠躬尽瘁老叶不管,但是别一见到俄国皇后美貌,精虫上脑把共和国牵扯进去,老叶子年纪大了,可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