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败军神-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并且在十几天前就已经传来莫斯科大战的消息。

谢苗一面敬佩吴畏的勇气和决心,觉得皇后陛下挑选情人的眼光简直堪称神迹,一面抓紧进行战争准备。

在他想来就算能够及时赶到莫斯科,将要面对的也会是一场残酷的战争。

没想到当他赶到战场时,尼古拉大公正在向基辅方向撤退。

被尼古拉大公留在原地阻击龙德施泰特的是皇家掷弹兵旅,这是尼古拉大公手中最精锐的部队。这支部队也没有辜负大公的希望,在全军撤退军心浮动的情况下,仍然坚决的阻击了龙德施泰特的部队超过三十小时。龙德施泰特不得不命令他的部队绕过南俄的阻击阵地向西追击。

谢苗的骑兵军投入战场后,以数倍的兵力前后夹击,终于击溃了掷弹兵的阵地,全歼皇家掷弹兵。

听说谢苗亲自率领部队赶来,吴畏和龙德施泰特一起来迎接这位北俄军方三巨头之一。

见到龙德施泰特和吴畏时,谢苗觉得自己很是惭愧。可以说,此次战役的反转完全取决于这两个人的孤注一掷,相比之下,其他高级将领的选择就要保守太多了。

见到吴畏后,谢苗向他转达了叶卡捷琳娜的问候,同时请他立刻返回叶卡捷琳堡,安慰皇后陛下的思念之情。

吴伟对于这个提议没什么意见,但是龙德施泰特却很不以为然。

基辅军区作为俄国控制欧洲的主要力量,战斗力自然名列前茅。莫斯科会战当中,龙德施泰特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那是因为吴畏首先在城市保卫战中消耗了南方军队的大量物资和兵源,又用装甲部队配合龙德施泰特打了尼古拉大公一个措手不及。

实际上在这次会战中,龙德施泰特真正的战果仅仅是击溃了北方集群,并没有能够成建制的歼灭南方政府的任何一支师以上部队。要不是谢苗突然出现,两面夹击消灭了皇家掷弹兵旅,这个纪录还要缩减到团级以下。

所以可以预见,向西追击的过程,绝对不会轻松。谢苗手下的骑兵军如果放在一场会战当中,也许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追击战中,骑兵的高机动性就占了很大的便宜。龙德施泰特非常需要得到这支部队的配合。

但是这支部队是谢苗亲自率领的,身为保皇党的主要将领,要指望谢苗主动配合龙德施泰特这个俄共的创始人之一,未免有些太一厢情愿。

所以龙德施泰特更希望吴畏能够留下来,充当两个人之间的润滑剂。因为吴畏在政治上虽然亲近俄共,但是在感情上又倾向于叶卡捷琳娜,不用担心偏帮某一方,而且他的身份特殊,无论是保皇党还是俄共都要给他面子。

更重要的是,吴畏有足够的军事才能来主持公道,这一点无论是龙德施泰特还是谢苗都心服口服。

第578章莫斯科反击战四

吴畏倒也没有辜负龙德施泰特的希望,很痛快地留了下来。不过接下来的战斗毕竟是俄国人自己的事,吴畏顶多算是半个俄国人,如果考虑到叶卡捷琳娜其实是德国人,那么就连半个都不是了。

所以吴畏虽然参与了追击,但是并没有让自己的步兵连队参与到战斗序列当中去,唯一的例外就是他的装甲部队。

在伊万诺维奇的努力下,这支装甲部队虽然比其他部队晚出发了三天,但是又一次超越了吴畏当初冲出莫斯科时的规模。战斗车辆和各种维修车总数超过五十辆,**团汽车连的司机第一次不够用了,不得已开始使用步兵来客串。

尼古拉大公的部队向基辅方向撤退的时候,并没有一路溃散,而是很有章法的布置了逐级抵抗,所以装甲部队虽然晚出发了三天,行进速度也不快,仍然很快就参与到了战斗当中去。

进入欧洲平原后,作战目标变得分散起来,作为攻坚力量的装甲部队也失去了集中使用的价值。所以在吴畏的命令下,战车部队开始分散开来编入北俄步兵当中协助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房海滨虽然身为装甲连的副连长,也只能带着同一战斗组的三辆车单独行动。

比起上一次在南俄阵地上横冲直撞时的爽快感快,房海滨觉得最近一段时间配合步兵作战,简直就是在浪费宝贵的摩托小时。

不过作战任务通常就是这样,并不在乎直接参与者的想法,他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都只能坚决执行命令。

再又一次配合俄国步兵消灭了一个刚刚发现的南俄方面的机枪阵地后,房海滨指挥自己的二号车沿着乡间小路向不远处的临时驻地驶去。刚才他就是从那里出来的,因为敌情很明确,所以他并没有让两辆同组的战车一起出动。一方面是节约摩托小时,另一方面也能让乘员休息一下。

吴畏设计的这种战车各种凑合,人机工程差得一塌糊涂,好人在车里坐一天都能丢半条命。装甲兵们不约而同的抓紧任何机会往车外面跑。

这一次参与追击的北俄军队足有七八万人,当然不可能一起上路。只能以梯次行军的方式行动。所以此时的道路上,经常可以见到大队的俄国步兵。

将装甲战车配属给步兵之后,吴畏并没有将卡车部队也分散使用,而是仍然将它们集中在一起用来运输步兵。

俄国步兵们显然对这种新颖的运兵方式非常欢迎,申请搭乘卡车部队前进的报告一直打到龙德施泰特和谢苗的面前。

所以房海滨经常能够看到一队队的卡车满载着全副武装的俄国士兵,从自己的身后超越到前面去,然后很快这些卡车又拉着伤员,返回到后方基地,继续下一个循环。

前方不远处,一辆卡车停在路边,车头的发动机检查盖高高掀起,两个司机正凑在一起埋头处理故障。搭车的俄国步兵们则好奇地围在一边看热闹。

按照规定,每一辆卡车在运送俄国步兵的时候,都需要搭配一个翻译,以免途中产生误会。但是这个规定在下面执行起来的时候很自然的走了样。毕竟中文在俄国不算热门语种,也没地方找这么多双语翻译。各级军官们又不能眼看着有车却坐不上去。干脆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直接手语的干活,倒也简单明了。

这辆卡车并不是单独行动,只不过它出现故障后,其他的车辆先开走了,不过倒是把这个车队配属的翻译留了下来。

这个翻译是从莫斯科找来的,属于萝卜快了不洗泥那种,翻译起中文来磕磕绊绊词不达意,也就聊胜于无。

此时他站在两个司机的身边,看起来比两个司机还要着急,一面擦着脸上的汗,一面用很不熟练的中文问道:“可以好吗?”

“他说什么?”一个司机问另一个司机。

“大概是问还能不能修好吧!”另一个司机回答道。

翻译对于这里有个中国知音感到非常高兴,连连翘起大拇指说道:“好好。”

两个司机干脆都不理他,一个司机把手里拆下来的零件又重新装上,然后示意同伴上车发动机器试验。

同伴坐到驾驶位上以后,留在车下的司机拿起摇把奋力摇了起来。汽车发动机发出一阵类似于喘息的声音,在周围俄国士兵们脸上露出惊喜神色后又停了下来。

两个司机骂了一句,相对愁眉不展,翻译凑过来又想说话,一个司机连连摆手说道:“我知道你要说什么,别折磨我的耳朵了,恐怕我们得等拖车来。”

“除非能刚巧碰上维修班的人。”另一个司机补充道。

正说着,两个人都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机器的轰鸣声,有这么大噪音的家伙,不用看也知道是什么。

刚才说话的司机愣了一下,奋力分开人群,跑到道路中间向着噪声传来的方向伸着脖子看过去。另一个司机慢了一步,一边往人群外挤,一边问道:“能看到车号吗?”

因为战车部队车辆增加太快,吴畏一手训练出来的装甲兵不足分配,所以临时提拔了不少**团的步兵。这些步兵的维修水平还不如司机们,当然不能指望。

不过通常来说,各战斗小组当中充当组长的那辆车里都是老装甲兵。这帮家伙的水平不在维修班之下。

两个司机努力眺望了一下,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竟然是二号车!”

战车部队的一号车是连长齐铁柱,二号车则是连副房海滨。无论碰到哪个人,两人都算是有救了,至少可以用装甲车把卡车拖到前面的营地去。

房海滨自然也看到了这辆抛锚的卡车,他示意驾驶员把车停下来,自己站在车上居高临下的问道:“怎么了?”

“打着就熄火。”一个司机回答道:“折腾半天了。”

房海滨从战车上跳下来,过去查看。他车里的两个乘员也抓紧时间爬出来透气。

房海滨很快发现了故障位置,把机油滤芯儿抽出来,用刺刀在上面捅了几个窟窿又装回去。他们最后补充的这批机油质量相当差劲,油脂过于黏稠,没法通过纸质滤芯,导致活塞与缸体间润滑状态恶化,活塞顶温度增加抱缸,自然发动不起来。

现在当然没有大规模更换机油的条件,所以只能在增加滤芯部份油脂通过量上打主意。

两个司机看着房海滨顺利发动起柴油机,都觉得非常神奇。房海滨笑道:“这招是昨天现和司令学的。”

听说这事和吴畏有关,两个司机都露出恍然的神色,招呼俄国士兵们上车继续赶路。

那个翻译在旁边听得一知半解,坐上卡车后忍不住向两个司机询问。等到两个司机好不容易向他解释清楚后,翻译由衷的感叹道:“想不到你们部队里官儿越大,技术越好,你们司令肯定是老司机吧!”

第579章莫斯科反击战五

除了房屋造型以外,俄罗斯的村庄和共和国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距。二号战车碾过泥泞的道路,慢慢开到一间谷仓附近停了下来。

房海滨的另外两个车组正在这里休息。

房海滨跳下车,在懒洋洋躺在稻草堆上的装甲兵腿上踢了一脚,问道:“机油系统清洗了吗?”

“洗了。”装甲兵懒洋洋地回答道:“你知道我用那些白酒洗滤芯的时候,俄国人看我的眼神是什么样的吗?”

房海滨摆了摆手假装没听见这句话,他在十二师的时候,军纪其实也不怎么样,大家私下里也会弄点酒精饮料,但是起码会背着军官喝。但是在俄国人这里,显然没有军营禁酒的说法。俄国大兵对烈酒的喜爱程度还要超过女人。

装甲兵对于各种油料的需要是没有止境的,房海滨自然也舍不得用宝贵的汽油来清洗部件。

今天早上在一场战斗中,俄国步兵缴获了十几瓶伏特加,房海滨不关心他们是怎么作到的,不过还是要了一半,用来当作溶剂。估计是翻译的时候出了差错,那个步兵指挥官还以为房海滨也是个同好,特意开了一瓶要和房海滨走一个,吓得方海滨落荒而逃。

比起俄国人酗酒的程度,装甲兵们大多没这口瘾。再说天天在车里被柴油熏的晕头转向,好不容易休息下来,也没人愿意再闻烈酒的味道,更别说倒进肚子里。

房海滨都能想像得出,这几个家伙大摇大摆的在路边糟蹋白酒时俄国兵的脸色,要不是中俄一家亲,估计他们几个挨顿胖揍都有可能。

走进乱哄哄的谷仓,那个俄国营长看到房海滨非常高兴,连忙叫上翻译迎了过来。

能在营指挥部里当翻译的人,当然不会是几把刀的水平。房海滨很快就弄清了俄国营长的意思,前面出现了一个敌军重兵防守的小镇,营长同志需要借助他们的攻击力量。

这一路上,类似的活房海滨已经干过几次,早没了最初时的兴奋感。南俄方面也不是笨蛋,很快就找到了对付装甲部队的办法,那就是用小口径速射炮平射。

战车倾斜式的前钢板运气好的时候,可以在二百米外硬抗七五炮的直射,但是如果换成八八炮,这个距离就必须沿长到五百米。而对于行动笨拙的战车来说,进攻拥有反装甲力量的预设阵地,和主动凑上去挨炮实际也差不多少。

不过既然是作战部队,房海滨当然也没办法拒绝这种要求。用吴畏的话来说:“要积累经验,当然要自己来交学费,总不能指望别人学会了再教给你。”

几次战斗打下来,房海滨总结的经验就是不要停止移动,战车移动速度再慢,总比敌人的大炮来得容易,只要能够保持移动,就有很大的可能躲过敌人的炮弹。在这个口径超过一百毫米的火炮都是稀罕物的时代,战车的薄皮对于普通口径火炮的近失弹还是有一点防护能力的。

当然在激烈战斗中,战车怎么才能保持使用最厚的正面装甲来对准敌人阵地还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但是总算让参与攻坚战的装甲兵们有个心理安慰,不至于觉得自己是去送菜的。

让房海滨郁闷的是,他面前的这位俄国营长,手下居然只有五十多个兵。显然相对于欧洲平原的广阔,北俄方面投入的兵力还是太少。

最重要的是,在向基辅进军十几天之后,北俄方面仍然没有办法摸清敌军的主力配置,不得不分散成小股部队搜索前进。

因为要指望装甲部队发挥威力,所以战斗选择在了黎明之后。房海滨和他的三辆战车在五十多名步兵的簇拥下缓缓出现在了战场边缘。

进入阵地前,房海滨和带队的俄国连长凑在一起拿着望远镜观察即将发生战斗的小镇。那个来自营部的翻译在一旁紧张伺候着。

“没有疏散平民。”房海滨有些厌恶的说道:“我最讨厌这种情况。”

俄国连长的年纪比他要小很多,据说参军前还是个学生,在普遍很早就成熟得一脸的俄国男人当中显得格外稚嫩。

这个大男孩当上了连长后仍然还不能像那些老兵一样漠视平民的生死。所以对于房海滨的牢骚深有感触。

他举着望远镜认真的观察对面的防线,问道:“有办法减少平民的伤亡吗?”

“那要看敌人有多配合了?”房海滨随口说道,语气里没有抱太多的希望。

作为一个外**官,虽然他同样怜悯这些被迫卷入战争的平民,但是绝不会因为这一点就把自己的士兵置于危险当中,他也不会因为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

让他惊讶的是,显然参与内战的双方和自己的想法差不多,都很少有意识的避免平民伤亡。这也让房海滨认识到内战对于一个国家的伤害程度有多深。

小镇没有围墙,但是守军在镇外挖了一条壕沟,可以清楚看到壕沟里有步兵运动的身影。

房海滨看了半天,没有发现对方的炮兵,总算松了一口气。指着延伸进小镇的道路,向年轻的俄国连长解释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通常情况下战车部队需要配合步兵的行动。但是鉴于吴畏的强势地位,所以在可能遭到严重损失的情况下,装甲兵可以拒绝步兵指挥官的要求。但是显然对方的基层指挥官在“可能遭到严重损失”的标准上有很大分歧,所以两支部队在配合战斗方面,远远谈不上合作愉快。

不过现在这个年轻的俄国连长看起来并不在意自己接受装甲兵的指挥,在他看来,所有能够降低伤亡的办法都是好办法。而显然房海滨在这方面比自己更有经验。

房海滨不是姚文建那种身先士卒型的指挥官,所以试探性进攻中,他并没有亲自出马,而是指派了身边的二十一号车。

这辆车的车长在前几天的战斗中牺牲了,不得已补充了一个俄国射手,因为车组内部的沟通问题,房海滨已经被烦得不行。

不过车组里有个俄国人还是有点好处的,至少那个俄国射手在需要步兵配合的时候不用先去找翻译。

二十一号车带着十几个步兵从出发阵地缓缓的驶了出去,房海滨看到那个俄国射手很神气的扶着机枪笔直站在战车里,大半个身子露出车外。

天地良心,经过连续战斗之后,还敢这么干的中国装甲兵已经死得差不多绝根,也就是战斗民族的汉子还会把这个当成荣誉。

看到战车出现,对面战壕里的敌军显得有些慌乱,但是并没有人逃跑。房海滨紧张的寻找着对面阵地上可能隐藏的火炮,如果能够提前找到它,就可以利用自己车上的三十毫米炮掩护二十一号车,这是生死攸关的事情。

当战车逼进小镇后,守军终于开始开枪了,子弹打在战车的钢板上,没有造成什么伤害。

几乎就在同时,战车上的两挺机枪都吼叫了起来,可以看到缓慢前进的战车车身在机枪的后座力作用下不规则的晃动。

战斗开始了。

第580章莫斯科反击战六

有一件事情说起来很尴尬,那就是吴畏穿越以来虽然迭经大战,但是一手指挥十万兵员级别的战斗一次都没有,金水河战役那次国防军对外宣称投入四个师十一万人,但是事实上除了二十八师在前线硬扛之外,另外几个师都在打酱油,根本不归黄有为指挥,当然更和吴畏一点关系都没有。

后来的辽阳阻击战,吴畏亲手送了一批又一批炮灰上前线,整个战役打下来中**民伤亡近万,但是大部分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民兵,吴畏能直接指挥的正规军人只有一个加强营。

他亲自指挥的最大规模战役是房总半岛登陆战,那一次他手里有陆一师和山地旅两支部队,总数也不超过四万人,而且相当于一出场就梭哈了,基本还属于特种作战的范畴。

所以直到现在,他才真正有机会参于到一场双方投入几十万兵员的大战中去,可惜的是,他手里真正能够指挥的兵力仍然没有多少,基本上只能看热闹。

龙德施泰特和谢苗的指挥部统称为西进指挥部,两部人马合并为西进集群,以龙德施泰特为主,谢苗为副,吴畏负责和稀泥。

龙德施泰特和谢苗虽然不对付,但是也不至于在这种关键的时候互相拆台。西进集群以龙德施泰特的白海方面军为主,在途中补充的兵员也是由俄共提供的,谢苗当然不好去争这个正职,别说争不到,就算争到了他也没办法服众。

比起从前吴畏那种凑起十几个参谋就算指挥部的作派,西进集群的指挥部简直可以算是豪奢了,不算直属卫队,各种技术后勤部门的主管就能乌泱泱站一房子,更不要说还有大量的作战辅助人员。

作战室里,有线电话基本没有消停的时候,门外来来去去的传令兵们也没有闲着的机会,一条条情报汇总过来,然后经过指挥员的判断处理,再转化成命令传达出去,变成地图上某一处展开的战斗。

吴畏匆匆走进来,手里捏着一页薄薄的纸片。躲过忙碌的参谋们,一直走到龙德施泰特的身边。

龙德施泰特一脸的凝重,在一份命令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把它交还给参谋,然后才向吴畏抬头说道:“你看到简报了?”

吴畏点了点头。

龙德施泰特和谢苗一直很羡慕吴畏手下的基层军官都能自己写战报,这一点就连俄军的很多高级将领都作不到,必须由随军的文书来代笔。

但是这种由非战斗人员代写的东西很难真正体现出战斗中发生的细节,很容易耽误接到战报的高级指挥员作出正确判断。

但是这一次,龙德施泰特很庆幸自己手下的学生兵们总算成长起来了,至少他接到的战报是第一线的连长亲自撰写的。

他看了一眼吴畏手里那份全部用中文书写的报告,很自觉的把自己手中这份俄文的递了过去。他看不懂中文,吴畏能看懂俄文,对比两国基层指挥员战报的工作让吴畏来干效率更高。

毕竟吴畏的军事造诣可以让他比翻译看出更多的东西。

吴畏几乎是一目十行的看完了龙德施泰特递过来的战报,点头说道:“内容差不多。”

其实差距还是有的。房海滨怎么说也是老军官,又被吴畏熏陶了几个月,能看出来的东西要比俄国的菜鸟连长强出一条长安街去。不过这个时候吴畏就没必要帮自己人吹了,房海滨占据写得再好,龙德施泰特也不可能给他个军长干。

“很好。”龙德施泰特也没多想,他走到地图前,俯身看着一处新标出来的地方,在那里刚刚发生了一场战斗,进攻的北俄军队遭到了顽强的抵抗,一部分突入敌军阵地的士兵甚至遭到了伏击,配合作战的装甲部队损失了两辆战车才接应出了部分步兵,可以说是从莫斯科反击开始后的第一场失败。

“你和我想的一样吗?”龙德施泰特盯着地图问道:“谢苗正在赶过来。”

“事实上我已经觉得这里离基辅太近了。”吴畏说道。他伸手在地图上比了一下,“只有二百三十公里,战略纵深不足。如果是我的话,绝不会这么晚才布置防线。”

“那也说明沙皇陛下不准备再退了。”龙德施泰特说道:“看起来我们要准备打硬仗了。”

“我想知道的是,基辅方面军的番号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吴畏皱眉说道,“这里难道不应该是基辅方面军的防区吗?”

“也许他们都在西线。”龙德施泰特说道:“那是基辅方面军的主要防御方向。”

“那正是我担心的。”吴畏淡淡说道:“我听说,同盟国已经向英法宣战了。”

龙德施泰特沉默了下来,他对巴尔干半岛的局势并不陌生,当然知道那里关系着俄国在欧洲的利益。

但是很显然,他不能指望亚历山大四世在国内叛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还把手里的精锐部队投入到西线去。

如果从国家的利益来看,显然这个时候停止内战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别说龙德施泰特没有这个权利,就算他想停下来,也不可能说服手下的将军们。

“我到前线去看一下。”吴畏知道龙德施泰特正在想的是什么,事实上在吴畏看来,这不是一个需要作出选择的时候。但是在这场战争当中,他毕竟是外人,叶卡捷琳娜既然没有授权他参与到俄国的政治斗争中去,那么他乐得清松。

龙德施泰特显然不希望在这个时候失去吴畏的支持,他皱眉看着吴畏说道:“这件事我一直想提醒你,你已经是一位上将了,前线不再属于你,过多的干预前线指挥,会让你的指挥官无所适从。”

“我知道。”吴畏回答道,他很坦然地看着龙德施泰特,“到了我们这样的层次,就应该坐在连炮声都听不到的后方,甚至离前线隔着半个地球,来制定作战计划,或者只是在别人制定的作战计划上签字。”

“但是我做不到。”吴畏说道:“我需要战场来提醒我,牺牲在那里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串数字。我可以面不改色的命令别人去牺牲,但是至少我要知道,每一个牺牲都是值得的。作为一名军人,当他离开战场以后,战场就不再属于他。”

他看着龙德施泰特,点头说道:“我不知道一名合格的统帅是什么样子的,但是一生远离战场的统帅绝对不是合格的。”

龙德施泰特沉默了一会儿,这才点头说道:“注意安全。”

“我会的。”吴畏回答道:“能杀死我的子弹,不属于这个时代。”

第581章莫斯科反击战七

西进集群的推进速度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快,所以莫斯科的军工厂有足够的时间制造出更多的装甲车辆运到前线来,在很短时间内,吴畏的战车部队规模就已经扩展到超过一百台,这还不算各种支援车辆。

不得不说,在军管状态下,莫斯科地区的工业生产能力是相当恐怖的,现在唯一制约北俄政府爆产能的就是发动机的生产了。莫斯科工厂仿制的发动机达不到设计要求,只能用在后勤保障车辆上。现在前线使用的战车上安装的都是从吴畏在国内带出来的那些车辆上拆下来的。

这件事的直接后果就是吴畏手中的合格装甲兵数量严重不足,不得不通过从步兵中大量抽调人员来进行补充。

而当**团的步兵也出现兵源不足时,俄国步兵的加入就成了必然。事实上,在见识到了装甲战车部队的超强攻击力以后,龙德施泰特和谢苗都已经开始致力于培训自己的装甲兵。

在这种情况下,房海滨的车组中出现俄国机枪手,就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了。

事实上,在如今的装甲部队当中,中俄士兵混编的车组已经是新常态了。在很多新的车组里,三个乘员都是新手的情况也不算稀奇,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人为故障,层出不穷。

房海滨的二号车已经不是从前的那辆了,新出厂的战车改进了部分设计,比如增加了炮塔转动部分,为发动机添加弹性支承。现在乘员们终于不用和发动机一起打摆子了。

按照最早的设计方案,由车长操纵并列机枪,同时进行战场判断,指挥车组成员。

但是因为操作并列机枪的位置必须经常暴露在战车外面,所以伤亡率非常高,大量有经验的车长伤亡之后,战车部队不得不修改了人员设定,把车长和机炮手换了一下。

这样做虽然保护了车长,但是却直接导致车长很难再准确判断战场形势,他必须和驾驶员一样,通过车内观察孔观察外部情况,视野严重受限。

房海滨此时就处于这种郁闷的情况下,为了掌握车外的情况他不得不像一只仓鼠一样,在车里钻来钻去,从车身两侧打出的观察口向外看,然后再用想象力把这些有限的图像拼凑在一起。

一发炮弹落在战车旁边,爆炸的气浪让战车剧烈的晃动了一下。房海滨担心地向头上看了一眼,发现那个俄国机枪手还在坚持射击,显然并没有在刚才的炮击中受伤。

他抓住身边的扶手,直起身子在机枪射手的腿上拍了拍,等到机枪射手低下头看他的时候,房海滨大声用俄语叫道:“注意你的左边,左边!”

俄国射手茫然的看了他一眼,重新抬起头继续射击。房海滨不确定的对驾驶员叫道:“西列娃是左边吗?”

“没错。”驾驶员奋力的转动着操纵杆,随口回答道。

非战时驾驶员可以升座驾驶,但是战时只能关上舱盖在作战位置操纵战车,在他的前方有大约一米的视觉死角,只能依靠记忆来操作,特别是在通过复杂地型的时候,需要集中注意力,当然没空和房海滨闲聊。

房海滨最后也没能确定自己的记忆对不对,只好又抓起航向机枪,开火压制对面战壕后的敌军。

无名小镇之战已经过去了一周的时间,在西进集群的猛烈攻势下,战线一直在向西推进,但是随着战事的胶着,推进速度变得越来越慢,战斗的激烈程度也越来越高。

除了火炮平射之外,南俄方面终于找到了对付战车的办法,他们开始组织士兵使用炸弹攻击战国的履带,后来干脆就想办法从机枪手所处的位置向车内投弹。

在损失了一批战车之后,装甲部队已经不敢单独进攻敌军阵地了,更多的时候,它们需要步兵来掩护,依赖程度与战场的复杂情况成正比。

比如此时,房海滨就非常需要俄国步兵的掩护。

今天的作战任务是争夺这条战壕的所属权。南俄军队还没有弄清楚怎样挖掘反坦克壕,只好把战壕挖得又宽又深。

为了对付这种足够把战车埋进去的战壕,今天参战的战车前部都安装了推土铲。

但是事实证明这玩意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因为铲子离地面的高度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