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兴华夏-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林义哲知道阿鲁特氏自负于自己的左手书法之功,有意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是以才如此说话,不由得心头火起。
ps:昨晚夜观天象掐指一算,未来一周微博将出现大量谣言,内容大概是:“新学期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新学期我要奋斗!微博估计会很少上”“新学期我要戒掉游戏”“新学期要加油,不跟你们去玩了”“新学期要早睡早起!”“新学期要开始减肥了!”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第一百九十五章 香团上位
(慈禧听到阿鲁特氏的话,脸色微变,但当着外臣的面,却又不好发作。
“臣领命。”林义哲立刻答应道。
刚才在来长春宫的路上,林义哲便想好了准备利用自己的催眠术,对阿鲁特氏如同洪钧一般“洗脑”一番,去了她的顽劣之性,省得她日后成为自己的阻碍。只是苦于深宫之中不敢轻举妄动,没有机会下手。他没想到的是,机会竟然这么快的就来了。
“刘诚印,取文房四宝来。”没等慈禧太后下令,皇后便转头吩咐道。
看到年纪轻轻的皇后竟然当着慈安慈禧两位太后的面对太监首领刘诚印呼唤支使,林义哲在心里又禁不住叹了口气。
“嗻——”刘诚印笑着应了一声,看了林义哲一眼,没有去吩咐李莲英和手下的小太监,而是亲自带人下去,不一会儿,便取来了桌椅和文房用具。刘诚印亲手为林义哲展纸磨墨。
林义哲起身来到书桌前,向刘诚印投过感谢的目光,刘诚印微微一笑,取过一支蘸得墨饱的的御用湖笔,双手递到了林义哲手中。
“烦劳刘公公,再取一支笔与我。”林义哲双手接过湖笔,微笑着说道。
刘诚印眼中现出惊讶之色,他用别人根本察觉不到的目光飞速的瞟了皇后一眼,似乎猜到了什么。他没有多问,而是马上又取过一支湖笔,在紫釉钧瓷笔洗中濯开,饱蘸浓墨,递到了林义哲的手中。
林义哲双手各执一支湖笔,他望着桌面上的洒金宣纸,深吸了一口气,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左右手一齐挥毫,在纸上写了起来!
阿鲁特氏看到林义哲竟然同时用左右手写起字来。脸色不由得变了。
她一直自负于自己的左手大字的书法,没想到眼前的这个年轻臣子,竟然能够用左右手同时写字!
同治皇帝看到这一幕,也是脸上变色,情不自禁的站了起来。
只见林义哲左手一个“东”字写完,左手一个“西”字也已经书就,他运笔沉稳,笔道雄浑,虽是左右手齐写,但笔势却十分流畅。没有丝毫的滞涩之意。不多时,一副楹联便一书而就。
“来!姐姐!还有大伙儿都来瞧瞧!”慈禧太后十分高兴,起身说道。
林义哲书写完毕后,恭敬的将两支湖笔放在桌旁的青玉笔架上,然后便退到了一旁,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带着同治皇帝和皇后及慧妃上前,观看林义哲写好的楹联。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好!好!”慈安太后率先赞叹道,“字写的好。词儿也好!”
“更为难得的,竟是用双手同时写就。”慈禧太后知道林义哲表演这同时用双手写字是为了回敬皇后的刁难,特意说道,“常人多以右手书写。以左手写字,已是难能,而这双手同时写,端的是更为难得了!”
阿鲁特氏当然明白慈禧的这句话是在讥讽自己。心中怒极,她转过头,狠狠的瞪了林义哲一眼。
林义哲要的便是她看自己的这一眼。就在她望向自己的这一瞬间,林义哲发动了催眠术。
阿鲁特氏突然发现林义哲的双眼好似幽深的古潭一般,深不见底,她下意识的想要转头,但却发现自己的意识和身体似乎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完全控制了。
不知怎么,虽然被什么控制了,但她却不知怎么,非常的享受这种被人控制摆布的感觉!
周围人们的谈话声,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但唯独林义哲的声音,是那么的柔和悦耳,富有磁性,好似能透进她的全身一般!
同治皇帝本来担心皇后再说出什么不中听的话来惹两位太后不开心,但他没想到,阿鲁特氏只是瞥了林义哲一眼,便平静的转身,再不说什么了。同治皇帝的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并没有注意到皇后其它的异状。
想到心高气傲的皇后竟然也被林义哲的左右手书法所折服,同治皇帝对林义哲也不由得十分佩服。
“林鲲宇,你在这书法上,想是下了不少的功夫吧?”慈安太后问道。
“回皇太后的话,臣幼时便蒙姑父姑母教诲,勤学书法,多年练习不辍,故能左右手同时书写。”林义哲当然不能告诉慈安太后,他小时候就会用左手写反字,在一位家乡的有恶趣的书法家的训练下,九岁的时候便能做到左右手同时写毛笔字,还曾因左右手书法在本市少年宫举办的全市少年书法比赛中获奖的事,只能把这一功劳归到沈葆桢林普晴夫妇身上。
“你此行经年,姑父姑母在家中想是十分惦念。”慈禧太后听出了林义哲话中对沈葆桢夫妇的思念之情,不由得心下感动,“等你交卸完了差事,便还回闽省任职吧,也好就近奉养慈亲。”
“臣谢皇太后恩典!”林义哲赶紧拜伏于地,声音因感激而变得有些哽咽。
“这孩子一片至孝,真是可感。”慈安太后也点头微笑道。
“你这一次的差事十分辛苦,回去后,先好好歇一个月吧。”慈禧太后看着林义哲因长年出海日光照射而变得发黑的脸膛,心下怜惜,便顺口赏了林义哲一个月的假。
“臣些许微劳,只是受些车船颠簸,哪里比得上皇太后日夜操劳国事的辛苦。”林义哲说道,“臣制得美食细点一道,名曰‘香团’,最是滋补可口,特献于皇太后,略表臣敬孝之心。”
“哦?”慈禧太后听到林义哲要向自己进献美食,先是微感吃惊,接着便微笑起来,“难得你还有这份孝心。”
“禀皇太后,这香团绵软香糯,最适于长者食用。臣姑父姑母年身体一直不好,油腻的吃食对他们并无益处,臣虽为侄儿,但姑父姑母抚养臣长大,与亲生父母无异,是以时刻想着给二老寻些能助于消化的吃食。便参照古籍,做了这香团孝敬二老,二老食用后皆赞,称其益气补脑,有助神思。”林义哲说道,“皇太后勤民听政,旰食宵衣,极是劳神,臣是以进献此香团,盼能略有补益。”
“哎哟,叫你这么一说,我可是真想尝尝了。”慈禧太后笑着转头,望向慈安太后,慈安太后微笑着点了点头。
不一会儿,两位小太监各自手捧了一个精美的木盒进来,呈于两位皇太后面前。刘诚印和李莲英分别上前,将盒盖打开。
慈禧太后感到一阵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她定睛细看,盒内整整齐齐的摆着十二个分成六种颜色的小小的约有鸽子蛋大小的糯米团,也不知是用了什么香料,闻起来不但清香无比,而且颜色鲜嫩可爱,看起来让人不忍下箸。
刘诚印和李莲英分别取过银针,依次在每个香团上扎了一下,捻了一捻,然后仔细的审视了一会儿才将银针收起。林义哲知道这是宫里的规矩,目的是为了防止有人下毒暗害,是以也不奇怪。
慈禧太后拈起盒内的象牙筷子,夹了一个翠绿色的香团放进口中,细细的咀嚼了起来。
那边,慈安太后也用筷子夹了一个白色的香团放进了口中。
刘诚印和李莲英小心地观察着两宫皇太后的反应。只见慈禧太后吃过一个香团之后,又吃了一个,便放下了筷子。
那边,慈安太后也放下了筷子,她和慈禧一样,也只食用了两个香团,便不再吃了。
“收着吧。”慈禧太后取过手帕拭了拭嘴角,淡淡的吩咐道。
“嗻——”刘诚印应了一声,和李莲英亲手将盒盖重新盖好,拿了下去。
林义哲看到慈安和慈禧一人只吃了两个香团便不再吃了,心中未免忐忑,但他忽然想起一件事,顿时释然。
须知清宫对于食物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康熙爱吃什么?雍正爱吃什么?乾隆爱吃什么?恐怕谁也不知道。不但外人不知道,连伺候这些人的厨子也不知道。何以至此?是因为不让知道。如果有人要在外胡吹慈禧太后爱吃什么菜,爱吃什么点心,小心脑袋搬家。这是个大忌讳,在宫里绝对不许谈这些。宫里的任何事都要上档,可是皇帝、太后最爱吃什么,绝不会写。这是不许让人知道的事。因为什么,大家都心里头明白,可谁也不说,谁说谁掉脑袋。而且宫廷里的规矩,皇帝、太后绝不说出“我爱吃什么”或“今天我想吃什么”,象普通人照下馆子那样,点上几样菜让厨役给做。这是绝不允许的。所以慈禧太后吃饭时,每次一百二十几样菜外带时鲜,就是把这些菜都摆上来,由慈禧太后随意挑选,今天爱吃这个,明天也许爱吃那个,根本不能让其他的人猜透了她准定吃某个菜。慈禧太后也故意这样做,今天爱吃的菜,明天也许绝对不吃,过一段时间,再吃这个菜。让谁也摸不准这当中的规律。(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六章 以“孝”破题
;
此外,宫廷内还有一个严格的规矩,据说是祖制,就是“食不过三”,即“吃菜不许过三匙”,不能再舀第三匙。◎◎因为舀第三匙的菜,准是平时喜欢吃的,若让外人知道后,也许有人会在这个菜上面打主意实施暗害。“食不过三”即意指谨慎小心,切勿贪食,免遭毒害。试想哪一朝哪一代宫内没有暴死的呢?
虽然慈安和慈禧只吃了两个香团,但慈禧接下来的命令,是“收着”而不是“赏给大伙儿尝尝”,就非常说明问题了。
慈禧太后对香团是否好吃未予置评,而是对林义哲温言道:“你有这份孝心,很是难得。须知你出洋这些日子,弹劾你的奏章如雪片一般,有一条便是‘父母在,不远游’,暗指你不孝,说你出洋日久,定是忘了孝道之本,如今你回来了,我看这物议也就可以平息了。”
“回皇太后,孝为百事之本,臣虽身在异邦,时刻不忘宣我中华孝道。且泰西诸国,亦讲求孝道,与我中华一般无二。彼等无识酸腐,不明查详辨,妄发讥议,混淆是非,实是误国病民。”林义哲听到慈禧太后说到言官竟然如此弹劾自己,心下暗惊,赶忙回答道。
“噢?西洋各邦亦讲求孝道?”慈禧太后奇道。
“回皇太后,正是如此。西洋诸国教导孩童,多为朴素无华之俗谚箴言。如英吉利国俗谚即云:‘父母之爱,为诸德之基。’法兰西国俗谚云:‘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普鲁士国俗谚云:‘一父对于十子之至情,较诸十子对于一父之至情为深。’希腊国大哲苏格拉底云:‘为人子者乎,汝若不感父母之恩义。则将无人为汝之亲友,盖人皆知对于不孝父母之人尽其亲切之谊,殊无益也。’等等,皆为劝孝向善之言,在西国深入人心,为家喻户晓之言。其讲求孝道若此,莫不与天朝暗合。臣在西国,常与其贵官名流畅谈孝道,是以知之。”
听到林义哲的回答。慈禧太后先是非常惊讶,接着连连点头,赞许不已。
看到慈禧太后已然入彀,林义哲心下略略的松了一口气。
林义哲之所以指出了“孝”在西方国家也是大行其道,是因为现在他想要堵那些清流言官的嘴。能够用来破题的最好题目,便是这个“孝”字!
因为现在的大清朝,就是提倡以“孝”治天下!这个“孝”,当然不只是指狭义的“孝”,也是指广义的“孝”。
“孝”的原意是,本人用此心以待人,而人人受鼓励用此心待人。而且又推而广之及至各人际层次,则天下和谐。由于“孝”是人伦的开始,被认为是一个人培养对人尽礼尽仁的最初也是基本的。因此,古人也就有了“以孝治天下”的说法。这也是统治者推行“孝经”的原因。
正因为如此。《吕氏春秋》才会称“孝”是治天之下“妙术”。天子能做到孝又能以同理的心向其它人推展,则天下大治;庶民也是如此,能孝必能忠,忠于人事者必能尽责和知本份。把一切事做好,成人成己。
何以“孝”能治天下?是因为古代中国是以血统关系为纽带组成的宗法社会。像家庭、宗族(家族)这类的社会基本组织结构的稳定与否。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统治秩序。如果宗族与家庭不稳定,随之可能不利国家的稳定。宗族或家庭内部秩序混乱,争斗不已、分崩分析,也必会削弱统治者贯彻政令。这是由于国家征收赋税、征召兵员,往往都要通过家族、家庭才能落实,如果家族、家庭皆混乱,则国家赖以存在的社会秩序就会失控。另一种更严重的情况,是家族与宗族成为叛逆者。在这种情况下,王朝的统治会受到颠覆。实际上,在不少历史事件中,对立的两个政治势力,说到底是各地方势力的利害关系结合,而这些归属不同阵营的地方支持势力,往往又是当地本来势如水火的对立家族或宗族村落。
此外,政治实体的“国”既然与血缘结合体的“家”系密切,而且其社会结构又是以“家”为其基本的组成社会单位,因此在汉字中“国”、“家”两字便常被浑然一体的用作一词。所谓“国家”,真的是“国”中有“家”,“家”中也有某些“国”的政治特征。如此一来家庭的纲常伦理,便是统治者实施统治的伦理基础,且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推行,广义的“孝”也就与“忠”联系在一起。《孝经》对于“孝”的要求,不仅包括孝敬父母、长辈和尊崇祖先,还包括忠于民族和祖国。《孝经》对孝的要求即是“开宗明义”先说修德,借孔子之口说:“先王有至德要,以顺天下”、“夫孝,德之本”,并说孝道要首先从天子自身做起,天子以身作则才是孝。还有《谏诤章》的微言大义,则说明以下对上之道,并非逆来顺受,让对方行不义于人世。它强调谏诤之必要与为子之态度。正因为“孝”之实践,对人之自我成人和立身处世很重要,是自我价值的开展枢机,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而且又是种对己对人的价值期盼,所以中国历朝统治者对“孝”都是大力提倡的。
而林义哲要改变清朝统治阶层对外国的偏见,便是以这“孝”来破题!
“这些个无识书生着实可恨!上折子凡提及西国,张口闭口皆‘蛮夷之邦’‘鬼类’‘禽兽’之语,令人厌憎。”慈禧太后有些气恼的说道,“朝中大臣尚有受其蒙蔽而不觉者,更是可恼!西国既与天朝同崇孝道,何来蛮夷鬼类之说?”
“皇太后所言极是,《吕氏春秋》云:‘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西洋诸国欲要求治,怎会舍此而不用?曾子云:‘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西国君臣自我天朝得明其理,是以其国大治。”林义哲道,“此辈以谰言蒙蔽圣听,阻碍天朝与泰西诸邦交好,不欲我皇太后皇上了解天下舆情,可谓别有用心。”
同治皇帝听到林义哲的讲述,甚感新鲜,便插言道:“林鲲宇,你适才所言之西国俗谚,听来浅显平易,较圣贤之言,更为易懂。这西国劝孝之立,你还知道哪些?不妨说与朕听听。”
“回皇上,西国此类俗谚颇多,其贤哲之言,为求生民易懂,亦用浅白之语。臣尚记得一些,且为皇上皇太后略述一二。”林义哲恭声道,“如西国之旧约经书有言:‘智慧之子,听父母之教训。’法兰西俗谚云:‘母亲之爱,常在春天。’……”
“……‘母亲之爱情是最上之爱情。’”
“‘对凡人最甜美之声音,从母亲、家庭及极乐世界听到。’”
“‘子对于父母,应负最重大最永久之债,当恩所偿之。’”
“‘不孝父母,而尽情于他人,无益也。’”
“‘母之心是儿女之极乐世界。’”
“‘大自然把一切安排得多么美妙,婴儿一闯入世界就发现有位母亲随时看顾于它。’”
“‘我们第一次感受和最早得到之爱,始于母亲之心内。’”
“‘一个婴儿起初在母亲怀里长大,但常常在她心里。’”
“‘母之泪滴,洗涤子之不平。’”
“‘母之爱情,如天之爱情。’”
“‘母爱乃世上最伟大之势力。’”
“‘世间没有像父母对子女之那种友善及爱情。’”
“‘儿时之情景似梦般依稀,母爱之温暖永远难忘记;母亲,我真想念您,恨不能够岁月倒移!’”
“‘敬尊汝之父母,他们生养你,在幼年时温柔地抚育你,青年时教导你,一直爱着你:尊敬,服从,爱他们,这将会使其灵魂充满圣洁之喜乐,并将使诸天降福于你;在未来之日,汝之子亦会尊敬你,而使汝之生命充满平安。’……”
同治皇帝听到林义哲娓娓而言,不由得讶异于他的记忆力超群,他刚想出言评价几句,却突然发现此时的阿鲁特氏,听到林义哲说着这些西方国家关于孝道的言论,脸上竟然现出了羞愧之色。
同治皇帝哪里知道,此时阿鲁特氏的内心,已然被这些优美的词句,掀起了滔天巨浪!
在阿鲁特氏听来,林义哲所说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发音,都仿佛天籁之音,透进她的身体,透进她的脑海里,透进她的内心深处,让她如痴如狂,不能自已。
此时的阿鲁特氏,满脑子里浮现的,都是她刚入宫时,慈禧对自己的种种照顾和爱护,而二人后来发生的那些不愉快的事,全都烟消云散。
“林鲲宇,你须得将在西国经历,就这孝道所见,写一篇文章出来,以正视听。”慈安太后说道。
“臣领旨。”林义哲说道。
ps:宗元在狱中遇见李白,忙问因何到此,李白说:造谣了,我说庐飞流直下三千尺,人家量了,根本没那么长。柳宗元说:唉,彼此彼此啊,我说千山鸟飞绝,有人举报,说有一只鸟还在呢。正感叹时,王之涣进来了,两人相视一笑道:哈哈,一片孤城万仞山!
求收藏!求推荐!求!求点击!求月票!·
第一百九十七章 皇后洗脑,慧妃躺枪
;
同治皇帝听林义哲刚才说的有趣,便又问起西洋诸国的风俗人情来,林义哲一一作答。*。*此时的阿鲁特氏,对于周围人们的交谈声,已经听不见了,她满脑子都是林义哲“孝”字的声音。她感到自己有如醍醐灌顶一般,愧悔之意充满胸臆,憋得她似要疯掉。
林义哲的柔和悦耳的声音在她的脑中,渐渐的汇合成了一句又一句的劝勉之言。
“你下跪认错,她便不会再怪罪于你……”
“认错吧……”
“悔改吧……”
“认个错儿,一切都还来得及……”
阿鲁特氏想起自己说的悖逆之言,两宫皇太后对自己的百般容忍,家中老父亲整日的提心吊胆,一股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让她一时间不能自己。
阿鲁特氏突然站起身,几步来到了慈禧的面前,扑通一下的跪倒在地。
慈禧太后让阿鲁特氏突如其来的动作吓了一跳,她惊愕地看着这个平日里没少给自己添堵的儿媳,一时间愣在那里,作声不得。
“媳妇不孝,求老祖宗责罚!……”阿鲁特氏叩首道,眼泪也跟着流了下来。
看到阿鲁特氏足以震倒一片的意外举动,不独慈安和慈禧惊诧不已,同治皇帝和刘诚印、李莲英及周围的太监们也都是大吃一惊。
李莲英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跪在那里泪流满面的阿鲁特氏,惊讶莫名的表情就此凝固在了脸上。
只有林义哲不露声色的看着这幕自己“导演”的活剧,在心里暗暗冷笑不已。
慈禧愣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
“哟!这是哪一出啊?”慈禧太后看着拜伏于地的阿鲁特氏,习惯性的说了一句。
话一出口,慈禧便有些后悔了。
她面前的阿鲁特氏。正泪流满面的望着自己。她脸上满是愧悔之色,而且看自己的眼神真情流露,绝不是有意装给自己看的。
“媳妇有大不孝之罪,求老祖宗重重责罚!”阿鲁特氏再次叩首,伏地不起,悲声道。
慈禧太后听出她话中的真挚之意,回想起二人之前的矛盾,心里也是暗生悔意。
这个媳妇自入宫以来,是不顺着自己。总是有意无意的和自己拧着来,但自己对她的态度,也是矛盾激化的原因之一。
自己对她心存芥蒂,不就是因为儿子同治皇帝没有顺着自己的意思,选富察氏为皇后。而是自作主张的选了她为皇后吗?加上她又是“辛酉政变”被自己赐死的顾命八大臣之一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自己对她总是存有警惕之心,才弄成了这样的局面。
而今媳妇如此诚心的向自己赔罪,自己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快起来快起来!这么跪着成什么话!”慈禧太后赶紧打断了她,说道,“刘诚印!愣着做什么?还不快扶皇后起来!”
刘诚印和李莲英这才回过神来,赶紧应声上前。一左一右的搀住了阿鲁特氏的胳膊,将她扶了起来
“媳妇不该顶撞老祖宗,说那些刺痛老祖宗的话;媳妇不该使脸子给老祖宗看,不去给老祖宗请安。媳妇不该……”阿鲁特氏垂泪看着慈禧呜咽道,却被慈禧给柔声打断了。
“说这些事儿干什么!莫要哭了!别哭坏了身子!”慈禧太后拉着阿鲁特氏的手,让她在自己身边坐下。
“媳妇刚才听了林大人说的孝道之言,思及前事。真真羞愧无地……”
听到阿鲁特氏的话中提到了自己的名字,林义哲的心里一激灵。马上意识到,自己刚才对阿鲁特氏的催眠,效果似乎有些过头了。
也难怪林义哲用了重手法,因为毕竟作为外臣,平时是极少有机会见到后妃的,而偏偏这个皇后因为和慈禧不睦的关系,恨屋及乌的对上了自己,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给她来一下猛的,自己以后还不知道要经过多少的波折才能达到目的呢。
但是让林义哲始料未及的是,他对皇后的催眠中,竟然出现了意外!
“都过去了,再不要说这些事儿了。以后大伙儿都好好儿的……”慈禧太后安慰着阿鲁特氏,她话还没有说完,同治皇帝身边的慧妃也来到了慈禧太后面前,泪流满面的双膝跪下。
林义哲吃了一惊,他一看慧妃的眼神,心中便暗叫不好。
一定是自己在给皇后催眠的时候,慧妃看了自己一眼,同时着了道儿!
慧妃的样子,明显是和阿鲁特氏一样,受了自己的催眠!
“媳妇不孝……”慧妃富察氏叩拜于地,说话的口气和阿鲁特氏如出一辙。
“你这又是做什么啊?”慈禧太后彻底懵了。
“媳妇不孝……媳妇不该存争宠之心,处处和皇后为难,不该在老祖宗面前搬弄是非,添油加醋煽风点火说皇后的坏话,惹得老祖宗和皇后不睦……”
林义哲听得暗暗咋舌,这宫里头的事,果然是步步惊心啊!
慧妃富察氏是员外郎凤秀之女。咸丰九年(1859年)十二月初一生。被选入宫时还不足十三岁。她生得清秀俏丽,性格活泼开朗,而且善解人意,颇有心机。慈禧太后非常喜欢她,主张选她为皇后,慈安太后却认为富察氏轻佻好动,不足以母仪天下。反而看好阿鲁特氏的端庄文静,知书达礼。由于两宫太后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最后决定听从皇帝的意见。同治皇帝虽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却对慈禧的严厉十分畏惧,因此母子之情不深。慈安太后忠厚慈祥,对同治皇帝视为己出,关怀备至,因此深受同治皇帝的爱戴和尊重。所以在选皇后时,同治皇帝按慈安太后的意愿,选了阿鲁特氏。富察氏就这样失去了眼看就要到手的皇后桂冠。是以对于阿鲁特氏。她一直记恨在心。
嫁给同治皇帝为妃之后,对于美貌多情的她,同治皇帝本来也是常常眷顾的,但是由于皇后和母亲慈禧不合,慈禧见同治帝经常出入中宫,以为慧妃遭到皇帝的疏远和冷落,颇为不满,便将同治帝召来,说:“慧妃贤慧。虽屈居妃位,宜加眷遇。皇后年少,未娴宫中礼节,宜使时时学习。皇帝毋得动辄至中宫,致妨政务。”因为慈禧严重地干扰了皇帝的夫妻生活。正在叛逆时期的同治皇帝干脆独居乾清宫,哪个宫也不去了,专心临幸起答应宫女们来。富察氏得知后,更加的迁怒于阿鲁特氏,是以常常在慈禧面前哭诉,说皇后的坏话,致使慈禧和皇后猜忌日深。
原来历史上的富察氏。两年多以后,便由妃直接晋封为皇贵妃,连升两级,而其余三位都只升一级。同治皇帝死后仅半个月。慈禧又册封富察氏为敦宜皇贵妃(照例给皇贵妃上的封号)。慈禧六十大寿之前,又册封她为敦宜荣庆皇贵妃。皇贵妃得到四个字的封号,这在清朝仅此一例。尽管有着无上的富贵尊荣,但富察氏的心里并不快乐。她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月二十八日怀着未能当上皇后的遗恨离开了人世。年仅46岁。
而现在她本人并不知道,就在刚才她跪下的一瞬间。她和皇后的命运,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快起来快起来!”慈禧太后急道,这时不待慈禧吩咐,刘诚印和李莲英便快步上前,一边儿一个的把慧妃也扶了起来。
起身的慧妃转向皇后,又拜了下去:“姐姐,妹妹不懂事,吃姐姐的醋,说姐姐的坏话,惹姐姐伤心……适才听了林大人之言,方才醒悟……”
听到慧妃这么说,林义哲的额头渗出了汗珠。他偷偷瞥了这一后一妃一眼,想要找机会发出结束催眠的指令,可皇后和慧妃哭成一团,哪一个也没有转头看他,令他心中焦躁不已。
“妹妹快别说了……姐姐也对不住妹妹,不该记恨妹妹……”皇后赶紧上前扶起了慧妃。看到这一后一妃突然都转了性子,同治皇帝在一旁看得如坠五里雾中。刘诚印和李莲英也是惊奇万分。
慈禧太后倒是十分开心,和慈安太后对望了一眼,慈安太后微笑颔首,脸色也是十分的快慰。
“以后啊,大伙儿和和睦睦的一块儿,再也不许有这些烦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