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小侯爷-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知节无奈了,刘瑾的倒台主要涉及内官的重新安排,这个他怎么好置言?但是皇帝这么说了,也不能不吭声啊,张知节斟酌道:“臣觉得内厂、东厂、西厂、锦衣卫,机构太过重叠了,臣觉得没有必要!”
  正德皇帝点头道:“朕知道,当时你就劝朕不要开设内厂,朕太相信刘瑾了!内厂是一定要裁撤的!”
  当时张知节奏请正德皇帝开设西厂就是为了抗衡刘瑾的东厂和锦衣卫,如今刘瑾一党要烟消云散了,西厂似乎也没有再存在的必要了!
  张知节笑道:“皇上,现在朝局平稳,不如恢复先帝时的旧制,只留锦衣卫和东厂!”
  正德皇帝纳闷道:“西厂不是你奏请开设的吗?也要裁撤了吗?”正德皇帝有些顾及张知节的脸面,怕把西厂裁撤了张知节脸上不好看。
  张知节笑道:“皇上,此一时彼一时,当时朝局混乱,都是因为刘瑾作祟,如今奸党一除,朝野为之一清,西厂也无留存的必要了!”
  正德皇帝点头道:“也罢,将内厂西厂裁撤合并到东厂。这东厂提督之职,你觉得谁比较合适?”
  这种事情张知节怎么能插嘴?看正德皇帝的意思是不打算让谷大用继续提督东厂了,不可能让张永降阶提督东厂的,也没有什么新窜出来的小太监能有资历提督东厂。
  显而易见,不是马永成就是邱聚!张知节转眼就想明白了,笑道:“臣岂敢妄言,全听圣裁!”
  “朕意欲马永成和邱聚入司礼监秉笔,提督东厂!知节你觉得怎么样?”正德皇帝笑道。
  出乎意料啊,竟然是马永成和邱聚共同提督东厂,看来正德皇帝真的在刘瑾事件上得到了经验教训。
  那么剩下的就显而易见了,谷大用督军失利虽然应付了过去,但是也显然不怎么光彩,没有人能和张永争了!
  张知节笑道:“皇上圣明!”正德皇帝见张知节一脸赞同的神色,心里十分振奋,兴高采烈道:“朕打算让张永掌司礼监,谷大用掌御马监,你觉得怎么样?”
  张知节早已猜到了是这个结局,笑道:“皇上圣明,张公公老成持重,正好重整司礼监!”
  正德皇帝点头笑道:“朕也是这么想的!朕以后也会关注朝政的!不能再出乱子了!”
  就在张知节和正德皇帝商量着内官权利变换的时候,传旨的小太监也终于来到了菜市口刑场。
  正在监刑的三人看到一个小太监在锦衣卫的簇拥下向刑场走来,脸色大变,心里吃了一惊,不会是起了什么变化吧?
  三人这个时候心里都十分后悔多事,早知道就这样继续行刑下去了!万万没想到竟然还因此起了变故。
  而处在混沌之中的刘瑾也注意到了,一个小太监在锦衣卫的簇拥下来了,刘瑾眼睛一下子变得明亮了起来。
  这个时候有小太监来刑场干什么?不用说,一定是皇上派来的,一定是皇上来救他的!刘瑾虽然已经十分虚弱了,但还是剧烈的挣扎了起来。
  刘瑾的嘴被堵住了,呜呜的说不出话来,甚至连老刽子手都脸色微变,有些担忧起来,围观的人群自然更是议论纷纷!
  小太监终于赶来了监刑台上,张永、刑部尚书、宋存见了礼,小太监这才施施然道:“皇上口谕,刘瑾罪恶滔滔,已行刑一千多刀,念及他昔日劳苦谨行,赐他个痛快吧!”
  张永他们这才松了一口气,不是释放刘瑾的就好,看来是小侯爷说动了皇上,既然皇上已经下了口谕,那就让刘瑾痛快的死吧!
  张永把老刽子手招过来吩咐道:“皇上口谕,赐刘瑾个痛快!不再凌迟了!”
  老刽子手迟疑道:“公公,那,是砍头啊还是?”
  张永看了一眼刑部尚书和宋存,见他们两个竟一副魂游天外的样子,算了,这点决断他还是敢下的,皱眉道:“不用那么麻烦了!直接开膛就是!”
  刘瑾眼神明亮的眼巴巴的看着小太监,到处都是嗡嗡的议论声,他听不清楚那边到底在说什么!
  老刽子手得到了吩咐回到了刑场上,刘瑾眼巴巴的等着老刽子手给他松绑,没想到老刽子手沉声道:“到底是皇帝仁慈,免了你的痛楚,老夫这就送你上路,黄泉路上走好,老夫也只是奉朝廷律令行事,有事无事莫寻老夫!”
  刘瑾听着听着,眼珠子一下子就瞪圆了,什么?要送咱家上路?刚刚那小太监一定是来传旨释放咱家的!
  一定是他们眼看皇上要释放咱家了,害怕之下不顾圣意杀了咱家!刘瑾心里充满了强烈的不甘!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


第370章 再次兵败
  刘瑾死了!曾经权倾天下威震朝野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死了!
  虽然人们已经早已预料到了,但是真的当刘瑾变成了一堆烂肉,被无数人疯抢完了之后,还是不胜唏嘘,刘瑾真的死了!
  遮挡在大明朝上空的乌云散去了,太阳的光芒重新普照大地,因为皇上终于不再不理朝政了!
  朝廷经过了一番变动,宫中以进过了一番变动,大明朝终于走出了刘瑾的阴影,重新焕发了生机!
  但是刘瑾带给这片土地的创伤却远未结束,河北、山东等地的民变造反仍然如火如荼,甚至愈演愈烈!
  当朝臣们还未来得及庆祝消灭阉党的胜利时,霸州战事再一次蛮横的闯入了人们的视线!
  刚刚全心全意关注着刘瑾覆灭的朝臣们,还没来得及歇口气,就被霸州战事的消息击打的五荤六素!
  马中锡整军再战霸州,这一时间内的朝野目光全都被刘瑾吸引过去了,没有多少人关注霸州的战事。
  或者霸州战事不值得大家关注,哪怕朝廷的大军曾经在霸州经历了一次惨败,但是霸州民变依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谁也没想到,转眼之间霸州乱民竟然发展到了步骑十万之众,而且颇具章法,士气旺盛,悍然击败了朝廷大军!
  马中锡兵败如山倒,霸州乱民一鼓作气攻下了永清,威慑京师!消息传到京城,朝野震惊!
  张知节听完锦衣卫的汇报也是大吃一惊,谁也没有想到一起民变竟然发展到了这种程度,由于刘瑾的错误举动,已经失去了平乱的最好时机。
  现在已经不能用乱民来形容了,步骑十万众,历经两番大战,这哪里还是乱民,这是十万颇具战力的军队!
  事实上确实如此,两番大战轻松打败了朝廷大军,刘六、刘七等人士气大振,已经不复以前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了,反而觉得朝廷也不过如此!
  他们打出了“直捣幽燕之地”,“重开混沌之天”的旗号,立五军,列二十八营,野心昭然若揭!
  张知节赶到乾清宫的时候,大学士、六部、都察院、五军都督府等重臣已然商议多时了,大殿里一片嘈杂,吵的厉害!
  皇上好不容易召集群臣议事了,这几年来头一次啊,大臣们心里头也都火热,都想着在皇上面前表现一番!
  张知节站在后面默默观察了一番,大臣们分为了两个阵营,一方认为京营战力不济,当调边军入内剿匪!
  另一方认为边境上鞑靼一直虎视眈眈,若调边军入内,鞑靼若是趁势侵边,两边作战更是不妙,当以京营兵力平乱方为上策!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方吵得不可开交,张知节偷偷瞄了眼正德皇帝,见他正皱着眉头冷眼看着,显然已经十分不耐烦了。
  正德皇帝确实心里十分不耐烦,他已经耐着性子听他们吵了半天了,却什么章程都没有吵出来!
  正德皇帝不耐烦的抬眼乱瞄,终于见到了正缩在后面的张知节,正德皇帝站起身来沉声道:“你们商议着吧,朕出去透透气!”
  说罢,径直向大殿外走去,走到张知节那里的时候给张知节打了个眼色,张知节只好在众人的目光中跟着正德皇帝走了出去。
  出来之后正德皇帝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苦笑道:“吵了半天了,什么结果都没吵出来!若是等他们吵出结果来,怕是早就晚了三秋了!”
  张知节听了也只能苦笑,正德皇帝走了几步,转身看着张知节道:“刚刚你也听到群臣们的争论了,你怎么看?”
  张知节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了,他知道他的回答一定会给正德皇帝带来巨大的影响,由不得不慎重!
  思考了一会儿,张知节这才沉吟道:“臣觉得,倒是不必从边镇调兵!鞑靼一直在边境虎视眈眈,从未安稳过,边镇也一直很吃力!若是调边军入内平乱的话,鞑靼一定不会消停的!若是霸州尚未平定,边镇也乱了起来,那就更麻烦了!”
  正德皇帝点头道:“这么说,你是赞成由京营负责平乱了?”
  张知节沉吟道:“臣倒是觉得,不止是出动京营平乱,应当双管齐下!”
  正德皇帝惊讶道:“此话怎讲?”
  “皇上,臣觉得民心思定,不思乱!但凡有条活路能过得下去,百姓是不会造反的,谁也不想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过日子!所以,臣建议皇上降旨,减免京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赋税。”
  “这些地方被刘瑾祸害的尤其厉害,安抚一下老百姓,就不会有更多的人跟着叛乱了!这是釜底抽薪之策,而且叛军肯定也会军心不稳的!”
  “然后再择一能臣良将整顿军务,前往平乱,将会容易的多!”张知节沉吟的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当然,心里还有一句话没说,反正朝廷已经从刘瑾府上抄了几百万两白银,不差减免的那点儿钱粮!
  正德皇帝越听眼睛越亮,而且他听出了张知觉的潜台词,朝廷现在不差银子,只要减免了赋税,就不会有更多的人跟着叛乱了,这就代表着事态得到了控制,哪怕是平乱再失利了,情况也不会比现在变得更糟的!
  正德皇帝激动的上前拍着张知节的肩膀,笑道:“知节,你真是朕的智诸葛啊!他们吵了半天还不如你的这双管齐下的点子透彻!”
  “皇上谬赞了!臣也不过是瞎说而已,这治国之策还是六部阁臣们擅长!具体行不行,还要和群臣商议一番才是!”张知节连忙谦虚道。
  正德皇帝听了嘴角扯了扯道:“指望他们?算了,走吧,回去瞧瞧去!”
  正德皇帝觉得张知节说的这个双管齐下的点子十分靠谱,所以心情也好了很多,带着张知节心情大好的回来了。
  自从正德皇帝离开了之后,群臣反而吵得更加热闹了,见到正德皇帝回来了,这才又稍稍安静了些。
  正德皇帝回到龙椅上,一屁股坐了下来问道:“怎么样?商量出来了个结果来了吗?”
  群臣一时安静了下来,正德皇帝笑吟吟道:“没有啊?朕倒是有个双管齐下之策!”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


第371章 赶鸭子上架
  正德皇帝登基之后一直都是一副不着调的样子,所以群臣现在听到皇上竟然想到了一个什么法子,都是一副茫然的神色,没听错吧?
  正德皇帝看到下面群臣惊愕的样子也不恼怒,反而一股得意洋洋的样子,笑道:“朕决定减免京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赋税,具体的由内阁拟个章程出来!”
  “民心思定不思乱!减免赋税,就没有人再附逆造反了,叛军也会军心不稳!朕再择一能臣良将,整顿京营提督军务平乱。此番双管齐下,必能奏效!”
  正德皇帝洋洋洒洒说完,下面的大臣们,听完之后面面相觑,他虽然没有想到减免赋税的法子,但是毕竟都是饱读诗书之辈,稍一思索就品出来了这法子的妙处。
  这法子确实很靠谱!群臣们没有想到一直不着调的正德皇帝竟然想出了这么个两全其美的策略,一时之间都呆了。
  正德皇帝得意洋洋的说完了,正准备接受群臣的赞美呢,结果竟然见到群臣都呆在了那里,不由皱眉道:“怎么?朕说的有何不妥之处吗?”
  群臣听到了正德皇帝的语气中有不满之意,都反应了过来,大学士李东阳首先开口道:“皇上所言甚是,这双管齐下之策甚妙啊!”
  大学士都开口了,刚刚还在吵翻天的群臣瞬间变得其乐融融了,纷纷出列赞赏起来,一时之间马屁如潮,拍的正德皇帝兴高采烈,好不得意!
  正德皇帝高兴了一会儿,稍稍平复了一下心情,这才吩咐道:“平乱万分火急,内阁要尽快拟个减免赋税的章程出来才是!”
  李东阳出列回道:“皇上放心,臣等回去必定连夜拟出章程来!这平乱之人,臣推举兵部右侍郎陆完提督军务前往霸州平乱!”
  正德皇帝笑吟吟道:“这个嘛,朕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
  李东阳听了十分诧异,没想到皇上不但想出了平乱之策,还想出了平乱之人。李东阳满怀期待道:“不知皇上属意的人选是?”
  正德皇帝笑吟吟道:“提督神机营、三千营张知节!”
  张知节在后面听了大惊之色,这是什么鬼?怎么也不和我说一声,直接就定了我?!
  由不得张知节不大惊失色,领兵打仗可不是一件小事情,那可是关系着数万乃至十数万人的性命,马虎不得!
  张知节至今连兵书长什么样都没有见过,更别说指挥打仗了!他虽然提督三千营、神机营,但是只是督促他们勤于练兵,这可和带出去打仗全然不是一回事!
  如果说张知节是大惊失色,那群臣就是直接懵逼了,让张知节领兵去打仗,什么鬼?张知节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少年!
  虽然他带着张永、谷大用等人扳倒了刘瑾,可是那是凭着皇上的信任,不是凭的什么能力!这和打仗可不是一回事!
  不是他提督军营就真的成了将军了,这张知节不学无术,还不知道读没读过兵书呢,就算读过兵书那也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正德皇帝为何突然决定了派张知节提督军务呢,主要是缘于对张知节一直以来无所不能的盲目信任。再加上他曾经亲眼见过神机营在张知节手上变成了威武雄壮之师。
  既然空闲之余练兵练得这么好,那打仗的水平肯定也不差。所以正德皇帝心里决定下来了,择一能臣良将那肯定非张知节莫属啊!
  正德皇帝这样想群臣可不这样想。虽然大家对于张知节扳倒了刘瑾肃清了朝政十分赞赏,一般的事情也就不跟张知节计较了!
  像皇上给张知节加了个太子少保衔,多少大臣辛劳一辈子都得不到啊,却被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顶在了头上,多少人艳羡不已啊!
  群臣虽然觉得张知节年纪轻轻加封太子少保不妥,但是想想张知节也算是有大功于社稷,也就捏着鼻子认了!
  但是这和领军打仗毕竟不是一码事,此事可不能捏着鼻子认了,兵部尚书刘宇当即出列沉声道:“皇上,贼兵势大不可小视,张知节虽然年少有为,但是毕竟阅历不足,又从未领军过,还望皇上另择能臣良将!”
  兵部尚书掌管兵事,此时出言反对非常够分量,但是接下来不止兵部尚书,都察院的左右都御使也出列反对。
  最后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出列道:“皇上,兵者乃国之大事,不可儿戏!如今贼势愈演愈烈,朝野期盼王师克定不宁,望皇上选派能臣良将,一举平定地方,还山海一个安宁!”
  “兵部侍郎陆完乃是二甲进士,学富五车,更是精通兵书,久在兵部任事,颇通战事!还请皇上三思!”
  李东阳说完之后,群臣齐齐俯身高声道:“还请皇上三思!”张知节在后面十分突兀,群臣俯身应和,他在后面俯身也不是,不俯身也不是,十分尴尬。
  张知节虽然被几位朝廷重臣炮轰,倒也没有生气,只是觉得有几分尴尬!毕竟他自己都觉得正德皇帝的这个决定有几分草率,更何况朝中大臣了!
  毕竟自己年轻识浅,不是什么将门虎子,更是从没有表现出什么卓越的领兵能力,充其量不过中规中矩的练过兵,若是因此满朝文武为了迎合皇帝而毫无意见,那岂不是大明堪忧!
  张知节没有生气,但是正德皇帝却是脸色铁青,肺都气炸了!前面张知节提出的双管齐下之策还赢得群臣大肆赞赏,怎么自己提议张知节领兵就都反对起来了!
  正德皇帝怒哼道:“你们在这里吵吵嚷嚷的半天了,也没见你们提出什么平乱之策!刚刚那双管齐下之策就是张知节提出来的,朕觉得很有见地,你们听了不是也都说好吗?”
  “满朝文武没能提出个可行的策略,张知节提出来了,这还不是能臣良将吗?你们身为朝中大臣,要忠公体国才是,不能想着嫉妒贤臣!”
  下面的群臣听了都十分吃惊,没想到这双管齐下之策竟然是张知节提出来的!


第372章 临危受命


第372章 临危受命
  吃惊归吃惊,该争的还是得争!虽说这张知节能提出双管齐下之策也算有几分见识,但是这和领兵打仗毕竟不是一回事!
  群臣还待要争,正德皇帝站起来道:“行了,就这样吧,此事朕意已决!散了吧!”
  正德皇帝站来,转身大步向着后殿走去,李东阳急了,山羊胡子一翘一翘的急声道:“皇上,皇上,且听老臣一言!”
  正德皇帝停了下来,李东阳见状松了口气,正准备组织语言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没想到正德皇帝转过身来道:“张知节,你随朕来!”
  说罢正德皇帝头也不回的去了后殿,李东阳差点一口老血喷了出来!群臣皆怒目而视张知节,虽然张知节刚刚对朝廷有大功,但是在这国之大事上也不能退缩!
  张知节被群臣怒目而视,不由尴尬的摸了摸鼻子,这叫什么事儿啊?跟我有什么关系啊,我又没求着皇上让我领兵平乱!
  但是群臣可不是这么想的,毕竟那会儿正德皇帝带着张知节出去走了走,大家也都看到了,自然都以为是张知节趁机求皇上派他领兵的!
  这时候解释不清了,也没时间解释了,张知节只能无奈的拱拱手追着正德皇帝去了!
  张知节和正德皇帝相继去了后殿,群臣这才面面相觑感到十分无奈!皇帝都走了,群臣也只能议论纷纷的散去。
  兵部尚书刘宇仍然感到十分不甘心,在后面拖了两步和李东阳、杨廷和一起走出了大殿。刘宇叹道:“阁老,让张知节领兵一事实在是不妥啊!可不能就这么放任不管啊!”
  李东阳颔首道:“确实不妥,如今皇上正在气头上,等过一会儿老夫再去劝谏皇上!”
  杨廷和听了道:“要劝谏皇上怕不是易事啊!”
  刘宇听了不满道:“即便不是易事,咱们为臣的为了江山社稷也当迎难而上才是!”
  李东阳知道杨廷和素有急智,既然这么说了,必然话里有话,连忙道:“介夫可有良策?”
  杨廷和笑道:“不妨也来个双管齐下!一则呢,咱们一会儿觐见劝谏皇上,二则不妨规劝一下张知节!”
  李东阳目露思索之色,刘宇和张知节打交道不多,闻言疑惑道:“这事本就是张知节鼓动皇上,规劝他又有何用?”
  杨廷和笑道:“我倒不这么觉得,大殿之上我曾悄悄打量过张知节,他脸上也尽是惊愕之色,看来这不是他的本意才是!张知节虽然年少,但是行事素有章法,既非他本意,咱们再规劝一下他,让他推掉提督军务的差事,定会事半功倍的!”
  李东阳闻言点头道:“介夫说的也有道理!如今出兵在即,兵部事物繁杂,刘大人先去忙吧!我和介夫就在此等一等张知节,且试一试!”
  张知节跟着正德皇帝到了后殿,正德皇帝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小太监赶紧上来奉茶,正德皇帝指了指下首的椅子道:“又没有外人,坐!给知节上茶!”
  正德皇帝喝了两口茶,这才气呼呼道:“真是气死朕了!把你说的一文不名,他们呢?商量了半天了,只知道吵来吵去!还有那兵部侍郎陆完,他领过兵吗?他不是一样没有领过兵!”
  张知节只能无奈苦笑,正德皇帝气呼呼的说了一气,见张知节竟然毫无反应,不由奇道:“你怎么没有反应?他们都这么说你,你不生气啊?”
  张知节觉得自己连兵书长什么样子都没有见过,真让他领军打仗,还真有点心虚。正德皇帝这完全就是赶鸭子上架嘛!
  打仗这种事,他又不懂,还是劝皇上选派能臣良将的好!张知节慢吞吞道:“他们说的倒也不无道理!臣毕竟年轻识浅,又从没有领过军!陆侍郎饱学之士,又久在兵部,受到群臣信赖也是应当的!”
  正德皇帝听了差点气结,气道:“陆完领过军吗?什么饱学之士?那张伟、马中锡也号称是饱学之士,结果呢?折了朕几万兵马了!”
  正德皇帝这么一说,倒也是事实,张知节还真无从反驳。正德皇帝继续道:“知节,你的本事朕是知道的!这次出兵主要从三千营和神机营调拨,三千营、五军营一直都由你亲自提督,操练的兵强马壮,不比从未见过阵仗的陆完领兵要强的多?你一直以来从未让朕失望过,这次一定也要给朕争口气,让群臣瞧瞧!”
  张知节看着忿忿不平的正德皇帝,总算看出来了,正德皇帝拧性子上来了,一心要做给群臣看!
  张知节心里开始思索起来,张伟、谷大用等人也从未领过兵,不也一样领兵打仗了吗?自己总比谷大用要强一些吧!
  神机营、五军营都是由自己提督操练的,自己领兵也算得心应手,自己不会打仗,找个会打仗的跟着不就行了!
  再者说了,若是陆完领兵的话,皇上肯定会派太监督军,难免掣肘,自己领兵的话就没有这些不利因素了!
  张知节皱着眉头在思索的时候,正德皇帝脸色有些难看,他是真的信任张知节,想着让张知节领兵出征,既能解朝廷危难又能立此大功,没想到张知节竟然没有赞同的意思。
  正德皇帝的脸色难看道:“知节,莫不是你怕了?”
  皇上拧性子上来了,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张知节慢吞吞道:“皇上说的也有道理,只是这群臣都反对,出兵打仗难免受到掣肘!”
  正德皇帝皱着眉头道:“有朕的旨意在,难道还敢有人不听不成?”
  张知节笑道:“臣倒是有个两全之策,既然群臣推举了陆侍郎,皇上不妨准了就是,臣与陆侍郎一起出兵就是!这样也能堵了群臣之口!”
  唔,这样啊!正德皇帝听了觉得带上陆完有点不乐意,但是觉得似乎又有点道理。
  正德皇帝迟疑道:“真的有必要带上他吗?”
  张知节笑道:“皇上,陆侍郎也是兵部的老人了,当不是无能之辈才是!况且,如若不然,两位大学士、兵部尚书、左右都御使还会轮着番的劝谏的!”
  都来读阅读网址:m。


第373章 大牛
  刚才的时候正德皇帝气性上来了,一心想着劝说张知节领兵,此时见张知节同意了,气性下来了,听了张知节的话也有几分头疼起来。
  确实如张知节所说,自己驳回了陆完提督军务的建议,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这些大臣们咬文嚼字啰里啰嗦的,想想正德皇帝就觉得头疼!
  那会儿气性上来了还不觉得什么,现在气性下来了就不愿面对了。正德皇帝点头道:“也罢,就让陆完同你一同提督军务吧!你为正,他为副!让他沾点功劳就沾点功劳吧!”
  好不容易将正德皇帝安抚住了,张知节这才眉头紧锁的出了大殿,这个差事可不容易,得找个领兵打仗的能手才行,只是他前世对历史知晓的也不甚多,不记得这时期有什么名将啊!
  张知节一路低着头只顾凝神思索,并没有注意到前面两位大学士已经在等他多时了。一直到走近了都没有注意到,猛然间听到耳边传来了几声咳嗽,把张知节惊了一跳。
  张知节这才注意到路边竟然是两位大学士。虽然张知节身上挂着太子少保衔,论品级不低于两位大学士,但是杨廷和毕竟算他半个老师,李东阳更是在先帝在位时就是老臣重臣。
  所以张知节持礼甚恭的行了一礼道:“见过两位大学士!”
  李东阳看到张知节一副孺子可教的模样,十分受用,笑道:“张提督客气了!张提督为国除贼,实乃有功于社稷,朝野称颂,年少有为呐!”
  张知节听到李东阳笑呵呵的夸赞他,转眼间已经想明白怎么回事了!看来两位大学士是专在这里等着他呢!
  张知节连忙谦虚了几句,果不其然,后面戏肉就来了,杨廷和接过话茬笑道:“如今朝廷用兵平乱,这是关系黎民社稷的大事,在大殿上几位大人说的话,你也别往心里去!”
  张知节连忙摆手笑道:“哪里!哪里!几位大人说的都是实情!我确实从未领过兵,乍听皇上的意思,心里也是诚惶诚恐!”
  杨廷和听了心里十分高兴,果真不是张知节本意,这样规劝起来就容易的多了!
  杨廷和笑道:“知节啊,这领军出战可比督练兵马要繁杂的多!其中凶险非比寻常啊,张伟、马中锡皆是饱学之辈,亦是熟读兵书,最终也落得个兵败的下场!你年轻轻轻,前程远大实在不必轻身涉险!”
  果真是来劝说自己的,张知节苦着脸道:“正所谓圣意难违啊!实不相瞒,皇上现在拧着性子呢,谁劝说也没用!”
  杨廷和眉头微皱道:“不如知节与老夫同阁老一起再去劝谏皇上吧!”
  张知节心里吐槽,我这会儿要是和你们一起去劝谏皇上,哪才是会遭殃了呢!
  张知节为难道:“不瞒大学士,我刚才已经劝谏过了!唯一能争取到的就是,和陆侍郎一起提督军务!两位大学士不妨再试一下!”
  李东阳和杨廷和听了心里一喜,至少情形不是更坏,能让陆完也提督军务,至少能有个保证!
  张知节别过了两位大学士,一路沉思着向宫门走去。李东阳和杨廷和仍旧不死心,直奔乾清宫准备再劝谏一下皇帝!
  张知节一路苦思冥想,快要到了宫门的时候这才想起了一个牛人来!虽然张知节没有回忆起什么名将,但是却模糊记起来了这个时代似乎有一个大牛!
  一个集儒家、道家、佛家于一身,精通兵法韬略的大牛,他叫王阳明!只是具体怎么着还真不太清楚,前世的时候只是从一个节目里听过那么几句。
  能够让后世的人都这般推崇,那肯定是真的大牛!张知节搓了搓手,有些激动,这下有信心了,大牛又如何,本督一声令下就能调到帐下听令!
  张知节出了宫门,白玉兰正在带着锦衣卫候着。张知节直接吩咐道:“速去锦衣卫查一查,有没有个王阳明的官儿?”
  看到提督大人说的郑重,白玉兰神情凛然道:“大人,大约什么品级的?京官还是地方官?”
  张知节皱眉道:“应当是进士出身!至于是地方官还是京官,这个本督也不知道!”
  白玉兰听了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