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红军也先后干掉过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不少部队,但后来出于统战目的将大部分俘虏和缴获的装备都送了回去,所以红军的实力并没增强多少,但这个时空由于战俘转化效率变得奇高,红军自然就不舍得将其大部放回了,仅仅释放了一些军官而已,再加上根据地所招的新兵,zhōngyāng红军猛增到5万多人就不足为奇了。。。。。。
也正因为一方面军的整体实力大增,历史上不过1万3千多人的东征红军在这个时空却变成了一支3万多人的强大部队,这下阎锡山可有得头痛了,要知道即使是历史上那支东征的红军也一样逼得他向老蒋求援,何况山西南边现在还有胡卫东的十几万jīng兵虎视眈眈呢?而且现在河南糜烂,又有大别山根据地横在中间,zhōngyāng军难以通过,历史上陕南与川北的数十万zhōngyāng军大部队也没了(由于红八军团的横空出世,这些**部队都先后被调到南方“剿匪”去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被歼灭。),因此红军一旦进攻山西,在不短的一段时间内,阎锡山都别想指望老蒋的援军可以赶到。。。。。。
当然,考虑到阎锡山在山西深厚的根基,即使红军有二十万jīng锐,想将他一口气赶出山西也是不可能的,但在山西站住脚却是不难,运气好的话还能拿下几个城市发点洋财,而阎锡山这些年攒下的工业底子、尤其是那座关内规模第一的太原兵工厂,就更是令胡卫东垂涎三尺。。。。。。
而36年1月又有意外之喜,洛阳的张钫宣布起义,令本就兵强马壮的红八军团再添3万jīng兵。张钫见到胡卫东后立即躬身作揖道,“中原人苦啊!这几十年来就没过过一天好rì子,老夫自诩革命半生,对此却也束手无策,反倒在军阀混战中一次又一次地伤害家乡人民(张钫是中原大战的关键人物之一),心里有愧啊!现在你们才来了几个月,原本最为贫困的豫西山区就已经脱胎换骨,你们才是真正的革命者啊!”
“哪里哪里,张老您早年就追随国父左右参加革命,一直是我等后辈的楷模,这等大礼我们怎么当得起啊?”,胡卫东心里开心死了,但面上还是一副后辈见到长辈的恭敬模样,这种谦虚的姿态无疑进一步赢得了张钫的好感,其麾下三万部属的改编也因此较为顺利。甚至胡卫东考虑到张钫战术已经严重落伍,而且年龄偏大,因而劝说他离开军事指挥岗位,改任豫西苏区人武部部长,张钫也欣然从命。
张钫所部三万余人大多出自草莽绿林,其中不乏江湖上的好手,官兵普遍身手矫健、作战勇敢,只要纪律xìng有所改善,绝对是国内一等一的jīng锐之师。尤其令胡卫东高兴的是,其中很多人都是特种兵和侦察兵的好苗子,特种兵大队也因此新建了三支预备队,总兵力超过五千人,而红八军团侦察兵的总数更是突破了一万人大关,只不过都分散到各个团级单位,编制上没有特种兵大队那样显眼罢了。
即便裁汰了老弱,张钫的起义还是令红八军团的兵力骤增两万多人,而其政治意义更是难以估量。张钫不但是同盟会元老,还是国内**影响力最大的几个龙头老大之一,连他都投了赤sè党,自然引得国内舆论一片哗然。老蒋更是气得七窍生烟,几乎就要马上下令调遣大军进攻豫西,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有大别山在路上挡着呢。何况论现实威胁,始终还是江南的闽赣浙粤皖苏区与威胁多条重要交通线的大别山苏区对根基在江浙沪地区的蒋政权威胁更大,所以在陈诚等人的劝阻下,老蒋最终还是放弃了马上进军河南的打算,决定先解决江南与大别山的威胁再说。
由于此前几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这次老蒋学乖了,他没有再犯分兵两路的错误,而是集中了几乎所有能够调动的兵力全力围剿江南的闽赣浙粤皖苏区,准备以狮子搏兔之势一个一个地将这些钉子拔除。在围剿**超过五十万的优势兵力面前,江南红军虽然已有5万多人,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巨大的损失,情况最危急的时候苏区有超过十五个县沦陷、正规红军兵力减员至两万左右,但正是有了他们的牺牲,全国其他地区的革命形势才得以飞速发展。。。。。。
阎锡山的晋绥军虽然也有空军,但总共也不过一个中队的规模,区区十余架飞机而已,还大都是一战时期的旧货,其中保证能够飞起来的都没几架,别说与zhōngyāng军和粤军相比了,即使现在红八军团的空军都比他们强得多。因此胡卫东纵然有些“十年怕井绳”,也毫不担心地亲率红十五军主力自孟津强渡黄河,并很快轻松击溃了闻风而来的晋绥军一部,在北岸迅速站稳了脚跟。
第六十九章顺手牵羊
阎锡山闻讯大惊,急调三个师南下救援,却先后被红十五军的jīng锐击败,折兵一万五千多人,而消灭的红军却还不到一千人,阎锡山终于意识到了红八军团的可怕,在一口气连杀了多个之前抛下部队逃回的部将以整肃军纪的同时,不得不下狠心将大部分军队都派往晋南,并广泛发动当地民团助战,试图依托当地险峻的地形节节抵抗,以拼消耗的笨办法逼退外线作战的红十五军。
此举果然给红十五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尽管不计伤亡和弹药消耗的话,是可以一口口咬开晋绥军防线、最终打开通向太原的道路的,但那样做代价未免太大了,胡卫东才不会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呢,反正他将晋绥军主力都吸引到晋南就已经完成zhōngyāng交代的任务了。而晋绥军见红军停止了进攻,自然也不会主动去捋红军的虎须,于是在一开始的激战过后,双方进入了奇怪的“前线无战事”状态。晋南防线的总指挥杨爱源不敢大意,但一个月里各路隘口都没有敌军异动的报告,他也就渐渐放下了心。。。。。。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胡卫东率军与晋绥军主力于中条山形成对峙之前,粟裕就已经奉命率领dúlì师三万多人与大队人马分道扬镳,移师东向攻下了距离不远的焦作市。这固然可以说是顺手牵羊,却也是胡卫东一早的预谋,因为焦作虽然不是一个大城市,以采煤为核心的工矿业却较为发达,有产业工人数万之多,而且城内还有一座国内矿业的最高学府——焦作工学院,虽然其中并无世界一流的杰出人才,但擅于探矿采矿的实用型地质人才却有很多,若能得到这些人才,对胡卫东开发豫西矿产资源、尤其是煤铁资源的计划无疑将会有很大帮助。不过也正因为其中没有值得特别重视的大才,他只是交代了一下基本原则,就全权委托粟裕处理了,结果导致几乎整个焦作工学院都被搬到了洛阳,胡卫东知道后虽然觉得有些过了,但也没有多说什么,反正抗战爆发之后还是得搬,早搬两三年也好。。。。。。
对于焦作的几万工人和机械设备,胡卫东同样是很眼馋的,但它们大都是属于中福集团这家大型“中外合资企业”的,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党的形象。对此胡卫东根据一直以来的原则,将占据中福公司股本比重最大的南京zhèngfǔ官僚资本直接没收,而对河南本地的中国股东则采取了“赎买”的办法,只是考虑到硬通货的珍贵,胡卫东给的是苏区富余的那些大宗产品,好在这些东西只是因为**的封锁才不好出手,那些股东也都是河南有头有脸的人物,个个神通广大,他们在黄河渡口领到物资后却是有办法将其安全卖出而小赚一笔的。何况形势比人强,就算吃亏了,他们又怎敢说半个“不”字?
值得一提的是,胡卫东其实是允许他们保留股份的,想要以此为rì后的公私合营积累一点经验,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冒险这么做,毕竟现在红军虽然已经不弱,但距离夺取全国政权,还远得很呢!
而对英国方面的股份,胡卫东本想直接没收了事,但下令前却突然心中一动,想到了一个更好的主意。英福公司总代表贝尔在被“请”到新成立不久的洛阳市人民医院里亲眼见证了青霉素的神奇后,立刻两眼放光,意识到了其中潜藏的惊天暴利。。。。。。
这个年代敢来中国的外国人几乎个个胆大包天,贝尔也不例外,他不顾自己的权限,毫不犹豫地代表英福公司接受了红军方面以十万支青霉素换取英福公司所持中福公司全部股份的提议。然而,出于英国人几百年来的自傲,那些根本看不起中国人的总公司高层根本不相信贝尔所写的报告,当即将其炒了鱿鱼,对于那十万支青霉素他们自然也毫无兴趣,最终被贝尔买通了相关人员,以不到一千英镑的价格将其全部买下。然后贝尔找到了一位医院的朋友,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为了筹措这笔钱,贝尔甚至将自己的房产抵押了出去向银行贷款。)让其对那些危重病人使用青霉素,结果成功地治好了其中一大半本已必死无疑的恶xìng传染病患者,迅即轰动了英国乃至整个欧洲,贝尔手中的青霉素很快就被迅速抢购一空,平均每支卖出了超过10英镑的天价,一度濒临破产的贝尔也由此一夜暴富,令英福总公司那些有眼无珠的高层悔青了肠子。。。。。。
而豫西苏区方面也不吃亏,如果不借助于外国人,青霉素是很难越过**的重重封锁外销出去的,而且青霉素的名声在西方打响后,不必再开发市场,胡卫东就可以利用卖方市场中供货方的优势地位为苏区谋取最大的利益。而贝尔,也因为这次成功的投机,而成为豫西苏区重要的外国合作伙伴之一。。。。。。
在民国时期,但凡是中外合资的企业,几乎无不是外国人说了算,但中福公司却是个例外。老蒋虽然对重工业无爱,但对能够出口创汇的资源矿产却是极其重视的,经过多次交涉后终于通过注资的方式取得了中福公司的控股和经营权,而国府派到中福公司的“整理专员”也成为其事实上的总经理。当红军攻占焦作后,这位身为**少将的中福公司现任整理专员顿时成了阶下囚,而且因为试图指挥厂内职工负隅顽抗(因为公司数十名地下党的阻挠而失败),被抓后很是吃了一点苦头。由于此人军衔甚高,按照红八军团的惯例,他的处置是要交给胡卫东亲自定夺的,结果胡卫东刚一看到此人的名字——“孙越崎”就愣住了,连忙问了几句此人的具体情况,很快就确定了此人的身份,立刻亲自赶到战俘营向那位“孙专员”赔罪。。。。。。
第七十章红军东征(上)
感谢书友天苍野的再次打赏,下面奉上今天的第三更^_^
原来,这位孙越崎后世虽不像那些“两弹一星”元勋们一样人尽皆知,却主持建设了国内第一个油矿——延长油矿以及规模更大的玉门油田,堪称是民国乃至新中国能源工业的奠基人,因此胡卫东会对其如此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胡卫东虽然对孙越崎这个名字如雷贯耳,但他却也不知道其每一年在哪儿担任什么职务,民国名人那么多,胡卫东就算记xìng再好,也不可能都记得住,毕竟他的主业是军工而不是煤铁石油。。。。。。
于是本该作为技术专家享受优待的孙越崎就因为其**少将的身份而成了阶下之囚,好在胡卫东及时赶到,不然这位大牛可能就要因其率众护厂、抗议拆厂等种种“反动”的表现而被群情激奋的红军基层指战员好好修理一顿了。。。。。。
好在孙越崎并不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而胡卫东得知其子患上中耳炎久治不愈后又让军医用青霉素将其治愈,就算心里有气也都烟消云散了。同时,虽然深受国府重用,但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业党,孙越崎更希望看到中国尽快走上工业化的道路,而洛阳之行是他自当年归国以来第一次看到实现理想的希望,如果没有发达的工业,采矿业发展得再好也只有被外国剥削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尤其如此,由此他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少将军衔,为了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至于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翁文灏(民国四大地质学家之一,此时为国府行政院秘书长。),孙越崎只好说声对不起了。
胡卫东深知孙越崎不但是一个出sè的矿业工程师,还是一个杰出的企业管理者,加之身为标准的工业党人,他在了解到赤sè党对工业化的重视与雄心后,再次投向南京买办zhèngfǔ的可能xìng微乎其微,所以胡卫东毫不犹豫地任命其为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原矿业集团”的总经理,让其全权领导豫西苏区的煤铁开发事业。而孙越崎也没有令他失望,以苏区重工业发展的rì新月异,竟然一直都没出现过煤炭不够用的情况,即使是储量相对不足的铁矿,产量也一直稳定增加,孙越崎功莫大焉!
1936年2月17rì,太祖亲自签发东征宣言,东征红军进入临战状态,而阎锡山这时手中的机动兵力已经捉衿见肘,无力像历史上那样沿河预设坚固防线,结果被东征红军轻松突入晋西北地区,并迅速兵分四路,分别由太祖、彭老总、林总与红军第一猛将徐海东指挥,将整个晋西北搅得天翻地覆,很快就控制了大片乡村并迅速建立起红sè政权,其中素以骁勇闻名红军的猛将徐海东更是先后穿越同蒲铁路,突破汾河堡垒防线,转战汾阳、孝义,围困交城、文水,先头骑兵连抵达晋祠、小店,竟以区区几千红军威胁到阎锡山亲自坐镇的省城太原。为了避免辛苦建设起来的太原毁于战火,阎锡山几乎将所有能够调动的兵力都调往前线抵御红军的进攻,但是已经好几年没有打过大仗的晋绥军又岂是刚刚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的对手?
在三月份这短短一个月中,晋绥军就连败九次,伤亡一万多人,而被俘的则更多。若非阎锡山之前一直十分重视的地方民团很好地承担了预备役的职责,为前线的晋绥军补充了足够的兵员,晋绥军的战线早就崩溃了,但即便如此,发现红军似乎越打越多、越打越强的阎锡山还是心急如焚,被迫低声下气地向相邻的几个地方实力派求援,毕竟老蒋那人素无信用不说,就算他真的有心支援,远水也解不了近渴。但无论是宋哲元还是韩复渠,都担心派出太多部队后被rì本人或zhōngyāng军趁虚而入抢了地盘,无奈的阎锡山不得不将希望寄托于两个他现在已经管不太到的昔rì部下。。。。。。
首先是河南的商震,但由于豫西苏区仍有数万红军留守,根据地都快扩张到郑州了,他根本不敢抽出太多兵力救援山西。而且商震虽然出自晋绥军系统,但却早就与阎锡山反目成仇,所以他立马就以河南“匪情更重”为由拒绝了老上司的求援;另外一路则是驻军绥远的傅作义第35军,与已经公开自立的商震不同,名义上来看傅作义现在还算是阎锡山的直属部下。虽然35军兵力只有3万多,但傅作义擅于用兵,第35军的战斗力也极强,是国内第一等的军级部队,如果傅作义肯南下救援,阎锡山心里就有底了。
然而,傅作义虽然名义上要受阎锡山管辖,但自中原大战之后事实上就已经自成一系,而且傅作义是坚决抗rì的爱国将领,对赤sè党抗rì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颇为赞同,又担心自己离绥后rì伪军乘机生事,所以阎锡山的求援他一开始均以担心rì伪趁虚而入为由予以推托。但眼见红军势如破竹、晋绥军一败再败,唇亡齿寒的傅作义心思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加之心急如焚的阎锡山又痛下血本,一下子拨给了35军50节车皮的武器弹药和一百万大洋的军费,傅作义终于率领35军主力南下进入山西境内,与此时已经挺进到晋东北山区的林总红一军团交上了火。
若论军事才能与部队实力,林总和他指挥的红一军团都不逊于傅作义一方,然而进入山西以来所向披靡的经历令此时还不满三十岁的林总不可避免地有些自满,对晋绥军的战斗力更是极度轻视,殊不知傅作义的35军恰恰是晋绥军中唯一的另类,加之傅作义部又是突然南下打了林总一个冷不防,结果一军团顿时吃了大亏,在短短几天内就伤亡了三千多人,也多亏是战斗意志极为坚强的主力红军部队,否则一下子崩溃都有可能。。。。。。
第七十一章红军东征(下)
但林总也不是吃素的,他很快就集结一军团主力发起了反击,而这时初战告捷的35军也同样犯了轻敌的错误,结果作为前锋的一个主力团一不小心钻进了林总设下的伏击圈而全军覆没。两战下来双方算是打了个平手,但由于35军那个团是被成建制地消灭,而红军的伤兵却大半可以复员归队,加上转化俘虏这一法宝,红一军团实际上占了一点便宜,但战后林总还是受到了伟人的严肃批评。。。。。。
原来,虽然从兵员损失上来看一军团没有吃亏,但或许是由于35军老兵较多,对战场保命的种种技巧十分娴熟,很不容易消灭,这就大大延长了战斗时间,结果红一军团两战足足损耗了二十多万发子弹,却只缴获到了不足五万发,这以红军的传统来看无疑是大大亏本了,此战过后,红一军团平均下来每人只剩不到八发子弹。要是这时傅作义大举进攻,一军团可就难打了,担心林总有失的太祖连忙命令彭总的红三军团前去增援,自己也亲率部队赶去晋东北与其会合,因此突然变得孤立无援的徐海东部只得北退进入新开辟的晋西北根据地,以保护好东征的成果和主力的后路。
傅作义堪称是这个年代国内第一流的名将,但苦于部队兵力有限,实在是承受不起太大的损失,在领教了红军的真正实力后也不敢再战,只是占据有利地形固守,这样一来红军即使是太祖亲自指挥,一时也攻不下来,再加上傅作义因其坚定的抗rì立场和不算强烈反赤的政治倾向、很值得赤sè党争取一下,与其拼个你死我活在政治上也没有太大好处。有鉴于此,太祖很快就作出了正确的决策,他留下一万多jīng锐看住35军,而将其他的部队和人员都分散下去,在晋察冀三省交界处的广大山村积极宣传抗rì救亡并就地扩红,迅速扩大了红军的队伍和影响,晋察冀根据地也因此提前两年多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眼见红军越来越强,加之阎锡山许诺的报酬已经收到,绥远那边又传来rì伪军蠢蠢yù动的消息,傅作义就再也不愿和红军继续对峙下去了,在发表了一道呼吁国内各大势力放下私怨、共御外侮的通电后率领南下余部返回了绥远。阎锡山得知后自然气得半死,但傅作义至少为他多争取了一个月的时间,比起拒绝派兵增援的宋哲元与韩复渠这两位来总要够意思得多了,老部下毕竟是老部下,但阎锡山素来心胸狭窄,由此愈发深恨傅作义这个“叛徒”。。。。。。
与华北的两位军阀相比,老蒋倒是一早就答应派兵增援了,一是担心他最忌惮的朱毛红军重新坐大,二来这等于是给了老蒋一个名正言顺大规模派兵进入北方的机会,他又岂会放过?至于江南的残余红军,老蒋觉得他们已经不成气候,留下十万人应该也足以剿灭了,却不曾想薛岳与大部队一走,本已大大缩小的闽赣浙粤皖边区的红军残部很快就又重新活跃起来。。。。。。
河南这条路有大别山挡着,而且要想拿下绝非一两个月可以办到,所以老蒋想要救援阎锡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从陕南、甘肃、宁夏等地出兵攻打陕甘宁边区来个“围魏救赵”,但结果却令老蒋无比失望,张学良与杨虎城对他的命令虚与委蛇就不说了,即使一向都站在老蒋一边的西北马家军在进攻陕甘宁边区连遭败绩(注1)后也不再像一开始那样积极了,毕竟对于军阀来说,保存实力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而老蒋虽然也向陕南派出了zhōngyāng军,但河南这条路走不了,只能走四川与湖北两省北部的崎岖山区绕路过去,没有一两个月时间根本无法到位,那时阎锡山只怕早完蛋了。
因此老蒋想来想去,还是决定让“剿匪”战绩最为突出的薛岳率领二十万大军走“苏北-山东”路线进入山西,顺便还可以将一直都跟自己不对路的韩复渠给做了,反正这种事薛岳一向是很擅长的。。。。。。
但有贵州王家烈的例子在先,韩复渠又怎么肯再犯同样的错误?结果薛岳原定的巧取不得不变成了豪夺,好在老蒋擅长的封官塞钱策略再次收到奇效,韩军最为jīng锐的手枪旅旅长吴化文被老蒋派人收买,在薛岳攻打济南城的时候突然临阵倒戈,导致韩复渠的部队瞬间崩溃,薛岳没费多大力气就拿下了整个山东,并接收了数万山东地方部队和十万民团,倒是各地因为政权更迭而重新猖獗起来的匪患令他有些焦头烂额。
但即便如此,薛岳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向局势糜烂的山西派出了足足十五万“援军”,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由于这时傅作义引走了东征红军主力,阎锡山压力大减,薛岳除掉韩复渠的手段又令其心生忌惮,阎锡山竟突然改了主意,严辞拒绝zhōngyāng军入境了,将薛岳与南京的老蒋气得够呛,但以阎锡山在山西深厚的根基和在国内的影响,老蒋也不敢在理由不充分的情况下强行下手,只好命令薛岳暂时退回山东,但薛岳才刚刚回到济南,就听到了一个几乎令他当场吐血的消息,阎锡山的大本营太原竟突然失守了。。。。。。
注1:马家军其实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强大,即使在历史上兵力十倍于西路军(光算正规军也有西路军的好几倍)、而且对方多次犯错的情况下,马家军战死的人数却依然比红军更多,可见单论战斗力而言,马家军是明显弱于红军主力部队的(马家军的武器和战术都十分落后,光靠勇敢是不够的。)。何况骑兵又不利于攻坚,在进攻作战中缺乏重火力的马家军就更加不足为惧了,历史上马家军也曾多次侵入陕甘宁边区,基本都没占到什么便宜,何况是红军更加强大的现在?当然,如果是野战,马家军、尤其是青马的骑兵还是不可小觑的。
第七十二章神兵天降
本书终于有第一个执事了,多谢书友舞动三军的再次打赏^_^
原来,胡卫东带着红十五军主力在中条山中与晋绥军主力对峙只是他的瞒天过海之计,不久前新组建的jīng锐部队山地旅八千多指战员早在军团参谋长方永乐的指挥下避开大路上敌军的阻截、依靠他们矫健的身手与胡卫东为其特制的一些专用装备成功地穿越在一般人眼中堪称天险的中条山脉,突然杀到了太原城下,偏偏此时薛岳被阎锡山逐走、傅作义又突然率部北归,迫使阎锡山不得不从太原派兵北上填补缺口,使得此时的太原前所未有地空虚。而更要命的是,胡卫东在数月之前就派到太原城内潜伏下来的几百名特战队员这时也突然发难,奇袭了阎锡山的心头肉太原兵工厂。。。。。。
由于民国时期并不禁枪,驳壳枪更是极为普遍,特战队员们又是分散进入太原城,所以根本没有引起守军的注意。但当他们在地下党的配合下突然攻入并控制了兵工厂后,城内空有几千军队和jǐng察,一时间竟然奈何不了这些仅有手枪的便衣。原来,阎锡山对他的兵工厂极为爱护,晋绥军的官兵都怕不小心破坏兵工厂的机器设备,甚至引爆兵工厂内库存的弹药或化学原料,所以基本都不敢对敌人开炮,就连重机枪的使用也受到了严格限制,而特战队员们却没有这个顾忌,他们甚至直接从库房里推出大炮肆无忌惮地轰击进攻兵工厂的晋绥军,这仗还怎么打?何况即使不用大炮,光是特战队员们出sè的枪法和身手与二十响在近距离内的强劲火力,就足以在巷战中对抗十倍于己的敌军了。。。。。。
“这仗没法打,才半天时间,伤亡就超过了一千人,赤匪竟然还嚣张地用兵工厂里的大炮轰咱们的士兵!请您允许我们炮兵参战吧!”,深受阎锡山信赖的炮兵司令周玳恳求道。
“不行,兵工厂里那么多炸药和没来得及运走的炮弹手榴弹,这大炮一响还不都得炸了?”,阎锡山坚拒道。
“就算炸了也不能留给赤匪!”,周玳急道。
“老汉我舍不得啊!这都是五年多来的心血,怎么能毁在咱们自己手里?”,阎锡山苦着脸攥紧拳头猛捶着大腿叫道。
阎锡山的犹豫令太原守军蒙受了更大的损失,而当山地旅的八千jīng锐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太原城下的时候,阎锡山就算想要改变主意炸毁兵工厂也来不及了,只得心如刀割地抛下他这些年来投注了大量心血的太原城,在部下的死命保护下逃往晋西,一时间真有“天下虽大,却无容身之地。”之感。。。。。。
目前晋北、晋南都有大量红军盘踞,晋西又紧挨着红军的大本营陕甘宁,怎么看都是一块死地,但阎锡山这么选择自有他的道理,前往河北自然更加安全,但他一旦离开山西,被打散的部下与地方民团没了主心骨,很快就会做鸟兽散,到那时没了根基的阎锡山就算能在zhōngyāng军的帮助下杀回山西,也很难再当他的土皇帝了。而晋西虽然四面被围,但阎锡山毕竟经营多年,在那里储备有不少粮食和弹药,只要依托地形一心死守,红军也没那么容易将他吃掉,而老蒋虽然一心想要清除地方军阀,但山西赤化是他更不想看到的,因此zhōngyāng军肯定会尽快入晋救援,红军迟早会退出太原等大城市,到那时候山西就还是他阎锡山的。当然,前提是阎锡山要守住晋西,并且尽可能地收拢被红军打散的晋绥军和地方民团,有了足够数量的军队,老蒋和薛岳这两个靠不住的家伙才不敢落井下石。。。。。。
而这时晋南的红十五军也已经开始反守为攻,在十余天里陆续拔除了晋绥军大小数十个据点,毙伤敌军两千余人,这速度不能说慢,但要想完全突破中条山防线,没半年时间绝无可能,而且弹药、尤其是炮弹的消耗量就更是红十五军无法承受的,但当太原失守的消息传到晋南后,不要说是普通的晋绥军士兵了,就连他们的主将杨爱源也没心思继续坚守下去了,而胡卫东则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发起了前所未有的猛攻,经过数rì的激战,红十五军十万jīng兵成功地突破坚固的中条山防线,进入了肥沃富饶的运城盆地,而七八万晋绥军则在杨爱源的极力收束下退往晋西与阎锡山会合,但由于战损和一路上的逃散,到两军会师时杨爱源所部已经不足三万人马了,而这还是胡卫东放他一马,没有痛打落水狗的结果。。。。。。
胡卫东这样做,是认为红军即使因为自己的出现实力大增,对于太原等大城市也是能夺而不能守,最后还是得先在山区立足,有阎锡山这个土皇帝的存在,zhōngyāng军即便入晋也难以控制山西,这种多个势力相互制衡的局面对现在的红军更有利,同时也利于抗rì民族统一战线的尽快形成。另外,既然太原城迟早都得放弃,那么尽快转运城内的工厂设备与财货物资就是当务之急,胡卫东自然不肯为了多抓几个俘虏而浪费过多的时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