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和,这对农业来说就意味着风调雨顺的概率更大、发生水旱灾害的可能性更小,因此很快就同意了这个提议。
听取了胡卫东的汇报后,太祖对他的想法十分支持,让他尽管放手去干,还欣然为治淮工程题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胡卫东很清楚,以中国目前所拥有的重型机械的数量,即使只用来开掘下游的主河道都很勉强,因此广泛发动群众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兴修水利、根治淮河,逃难在外的灾民纷纷返回家园,自动请缨打石做治水器材。修造船只,准备运工料、粮草。“父子齐上阵,兄弟争报名,妇女不示弱,夫妻共出征”。300万农民参加到治淮行列,上百万工人、农民日夜奔走在数千里淮河的运输线上。
中央从东北、华北、中南各省调来了上百万吨的建设物资、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大型挖掘机,包括太祖在内的中央领导多次亲临淮河治理的一线视察,伟人和党中央这样关怀治淮工程,给工地民工们注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他们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最简陋的草棚。报酬非常微薄。可他们毫不计较。几天几夜不休息,病了伤了领导不下命令都不能把他们赶出工地,许多人甚至为工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对此胡卫东也深感痛心,但为了和西方列强抢时间尽快实现工业化。中国必须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为此不付出巨大的牺牲。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经过一年的奋战,一条宽度与深度都接近黄河下游主河道的淮河干流河道及其两岸的大堤就奇迹般地建成了,当其与洪泽湖连上之后。这个害湖里多年淤塞不出的湖水顿时朝着下游倾泻而出,场面无比壮观。
恢复淮河下游的干流主河道、令洪泽湖的水有了出口之后,治淮工程就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围湖造田,一方面增大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则减小洪泽湖的面积,这同时还顺便平整了土地,便于将其建设成机械化耕作的国营农场;二是广建引水渠和小水库,发展灌溉农业,让三省耕地尽快实现旱涝保收。与开挖主河道相比,这些工作耗时更长,直到五年之后才全部完成,两淮平原也从此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水域面积的迅速改变,在短时间内会导致这一带气候异常,因而直到五十年代初期,两淮平原水旱灾害(指的是降水量过多或者过少,而不是根据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来判定,否则无论如何也比不过淮河治理之前的“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反而更多了,但因为淮河得到治理、以及农村合作社体制利于防灾抗灾的关系,两淮平原的农业生产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甚至还连年获得丰收。另外,这在客观上还促进了农村合作社模式的推广、加快了填平洪泽湖的速度,某种程度上来说,坏事反而变成了好事。。。。。。
而随着水热平衡的重新建立,到50年代中期之后,这一带就基本称得上是风调雨顺了。事实上,在洪泽湖出现之前,两淮平原本来就是少有水旱灾害的鱼米之乡,如今算是恢复了几百年前的原貌。。。。。。
比起经济建设,1940年中**工事业取得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在飞机方面,不但自主研制(虽然总设计师是外国人)生产的先进战斗机歼…1定型生产并开始大量装备部队,与德国合作研制生产的海歼…1也于年底定型,而斯图卡轰炸机的舰载机改型海轰…1(这是中方的命名,德国人依然称之为斯图卡。)在德国人与日本进行了一些技术交换之后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不过,与海航飞机的研发和生产相比,世界上第一款水滴形潜艇的最终定型和批量生产无疑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德国海军潜艇司令邓尼茨对这款被命名为“21”型(中方则命名其为“明”级)的水滴形潜艇赞不绝口,而在得到了中国转让的改进型氧气鱼雷生产技术后,这种潜艇更是如虎添翼。
它完全可以在五十公里(潜艇可以利用声纳侦测敌船位置,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所以不受地球曲面限制。)开外对敌军的大型商船队乃至于舰队(这个一般要求在20公里以内,以便将鱼雷的航速调高至50节以上,因为军舰速度快,鱼雷若是只有30节的航速很容易被其避开。)发起悄无声息的突袭,然后立即转移。。。。。。
由于氧气鱼雷航迹不明显,敌舰往往要到很近的距离内才能发现它而意识到自己遭到了潜艇的袭击,而这个时候距离潜艇发起攻击的时间已经至少过去20几分钟了,以“21”型潜艇超过18节的水下航速,这时早就开到30公里以外了,大海茫茫,哪儿有那么容易找到?
而如果它攻击的是商船队,那就更安全了,因为攻击时的距离就有四五十公里,而因为鱼雷速度慢,航行时间长,因而当敌人的护航舰队发现潜艇的时候,潜艇只怕早就开到80公里以外了,无论如何也别想再找得到。。。。。。
第五百一十七章邓尼茨的想法
ps:感谢书友“人间有梦”的打赏,再次求推荐票^_^
当然,水滴形潜艇虽然比传统的潜艇安全得多,但也不能说是绝对安全,毕竟常规潜艇不是能够一直潜在水下的核潜艇,每隔一段时间都得浮上来开动柴油机给电池充电,如果正好这段时间碰到反潜舰艇的话,只要不太大意,下潜一般还来得及,但如果是速度很快的反潜机,搞不好还是会被逮住干掉的。。。。。。
此外,即使是对付没有军舰或者飞机护航的商船,水滴形潜艇也比旧式潜艇好用得多,因为旧式潜艇在水下航行的话根本追不上商船,所谓的“狼群”战术之所以需要一艘潜艇在水上航行盯住目标也正是为此,而这显然是很危险的,因为商船可以发出电报向本国附近的军舰或者飞机求援。而“狼群”战术虽然是天才的创意,但配合起来并不容易,每次“猎杀”所需的耗时也长,还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又哪儿有可以直接追上敌船并靠近(没有护航舰艇或者飞机的威胁,潜艇肯定选择靠近攻击,一来命中率高节省鱼雷,二来船沉得快来不及求援。)发射鱼雷一击必杀的水滴形潜艇那样方便、高效和安全?
以邓尼茨在潜艇战方面的天才,立刻就敏锐地意识到,水滴形潜艇一旦服役,用于破交战的话,一艘就抵得上、甚至超过十余艘旧式潜艇,而它对于敌军作战舰艇的威胁。更是旧式潜艇所远远无法相比的。但在德国的战争准备已经接近完成的前提下,这款潜艇却反而令他颇为苦恼。。。。。。
由于水滴形潜艇的作战方式与旧式潜艇有着很大的区别,因而之前他为旧式潜艇设计出来的“狼群”战术根本就没法应用,而且不仅仅是战术方面,甚至潜艇本身的操作也有很大区别,旧式潜艇上的老兵如果调到“21型”潜艇上面,没有半年时间根本不可能熟练操作、而脑子没那么灵光的家伙甚至需要一年时间。因为不光是作战经验很多都用不上,甚至他们当初在潜艇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很大一部分得忘掉重学。。。。。。
而身为小胡子亲信的邓尼茨却很清楚,由于外债的压力重新出现。德国在不久的将来便不得不发动早就计划好的战争以免国内经济被沉重的外债摧毁。但是现在才开始训练水滴形潜艇上的艇员显然已经来不及了,而作为海军方面最重要的武器,潜艇战对于德国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何况之前造出来的那么多“u”艇也不能直接放弃不用。这对于资源缺乏的德国来说是巨大的浪费。
为此邓尼茨决定一方面以最快的速度将生产旧式潜艇的产能转为生产水滴形潜艇。而潜艇学校也将停止适用于旧式潜艇的教学内容。转而教授水滴形潜艇的知识与相关的技战术。与此同时,原有的旧式潜艇也要充分潜艇起来,以他不久之前想出的“狼群”战术在战争初期为帝国获得最大程度的优势。而即将完工的“u”艇以及即将毕业的学员则还是按照之前的计划来,他们以及他们的前辈将会操作“21”型潜艇的后辈们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当那些后辈和他们操作的新型潜艇足以接班之后,这些老人再回潜艇学校补课转型,如果他们那时还活着的话。。。。。。
相比之下,中国海军倒是方便得多,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过旧式潜艇,因此直接接受新的操作方法和潜艇战术反而容易。加之中国海军的“飞潜快”当中,飞机除了对付敌人的舰艇,还可能碰上敌人的优势机群,未必就能讨到便宜,而快艇就更是拿命去拼,与之相比潜艇无疑是最好用的,因为它永远掌握着先手,而且潜艇防不胜防,对敌国的威慑力也更大。所以水滴形潜艇刚一定型,青岛的潜艇工厂就被要求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生产,让中国海军尽快摆脱现在这种得等敌人打到我们国土上来之后才能予以反击的耻辱。
1940年由于定型后的时间已经不多,加之流水线也就铺了两条,因此最终只造出了2艘“明”级潜艇,但因为模块化建造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建造速度(注1),在第二个潜艇建造基地还没完工的情况下,1941年的建造计划竟然高达12艘,而1942年更是达到18艘、1943年为24艘,以中国目前的国力而言,这实在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要知道水滴形潜艇比大多数的旧式潜艇尺寸都大,而且结构也更复杂。。。。。。
除了产量,中国海军对于潜艇的性能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并没有因为“明”级潜艇暂时的世界第一而就此满足。而且由于胡卫东的指导性意见,相关项目的科技人员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改进重点集中于下潜深度、航速、续航力和噪音这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性能由抗压壳体、外形设计和发动机的水平决定,但其中也不是没有取巧的办法,比如消音瓦。这方面的研究开展得很早,如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为了对德国保密,第一代消音瓦并没有在“明”级潜艇上面应用,但后来的中国潜艇性能一直稳居世界前列,消音瓦绝对功不可没,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除了海航和潜艇,“飞潜快”中的“快”也没有被忽视,虽然有了潜艇之后不再需要鱼雷艇冒着极大的危险袭击敌人的大中型军舰,但中国海岸线那么长,即使只为了防范走私和偷渡,也至少需要几百艘巡逻快艇,而且以导弹研究的进展来看,用不了几年,中国就将拥有世界上最早的导弹艇了。。。。。。
注1:不过早期的模块化建造法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生产流程中很怕干扰,因此历史上已经开始遭到盟军疯狂战略轰炸的德国应用的效果并不好,但对于目前和平安定的青岛潜艇工厂来说,这方面并不需要太过担心。
第五百一十八章陆军武备
ps:感谢书友“望云山人”的慷慨打赏和书友“acmilan1”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1940年下半年之后制造的快艇基本上都是速度奇快、而且适航性也更好的水翼艇,仅以航行性能而论,称其为世界上最好的快艇也不为过,而且永远不知道满足的中**工一直都没有停止过继续改进。
由于空闲的船坞有限,而且西南战争仍在持续,占用了大量军费预算,因此“飞潜快”之外的其他舰种每样都只有一艘在造(不过因为越小的军舰造得越快,各种舰型的比例倒还是较为合理的,重点建造的潜艇与快艇除外。),纯粹是作为技术储备罢了。
与空军海军相比,陆军的技术装备按比例来说相对要小得多,但军工建设在1940年同样取得了惊人长足的进步,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较前一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据后来解密的文件显示,1940年中国共生产子弹超过40亿发,新式步枪超过250万支(其中二四式半自动步枪150万支、八一式突击步枪100万支。),二者都跃居世界首位,凸显出中国陆军以轻步兵为核心的独特建军思想,而且现在的中国轻步兵已经不仅仅只有步枪,国内兵工厂于1940年生产的1万8千多门各式迫击炮、150多万发迫击炮弹,3万多具火箭筒。4万多挺轻重机枪,以及数十万具单兵云爆弹(一次性,用后即丢,计划给主力部队人手装备一具,目前的产量还远远不够,因此1941年的产量还有很大幅度的增长。)将他们武装到了牙齿,本就勇敢无畏、吃苦耐劳、训练有素、战术灵活的中国解放军步兵,在装备了这么多先进轻武器之后,其“天下最强步兵”的称号更是实至名归。。。。。。
除了具有传统优势的轻步兵,中国解放军陆军炮兵部队的实力也突飞猛进。1940年中国共生产出口径105mm以上(包括105mm口径)的身管火炮(不包括高射炮)3500多门(其中152mm及以上口径的重炮500多门)、炮弹近40万发。生产火箭弹接近15万枚(火箭炮生产太容易,自来水管都可以拿来改装,火箭弹的产量是唯一的限制因素,所以只提一下火箭弹的产量。)。这样强大的地面炮火。即使和现在的列强相比。也仅仅逊色于苏联和德国(美国主要靠空中支援,对于炮火并不是很重视,火炮产量与苏德没法比。历史上朝鲜战争后期我们的炮火密度都超过美军了。),这无疑进一步增强了中国陆军的实力。
但是,要知道如今中国的工业实力还只与二等列强相当,我们为何能够维持如此惊人的轻武器与火炮产量呢?即使美英对于陆军火炮不甚重视,两国的重炮产量被中国这个几年前连重炮都造不出来的国家超过,也实在是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不过呢,这问题说白了其实也很简单,一是中国对于空军和海军的投入远不如这两国,从而腾出了大量的军费预算,二来嘛,中国的高射炮等防空武器和坦克等装甲车辆的产量只相当于两国的一个零头,这同样节省了大量开支,使得中国的兵工厂可以将有限的产能更多地用于生产步兵和炮兵所需要的武器弹药。
不过,若是哪个国家因此小看中国防空部队和装甲部队的实力,他们一定会后悔莫及。。。。。。
1940年,包括海军装备的数量在内,中国共生产25mm…127mm口径高射炮超过1000管(因为有些被集成为“密集阵”了,所以单位用“管”而不是“门”。),这与历史上德国二战期间超过18万门的恐怖产量相比,简直连零头都不到,但中国的高射炮性能却是世界上最好的,更有炮瞄雷达与陀螺瞄准具的帮助而精度大增,虽然这两者的技术先后被苏德得到,英国人也自行研制出了第一代炮瞄雷达,但最先开始研制、并且还有胡卫东这个穿越者引导方向的中国,多少还是有一点优势的。虽然与那些一等列强的防空部队相比,中国的实力还是弱了不少,但列强若想仗着空中优势入侵中国,严阵以待的中国空军和防空军队一定会让他们有来无回!
由于国力的限制,新中国对于耗费巨大的坦克装甲车一直都没有全力生产,即使到了1940年,中国装甲车辆的全年总产量也才刚好达到600辆,这还是将水陆坦克也算进去的结果,与除了日本之外的任何一个一等列强相比,都差了好大一截。在这个薄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装甲部队自然也不可能有太大的规模。
到1940年底的时候,中国也才建立了以装甲骑兵师、两个机械化步兵师和一个机械化重炮旅组建起来的一个机械化军。不过与之前主要依靠缴获的鬼子坦克相比,如今的中国装甲部队已经脱胎换骨,世界上最好的轻型坦克“八一改”已经全面淘汰了原来的日本九五式轻型坦克及其改进型九八式轻型坦克,这种超出时代的轻型坦克有着接近于先进中型坦克的防护力和天下无双的越野速度(公路速度不如毛子货,人家是有轮子的。)、最大行程以及地形适应性,而它的可靠性和低油耗同样在世界各国的坦克当中名列前茅,再加上为其量身定做的装甲骑兵战术,它在中国陆军之中的地位丝毫不低于t34之于苏联陆军、黑豹之于德国陆军的地位。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到了1940年的时候,随着中国基础工业的飞速发展,胡卫东认为中国已经可以开始研制自己的中型坦克,便将历史上59式坦克的设计图画了出来以供参考,虽然暂时只拿出了早期59式坦克的图样,但因为应用了21世纪中国才开始广泛应用的双面硬化装甲钢,其整体性能比历史上的早期59式坦克要强悍得多,而即使是历史上的59式坦克早期型号,放到二战时期的话,也绝对是一款极为恐怖的武器,因为它拥有堪比重坦的火力和防护,但其机动性却超过二战时期的任何一款中型坦克。。。。。。
第五百一十九章战略武器(上)
只是59式坦克对于发动机的要求比T34还高一截,纵然中国早已经获得了苏联提供的V2柴油机技术,并且还在此基础上借鉴了部分德国人的技术进一步攻关,但能够满足59式要求的新型坦克用柴油机,至少也得到1941年下半年才能研制出来,不过西南战争因为地形与气候的关系,本来就用不上中型坦克,所以胡卫东倒也并不着急
除了传统的陆海空军,还有一个崭新的军种在1940年初步建立起来,那就是以弹道导弹(也包括所谓的“远程火箭炮”)作为主要攻击武器的火箭部队,目前由于固体燃料药柱加工工艺的难题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因此固体弹道火箭的shè程最大也只能达到300公里(注1),但这在二战的战场上已经足以成为一支奇兵,因此胡卫东于这一年的下半年向zhōngyāng提议建立一支专门的火箭部队,为了保密可以命名为“第二炮兵部队”,而有效shè程为300公里的固体火箭则称为“远程火箭炮”以掩人耳目。当然,严格来说,因为火箭口径做不大,战斗部的重量因而被限制在200公斤以内,如果按照后世的标准,本来就只能称之为火箭炮。。
在数控机床出现之前(最早期的数控机床还不行,至少也要有老美50年代末的水平。),固体火箭的药柱加工工艺不可能取得突破(高jīng度的机械零件可以依靠高级技工以手工来完成,大不了次品率高些。但是药柱加工质量不过关是很容易引起爆炸的,中国的高级技工本来就少,哪儿能够如此冒险?),因而火箭口径做不大,严重限制了固体火箭的实用价值。
虽然这款被命名为“卫士1”型“远程火箭炮系统”的载荷不能令胡卫东满意,但与一般的陆军火炮的炮弹相比,却还是要大得多,如果配合特定的战斗部,完全可以用来在短时间内切断敌人后方的交通补给线,这在战术上的价值还是相当大的。至于直接用它攻击敌**队。由于成本偏高、jīng度偏低的缘故。除非有了核弹头,否则远不如放近了直接炮击来得划算
与固体火箭相比,液体火箭做大口径倒是没有太大的难度,倒是增大shè程比较麻烦。不过只要持续投入人财物力和时间就行。而不像固体火箭那样存在着一段时间内无法逾越的障碍。而且领导液体火箭研制的还是戈达德这位历史上的“现代火箭之父”,因此胡卫东果断地将重点重新移回到了液体火箭上面。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固体火箭研制过程中一些顺带的科研成果、比如耐高温的金属陶瓷等特殊材料。对于液体火箭同样是有用的,这无疑为液体火箭的加速研制扫清了很多障碍,胡卫东也以此为案例告诫科研部门的那些领导干部说,“我们现在人才匮乏,财力也不足,所以科研中注重实用xìng是对的。但是科技研究的成果到底有没有用,其实短时间内未必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来,即使一时用不上,说不定将来却可以派上大用场,所以对于那些功利xìng不强的科学研究,今后也应该rì益重视起来”
对于火箭方面的研究,由于中国开始得远比德国更早,而且有胡卫东这个穿越者引导,进步也比德国人更快,因此胡卫东要求对德国方面严格保密。不过仔细分析的话,这也是为德国好,因为如果只是要用火箭来对付美国以外的国家,历史上德国搞出来的V2shè程已经够用了(倒是jīng度严重不足,不过这方面因为中国有求于德国,因此技术交流颇为充分,所以德国后来的V2乃至V3导弹的jīng度比历史上高得多,尽管最关键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中国一直严格保密),而要想打到美国本土,shè程需要超过7000公里(再次感慨一下美国的地理优势)才行,那样的远程弹道导弹得需要历史上50年代后半段的科技水平才可能造得出来,德国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二战结束之前搞出来,与其在火箭领域浪费金钱,还不如多造些潜艇和飞机呢。
由于云爆弹做得越大,威力相较于常规高爆弹药的优势就越大,因而很自然地成为了弹道导弹的首选战斗部。但从长远来看,以弹道导弹、尤其是远程弹道导弹的高昂造价,只有威力无以伦比的核弹头才是它的绝配。而到1940年的时候,中国核工程的进展也已经相当喜人
历史上新中国为了尽快打破西方的核讹诈,因而走的路线是先不惜一切代价把核武器搞出来再说,但从长远来看,根基不牢对于后来中国核技术的持续进步却造成了不小的阻碍。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二战时期的美国虽然也是不惜一切代价搞原子弹,但他们有的是科学家与财力,实际上是几条科技线一起开,所以并没有引起类似的负面效果。
而且现在与冷战时期的世界不同,世界大战中的列强胆子远比和平时期大得多,如果像二战末期的美国那样手里只有一两颗原子弹,威慑力其实是相当有限的,因为中国与历史上二战后期的美国情况不同,美国当时仅论常规军力都已经天下无敌了,在此基础上再有了原子弹,心理威慑力自然极大,而现在中国的常规军力却还远远达不到那种程度,甚至连历史上六七十年代的新中国都不如,因此胡卫东认为,中国若想依靠核武器在二战中获得足够大的利益,就不但要原子弹,还需要有氢弹,而且一两颗根本不够,少说也得有十颗八颗才行
注1:其实如果加长火箭、甚至使用多级火箭的话,shè程理论上是可以大大增加的,但因为工艺的限制,目前火箭口径还做不大,因而弹头也就大不了,威力自然有限(主要是装不下核弹头,即使有了早期的小型化技术,核弹头的体积也小不了。),硬要追求shè程的话,xìng价比就实在太低了,毕竟随着火箭shè程的增加,制造成本是呈指数上升的,中国毕竟还穷,不可能如此浪费(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章战略武器(下)
为此胡卫东将反应堆的相关研究提到了比核武器本身更高的位置。因为反应堆的科研水平上去了,再研制核武器的话难度会大大降低。而且由于中国地理位置的天然劣势(注1),中国的核武器要想充分发挥作用,非得有核潜艇不可,这就更加需要反应堆技术达标了。
而且反应堆的价值远不仅仅是科研,即使是还不能称为“核电站”的反应堆,也是可以多少提供一些电力的,这对于发电量与西方列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的中国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尤其核计划本身就是耗电大户,能够内部解决一部分那是再好不过了。
更重要的是,重水反应堆和石墨反应堆还能用来生产核燃料钚…239,这对于天然铀资源较为缺乏的中国来说,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而如果说将不能作为核燃料的铀…238转化为钚…239只是提高了天然铀的利用率,对总储量不足的中国来说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话;将中国储量极其丰富(目前是世界第二,而且中国的钍资源还远未充分勘探出来。)的钍232(天然钍几乎均为钍232,另外注明一下钍的读音同“土”。)转化为同样可以用作核燃料的铀…233就具有更大的战略意义。
1吨钍可以提供相当于200吨铀、或者350万吨煤所提供的能源,而世界上已知的钍储量可以至少为世界提供1万年(21世纪的标准)的能源支持。此外,相比铀而言。钍更易于进行浓缩与提纯。更重要的是,以钍为核燃料成的核电站不用担心堆芯熔毁,而且它只会产生相当于等重铀核燃料0。6%的放射性核废料。。。。。。
尽管钍核电站的技术直到21世纪初期都还未能商业化,但是相关的技术却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技术壁垒,只是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积累,因此早一天开始就多占一点先机。而且胡卫东当年的妻子也参与过相关研究,因此胡卫东对此也多少懂得一些,这至少可以让中国少花十年的研究时间。
另外必须说明的是,目前中国无法实现的,只是直接将钍拿来发电(也即是钍增殖反应堆)。但是利用铀反应堆产生的慢中子将钍部分转化为铀233后。再将其分离出来用于制造核武器,却并不是不可能做到的(只是这样做不但不能发电,反而还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但为了制造核武器的话。付出这样的代价还是值得的。)。而且铀233与钍之间的分离要远比铀238和钚239之间的分离容易得多。更不要说是最难的分离铀235和铀238了,所以这对于铀矿储量严重不足的中国来说,无疑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即使只为了这方面考虑。早早开始相关的研究也是应该的。
不管是钚239还是铀233,有了这些人工生产的核燃料之后,中国才有可能大量(当然只是相对来说)制造核武器,而这两者的获得都必须依靠反应堆。1940年,中国终于建成了所有类型的实验反应堆,这个成就在外行看来并不起眼,但胡卫东却很清楚,有了这样的基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核工业就会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事实上,当1941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质的8000千瓦核电站建成后,中国核工业部的“三大战役”很快就同时打响,这三大战役分别是“核武器”、“舰艇核动力装置”、“核电站”,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与始终力争上游的军工科技不同,中国民用科技由于之前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实在太远,所以这两年里都是以消化吸收引进的科技为主,但其间也不是一项独创性科技成果都没有,不过严格来说,它们大多是军民两用科技,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而且与历史上是先有电子管计算机、然后才有晶体管计算机不同,这个时空的中国因为早早就发明了晶体管,加上国内电力不足,难以满足电子管计算机那惊人的耗电量,所以胡卫东当时毅然决定直接跳过电子管阶段,上马晶体管电子计算机项目,虽然这大大增加了研发的难度,但经过中国科学家们长时间不懈的努力,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电子计算机终于比历史上提前18年问世了!
历史上的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使用的是“定点运算制”,参与运算数的绝对值必须小于1;而晶体管计算机则增加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