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朝之梦(大罗)-第2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翁心存滞了一下,点点头道“啊,罗先生有什么话就问吧。”
这位罗先生笑了笑,却朝翁心存身旁的佃户们点点头,问道“诸位都是翁老先生的佃户?”
“是的,我等都是给翁大老爷耕田的。”其中一个上点年纪的老农恭敬地答道。
常熟这个地方历来文风鼎盛,谁都高看读书人几分,这位“罗先生”一身儒士打扮,自然也容易受人尊敬。
“老丈家中自己可有田?又租种几亩?租子多少?交了租子后所得可够温饱?”
这位罗先生笑吟吟的又是一连串问题。
“老汉家里有一亩半的薄田,还租了翁老爷的五亩水浇地,每亩交租子一银元外加800个小铜板,在常熟已经是轻的了,所以交了租子后足够一家温饱了。”
一旁又有农人帮腔道“翁大老爷心善,收的租子都比别家要低一些,差不多占到四成的收成。”
“四成的租子不少啊?”那罗先生显然是不知道农事的,懵懵懂懂地问道。
一旁马上就有农夫指出。
“那得看什么地,翁老爷的地都是水浇地,一年两熟,多的话五百斤谷子都能收上来,交完翁老爷的绅粮一亩都能余下三百斤谷子,差不多就是两石白米啊!”
“那还是种稻子,如果再种些蔬菜养些鸡鸭,收获可就更好了,这可都是托了翁老爷的福。”
“可惜现在土布卖不出去,市面都叫机织布的占了,否则这光复朝的日子还真不算难过。”
“是啊,男耕女织,这是老祖宗几千年的规矩,怎么到光复朝就行不通了呢?”
“现在又强逼着咱们这种寻常小农送娃娃去上学……还一学四年,每年要两块钱学费,这可就是四石百米啊,要是家里有三四个娃,日子还过不过了?”
好嘛,七嘴八舌又开始抱怨了。他们这些人都是最底层的小农,在满清也好,在新明也罢,总是受压迫的劳动人民,当然不可能是眼下欣欣向荣的大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受益者了。而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冲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首先自然是土布市场被机织布占领,让苏湖地区的小农少了一笔额外收入;其次则是一部分没有功名的地主从士绅地主向资本主义农场主转变,造成大批佃户失去份地沦为无产阶级或远走他乡。而得以继续托庇于翁心存这种官僚大地主的佃户,从某种角度来说,还真是幸福的。
翁心存也嗤笑着说道“这大明天子就是喜欢多事,天下纷乱方止,本是应该于民修养,可却偏偏纷扰不息,还好当今天子武功鼎盛,堪比始皇帝,否则这天下又该扰乱不休了。”
这位翁老头子的嘴皮子耍得痛快,可是他怎么也没想到,就在他背后十几步远的地方,他的宝贝儿子翁同龢的腿肚子可是抖得厉害,哭丧着脸都快急死了,恨不得冲上去用块抹布把他老爹的嘴给堵了。因为现在正和翁心存说话的罗先生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朱大皇帝。
10201455379350988
第1014章微服私访必是朝鲜
现在已经是1856年孟秋,正是一年当中最美好的季节。在将国家大事暂时移交给了皇后罗香梅,左右丞相左宗棠、罗泽南之后。朱济世就带着玛丽亚。克莱门蒂娜、苏玉娘、洪宣娇、千叶佐那子、三井熏等宠妃,还有郑洪、潘祖荫、翁同龢等亲信大臣,当然还有恩格斯这位皇室财团总经理,在一干御前侍卫大内高手的护送下,悄悄离开了南京城,一路游山玩水往上海而去。路过苏州府的时候,朱皇帝突发奇想,就拐了个湾到翁同龢的老家常熟一游。结果遇上了上了年纪,喜欢胡言乱语(可能有轻微的老年痴呆)的翁心存了。
对于老头子的瞎说八道,翁同龢自然心急如焚,不过朱皇帝却似乎并不介意,还在那里和翁老头子聊得起劲。就在这时,纷纷嚷嚷的声音由远及近传了过来,乱哄哄的一大群农人从村子外面涌了过来。
女扮男装守在一旁的千叶佐那子刚想给暗中警卫的御前侍卫下命令,就听见有人在高喊“走,走,去找翁大老爷评评理!”
马上有人应道“评理就评理,我就不信翁大老爷会向着你们这些穷棒子!”
原来是有人找翁同龢他爹评理的。现在毕竟是1856年而不是1956年,士绅在乡村的统治虽然因为朱皇帝的科举改革和官府下乡而出现了极大的动摇。但是动摇并不是崩溃,绅权在汉地十八省的大部分农村依旧可以和王法并列,在很多情况下。乡村的各种民事纠纷是不去官府解决。而是由乡绅领袖裁决的。
朱皇帝也想看看这翁心存是如何裁断乡里纠纷。于是轻轻举起右手挥了挥,佐那子轻轻点了下头,然后又快步走到朱济世身旁,警惕地看着涌进村子的几十个短衫农人和几个长衫的汉子。
翁心存捋着白胡子,冲朱济世点点头,“罗先生,容老夫先料理一下乡间的琐事。”
“老先生您忙吧。”朱济世笑了笑,就和佐那子一块儿靠边上站好。几个打扮成农夫或是书生的侍卫也悄悄围了上来。把朱皇帝护在中间。
翁心存认得来人,指着那些长衫汉子中的一人穿绸缎袍子的胖子,叹口气道“于九智,怎么又是你?你好歹也是个诗礼传家的读书人,怎么尽干些为富不仁的勾当?”
那个叫于九智的胖子约莫三十几岁,一身的肥肉走路都在抖,面相倒是和善,白白胖胖不像恶人,听到翁心存的质问,先是俯身一礼。然后才道“邃庵先生教训的是,晚生所为。的确有辱门风。可是晚生也不想如此,谁让晚生痴长了几岁,不能参加科举,只好在乡从事经营了。既然晚生已然当了商人,自然难免在商言商了……”说着话他一指对面的短衫汉,“这些人都是晚生家中的佃户,一共租了晚生130亩水浇地。现在晚生想要涨一倍的租子或者把田收回来自己经营。晚生已经计算过了,这130亩水浇地只要好生整顿一下,再买些耕牛农具,再雇工经营,所获利润可以比租给佃户多五成……”
翁老头子连连摇头“怎么就想着钱呢?那么多年的圣贤书都白念了?九智啊,难道你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就没有学到一点做人的道理么?”
那胖子冲老头子拜了拜,道“邃庵先生,晚生其实也是为这些佃户好,他们留在常熟乡下,过得是吃不饱,饿不死的日子,永远也不会翻身的。还不如早点离了家乡,无论去东北,去西北,还是下南洋,就算是去上海做工,也比现在强啊……”
原来又是个超龄不能考科举而改行当资本家的!朱济世一听这胖子的话,心里已经明白了七八成。
在后世,朱济世只知道地主什么的最坏了,个个都是万恶不赦,没有一个好东西当然,生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地主例外,反正朱济世看过的伟人传记和自传里面是没有哪一位的老爹的坏地主。
不过到了这个时空,当了大明地主资本家的总头目以后,朱济世也知道地主这种生物,也是有好有坏的。基本上,朱皇帝认识的地主,对待佃户都是不错的,不管是左宗棠、罗泽南、李鸿章,还是这位翁心存,还有朱大皇帝自己,都是顶好的好地主。没有谁会去当黄世仁、周扒皮。但是,就如前文所述,这种不大在乎土地收益的官僚地主,并不是农业土地市场的正常参与者,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经营管理者,土地在他们手中是无法产生最大收益的。
而黄世仁、周扒皮们,虽然邪恶,但却是一个正常的经营者,土地在他们手中,是可以产生最大效益的……而在私有制下,生产经营的过程,就是产生剥削,产生压迫,产生罪恶,当然也是产生财富的过程。
和朱皇帝一块儿出来体察民情的某位革命导师,这会儿也在做着深刻的思考。在他后来写给马克思的信中,是这样说的
“……很显然,自从来到人间,资本的每一个毛孔都是肮脏的和血淋淋的。寻找高额和更高额的回报,就是资本的天性和本能。而当中国的一部分封建地主转化为农业资产阶级之后,传统士绅的虚伪的温情完全被赤裸裸的对利润的追求而替代了。当一个中国地主拥有绅权(做官的权力),担当农村基层统治者的时候,他们还要维持最基本的公正和仁义的假面具。而当他们转化为资本家后,他们就毫不犹豫地丢弃了一切伪装,成为了为了利润可以出卖灵魂的资本家了。而对中国的农民来说,这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情。
这样的过程,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已经结束,或许在俄罗斯还没有开始……但是在英国、在德国、在法国,这个过程已经结束。而我很有幸在中国这片东方的土地上目睹了这一切的产生和发展。当然了,这样的过程对于解放中国的农业生产力,促进中国的工业化是有益的。在相当一部分士绅地主转化为资本家后,他们手中的土地和窖藏的金银就自动转化为了资本,而资本的特性决定了其一定会去寻找更高的,更丰厚的利润回报。而农业的回报始终不如工商业,所以在中国,资本将会始终从农业流向工商业。直到中国的工业生产出现全面的过剩,这样她的初步工业化也就完成了。到时候,中国的无产阶级将会发展壮大,成为这个新兴的资产阶级帝国的掘墓人。
另外,亲爱的卡尔。在东方一个名叫朝鲜的小王国中,很有可能出现了另一种更温和,更迅速的资本主义产生方式。我称其为土地革命……这种方式是由政府对全国的土地进行重新和平均化的分配,从而经济上消灭地主无论是传统的士绅模式还是资产阶级农场主,同时创造出一个人数多达800万的中农阶级。对一个总人口还不到1000万的小国来说,这将是一个多么大的市场啊!而那些失去了农村土地的朝鲜地主,也将不得不把原本沉淀下来资金投入到朝鲜的工商业当中,这必然会给朝鲜的资本主义经济带去一个飞跃式的发展。呃,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在中国、朝鲜和日本三个东方国家中,最先完成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的国家,必然是朝鲜!
好吧,信就写到这里。明天我就要陪同中国皇帝去坐上去朝鲜的游轮了,希望我能在那里看到一些不同的东西。
最后,替我向燕妮,珍妮,劳拉,艾琳娜她们问好。你忠实的朋友,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第1015章微服私访官太多,税太重
朝鲜,仁川外港。这个位于朝鲜半岛腰部的小港口,此刻还不是后世韩国的第二大港,只是一个荒凉破败的小港口而已。入港的航道非常狭窄,水深也不够。朱皇帝乘坐的明子号游轮甚至不能直接考上仁川码头。只能在白龙岛的码头下船,再换小船舶到仁川。至于这个港口当中的商船,更是寥寥无几。
很显然,朝鲜的土地改革还没有给仁川这个已经对外开放的港口,带去任何繁华的迹象。
是的,在朱氏朝鲜完全取代李氏朝鲜之后,实行了数百年的闭关锁国政策终于画上了句号。现在的朝鲜和日本、暹罗、琉球、哈萨克汗国还有太平天国一样,都已经加入了《大中华关税同盟》。市场完全向《大中华关税同盟》的其他缔约国开放,虽然欧美国家的资本和人员还限制进入,但是基本上也算是开国了。
因为是微服私访,所以朝鲜王国的议政府并不知道来的是朱济世,明子号游轮上也没有打出象征皇帝的赤底团龙旗,船上的船员们,也脱下了皇家海军的军装。至于乘客们,也都穿着便服,就好像是普通的客商那样。
白龙岛上有一个小小的朝鲜海关监督衙门,现在《大中华关税同盟》缔约国之间当然是免关税的。不过朱济世还在关税之外发明了“进口物税”的概念。所谓物税就是类似于后世的增值税,算是商税的一种,在大明、朝鲜、日本等国的国内其实也不一定能征上多少。各种偷税漏税的法子还多得很。不过海关这个口子却是没跑。无论出口还是进口。都跑不掉10%的物税!(出口产品必须出示物税税单或补缴物税)眼下。世界各国可都没有什么出口退税的概念。
另外,凡是《大中华关税同盟》缔约国,都会向进入各自港口的船只征收一笔“船税”。这会儿,一个大明皇室财团的经理人已经上了白龙岛去朝鲜王国的海关官员讨价还价了现在朱氏朝鲜的官员看到大明皇室财团可不会腿肚子打颤,因为他们都自以为是大明亲王朱国宏的臣子,而皇室财团不就是替皇上管钱管账的吗?大家都是同朝为臣,面子要给,但是规矩也要守。既然要守规矩。那么扯皮的时间就要久一些了,搞不好还得给几个贿赂什么的才能缩短通关时间……
朱济世这时候就站在甲板上吹着海风,一直都没有回到自己的舱室当中,只是看着仁川港和白龙岛的萧条场面。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脚步声才在朱济世耳边响起,然后是恩格斯的声音“杰森,手续都办好了,可以下船了。”
“哦,给了多少贿赂?”朱济世淡淡地问。
“三百元。”恩格斯如实回答,那个办理通关手续的是他的属下。“三百元贿赂再加上两千元税收。所有的人都可以免检进入朝鲜王国领土。”
“哦,还是收了2000元税的。”朱济世叹了口气。自己这艘明子号可是排水量超过3000吨的大船!如果要按照标准交税,光是船税就需要给三四千,而且船上的乘客要入关也须接受检查当然,翁同龢身上带着加盖有朝鲜监国印信的特别通行证,只要亮出来然后备个案,就可以免检入关了。但是现在用三百块钱的贿赂就全搞定了,这朝鲜王国的廉政建设,看来还需要加强啊!
“陛下,我想这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没有腐败,何况是朝鲜这么一个偏僻遥远的东方古国呢?而且只要一个统一繁荣的农村市场可以形成,这种程度的腐败,是不会让朝鲜的经济失去活力的。”
恩格斯看到朱皇帝情绪不高,便低声安慰道。
“皇上,现在需要先卸下车马行李,然后用朝鲜人的舶船运上仁川,大概要到晚上才能下船。”
现在说话的是千叶佐那子,朱济世的内廷没有太监,都是女官们负责管理。随着宫廷的日益庞大,女官的数量也日渐增多,自然就会产生各种等级。于是朱皇帝就让自己没有生育过的选侍去兼任高级女官。佐那子现在就是这样的高级女官,负责皇帝的日常起居。这次跟着朱皇帝出门,当了个管家婆。
“要到晚上?”朱济世微微摇头,“太浪费时间了,佐那子,你带几个人护着朕和恩格斯先生先下船,我们就在白龙岛上转转。还有,在朝鲜别叫我皇上,叫我老爷。”
他又朝恩格斯笑了笑,“走吧,咱们下去看看,让你那个懂朝鲜语的属下也跟着吧。咱们这就去考察一下朝鲜的农村!”
……
大明光复九年的秋天,对朝鲜半岛上的800万庶黎而言,总算是充满欢快和安宁的秋天了。由于满清和大明轮番入侵,还有一场东学党暴动带来的多年动荡局势,现在终于随着朱氏朝鲜的最后定鼎而安定下来了。
不过最让朝鲜农夫们感到喜悦的还不是安定太平,而是土地!这个让800万朝鲜农民盼望了几千年(朝鲜历史有那么久?据他们自己说是有的)的土地问题,终于在英明伟大的朱氏朝鲜大王朱国宏的领导下,得到了彻底的解决!800万无地少地的普通农民,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一共分配到了3200万亩土地!平均一个农民得到了4亩属于自己的土地。
哪怕是在渔民占了多数的小小的白龙岛上,空气当中也到处弥漫着喜悦的气氛。这样的气氛,是在大明帝国汉地十八省的农村所感受不到的大概只有后世朝鲜新闻片里面的农夫才会欢乐成这样吧?
一群在去年的土地改革中分到土地的农人,此时正聚在一起,望着第一次属于自己的土地中长出的金灿灿的庄稼,正热烈地向几个大明来的商人介绍着朝鲜的土地改革。一张张被海风吹成了黑色的面孔上,洋溢的都是难以抑制的笑容。
“还是上国来的新大王英明啊,将土地都平分给了我们这样的农夫,不让那些饱食终日的两班田主再盘剥我们了。”
“是啊,这样就能吃饱了!我们一家5口,一共分到了10亩土地,其中平地6亩,坡地4亩,看今年庄稼的长势,准保能收上2000斤谷子!”
“咱们这里是海岛,土地稀少,要是到了汉江边上,那里的农夫可就过得更好了,一家五口说不定能有3000斤谷子,放在过去李朝的时候谁敢相信?”
“所以还是上国来的大王英明,给了我们朝鲜庶民一条活路。”
“而且还实行了诸班平等,今后再也没有骑在我们农民头上的两班户了!大王实在是英明啊!”
好一片歌功颂德啊!从随行的翻译口中听到这番对自己儿子的赞美之词,朱大皇帝也有些飘飘然。看此情形,一个土改政策还真是让朱国宏人心尽得,往后朝鲜人民应该能像后世拥护金家一样去拥护朱家了吧?
就在朱皇帝幻想着21世纪的朝鲜人民冲着自己的重孙子山呼万岁的时候,其中一个朝鲜农民忽然又叹了一口气。
“现在什么都好,就是朝鲜的官太多,这个税也收得太重了,虽然日子比李朝的时候要好,但总归还是有些辛苦。若是朝鲜不用养那么多的官,不要收那么重的税,庶民的日子就更好过了……”
1021802419354888
第1016章微服私访官和绅之惑
朝鲜的官很多吗?
那是当然的!在朱氏朝鲜扫荡了李氏朝鲜的参与,顺道还搞了诸班平等和土地改革的同时。在朝鲜监国李翰章和朝鲜领议政闵致禄的主持下,重置了朝鲜的各级地方政府,同时又举行了一场科举考试以招募官员。
经过重置后的朝鲜地方从原先的8道变成了13道,下面除了府、郡、州、县之外,又增加了“镇”这个最低级别的行政机构。由于朝鲜的县本来就比较小,下面的“镇”的规模自然也不大,大约就是管理十几个村子,几千名百姓。而为了管理这些百姓,每个镇子都有至少十名有品级的官员和二十名没有品级的差役。整个朝鲜,光是近2000个镇,就需要两万名官员和四万名差役!再加上府、君、州、县四级地方官和朱氏朝鲜的中央官员,总数在十万之上,这样官僚队伍的确是有些庞大了……
不过,这样庞大的官僚队伍却是朱氏朝鲜维持统治所必须的!
“罗大人,恩大人,你们不了解我们朝鲜的情况,现在朝鲜的两班豪门已经荡然无存,乡村当中再没有豪门大户,都是差不多的小门小户,官府不可能再通过大户治理小户,只能直接出面管理,通常一个镇子都有四五千百姓,两三万亩耕地,另有一些工匠商人之家,没有三十名官员差役如何管得过来?”
在白龙岛海关监督衙门里面,一个姓朴名正南的朝鲜四品海关监督,正用一口洪武正韵在和朱济世、恩格斯这两位大明皇室财团的“大官”。解释着朝鲜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官。这个朝鲜四品官按照他的说法是潘南朴氏。祖上是新罗王朝的王族。在东学党之乱前也还是大户人家。而他是在东学党之乱时是站在朱氏朝鲜一边,所以才得了现在这个差事。
不过这个五短身材的矮胖子对现在朱氏朝鲜混同诸班,平分土地的政策,却是颇有一些微词的,而且还说得很有道理。
“以往我们朝鲜效仿中原,搞的是王与士大夫共天下。官府只到县,县以下都由地方名门管理,一县之官其实只需和几十个两班名门出身的大族之长打好交道。就可以把所有的政务都办妥了。朝廷的税负自有他们代征,地方的治安自有他们维持,就连教化百姓的书院私塾也都由他们主持。因而一县数名官员,十几个差役就足可以应付局面了。”
说着话,这姓朴的胖子就是一叹“但是如今朝鲜混同诸班、土地平分,原本的高门大户全都威势无存,无法再替朝廷维持地方。因而一切事务,都需要官员自己去办理。如此官员数量当然要大增啦!
比如现在一镇的十名官员,二十名差役,看起来不少。可是却要负责征税、征役、捕盗、教化(教育),根本忙不过来。如果再按照原来的老办法。一个镇的地盘上,至少有十家两班大族的上百名子弟可以驱使。那时是以百人管数千人,而如今是是三十人管数千人啊!要是再少,事情还怎么做啊?”
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朱济世端起放在一张白木桌上的茶盏,品了一口好像用树叶泡的绿茶,思索着对恩格斯道“弗里德里希,这个朝鲜人说得不错……士绅其实就最低级的封建主或是编制外的官僚,没有他们的帮助,依靠少量官员是根本没有办法治理如此众多的百姓。现在朝鲜的官民比例,包括士兵在内,不过是170,其实也算不得高。在日本,为了治理2700万人口,可有45万领俸禄的武士,还有数量更多的不领俸禄的武士,官民之比高达150。而在大明,因为汉地的一部分士绅仍然在维持地方,所以才能用三十多万个官,治理四万万几千万之人民。”
现在的大明、日本、朝鲜,大概是三种不同的治理模式。大明其实还是官绅共治,只是官的比例在逐渐提高,而绅则在渐渐淡出……由于朱济世只是部分剥夺了绅的政治特权,而没有剥夺他们的土地,并且实行本地人做本地官,使得那些做了官的士绅可以非常有效的治理地方。
日本所采取的则是典型的封建制,封建主多得要死,狼多羊少,下面的羊苦得不行,但是却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所以日本的乱子大多是武士之间的斗争,老百姓总是被牢牢压制的。
现在的朝鲜,朱济世利用大明帝国的强权和朝鲜连年的动乱,一举将原有的士绅阶级扫荡一空,不仅取消特权而且剥夺了他们的土地,使得他们彻底失去了控制地方的力量。于是,所有的责任就一下子全都落到了朱氏朝鲜当局的身上。
而用十三四万官(士兵、差役)对不到千万人口的朝鲜而言,当然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了。现在朝鲜农民大约40%的收获,都要用来缴纳各种各样的赋税和摊派,日子虽然比过去李朝时候要好,但还是紧巴巴的。
“怪不得太平天国和李闯政权都没有办法建立起真正巩固的根据地,原来是官员数量不足造成的!”
朱济世看了看这个收了皇室财团300块钱贿赂的朝鲜四品贪官一眼,心想,“还好自己没有头脑发热去学后世的那位伟大领袖搞土地革命……这土地革命,根本就不是自己这种水平的造反派能够玩得了的!一个土地革命,意味着要用至少占人口比例1%的干部去取代原先占人口10%左右的地主富农。这个数字在中国,就是起码450万干部!!!就算每个干部平均一年只要开销100元,也要花掉4。5个亿!现在大明朝廷中央加地方,一年都未必有3个亿的财入。而且450万干部又要如何培养?如何产生?想想都是一件让人头疼异常的事情。
看来自己在朝鲜搞得这次‘土地改革’实验之所以能成功,完全是因为朝鲜人对中国这个压在他们头上几千年的庞然大物心存畏惧,不敢反抗。以后再别的国家,可千万不能再怎么搞了。”
恩格斯这时则掏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和一支钢笔,在上面记录着什么,似乎是在白龙岛一游的心得体会。很显然,到朝鲜的第一天,就让他发现了一个过去有些忽视的问题官僚机构有可能替代地主和资本家成为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剥削者。在朱氏朝鲜,这样的情况已经很明显的出现了。原来朝鲜两班地主从农民那里收取50%到60%的收获作为田租,而现在朝鲜官府从农民那里收取40%的收获作为税赋和摊派。虽然负担较之前为轻,但是其中到底存在不存在剥削呢?朝鲜的十几万官员他们的所得和付出是否对等?收取40%的收获作为税赋和摊派的标准又是谁定的?这个数字在未来会不会增加到50%、60%甚至是70%?
半封建的朱氏朝鲜的官僚机构一旦完全掌握了朝鲜的基层,会不会成为比原先的两班地主更可怕的剥削者?毕竟两班地主在一定程度上占有着农民的人身,总要顾及一下佃户的死活。而官僚只是替朱氏王朝工作,他们本身并不占有农民,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点像大明和欧洲的资本家工人(雇农)的死活和他们是没有太多关系的……
看来朝鲜的土改政策,还是有很大缺陷的,毕竟朱氏朝鲜是一个王朝而不是人民国家啊!
10211054019355667
第1017章微服私访繁荣的汉城
光复九年九月末,朝鲜,汉城。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土改的效应,汉城的街道还真的是一片熙熙攘攘。朝鲜的百姓们穿着他们民族传统的服装,在街头摩肩接踵的涌动。不少女子,居然还穿着袒露乳房的衣服,头上顶着大包小包,大大方方走在路上,倒真是一种让人大跌眼镜的风景线这里到底是朝鲜还是日本?街头上偶尔有马队经过,马背上的骑士都是衣甲鲜亮,夸下的骏马也极为神俊,一看就知道是阿拉伯种的。马蹄上系着銮铃,随着铃声响起,那些朝鲜百姓都连忙闪到道路两边,弯腰行礼。
谁都知道,这是朝鲜大王的亲卫骑兵,是仿照大明近卫骑兵的组建的,连胯下的骏马都是从已经成为大明领土的济州岛皇家军马场买来的。这支骑兵就是朱氏朝鲜王权的象征,谁敢挡路,给马踏死了也是活该!
一队健马就这样风也似的在街市上面掠过,当先的骑士身穿大红飞鱼服,这是锦衣卫的礼服,在朝鲜只有少数有功之臣才被赏穿飞鱼服,可视为是大明天子亲军!这位亲军大人在东北的集体农庄呆过一阵,是跟着李翰章、闵致禄回到朝鲜的,也不管之前是什么班的,反正眼下是骑在朝鲜人民头上了。他骑在马上洋洋得意的看着那些朝鲜百姓恭敬畏惧的模样儿。正左顾右盼的时候,突然眼神一定。在街道之旁,一群穿着中式或西式服装的人,正插着腰抱着胳膊。伸着脖子一脸好奇的四下张望。
这是……大明的老爷?马上的那位“亲军”露出了一个讨好的笑脸。这些上国老爷可不是他一个小小的亲卫骑兵连长可以招惹的。
那些大明来客。正是从仁川过来的朱济世一行。他们在仁川上陆之后,并不是马不停蹄一路直赴汉城的。而是一边考察一边前行,沿途还在几个朝鲜村子里面过了几个晚上。算是基本上摸清了汉城周围的土地改革情况其实汉城周围的土地也并不都是平分给农民的,还有不少分给朱氏朝鲜功臣的功勋田和属于朱国宏的王田,这些土地也都是租给农民耕种的,其中王田还是由地方官代收田租,差不多就是农田收获的四成样子,和缴纳田赋的比例一样。只是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
经过一番调查,朱济世和恩格斯还发现了一个之前忽略的新问题朝鲜农村的民间教育比土改之前差了许多。由于原先朝鲜的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