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朝之梦(大罗)-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的北方农村,除了少数大城市周围,都已经是无政府状态了!而且北方的粮食生产也因为太平天国运动造成动乱而大幅度萎缩,如果不出意外,1850年北方各省肯定要爆发大规模粮荒!如果大明的北伐提前,那么朱大皇帝就必须要对北方数省的饥荒负责,更要提防因为粮食不足所引发的民变。
淮安府,大明天子行在,朱济世准备召开御前军议。开会决定军事问题前,他需要先定下政治方针,于是就和罗泽南还有被朱济世特地从苏州请来的潘世恩商量起来。这潘世恩虽然已经是80来岁的年纪,但是他熟悉长期在清廷担任高官,对北方各省的情况无比熟悉,也稍知一些兵略,又和被困在济南城里面的那些个不知道是忠恭顺王还是忠大明的家伙相熟,所以朱济世就以他为参赞,问以安北之策。
潘世恩道“平北之策还是一个抚字。可惜林少穆病重体弱,否则以其为北直隶总督,北方之事就可尽委之了。”
朱济世淡淡一笑“没有林少穆还有曾国藩嘛,山东之事可暂时委任给他吗?”
潘世恩摇摇头“就怕曾涤生的刀磨得太快……他的湘勇在这两年可被太平军欺负惨了。”
“潘先生的意思是……”朱济世摸着胡子。似乎不解其意。
潘世恩笑了笑道“太平军和曾涤生有仇,对皇上对大明却是有功的,破灭满清,屠八旗壮士二十余万,是为大明报仇,即便据北方抗王师。也是功大于过,皇上当以宽仁待之,如何能尽皆屠戮?老夫以为,皇上平北之策就在于恩怨分明,厚赏而轻罚。”
朱济世皱眉细想,然后豁然,连声道“潘先生果然高明!洪杨与我大明有功无过,即便与朕逐鹿中原,也是因为清失其鹿罢了,朕不会对太平军将士赶尽杀绝。即使拿到杨秀清也会以公侯之位相待。”
一旁的罗泽南闻言却大皱其眉,有些埋怨地看了潘世恩一眼,不过却说不出什么反对的话来。要不是杨秀清在滑县在北京城里杀了个血流成河,江南的士大夫哪儿那么痛快就投靠大明?这满清其实是北杨秀清给打垮的——满清的基础就是一百多万旗人,其中精壮顶天二十万,其中至少十五万让杨东王杀了。连道光皇帝本人都成了阶下囚,谁还会对满清报以幻想?既然满清已经无望,江南士大夫也只有在朱明和太平天国之间选择一个效忠了,他们都是读圣贤书的,怎好投靠拜上帝灭名教的太平军?当然只有投靠大明,这样才让朱济世拿下一个完完整整的江南鱼米之乡。
朱济世却含笑点头,这个潘老狐狸只是老,可一点不糊涂啊!自己只是和洪杨争天下,和太平天国的普通军将算不得死敌。说起来,自己和洪秀全、杨秀清还有太平天国的上帝都是亲戚呢。就算抓到洪秀全、杨秀清也不会砍了他们的脑壳,还是要在应天修个府邸养起来的。至于寻常的天国骨干,就更加要妥善安置了……对整个国家民族而言,他们还是有功劳的,自己连奕欣都宽恕了。还封了渤海公,怎么就容不下这些民族功臣?
不过这些功臣
山东泰山,杨秀清登上山顶,远望东南,沉郁已久的心中顿时荡起一股豪气。他还没有失去中原逐鹿的本钱!之前韦昌辉在徐州的兵败只是小挫而已……韦昌辉的兵本来就不怎么能打,除了曾天养的洋枪左军,其余都不是真正的精锐,在攻城战中被苗家军打垮也不说明太平军一定朽了。不过却可以给朱济世君臣造成这样的假象,他们现在一定都变成骄兵了吧?
骄兵必败啊!
所以现在还得继续用骄兵之计,大踏步后退,放弃山东、豫东的地盘,让朱济世、苗沛霖还有济南城里那些人去争吧。而且山东、豫东的秩序早就乱了,地方上盗匪横行,豪强割据,老百姓民不聊生……就让朱济世去头疼吧!那么乱的地盘,没有大军镇抚可不行的,这样一来,明军不断占地,他们的兵力就会不断摊薄,等到了黄河以北的大平原就一定有可乘之机了。
自打破了北京城,杨秀清可就一直在准备和朱明决死战了!他在军事上的准备主要是两方面,第一是将黄河溃决所造成的200余万灾民编伍团营,安置在北京周围,一共组建了8个屯田军!随时可以拉出十几二十万精锐!这些灾民得到太平天国收容,又分给土地,自然对天国感恩戴德,全都成了拜上帝教的信徒,上了战场可不亚于广西出来的老兄弟!
第二个方面是大规模扩充骑兵马队,在和满清议和之后,太平军就和内蒙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建立了联系,用食盐、布匹等生活物资换取了大量的马匹,再以豫王张乐行的捻军马队为基础,组建了前后左中右五个马军,拥有骑兵近6万。虽然都是仓促组建起来的,但是比起没有多少骑兵的明军,总归是个巨大的优势。
可惜,两江的漕帮始终没有闹出太大的动静,连一场像样的民变都没有闹出来,顶多就是几场抢米风潮,还都给明军毫不费力镇压下去了。看来江湖上面红花最多,青叶最软,白莲藕最凶的说法还是不错的。
“东王殿下!苗家军又北上了,正往曲阜开进!”
代替杨辅清统领东殿直属各军的求王林凤祥这时急急走到了东王身边。
“东王殿下,标下愿带一部兵马去狠狠教训一番这个不识好歹的苗妖头!”
林凤祥大声吼叫着,徐州之败在他这样的“老兄弟”看来,简直就是天国奇耻大辱。
“车马准备好了?”杨秀清只是淡淡一问。
“东王殿下!”林凤祥噗通一下跪在地下,“请允许属下出战吧!”
杨秀清哼哼一笑,道“朱济世一定已经北渡淮河了!要不然苗沛霖是没有胆子往曲阜而来的。”他的声音陡然放沉,“这一战的关键不是苗沛霖,而是朱济世!只有打败他,我太平天国才能坐稳了这个花花江山!”
听到杨秀清这话,林凤祥就是一惊,他是略知杨秀清的大计划。就是大幅度后退,把山东、河南这些被战火蹂躏得一塌糊涂的烂地都丢给朱明,然后集中兵力在黄河以北和明军打一场大的,一战定生死!
杨秀清冷声说着“直隶一战,定的是我天国存亡,本王也将亲自上阵督战!若不取胜,誓不生还!”
退路当然已经准备好了,杨秀清说这话的时候,杨辅清已经取了西安,李秀成正带兵“护送”恭顺王父子还有绵愉和僧格林沁的军队去甘肃的封地。不过这些不能和普通的太平军将士说,对他们,杨秀清必须要摆出一个决死一战的姿态!
6202310278240490
第511章兵分三路来今天第一更
说好是六更的,先奉上第一更
大明光复3年,冬。
中原的连番大战已经让这片古老的土地陷于疲敝,更何况太平天国骤然崛起,并没有治理大片土地的经验,又无法和传统的士绅阶级结合,因而中原地区的秩序相当混乱——太平天国的有效统治只集中于洛阳、开封、南洋、襄阳等几个中原大城周围,还有北京附近“屯田八军”所辖之范围内。
所以太平天国在中原的统治,就好象无根飘萍,甚至还不如被他们推翻的满清基础牢靠!
而且现在中原落入太平军手中为时日浅,那些在太平军屠刀下苟延的中原士绅无日不盼王师北上,好恢复原有的社会秩序。即使已经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是伸长着脖子在等朱大皇帝的北伐军,他们这些豪强可都等着“为王前驱”好混个功业呢。
所以,这一次准备不大充分的北伐,从某种程度上说,还真是人心所向呢。
根据淮安行在的命令,北伐大军分成三路出击
第一路,自徐州向北,为东路军,准备收复山东,由淮北巡抚兼提督军务苗沛霖统领,主力是苗沛霖的淮北团练,总兵力约7万余人。另外,被困在济南城内的林则徐部在解围之后,也归苗沛霖统一指挥。此外,苗沛霖还发动了淮北地方的民团10万人随征,帮着转运粮草辎重。这苗沛霖其人虽然没有什么大格局,但却极善经营地方,将一个民穷财薄的淮北打理成了铁桶一般。
第二路。出两淮,为西路军,准备进攻豫东,由大明天子朱济世亲自统领。所部是大明锦衣近卫军、第三军、第六军和三个皇家近卫骑兵旅。这三个军全都欠编一个师。这一路的战兵达到8万4千余人,另外还有随军民伕近10万人,携带者大批粮草辎重。
第三路,出辽西,进攻天下第一雄关山海关,为北路军。出动的兵力只有2万6千,乃是欠编一个师的第十军——别看这一路人马人数不多,但也不是太平军集中几倍兵力可以击破的。而且他们的进攻目标比较单一,就是沿着辽西走廊迫近北京,没有分兵驻防安抚地方的任务。另外,辽东、辽西两镇还出动了5万朝鲜或汉八旗民伕随行。
如果算上民伕,这三路人马,即使不算济南城中的几万林系练军,也有43万之众!对外照例虚张声势,号称百万!这样的出兵规模。比起总参谋部之前的计划已经小了近一半,但是所需的军费和粮食,仍然是个天文数字。军费倒还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主要是因为朱明夺取了中国最为繁华富饶之地,而且又初步建立起一套近代金融提醒,朝廷可以通过向金融业借贷筹集巨款。可是汇丰银行只能贷出巨款。却贷不出大米。
如果单是43万官兵民伕所耗费的粮食,从江南地区调集倒是不难,但是河南、山东、直隶的粮荒却是眼见着就要发生的事情,而且具体的缺口大小又没有一个精确数据,因而大明朝廷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四下筹集粮食北运到淮泗之间备用。而一度荒废的运河水运,居然因为这次战争再一次繁荣起来,这大概算是个意外之喜吧?
……
“朱济世真的动了,兵分三路,出兵号称百万,兵锋直指河南、山东、直隶三省。三路大军之间间隔很大。难以呼应,属下建议将他们各个击破。”已经回到北京圆明园的杨秀清有些精神萎靡,正靠在铺着白老虎皮的暖炕上听自己的属下报告军情。
“属下也建议集中兵力先破其一路,朱明的东路军都是乌合之众,可以先灭了它。”
“属下附议。应该先破其东路,然后再破其北路,如此朱济世亲自统帅的西路主力就会不战而退……”
孔繁灏因为投降太平天国,被杨秀清封了个衍圣侯,因而也要参加东王府的“朝议”,站在班尾,哭丧着脸在听。心里面则把曲阜团练上下七十几代祖宗都骂了个遍——曲阜团练里面的骨干都姓孔,全是孔夫子的后代,他们的七十几代老祖宗是谁?
不过孔繁灏还是有理由发火的,因为那些孔夫子的后代太不禁打了(废话,成吉思汗的子孙都被太平军打趴下了,孔夫子的后代能顶住才怪)——那么坚固的曲阜,在太平军是全力猛攻之下几天就陷落了。城陷的时候孔繁灏还准备化妆出逃,去应天府投靠朱济世的,谁知道还混出城就被某个投靠了太平天国的孔氏族人出卖给了太平军了。被俘之后,当然只有投降,孔家什么时候有不二主的忠臣?反正他孔繁灏已经是个贰臣了,现在再做三臣便是了。
可问题是,太平天国这个主子怎么看着那么不靠谱呢?居然给苗沛霖打得大败,一会儿连济南之围都解了!自己要是还守在曲阜多好啊……
孔繁灏心中一阵阵的叹息。
“孔繁灏。”杨秀清忽然点了孔繁灏的名,“你现在虽然封了侯,但还没有差事做,我派你一个直隶总督吧。”
听到杨秀清给自己派了个直隶总督,孔繁灏只得硬着头皮推辞道“东王殿下,卑职才德浅薄,实在难当直隶总督之任。”
“哦?”杨秀清眯起了眼睛,“朱济世委任你当山东巡抚的时候你怎么不说自己才德浅薄?”
“东王殿下……”孔繁灏心中叫苦,杨秀清这是要把他这个衍圣侯架在火上烤啊!直隶总督什么的都是虚的,不可能有实权。可是在直隶的士绅看来,孔子嫡系都投靠天国了,他们对抗的心思一定会淡许多,或许还有不少人愿意为太平天国所用。
“怎么?孔繁灏,你不相信本王能打败朱济世?”杨秀清的质问倒是直指根本。
杨秀清的声音淡淡的没有什么喜怒,但是在孔繁灏听来却是再可怕不过,脚一软他就跪了下去“东王殿下,臣……臣愿意出任直督,誓死追随东王!”
“这就对了嘛!”杨秀清笑了起来,“孔繁灏,你的二女品貌端正,贤良淑德,本王想纳为王娘,你可不要推辞。”
“臣……”孔繁灏抬头看看杨秀清,见对方脸色微沉,心里面就是一颤,忙连声应道,“臣女可以侍奉大王是她的福分,臣求之不得……”
“求之不得是对的,本王只要胜了朱济世,这天下就是太平天国的了!”杨秀清摸了摸胡子,笑着说。
可是,你能赢得了吗?孔繁灏心里面只打鼓,面子上哪里敢有丝毫不满?
“重用”孔繁灏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真是尽了全力在推行《天朝田亩制度》,可惜效果相当不显!这一回和朱明的决战,他虽然一直声称是定天下之战,但是心里面也明白,朱明胜了是可以定天下的,而自己胜了不过是维持北方五省割据的局面,就如同赤壁之战的结果一样,大明还是有压倒性的国力优势。如果北方的地盘一直怎么混乱下去,太平天国怕是维持不了几年。所以拉拢士绅使之成为太平天国的柱石已经成为仅次于直隶会战的当务之急了。
安排完自己和孔氏的联姻之后,杨秀清也不再理睬自己这个老丈人,又继续和手下的将领讨论中原决战事宜了。决战的战场当然是放在中原大平原上,面对朱明的三路北伐大军,杨秀清的战术就是“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手头的全部精锐主力,先击破朱明一路,而后再迫退另外两路。只是这一路该打谁却必须仔细思量。
621738558242018
第512章该打哪一路?两章连发
512章、513章连发,三更已经完成,下午2点再连发两章,7点发一章
圆明园,西洋楼。
“这三路明军,到底该打哪一路呢……”
杨秀清心头有些举棋不定,北伐的三路明军肯定是朱济世亲自指挥的西路军最强,杨秀清也不愿意先和这一路明军碰。剩下的两路,苗沛霖指挥的东路军人数很多,合并了济南城中的守军之后,恐怕有十五六万大军,算不上精锐,不过这一路兵和明军西路军相距不远,苗沛霖为人又狡诈,如果被太平军主力围攻,很有可能会缩成一团坚守待援。
如果不打东路,那就似乎只有打北路了。可要打北路……却不能在关外动手,因为辽西、辽东两镇的屯军人数可不少,还有一个相当精锐的第四军摆在沈阳、辽阳一带。如果在关外开打,朱明的辽东、辽西主力肯定会来支援,到时候太平军可是要崩掉门牙的。
可是要把山海关丢给明军北路军,任由他们大摇大摆的入关也不好,万一不能一击而败,让他们挖壕据守起来……好像明军在宁锦大战中就用铁丝网架壕沟的战术让10倍于己的清军碰了个头破血流。当然,太平军不是清军那种废物,用10倍之兵怎么都能聚歼对手的,可是……伤亡呢?北路明军约莫有三万战兵,如果用三倍的损失将其聚歼,太平军还有余力去和东西两路明军战吗?所以,这一路明军还是把他们堵在山海关外保险。
这样一来,难到该在西路开打?这一路可是朱济世亲自统帅的主力军啊……
“河南急报。项城、归德府城遭到明军进攻,据报都是明军精锐……”
林凤祥宏亮的嗓门响起,将杨秀清有些消沉的心绪一下拉了起来。明军精锐出现在了项城和归德府!?什么时候的事!?
“北王的八百里加急,该是2天前从开封发出的……两封急报是同时发出的。项城、归德府城也是同一天遭到进攻的。”
不等杨秀清提问,林凤祥就先点出要点,时间很重要,项城、归德府城相距250多里,两地同时遭到明军进攻说明一点,明军西路军已经兵分两路。一路可能经归德府向西北去打开封府;一路则是走项城、许昌去打郑州。
“明军的东路军、北路军到哪里了?”
杨秀清忙又问了一句。
“苗沛霖解了济南之围后就屯兵济南未动。同林卫王的兵隔黄河对峙,暂时没有渡河迹象。另外,军报上还说黄河已经完全封冻,现在天堑不在了。
胡辽王的军报是上午到的,明军正以重炮轰击山海关关城,不过山海关关城坚固明军一时奈何不了。”
林凤祥平静地说着,并没有显出丝毫紧张,杨秀清点头,这林凤祥的确有些大将之风。
“那就命北王分兵守开封、许昌和郑州,告诉北王。本王不日将请提大兵往河南同朱妖头一战,让他无论如何都要守住……”
杨秀清说到这里停了一下,看了看林凤祥“洛阳方面有什么动静吗?”
“天王尚未颁布同朱妖头开战的谕旨,前些时日天妹从应天到了洛阳,正住在天王府中。”
杨秀清轻轻叹了口气,这洪秀全也太不知道轻重了。太平天国和朱明相比本就显得弱小,如果集中全力还可以一战,现在洪秀全却作壁上观,难道他真以为自己败了后,他还能独自支撑局面吗?
不过这个埋怨现在只能放在心里面,天国表面上的团结是要维持的,这洪秀全如果肯一直观望,倒也算是不错了。
“求王,你说朱济世会在那一路?是往开封去,还是往许昌去的那路?”
杨秀清的思路又转回到了决战上面。他随口问道。
“该是往攻开封吧?”林凤祥不确定地道,“开封是河南省城,又是北王藩邸所在,朱妖头定是往开封去的。东王,您看咱们是不是要南下?”
哼哼……杨秀清的鼻孔里面发出两声轻响。冷笑,这朱济世巴不得自己率领大军南下开封吧?先取开封,再直下郑州不一样可以将河南南部同北面分割开来,还怕那里的太平军不走?他为什么要分兵取项城?一定有诈,不过也是有机会的。。。。。。
杨秀清沉声道“传令东殿中后右三军,洋枪前后右中四军,马军五军,屯田八军备足一月军粮,三日后开拔出发!”
这一次太平军主力出动的规模高达20个军!总兵力超过二十五万,而且全都是战兵!
“东王,咱们是去哪儿?”林凤祥低声追问了一句。
杨秀清道“你先领5万兵打我的旗号去济南走一趟!”
……
“钱粮收入可真低啊……”
归德府城,朱济世一边翻阅着归德府衙的账本,还有归德地方士绅送上来的效忠信一边嘀咕着。日前他亲率5万8千明军精锐攻归德府,只花了几个小时就破了城。其实也没有怎么打,守城的太平军不是什么精锐,数量也不多,领头的是个名叫钟良相的师帅,是湖北人,看到朱明大军的浩荡军容就吓瘫了,明军才一开炮他就遣使求降,当了太平天国的叛徒。
朱济世把这个钟大叛徒找来一问,才知道他原来是个儒生,在武昌求学的时候被太平军裹挟,因为有些办事情的能力,长得也像回事情,所以被北王提拔做了师帅,还兼管归德府的日常政务。不过看看归德府的钱粮账册,朱济世对韦昌辉的这个任命很不以为然,这个钟良相根本就是无能且怯懦之徒。
诺大一个归德府,去年的秋税才收了不到10万石粮食和1300两银子。另外还有一些布匹、腌肉、牲畜、家禽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数量不多,加在一起顶多就值个一两千两银子。这点收入,换成大明朝廷直辖地盘上任何一个县都要翻它好几倍。也不知道够不够归德府的太平军驻军和乡官开销?
“士绅效忠信倒有一大叠……看来太平军走的是城市被农村包围的路线……”
翻看着一张张效忠信,上面的内容都大同小异,无非就是某某寨的寨主组织民勇,据守堡寨同太平军逆贼坚持斗争,作战n次,歼敌多少多少之类的。如果把这一叠效忠信上的歼敌数字加在一块儿。估计没有10万也不下8万!虽然不大可能真有那么多,但是把这个数字除一下十都是非常可观的。这太平军对农村的控制之弱便可见一斑了,只是河南地方上兴起那么多乡绅武装,将来总是个麻烦。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朱济世始料不及的,便是随着归德府落入明军之手,原本被太平军压制的归德士绅武装开始四下出动,搜捕杀害原来太平军的支持者!而散落的太平军又纷纷落草为寇,或盘踞险要,或打家劫舍,归德府地方上整个儿就陷入全面内战的状态了。
军师罗泽南看到朱济世面色凝重。便苦笑道“皇上,归德府这里素来民风彪悍,捻子、天理教、大刀会、八卦会等等民间会匪想来活跃,往日满清在的时候就已经隐隐压制不住,现在战乱连年,地方上已经完全失控。只怕很难在短时期内恢复平静了。”
朱济世点点头,由治入乱易,由乱入治难啊!
“军师有何良策教我否?”
罗泽南道“皇上若想要求速治,就只能用豪强劣势,以毒攻毒了。”
“用豪强劣势没有问题,大不了将来再清理,可是这些人一旦掌权,怕是要对太平军余众大肆屠戮……”朱济世皱眉道,“军师你去告诉钟良相,朕委任他做招抚。带着朕的免罪诏书去招安散落各地的太平军官兵,将这些人集中起来安置在归德府城内,告诉他们朕与洪杨争天下,同他们无关,待中原事定。朕一定会妥善安置他们的。”
第513章明军也有圈套
济南,山东巡抚衙门内一处僻静的院落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禁烟英雄,在这个时空里让道光皇帝恨之入骨的一代名臣,清流领袖林则徐,现在已经到了重病难愈的地步——当然也不是没救,不过是较为严重的疝气而已,中医已经没有办法了,西医嘛,本来也拿这个病没辙,不过自从朱大神医开创了外科手术的新时代以后,西医的手术技术在短时期内有了明显提高,已经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疝气了。
而在眼下大明国内,有这样高明医术的医术倒不是很多,只有两位。一位则香港济世医院院长李斯特教授,他在英国时候就和朱济世认识,是著名的外科手术医生,被朱济世聘请到济世大学医学院任教的。还有一位就是大明天子朱济世。朱济世本来想让李斯特北上来医治林则徐,不过林大清流对洋鬼子没有好印象,特别是英国鬼子,所以宁愿躺在病床上哼哼,等着皇帝老子打完仗以后再来亲自给他开刀,也不愿意挨英国大夫的刀子。
这段时间,济南的围城已经解了,林则徐也将军务尽数交给曾国藩和刚刚抵达的苗沛霖,自己就卧床休养。潘世恩也到了济南,现在就在他的病榻前面,同他聊着这些日子大明朝廷的各种举措,其中有些事情让林则徐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林则徐靠在枕头上,半坐半躺卧在床上,静静地听着。等到潘世恩说完,又过了半晌,才皱眉道“这个……立宪议会听上去倒也不坏,国家大事诉至公论,使下情得以上传,使朋党之争浮于表面,倒是不坏的,咱们也得争一争啊,只可惜我这身子骨已经不行了,否则福州那里,还是能说上几句话的。”
潘世恩一笑,林则徐对立宪议会的态度果不出他所料,并不是非常抵触。其实这个议会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好,就是一个让人说话讨论朝政得失的地方。据说还能保证说话的人不会因言获罪。怎么都算是善政。
唯一不好的就是立宪议会议员的产生方式同纳税挂钩。很有点铜臭味道!不过这对福建士林领袖林则徐和江南士林领袖潘世恩而言不是什么大问题,福建、江南的工商发达,纳税很多,在立宪议会中所占比例不会太低。不像湖南那样都是些土财主。守着几亩土地收租子,一辈子发不了大财,也纳不了几个税。所以湘湖派一开始对这个立宪议会是比较反感的,但是现在却由皇后居中联络之下同兰芳派结成联盟组织了正道会,眼下正四处拉拢名流入会。
同样的,保皇会也在大张旗鼓的扩充人马。双方的眼睛都盯着北伐战争结束后的各地公局和立宪议会选举呢。虽然这个立宪议会并没有选举内阁的权力。但是建议和弹劾权也已经不小了,这个时代欧洲许多国家的议会也不过是个咨询机构。
“少穆,你和左季高关系不错,大概是要加入正道会的吧?”潘世恩捋着白胡子道,“老夫却是要保皇的。”他的孙子潘祖荫是御书房秘书,和翁同龢、王韬、俞文葆、赵烈文等并称御前五大才子——这可是皇上有意在扶植江南士子以分湘湖派的权力!潘老狐狸怎么会看不明白?不过他也知道,湘湖的势力肯定会被限制,但垮台是不可能的,朱济世也不会让保皇会独大,所以才会劝林则徐支持正道会。
林则徐默默点头。并没有说话,这时他的儿子林汝舟忽然脚步匆匆走了进来,见到父亲醒着就大声嚷嚷道“父亲,不好了,长毛(山东人民对太平军的昵称)又打来啦!”
林则徐和潘世恩对望一眼,都露出了吃惊的表情。这长毛刚退不久,怎么又卷土重来了?
林则徐问“来了多少人?”
“不计其数!正抵近黄河扎营,看来就要渡河了!”林汝舟吸着凉气回答道。
当林则徐、潘世恩两人在仆人的搀扶下登上济南北门城楼用望远镜遥望黄河北岸的时候。杨秀清的王旗已经在黄河北岸新扎下的太平军大营外升起,密密麻麻头裹红布的太平军战士正忙着扎营和挖掘壕沟,修筑营墙。根据哨探回报的情况估算,济南当面的太平军很可能超过了10万之众。
太平军大队兵马又一次出现在济南城下的消息传到归德府,锦衣近卫军和陆军第三军师以上军官都齐聚在归德府城内的大明天子行在,太平军主力出现,众人却都是一脸亢奋,决定天下归属的大战终于要上演了。这可是立功的良机啊!
“至少10万人啊……现在出击,灭了这股太平军,杨秀清三成的人马就没有了,绝不敢再打下去!”
罗大纲中气十足地呼喝着,他是接替苏玉娘出任锦衣近卫军军长的。不过他的声望不能和苏玉娘比,队伍上面有不少人不大服气,所以现在伸长了脖子想要立功。
“才10万人……总参谋部估算,杨秀清所掌握的可战之兵很有可能超过30万,而且还拥有大量骑兵。剩下的20万人在哪里?”
老皮尔摇头,10万太平军根本用不着锦衣近卫军和第3军出动,集结在济南的十几万练军就能对付。
“剩下的20万人会不会正在往开封去的路上?”
第六军军长任怡江试探着分析道“莫非杨秀清也分兵两路,一路抵挡东路军,一路抵挡西路军?”
这样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不过却不大高,因为杨秀清的兵虽然不少,但战斗力终究比明军差一大截,分兵把口是必败的。他最大的优势是内线作战,可以集中兵力对来犯之敌实行各个击破。以杨秀清的军事才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