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之最强争锋-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抡起经国济世之术,这些人便不能为也。
如此看来,天下可用之谋士,不过寥寥十数人而已。
然十五人之中,荀彧已为曹操帐下第一谋士,程昱也已入曹操帐中,急切之间,难以招之。
周瑜与孙策亲如兄弟,鲁肃已入孙策帐下,皆不可招也。
诸葛亮、庞统、陆逊尚且年少,此时不足用。
荀攸、法正已为其谋士。
贾诩此时应尚在李傕、郭汜帐下,在长安谋划,此时不可招降,最有可能招降之日,应是进攻张绣之时。
沮授在袁绍帐下,急切不可图之。
钟繇此时应在长安为官,后不久,钟繇将与尚书郎韩斌共同谋划献帝出逃之事。
如此看来,此去可求之谋士不过四人,乃为颍川阳翟人郭嘉、河内温县人司马懿、颍川长社人徐庶、颍川长社人钟繇。
若是运气好的话,遇到贾诩,并且招如麾下,也不是不可能。
刘瑁根据此行最可能招揽到的文臣武将,确定了此次巡游路线。
大致方向为,出汉中房陵,南下襄阳,寻找徐庶,顺道探看诸葛亮小兄弟,以加深感情。
当然若是能够遇到他的那个红粉知己月儿妹妹,自然更好。
根据时间推算,而后当可直下江东,过庐江皖城,直奔曲阿刘繇处,与太史慈结交,并想法招揽。
当然顺道还可以将周泰、蒋钦捉了,纳入麾下。
之后取道西北,向汝、颍之地进发,会会许褚。
许褚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占领淮、汝,许褚方才遣众归顺曹操。
如此算来,眼下许褚定在汝南一带,聚集好汉及宗族乡勇,抵挡葛坡贼呢。
这中间时间充足,若有机会,刘瑁当再过庐江皖城,盘桓数日,访谈大乔、小乔,自然是好。
若得许褚,继续北上,至颍川阳翟,求贤访问郭嘉。
若一切顺利,时间允许,可东向徐州,拜会刘备兄弟三人和那“三姓家奴”吕布,顺便见一见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
遂不能立即将貂蝉抢了去,见一面,也足慰平生也。
而后取道北上,直插常山真定,寻访赵云,想方设法将赵云纳入麾下。
大事即成,回马河内,寻访司马懿。
当然这一切皆要在汉献帝到达洛阳之前完成,因他要带领属下,于路救驾,迎献帝入汉中,奉天子以令诸侯也。
事若能成,自然钟繇已在其麾下矣。
虽然刘瑁此番谋划,不过是想象中事,然他既然了解这汉末大舞台上的人物与事件,自然可以事事抢得先机,可谓一切皆在掌握之中,如此,顺利完成,并非不可能也。
众人踏马而行,每日纵马疾行二百余里,三日后,众人到达房陵。
稍作歇息,便南下襄阳。
这般狂奔,那凤儿果然撑持不住。
然刘瑁有言在先,并不敢直言,只得暗中忧伤垂泪。
刘瑁气她曾向吴氏告密张玉兰之事,遂吴氏并未生气,然这也说明这吴凤乃是吴氏心腹之人。
既然单独跟他出来,他岂可不好好折腾她一翻?
故而刘瑁不管她许多,只管疯狂前行。
那甘宁遂不说辛苦,只是于路不见酒店肉店,急得哇哇乱叫,不免生出烂言来。
“主公,莫非汉升兄、文长兄弟于我皆不堪大将耶?荀公达、法孝直之辈尚不足以称世之谋士?为何还要如此辛苦,跑来这里求贤?”
黄忠、魏延亦有同感。
刘瑁遂道:“值此乱世,天下争雄,所依者不过智谋之士、勇猛之将也。我大汉天下,虽纵横万里,人才济济,然堪称大才猛将者,寥若晨星也。若我等不能预先取之,必为他人所取;若为他人所取,将来必定与我等为敌,此乃一正一负之功也。此等兴衰存亡之大事,焉能轻视之?勿要说辛苦,便是让我挨上几刀,又有何不可?”
众人见刘瑁如此说法,皆拱手领诺。
黄忠又道:“主公此行,是否路线已定?”
“是。”刘瑁道。
“何以知大贤猛将所在?”
刘瑁哂笑道:“此乃天机不可泄露也,将来定会让尔等知之。”
众人以为刘瑁故作神秘,皆笑而不问。
魏延又问:“主公以为天下之人,何为才也?”
刘瑁寻思片刻,应道:“有力而无谋者,可为武将;有谋而无力者,可为谋士;有谋又有力者,方能屹立于群雄之列,此皆为有才。”
“那无力又无谋者,为何人?”刘云问。
“百姓也,又何必问?”刘瑁道。
吴凤气喘吁吁,反诘道:“主公此言,是以天下百姓不足道耶?”
“吾并无此意。”刘瑁道,“吾闻古语有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故而,力不强而谋不深者,在于天下芸芸众生皆是也。我汉室衰落至此,纠其端起,岂非出于黄巾耶?黄巾者,非全是盗贼,亦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之穷苦百姓也。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反要揭竿而起,非百姓之过,皆因桓、灵以来,外戚专权,宦官乱政,朝廷昏昧,吏治腐败,百姓实无活路也。如此,百姓非不足道,真乃万世之根本也!故圣人有云:‘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愿吾等谨记也!……”
第115章 襄阳隐者
刘瑁一翻言论,听得众位武将眼冒红心,敬佩之致。
众人自房陵转向东南,不三日,到得襄阳地界。
刘瑁只教众人休要进城,但于路询问百姓,只问卧龙岗便是。
刘瑁心知,诸葛玄应在公元197年去世,想必应是在那之后,诸葛亮一家,方才隐居于卧龙岗。
他此番寻访前往,是提前找到地方,也是期望能够在此大贤聚集之地,遇到一两个贤人,能够为其所用。
按照农人所指,几人寻路进山,向卧龙岗前进。
行了一日,并不见卧龙岗所在,且天色向晚,斜阳落山,倦鸟归林,黄忠建议,不如先早个地方歇了,明日再寻。
刘瑁虽然同意,然则山林之中,哪里寻得出山路径?
走了一个时辰,不见出山道路,众人便想下马,就地野营歇息。
忽听得前边甘宁大叫起来:“喂,主公来看,这里有块石碑。”
众人遂前往,举起火把看时,见石碑之上写着三个字:“鱼梁洲”。
“鱼梁洲?”
刘瑁沉吟片刻,急令人出树林,向外遥望,发现众人身下乃是水中一洲耳。
“此处莫非砚山之南、沔水之中之鱼梁洲耶?”刘瑁喃喃自语。
魏延问:“主公,我等是就此歇息,还是继续沿林间小路前行?”
刘瑁仰天遥看苍穹,时节乃是三月春分,夜寒凛冽,然皓月当空,碧空如洗,当可趁夜继续前行。
刘瑁相信,这鱼梁洲定非多大地方,不用多久便能看到人家。
众人已经大半天未吃东西,又饿又累,黄忠、甘宁、魏延、任夔几个还能抗住,刘云和吴凤两个身板稍差,坐在马上,前摇后晃,便是在强撑了。
刘瑁心道:“再行三五里,若是仍旧不见人家,便就地歇息。”
刚行出里许,忽听得一阵铮铮淙淙的琴声飘来。
刘瑁顿喜,道:“诸位细听,有琴声,此间必有贤者也。”
甘宁道:“主公,我看您是想贤者想疯了吧?不过有人弹琴而已。我也会谈,也算贤者?”
任夔道:“甘将军,我看你会乱弹琴吧?”
“汝小子敢藐视我耶?”甘宁回目嗔视之。
刘云笑道:“甘将军要作甚?这么用劲儿,莫非要寻个琴来,用琴声杀人耶?”
众人一阵哄笑。
循声过去,终于见一柴门。
甘宁下马,便要前去踹门。
刘瑁急止之道:“兴霸休要造次,我来唤门。”
甘宁冷哼一声,只得退后。
刘瑁又回首道:“吾亦知诸位几日来奔波劳苦,然我等有使命在身,不可松弛。各人整顿衣衫,强打精神。若此间隐居贤者,其必回察言以观色,知我等何如人也。”
众人尽皆领命,整理衣衫,唯任夔随甘宁嘿嘿而笑,似不以为意。
刘瑁叩门,庭院内琴声戛然而止。
不一时,一农人开门相迎,手里还端着一盏铜灯。
“吾正自操琴,忽觉琴瑟喑哑,知必有人打扰。尚且狐疑,今果如是也。请问诸位何人也?”那农人问。
刘瑁躬身施礼道:“先生容禀,我等乃巡游之人,路过贵地,不知所踪,先生琴音如指路明灯,引我等到得此间,欲留宿一宿,还请行个方便。”
那农人提灯细看,良久,刘瑁以为他心中忧虑,担心他们是贼人,正想解释,但见那农人笑道:“寒舍鄙陋,诸位请进。”
刘瑁等一行人进入,马匹皆拴在门前树上,啃食野草,由任夔看管。
老人令一少年出,向黄忠、甘宁等众人奉上清茶,后令家人烧火造饭,招待于他。
刘瑁自随农人进入,分宾主坐下。
刘瑁打量农人小屋,清净素雅,果真是神仙居所。
刘瑁拱手道:“在下刘瑁,字如意,敢问先生贤名?”
那农人道:“山野村夫,何来贤名?吾乃庞德公也,字尚长,久居此间,农耕为生。”
“庞德公?”刘瑁惊喜不已,立即起身拜道,“请恕在下眼拙,竟未看出先生乃是当今大贤也。”
庞德公见他如此,亦起身回礼,只是显得极为随意,笑道:“阁下莫不是去岁带兵讨伐汉中张鲁者乎?”
“正是在下。”刘瑁道。
“将军数月之间,打败张鲁,攻下汉中,实乃英雄也。前者,吾闻阁下曾替刘季玉来荆州向刘景升问罪,不但能够全身而退,尚且杀了刘磐,拐走了其帐下中郎将黄忠,小将魏延,公子真堪称当世之英雄也。”
庞德公言语之间,大有赞赏之意。
刘瑁称势言道:“尚长公若是肯出山,随瑁成就一番大业,瑁定当尊为恩师,时时请教。”
“哈哈哈哈。”庞德公大笑道,“蒙将军高看,尚长不敢受命也。尚长山野之人,只知躬耕陇亩,垂钓湖畔,并无英雄热血,哪里能教将军啊?”
刘瑁道:“尚长公离群索居,避世不出,不保全一人,何不发挥先生大才而保全天下人也?”
庞德公笑答:“鸿鹄筑巢于高林之上,至晚方有栖息之地;龟鼋(yuan)作穴于深渊之下,至晚方有归宿之地。人之取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万物皆为各得栖宿之地,故天下并非我所保全啊。”
刘瑁以为,贤者多为虚名,不求富贵荣华,遂又问:“先生住田亩之中,不肯出仕,将来何以遗留给子孙耶?”
庞德公道:“世人追名逐利,只会贻害于子孙也;而我留给子孙者,乃安居乐业也。此亦非他,不过遗留之物不同耳。”
刘瑁并不死心,又问:“尚长公隐居此间,必是为避危险吧?敢问世上危险何以如此之多耶?”
庞德公道:“尧、舜将天下之地授予臣民,毫无偏爱;令其子生活于民间,而无骄傲之情。丹朱、商均和我,皆得以保全生命而终。禹、汤虽得天下,然将国家交于至亲,使桀败退,迁徙南巢;纣之首级被悬挂于周旗之上,而其宗族为敌人俘获。禹、汤难道不比丹朱、商均愚蠢?这便是其处境危险之因由所在。周公摄政时,害其兄长。若此前令周公和兄弟食粗劣之羹,居蓬蒿之下,哪里有如此危害也!”
刘瑁感叹不已,果然相信,此乃山中隐者,荆襄高士也……
第116章 竹林窃听
庞德公虽负盛名,然从未出山,不知其真才实学若何。
刘瑁与其论,不过抱有一丝希望而已。
若能相随,自然更好;若不能,也没必要强求。
此种世外之人,即便着人拿了去,也未必能够谋划出什么天下大计来。
既无相求之心,刘瑁便对庞德公赞扬一翻,表达其不问俗事、超脱凡尘的高洁性情,算作了事。
那庞德公虽然嘴上连说“非也非也”,但看得出来,对于刘瑁如此盛赞,极是消受。
便在此时,有少年,年约十五六岁,端饭菜上来,供刘瑁食用。
刘瑁见这少年朴实无华,深情木然,随口问:“此莫非公之子耶?”
庞德公笑道:“非也,此乃家兄之子,吾之从子庞统也。”
“庞统?”刘瑁一惊,实未想到,这少年如此其貌不扬,竟是庞统。
于是,刘瑁急邀入座。
那庞统躬身施礼,望其叔父,极为谨慎,道:“贵客与叔父叙谈,小子不敢就坐也。”
“唉,哪有那么多规矩?快来,快来,坐在吾身边来。”刘瑁起身,拉住其手,令其于几案一侧坐下。
攀谈片刻,刘瑁感觉到,这庞统虽然表面朴实无华,貌似无甚灵性,其实思想深刻,对人对事,颇有见识。
刘瑁大喜,又见比他略小两岁,遂呼之为弟。
庞德公见刘瑁待庞统如此之好,甚为奇之。
刘瑁道:“无他,吾料庞统兄弟将来必成大器也。”
刘瑁一边吃饭,一边与庞德公、庞统叔侄叙谈,甚为畅快。
晚膳后,刘瑁问庞德公,可知黄承彦所在。
庞德公道:“黄承彦住在襄阳黄家湾,莫非将军与黄承彦有交情?”
刘瑁遂将出使荆州,偶遇黄承彦之事备细说了一遍。
那庞德公道:“据此而言,黄承彦一家多亏将军也,不然其夫妻性命休矣。”
“既然相遇,自当相救,何足道哉?”刘瑁摆摆手,不以为意,道,“不知黄承彦一家近况若何?”
庞德公道:“未听说有甚变化,哦,只是听说最近有诸葛玄之从子名诸葛孔明者,投奔于他,被他别院安置。先前实未听说,黄承彦和诸葛玄竟有交情耶。”
刘瑁遂又将诸葛玄之事说了,庞德公方知刘瑁与黄承彦、诸葛玄皆有前缘,越发优待。
“即知黄先生据此不远,明日当前往拜访。”刘瑁道,“不如先生一同前往,聚会一翻,若何?”
庞德公拱手笑道:“将军前往黄承彦府上,自有将军之事,吾村夫野老,不便相随,万望见谅。”
刘瑁言说无妨,并不强求。
后刘瑁又请教此间贤者,庞德公言道:“适闻有‘诸葛四友’,皆与新近来此之诸葛孔明交好,堪称贤者,将军汝有意,可前往寻访是也。”
刘瑁欣喜,再三拜谢。
众人详谈很晚,庞德公自去休息,刘瑁便和庞统彻夜叙谈。
刘瑁知庞统学业未成,又听庞统之言,此间之人,皆不看好于他,心中甚是不快。
刘瑁一翻安慰之后,遂道:“吾闻颍川阳翟有名士司马徽,字德操,似与令叔多有交往,且有知人之明,何不前往拜师以问之?”
刘瑁一言,说动庞统,对其再三拜谢,并应之道:“思谋已定,必定前往拜见。”
两人一翻长谈,令庞统对刘瑁极为感谢和敬佩。
刘瑁遂道:“值此乱世,为救天下生灵脱离苦海,贤弟定要学好本事。功成之日,愚兄定然与贤弟携手纵横天下也!”
刘瑁便与其兄弟相称,庞统受宠若惊,心中大悦,再三言说,定当牢记此约也。
翌日。
刘瑁辞别庞德公和庞统,馈赠金珠礼物,庞德公固辞不受,刘瑁再三拜谢留宿之情,教诲之义。
众人出来,遂按照庞德公指引,前往黄家湾拜见黄承彦。
不足半个时辰,忽见前方竹林清幽,溪水潺潺,艳阳高照,山花烂漫,果真是一个修真养性之大好去处。
刘瑁正自陶醉,忽闻竹林中有人吟诵道: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
“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
“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
“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
吟罢,又有人笑道:“孔明贤弟,汝常好吟诵这首《梁父吟》,只是今日不应景耳。若是再来一场桃花雪,正当其便。”
“元直莫要谈应景之事,孔明贤弟此乃胸中有丘壑也!”又有一人道。
甘宁见刘瑁立马细听,遂道:“主公若想知那些是什么人,吾当前往,唤来便是,何必在此窃听?”
刘瑁急举手止之,令其休要多言,即便下马,立于竹林之中,全神贯注,侧耳聆听。
又有人言:“州平兄乃是过来人,应知孔明之才若何?”
再有第五人道:“州平兄休要急着说,广元兄也休要急着问,我看倒不如让孔明贤弟先说其志向。”
不想,竟听诸葛孔明呵呵笑道:“元直休要说我,吾尚年少,不足论也。吾有一言,可评四位道友也。”
四人遂笑,徐元直又问:“既如此,孔明试言之,我等仕进,官当若何?”
崔州平忙道:“孔明评其三人可也,吾此生再无出仕之念矣,休要评我。”
诸葛亮笑道:“汝三人仕进,官位可至刺史、郡守也。”
三人异口同声反问:“孔明贤弟,汝若当官,可至何位?”
诸葛亮笑而不答。
刘瑁暗自窃听一翻,心中大喜,实未料道,这一遭来得倒巧,竟然将几位贤者全遇到了。
刘瑁遂拨开荆棘,踏步前行,走出竹林,朗声笑道:“吾弟诸葛孔明若是出山为官,虽管仲、乐毅复生,亦未必能望其项背也!”
众人听到刘瑁声音,皆吃一惊,全都起身,怔怔然,望着他,不能言语。
诸葛亮喜道:“吾一早见喜鹊落于窗外枝头鸣叫,只以为应着四位道友来访,不想竟是兄长来也!兄长日理万机,如何便有闲暇探来小弟草舍?”
“吾去岁征伐汉中张鲁,于途常思贤弟。今春汉中平定,故不辞千里之行,寻到此处,特来见贤弟及黄先生一面也。”刘瑁道。
诸葛亮见刘瑁身后黄忠、魏延也在,道:“兄长果然了得,前翻出使荆州之时,身边便有兴霸将军,今翻又得了汉升、文长两位虎将,兄长果真当世英雄也。不知余下几位何人也?”
刘瑁遂将任夔、刘云、吴凤介绍于他,只是吴凤此时乃女扮男装,他亦不便说明。
诸葛亮令刘瑁随从将佐旁边待茶歇息,方才引刘瑁与众人围石桌而坐……
第117章 理服三士
刘瑁人未落座,便拱手自我道:“某乃刘瑁,字如意,祖籍江夏竟陵人,西汉鲁恭王刘馀之后,先父名讳上刘下焉,字君郎者也。”
刘瑁言罢,面前数人皆起身拱手施礼道:“幸会!幸会!”
随后,面前诸位依次自我介绍。
坐于刘瑁左手第一位便是诸葛亮,他自然并未急着介绍,再往下便是徐庶。
那徐庶拱手施礼,道:“在下徐庶,字元直,颍川长社人,拜见将军。”
对面一位,拱手道:“某乃石韬,与元直同郡,亦乃颍川人也,字广元。”
右手边第二位道:“吾乃崔钧,字州平,博凌安平人。”
最后他右手边一位,拱手道:“吾乃汝南孟建,字公威。”
各位自我介绍毕,刘瑁忙拱手施礼道:“今日得见诸位高贤,足慰平生也!”
众人都道:“客气。”
一翻寒暄之后,崔州平起身谓诸葛亮道:“孔明贤弟,既然将军乃是专程来探望于你,我等便告退矣。”
刘瑁一怔,慌忙躬身施礼,道:“诸位先生且听瑁一言。吾来此虽是探望吾弟诸葛孔明,然亦有心来此间求取大贤也。今既与贤者相遇,若不谈论一翻,这便相舍,瑁心难安。”
刘瑁心知这些人仗着怀有才干,清高孤傲,若不礼贤下士,再三求取,他们是不会原形毕露的。
再三言说之后,刘瑁以目视诸葛亮。
诸葛亮周岁方才十四,与他既有前缘,自当相助,遂拦住诸位,道:“诸位兄长,每日坐而论道,欲谋功业,今将军到此,与我等相会,实乃天意。如此拱手而去,岂不失此良机也?”
有诸葛亮说话,众人再此回到座位之上。
博凌崔州平道:“将军来此,欲求贤者,敢问何为贤者耶?”
刘瑁略一思忖,应道:“心怀天下苍生,身有济世一技,便可称为贤者也。”
崔州平大笑道:“如此说来,我等不堪其用也。我等居于山野之间,躬耕陇亩之中,只求孤身自保,无力兼济天下,心无远谋,身无长技,不敢称贤者也。”
刘瑁遂道:“先生此言,予不敢苟同也。目下正值乱世,我等身为男儿,当学高祖皇帝,手提三尺长剑,拨乱为治,方不负此七尺之躯也!”
崔州平道:“治乱之事,皆由天数,岂由人谋耶?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将军定乱,虽是仁义,恐难道命数也。”
刘瑁早知这崔州平会有此番一论,因其已想到崔州平过去之经历。
刘瑁观崔钧年纪,已有三十多岁,大诸葛亮许多,心中想到其必是太尉崔烈之子也。
又见其容貌轩昂,神情爽烈,身着皂袍,腰板挺直,知其内心必定极为厌恶官场。
这崔钧曾出仕为官,历任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
因参于关东十八路诸侯讨董之战,使其父崔烈在朝为董卓收押,迫害致死。
其兄恨董卓及其党羽,一直想为父报仇,不得功成,后竟抑郁而死也。
崔州平心中悲愤,遂弃官归隐,后游历于荆襄之地,与诸葛亮孔明、徐元直等交善。
从其经历来看,这崔州平心中对其父兄定然愧疚深重,不能释怀。
此时他一翻隐者言论,更是说明这一点。
刘瑁遂昂然道:“瑁乃汉室宗亲,帝胄之后,当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实不敢将一切委于命数也。愿诸位贤达教我治乱之策。”
石广元道:“将军心怀天下,然我等并非济世之才,诚如崔州平之言,不敢辱没将军之听也。”
刘瑁道:“广元先生不必过谦,昨夜,我曾有幸宿于庞德公家中,见到庞氏叔侄。庞先生推荐诸位之言,岂是虚妄之论?”
众人听他见过庞德公,俱各惊奇。
诸葛亮谓刘瑁道:“小弟来此不久,久闻庞德公智谋有德之士,早想拜见,并不成行。此番竟向兄长推荐元直诸位,可见有识人之明,不日,吾当拜见求教也。”
刘瑁道:“这个只是当然。不仅如此,吾闻颍川司马德操,为人高爽开列,见识深远,贤弟亦当寻机拜见求教也。”
诸葛亮拱手称是。
徐庶道:“既有庞德公之言,我等愿闻将军之宏愿。”
刘瑁遂道:“目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朝纲不振,仁义不举,百姓流离失所,生命弊如草芥。瑁每念及此,常夙夜忧思,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也。瑁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扶社稷于即倒,招揽将士,求取贤达,奉天罚罪,立业汉中,待时机成熟,带兵北出秦川,南下江陵,则大事可成,功业可定也。瑁虽有雄心,然成大事者,亦须将士用命,谋士劳心耳!瑁诚心恳求,诸位贤达开瑁愚鲁而教我也!”
众人听罢,皆面面相觑。
忽崔州平抚掌大笑曰:“汝等数人,此番可谓遇到明主矣!”
刘瑁一惊,继而明白了,他这一翻言辞,不但将志向说了,还将未来之大政方略也说了。
此番眼界,怕是眼前几人,皆难以想到。
便是诸葛亮未来对刘备之隆中对,与此相似,然此时岂有此等眼界乎?
一翻深谈,徐庶、石韬、孟建皆拱手拜服。
刘瑁遂请求诸位,皆随他而去,建立不世之功。
徐庶、石韬、孟建皆称遵命,崔州平甘老临泉,不愿相随。
诸葛亮尚且年少,学业未成,不便相随前往。
刘瑁叮嘱其可与庞德公叔侄、颍川司马徽、黄承彦老前辈多多学习交流,将来必成大器。
诸葛亮遵命。
当此时,忽有人朗声笑道:“此间如此喧嚷,岂是隐者所居?既有出世气氛,定有贵人在此耳!……”
第118章 诸葛四友
众视之,乃黄承彦也。
诸葛亮急起身让座。
刘瑁亦起身相见。
那黄承彦见刘瑁在此,甚是惊诧,亦为欣喜。
众人寒暄毕,刘瑁感谢黄承彦代为照顾诸葛孔明兄弟。
黄承彦道:“孔明聪慧,吾甚爱之,既非汝相托,我亦当勉力照顾。”
刘瑁又问起蔡夫人和月英妹妹是否一切安好。黄承彦道谢,且说安好。
众人又叙谈一回,便在诸葛草庐之中,设下晚膳。
刘云、吴凤、任夔等都相助诸葛亮家人,弄来饭食。
众人吃过,徐庶、石韬、孟建、崔钧皆起身告辞。
徐庶、石韬、孟建三人与刘瑁约好,三日后便在诸葛孔明处汇集,一起随他而去。
刘瑁得此三人,已然心满意足矣。
崔钧是否出山,实无甚影响。
只是既然相遇,其又与诸葛亮交好,便想相劝于他,免得他到底也走不出过去阴影。
故而,徐庶等三人去后,刘瑁道:“崔先生请留步,瑁有一言,想单独说于先生听,不知肯听否?”
再怎么说,刘瑁身为皇族后裔,又是带兵将军,还是诸葛孔明兄长,又得其他三位好友相投,怎么也不能小视于他。
那崔钧拱手道:“将军有何见教,单说无妨。”
刘瑁拉其手,低声道:“吾闻先生在讨伐董卓恶贼之战中,颇为出力,然阴差阳错,太尉名讳崔烈大人不幸为董贼所害,汝兄长大义在胸,无可排遣,抑郁而终,此皆非汝之过也,实乃世事冷酷,天不遂人愿耳!逝者已矣,生者可怜,先生若始终挂怀于心,自困樊笼,怕是太尉大人与令兄泉下有知,皆难以瞑目也!望请三思,无以过去为念!”
崔钧一怔,张口结舌,良久方道:“这些乃是我崔家之事,吾来此间,并未向外人道也,即便诸葛孔明,定也不知,公子如何得知?”
刘瑁笑道:“瑁求贤若渴,欲得大贤,岂能不深切察之?得闻先生大名,实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