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私生子(何昊)-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数万死难的百姓,臣以为,明日当立即颁布讨伐诏书,发兵南征!”
尚书右仆射苏颂沉吟道:“此事还须商议妥当才行,自我大宋立国以来,交趾时常犯境,掳我边民,这已是不争之事实,然自真宗朝以来,我大宋多采取忍让之策,这并非无因。交趾非西夏可比,广南之地,多有瘴气,而我朝可战之兵多为北人,南征交趾则水土不服,未战而先失其五六,因此才不得不一再忍让。如今若要证讨,须得妥善计议才行。”
张商英立即答道:“苏相公所言虽有道理,但也不尽然,以前我大宋一再忍让,除了顾忌水土不服外,更因北有契丹,西有党项,因而无暇南顾。如今党项已灭,契丹自身难保,此时交趾竟敢犯我大宋,自应伐之!”
李清臣接口道:“讨伐自不在话下,但苏相所言也该认真考虑。广南山多林密,道路难行,补给困难,加上瘴气弥漫,北人多有水土不服。仁宗时狄青征讨侬智高,虽得胜,但因水土不服折损者十之四五。熙宁九年神宗派郭逵、赵卨征讨交趾,禁军因水土不服,疫病流行,死者大半,不得以同意交趾求和。可见瘴疫不可不防啊!”
瘴气一直是中原朝廷南征的最大阻碍之一,南方山多林密,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加上气候炎热、多雨潮湿,是导致瘴气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不解决,南征就算获胜,损失往往也极为惨重。
大宋刚刚荡平西夏,天威凛冽,南方那只猴子仍敢跳出来兴风作浪,大概也是认为大宋顾忌瘴气,难以大举南征,这才肆无忌惮的来摸老虎屁股。
章敦目光沉冷的望向杨逸。
其他人也不由自主地望向他,在坐的重臣中,唯有杨逸擅长医术,他不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外伤缝针术,还有办法医治败血症,因此对于瘴气,众人难免抱以厚望。
杨逸见大家望来,立即说道:“本官倒是知道一些可防治瘴疫的药物,一种是薏苡仁,久服之后,可以轻身辟瘴。还有一种是槟榔子,亦可胜瘴。其余如雄黄、苍术之类,时常拿来烧熏,亦可除瘴。另外,初染热瘴一、二日,可以针刺其上、下唇,发瘴过经,病已入里而濒死者,刺……咳咳。”
说到最后,杨逸突然记起刘清菁在场,不禁轻咳两声,因为热瘴重症者需以针刺方能治愈,这话自不好说出来。
在坐的大臣也没有追问,因为这已经不重要了!只要能防,就已经足够了。
章敦立即对刘清菁说道:“太后,交趾百年来屡犯宋境,以前朝廷顾及辽夏及瘴毒,一再隐忍。今南夷再犯宋境,破城掠池,残害百姓,罪行累累,不伐,不足以安天下!不伐,不足慑四夷!”
刘太后望向坐中大臣:“众位大臣以为如何?”
“伐!”
一个杀气腾腾的伐字,在政事堂中回响着,今日之大宋,不是只会婉转承欢之大宋。
犯我者,虽远必诛!
第399章讨交趾敕谕
交趾攻陷广南钦州、廉州、邕州,屠掠百姓数万。
此事一经传出,京中顿时风云激荡,杀气漫漫。
文昌二年五月十一日。大宋皇帝赵捷颁布《讨交趾敕谕》:
朕自登极,唯恐德才菲薄,日必三省吾身……任用贤能,外平党项之叛,内修仁德之政……
大宋自定鼎以来,眷惟安南,世受王爵。抚纳之厚,实自先朝,函容厥愆,以至今日。而乃攻犯城邑,杀伤吏民,干国之纪,刑必无赦;致天之讨,师则有名。
已差翰林大学士杨逸充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经略招讨使、兼广南西路安抚使,昭宣使、嘉州防御使。内侍省都知焦守充马步军副都总管,顺时兴师,水陆兼进。
天示助顺,已兆布新之祥;人知侮亡,成怀敌忾之气。然王师所至,弗迓克奔。咨尔士庶,久沦涂炭,如能谕王内附,率众自归,执俘献功,拔身效顺,爵禄赏赐,当倍常科;旧恶宿负,一皆原涤。朕言不渝,众听毋惑。
诏书一经颁布天下,万民沸议,讨伐声盈溢京城。自平夏败辽以来,国人气概昂然,睥睨四夷,岂甘受辱于南边一只毛猴?
这份《讨交趾敕谕》用“讨”不用“伐”,这其中有讲究,虽一字之差,却含大义所在。
“伐”通常是弱势一方对强势一方用兵的语气,如武王伐纣,就象人立于大树下伐木。至少对方也是与自己平起平坐,比如对辽国用兵,就可以用“伐”。
“讨”是主人对从属问罪,比如出兵攻打一伙山贼,你就不能用“伐”,只能用“讨”,否则你就是把对方的地位提高到与自己平起平坐的高度。
南边那只猴子一直接受大宋的册封,为大宋蕃属国,“伐”之一字,他不配!
五月十二日,大宋分别遣使赴大理、占城、真腊。
五月二十日,翰林大学士杨逸率三万精锐禁军,自京城誓师南征。
六月十六日,过衡阳。
二十二日,抵桂州(桂林市)。
大军急行,用时整整一个月,兵将俱疲,杨逸只能下令在桂州稍事休整。
桂州是广西治所,城在山中,山在城中,清澈妩媚的漓江绕城而过,入眼处尽是奇山异水,说不尽的秀丽风光,韩愈有诗云: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
这诗生动地描绘了桂州的山水姿貌。因为山青水秀,桂州也是广南西路唯一没有瘴气的地方,但杨逸仍不敢大意。
出兵前朝廷按杨逸所述,准备了大量薏苡仁、槟榔子、雄黄、苍术之类的避瘴药物,一路南来,杨逸每天让士卒服用,进入广南,杨逸更是每天巡营,督促士卒定时服药,丝毫不敢大意。
这次随杨逸出征的有刘武、包毅、刘奉明、韩铮等将,杨逸交待他们管好军营好,才与焦守一同前往府衙。
桂州帅司里,经略安抚使程节、知州梁利、广西第五将蓝继隆、录事参军张平、司户参军胡亚权、司理参军文英等大小官员皆在。
除些之外,在场的还有一个大名人:黄庭坚。
杨逸高坐上首,望了黄庭坚两眼,向程节道:“程大人,如今前方战况如何?”
程节四十多岁,容貌消瘦,如皮包骨头,身上一套官服仿佛晾在竹竿上;
他拱拱手答道:“回杨总管,敌军总计九万之众,其中六万七千人于本月十二日兵围柳州,并分兵西逼宜州,下官让陈森将军率三千人马增缓柳州,阮志顺久攻不下,于本月十五日退兵邕州,并在昆仑关要隘修筑工事,似有据险阻我大军之意。”
上辈子杨逸主要活动的地区就是广西、云南、缅甸、越南,对这边的地形他是烂熟于胸。昆仑关这样的军事要隘他不可能不知道,此处崇山险阻,丛林茂密,道路蜿蜒于峡谷之中,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初狄青南征侬智高,可以说是捡了个大便宜,侬智高并没有利用昆仑关险隘阻击狄青,而是选择在昆仑关以南的开阔地带与狄青决战,这才让狄青一举击败。
这回阮志顺显然是吸取了侬智高的教训,准备利用这道险关阻击杨逸了。
杨逸这次带来两千燧发枪部队,没有多带是因为燧发枪严重依赖后勤补给,子弹打完了就根烧火棍似的。而在西南群山之中,后勤补给恰恰是最困难的。
而且西南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山岭起伏,丛林密布,往往难以排开队形,射程优势也体现不出来,在山林作战,燧发枪还不如弓箭好使。
另外就是这边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多雨潮湿,燧发枪的燧石一但湿润,就无法击射,只要敌人摸清燧发枪的弱点,凭这样武器杨逸占不到多少便宜。更何况昆仑关这样的险关,后世日本人飞机大炮一起上,都难以攻下,燧发枪就更别提了。
这场战争不比平夏之战好打啊!
杨逸淡淡地问道:“当初阮志顺攻打钦、廉、邕等州时,尔等为何不据昆仑关而守,让阮志顺轻易过关?”
程节连忙解释道:“杨总管明查,敌军来得太突然,钦、邕几州接连陷落,桂州离昆仑关数百里,邕州离此关只有数十里,而此关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平日又难以驻兵。等下官接着战报,派出援军,昆仑关已为敌所乘,且敌十倍于我,下官实在是无能为力啊!”
现在情况不明,不是追责的时候,杨逸转而问道:“贵州(广西贵港市)方面情况如何?”
程节答道:“回杨总管,贵州在本月初八便陷落敌手,广西第四将苏庆良集腾州、贺州、龚州、等地兵马计一万五千人,发兵西来,因恐孤军入深为敌所乘,现驻守于浔州,未敢再进。”
杨逸想了想说道:“贵州必须尽快收复,传我命令,限苏庆良六月三十日前夺回贵州,不得有误。”
程节谨慎地说道:“杨总管,据细作回报,贵州有敌军万人据城而守,苏庆良拥兵也不过一万五千人,想收复贵州,恐怕有些困难。”
杨逸突然寒下脸说道:“你只须传我军令,能不能收复是苏庆良的事,收不回,让他提头来见。”
程节等人面色一变,这位小祖宗虽是状元出身,但历经大战无数,杀人如麻,谁敢怀疑他杀人立威的决心?程节连忙派人去传令。
杨逸接着说道:“本帅令,传四十四州、五县、十一洞头人,于七月五日前赶到宾州,凡不到者,视为叛宋投敌,本帅誓将一并征讨之!”
“是,下官这就派人去传。”
广南西路。计有桂,容,邕,融,象,昭,梧,藤,龚,浔,柳,贵,宜,宾,横,化,高,雷,钦,白,郁林,廉,琼,平,观二十五州(地域包含海南岛在内),除此之外,原另有三军:昌化,万安,朱崖。
置将法全面推行后,撤去三军,另置六将。但实际上六将中只有六千人马是禁军,余者皆是本地新征之兵,合计三万两千人。
除了以上二十五州外,辖于广西的还有四十四羁縻州、五县、十一洞。这些地方主要是僮、苗、彝等族百姓聚居,名义上归大宋所有,但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朝廷承认各少数部族的世袭首领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朝廷的敕诏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
杨逸这下令招这些州、县、洞的首领前来宾州,另有用意,现在阮志顺还占着邕州以南地区,大宋与交趾尚未分出胜负,真正愿意听令来宾州的部族头领恐怕不多。
来了,杨逸会让他们出兵一起攻打交趾。
不来,也不要紧,终归是给日后一个算账的借口。
传完这些军令,杨逸突然对黄庭坚问道:“黄通判,你不在宜州,何以身在桂州?”
黄庭坚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为宜州通判。身上虽然还有官职,实际上相当于羁押在宜州。
杨逸是新党干将,他这么一问,厅中官员皆以为黄庭坚要倒霉。黄庭坚脸有沧桑之色,出列答道:“下官受知州所遣,前来桂州求援,因年老体弱,至桂州染疾,只能暂留在桂州调养。”
经略使程节出来为其解释道:“杨总管,黄通判确是染疾在身,下官可为证。”
大厅内静悄悄的,十多个官员看着杨逸,静观他作何处置。杨逸又看了看黄庭坚,他中等身材,椭圆脸,神情虽然淡定,但脸有晦黯之色,五十来岁的年龄,却是满带风霜。
黄庭坚名气很大,但入仕三十多年,无论是新党执政,还是旧党执政,他都没有进入权力核心过,做过最大的官是秘书丞。若不是他参与修撰《神宗实录》,新党的清算大概不会落到他身上。
杨逸也懒得过问宜州知州为何派他来求援,只淡淡地问道:“黄通判病情可好些了?”
“下官已基本康复,这一两日内便返回宜州。”
“你暂时不必回宜州了,我军中正缺一个书记官,就先由你充任吧!”
第400章三万人裸奔
杨逸在桂州休整了两天,便率军继续向南进发,除了经略安抚使程节外,还有广西第五将蓝继隆的四千人马。
大宋目前除了三十来万禁军外,余者已全部实行征兵制,江南一带可从北五路征兵加以充实,增强江南宋军的战斗力。
但两广地区北人来了容易出现水土不服,因此只能从本地征兵。
广西目前人口较少,兵员紧缺,各将的架子虽然搭起来了,但缺员非常严重,三千人的编制往往只能征到一千人。
朝廷考虑到两广的特殊情况,适当保留了原有厢兵驻守州县。只是战时这些厢军却指望不上。
从桂州出发后,大军几乎就是在山间走行,这一带的山不高,每个小山常是形成的山体,形态各异,极为秀气。
半山腰以上是石灰岩,岩石间长满了低矮的灌木和藤萝。半山以下是泥土,多数是长着绿草,茵茵如绿毯铺在山腰。
山下才长一些高大的乔木,而更多是竹子,成片成片的,南风吹来,如浪如涛。
山间偶尔可见一些苗、僮等族百姓的村落,三三两两散落在山间,房子通常是以竹木为架,然后用竹篾将茅草编成一大块,一层层的盖在屋顶上,四面的墙壁少部分是全木结构,大部分乃是用茅草遮挡。砖瓦结构的房子基本看不到。
百姓中无论男女。都缠有头巾。男子还插以鸟羽,衣服以黑色为主,间以各种漂亮的图案,而女子的上衣多为短袖,裙子也只及膝下,显得明快清爽。
所见到的每座山都是那么的秀气,每条河都是那么的清冽,行走在这风景如画的山水间,对眼睛来说是一场盛宴。
对双脚来说,却是一种折磨。
上山下山。道路窄小崎岖,直线距离明明很短,真走起来却要绕上半天。三万人马竟拉开了二十多里长,不见头尾。
杨逸骑马走到队伍中间。前后望望,不禁很是担心。桂州到柳州之间还在宋军控制之中,这还好些,若是接战后,这长蛇般的行军阵形,一但遇到袭击,大概只有挨宰的分,甚至前军被人家收拾得差不多了,后军还插不上手,只能干着急。
杨逸也无可奈何。除非来个五丁开山。
从开封带来的三万人马,经过两天的休整,精气神还勉强保持着,只是天上的太阳如同火炉一般,每个士卒都是一身大汗,有的看上去就象刚从水里捞上来似的,范阳帽也只能遮住一张脸,不少士卒于是采下路边的芭蕉叶或树枝,挡在头上。
到中午时,杨逸正要下令休息。山那边突然漫上层层的黑云,明晃晃的阳光很快就被挡住,仿佛一下子到了薄暮时分。
杨逸骑在马上,大声疾呼道:“大雨来了,赶紧检查粮草、弹药是否已经用油布包好。赶紧检查!赶紧检查!”
杨逸还没喊几句,豆大的雨点便哗啦啦的落下来。天地顿时一片迷蒙,视线不及百米远,雨点打在脸上微微生痛,如注般灌入领口,凉凉的感觉让人不禁打个激灵。
包毅打马上来喊道:“大人放心,粮草弹药出发前都用油布包好了,属下亲自查检过,包准不会有事,这鬼天气这么热,反正大伙衣服一早就被汗水打湿了,下点雨正好凉快。”
杨逸立即斥道:“你懂个屁,汗水就算把衣服全打湿了,但身上却一直是热的,那样问题不大,但这雨水淋下来,身上一凉,毛孔便会收缩,极其容易患病。”
“大人,不至于吧,大伙谁不是铁铮铮的汉子,这一路行来也没见有多大的问题啊!”
“少罗嗦,南方作战与北方不同,必须加倍小心,传我传命令,雨停之后所有人必须换下身上湿衣服,然后用力擦拭身上,至微微发热方可换上干净衣服。另外传令火夫,中午多煮姜汤,让士卒每人喝一碗!”
包毅虽然觉得杨逸有些小题大作,但还是老老实实去传令去了。
杨逸非常清楚,在西南山区作战,最可怕的敌人往往不是对手,地理、气候才是最大的敌人。
这次南征,他让士卒每人准备了三套衣服,规定每天必须洗澡更衣,扎营时用雄黄、艾叶等烟熏驱赶蚊蚁,还准备了大量生姜及防御瘴热、疟疾、霍乱等病疫的药物。
目前尚未接敌,但对杨逸来说,战争其实早就开始了!
山间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柱香时间天上的乌云便全部散去,明晃晃的太阳又悬挂在中天,分外刺目。
壮观的一幕出现了,得了杨逸的命令,几万人马就在路边脱下衣服,放眼望去,白花花、黄澄澄、黑黝黝、总之啥肤色都有,一个个士卒光着屁股,两人一组,嘻嘻哈哈地帮着对擦拭身体,场面那叫一个壮观。
随军书记官的黄庭坚,坐在一块大石上,垂首闭目,显然是不愿看这种斯文扫地的场面。
杨逸带来担任军医的那些女孩子躲在树林里,根本不敢冒头!
余兴诡异地一笑,凑上来对杨逸说道:“大人,属下有个提议,不知当讲不当讲?”
“讲!”
“大人,不如让大伙别穿衣服了,就这么行军,既凉快又威风,反正这鬼地方几十里也没户人烟,怕啥!”
三万人裸奔?两手扛着枪,两腿还扛一支枪,这上下两支枪,还真是天下无敌了!
杨逸驱散脑中浮想联翩的壮观景象,轻咳两声对余兴说道:“这主意不错,不过合不合用还得有人试过才行,这样吧,就由你先试,从这里到柳州你就不用穿衣服了,你要细心体会其中的到好坏,到时汇报予我,若是可行,再全军推广。”
余兴吓得脸色一惨,连忙哀求道:“大人,您饶了我吧,属下这身材不好,会给大军丢脸的!要不大人您让包大人来试,他身材雄壮威武,让他来代表我军……啊!谁?谁踢我……嘿嘿,包大人,正说您呢,您来得正好,大人有话跟你说,我还有事……”
余兴被包毅一踢踹倒在地,这会也顾不得讨还了,捂着屁股一溜烟地飞奔而去。
用过午饭后,大军继续前进,因为方才那场雨,山间的天气凉爽了许多,但路就更难走了,几万双脚踏过去,地上的泥浆便没到了脚面,拔起脚来就困难,不时有人摔倒,沾得满身是泥。
行军速度非常缓慢,看得杨逸直皱眉头:“余兴,随本帅到后面看看,莫要有人掉队才好。”
“喏!”
杨逸带着一群侍卫,打马往回走,士兵们见到他纷纷叫杨学士。杨逸一边打马,一边喊道:“不必管我,注意自己的脚下,有走不动的,旁边的兄弟要搀扶一下,伍长看好自己的伍,什长看到自己的什,千万不能让人掉队。”
“兄弟们加把劲,毛猴子杀我数万百姓,现在还占着邕州不肯退去,咱们这次要打到升龙城去,活捉交趾王李乾德!”
士气慢慢被杨逸鼓舞起来,士兵们高喊着着活捉李乾德,行进的速度加快了不少。但那些负责运送粮草的厢兵役夫,就没这么好办了。
大军的粮草多是以驴马驮,还有一种独轮车,这种独轮车的轮子足有半人高,轮子两边各装两袋粮食,前面用驴马拉动,后面一人扶车把;
若是平路还好点,遇到这种泥泞的山路,扶着车把的人就非常吃力。一辆独轮车要两个人扶车把才行,想要跟在大部队,一辆车要配备四个人,不时轮换。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这山路窄小崎岖,两车根本走不了,只能使用这种独轮车,拉得少些,但好歹能用。
前边一辆车子压上泥浆下的石块,翻倒在地上,粮食用油布包着没事,但车子一翻倒,驴叫人吼,把整个队伍都拦住了,四个车夫正使出吃nǎi的劲把独轮车扶起来,浑身泥污。
好在这种车只拉几袋粮,几个人还能扶起,队伍很快又动了起来,但驴马、车子成千上万,一有车倒地,队伍就得停一会儿,这行进速度就别提了。
在这种地方打仗,敌人还没见着呢,自己已经被折腾得筋疲力尽了,杨逸也想过直接带支船队从海上直逼交趾都城升龙府,但现在正值六七月份,海上风暴不断,一个不好就会全军覆没。
更主要的是,这次南征,绝不光是征讨交趾这么简单,大宋北边、西边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没精力老在西南纠缠,这次南征,还要对西南各个羁縻州作一番梳理。
大宋已经派人出使大理、真腊、占城。杨逸也已传令四十四州,五县,十一洞首领齐聚宾州,这都是为梳理西南做准备。
这次杨逸只带来三万军队,不是大宋轻敌,事实上这只是南征大军的一支。而杨逸主要的任务是负责西南的改土归流。
是到改变土人治土民这种政策的时候了,否则西南就难以长治久安,更淡不上发展。
但改土归流是极为艰难的事,明清两朝做了几百年,才慢慢解决西南土人自治的形态,杨逸要在短期内完成这项任务,这是何其艰难啊!
第401章杯弓蛇影
邕州,自晋朝建武二年(318年)设治,因邕溪水而得名。熙宁八年交趾李常杰和宗亶率十万大军屠城之前,邕州有百姓近七万口。
那惨烈的一战,除了战前少数逃离的百姓,余者近六万人在城破之后全部被屠掠一空,李常杰还下令拆毁了邕州城。
大宋收复邕州虽然已经二十年,城廓也按原趾建了起来,但城中百姓一直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数量。
事隔二十年,交趾再次攻陷邕州。城中五万百姓逃散两万,余者三万人再次沦落蛮夷手中。
此刻城中虽然已看不到尸首,但浓浓的血腥味还未散去。州衙中,阮志顺和几个大将蹲在一幅简陋的地图前,正讨论眼下的战事。
阮志顺五十岁左右,中等身材、肤色稍黑,腭骨宽大,嘴唇阔而薄,眼双有鹰视狼顾之气,第一印象就给人一种严厉、刚毅的感觉。
副将黎永泰三十来岁,腰挂一把日本武士宝刀,相貌平平,但双手却显得特别长,手掌粗大,布满了老茧,他指着地图说道:“大帅,根据咱们的细作回报,杨逸的三万宋军已经过柳州,最多五日便能到达宾州。”
阮志顺坐回凳子,神色淡然地喝了口水才说道:“杨逸此人文武兼备,败辽国,平西夏,战功赫赫,不可轻视啊!黎将军你明日便赶往昆仑关,把防御工事再加固些。山道要用巨石堵住,万不可认为据有险关就可轻敌大意。”
黎永泰答道:“大帅,我看轻敌的是杨逸,咱们近十万大军在此,他带来三万人马,这分明是没把我们瞧在眼里啊!何况北人南来,受不得瘴热。未战便已折损过半了,当年郭逵率十多万宋军南征,最后还不是屁滚尿流的滚回去。能奈我何?要末将说当初根本不应该从柳州撤军,直接与杨逸在柳州城下决战,将他这三万人灭了。两广宋军必然胆气尽丧,到时我军所过之处,谁还敢顽抗?”
阮志顺神色淡然地摇了摇头,沉声说道:“当初郭逵十多万大军确实未能奈何我大越,但杨逸能征惯战,咱们知道的道理他不可能不知道,我一直在怀疑,他真的只带来三万人马吗?还有,北人南征常因水土不服折损过半,但从细作传回的情报来看。杨逸的军队却并无这种现象,这就更让人奇怪了。总之,此人绝不可轻视,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没把此人解清楚之前,轻率与之决战实为不智。”
“大帅,咱们出兵时,陛下可是要咱们尽快拿下两广的,咱们如今在邕州一隅之地固步不前,陛下怪罪下来。只怕咱们都难以脱罪啊!”
阮志顺一叹道:“此事我会上奏陛下,纵然陛下怪罪,本帅也会一力担着,无须你们担心。今时不同往日,这几年宋国内革弊政,外平西夏,国势日盛。加上辽国内乱,无力南顾,宋国趁机大治黄河,发展民生积蓄国力,其荡平天下之心已昭然若揭。我大越与宋国素有嫌隙,若再让宋国安心发展几年,大越必将成为第二个西夏。如今只有拿下两广,大越才有和宋国抗衡的本钱。这是咱们最后的机会,更须慎之又慎啊!此番杨逸率军南来,崇山险阻,粮草补给困难,北人又多有水土不服,咱们拖得越久,形势对咱们越有利,这便是本帅退守昆仑关的原因,若能把杨逸拖在昆仑关一两月,宋军必将不攻自溃,到时咱们再顺势挥兵北上,一举拿下两广之地,这才是稳妥之计,尔等可都听明白了。”
黎永秦、李宾、柯长洛几位将领听了阮志顺这番话,都不再有异议,纷纷抱拳道:“大帅长谋远虑,末将等万万不及,愿遵从大帅号令。”
“好,黎将军你立即赶赴昆仑关坐镇,加强防御,你要紧记,只守不攻,不论宋军如何挑衅,你都不能出战,务必要把杨逸大军拖在昆仑关下,拖得越久越好。”
“末将遵令!”
黎永泰一抱拳,接令而去。
州衙外此时传来一串马蹄声,只见一个传信兵冲进来,大声并报着:“大帅,广西第四将苏庆良集梧州、贺州、藤州、浔州等地兵马,计一万五千人西进,正在猛攻贵州,宋军不计伤亡,日夜猛攻,而且宋军突然多了一种叫手雷的武器,在攻城时给我军造成极大伤亡,一日便损失近千人马,陈昶将军请求大帅立即发兵增援。”
阮志顺脸上不动声色,又伏在地图上仔细看了起来。杨逸大军到来之前,苏庆良一直据守浔州,不敢西进。现在驻守贵州的陈昶有兵一万,苏庆良也不过一万五千人,却突然不计伤亡的发起猛攻,这意味着什么呢?
阮志顺目光在地图上巡睃着。
不会错了!苏庆良必定是接到了杨逸的严令,这才会不顾伤亡的攻打贵州。
杨逸要干什么?
杨逸大军从北面而来,从这一点上说贵州战略位置不算十分重要,贵州、邕州、宾州,三地就象一个三角形,从宾州到邕州只有一百多里,若是绕行贵州,则多出四五百里路程,加上道路难走,杨逸不惜代价的夺回贵州,乍看这显得有点多余。
但阮志顺绝不相信杨逸是无的放矢,他的目光最后落在西江水道上,不由得悚然一惊,难道……。杨逸的补给竟不走陆路、而走水路?
若真是这样,那贵州的战略位置就会变得非常重要,贵州扼守西江水道,上游的郁江连接邕州。而贵州到宾州之间地势相对平坦,距离也不到两百里。
整长珠江水道有几个名称,广州到梧州这一段叫珠江。梧州到贵州这一段叫西江,贵州到邕州这一段叫郁江,但不管叫什么,他的河道都是相连的。
贵州扼守珠江中游,也就是说一但贵州被宋军夺回,宋军就可以通过珠江源源不断地投送兵力和物资。
杨逸大军从北面走陆而来,补给竟走从东面走水道?这确实出呼阮志顺的意料之外。军队与后勤脱离,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就眼下而言。一但贵州攻不下,根本不用自己去打,杨逸几万大军就会因缺粮而崩溃。稍为谨慎些的将领就不会这么干。
但是,这种剑走偏锋的招式虽有失稳重,可一但奏效,那它就是神来之笔,让人防不胜防。
从之前分析杨逸这个人的性格来看,此人性格果敢,无论军政,其行事风格都极为新奇,为人所不敢为。
想到这些,阮志顺心中一凛。他一直疑惑杨逸怎么只带三万人马来。自已要死守昆仑关,杨逸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