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私生子(何昊)-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逸有些急不可耐,对据说长得象自己的二蛋有着超乎寻常的“好奇”心,只能说是好奇心了,老大老二都不像他,只有老三像,二此一,少则为奇。
大厅里几个女人含笑看着他小心翼翼地从杨氏手上接过儿子,杨氏还有些不放心,嘴一唠叨个不停:“儿啊,你可要小心点,手臂要托孩子的脖子,孩子还小,这颈椎可经不得晃悠,瞧你这笨手笨脚的,这左手用来干嘛?还不快托住孩子的臀背……”
不管杨氏如何罗嗦,杨逸只顾着往二蛋脸上瞧,三四个月大的人儿,粉嘟嘟的,白里透红,那种感觉杨逸难以形容,反正就怕一碰就给碰坏了。
嗯嗯,两只眼睛黑亮有神,迎着门外射进来的光线时会轻轻眯起来,有藐视一切的的气概,像我!不错,不错,嘴巳也像,还有耳朵,也像。
这鼻子好象也差不多!
“青叶!拿镜子来!”杨大学士许久不照镜子,对自己鼻子的模样有些模糊,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才行。
他这一嗓子喊出,杨氏的一阳指立即就到,重重地点在他额头上:“你休得胡来,小孩子不能照镜子,照了镜子晚上睡觉会做恶梦哭闹。”
杨逸一脸无辜地解释道:“娘,你误会了,我让青叶拿镜子是要照我自己!”
“这好生生的,照你自巴干嘛?”
“这……”杨大学士总不好说记不清自己鼻子长什么模样了,一时语塞。
十三娘、韩碧儿她们一个个不是仙女就是狐狸精,杨逸的心思岂能瞒得过她们,几人对视一眼,纷纷掩嘴而笑。
不管了,不求全像,有进步就行。
二蛋很快被杨氏抢回去,留在杨逸手上她感觉总是提心吊胆。
这时在十三娘的鼓励下,老大铁蛋衙内有些忐忑不安地走上来,他的小脑门上留着“鹁角”,所谓的鹁角,是时下小孩子最普通的一种发型,整个小脑袋剃光,就在顶前留一小块头发,若是头发长了便用丝绳扎缚起来,成一个小小的辫子。
铁蛋衙内挪着小步,好不容易走到杨逸面前,也不敢看他,身子歪歪斜斜地跪下,磕了个头脆生生地叫道:“孩儿拜见爹爹!”
才两岁多的孩子,也不知道是谁教他的。
见他虽然生分,但有规有矩,杨逸老怀大慰,将他抱起来问道:“这是谁教你的?”
铁蛋衙内立即回望十三娘,小声地答道:“是娘亲教的。”
“娘亲还教了你什么?”
“三字经!娘亲说这是爹爹给我写的。”
“哈哈哈,好,你背来听听!”
十三娘含笑走上来,轻抚了一下儿子的脑袋,柔声鼓励道:“大郎不是答应过娘,等爹爹回来就背三字经给爹爹听吗?现在爹爹回来了,你若能背出学过的句子,娘亲有奖励哦!”
“娘,是奖励葡萄酒吗?”
童儿无忌,心直口快,铁蛋衙内这一嗓子喊出来,那边抱着二蛋的杨氏顿时望了过来;
十三娘一脸窘迫,连忙气恼地训道:……大郎不许胡说,小孩子怎么能喝酒?”
“可是娘……”
十三娘恨得不揍这小子一顿,见他还要说,立即抢断道:“娘亲会给你别的奖励,但你得先把学过的三字经背完才行,快背,你爹爹等着呢!”
瞧着十三娘又是气恼,又是尴尬的样子,杨逸几乎忍不住要暴笑出来,他早就从清娘那儿得知,十三娘私下会给儿子葡萄酒喝,有一回当着杨逸的面,还豪气地声称他儿子喝半杯没事。
但这些都是背着杨氏才敢干的,现在铁蛋衙内把这事捅出来,十三娘可就惨了,肯定要被杨氏数落几天。
好哩,你掐我,这回有你好看!杨逸向她眨眨眼,满是兴灾乐祸。
好在这时铁蛋衙内已经开始背书,杨氏一时没找她算账。
大厅里,铁蛋衙内用他那清脆的童声背诵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
背到这儿,铁蛋衙内便背不下去了他“子”了半天就是接不下去小脸憋得微红,小心翼翼地偷看了十三娘一眼,见十三娘盯着他,连忙把小脑袋低下去。
杨逸以前也背过三字经,这三字经虽然只有一千多字,但却包含天文地理,教育历史,伦理道德言简意赅,生动活泼而又朗朗上口,是极佳的儿童启蒙读物。
考虑到儿子的启蒙教育问题去年杨逸便提前将这三字经弄出来了,虽然某些地方记忆有些模糊了,但修修改改,大致走样不大,而且还加进了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
儿子还不到两岁半,能连贯背出这么多已经不错了,这回杨逸没有扮严父,这么久不见,总得给儿子一个亲近的机会。
但十三娘显然不满意,或者是刚才的气未消,她册着脸儿说道:“教过你的还有五六句呢,才一天就忘光了?”
“娘,我这就去背!”
小家伙显然有些怕娘,低着脑袋一副做错了事的样子。
杨逸好笑的同时,也放心了,他一直担心十三娘她们对儿子过度溺爱,疏于管教。
现在看来,十三娘没让人失望,这就好,这就好啊!
“好了,今天爹爹刚回来,就放你一天假吧,记不牢的明天要补上。”
“娘,孩儿知道了。”
杨逸沐浴过后,一家人用过饭,聚在一起细说别后光景。
李湘弦梳了个惊鹊髻,这种发式形如鸟振双翼状。在汉末三国时就有,马缟在《中华古今注》中描述道:“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鹊髻。”
由于这种发髻能把女子形貌衬得更为典雅美丽,历经两晋、隋唐,至大宋东京城内仍流行这种发式。
李湘弦人本就美,惊鹊髻配上绣金紫罗衣,更是人比花娇,艳丽动人;
她上前盈盈一拜,喜色满脸地说道:“杨郎,今年正月太后下旨了,准在封丘门内建摩尼寺,宣扬光明神的教义,杨郎,太后真的下旨了!”
李湘弦神情极为激动,不顾琴操她们在场,扑进杨逸怀里,笑中带泪,一声一诉,似梦似幻。
杨逸搂住她的纤腰笑道:“仙儿,这下该相信我了吧?”
“嗯,妾身什么时候不相信杨郎了。”
“哈吟哈,你急不可耐的来告诉我这件事,是想找我募捐建寺的经费吧,那你可找错人了,本学士为官清廉,两袖清风,那点俸禄养这一大家子都不够,可没钱捐给你,你呀,应该去找韩大财主,她如今可是天下第一富婆,吐出的口沫星子都是金灿灿悔……”
边上的韩碧儿一听这话,忍不住啐了他一口,笑得如狐妖降世。
李湘弦也不禁展颜轻笑,她搂着杨逸的脖子,故意嗔道:“杨郎真吝啬,家里谁都捐过了,连大咱们家大郎都把压岁钱捐了出来,就你一毛不拔,哼!吝啬鬼。”
杨逸大惊:“难怪,难怪啊!我说咱们家铁蛋衙内怎么整个脑袋光溜溜的,就剩下顶前一蕞毛了,感情是被仙儿你拔光了啊!这……这也太过分了,连小孩子也不放过,不行,本官这就进宫去,让太后收回旨意,严禁摩尼教……”
不等他说完,包括性子最恬淡的琴操在内,几个女人无不笑得花枝乱颤,红霞满脸。
最是湘弦,乍嗔还笑,手儿软,腰儿酥,不断轻捶着他,这个家,有他在,才会真正舒心的畅笑啊!
第367章天外飞仙
宏伟巍峨的金銮大殿,玉阶盘龙,廊壁飞凤,祥云绕顶,紫气盈光。
金瓜甲士傲然而立,气势雄壮如山,还有那高大的飞檐边迎风招展的旗帜,处处彰显着这个民族的恢宏大气,坐拥四海八荒的豪迈。
杨逸头戴梁冠,腰缠玉带,脚踏黑色官靴,一身三品绯服,大袖飘然,朗朗英姿不失儒雅,双手捧着一个镂花匣子,一步步走进金銮殿。
殿中百官早已翘首以盼,大家弹劾了近两个月,正主儿一直称病躲在杭州,那感觉就象一群配角在台上卖力地唱戏,唱来唱去,就是不见主角出场,观众感觉无趣,自己也尴尬。
现在好了,主角终于出场了,独角戏终于可以变成打戏了!
主角功力深hou,这是众所周知的,否则人家怎么能成为主角呢门
要想打倒主角,得使出吃奶的劲才行,许多‘配角”在杨逸走进金銮殿时,不禁提了提腰间的玉抱肚,抖擞起精神准备群殴。
杨逸回朝,刘清音既喜又忧,为什么喜不必细说,忧的是案头压着如山的弹劾奏章,这次该如何处置门
杨逸倒是教过她一招:凡事难决,即用拖字诀。
拖延一下,大部分事情往往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通常又能给解决问题提供切入口,而且不会因仓促决定导致失误。
问题是这一招已经用过了,到现在已经拖了近两个月,她依然找不到圆满解决问题的方法,怎么不忧?
总不能真把这个冤家贬出朝堂吧!
杨逸入殿行过礼,刘清普立即说道:‘杨卿,我大宋正值闹钱荒,你不畏艰险,远渡重洋,寻回金银亿万,为大宋解决钱荒,改善国计民生立此大功,此功当赏。”
刘太后本想先表明自己的态度,为解决问题定下一个基调,奈何大宋的官员都不是‘善类……”他们喷完真宗喷仁宗,喷过神宗喷哲宗,现在刘太后一叮)‘妙龄女子’”岂在话下门
刘太后话音刚落,御使丘重岳立即出班,高举笏板,朗声驳道:‘太后此言差唉!我华夏由来,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我大宋继承华夏道统,坐拥四海,德披天下,此泱泱上国、礼仪之邦,岂能因小小困厄,而行强掠蛮抢之事门
杨逸身为我大宋翰林大学士,本应持身自正,行君子之道,导天下谦谦之风,此番却罔顾礼仪廉耻,恃强凌弱,为一些阿堵物,尽丧我华夏美名,损我大宋国体,因此,杨逸不但无功,理应治罪!”
听到‘阿堵物”这三个字,杨逸笑了,司马光之流的君子之风重回大宋,把大宋吹得一片圣洁,可喜可贺啊!
随着丘重岳第一个发难,一些御使及馆阁官员,包括给事中刘拯在内,也都纷纷出班,炮轰杨逸,而立论大致与丘重岳相同,都是弹劾他有损国体,败坏大宋圣洁而光辉的形象。
众人枪口一致,步调合拍,声若惊涛,。水漫涣,掀起了一片‘倒杨”的巨浪。
必须得承认,他们弹劾的并非没有一点道理,一个国家,不管底下怎么去做,表面上总得保持光鲜的形象才行。
大义不存,四夷相疑,而国内刚常也易舌匕。
因此弹劾杨逸的人中,例也不全是出于私心,许多人还是对事不对人的。
杨逸遭到这样的母攻,大理寺少卿万世芳、吏部郎中刘宇、工部郎中韦德、进奏院提举王弈、翰林院承旨带夏,中书舍人林希、御使罗城、刘海等等,纷纷站出来为杨逸辩护。
这些都是杨逸的根系或盟友,当然,也有觉得杨逸委屈的,一些务实的、不愿饿着肚子空谈清高的人,站出来为他辩护,双方大讲孔孟,遍搜经史子集为自己的理论抢占制高点。
蔡京作为此事的最大受益者,自然也不能作壁上观,他威然出班驳道:‘太史公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此言何解?本官的理解是,让百姓吃饭穿暖,是一切礼仪荣辱的前提。君王的制度,礼、义、廉、耻之伦理,政令出处,都应以国家仓廪实、百姓衣食足为准则:
今朝堂之上,不顾国库是否殷实,百姓衣食是否丰足,一味强调大宋是礼仪之邦,本官倒想问问诸位大臣,若是钱荒得不到解决,国用干竭,官俸难发,民生凋弊,农商之人衣食无着诸位大臣是不是仍要在此空谈礼义廉耻门……”
直得一提的是,终宋一代,官员和百姓都是比较注重实利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话虽然出自程颐之口,但这种观念在宋代一直没有得到普遍认司。
也没有官员拿这句话反驳蔡京,但不代表他们就被说服了,你能引用太史公的话,我就不能引用别的圣人言吗门
所谓争论,比拼的就是学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大家都是饱圣贤书的人,谁愿低头认输?
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气流激荡,金銮殿的梁上不用拂拭,也绝对不会留一点灰尘。
突然间,不知谁先意识到,这场争论和一个多月来的那一场场争论、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主角是回来了,可至今一言未发,这跟没有回来有何分别门
不行!枪头不能偏了,得直指目标才行。
在他们的逼迫下,刘太后只得对杨逸问道:‘杨卿你可有何话要说门……”
杨逸早就注意到章敦、苏颂、李清臣、许将这些人皆是神情淡然,如老僧入定,大佬风范就是不同凡响。
杨逸见贤思齐,也是垂眼低眉,一副物我两往,宠辱不惊之态,他举着木匣子答到:太后,臣要说的是……”
杨逸仿佛身体没好利索,一口气接不上来,顿了一下,结果满朝等着他说话的大臣都跟着噎了一下,差点没噎死。
“咳咳!臣身体尚未完全康复,还望太后恕臣失仪。”
“杨卿请继续说。”
“谢太后不罪之恩’臣要说的是前安肃通判李格非因公殉国,今有李格非遗孤李清照者,年方及笄,温良知礼,秀外慧中,才学可媲美后汉蔡文姬……”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门满朝大臣谁也没想到,侧耳倾听半天,听到的竟是这么一段不知所云的话这杨逸也太……太……
总之谁不知道李清照是他最宠爱的妾室?大伙弹劾了他半天他权当没听到,反而在金銮殿上大夸自已的宠妾,这也太……太……
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大群‘配角”撸起袖子,就要出来纠正主角的错误唱腔。
主角却不为外物所扰,目光浅浅,神情淡淡,侃侃而谈:‘因感五代战乱我华夏典籍多毁于战火,大宋立国以来,又因数次大火皇宫典藏十不存一,李清照忧心如焚,为续我华夏文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知懈怠的四处搜集失散典籍:
如今更是不畏风浪、不惧艰险,东渡日本,于枪林弹雨、血肉纷飞的战火中,以一已之力,日以继夜、不眠不休,搜集失散海外的华夏典籍,日本君臣敬其才,感其行,多方臂助:
李清照费时半年,历尽千辛万苦,数次险死还生,于日本共收集三十八册珍贵典籍,念及这些典籍在我大宋已经失佚,李清照回国之后,特意出资请作坊刊印出来:
并主动将这些珍本献予朝廷,拳拳赤子之心,可彰日月。臣手上所拿的匣子,正是这些珍贵典籍的目录,请太后过目。”
杨逸说完,朝堂上的百官不禁都夹紧了臀沟。
因为杨逸话声一落,大殿中落针可闻,若不夹紧臀沟,万一漏出点‘风声”来,那可就响彻朝野,遗臭万年了!
杨逸这神来一笔,如天马行空,飘逸洒脱,难寻其迹。
你弹劾他不顾国体,不顾国家声誉,去日本搜刮金银。
他却和你谈华夏文明的存续,典籍的珍贵,看似风马年不相及,却又隐隐给了弹劾他的人一把软刀子。
你不是弹劾我粗暴野蛮,不知礼义廉耻吗?看看,我带回这么多珍贵的失佚典籍,为华夏文明的延续费心耗力,呕心沥血,这野蛮在哪门这么崇高的事情,哪里野蛮了?
况乎,我不谈金银财宝,是我早把这些‘阿堵物”放下了,你们却没放下,还在为此争论不休,一嘴铜臭味,你们才真是有损君子之风,辱没大宋国体呢!
连刘太后也发了好一会儿愣,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杨逸手上还拿着木匣子,高举过头,就象举着和氏璧。
“呈上来吧!”刘太后回过神,吩咐一声,侍殿太监连忙下来接过木匣子。
“李格非为国尽忠在先,李清照为国尽力于后,父女两皆可为世为楷模,诸位宰相,你们是百官之首就先由你们说说如何封赏吧口……”
大宋的文官和文人难以作出严格的界定,可以说文官就是文人的代表:
章敦、苏颂、李清臣等人看了匣子中的书目,心中也极为喜悦,这些失佚的典籍对他们来说,同样有着不同寻常的吸引力。
因此,对李清照的封赏自然是少不了的!若不封赏,今后谁还愿把典籍献出门
事情的方向失控了,‘倒杨”大会似乎要变成‘读书会”了。
这哪行啊门杨逸这分明是移花接木,偷天换日,混淆视听。
“配角”们正准备撸袖子再战,结果礼部尚书杨畏趁这当口,抢先出班奏道:‘太后’今日礼部接到杭州市舶司上奏,日本遣使来朝,使者已到杭州数日,是否允其入朝进贡,望朝廷示下。”
面对满朝风刀霜剑,杨大学士飘逸如云,神来一笔,含笑为清娘带回一个七品诰命。
所谓封妻荫子,十三娘自不待言,杨逸立功无数,她早有诰命在身。
而杨逸一直念念不忘的,就是为清娘赢取一个诰命,以前李格非夫妇殉国,杨逸没提,这次利用三十八本珍贵典籍,两事齐算,终于了却他这个心愿。
杨畏在朝堂上奏日本遣使来朝,让那些弹劾杨逸的人舒畅无比,日本刚刚被某人蹂躏一遍,这个时候遣使来朝,还能有什么好事?
必定是来揭发罪行,要求严惩凶手的。
之前他们弹劾杨逸虽然激烈,但实际上都是‘风闻奏事’”手上并没有杨逸的确凿罪证,甚至连苦主都没有,未免有些底气不足。
这下好了,苦主来了,想必定是带来不少人证物证。
念及这些,这帮人恨不得立即就把日本使者拎到金銮殿上去,当堂指正杨逸。
可惜杭州到东京终究有些距离,他们也只好耐心等几天了。
到时,我看你杨逸还有何话要说。
兴奋之余,连杨逸弄回个七品诰命都没人理会了!
第368章羚羊挂角
“宣日本使节觐见!”
“宣日本使节觐见!”
……
这年头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信基本靠吼,哪怕神圣庄严的大宋皇宫也不例外,宣外国使节觐见,也只能靠太监们的尖嗓门一声声地吼着,接力赛似的从金銮殿一路吼到宣德门。
金銮殿里,不少人的心跳开始加速。本来嘛,一个小小的倭国遣宋使而已,能站在这座大殿里的官员,谁也不会去在意,最多当脚下爬过只蚂蚁。
现在不同了,现在很可能要靠这只蚂蚁才能咬死大象。
而作为那只将要被咬的大象,杨逸依然保持着大象的傲气,列班于蔡大财主身边。
三品翰林大学士的位置比较靠前,因此大多数人只能看到他的屁股,只能凭着自己为官多年的经验,猜测着他脸上的神色,应该是一片惨白了吧!
日本遣宋使在众人的期盼中,终于走进金銮殿。
许多大宋官员是第一次看到日本官员,对那身脱胎于唐装的日本官服颇感兴趣,看着,但不说话,得保持天朝上国的威仪。
若是个个交头接耳像什么话?没得让蛮夷笑话咱们这金銮殿是菜市场呢!
按以往的惯例,日本使节进殿后下拜,感谢天朝上国皇帝陛下接见,献上国书,回顾一下两国的历史情谊,祝贺几句大宋皇帝万寿无疆……
好了。客气话说完了,应该说说大老远跑来大宋干嘛了!
百官无不侧耳听着,杨逸刚刚去日本搜刮回数十船金银,日本使节立即就到了,不用脑子想,也能猜到是来干什么的,但人家具体怎么控诉还得细听才行。这可是“倒杨”的直接证据。
黄履不由得轻抚起胡须来,他已经想好如何驳斥日本使节的控诉,这是必须的。无论如何大宋的颜面得维护,否则今后堂堂天朝上国,怎么在蛮夷面前抬得起头来。
但驳斥的时机得讲究。必须要等人家把该说的话都说完了,咱们证据也凑足了,再驳斥。
至于“倒杨”,呵呵,咱们关起门来再倒,总不能让蛮夷看笑话不是。
杨逸看到平清茂悄悄望来的目光,不觉露出微笑来,看到这位“志向远大”的日本鸿胪馆官员,不由得想起日本海的颜色来,好蓝啊!
“大宋皇帝陛下。太后娘娘,我国堀河天皇在兵卫府左兵卫尉松井八郎发动的叛乱中,不幸被害,举国皆哀。但国不可一日无君,经太政官左大臣鸠山由纪与朝中大臣共议后。一同拥立令子内亲王为日本第74代天皇,我国新皇故遣外臣入贡天朝,请求大宋皇帝予以册封……”
平清茂说到这,黄履等人犹老神在在,除了辽国外,周边各国新王继位都要接受大宋的册封。殿中大臣对这种事情早习以为常。小小倭国,谁来做国王鬼才懒得去管这些。
说啊,想说什么就说啊!大家都等着呢!
在众人的期盼中,平清茂终于提到了杨逸的名字,许多人不由得凝神屏息,生怕漏了一个字,这可都是证据啊!
可是……这日本使者不会吃错药了吧,这都说的什么呀!
“我皇派外臣前来,除了向大宋皇帝陛下请求册封外,还要特别感谢一个人,便是天朝翰林大学士杨逸杨大人,我国堀河天皇在位之时,杨大学士率众不辞劳苦,帮助我国征讨地方上割据的大名,堀河天皇不幸遇害后,又为令子天皇挡住叛乱的大名联军,并最终帮助日本平定叛乱,天朝上国在我日本政局最艰难之时,以博大的胸襟,无私地帮助我国度过难关……”
那些弹劾杨逸的人听到这里都傻了,根本无心再听平清茂的歌功颂德之言,若是不礼部确认了平清茂的身体,国书上也确实盖着日本天皇的玺印,他们一定会怀疑平清茂是冒牌货。
现在怎么办?
以前他们弹劾杨逸的罪名是恃强凌弱、枉读圣人书,在日本行豺狼虎豹之事,损及大宋泱泱上国盛德,令四夷为之色变、离心离德,视大宋为豺狼之邦……
如今“苦主”却说大宋以博大的胸襟、无私的帮助,使日本得以度过困厄,还特地赶来感谢大宋,感谢杨逸。
一时之间,他们所有弹劾的依据都像冰雪消融,化气为虚。
这可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自己痛彻心肺不说,还要被别人视为跳梁小丑,遗笑天下。
黄履、刘拯、丘重岳等人面面相觑,神色变幻不定,他们又不好跳出来否定大宋无私帮助日本的泱泱盛德;
人家日本使节都说大宋厚德载物,上善若水,你作为大宋的官员,难道反而要出面反驳,丑化大宋的形象?
不能反驳,那自己之前弹劾杨逸的话就是捏造事实、含沙shè影、陷害忠良、胡乱放屁!
堂堂三品大员,在朝堂上胡乱放屁,你怎么有脸在这朝堂之上呆下去?
就算言官可以风闻奏事,但在朝堂掀起了这么大的风浪,最后却证明你是捕风捉影,朝廷就算不处理你,你个人的威望也会大跌,今后你说的话,鬼还相信你。
蔡大财主悄悄回头望了杨逸一眼,眼中有钦佩、有感慨、也有戏谑。
杨逸自回到大宋,从来没有为自己辩解过一句,结果却弄得黄履、刘拯等人土头灰脸,进退失据。
在别人弹劾他是激烈的时候,还趁别人注意力分散之机,给清娘弄回了个七品诰命。
这种招数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就算蔡京这样的官场老油条。也不禁钦佩万分。
这场闹剧因日本使节的到来,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落幕,黄履和刘拯不知是惧怕杨逸赶尽杀绝,还是自觉无颜在朝堂上呆下去,自请外放,而刘太后与章惇也很快同意了。
刘太后不必说。对黄履等人的行为,章惇心中也是反感的。他同样不想看到新党象旧党一样,分裂,互相攀咬。把精力耗在内斗上。
杨逸虽然没有说什么,但黄履等人的做法,已经事实上造成了新党的分裂。那么只有将一方逐出朝堂,才能保证中枢的顺利运行。
章惇一不做,二不休,利用这次机会,对三省六部又来了一次较大的肃整,章扒皮这么做,一是清理朝中冗员,二是震慑那么以为天下太平的官员。
别以为西夏平了,就一门心思争权夺利搞内斗,我章扒扒这就明确告诉你们。不行!
而杨逸则利用这次肃整的机会,把唐璇、李仲辅、吴定邦、常穆等几位同年安排进了御使台和六部。
这些人都是他重点罗网的对象,他们在地方为官也四五年了,由于能力不错,加上杨逸不时给些指点。政绩年年评优,调作京官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杨逸策马出了东华门,向北一拐,直往封丘门而去,过了皇宫后墙,复行三四里。便到景龙江,这一带寺庙道观不少。
江边一片开阔的空地上,堆满了石料木材,一座摩尼寺正在建造中当。
摩尼教人材凋零,目前负责建寺的是阿兰,李湘弦每天也都会过来看看。
杨逸到来时,她正坐在一株古柳下,守望着工地,就像农民守望着即将丰收的稻田,连杨逸走到身边她都没注意到。
跟着她的丫环被杨逸瞪了一眼,便不敢出声,杨逸走到李湘弦身后,轻轻一拍她的肩膀。
“啊!”
这声惊叫嘹亮之极,却不是出自李湘弦之口。
李湘弦平时娇媚如花,温柔似水,在床上更是软得跟没骨头似的,以至于杨大官人早忘了她有武功在身,这下苦也,他捂着肚子躬着身,胃里一阵翻腾。
“杨郎,杨郎,你……妾身不是故意的,妾身罪该万死……”李湘弦一脸惶恐,扶着他不断地告着罪。
“嘶……你想谋杀亲夫是不是?”
“对不起杨郎,妾身不是故意的。”李湘弦又担心又想笑。
“说声不是故意就行了吗?嗯?”
“那杨郎你要怎么惩罚妾身,妾身都认了。”
杨大官人苦着脸,目光扫过她那魔鬼般的身材,其中流露出的意味让李湘弦不由得脸儿微烫。
这个坏蛋,准没好事,今晚不知道摆出多少羞人的样式,才能让他“消气”呢。
“不行了,仙儿啊,为夫肚子疼得受不了了,你赶紧扶我回家……”
李湘弦那宝蓝色的眸子不敢看他,转身去和阿兰交待事情,她莲步款款,窈窕的身姿婀娜动人,纤腰一束,香臀挺翘,更衬托出那双的修长。
车厢里弥漫着淡淡的女儿香,杨逸卧于软垫上,头枕美人膝,微闭着双眼。
“杨郎,这是车上,你别乱来。”李湘弦的声音不觉间带着细细的喘息,真个是媚惑众生。
“我肚子疼,只有这样才能分散疼痛感。”
“杨郎……”
李湘弦不停扭动着身体躲避他那双魔手,只是那种躲避更象是迎合。
车行辘辘,因地面不平会有些震动,她那丰盈的酥胸会随之上下颤动,如波如浪,扣人心弦。
杨逸那双手忍不住缓缓攀沿而上,那双峰太高,以至于让他感觉攀上顶峰是如此的吃力。
“傻姑娘,躲什么,难道你不想要个孩子吗?”
“想……嗯……杨郎,可这是在车上。”
“可是我肚子疼!”
第369章喽罗大聚会
正是三月阳春时节,杨家的院落里繁花似锦,柳眼桃腮满树春,悠悠地转运的大水车已经染上了淡淡的苔痕,显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