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新秩序(八宝)-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守光微一皱眉,打量着李诚中等人身上穿戴的甲胄,冷冷道:“话说回来,看尔等衣甲,似乎并非我卢龙军的弟兄,倒像是南军……”他身后刚才呵斥周砍刀的将官接口道:“少帅,这是汴军的衣装。”
听到这里,李诚中心头猛然一惊,忙道:“少帅,这是某等在途中杀了几个汴军缴获的甲胄。呃……另外……某等弟兄恭贺少帅生擒敌酋,至于弟兄们发现敌酋踪迹,只是小事一桩,不须少帅挂怀。”
刘守光微笑着点了点头,道:“话虽如此,该赏还是要赏的。回到河间后,到府衙领赏,每人赏钱三千!”说罢,不再理会李诚中等人,径自出门,领军押着成德军一干俘虏自行回转了。
待刘守光一行离开庄子,大伙儿沉默了好一阵子。张兴重叹了口气,姜苗则不敢置信的看着李诚中,王大郎张大了嘴半天没说出话来,周砍刀则愤愤道:“什么东西!”
停留片刻,酉都垂头丧气的继续向北出发,大家都没兴致说话,就这么懒洋洋的走着。李诚中忽然想起一事,赶紧吩咐穿戴着甲胄的弟兄把这身衣甲换回来,大伙儿好一阵手忙脚乱。
一路上渐渐遇到了卢龙军打扫战场和追击成德军的队伍,王大郎上前打听了一番,几次后才打听明白,指挥使周知裕已然随同大帅刘仁恭返回幽州了。
听到这个消息,李诚中忽然停了下来,大伙儿也都停下脚步,看着他。李诚中把几个伙长召集过来,道:“前面就是河间……”他说到这里,顿了顿,又道:“大伙儿也都知道了,大帅和周指挥使已经返回幽州……咱们健卒营弟兄都不在河间……”
没等他说完,姜苗就问:“李郎不想入河间?”
李诚中点点头,王大郎不太明白,就问:“为何不入?弟兄们千里奔波,都辛苦得很。”
赵大也道:“是啊,咱们每个弟兄还有三千钱的赏格要去领呢。”
张兴重忽道:“李郎是怕少帅对咱们不利?”
李诚中又点了点头。
周砍刀怒道:“怕他怎的?咱们行得正、坐得端!大不了找大帅评理去……”
张兴重忽然瞪了周砍刀一眼:“周大闭嘴!适才若非李郎,咱们酉都差点就是个覆灭的下场!还有,这次的事情就此为止,少帅是甚么身份?也是某等理论得的?莫要给全都弟兄惹祸!”
周砍刀郁闷至极,却知道张兴重说得有理,满腔怒火无处发泄,最好只好恨恨“呸”了一声,蹲在地上大口喘气。
张兴重转过头来问:“李郎打算去哪里?”
李诚中缓缓道:“幽州!咱们直接找周指挥使,重回健卒营。”
第十八章整军(一)
幽州为卢龙节度治所,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军事重镇。早在战国时期,此地即为七雄之一燕国的国都,史称燕京。秦统一六国后,设蓟县,为广阳郡治所。隋代改为涿郡,唐武德年间复为幽州,是北征高句丽的后方基地。天宝年间,安禄山在此称帝,安史之乱平息后复置幽州,归卢龙节度使节制。此后的百多年间,这里就一直牢牢掌控着下辖十数州之地,始终为北方三强藩之一。
相对于常年混战的中原及河北南部,幽州算得上是一个安稳之地,李诚中一路上所见的商旅路人神sè都十分平和,老百姓的rì子也过得尚算安定。离幽州越近,开垦出来的农田就越多,逐渐连成了大片大片的田垄。眼见着就要到了收获的季节,放眼望去,半青半黄的麦苗随风滚动,成浪排叠。
远离了战场和危险,李诚中贪婪的看着眼前和谐安宁的一切,心怀大畅。这里没有后世如林的电线杆,没有穿田而过的高速路,没有堆积如山的塑料垃圾,没有污秽不堪的水沟,更没有无处不在的汽车尾气。他深深吸了口清新的空气,满心欢心的赞叹了一路。
远处逐渐显现出了幽州城高大的城墙,看范围比起贝州和魏州来说也要大了许多。等走近一看,城墙居然是用巨石垒成,比起贝州和魏州那种硬土夯筑而成的城墙来,不知要坚固多少倍。远处的燕山在地平线上的天空中勾勒出一道道青丝,阳光照着高大的幽州城墙,让这座大城发出了璀璨的光芒。
这就是幽州,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整个燕赵大地的中枢所在。在不久的几十年后,这里将成为辽国的南京、金国的中都。再过三百多年,这里将成为世界霸主大元朝的大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中心。再然后,这里将作为明、清两朝的京师,统治东亚五百年!最后,这里会成为李诚中来时那个时代的国都,十多亿国人心中的圣地。
“真是壮观啊!”望着眼前的大城,李诚中喃喃道。古代拥有城墙的城池对人心的震撼是巨大的,这种浑然一体的巨大建筑群所展现出来的美,会令人不知不觉间沉醉其中。李诚中所见过的后世城市群就算再大、其中的建筑再高,也远远不如这种高大城墙包裹下的城市来得壮丽。
大唐的长安为何让世界各地不同肤sè、不同文化的来客沉迷推崇,为何会让东西方所有路过的旅人产生膜拜的冲动,连绵几十里的城墙所构建起来的那种壮观,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长长的城墙,是中华文明最为迷人瑰丽的文化传承之一,他所散发的独特魅力,令李诚中不禁为之倾倒。
酉都大多数弟兄都是战前在卢龙节度辖下各州临时征募而来的,除了张兴重等少数人外,均没有见过这种大城,大伙儿脸上都流露出和李诚中相同的神sè。这种神sè立刻遭到了世居此地的军将世家子弟张兴重的鄙夷,他实在看不下去大伙儿的那副乡巴佬模样,便自动充为向导打算引导酉都入城,并同时以“地主”的身份邀请酉都弟兄去自己家中做客。
张兴重的积极引导以失败告终,这让忝为“地主”的他尴尬不已。尽管一再强调和解释自己的出身并报上了家族的姓氏,同时还把自家所在巷口的地址详细说了一遍,张兴重始终没有得到城门守卒的放行。对方客气但十分认真的告知张兴重及酉都弟兄,鉴于当前的特殊情况,凡是军兵入城,均需出示各营主官开具的关防。无可奈何的酉都只好放弃了参观游览幽州城,并前往张兴重家中饮酒欢庆的计划,按照城门守卒的指点,绕道城西,先回健卒营报到。
健卒营立在城西五里外,早已没了当初在巨马水畔营帐林立、兵卒鼎盛的模样,只是几十个帐篷竖在以简陋木栅构筑的营盘内,一眼便可通观全貌。酉都赶着牛车来到营门口,就见两个士卒懒散的站在门口放哨。这两个哨兵却是熟人,和酉都中的几个弟兄认识,李诚中看着他们俩也眼熟。两边见了面,王大郎第一个跑过去,熟络的和二人攀谈了几句,其中一个立刻飞奔入营寨中报信去了。
过不多时,就见营寨内几个军官匆匆赶了出来,当先一个正是指挥使周知裕。周知裕眼眶都红了,拉着酉都弟兄挨个问着,只是反复哽咽着说一句话:“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李诚中是贝州一战后由周知裕亲自晋升的伙长,因此周知裕对他比较熟悉,和每一个人打过招呼后,就拉着李诚中问起了经过。听李诚中把林中厮杀、途遇汴军骑兵的事情一说,周知裕就不住口的称赞酉都机敏,等听到少帅抢夺军功一事,则沉默了片刻道:“周某愧对诸位兄弟了。”
李诚中说这件事情本也没抱什么指望,当下反而安慰了周知裕两句:“弟兄们也就是有些气愤,对此事早就淡了。再说成德军是少帅击败的,把俘虏交给他也没什么的,指挥放宽心就是,弟兄们都不介意。”周知裕点了点头道:“弟兄们识得大体,某心里有数。”
等一席话说完,周知裕才想起来此刻大伙儿还在营外,便连忙吩咐身后的军官安排酉都歇宿。那军官是周知裕身边的亲卫之一,唤作赵在礼,官阶陪戎校尉,比李诚中高一级,却不带兵,没什么实职。
赵在礼领着李诚中等人找了几座空着的营帐,便将此处指作酉都驻地。听李诚中询问,赵在礼比较直爽,当下就毫不隐瞒的将健卒营目下情况一一告知。大军溃败之后,周知裕在乱军中冲了出来,身后只跟着七八个人,赵在礼就是其中之一。大伙儿随周知裕一路紧追大帅刘仁恭,终于在河间城下赶上了中军,之后便立刻回到了幽州。之后周知裕便在城西立下营寨,收拢败兵,这十多rì里陆续回来一些弟兄,算上今rì赶到的酉都,总共才三百七十八人。健卒营出征时上万人,如今只剩这么点,可谓十亭去了九亭多。
至于其他军马,赵在礼就不是很清楚了,只是听说霸都骑全军尽没,各州镇兵溃散无余,山后军和银葫芦都折损了大半,现在仍在陆续收拢中。伤亡惨重的衙内军jīng锐反而因为训练严整、士卒忠心,跟着大帅回到幽州的比较多,听说重整后当有两千之数。
总而言之,卢龙军现在没有几支可以上得阵的军马,若非河东军前来搅局,汴军很可能一鼓作气打到幽州城下。就连以前看不上眼的成德军,也全靠少帅刘守光新组建的义儿军才能够挡住。
这是卢龙军百年来吃的最大一次败仗,几乎把家底都抖空了。大帅刘仁恭回来后便一病不起,诸军也都意气消沉,除了收拢溃兵外,尽然无事可做。酉都弟兄们知道了这些情况后,都叹息不已。既然败了,自然不可能有什么赏格,之前贝州一战中李诚中和姜苗所得的一万钱也无处可领,他们俩也不好意思去向心情不好的周知裕讨要。
酉都在营中无事可做,李诚中便再次动了去幽州逛街的打算。因为目前酉都没有都头、队官,他便是阶级最高的军官之一,仗着和周知裕熟,便干脆来到中军大帐外,想要向周知裕讨要进城的关防。
李诚中在中军帐外就被赵在礼挡住了,没有能见到周知裕,因为这位指挥使这几rì内都不在营中,听说一直在往节度府衙奔波。听罢李诚中的来意,赵在礼笑着告诉他“此事容易”,径自掀帘进了帐内,过不多时,拿出一叠关防来,问道:“几个人?”
李诚中忙道:“二十四个!”
赵在礼爽快的拿起印信就往关防上盖戳,不多时就盖了二十四份出来,交给李诚中。见李诚中看着那枚印信有些疑惑,就解释道:“指挥使吩咐过的,大伙儿都很辛苦,想要进城的都尽管去,这事我就可以代办。这几rì里没什么事,要是有住处的话,就尽管歇宿在城内好了,大伙儿每三rì回来一次点个卯就好。指挥使还说,大军吃了败仗,辎重钱粮丢了无数,没什么余钱给大伙儿开销,还望大伙儿体谅。”
有了关防,酉都弟兄们都兴高采烈的收拾了一番,其实也没什么可收拾的,无非就是在营中冲洗干净罢了,便都随着张兴重前往幽州。
李诚中是第一次真正进入人烟稠密的古代大城,兴致十分高涨。贝州那次因为屠城的缘故,老百姓都被杀光了,城内又满眼狼藉,所以看不到什么风物人情。这次却不同,只见店家商铺鳞次栉比,街巷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只是满街行乞的人多了些,看着着实不忍。整个酉都都是穷鬼,身上没什么钱,否则他还真想尝尝街面上小摊小贩们兜售的小吃。
大伙儿东看西看,随着张兴重穿街过户后来到一处小巷内。到了这里,张兴重呼吸有些急促了,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一扇门外,“噔噔噔”使劲砸门,口中还喊着:“娘亲!娘亲!阿父!阿父!某回来了!”
第十九章整军(二)
张兴重砸了一会儿,就见门吱呀开了,一个头上簪着双鬟的少女探身出来,叫了声:“二兄!”那少女拽着张兴重的胳膊,喜得眼泪立刻就下来了。
紧随着少女身后出来的是一对老夫妇,张兴重顿时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将头磕了下去。老两口让那少女赶紧搀起了张兴重,扭脸又看到门外站着的李诚中等人,愣了愣。张兴重忙介绍了一番,然后引着众人进到里面。
李诚中打量一遍,见这是个两进的小院,正院中种着棵青松,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小院中没什么奢侈的摆设,却甚是整洁,因为进来人多,张兴重家中也没什么准备,大伙儿都是当兵的,就不多讲究了,直接在院中席地而坐。
张兴重是军户世家,族中在卢龙军也颇有几分势力,但其父却是旁系庶出,是以当了个都头后就再无升迁,只挣得这座小院以为安身之所。老都头生有两子一女,两个儿子都从了军,老大于去年战死,张兴重是二郎,如今也在军中当兵。
卢龙军南征魏博大败,牵挂自家二郎的老两口这些rì子里都睡不好觉,此刻见儿子不仅回来了,还当了伙长,老两口欢喜得不知如何是好。老都头乐得眉开眼笑,当即吩咐女儿出门采买吃食,晚上要给酉都弟兄们接风。只是如今关外不太安宁,是以原来打算采买的两只羊羔便只得了一只,据说就这只也是好不容易弄到的。人到了老都头这把年纪,往往喜欢回忆过去,这位老爷子就叹息着开始念叨当年关外戍边的经历,述说着那时候打过的大小胜仗,完了还恨恨的抱怨两句,说是当年那帮外族如何如何不成气候,如今趁着大帅损兵折将,就开始蠢蠢yù动,迟早要让他们好看云云。
二十多人的饭食做起来比较麻烦,让家中两个女人一阵忙碌。李诚中看不过去,便吩咐赵大过去帮衬。周砍刀也自告奋勇过去宰杀羊羔,弄了只皮香里嫩、sè泽焦黄的香喷喷烤全羊出来,让弟兄们大快朵颐了一番。
张兴重的妹妹名唤兰儿,小娘子年芳十六,虽生在军户之家,却身段婀娜,面容俏丽。北方女子没有南方女娘那般羞羞答答的避讳,她又是个爽快的xìng子,便很快和大伙儿打成一片。王大郎讪笑周砍刀自发前去帮厨的目的不纯,顿时惹得大伙儿一阵哄笑,小娘子就算再是爽朗,此刻也捱不住了,红着脸跑回后院。周砍刀则气得打了王大郎一个爆栗,并把他手中正在啃食的一块羊羔腿肉抢了过来,恨恨道:“再也不给你烤肉吃了!”
粗浅的酒水就着羊肉,大根的青葱拌着面饼,庭院中一片欢快,酉都弟兄们经历过大战的生死洗礼后,终于放开了心怀吃喝。当夜,众人大醉,就在张兴重家酣睡,连老都头都多喝了几杯,不停高呼着“杀!杀!杀!”,被老婆子搀到后院睡觉去了。
此后几rì,大伙儿以张兴重家为据点,在幽州城内着实游玩了一番,到了第三rì上,大伙儿在逛集市的时候,了解到了一些如今的买卖行情,终于知道每天二十多个青壮的饭食对张兴重一家是多大的负担。于是赶紧告辞回到军营,向中军点卯。
点卯之时,却每人意外关了一个月的军饷。四个伙长每人两贯,其他人则每人一贯。关饷之后,张兴重自回城内不提,姜苗和王大郎等人都想回家看看,周砍刀和周小郎也要回转周各庄,找找是否还有活着的乡邻,李诚中便又去中军找赵在礼请假。
赵在礼爽快的给了十五rì的假,只是当李诚中问起周指挥使的时候,眉头紧锁,道:“听说大帅的病有了起sè之后,便想要整军,周指挥使如今这些时rì都在城中为此事奔波。”
李诚中一听是要整军,忙问:“如何整法?”
赵在礼道:“还没准信,似乎没有定案,只是前rì里周指挥使回来了一趟,说是情形不太好。”
这种大事轮不到李诚中参与,他只能满怀心事的回到酉都营帐,为了不在弟兄们回家探望的时候给大伙儿添堵,便压下这事没说。得了假的酉都弟兄立刻兴高采烈的收拾行装回返各自家乡,最终留在军营里的只有钟四郎一个。
李诚中有些奇怪,问了问他为何不走,钟四郎则道:“某家里早败了,爹娘去世得早,家中无人。打小同村乡邻便瞧不起某,某出来的时候曾经发誓,不干出一番事业绝不回去!”至于到底要干多大的事业,钟四郎则嚅嗫着说不清楚,最后只得道:“至少要当个队官,手下管上几十号人罢。”
对于钟四郎的心愿,李诚中也不知该说什么,自从听闻大帅要整军之后,他便有些担忧,自家好不容易才在周指挥使面前立下了军功,在他心中留下了好印象,若是重整之后周指挥使离开健卒营,岂不是前面的功劳都被抹平了?另外,自己一路北上的途中千辛万苦才将酉都捏合成现在这么一个初见成效的团体,自己也在团体中初步树立了威信,若是重整之后打散编制,一番心血岂不白费?于是他去找赵在礼的次数就频繁了起来。
赵在礼也是一脸苦闷,作为指挥使周知裕的亲卫,他的前途是与主将紧紧绑在一起的,主将好则他好,主将坏则他也坏。听周知裕说过几次重整的事情,似乎前景颇为不妙,赵在礼心中的郁闷也可想而知。两个对此事十分关切的低级军官凑在一起,成天里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倒也由此而渐渐相交莫逆了。
随着rì子的一天天过去,消息也越来越不利,最终指挥使周知裕带回了整军的初步计划。整军的主要原因,关键在于资费不足。为了供应南征魏博的大军,卢龙节度府这几月里就一直是在苦苦支撑,全靠花以往的老本才坚持下来,再加上大败时丢弃了所有辎重粮饷,如今的节度府库早已空空如也。可是等诸军回来后,却都按照战时编制向节度府伸手要钱,准备重募军士。
比如健卒营,指挥使周知裕按照原有五营的编制上报,并且每营都是战前的超大编制,共计一百都、上万人,连各级军官带士卒月需饷两万贯、军粮五千石。大帅衙内军是为卢龙军中军jīng锐,虽然只有五千人的编制,但饷粮更高。以此类推,衙内军、山后军、银葫芦都、健卒营、义儿军、以及各州镇兵上报的军员竟为四万人,完全达到了战前扩军时出征及留守的总兵力数额,饷粮总计高达每月十一万贯、军粮三万六千石。按照年度来算,每年就需钱一百三十二万贯、军粮四十三万两千石。这相当于卢龙节度府下辖十三州三十五县全年财计收入的近两倍!
这其中还不包括几乎全军尽没的霸都骑。留守幽州的霸都骑虞候赵霸上报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重建计划,他要将霸都骑恢复到八千人的水准。在计划中,他请求拨付募兵费用两万贯、购马费用二十万贯、军甲器具五万贯,此外,还有每月的军饷三万贯、军粮五千石、马料一万五千石!
各军去哪里征募这么多青壮姑且不提,单只军费一项上节度府就不堪重负,因此整军一事遂提上rì程。按照周知裕打探来的消息,这次整军的重点是保证衙内军和新立的义儿军,其余各处营头尽在裁撤范围内。如各州镇军,均减七成,银葫芦都减至两千人,山后军转为山北各关口镇兵,待遇减半,霸都骑保留一千骑编制,至于健卒营,则在撤销之列。
此次整军后,合中军及各州外镇兵,卢龙军全军编制两万两千人,每年粮饷支出占节度府全年财计收入的九成。这还是大帅最终发了话才作的定计,否则新任判官刘知温还将进一步压缩到八成才罢休。
这项整军计划若是放在南征之前,是无论如何行不通的。在卢龙军传承百年的历史中,各军兵权牢牢的掌握在各营的大小军头手中,就连在本镇中军里,刘仁恭真正能够掌握的只有大帅衙内军。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节度府顺势在打压异己、树立威权,如果节度府在平时下达如此“乱命”,恐怕刘仁恭早就被各军军头掀翻了。只是,此际正当南征大败之后,卢龙军中尚有可战之力的唯有还剩一半的衙内军和新成立的义儿军,在各军实力极大削弱的情况下整军,可谓恰到好处。
周知裕在主帐召开了健卒营军官扩大会议,凡是有阶级的军官,只要在营的全体参与。参会军官共计二十一人,除周知裕本人外,包括一个指挥、一个虞候、三个都头、两个队正、十三个伙长。李诚中作为陪戎副尉、伙长,也参与了会议。
按照周知裕的说法,健卒营将并入大帅衙内军,所有军官保留本衔后降半级使用。换句话说,待遇保留,降级任职。比如李诚中,陪戎副尉、从九品下的待遇不变,月饷两贯,但到了衙内军后,只能出任伍长。周知裕本人则预计将担任衙内军左厢副指挥使。
对于健卒营的各级军官来说,降半级使用只是惨重打击之一,真正令人沮丧的,则是并入衙内军后,每个人的前途必将惨淡无光。衙内军中自然是衙内军的老军说了算,无论是周知裕也好,还是其他健卒营军官也罢,去了都只有憋屈的份,干得好没人提及,出了错没人关照,只能低着头自认晦气了。
中军帐中一片唉声叹气,大伙儿都是愁眉不展,相顾无语。
这些人中,最沮丧的就属周知裕了,本来已经成为了独挡一面的大将,手中握着dúlì营头,不仅在自家军营内一言九鼎,到了大帅面前也是说得上话的人物了。可如今却成了衙内军左厢副指挥使,头上压着左厢指挥使、衙内军都指挥使等上官,不仅在营内任事说了不算,今后恐怕连单独面见大帅的机会也少之又少。
可周知裕是健卒营的头,手下这些弟兄还是要由他来安抚的,当下强作笑颜,安慰着大伙儿,说是去了衙内军也不错,那里待遇好,每月军饷都比现在强,又是jīng锐,将来升迁的机会也不少。
这样的开解自然起不到效果,大伙儿仍然闷头生大气,没有回应周知裕的安抚,营帐内鸦雀无声。
第二十章整军(三)
过了片刻,周知裕叹了口气,正要示意众人散去,就听帐内一人忽然问道:“指挥使,这是定论还是……”
周知裕一看,是李诚中,便耐心的解释道:“基本上就是这么定了,节度府正在筹措相关头绪,估计十天半个月就要下达文书。”他对李诚中还是颇为内疚的,这个人立过大功,自己答应过的赏钱却没有办到,本来还打算好生提拔一番作为补偿,可如今却自身难保,也只好看将来到了衙内军有没有机会再行提拔罢。
李诚中听说还没定论,便小心的问道:“不知指挥使在边关有没有熟人?”这话问的有些不着调,看上去与今rì讨论的事情差得有个十万八千里,但周知裕却还是耐着xìng子道:“倒是有几个熟人,怎么?李陪戎想去边关效力?若是这般,某却可以为你引荐一二。”
却见李诚中笑了笑,便不再说话。周知裕也随之让众人散了。
军议散了之后,周知裕没有起身,和大伙儿说完了这一切,他觉得浑身的力气都似乎被抽空了一般,腿上连站起来的劲道也没有了。就这么在主帐中呆坐了片刻,忽见亲卫赵在礼掀帘而入,轻声道:“指挥使,李陪戎求见。”
周知裕双手在面颊上揉搓一番,好歹恢复些jīng神,示意将李诚中引入。
李诚中进来后,周知裕随手一指,让他坐下说话,然后道:“李陪戎,是否想赴边关?某与几个边关刺史、镇将也有些来往,可以为你修书引荐。北口和盐城等关隘的镇将都是某的同乡,去了也可照应一二,哦……平州张刺史也与某相熟,只是最近张刺史有书与某,言道那里如今契丹人不太安稳,你若是去了,却有些风险……”说着,就取过案上的纸笔,要给李诚中写荐书。
赵在礼一边研磨,周知裕一边叹了口气道:“周某手下只剩你们这些弟兄了,说实话,实在舍不得放你们离开,但周某无能,保不住营头,拖累了弟兄们……去了也好……不知李陪戎想去何处?”
听完周知裕的话,李诚中心下感动,忙道:“指挥使误会了,李某并非要离开,而是想打听些事,就是不知当不当讲。”
周知裕一愣:“但说无妨。”
李诚中想了想,问道:“李某最近去了几次幽州城,见到很多逃难的人家,指挥使刚才说平州那边契丹人不太安稳,是否是因为契丹人扰边?”
周知裕叹道:“张刺史来信,契丹人趁咱们南征之际,这些时rì里屡屡犯边,掳掠人口。百姓遭敌虏蹂躏,不得不内逃避祸,实是我辈武人之奇耻大辱啊!大帅也是十分忧虑的,只是我军新败,军力匮乏,大帅也无计可施。等将来整军之后,周某必请命于大帅之前,提兵战之,一雪前耻!”
李诚中点了点头,道:“只需指挥使一声令下,李某必紧紧跟随指挥使,冲锋陷阵,在所不辞!只是,边事紧急,咱们在幽州可以慢慢等下去,边关百姓恐怕却等不了。李某恨不能肋生双翅,立刻就赶到边关,与契丹人决死拼杀。”
周知裕呆了一呆,道:“可是如今整军在即……”
李诚中紧接着道:“若是咱们自愿降为地方镇兵呢?”
周知裕皱眉道:“若是降为镇兵,弟兄们的粮饷可就减少了很多,远不如在中军之时,弟兄们可能应允?……再则,节度府之所以整军,就是因为资费不足敷用,某恐怕就算如此,节度府也不会拨付钱粮的。”
李诚中道:“可以让弟兄们自愿选择,愿意去衙内军的,咱们绝不拦着就是。至于粮饷……可否让地方筹措?比如指挥使刚才说的平州,那边不是契丹人闹得厉害么?不知张刺史可愿承担?边关之事关系咱们整个卢龙镇后方的安危,事涉万千百姓黎庶的生计,李某身为卢龙军一员,愿追随指挥使抛头颅洒热血,与敌人奋力作战,保地方安宁,矢志不渝!”他也知道这种让地方供应军队粮饷的事情不是轻易就能达成的,各军将官只要向主帅提出这个要求,往往会遭主帅猜忌。因此他话里话外都透着在为整个卢龙镇和老百姓考虑的意思,就是在提醒周知裕无论如何要扣住大义名分。
能做到健卒五营指挥使、游击将军的高位,周知裕对此自然心里有数。所谓当局者迷,他之前一直身处卢龙军中军体系之内,从未想过出镇地方这条路子,此刻得李诚中点醒,当即就明白过来。他再也坐不住了,起身在帐内来回踱步,仔细权衡着其中的利弊。
作为在军中厮混了半生的将领,他当然明白出镇地方意味着什么,军饷待遇那是不用说了,例行要减半的,粮草和军甲器械的供应也自然再无优先之权。同时,远离幽州之后与节度府的联系必然会疏离许多,与大帅相见的机会也肯定极少,将来出头的机会也同样大大减少。另外,手下有多少弟兄肯随自己戍边?强迫的事情肯定行不通,在这个乱世中,作为一个不受军卒拥戴的主将,其后果是十分可悲的。
只是,尝过独领一军的周知裕再也不甘心回到那种时时刻刻听命于人的窘迫境地中了,以前身为骑将的时候还不觉得,等到自己单独组建健卒前营、并最终成为五营指挥使的那一刻,他忽然感到,能够说话算数的rì子实在太棒了。哪怕现在健卒营只剩寥寥数百人,他也想在这里呆下去,而不是回到衙内军去做一个看似地位很高、但说话没人响应的左厢副指挥使。
好吧,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