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新秩序(八宝)-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解里没有动那些肉脯和鱼,女人也没有动,肉脯和鱼被两个孩子狼吞虎咽的塞入嘴中,不多时便吃得一干二净。解里嚼一口面饼,喝一口粥,不时看看两个意犹未足的孩子和满脸欢喜的女人,心中舒畅无比,只觉这面饼和粥都香甜可口到了极点,实在是自己所吃过的最好的东西。
回到自家窑洞,解里睡了一个自打来到白狼山军寨后最舒服的觉,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每天在外面忙碌完之后,都会回到女人的窑洞,四个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各种好吃的美食。
清晨的木哨声将解里唤醒过来。快速穿上那身卢龙军的军服后,解里出了窑洞来到校场边上。很快,校场内按照各都各队各伙的编制,整齐的站满了士兵。随着一声声口令的发出,这些士兵开始快速报数:
“一……”
“二……”
“三……”
……
“报告,第一伙到齐!”
“报告,第二伙到齐!”
“报告,第三伙到齐!”
……
“报告,左队全员五十人,实到五十人,全数到齐!”
“报告,右队全员五十人,实到五十人,全数到齐!”
……
“报告,甲都全员一百人,实到一百人,全数到齐,请指挥使训示!”
“报告,乙都全员一百人,实到一百人,全数到齐,请指挥使训示!”
“报告,丙都全员一百人,实到八十人,未到二十人为执勤人员,请指挥使训示!”
……
李诚中站在检阅台上点了点头,大声道:“全体都有——稍息!”他冲校场边的解里招了招手,解里忙跑了过去,李诚中又让他上台,解里有些不好意思,涨红着脸上了检阅台,站在李诚中身边。
“从今天起,我为你们请来一位箭术和骑术教官,就是我身旁这位契丹勇士,他的名字叫解里,他将重点教导你们箭术和骑术科目。我强调三点,第一,尊重你们的教官,执下级礼;第二,认真遵照教官的要求进行训练,不得阴奉阳违;第三,教官有权力在训练中对偷奸耍滑或训练后进之辈进行惩罚。以上,如有违反者,军法从事!现在,向教官行军礼!”
随着李诚中的一声令下,检阅台下三百多名前营士兵右手齐刷刷握拳横在胸前,眼神注视解里。
解里从来没见过这种阵仗,脸上顿时火辣辣的如同烈日灼烤一般,犹豫片刻,抬起手握拳横在胸前,向台下数百人回了一个同样的军礼。
第六十五章己未之冬(十六)
李诚中想要制定一部军法,从规章制度上规范前营士兵的行为举止和作战奖惩,但这个时代已经有了通行的军法,即十七禁五十四斩,目前卢龙军实行的就是十七禁五十四斩。擅自更定军法是一种大罪,所以李诚中是不能碰这条红线的。思来想去,他决定制定一部前营士兵通行条令,刻意规避开“军法”这一概念,以偷梁换柱的方式在军中实行新的军法。
之所以不愿沿用十七禁五十四斩,是因为李诚中认为这种军法完全不合实际。这部军法包括悖军、慢军、懈军、构军、轻军、欺军、淫军、谤军、奸军、盗军、探军、背军、狠军、乱军、诈军、弊军、误军等十七条禁律,并对禁律所包含的闻鼓不进、呼名不应、夜传刁斗、多出怨言、扬声笑语、旗帜凋弊、谣言诡语等五十四种行为执行“犯者斩之”的处罚行为。
李诚中在冯道的协助下仔细研究了一番这部军法律令,觉得实在是难以执行下去。
首先,军法中所规定的事项混淆不清,有些十分笼统、有些又十分详细,有的过于慨括,有的又失于末节,遗失错漏之处甚多,无法有效的对士兵行为进行完整的约束。
其次,军法规定的很多事项都描述模糊,不利于具体操作,换言之,实施的弹性太大,最后的结果就是士兵的行为是否违反了军法,是很难判定的。同样的行为,既可以理解为犯了禁律,又可以理解为正常举止,完全由主将说了算。
最关键的是,这部军法通篇只有一个惩处方式,就是“斩”!如果按照这部军法来严格执行,那估计过不了多久,前营所有士兵都会被“斩”个精光。
所以,虽然卢龙军一直宣称以这部军法为准绳,但真正执行的军伍几乎没有。各部其实是自行其是的,对于士兵的惩罚,完全由上官依照需要来判定。
自天宝以来,因为土地的大量兼并,导致无数农民丢失了自家的田地,府兵制也丧失了继续存在的基础,唐军由府兵制转为了募兵制。这种募兵制并非中央朝廷来组织实施,而是由各地藩镇自行募兵,因此,手中军力的多少,也就决定了藩镇将帅实力的高低。对于自家手下的士兵,将帅们纷纷采取厚络之策,不仅从物质和官衔上予以极优的待遇,而且在士兵触犯军法时,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也导致十七禁五十四斩的近乎废弛。
就最近的例子而言,当日卢龙军南征魏博,大军攻破贝州后屠城,这种行为直接触犯了军法。在十七禁五十四斩中对此有明文规定:“所到之处,凌虐其民,逼淫妇女,此谓奸军,犯者斩之!”如果按此令行事,那么攻入贝州城的数千士卒便该全体斩首,这是绝对不可能执行的。因此当时刘仁恭也仅仅是发了一通火,最后该怎么奖赏照样怎么奖赏。他要是真按军法执行,那么他的节度使之位也早就被部下顶翻了。
李诚中想要的军法是那种可以实际操作,并且容易判定的军法。军法中应当明确规定出属于违反禁令的具体行为,并且由此细化出具体的处罚办法,尽可能避免人为的主观判定。这部军法还要人性化,依照违法的程度来给予轻重不等的惩罚措施,避免因量刑过重而造成军心哗变。最后,这部军法还要尽可能完整,将士兵日常和战时所会遇到的问题尽量包容在里面,做到有法可依。…;
经过深思熟虑,结合后世对法律的认知,李诚中和冯道进行了多次彻夜长谈,最终决定制定一部士兵通行条令。通行条令要将后世的作训准则、军人内务条令、暂行军法条例等多种内容包含进去,以期尽量完整。
这部《士兵通行条令》是一套成体系的条令,包括《总则》、《士兵作训条令》、《士兵内务条令》、《暂行军纪条令》,尽量从方方面面把士兵生活、训练、作战中遇到的各种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一一明确是否当行,同时要逐一制定出相应的处罚办法。
《总则》是对士兵行为的原则性约束,在《士兵通行条令》中居于第一执行顺位,即所有发令都要遵照或者以不抵触《总则》为制定的基础,一旦出现抵触,便以《总则》为准。
《士兵作训条令》归纳士兵作战和训练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将之一一列举。《士兵内务条令》则关注士兵日常生活,对军容军仪、生活作风、上下级关系、与百姓关系等进行说明。这两部条令主要强调士兵应当做什么,并且如何去做,而《暂行军纪条令》则规定不应当做什么,一旦士兵做了不应当做的,会受到什么样的针对性处罚。实际上李诚中所谓的“军纪条令”就是军法条令,只是规避了“军法”这个字眼而已。
为了便于士兵理解,李诚中把《暂行军纪条令》的内容分为三类,即轻度违纪、中度违纪和严重违纪,并针对性的归纳出三种处罚方式。轻度违纪,即作训中未完成要求、生活上散漫无序,或者军容军仪不合规定等,处罚力度也较轻,通常为当众批评、警告、简单体罚等,其中又分别视情况分出三六九等。中度违纪,即执勤懈怠、军议迟到、破坏器物、作风不检、浪费奢靡、顶撞上官等等,处罚力度则加重,通常包括禁闭、军杖、扣饷、降职等。严重违纪,即作战不坚、违抗命令、妇女、残杀同僚、抢功冒名、偷窃和私吞财物等,实施的惩处也比较严厉,包括免除官职、开除军籍、斩首乃至牵连家族等。
这套《暂行军纪条令》非常细致,不厌其烦,生恐遗漏掉那些细枝末节。当时冯道建议,不必制定那么详细,应当容许军法官有一定的操作弹性,但他的建议直接被李诚中严词否决。按照李诚中的话来说,军法应当详细明确,减少操作弹性,尽量降低军法官因为个人好恶而随意执行的空间。
冯道问,那么多士兵、那么多琐事,军法能够一一列举齐备吗?总是会有疏漏之处的,到时候怎么办?李诚中回答,军法中没有规定的条款,一律不作惩处!宁可有漏网之鱼,不可有无辜之冤。李诚中还解释,之所以这部军法定名为《暂行军纪条令》,其中的“暂行”二字,就是为了留出开口,以待将来随时弥补。条令中的规定是可以添加的,但是人命却是无法挽回的,因此,定法之时必须慎之又慎。
冯道还对条令中的处罚方式提出异议,他认为处罚太轻了,并且这些处罚办法中竟然没有黥面、宫刑、断肢等威慑性强的律令,不利于军队养成森严的军纪。李诚中则认为,森严军纪的养成并不在于处罚的力度,而在于让士兵明确的知道,做了什么事情会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只要所承担的后果远高于所获得的利益,那么这种规定就会有效。同时,让士兵经常性的体会到军法无处不在的威严,比直接将违法士兵处死的展示性效果远远要强,在执行的时候也要容易得多。…;
两人为此争论半天,谁也无法说服谁,最后李诚中只能无奈的告诉冯道,如果动辄将违纪士兵处死或致残,那么他手下将无兵可用。这也是这个时代的通例,冯道听完后默然良久,便不再坚持。
除了《士兵通行条令》外,李诚中还打算拟定《军官通行条令》,对军官的行为也进行规范。只不过他现在就那么点兵,军官也不多,而且伙长这样的军官其实真要算起来并不是军官,这项条令的制定也就并不急迫。
在李诚中的规划中,伍长、伙长一级的军官应当算作后世的士官,这些人才是一支部队真正的精锐核心。一支部队能否招之能战、战之能胜,从战术角度来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部队中士官的素质。他有一个还不成熟的想法,他想将现在前营的所有士兵都作为后世的士官来培养,这些老兵可以不担任军职,甚至依然处于伙长、伍长等的指挥下,但要授予一定的秩别,如陪戎副尉、校尉等,给予相比新兵而言更好的待遇,并在平时对他们进行更好的训练,将来一旦扩充军队,便可迅速组建一支能战的大军。
光华二年十二月三日,《平州军前营士兵内务条令》开始在白狼山军寨推广。因为军寨中没有足够的纸张书绢,这部条令总共只抄录了六本,指挥使李诚中一本,甲都、乙都、丙都的姜苗、张兴重、周砍刀等三个都头各一本,王大郎和赵大共用一本,还有一本备存在冯道处。
条令以口传的方式进行学习,首先要求各都都头、各队队官和各伙伙长强制背诵。在冯道一句一句的解读和带领下,数十名伙长以上军官开始了痛苦的背书历程。五天之后,所有士兵在伙长的带领下开始重复这一过程。十天后,条令开始试行。在试行十天中,各伙、各队、各都将试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和反馈,然后李诚中召集队正以上军官研究了这些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条令进行了改进。
光化三年正月初一,《平州军前营士兵内务条令》正式实行。
光化三年二月初一,《平州军前营士兵作训条令》正式实行。
光华三年三月初一,《平州军前营士兵暂行军纪条令》正式实行。
同日,三大条令合并,《平州军前营士兵通行条令》完成,并在前营正式实行。
第六十六章己未之冬(十七)
白狼山的过冬军粮虽然能够支撑到开春,但肉脯和鱼的消耗却令库存量以很快的速度下降。为此,冯道在制定肉脯和鱼的兑换工分值时,比价相当高,令普通百姓难以承受,以保证前营士兵的供给。冯道也尽量组织百姓到玄水中凿冰网鱼,到山中搜捕野兽,只是补充的数量远远赶不上消耗的数量。尤其是白狼山降下大雪以后,越发难觅野兽的踪迹了。
对于其他军伍来说,缺乏肉类的供应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这年头有粮食吃便算不错了。但白狼山军寨缺肉的现实,却令李诚中很苦恼,因为他没有办法有效的实施练兵计划中的体能训练科目。体能的作用,在这个时代的军伍中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但李诚中却十分清楚体能对作战的重要性。他设想过依靠越野跑、负重跑、山路跑等多种训练,让前营士兵具备作战持久力。但一天到晚都靠粮食维持温饱的士兵,又哪里有营养和体力来进行这些训练呢?
李诚中起初开展过晨起山路越野跑步的训练,但仅仅坚持了三天就无法继续下去。晨跑过后,士兵们普遍感到头晕眼花,除了上午的训练无法进行外,下午的训练也效果很差。因此,李诚中只好停止这种训练,在营养没有跟上的情况下,进行体能训练纯粹是自我折磨。
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光化二年的年底。自殷商时起,古人便有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之后,这种活动带上了几分驱魔辟邪的意味,更加入了对度过冰天雪地的漫漫寒冬、迎来春暖花开的播种季节的企盼。因此,随着年三十的逐渐到来,白狼山军寨开始了元日准备。
这种准备是百姓自发兴起的,他们更加勤奋的劳动,抽出几乎所有余暇时间去挣取工分,加上之前积攒下来的工分,到仓库中兑换更多的食物和布匹。这也造成了仓库内粮食和肉脯的快速消耗。张老匠带领匠户们去后山砍伐了一些竹竿,又到洞壁和茅厕等处刮取土硝制成硝石,再添上一些碳粉,塞入中空的竹竿以制作爆竹。冯道也利用空暇绘制了一些门画、书写了许多桃符,只不过白狼山中没有桃树,只好以别的树种来代替,将一些大吉大利的词句写在砍伐而来的木片上,以充“桃符”。
百姓们兴高采烈的筹备也开始逐渐影响到了前营士兵,大伙儿一天天巴算着日子,甚至在训练时也有些心不在焉。李诚中干脆宣布,年三十放假一日,晚间在军寨校场举办篝火盛会,军民同乐。见到士兵们的热烈欢呼,李诚中头脑发热,干脆许愿,将假期延至大年初三,期间无论百姓士兵,一应食物由军寨派发,免收工分!
李诚中作了甩手掌柜,将篝火盛会的事宜推给冯道筹备,自家倒是省心,但冯道找过来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家这个许诺有多不靠谱。
“宣节好大的气量,连上年三十,共休沐四日!”冯道黑着脸道。
“大伙儿紧张了一个冬天,也是时候放松放松了,所谓劳逸结合嘛。”李诚中并不觉得自己哪里有错。
“篝火盛会需要耗靡多少粮食?多少肉脯和鱼?休沐四日,军寨里谁都不做事,无人网鱼、无人狩猎、无人入山采摘野菜,仓库中的粮食将比平日多消耗八、九成!而况怎样派发才好?以一人为例,平时挣取工分可换五、六分饱,过年派发至何种地步才算合适?只怕到时宣节一番好心,反遭百姓埋怨诟病!”冯道毫不拖泥带水,直接点出问题的关键。…;
“这个……”对于冯道的质问,李诚中无言以对,但他却并不想改变自己的决定,除了威信问题之外,他始终觉得,放假几天实在是应该的。只不过冯道所提的问题确确实实很现实,让李诚中也头痛不已。
“此次就如此罢,不过下次宣节还要慎重一些才是。”冯道也知道李诚中的这项命令一经宣布,是不可能收回来的,若是真个收回来,军寨中被鼓舞起来的心气不知将跌落到何种地步。因此,他也只能无奈的接受现实,只是希望通过自己这番话语,能让李诚中今后在做决定的时候,考虑得更周到一些。
李诚中嘴上硬项,但心里也知道冯道所言有理。其实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白狼山军寨粮食紧张,李诚中想了想,打算抽空再回平州一趟,看看能不能说动周知裕再举大兵押送一次军缁入山。不过他也明白这个想法很难实现,冰天雪地中让大军再次出关,实在是有些难为周知裕。
事机的改变来自于一次简单的野外训练。这是新任教官解里对斥候队的第五次训练,也是第一次野外全队拉练。再过两天,就是年三十,因此这也是光化二年前营斥候队的最后一次骑射训练。
按照解里的观念,骑射训练只有在野外进行实战才能真正练好,他在进行了几次山寨内的调教之后,便将目光放到了白狼山外的草原。所谓实战,也并非真个实战,而是准备在草原上进行一次围猎,围猎中需要避开契丹品部游骑的追踪,对草原上出来觅食的动物进行猎杀,并且学会在冰天雪地的草原上过夜。李诚中将这次训练称为“体验式”教学,并对斥候队再三申令,要求务必严格按照教官的教学来训练,尤其是队官王大郎,在训练中不得自行其是、顶撞教官。当然,他也不忘暗地里叮嘱王大郎,要提防教官解里偷偷潜逃。
斥候队是从后山的小道出山的,这条小路契丹人并不熟悉,他们的盯防重点是在正当面的山口处。但就算如此,解里一路上仍然小心翼翼的仔细查看着周遭的一切。他用略显生硬的汉话告诉大伙儿怎么节省马力,行进多久需要下马歇息,催动马匹快速奔行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他亲自示范并挨个教导斥候们,怎样从地上遗落的马粪来判断敌人的探巡距离,怎样根据马蹄印迹的多寡和深浅来推测敌人的数量和装备,他还指点大伙儿怎么趴在草地上倾听远方的动静……
到了夜晚的时候,他指导大伙儿将马匹围成一圈,尽量将燃起的篝火亮光遮蔽到最低,他告诉大伙儿怎样让马匹趴伏下来,让人和马相互依靠体热来度过寒夜……
解里并没有像李诚中所言那样,“很可能偷偷潜逃”,这个契丹人有着草原汉子的一大特点——重信守诺。他既然答应留下来训练前营士兵,便将这一允诺看得比山还重,在整个野外训练过程中都表现得兢兢业业,完全没有考虑过逃走的事情。因此,王大郎的小心盯防也成了无用功,便也认认真真指挥斥候队完成着解里的一个个训练要求。双方在训练过程中完全没有任何冲突和争执,一应过程都非常顺遂。
真正的争执不在训练上,而在第二天的午时。
事情是这样的:解里发现了狼的踪迹,通过对爪印的观察,这个狼群的数量大约有七到八只,从狼粪上判断,狼群处于饥饿状态,应当是出来觅食的。于是斥候队在解里的带领下追踪这群野狼。…;
狼群向东北方向而去,斥候队最终没有追上狼群,但却顺着狼群的踪迹发现了一个契丹人的营地。营地不大,几十顶大皮帐散落在方圆数里的草场上,还可以看到一些被契丹人俘获的汉人奴隶正在远处割草。每一顶大帐旁都有简陋的树枝搭建的栅栏,每一个栅栏中都圈养着大群的牛羊和马匹。
伏在远处的斥候队当即就眼红了,王大郎便想带人冲上去。他的命令被解里强行制止,于是两人起了争执。这场争执在解里一句硬邦邦的“现在是训练期间,一切训练要求和行止都要听我的”而最终结束,争论的结果就是王大郎服从了解里的命令,斥候队返回白狼山。
解里在明面上的撤军理由是“敌情不明”,按照他的解释,这里是一处品部饲养牲畜的过冬营地,以常理来说,应当有许多契丹武士守卫,谁也不知道帐篷里到底有多少契丹武士,以二十个训练不足的斥候冲击营地,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其实在暗地里,无论任何理由,解里都真的不希望攻打这座营地。虽然他如今成为了白狼山汉人军队的教官,但只是在训练中教导汉人士兵,至少不用去考虑和自己族人挥戈相向这一问题。而要在战场上帮助汉人来**裸的对付契丹人,他在内心里实在过不去那道坎。
一路返回,解里和王大郎都没有相互再说一句话。解里是心中有愧,不敢面对王大郎;王大郎是心中不服,越看解里越发生气,他决定回到白狼山后立刻向李诚中禀告整个事情的经过,他还要恶狠狠的加上一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第六十七章己未之冬(十八)
李诚中在窑洞中倾听着王大郎对解里的控诉,解里没有出现,他一回来便猫到了自家的小窑洞中没有露面,只剩王大郎在这里气冲冲的怒斥着解里。
李诚中对王大郎的指控并没太上心,他关注的重点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解里教官的教导是否尽心?有没有逃跑的心思?”对这个问题,王大郎思索片刻,老老实实的回答:“教官很用心,教导了很多东西,弟兄们收获很大。一路上故意留了些机会给教官,也没见他动心思逃跑。”
第二个方面是:“那处过冬营地有多少契丹人看守?周围有没有其他契丹人支应?离白狼山有多远?”王大郎的回答是:“看不出有多少契丹人守卫,但发现许多汉人在营地外劳作。周围至少十里范围也没发现其他契丹人的营地,这座营地离白狼山后山山口不算太远;骑马约摸一个多时辰,徒步则需半日。”
李诚中听完以后在窑洞内来回踱着,认真思考了一会儿。整个冬天,李诚中所部都没有迈出白狼山一步,因此,他判断这应该不是契丹人的诱饵。契丹人的游骑哨探范围集中在南面的白狼山口,对于后山向北的小路并不知情,再加上李诚中所部的龟缩防守战略,因此,契丹人过于大意,对过冬营地守卫松懈的可能性反而很大,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出击机会。至于那些营地中被王大郎描述为“成群”、“数不清”的牛羊,李诚中同样眼红,而且红得比王大郎还厉害!
“集合全营,准备出击!”李诚中狠了狠心,咬牙发布了命令。
王大郎精神一振,随即又问:“那解里……”
李诚中道:“慢慢来吧,易地而处,咱们也同样如此,说不上什么错。”
……
解里回到自家窑洞里,躺在干草堆上睁着双眼发呆。他给王大郎的解释看似冠冕堂皇,但实际上不经推敲,连他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因此,他越想越觉得李诚中不会放过自己的“背叛”行为,很可能会将自己解职。自己重头去做那些体力活倒也没关系,大不了少吃一些,可是,女人和孩子怎么办?
而且,自己真的是“背叛”吗?到底什么才是“背叛”呢?
解里记得冯司士的课堂上专门讲过,做人必须“仁义礼智信”,仁者,要亲要爱,要关心他人、心怀苍生百姓。解里自从学到这个字眼的时候,就在白狼山中按照这个字眼的意思来做,他在劳动中帮助别人,在生活中关心那些弱者,尤其是女人和她的两个孩子……想到那个女人,解里脸上微微有些发烫。
义者,要处事公正、做事合理,尽好自己应尽的责任。在这一点上,解里也觉得自己没有哪方面有所错失。他在劳动中从来不留力气,做了多少事情便拿多少工分,有多少工分,就换多少粮食。在教导士兵训练中,也从不偷懒、从不马虎,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完全对得起自己挣得的那些工分。
礼和智姑且不论,这两个字的意思太复杂,解里还在琢磨和学习,但“信”字,如何才算信呢?按照他和李诚中的约定,他既然承诺了要训练好这些士兵,就一定会完成这个承诺,他也是这么做的。这次赴山外拉练,他有很多次机会逃跑,但一想到自己的承诺,解里就打消了逃跑的念头。他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做一个严守信义的君子。…;
在今天之前,解里一直认为自己做得不错,可是现在一切都变了,不让斥候队进攻族人的营地,算不算违背了冯司士所教导的做人道理呢?
白狼山的窘迫情况解里是知道的,看到营地里那些牛羊的时候,解里也同样眼红。如果能把那些牛羊带回山里,百姓们就不用为吃穿而发愁了,那个女人和她的两个孩子就能过上很好的日子。解里觉得作为一个手上沾过汉人鲜血的契丹人,能够得到汉人百姓的理解,能够得到那个女人的认同,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他为此相当惶恐,每次听到两个孩子欢快的喊他“解里大叔”,他在感动之余,都会由衷的不安和内疚。
想到那些对自己和颜悦色的百姓,想到那些对自己尊重而听令的士兵,解里深深叹了口气。
可是……自己能向自己的族人挥刀么?
解里脑子乱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想了一会儿,他决定去寻冯司士,冯司士是有大学问的人,懂得很多东西。解里自从听了冯司士的课后,觉得自己的天也开了、地也广了,见识不知道比以前多了多少。在这个心情苦闷,找不到方向的时刻,他要向冯司士寻求一个合理的解答。
解里出了自家窑洞,却听见一阵急促的木哨声,就见士兵们纷纷从窑洞中闪出来,很快便在校场内集结成整齐的队形,人人手持利刃,全副装备。解里心头一紧,也顾不上去寻冯司士,赶到校场边,找到了李诚中。
“大人,这是要……”解里硬着头皮问,其实他已经有所预料了。“大人”这个称呼在中原地区是“父亲”的意思,但在草原上,却是对有权有势的贵人们的称呼,解里自从担任前营箭术和骑术教官以后,便一直按照草原的习惯来称呼李诚中。
“去打草谷。”李诚中也不避讳,微笑着向解里解释。
“打草谷”是什么意思,解里太清楚不过了,这一直就是契丹各部对外掠夺的说法,听李诚中用这个词来回答自己,解里不由一阵尴尬。尴尬之后,又是一阵沉默。沉默了片刻,解里喃喃道:“大人,我今天没有命令斥候队攻击品部的营地……”
李诚中道:“没事。你不用太过在意,毕竟你是契丹人,能够帮助我训练士兵抵抗外侮,已经很不错了。再让你向自己的同族挥刀,确实难为你。你也不要有什么惶恐和不安,契丹人今后再来攻打我们,杀我们的人,抢我们的财货,掳掠我们的女人……我也特许你不用参加作战。你也不用担心我会处罚你,今后一如既往的给我训练士兵,该拿的工分,我绝对不会克扣的。”
这番话语气平淡,却说得解里脸上一阵火辣,他有些无地自容,却又松了口气,讪讪的没有接口。略微犹豫,他壮着胆子问:“大人领兵前往……是否可以少些……杀戮?”问完以后,他自己都觉得惭愧,低下头来不敢看李诚中。
李诚中一笑,道:“我答应你,只要放下兵刃者,不杀!”
没想到这位以前心目中的“狼魔”如今却对自己这般宽容,竟然答允了这么无礼苛刻的请求,解里顿时一呆,有些不敢置信。
只听李诚中又道:“就怕他们听不懂我的话,拼死反抗……还有,若是攻击之前惊动了营地的警戒和哨探,到时候就难说了。也不知道你这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