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奸雄天下-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扫清天下者,将来都会论功行赏。”

墨影娘眉头又拧紧了几分,似乎想要和陈德兴继续讲条件。外间却传来欢呼的声音:“援兵来了,俺们的援兵来了!”

陈德兴站起身,笑吟吟冲着墨影娘一点头:“宋失其鹿的时候就要到了,你们明教若想随某共取,就跟着来吧。若想自取,待吾走后自便就是。现在吾要去朝天门和官家讲道理了,只能少陪了。待吾讲好了道理,来听你们明教的答复!”

说完了话,陈德兴冲着墨影娘拱了下手,便大步向外走去。

……

2700人的大军,还有大约2000人的民夫(都是临漕镇上的壮丁),拖着6门青铜大炮,拉着几百辆装满米粮、盔甲和武器的牛车,浩浩荡荡的走在通往临安余杭门的官道之上。

占领临漕镇没有花费什么时间,征发壮丁也非常顺利——霹雳水军先是捕捉了几十个临漕镇上的“名流”,都是殿前左军的军官,用他们当人质驱使镇上的壮丁干活。不过搬运粮食、物资倒是稍微花费了一些时间。

不过随后的行军颇为顺利,当天下午快到黄昏的时候,他们已经浩浩荡荡开到了余杭门。此时,原本热闹拥挤的官道上早就空无一人。两边所有的店铺都上了门板,有些铺子还有被焚烧和打劫过的痕迹。今日这场变乱已经让临安城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无政府状态,自然有不少宵小趁火打劫。

但是随着霹雳水军大队人马开到,无论是打劫的还是被劫的,一下子都没有了踪影。只有一些紧闭了门户的老板伙计,从门板缝隙中惴惴不安的打量着外面开过的军队。

太平的日子莫非就要一去不返了么?武夫横行的日子就要来临了么?25年的蒙宋大战还没有完全结束,大宋的内乱又已然开始!

这天下还有太平的日子吗?这300年来一直都窝窝囊囊的大宋,难道真到了气数已尽的时候了吗?

“余杭门在我们手中!”

官道上突然有人吼了起来,接着就是高亢的欢呼:“万岁!万岁!”

披甲的霹雳水军将士人人欢呼!他们已经看到余杭门上的陈字将旗了。这意味着余杭门已经被霹雳水军控制,通往大宋首善之都的大门已经在霹雳水军手中了。

“弟兄们,跟某家喊:杀鞑子,杀汉奸,清君侧!”

骑着一匹高头大马的陆虎也兴奋的大吼起来。全天下最富庶的城市,已经敞开了大门!

……

在朝天门内的礼部礼宾院。此刻也与城中其他大宅一样,都是重门深锁。大门里面还层层叠叠的堆上了各种家具,连睡觉的大床都用来堵门了。

蒙古使团的护卫随员,全都找来了家伙——自然不是刀弓长矛,而是看上去好像是椅子腿的棍棒,或是别的什么家具木器部件。总之,人人手中都有个什么东西,就等陈德兴的人冲进来好最后一搏了。

他们这些使团成员本来是带着武器和甲胄的,但是进入皇城之前都交给大宋方面保管了。现在只能手无寸铁的准备去和武装到牙齿的霹雳水军搏斗了。

这些蒙古人或是北地汉奸,一个个自然都是面如土色。他们如何不知道霹雳水军的锐利?本来以为南朝的武将都是岳飞这样,被朝庭和文官们随意整治的,谁知道居然出了陈德兴这种异数!不过话说回来,这个家伙什么时候不是异数来着?

真金王子倒还算震惊,站在礼宾院内的楼阁之上,呆呆的看着黄昏下仍然在燃烧的城市。听着如怒涛一般的呼喊声音从远方传来。

先是明王降世,扫荡群魔,光明世界,永享极乐!

然后却渐渐的成了杀鞑子,杀汉奸,清君侧!

“这些魔教徒喊得话儿怎么变了?”真金忽然问道。

站在他身旁的郝经叹了口气:“看来他们已经投靠陈德兴了!”

第263章真金成功了?

听了郝经的话,真金顿时就吓得出了一身冷汗,颤抖着道:“若是魔教投了陈德兴,他岂不是立时就有了十万之众?这临安皇城还能守住吗?”

郝经定定的看了真金一眼,勉强露出些笑容:“……殿下勿忧,魔教终归是乌合之众,便是投了陈德兴,没有几个月的训练也难以成军。便是驱来蚁附攻城,也起不了什么用……这样的事情,俺们大蒙古不知做了多少,攻临安皇城这样的坚城,靠人堆是不行的。”

“没错,靠人堆是不行的。”真金吐了口气,他是文武双全的。由北地儒生教他儒家的道理,由蒙古国最能征善战的勇士教他如何攻城略地。自然知道临安城池有多坚固。

攻打这样的城池,没有专门打造的器械,没有数倍于守军的兵力,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是根本不可能得手的!

郝经冷冷一笑:“其实如今的局面也不算坏……殿下虽然没有能娶到南蛮的升国公主,但毕竟逼反了南蛮头号大将陈德兴。看来南蛮官家一时也没有办法收拾掉陈德兴这个祸害,这南蛮国内有的好乱了!搞不好就和南北朝时候的侯景之乱一样……经此一乱,这南蛮再无力同我大蒙古对垒,天下必然要归于一统!而且南蛮之乱是因为殿下而起,殿下便是大蒙古一统四海的头号功臣,将来就是大汗的继承人啊!”

真金听得为之一震,讷讷道:“若真是如此,吾当在北地开科取士,和士大夫共治中原!”

郝经摇摇头:“不是北地,而是全天下……只要大蒙古能行汉法,开科举,天下士子便会归心,若得士子归心,陈德兴之流又何足挂齿?”

真金有些想不明白:“陈德兴拥有强兵,怎么会不如士大夫?”

郝经哼了一声:“这南朝终究是士大夫的天下,陈德兴虽有勇谋,但终究是匹夫,所倚仗着不过两三万精锐。他如今的行事蛮横,已经是南朝士大夫的眼中之钉,所以凭他的这点军队,要战无不胜容易,要真正掌控江南就是在做梦……”说着话,他忽然冷冷笑了几声,“吾倒要瞧瞧,这陈德兴最后是如何事败身死的!”

真金听得目瞪口呆,讷讷道:“真会这等事体?”

郝经重重点头,他虽是北士,但对南朝的局势倒是看得很明白。南朝是和士大夫共天下的,士大夫便是一国的基础。中国自汉以来,实行的就是官府不下乡的体制——国家太大,人口太多,事情太过复杂,高高在上的天子和朝臣们能管多少?若是官府只到县,皇帝和宰执只要盯住几万个官儿就可以了,若是下了乡……官员的数量顿时就增加数十倍!如何发得出俸禄?又如何监督这些乡官不胡作非为?

这都是无解之难题。因此历朝历代,都采取了底层自治和上层集权相结合的办法。上层集权便是郡县制,郡县官员都由朝庭委派,是天子之臣,代天牧民。但是有数的官员也不可能去直接治理无数的民众——譬如大宋朝的官儿不过四五万,扣除没有牧民之责的武将,文官顶天两万多,用两万多官儿去治理近一亿人民根本是不可能的。

而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就是底层的“自治”。在官之下,便有了胥吏和士绅这两类人物。所谓官无封建,吏有世袭——胥吏之中的有力人物通常能量极大,都是由地方上的奢遮人物世代承袭的。朝廷派下来的官都是有任期的,几年就要走人,而这些实际管理民众多吏却可以代代承袭,很容易在地方上养成势力成为豪强。

所以这大宋的官儿与其说在地方上治民,还不如说是在治吏。不过单靠几个从外面派来的官是没有办法对付在地方上发展了不知道多少年的胥吏的,好在地方上面除了胥吏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庞大的阶层——士绅,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士大夫和乡绅的结合体。这不是一个两个人,而是一个个出过官员的庞大家族。由于家族当中有人做官,因此可以得到权力的庇护,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可以和胥吏分庭抗礼的地方势力。而朝庭派下来的官员,便是利用这两种存在一定利益冲突的地方势力管理地方基层的。

大宋朝300年来的“养士”国策,特别是南渡以后,朝庭对江南科举豪门的重视,已经让江南五路成为了士大夫的天下。大宋朝廷也是在这些江南士大夫的支持下得以存在至今的。南渡以后的大宋,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这些江南士大夫的政权。无论是朝中的高官,地方的胥吏,还是土生土长的豪族,都已经成为一体,共同把持着临安朝廷,再用临安朝廷号令天下。

陈德兴如今的作为,便是摧毁了这个江南士大夫政权号令天下,压服武臣的基础。而他武臣叛将的身份又很难得到江南士大夫的拥护,他的军政集团又不够庞大,而且军事强政治弱,根本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即便在江南大开杀戒,彻底镇压了士大夫阶级,他也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有效的统治,结果只会使江南陷入彻底的混乱!

如果他想要和一帮子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尤其善于操弄人心的豪门士大夫共治江南的话,那就等着被这些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给阴死吧!

相反蒙古人作为外来征服者,本身就拥有自己的军政集团,有丰富的统治经验,还有北地汉侯和文士的协助,即便在江南杀个人头滚滚也有办法用自己的集团实行统治。因此比陈德兴更容易征服江南士大夫集团……

……

与郝经的期望相反,陈德兴此刻,并没有想拿下江南,也没有什么挟天子令诸侯的想法。他只是想在这辉煌富丽的临安城刮上一笔油水,然后大摇大摆去海东、辽东还有海南——当然不是后世的海南省,而是大海之南——开创属于自己的基业。等到自己的军政集团壮大到一定程度,再回来夺取江南便是了。

而且在这之前,陈德兴只打算剪一下江南的羊毛,没有想过要把肥羊整个儿给宰了。因为陈家军在海东(大海之东直到大西洋)、辽东和南番(大海之南直到南极洲)的发展,还需要发达的南宋经贸体系输血呢。要是把临安的工商业一锅烩了,可就是杀鸡取卵了。

所以他的3000大军开进临安城的头两件事,不是去打朝天门,而是组织扑火,同时实行宵禁。还在临安太学——也就是原来的岳飞府邸中,建立了一个临时的镇抚衙门。还派出骑兵打着火把在临安城四下巡逻,同时命令临安各坊各里的里长、保长们立即组织壮丁去协助扑灭还在燃烧的大火。

至于临安城西还有涌金门外的那些高门大户,此刻都是重门深锁。安静得仿佛死宅一般。陈德兴也不没麾下士卒去斩杀他们,横竖这些人也不会跟随陈德兴,眼下也没有反抗陈家军的武力,暂且扔在一边儿就是了。

倒是临安城北的几个官营工坊,都被陈家军占领,坊内的工匠,全都大半夜的被唤了起来,凡是年轻力壮,也没有什么家室拖累的年轻工匠,无论是老师傅还是学徒,都被集中起来,准备掳去海东。工坊里面的器械、原料,有价值的也全都搬出来打包。

临安城外新成立的群牧司牧场,也派人过去占领,那里面存着真金带来的5000匹良马,还有些从各军镇抽调来的马夫。自然是陈德兴打劫的对象。根据陈家军参谋处的计划,需要在这些马匹中选出身强体壮的公马、母马约2000匹,带去济州岛的牧场,作为陈家军骑兵的基础。其余的马匹则视情况当作战马或驮马。

御街上大小商户,也都有陈家军的大义教官带着大兵挨家挨户的敲门!当然是去索要财物的,不过要的也不多。根据门面大小,索要100贯到1000贯铜或是相关的货物。对那些能在御街上开买卖的商人,这点钱真不算什么!但是积少成多下来,上百万贯总是能索要到的。

临安城内的庙宇、道观也有安排了人手去要钱要物——陈德兴、任道士还有黄百万他们都是知道行情的,在大宋这里,除了高官、豪商就是寺庙有钱了。大一点的寺庙其实是都金融机构,手里有的是铜,专营放债生息,御街上一多半的豪商,都会向临安的寺庙借钱周转。而且哪家寺庙道观有钱,如何瞒得住任道兴、任宜江还有刘阳三人?

不过陈德兴也没有打算一下子把这些寺庙、道观给掏空了——整出一场南宋金融危机并不是陈德兴想要的结果。所以索要的钱财数量都在分寸上,也就是占到寺庙、道观财富的百分之一,不过累积起来倒也不下一百万贯了。

第264章士道精神

临安城,太学。

太学的衙署之内,一众披挂整齐的军将,正在陈大将主的临时节堂之外,人人都是喜气洋洋。

他们都是来向陈德兴汇报“战果”的。

当然不是杀了多少人,而是征发到了多少财货,掠到了多少工匠,或者就是从临安城内各处的武库中搬来了多少武器盔甲。

这次的临安兵变是有预谋、有计划的。而且眼下的陈家军军纪森严,部队虽然开进了临安城,但是军将兵士的思想并没有发生什么转变——谁都不认为革命已经成功,可以松口气好好享受了。在之前的路上,陈家军的大义教官已经反复做了思想动员,下面的士兵都知道他们是要去海东高丽发展的。

现在不过是在临安跟官家讨个说法,顺便刮些油水——刮到的油水也不是陈将主私人的,而是大家的,等到了海东、辽东,就得靠这些财富开创基业了。

道理都讲清楚了,又有大义教官和各队军官互相监督着,这个搜刮钱物的过程总算没有乱起来。光是这样的秩序井然,已经让陈家军显得与众不同了。要是换成别家的军将,不狠狠劫掠一番怎么对得起这场都门做乱?

“征发”来的财物、工匠,都陆陆续续运到了太学里面堆放。岳飞的这座故宅,占地面积是很大的,国子监、太学、武学还有律学,都集中在此。不过学生、老师还有国子监的官员都跑没影儿了——国子监离涌金门很近,估计都逃到西湖周围去躲藏了。

于是空出来的房舍正好用来堆放财物,安置工匠。同时国子监下属各学的书籍,特别是有关军事、医学、法律等方面的书籍,都是陈家军掠夺的目标。另外,还有几套刊印书籍的工具,也都被掠了来,打包装好了。

这些事情,还安排了专人负责。黄智深是商家出身,做帐打算盘是自小就学会的本事,掠来的财物都由他还有一个被陈家军士卒从家里面捉来的屈华杰共同掌管,两人带着几个会做帐的参谋,拿着账本毛笔,将所有的财物一一登记造册,还要分门别类包装好了,再打上封条,安排专人看守。

匠人则有任道士负责,也带了几个参谋,在那里给一群哭哭啼啼的匠人们登记——临安的匠人们虽然不怎么富裕,但是生活还算太平安逸,在这乱世当中算是不错的,谁肯飘洋过海去什么高丽国开创基业?这基业开创出来也和他们没有关系,还不都是陈将主的?

可是再怎么哭闹哀求也无人理睬。顶盔贯甲的陈家武士就在周围看守,还凶巴巴的宣布了军法——谁敢逃走,便要格杀勿论!所以也只能老老实实把自己会什么手艺报告给了任道士,然后任凭任道士把他们分组编伍。

另外,从昨天白天开始烧起来的大火,到了今天凌晨终于被扑灭了。有七八条街道,上千所房屋被焚,无家可归者多达数万。陈德兴也专门派人去安抚,给了些米面布匹,还从中招募了一千几百个没家没业的苦汉子跟着一起去开拓海东。

与此同时,城外的明教徒也在整顿约束当中。陈德兴派了部队控制住了临安城东墙的大部分城门(除了被王坚控制的东便门),继续阻止明教徒入城。还给愿意跟随的明教徒开出了条件——将会在高丽的土地上给普通教众分配土地,任他们安居乐业。教中高层则会委任官职,最大可以安排到刺史!若不愿跟随,陈德兴也不打算勉强,还愿意发给钱粮遣散——实际上,陈德兴并不希望追随他的明教徒众太多。有个上万家还好消化,多了可就难保要喧宾夺主了。

当然,在这一番整顿的过程之中,人还是死了一些的。倒不是还有抵抗的三衙大兵——还终于赵官家的三衙兵全龟缩到了朝天门以南,把大半个临安都交给陈德兴了——被杀的,都是趁乱打劫的,都给巡逻的霹雳水军军将逮了起来,就在御街之上砍了脑袋。

一番镇压之后,繁盛热闹的临安城终于安静了下来。大街小巷上几无行人,只有陈家军的巡逻队偶尔经过。只是在一扇扇紧闭的门窗之后,不知道有多少双不安的眼睛在注视打量着占领了大半个临安的陈家军。

一番整顿,已经让临安的百姓们见识到了陈德兴的手腕。这霹雳水军,果然是令行禁止的精锐!现在就不知道这位陈大将主,到底想要做什么了?

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黄袍加身?

……

“老夫江汉赵复,见过陈将主。”

一个六十来岁,身穿一袭月白儒服的老者来到了临安太学,到了已经顶盔贯甲穿戴完毕,正准备再次出战的陈大将主跟前,便是躬身一礼。

陈德兴看着眼前的儒者,大宋是重文轻武,而他陈德兴的事业却是重武轻文。麾下能战的武夫车载斗量,可是能算得上是文士者,只有黄智深、任宜江、孔玉、屈华杰等区区数人。而且这四个人也不算是纯正的儒者,黄智深和屈华杰是商人,任宜江是道士,孔玉虽称秀才,但快两年接触下来,陈德兴发现这个秀才的学问有限,就是个村秀才罢了。

虽然陈德兴不大看得上宋儒治国打仗的本事——要是他们真有本事,也不至于让草原上的蛮子亡了国!实际上,即便是南宋末年,大宋的人口和生产,还是远远超过大蒙古国的。而且后世文明人吊打蛮子的火药武器已经接近成熟,火药早在唐朝已经出现,管状火器在北宋时已经有了。至于铸造青铜大炮的技术,在先秦时代就蛮成熟了。可惜这些已经出现,或是非常成熟的军事技术,就是没有办法在一场决定民族危亡的长期战争中转化为战斗力。这完全违背了战争是科学技术催化剂的普遍原理。

这只能说明,治理国家的士大夫们,并没有把心思花在打仗上面,如果换成战国时期那帮一门心思富国强兵的家伙,南渡这一百多年,早就该发展出青铜大炮滑膛枪了……

不过士大夫治国的手艺虽然不咋地,但是人家控制大宋一国是实实在在的!其中必有道理,陈德兴隐约觉得,不把这道理弄明白了,他就很难取宋而代之。而且,即便是取代了大宋逐退了蒙古,自己所建立的王朝很有可能就是又一个大明朝!

所以陈德兴虽然看不大上儒生士大夫,但却必须要用大儒,用一个真正了解儒家各种学说,知道儒家道理为什么会在诸子百家之中脱颖而出的大儒!

这赵复,便是大儒!还是名震南北的鸿儒!

“不知江汉先生驾到,有失远迎。”陈德兴站起身,客气的拱了拱手。“不知先生前来,有何指教?”

“指教不敢,只是有些不明之处想要请教将主。”赵复惨白的面孔上露出几分笑容,然后撩起衣袍席地而坐。和一个反了大宋官家的贼子如此对面而坐,被掠到北地之前的赵复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但是如今,南朝还是他的家国,赵昀却不是他的君父了。

流落北地十几年,赵复已经看得分明,大宋气数已尽,决计不是蒙古,不是忽必烈汗的对手!想要保住汉家江山,只能有待英雄出世,重头收拾山河了。

“将主欲行魏武之事么?”赵复淡淡动问。

陈德兴一笑:“魏武先安汉室而后篡之,吾今日是乱宋室者,若留临安便是董卓了。”

“做董卓也无不可,只要基础扎实,未必不能成功。”赵复顿了一下,又问:“那将主是想迫宋主杀真金?”

“正是!”陈德兴反道,“若杀了真金,蒙宋还能和议吗?”

“不能!”赵复道,“不过不是忽必烈没有器量,而是赵家君臣不敢言和了。”

“不敢言和?”

赵复冷笑:“今日之后,赵宋再无以文御武,只有藩镇割据了。中枢欲以和局收藩镇之权,藩镇必以抗蒙拥兵自保。将主以3000壮士横行临安,逼宫发难,天下武人,还有谁会畏惧中枢?大宋天下,就此已是乱世矣。只是不知将主何以为凭借,将宋失之鹿,据为己有呢?”

陈德兴笑了笑:“据高丽、辽东、夷州,横行海上如何?”

赵复微笑:“老夫所说的凭借不是地盘。高丽、辽东、夷州比江南如何?将主用20000精兵,又得明教徒众,已经据住了临安,却不敢取江南为家。是为何也?”

陈德兴挑了下眉毛,吐出三个字:“士大夫!”他看了看赵复,“先生有何妙计?”

赵复嗤的一笑,有些鄙夷地道:“什么士大夫?不过是些舞文弄墨之徒,也敢称士,称大夫?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他苦苦一笑,指着自己:“江汉赵复,苦读圣贤之书,通晓朱子之理,也曾自以为士。然北虏兵来,赵复却连妻子儿女都无法保全,手无缚鸡之力,胸无战阵之策,所学所用除了应付科举考场,还有什么可以使用于四方的?如赵复这样的人,如何可以称士?士都不配,还谈什么大夫?”

“先生的意思是……”陈德兴仿佛明白了什么,却还是隔着最后一层纸。

赵复突然放沉了声音,用近乎庄严的语气说道:“士者,当能为君为国为民所用!方今乱世,北虏盘踞中原,欲亡吾华夏血脉。士者,理应能披甲挥刀,护国,保君,卫民,驱逐胡虏,恢复中原!岂能藏于书斋,穷经苦读?当今之士,应尚武为先,乃是武士!将主若能兴武士而抑文士,使孔孟之徒,恢复古之本色,以武为荣,取宋而代之则易如反掌,临安亦可收入囊中!”

第265章讲道理(一)

如果说赵宋300年天下,最大的错误是什么,那无疑就是用“以文御武”和“文贵武轻”阉割了士的精神!

在先秦战国,士的起源本是贵族君侯所养之客。保卫君上是士的最基本义务。因而先秦战国之士,多有腰佩长剑,通晓武艺的慷慨壮士。

而赵宋多的是东华门外唱名的文士,几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士!历史上,九州陆沉,汉军天倾的时候。整个宋国数以十万的文士,都在哪里?都在做什么?

有多少人拔刀而起,挺身而出?就算有人挺身而出,他们所学所会的本事,又能起到什么作用?最多就是演出一曲崖山蹈海的千古绝唱——而且蹈海之人,绝大部分还不是读孔孟之书的文士。

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如果赵宋国内的数十万文士,都能换成春秋战国时那种慷慨悲歌的壮士,蒙古人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得逞于中原的。

赵宋之弱之亡,就因为他们自己阉割了华夏之士的精神!而士的精神,自赵宋之后再没有恢复。因而便有了华夏的第二次陆沉,有了二百多年的满清殖民统治!

这神州两度陆沉,汉家两亡天下的根源,便在弱宋的自我阉。将“士”的尚武精神,“士”的实用主义,全部阉割干净,只剩下了文章道理这些没有什么用处的东西——不是道理没有用,而是道理从来都是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现在,陈德兴陈大将主的兵,就拉着全世界仅有的6门青铜大炮,要去和大宋理宗皇帝将道理了。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000壮士,披坚执锐,慷慨高歌。沿着临安御街,齐步南行。御街两侧虽然没有什么行人驻足,但是每一幢高楼的每一扇窗户后面,都有几双观望的眼睛。所有人都摒住了呼吸,看着陈德兴还要做出何等样无法无天的事情!

早有皇城司的密探将陈家军出动的消息报告到了禁中。理宗皇帝闻讯就在崇政殿召集群臣。说是群臣,其实也没有几个人,就是在京的宰执,吴潜、贾似道、蒲择之,还有马光祖、江万里、留梦炎、廖莹中、韩震等几个文武重臣,还有就是理宗皇帝的弟弟赵与芮。另外,陈德兴的朋友文天祥也入了皇城,出现在了崇政殿中。

陈德兴的便宜老爹陈淮清居然也在,朝服笏板,堂堂而立,神色肃然。好一副忠心臣子的模样儿。

御座上的理宗脸色铁青,精神倒还不错,居然没有被这场突如其来的打击摧垮。他冷哼了一声,把目光从陈大忠良的脸上挪开,在大殿里面扫了一圈。发现往日朝会时候人多的都站不下的崇政殿,现在居然冷冷清清,这脸色就更加难看了。

大宋朝的官可不少啊!虽然南宋的地盘比北宋少了一半,但是官员数量却更多了许多,其中在京的官员更是数以万计,比陈德兴的3000兵马多两倍有余!这个时候却不知道跑去了什么地方?

该不会去向陈德兴那个狗贼表忠心了吧?理宗皇帝阴郁的想着。大殿当中,除了沉默还是沉默。皇宋开国以来,如今天这样的场面,就只有100余年前的刘苗之变了!只是当年的刘苗逆贼没有本事去斩了金国皇帝,而陈德兴却先取了蒙哥大汗的性命!

整个大宋,肯定没有谁的兵能和他的霹雳水军一战的。不过还好,临安皇城的城墙还是很坚固的,陈德兴的人肯定进不来!

理宗皇帝吸了口气,刚想说两句安定人心的话,就看见董宋臣气喘吁吁的跑进大殿了。人还没有站稳,就大声嚷嚷起来了。

“陛下,陛下,陈德兴……陈逆的人射了书信进来,开出和谈条件了。”

“什么条件?”理宗皇帝沉着声道,“该不是迫朕退位吧?”

“不,不是……他哪儿敢呢!”董宋臣摇摇头,双手将一封由弓箭射进来的书信递了上去。“这陈逆的条件是杀掉真金王子,杀掉蒙古使团中的郝经、窦默,还有杀掉杀掉宣奉郎梁崇儒!

还要朝廷和蒙古绝交宣战,封他做海东、辽东两镇节度使,高丽监国,北地招讨使,将夷州交给他三镇节度使司管辖并且赐铜帛100万。还提出废除以文御武的祖宗家法,委边镇大将全权,不再派文官督师!还要废止文章取士改成以武艺兵法取士……”

“什么?要废文科举!”

“这贼子怎恁般的胆大!”

“这是要绝孔孟之道啊!”

别的还好说,一听到陈德兴欲废文科举取士,大殿里面一票官员顿时跳了起来。这可是要掘他们这些文官士大夫的根子啊!换个人当皇帝,其实是没有什么的……哪怕陈家出来替代赵家呢!但是要文士换成武士,可就要断了他们这些人的家族子孙做官的路子。

要比武艺兵法,他们这些诗礼传家的如何能同将门相比?看看陈淮清、陈德芳还有陈德兴这父子三人就知道了!若是不能世世代代都有子弟科举出仕,这些用科举撑起来的豪门如何不衰败下去?

“陛下,不能答应陈逆的条件!”

“陛下,皇城城池坚深,定然可以守住,只要四方勤王之兵一到,还怕陈逆不灭吗?”

大臣们纷纷慷慨陈词,只有陈淮清和文天祥二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