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奸雄天下-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赖蛤蟆这个时候正拄着根拐棍,一瘸一拐地行走在德里城内的王宫里面。他的腿在十天前的血战中受了伤,让一个古拉姆近卫军用硬头锤猛砸了一下!那一幕真的和噩梦一样,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天,但是他一闭上眼睛,眼前浮现出来的都是那场惨烈到极点的血战。

赖蛤蟆指挥的一个营,超过400名战士,最后只有不到300人生还!生还者中还有至少三分之一是断胳膊折腿的。要不是那身南芳钢甲实在坚固,只怕这一营人就得全军覆没了。

没错,一场本应该赢得毫不费力的大捷,愣是给打成了一场惨胜!

德里一役,光是英军的损失就超过了五千!如果不是李庭芝足够机灵,放弃了歼灭亚穆纳河西岸的德里新军残部,率领十二个旅及时赶到战场。那场夜战的结果很可能的德里苏丹获胜!英太子陈德芳说不定都会折损在战场上。

那场夜战,真是惨烈到了极点!赖蛤蟆现在想起来,都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真是太悬了,一条腿都进了鬼门关,差一点就死了……

这份富贵来得还真是不容易啊!那条伤腿也不知道能不能痊愈,可别最后成了个瘸子。

英军里面连以上的军官,今天都奉命抵达了德里王宫。赖蛤蟆到达的时候,王宫宽敞的后花园里面,已经挤满了穿着战袄的军官。不少人还挂了彩,不是胳膊上夹了木板,就是大腿上捆着绷带。

他们都在等英太子陈德芳到来,他们都算是跟着太子同生共死的军官。虽然他们看上去都有点惨兮兮的,但终究是胜利者。德里会战当然打赢了,要不他们怎么进了德里城?英军损失惨重,德里军当然更惨,至少一万五千名古拉姆近卫军和伊克塔骑士以及仆役战死,超过三万人被俘。只有一万多人跟着巴勒班苏丹狼狈逃窜,史天泽已经率领两万史家军去追击了,这些多半是不能活着跑回拉合尔的。

说起来,德里苏丹国到了这个份上,多半是要灭亡了!虽然损失有些惨重,但仍然不失为一场决定国运的大胜利!

想到这里,花园里面受了伤和没有受伤的英军军官,都一个个把胸脯挺得老高——都是开国功臣啊,就等着太子殿下来给大家伙发犒赏了。

脚步声响动,一群钢甲鲜亮的武士簇拥着两个人已经来到了花园。来人正是陈德芳和古迪特·所罗门。虽然陈淮清坚决反对,但是陈德芳还是纳了古迪特当侧妃。而且两人甚是恩爱,入了德里城后就粘在了一块儿,分都分不开了。

“参见太子!”

花园里面的军官纷纷行礼,断腿的就鞠躬,没断腿的就下跪,而赖蛤蟆自然是鞠躬了。

“免了,免了,诸位都是随吾出生入死的将士,何必行这样的大礼?”陈德芳很随意的挥了挥手,然后就在众人前面站立着,目光炯炯的从这些被他的瞎指挥折腾得够呛的军官们脸上扫过。将他们的表情,全都收入了眼底。

仿佛没有谁心存不满,个个都是激动不已。有点心虚的陈德芳稍稍松了口气,脸上的笑容更加诚恳了几分。这些人,都和他同生共死过,可以算是他的班底了!得好好拉拢安抚上一番才行,金银、爵位、美人,该给的都不能吝啬……天竺这里的斗争,现在才刚刚开始呢!

……

“李三发是吧?”

一个颇为威严的声音传到了正单膝跪地的泼皮李的耳朵里,他是被王宫的黑太监直接从工地上叫的华氏城内的菩提宫中的。

是大英国王陈淮清要见他!

“回禀大王,臣正是河边知县李三发。”

“抬起头。”

李三发抬起头,看见的却是一个须发花白,脸色阴沉,穿着件明黄长袍的陈淮清。

大王仿佛很不高兴!?前线不是刚刚报捷吗?李三发微微有些奇怪。

“李三发,”陈淮清淡淡地问,“你是军官学校出身的?”

“臣是随营武校出身。”泼皮李回答。大英军中真正科班出身的军官并不多,但是大部分军官都念过随营军校。泼皮李因为少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这是一个有文化的泼皮),因此在随营军校中的成绩非常优异。

“哦,那也不错了。”陈淮清面无表情,“既然是随营军校出身,你就别当县令了,回到军中当个团长吧。”

团长!?泼皮李愣了一下,这变化也来得太快了吧?可是,大王为什么要让自己当团长呢?莫非德里那边没有打好?是诈称大捷……

正胡思乱想,陈淮清的声音又响了起来:“团长可以给你做,军官也可以给你,但是兵却要你自己想办法去招募……你在河边县该有些基础吧?”

难道真的打败了?泼皮李心里忐忑,面子上却只有恭谨,“臣的确有些办法,可以招募到一些天竺的武士,只是不知道能不能凑起一个团……”

“好!”陈淮清依旧面无喜怒,只是点点头,“孤王命你做近卫第十八步兵团团长,该团的团部,稍后会在华氏城中组成的。李三发,你有什么人要推荐,就去和陆军部的人说吧。”

近卫第十八步兵团!?泼皮李更是一头雾水了,英王近卫旅就三个团而已。现在番号居然排到十八了,这岂不是说至少一口气扩建了十五个团?这个扩军步伐也忒快了吧?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带着满腹的疑问,泼皮李行了一礼,退出了大殿,刚刚走出门口,就听见里面有人在说:“大王,光是组建20个团也不解决问题,眼下的关键……”

陈淮清一摆手,阻止了身边一个摇着折扇的干瘦老头的话。

“琢如,孤王知道。”陈淮清叹了口气,“眼下的关键在江都在北京。”

和陈淮清说话的人名叫石秀文,字琢如。是陈淮清在武学任教时候的同僚,颇有些机谋。在陈淮清开府建衙后就来投靠,成了陈淮清最信任的谋士。

“得要有人走一趟了。”陈淮清看着自己的这位谋士。

石秀文却摇了摇头,道:“说服圣人可不容易……”

陈淮清默然。现在他要做的事情很难得到陈德兴的支持。出家当法王会让陈德兴这个明王处境尴尬,明王的父亲却是个和尚……

不过这件事情不是不能转寰的,如果陈德兴坚决反对,陈淮清可以让达玛波罗的儿子陈德施代替自己出家去当大宝天圣法王。但是兴佛教以控天竺的国策,恐怕已经不符合陈德兴对天竺的安排了。

而且,天竺大英国的地盘也太大了一些。不仅控制了孟加拉和恒河平原,现在还把手伸到了德里。而德里也不是陈淮清心目中大英国扩张的终点。

陈德芳在德里会战前和史天泽、李庭芝和吕文焕等人商定的分配领地的方案并不是他自作主张,而是和陈淮清商议之后决定的。

这个分配方法,可是很有门道的。

八国联军中最能打的史家军被安排在了英宋吕三国之间,地盘虽然不小且非常富庶,但是却没有什么扩张空间了。除非史天泽吃了熊心豹子胆向英宋吕三国下刀子……他要敢这样做,大明帝国就该来讨伐了!

联军中和陈德兴关系最密的宋国则得到了整个天竺西北的地盘,地盘虽然不错,也可以向西北扩张,但是却要承担天方教和蒙古帝国的压力,实际上宋国就成了大英国的西北屏障。而且,宋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无法向天竺腹地扩张。

这样一来,可以在天竺腹地大肆扩张的国家就只剩下了英吕二国。而吕文焕此人在陈淮清看来早就暮气深沉,得到了一块富庶地盘还有甚不知足的?如何敢和大明圣人的父兄抢地盘?

也就是说,整个天竺中部、东部和南部,都是大英国扩张的目标。可问题是,陈德兴会容忍大英国拿下大半个天竺吗?

陈淮清看见石秀文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边挥挥手,让身边的黑太监和宫女告退。诺大的殿中,只剩下他和石秀文二人。

石秀文摇着纸扇子,压低声音道:“大王子嗣众多,皆是圣人兄弟,岂能没有一块安身立命的封地?”

陈淮清微微有些失望,摇摇头道:“哪儿有恁般容易?老夫子嗣虽多,但大多没有成年,一介孩童如何领有一国?孤王就是给他们谋个国家,他们也坐不稳江山。”

石秀文淡淡一笑,“大王不是天竺大英之主么?大王这个国王不是有权分封大公和君侯的吗?”

陈淮清苦笑:“那只能封在孤王自己的地盘上……”说到这里,他的脸色突然一变,“琢如,你的意思是……”

石秀才笑道:“大王可以让诸王子在孟加拉和恒河北岸之地建国,一如汉之推恩。再让太子殿下领兵南向,去打出一片新的国土。”

第832章帝国的界限

在陈德兴崛起之前,陈淮清只有一名发妻和两个儿子。而如今,他已经有了二十七名妾室。不包括陈德芳、陈德兴兄弟,这些年出生并且存活的儿子就有二十一个,另外还有二十三个女儿。

不到十年,一个庞大的家族就这样被陈淮清缔造出来了!不过这并不等于老陈是个不知羞耻的老色狼,而是这个时代的常态。妻妾和子嗣的数量,就是一个家门兴起的标志。一家之主的地位越高,财富越多,就越要广纳妻妾,多生子嗣……特别是在身体非常强壮的情况下。

这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享乐,也是一种对家族传承的责任。而我们的陈大英王,就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中国传统士大夫。所以随着地位日隆,他的妾室和子嗣也就越多。已经多到了让他的长子陈德芳都有些头疼的地步了。

“大王如今领有孟加拉、恒河两岸和德里周遭之地。已属辽阔之极,且多富庶安逸之土。若比之中土,当是江南、两淮、京湖、两广及福建之和。如此家国,在大明藩属之中,当是绝无仅有。圣人其心不安,也无可厚非。”

陈淮清的“纸扇子”军师还在摇头摆尾分析着陈德兴的心理,天竺大英国的确有大的有些过头了……这也是分封制下最常见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分封到遥远地区的封国,其发展情况往往不受宗主国的控制。有时候封国会因为经营不善而灭亡,有的时候则会过分做大。

陈淮清的大英国,显然就是一个运营良好,以至于过分做大的封国。虽然同德里苏丹国的战争让英军蒙受了不少损失,南天竺的婆罗门诸国现在又结成了同盟。

但是大英王国还是控制了恒河流域和孟加拉的大片富饶土地。而且,还将其北方的法王国(统治尼波罗)、拉达克王国(在克什米尔一带)、古格王国(在后世印度的喜马偕尔邦一带)和阿洪大公国(在阿萨姆邦一带,是英王藩属)等五国牢牢控制。现在的大英,俨然已经是天竺华夏诸国的盟主了!

“我大英若想一统天竺诸国,必不为圣人所容,大王和圣人也难免至亲反目。”

石秀文顿了一下,仿佛在斟酌着用词,“不过大王若是自行推恩,授圣人庶弟以封国,大英自然就无法一统诸天竺。但是大王的血脉子孙,却能占有诸天竺之绝对多数……大王之庶子,皆是圣人之庶弟,他们领有一国,本就是天经地义。”

的确是天经地义,陈德兴自己现在不也在为庶子的封国操心劳神?陈德兴的庶子可以封国,他的庶弟就不能有国吗?而且这些庶弟的国又不建在陈德兴的地盘上,他们瓜分的是陈淮清的遗产。只是这样分封就苦了陈德芳了……

且不说陈淮清还能继续生子,就是眼下的二十一个小王子,若是人人都得个小封国,大英国三分之二的地盘就都能分封出去了。

陈淮清却丝毫不为自己嫡长子打算——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嘛!

“除了施儿出家,当大宝天圣法王外,其余二十个孩子都可以封公封侯。”陈淮清站起身,在大殿中踱着步子。“这便是二十个公侯,恒河以北以东之地都封出去!就留恒河南岸直辖,将来留给芳儿……芳儿若想多些地盘,就只能自取了!”

石秀文躬身行礼,“大王英明,太子殿下毕竟是圣人一母同胞,圣人就算不念兄弟之谊,也要顾及母子之情的。”

陈淮清微微一挑眉毛,站住了脚步,“让王后归国去当说客?”

石秀文点头,“此事也只有劳烦王后了。”

陈淮清哈哈大笑起来,“琢如果然好智谋……如此,天竺三分之二,便能入我大英之手了!”

……

陈德兴的海外分封政策,其实就是用来打破华夏大帝国统治疆域限制的——大帝国都有这样的麻烦,对于距离首都遥远的地方,总会存在管制不利的问题。而为了降低边疆地区的统治成本同时提高效率,中央政权往往不得不任命一些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

而这些封疆大吏,很多时候也会让帝国的中央政府头疼。历史上让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实际上就是一次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的造反。或者说,这是大唐帝国达到了扩张最大界限之后的一个相当恶劣的后果。

陈德兴创立的这个陈明帝国也不例外,到了天道七年的时候,仿佛也已经达到了帝国扩张的尽头。

燕山北,金莲川草原,旗幡招展,营帐绵延。居中的是一顶金顶明黄大帐,陈德兴就在其中,正斜斜倚靠在软榻上看着奏章。他前来金莲川草原的目的是为了和蒙古的海都汗见面,顺便再向海都展示一下大明陆军的赫赫军威。

这会儿在大帐内伺候的人只有一个十一二岁的高个子道姑,正是陈德兴的弟子忽秃伦。高个儿的小姑娘端端正正跪坐在陈德兴的榻边,看到陈德兴看完一份奏章,就双手接过,然后将另一份陈德兴没有看过的奏章递上去。

“慢得要死……”

陈德兴突然恼怒地出声。一旁的忽秃伦怔了一下,看看陈德兴,开口问:“学生的动作不慢啊?”

“不是说你!”陈德兴的声音中仍然带着微恼。慢的是刘和尚!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想要保养性命了。这位元老重臣西行的速度很慢,过完天道七年的新年才慢吞吞出发,带着二十几个妻妾,上百个门客,几百个奴仆,一路浩浩荡荡,游山玩水。走了三个月还没有出甘肃省的地界……

照这个速度,恐怕要到今年秋后才能抵达伊犁夺了朱四九的兵权!

“整整一年!”陈德兴冷哼了几声,“幸好四九没有反心,要真有什么贰心,一年时间都够他夺下整个天山省了!”

是的,“三千童军八百客”的朱四九现在还是西征军军将。是目前西征军下属的三个步兵师,三个骑兵师(有一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留驻天山省,不在西军序列了),还有大明封臣郭侃、严忠济、刘整三部,近十二万大军的最高统帅。此外,天山省内还有数万军户兵,朱四九同样有权调度指挥。

如果说他和几个月前有什么不同,那就是门客的数量又增加了600,童军的人数也超过了5000。

另外,朱四九还给总参谋部打了报告,表示要寻找机会去进攻两河流域。说不定现在已经出兵了……他有这样的权限!前线将领虽然没有宣战权,却拥有战时的指挥全权。只要他们认为有机会,就可以发动进攻!

授予前线总指挥这样的全权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年头可没有电报、电话什么的。从伊犁到北京有上万里路程,六百里加急也得跑上近20天……这还是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如果遇上什么大雪封山封路,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送到了。若是前线总指挥没有全权,这仗根本没有办法打。

当然,陈德兴也不是没有一点办法制约朱四九。郭侃、严忠济、刘整等三支藩军他控制不了。但朱四九麾下的六个明军陆军序列的师,还是能够掌控的。这六个师的军官都是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拿着陆军部人事局的委任状上任的。而且所有直接带兵的军官都要定期轮换——标准化的军官训练和标准化军队,让军官轮换制度在大明军中成为可能。

身为主帅的朱四九,只能任命自己的军将司的幕僚和撤换各师师长——被换上去的人必须是大明陆军现役军官,什么军衔能够当什么官都有限制。那些人即便感激朱四九的提拔之恩,也不会跟着他去造反,他们可不是靠朱四九吃饭的门客家臣。

而且西征军中还有大义教官这个不受朱四九节制的系统,大明暗探局还在西征军和天山省安插了密探,朱四九的一举一动,都脱不出陈德兴的眼线。

只是这些眼线向陈德兴打一次小报告起码要20天才能送到,如果陈德兴驻跸江都或是出巡金莲川的话,那就得30天才能把报告送到了。不过到目前为止,陈德兴收到的小报告都只说朱四九跋扈,并没有人说他图谋造反的。

造反这事儿在陈明这里的标准比较宽松,一个带兵在外的郡王养个一千多门客只能说“行事不妥”,还够不上造反。大明帝国光是陆军野战部队就有几十万人,一千多个门客根本不够瞧的。而且门客和私兵不是一回事儿,大部分门客都不是打手而是替朱四九处理政商事务或出谋划策的狗头军师。而朱四九的童军都是孩子,五年后也许能养成一支武力,但是现在根本没有啥用。

所以陈德兴也不想把撤换朱四九的事情闹得太难看——如果不用刘和尚这个元老,而是动用大义教官和密探系统下手,逮捕朱四九的话。

这可就是大明军政两界的大震荡了!

至于三军主帅跋扈在陈德兴这里不是罪过,他自己就是武人出身,知道主帅要应付的方方面面的事情有多少,绝对不个好好先生能对付的。如何不跋扈一些,官僚机构根本不会当你回事儿,各种拖延各种推诿一起上来,严重的都能搞到前线断粮!

朱四九够凶够跋扈,方方面面都镇得住,他的大军所过之处,官员们没有不叫苦连天的。不过他的兵却能一路吃饱穿暖住好,病号伤员也能得到比较好的照顾。而且镇压杀人的手段也够辣,被他占领的西域地盘的百姓背后都管他叫“朱屠户”,据说三岁小儿听到朱屠户来了都不敢哭。

这么个凶人,倒是挺和陈德兴胃口的,可惜不能再大用了。而刘和尚的脾气就好多了,现在年纪又老暮气深沉,让他在西域坐镇是没有问题的,但肯定不会再有什么捷报传回来了。

陈德兴叹了口气,将刘和尚递上了汇报行程的奏章交还给了忽秃伦,又从忽秃伦手上取过另一份奏章。是大明陆军参谋部递交上来的,报告的是天竺战争的进展情况。无非就是一个糊涂太子指挥十几万精兵把一场本来应该是大捷的战役打成了惨胜。而在这份报告的末尾,还隐约提到了一些大英国内部的问题。英王和英太子之间的分裂苗头越来越显著了。

英王不仅在大力扶植佛教,想让佛教凌驾于天竺诸国之上,还想把孟加拉和恒河北岸的地盘都分配给自己的庶子。而英太子陈德芳则在德里大赏将士将亚穆纳河和恒河之间的所以伊克塔庄园都分配给了英军各级军官。

“打仗不行,收买人心的本事倒是不差,这对父子早晚会把天竺大英国玩坏掉……”

陈德兴微微摇头,轻声发表着自己的评论。天竺诸国虽然是大明的藩属,但是大明对它们的控制却是有限的。现在的大明帝国太辽阔了,如果算上所有的藩属国,几乎已经囊括了大半个世界。大明朝廷能够真正有效控制的地盘又有多少?要是都能控制,还要分封做什么?

实际上,大明帝国的朝廷对于自己边疆地盘上发生的大事情,也不是桩桩件件都能及时掌握的。比如朱四九正在干些什么,陈德兴就一无所知。

西域伊犁河畔,一座土木结构的巨大城堡这时城门洞开,大队大队的士兵,正在开出城堡,沿着伊犁河向西开去。这支军队清一色,都是骑马行军的官兵。大部分是一人双马,也有一些是一人三马,在日月军旗的引领之下,浩荡而行。在行军大队之中,还有八匹马拖拽的火炮,还有四匹驮马拉着的辎重大车。在大军的最后,还有不少牧民赶着成群的牛羊随行。

而这支浩荡大军的主帅不是旁人,正是大明清郡王,陆军大将,西征军总军将,总督天山省以西军政事务,便宜行事朱四九!

第833章野心

朱四九被大队骑士簇拥着,出了他在伊犁河畔的大本营大清县城足有十余里了。大清县城是朱四九的西征军花了一年多点儿的时间,动用了上万官兵和三万多奴隶才修建起来的军堡。六面棱堡的设计,倚着伊犁河南岸而筑,城池巨大,其内可以屯驻数万大军。大清城周遭还有十二支城罗列,支城和主城之间则是以农奴为劳动力的农场牧场。

这里明军在天山省以西的最大依托,过去的近一年,天知道有多少物资运过来,大清县城和周围的十二支城里所有的仓库,都堆满了供应大军的粮草物资。大多是从天山省各处搜刮来的,朱四九的狠辣多少也是被迫的,十万大军的消耗是非常惊人的。如果没有马车铁路或水运支持,离开中原几千里的这支大军,就只能在因粮于敌了……说的难听一些,就是抢劫!靠抢来的粮食、牛羊和农奴,支持十万大军的消耗。虽然在身后留下了一个残破不堪的天山省让大明朝廷头疼。可是十万大军,却能吃饱穿暖,有马匹可骑,有民夫可用。虽远征万里,却不觉得太幸苦。

现在大军所过之处,还是大明伊犁府的控制区。除了大清县之外,伊犁府下还有伊南县、伊北县和大湖县等三个县。伊南、伊北两县,就沿着伊犁河南北两岸展开,都是一座主城加十二支城的模式。不过却不是支城环绕主城,而是沿着伊犁河一字排开,每城相隔都不足百里,其间同样是农场、牧场林立,也都是以农奴为主要劳力。而这些农场、牧场的主人,则是西征军的官兵。

朱四九是陈德兴的小兄弟,某种程度上说就是陈德兴一手教出来的。因而他的行事作风,和陈德兴很有几分相似!从河西一路打到天山,沿途的异族部落都被他裹挟掳掠一空!财物充作军用,人口则掠为奴隶(农奴、牧奴),到了伊犁河两岸后,则将人口分配给了愿意在伊犁河畔安家的将士。不仅明军将士有份,郭侃、严忠济和刘整所部的将士,同样得到了田庄和农奴。

短短的一年多,伊犁府四县就已经建起了不下两万座农场、牧场,拥有农奴和牧奴不下四十万(不仅有从天山省掠来的人口,还有在河西、青唐作战时掠到的人口)。另外,几乎所有的官兵,都有了“战地夫人”,在伊犁四县的县城、支城里有了一个小家。还因此诞生了许多个小生命……

现在大军出征,不少“战地夫人”就怀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在大路两旁呆呆地看着,满脸都是复杂的表情,麻木、怨恨、担忧,全都糅合在了一起。还有不少伺候“战地夫人”的农奴已经匍匐在尘土当中。大明已经是这片土地的主人,而此次出征的大队人马的威势之盛,更超过他们见识过的任何一支蒙古人的精兵!

在过去的几个月休整时间里,朱四九还对跟随他作战的三支藩镇军进行了一番整编。将之改编成了三个步兵师,和明军主力完全一样,都是18000人的大编制。原先人数最少的郭侃部是没有那么多人的,则由朱四九利用手中的职权,帮助募集勇士补齐,朱四九的不少家臣门客,也都一齐补入了郭侃的银甲师。这支部队,现在可以说是朱郭共有了。朱四九本人迎娶郭侃之女的原因也在于此。

和抄掠西域,私蓄童军相比,利用郭侃的牌子组建自己的私军,恐怕才是最接近谋逆的行为!

不过远在几千里上万里外的陈德兴要发现这个行径却不容易。因为扩充郭侃所部仿佛是当然的,郭侃所部一向是大明藩镇军中战斗力最强的,甚至比大部分大明正规军都强。西征路上他们又一直充当先锋,功劳苦劳比谁都多。扩充一下有什么不妥?西征军的终极目标可是灭亡大蒙古国!难道不需要精兵强将了?

而且西征军现在是越打越远,离开中原腹地好几千里,其间至少三四千里都几乎是白地,根本不可能供应十万大军往东打,想要伊犁鼙鼓动地来也不可能。所以扩充藩镇军对大明帝国的威胁几乎等于零,因此总参谋部和陆军部在接到西征军军将司的报告后,研究了一下就都批准了,报到陈德兴那里也没打回票——在陈德兴的计划中,郭侃、刘整、严忠济三位都是“有去无回”的主儿,就在西边找个地方建国吧,不管是去两河还是去波斯,都无所谓,哪怕打到欧罗巴去抢了忽必烈的地盘也行!

正是因为了解陈德兴对西征藩镇的态度,朱四九才会大肆扩充自己的实力——南明洲的封国怎么能和西域的两河、波斯还有欧罗巴相比?既然郭侃、刘整、严忠济都能在西域建国,那自己为什么不能?

而且,要建国就该建个大国!西方那么老大,怎么都要弄个幅员万里的大国吧?

揣着满腔的雄心壮志,朱四九的脸色却有些阴沉。

出了大清县城,脸上就没有露过笑颜,连跟随在他身边的心腹门客们,一个个都眉头紧皱,仿佛有什么凶险万分的事情,正在他们的前方。

朱四九的门客家臣中也有人专门搞情报,不仅打听蒙古人一边的消息,也留意朝庭方面的变化。新任西征军军将刘和尚正在西来途中的消息,朱四九早就已经知道了。

这次出征,恐怕是他最后一次指挥西征大军了!如果不能取得足够的战果,他在西方建立大国的梦想可就要破灭了。

而且陈德兴用刘和尚来取代自己,摆明了是不支持自己了。要是真的被召回了中原,只怕就要被直接打包送去南明洲那个鸟不拉屎的荒凉地方了。若是再不知好歹,得个什么病英年早逝也是有可能的……

朱四九心里头也只能苦笑,野心太大,风险也就大了。不过事到如今也不能回头了,只能往西打出一片天地来,趁着西征军还在手里,就尽可能的利用吧!只要能摧破忙哥帖木耳,然后杀出一条血路,一路杀到波斯去,拿下阿八哈的基业,自己才能有讨价还价的机会……到时候,自己的西征军就是真正孤悬在外了,刘和尚来不了军中,自己就又能赢得几年的时间。

如果陈德兴不想兴师动众来讨伐,那么就会捏着鼻子承认自己的地位了……

正在朱四九盘算着怎么用足手里的这点力量的时候,数十骑穿着破旧皮袍的草原骑士,正策马飞奔而来。领头的一骑背后还插着一面西征军的令旗,还和前去阻挡他们的明军轻骑兵对了口令,这才向朱四九帅旗所在的方向策马驰来。

到了朱四九的左前方十几步开外,这些人才纷纷勒住战马。当先的几人都从马鞍上翻滚下来,奔到朱四九跟前,单膝跪地行礼。

其中领头一人是个四十来岁的粗壮汉子,高鼻黑发,眼窝微微凹陷,看着就是个东西方的杂交品种。这汉子开口就是生硬的汉语:“臣察哥,幸不辱命,又给主公带回了三十几条好汉!都是草原上的英豪,他们听说了主公的威名,愿意为主公效力!”

没错,这个在朱四九跟前称臣的草原汉子是朱四九的门客家臣!朱四九的门客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