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奸雄天下-第2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现在攻城的是汉人,这一战不过是江山易姓再加上孔孟天道之争罢了。和一帮士大夫还有点关系,同下面的团练兵搭什么价?人家是佃户而已,给谁种地不是种地?仿佛在大明那边穷光蛋出头的机会还更多一点,还可以投军当军户,还可以去什么明洲挖金子挖银子!
所以临安城墙一破,团练兵也就崩溃了,贾似道可以依靠的,也就是君子营和少量死忠的亲兵了。
因此现在,他必须要拼一下,用李庭芝的办法,壕沟对壕沟,把明军的壕沟战术遏制住!
现在斩马哲恩,便是杀一儆百!
“斩!”贾似道深吸口气,又迸出一个“斩”字,“将临阵脱逃的定海团练都给本官拿下!凡是不带伤着,皆斩首示众!”
这可一下就是好几百颗脑袋啊!
周遭的文武官员,都稀溜溜的直吸凉气儿。这贾似道,真的要拼命啊!
看来临安城外一役,不好好打是不行了。
一阵惨叫声传来,不知道有多少人掉了脑袋。贾似道脸色铁青的仿佛要滴出水来,厉声喝道:“李祥甫安在?”
“下官在!”李庭芝上前一步,拱手行礼。
“明日,整军出城,掘壕以战!”贾似道语调凝重,一字一顿地说,“临安城内外诸军,皆听尔调度,违令不行,迁延不进,临阵退缩者,皆斩不饶!”
……
“什么?一下子就砍了五百多个脑袋!?”
被贾似道下令砍掉的脑袋,全都高高挂在了临安城的北城墙上。自然有侦察的明军看见,上报到了陈德兴那里。
这个时候,陈德兴已经移驻到了镇北甲字堡内。这座城堡是四方形的,除了北面城墙坍塌了大半,其余地方都完好无损。堡内的建筑也有一些完好,其中就包括一座官衙,正好用来当作陈德兴临时前敌指挥所。
官衙之内,正在举行庆功宴。攻城炮兵司的主官和参谋,还有今日冲进镇北三堡的陆军第十二旅的几个主官,都被请来吃饭了。其实也没什么好吃的东西,还是杨婆儿的手艺,因为在军前条件有限,烹饪得有些粗糙。不过该给的赏赐,田庄、晋升、封爵、奖金,都是不会缩水的。第十二旅的旅帅张九,现在已经升任新组建的第十五师师帅,军衔也提到了中将,爵位也从子爵升到了伯爵。真是好不得意!
“圣人!”春风得意的张九站起身行了一礼,大声道,“那贾似道是在杀人立威,臣猜想他要驱临安之兵出城了。”
“出城决战?”陈德兴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将目光转向了任宜江和张熙载。他们两人现在掌握着行辕参谋司,两浙战场所有的作战方案,都出自这个参谋司。
任宜江和张熙载互相对视一眼,道士家庭出身的任宜江大约是宋朝的技术男,“挖壕沟架臼炮”的攻城法就是他发明的——后世管这种方法叫“任王攻城法”(任宜江后来的爵位升到了亲王)。而张熙载对技术并不拿手,但是对战役组织很有一套,明军的许多战役组织方法和原则,都是出自他的手笔。而陈德兴本人和郭侃,则是战术方面的“天才”。
张熙载思索了下,笑着说:“圣人,宋军多半要出城挖壕沟了。”
“壕沟对壕沟?”陈德兴笑了笑,心说这怎么听着那么像一战啊?
任宜江一笑,“这感情好啊,咱们可以省力了,不用自己挖壕,抢宋军的壕沟就行!”
陈德兴哈哈一笑,看了看张熙载。在明军的参谋体系逐渐成熟后,陈德兴就很少亲自干预指挥,多数情况下只是在参谋们拟定好的计划上面签个字或者在几份方案中挑选一份。
“圣人,”张熙载道,“臣建议夜战夺取敌壕沟。”
……
“来人呐,将老夫的被褥取来!”
贾似道这个时候,正盘腿坐在临安北城的城墙上面,一边嚼着炊饼,一边抬手指着一处碉楼。
“老夫就住在那座碉楼里面!从今天起,老夫就钉在临安北城了!若是明贼的开花弹打过来,老夫就和将士们同亡!”
这番话一出,城墙上陪着贾似道一块儿和将士们同甘共苦的文武官员都是一怔。这贾太师……真是要当忠臣名留青史啊。
死守在城墙上面!大宋开国以来,有哪个宰执一级的文官能做到?文官督师,能临阵已经不错了,大部分都是离开前线一二百里就不动的主!如贾似道这般其中上城楼和守军将士同吃同住,一块儿挨炮子的,恐怕真的是蝎子尾巴独一份了!
“大宋有此忠魂,便是暂时亡国,将来也未必没有复兴的日子!若天下士子都以贾公为楷模,这孔孟之道,便是一时蒙尘,也必有复兴之日。”
众人都在心里这么想着,贾似道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也陡然高涨起来。
李庭芝当下一拱手道:“太师公,下官明日便和将士们一块儿出城……若守不住壕沟,就和将士们同死!”
贾似道颇为欣慰地点点头,“好!本太师就在临安城头上看着……若是时不在我,老夫便和祥甫你一块儿殉了大宋江山!”
他突然放沉了语气,道:“老夫和祥甫所殉者,不仅是大宋江山,还有孔孟圣道!此乃殉国殉道,死得其所!吾死,则国有复兴日子,则道可长存世间!”
城墙上的文武官员听到这话,也都纷纷起身行礼,“吾等愿随太师殉国殉道!”
贾似道猛一挥手,沉声道:“不留生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孔孟圣道若有复兴之人,少不得后起之人抛头颅洒热血,老夫只是先走一步,为众人先!尔等勿随老夫,只需记住老夫之志,传以后人,以待天时,老夫便死得其所了!”
第668章忠臣是怎样炼成的(四)
“不有生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
“殉国殉道,死得其所!吾死,则国有复兴日子,则道可长存世间……”
“贾似道死于此!”
贾似道的漂亮话不仅是用来说的,还可以用来写。白色丝绢条幅从临安城头一直垂到城墙根,上面用蘸了墨水的拖把写下了贾似道的名言。最后还在城墙上挂出了“贾似道死于此”的标语,好像真的要与城同亡了。
“直娘贼的,这是贾似道还是谭嗣同!?”陈德兴透过望远镜,将这些漂亮话看得清楚,嘴里面低声嘀咕着,“这贾似道莫不是被谭嗣同附体了吧?”
“圣人,谭嗣同是谁?”跟在陈德兴身边的杨婆儿听觉灵敏,听不明白,顺口就问了一句。
“呃,谭嗣同是吧?是朕在光明世界的朋友。”陈德兴也信口开河,和杨婆儿说话是不用留心眼的。“婆儿,你认识贾似道吗?”
“见过几面,”杨婆儿道,“贾似道在扬州时,奴奴负责和他联络,多数时候是和廖莹中见面,不过贾似道也是见过的。”
“他,像是个舍生取义之人吗?”
陈德兴问着这样的问题,心里面却已经有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贾似道是什么人啊?奸臣啊!他要有以身殉国,以身殉道的勇气,他就该和文天祥一样留取丹心照汗青了,还会以蟋蟀宰相闻名后世?
杨婆儿一笑,道:“圣人,您管他那么多作甚?贾似道自己找死,您就别念往日之情,让他求仁得仁算了。”
“哼,求仁得仁?”陈德兴放下望远镜,冷冷道,“这奸臣不肯死!他现在折腾这些,就是为了钓到最大的名,有了名就算被活捉了……朕也不能要他的命,还得好吃好喝把他养起来!”
陈德兴说着自己的猜想,这种猜想完全是建立在后世对贾似道的评论和记载上的。不管怎么样,这贾似道贪生怕死是无疑的。
“会有这事儿?”杨婆儿笑了笑,压低声音,“圣人,要不婆儿替您走一趟,帮贾似道一把?”
“帮?”陈德兴冷笑一声,“是要帮的,不过不用婆儿你出手,朕自有办法叫他不得不死!”
“哦?”杨婆儿一笑,“圣人有什么锦囊妙计?用得着婆儿么?”
陈德兴笑着点点头,“略施小计,婆儿,到时候你带些人上去,就这样做……”
……
“群玉留下,其他人都走吧。”
贾似道真的搬进临安城西北角的一座碉楼里面了,自然不会只有一床被窝的。他好歹还是一城之主,又不是阶下囚。碉楼之内,已经精心布置了一番,先铺了层筵席,又铺上了松软的波斯地毯,凡是透风的地方,又挂上了厚厚的几层帷幔。他的爱妾惠娘也上了碉楼,贴身伺候贾大太师。
另外,这碉楼上面还是贾似道处理公务军务的地方,放上了桌子和胡床,因为光线不足还点了蜡烛。就着昏黄的光线,贾似道这会儿正低着头伏案书写遗表。就是大臣快死的时候给皇上写的一封书信。有点类似政治遗嘱,照例还能在遗表中推荐几个子侄做官。不过贾似道的遗表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只有规劝朝廷修德政,收民心,鼓士气,行兵农合一,与贼抗争到底的废话。
放下毛笔,贾似道叹了口气,支开左右,只留下廖莹中一人。
“太师,”廖莹中也是深深了解贾似道为人,他沉默一下,压低了些声音,“李祥甫已经点起十万精锐出城了,在城北和城东两面挖壕,只是这战事艰难。您看……”
杭州城是个长方形的城,南北窄,东西长。南面依着钱塘江,西面是西湖,都不是你挖沟的地形。所以明军的壕沟就在临安城的东北两面。而临安又是个大城,城墙周长好几十里,光是在临安东北两线挖沟,也要挖上二三十里!工程量大不说了,沿途的驻兵和防御也不弱了。否则让明军突破一点,整条防线就会崩溃,这条壕沟就是替明军在挖了。
所以李庭芝点了十万大兵出城,十万人平摊在近二十七八里的战线上,每一里平均也就三千五百人。这个仿佛是不少了,但是现在主要还是冷兵器的时代,没有机关枪之类的自动火器可以封锁大面积的战场。每一里三千五百人的密度,是不足以挡住明军冲击的。因此李庭芝还有让部队在战场上构筑炮垒,布置鹿砦、拒马,也算是多几分倚仗。
不过这样一条防线到底能不能保住临安城墙,廖莹中也没什么把握。这壕沟要是落入陈德兴之手,临安城怕是立即就要不保了吧?
到时候贾似道真的肯殉了大宋江山?
贾似道只是看着廖莹中,用极其缓慢的语速说道:“群玉,君子营……从今日起就由你来管吧,这支兵要留到最后……若是祥甫败了,君子营就是你我最后的依靠了!”
你我?
廖莹中听到这两个字,就已经明白贾似道的心思了。心中不免有些失望……贾似道最好的下场,其实就是死在临安城头啊。身死传美名,可谓死得其所。便是陈明得天下,对这样的忠臣也是要高看一眼的。
陈德兴没有得天下前,自然不会讲什么忠君,可一旦大事得逞,就必然会宣扬忠君了——陈德兴自己是半神,不怕什么,可是也需要为子孙考虑一下吧?到时候,贾似道就是一面忠臣不二主的大旗了……
“群玉!”贾似道看着廖莹中沉默不语,陡然加重了语气,“老夫的心意,你还不知道吗?”
“学生知道了!”廖莹中叹了口气。贾似道不就是想名命双收嘛!既要名垂青史,又不想死,真是不容易啊!
……
和机关算尽的贾似道相比,李庭芝就是个比较纯粹的人了。他现在所想的就是一件事儿,打好眼前这场大战。打好而已,要打胜恐怕是不可能的。
临安城防就是一道城墙,城墙不足恃,壕沟还能起什么作用?李庭芝不是笨蛋,自然知道壕沟对防御方的加成,远远比不上城墙。实际上,蹲在壕沟里面打仗还不如站在平地上,壕沟唯一的作用,就是避炮罢了。
说起来这位李庭芝真的算是南宋朝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了。他在最短的时间里就想出了对抗壕沟攻城法的唯一有效的战术——历史上欧洲人也是这么干的!而且,他还琢磨出一些办法以弥补宋军战力不足。
譬如,在壕沟的后方构筑了大量炮垒,从临安城头挪下来不少大炮,以炮卫沟,以沟护炮。再者,李庭芝还命令部队以壕避炮,据壕以战——就是在壕沟里面躲避,交战的时候就爬出壕沟,在壕沟后面列阵。为此,他还让军士们把挖沟挖出来的土堆在壕沟后方,构成一道矮墙。
不过靠这些依旧不可能阻挡住明军的攻势,因为汇集于临安城下的明军总兵力也有十多万,光是公开打出的军级番号就有两个!分别是大明陆军上军和大明陆军中军。也就是说,明军在临安城下,光是士爵兵就至少超过七万人。
和宋军不同,这七万人是可以集中运用的!因此李庭芝也不能将他的十万大军平均部署,那样铁定会被明军打个重点突破。因此李庭芝只能将一部分兵力部署在漫长的战线上,同时保留强大的预备队。但是这些预备队又要放在那里呢?步行十几里赶赴战区是来不及的。全副装具的步兵起码得一个多时辰才能走完这十几里地!
所以李庭芝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猜测明军的主攻方向会在哪里?
……
“圣人,参谋司的计划是全线出击!”
“全线出击?是不是太分散了?”
镇北甲字堡内,任宜江和张熙载正在给陈德兴讲解刚刚制订好的计划。陆虎、刘和尚、王威、朱四九等军级将帅,也都围在地图桌旁听讲,不时还有人发声提问。
“也会有佯攻以吸引宋军大队的。”张熙载解释道,“所有的军属、师属炮兵将集中运用于宋军战线的最西段,掩护十个军户旅发动进攻。攻城炮兵司也将出动十二门10寸臼炮参加轰击。相信可以令宋军集中主力于最西段。”
“那么其他地段投入多少部队?”
“上中下三军的二十四个旅则会在二十四里的战线发动猛攻。每一里,都会投入一个旅的兵力。参谋司已经计算过了,全线出击对我方兵力战力优势的发挥是最有利的。也可以一举击破数量最多的宋军团练军。”
“另外,进攻将会在三日后的正子时发动。”
正子时相当于西方的凌晨零点,正是睡觉睡得最香的时候,当然也是发动夜袭的最佳时刻。而且此时的能见度很差,宋军根本没有办法区分军户兵和士爵兵,只能通过炮火的集中程度判断明军主力位置。
等到宋军发现不对,他们的主力已经错过了增援前线的时机。
第669章忠臣是怎样炼成的(五)
时间在决战的准备当中慢慢度过,宋军的壕沟、炮垒在一点一点的成型。明军则接连拔除临安城北、城东的宋军据点,将战线一点点的推向临安城墙,推向宋军的壕沟战线。计划中的总攻发起时间,很快就要到来了。
李庭芝现在已经住进了一定位于临安城外的帐篷里面,就在临安城的东北角附近,离余杭门很近,距离西湖也不算远。背后三四百步就是贾似道居住的那个碉楼,前方则是一个巨大的炮垒。李庭芝把自己的中军摆在这个位置,是因为他估计明军的主攻方向就在这一带。
因为临安东城是有两道城墙的,临安城曾经东扩过一次,将城东附廓而建的贫民区用城墙圈了起来。因此要从东城打进临安很不方便。从临安北城突破,然后沿着御街一路推进才是上策。而在余杭门附近突破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沿着城墙迅速占领临安城西各门,避免城内宋军的要人出城向西逃亡——临安西面除了西湖就是大片山林,再往西更是天目山余脉。由于明军兵力有限,因此没有在临安城西面部署什么兵力,如果不在第一时间控制临安城西各门,恐怕是很难阻挡城内要人逃入天目山的。
这个时候,他正在油灯发出的昏黄亮光下面看着地图。图上战线出的是前所未有的战场态势。部队不是住在营寨或城池里面,而是分散在一条长达二十七里的壕沟线极其附近的炮垒和临时宿营地中。战斗也不再分白天黑夜,也不是一场场的列阵而斗。而是时时刻刻都在整条战线的各个角落进行着。而且夜间的战斗往往会更加激烈一些,大炮的轰鸣声已经连续两个晚上没有停止了,伴随而来的还有明军掷弹兵的攻击,虽然他们出动的人数不多,但总归让人不得安寝,前线各军的士气也在快速消磨当中。这两天,各军都出现了大量的逃兵——直接从壕沟中逃到明军那边去了!
打了半辈子蒙古人的李庭芝突然发现,自己好像一个新上战场的新手一样,面对的都是他不了解,也无法控制的局面。
而对面明军仿佛也发现了壕沟里面的宋军士气低落,为了加快他们的瓦解,从昨天晚上开始。浙语的喊话声会在炮击的间隙响起,和炮击声一样,整日整夜的不停。
“有台州的兄弟吗?我是临海杜桥的泼皮李啊,我是从杜家团练军里投到大明这边的,现在是军户兵啦,授了一百亩水浇地,就在临海县城外,原来是临海方家的地,至少值四千贯啊!你们赶紧过来吧,只要投靠过来,圣人就给你们分地,让你们当军户,你们就不用受穷了……”
炮声一停,讨厌的叫嚷声又开始了。不仅是一个泼皮李在叫嚷,而是有成百上千的泼皮李在那里嚎着,动摇着前线宋军的人心。
一百亩水浇地啊!足够让一个吃不饱,穿不暖,娶不上媳妇的苦汉子摇身一变当上地主老财。和贾似道的“忠义”相比,一百亩土地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
而且,明军开出的条件还不止分田当军户一项。不想当兵吃粮的人,投靠过去一样有出路。
“不想当兵也没有关系,圣人还可以派船送你们去明洲挖金子挖银子啊!明洲有金山银山,金银多得挖都挖不完!你们只要肯过来,就能坐圣人的大海船去那里发财!”
发现明洲大陆,发现金山银山的消息也已经传到临安城了。不过城内的团练兵们都不怎么当回事,因为他们都觉得这种好事和他们没有关系。可是现在……这个大明圣人仿佛比大宋官家要好啊!
前线壕沟里面的团练们人人都在动摇。大宋朝优待读书人,优待都城和行在市民是事实。但是对底层的农民,大宋是没有任何保护和优待的。大宋对农人可没有什么恩惠,现在凭什么要他们豁出命来效忠?
“陈贼背道入魔,叛主做乱,不忠不义,他的话不能相信!”
“我等堂堂汉人,岂可弃孔孟而宗天魔(天道),区区田土,岂能乱人心大义!”
幸好壕沟里面有“秀才官”,可以用大义激励人心,要换成原来宋军那种只认钱的小军头,没准就自己带头倒戈了。
看着一张张在灯笼照映下泛出红光的大义凛然的面孔,再想到太师公贾似道的忠义。朴实的农人们一时也不知该如何选择,一个个都低着头,叹息不止。
虽然大规模的逃亡被遏制住了,但是秀才官们也不敢把自己的手下派出去巡逻了。这些团练兵一旦离开了壕沟,说不定就会整队整队的投到明军那边去!
宋军的全线龟缩,等于在战场上闭上了眼睛!明军可以在炮声、喊话声的掩护下集结调动,可以将出发阵地直接设在宋军壕沟的百步之内,甚至还将十八个军属师属的炮兵营和十二门10寸臼炮都拖运到了指定位置。
而宋军却毫无察觉。
李庭芝已经看完了地图,摇了摇头,壕沟对壕沟的战术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用。或者说,他和麾下的十万大军并没有真正掌握这种新战术,这是一种复杂的打法,和宋军之前的结阵而战完全不一样。没有经过任何一次演练,就贸然采用全新的战法,实在有失谨慎。可是不这样打,还有别的办法吗?他叹了口气,现在不过是尽人事罢了……
就在这时,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突然间就响了起来!
一发120斤重的开花弹正好落在了李庭芝的帐篷附近,近在耳边的巨大爆炸声音就像天塌地陷了一样!帐篷里面所有的人都被震倒,油灯咣当摔下桌子熄灭了,李庭芝的幕僚们抑制不住地惊叫起来!明军的炮群突然开火了!而且出乎意料的猛烈!
强大的明军炮群反复轰击着宋军辛苦构造的防线,一团团橘红色的火光在宋军的炮垒周遭此起彼伏地炸开。将土墙、大炮、人的残肢断臂都一起掀上了天空。这是十二门十寸臼炮在逞凶!而更多的实心铁球则像雨点一样反复拍打着宋军的前沿,将宋军辛苦布置的鹿砦拒马,都打成了碎片。
李庭芝很快就反应了过来,他爬起来就大步冲出了帐篷,外面正乱成一团,到处都是乱窜的随州团练军的士卒。几个李家的子侄正在大声嚷嚷着试图整顿秩序,看到李庭芝出现,顿时就纷纷靠了上去。
“学士,这里危险,您且去护城河对岸避炮吧!”一个李家的秀才焦急地说。
李庭芝也不理睬他,大步就往炮垒上面跑去,上到高处,他就四下张望起来,观察着明军炮群的位置。他必须要在第一时间确定这些大炮的所在,在他看来,明军重点炮击的地方,一定就是主攻的方向!
这时无数的火把突然在千步之外,明军的炮群背后亮了起来,那一定是明军的主力!
“传令!擂鼓,聚兵,备战!”李庭芝大声吼了起来。
……
贾似道这个时候正牵着李慧娘的手在睡觉,他在这个时空的历史上看来要当殉国殉道的忠臣了。所以也李慧娘也不会变成鬼来吓唬他了,后世也不会有《红梅阁》了,更不会有“蟋蟀宰相”的绰号,顶多就是把贾似道称为“昆虫学”研究的先驱。
炮声响起的时候,贾似道猛地就惊醒过来,身边的女人也醒来了。李惠娘的胆子不小,并没有被外面的炮击声吓到,而是很镇定的起身,替贾似道拿来了官袍和佩剑。
贾似道脸上都是汗珠子,大口地喘着粗气,呆坐在榻上一动不动,直到一只纤手捏着丝绢来替他擦汗。
“太师,太师……”轻柔的女声在贾似道耳边响起。
“哦。”贾似道应了一声,猛吸口气,站了起来。李惠娘则动手替贾似道穿上了官袍,带上幞头,扎上玉带,还挂上了三尺长剑。
贾似道出了自己的寝室,外面已经有几个贾姓的子侄披挂整齐在侯着了。贾似道一言不发,大步走出了碉楼,站在了临安北墙上,定定眺望着战场。
战场上的形势仿佛一目了然。因为宋明两边的大队人马已经开始打着火把灯笼集结了!而且双方集结的位置都很靠近贾似道所在的碉楼。
“太师!看来今夜就是决战了!”廖莹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上了城墙,到了贾似道身边。他现在是提举君子营,麾下有近三万君子——在贾似道的激励下,临安城中的秀才们终于掀起了一轮入伍从军的高潮,三天之内,君子营的人数就增加了一倍。不过这些新入伍的君子都是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没有几个月的训练根本上不得战场,看来是敢不上今日这场会战了。
贾似道点点头,只是淡淡应着,“就是今晚了……若是不敌,老夫,老夫,老夫就要……”
第670章忠臣是怎样炼成的(六)
大明天道元年,三月初三。
临安城东北。
“胜了!胜了!”周遭战场,响起了山呼海啸一般的巨大呼喊声音,从临安城东、北两面一直横扫过了高大宏伟的城墙,传到城内的每一个角落。
不过这些淮地或北地口音的欢呼声,在临安城墙上的守军们听来,却和催命的符咒没有两样。胜利是属于明军的,从临安城东靠近杭州湾的地方一直到临安城北,整个二十七八里的战线上,至少有二十二三里的地方,已经被明军全线突破!
李庭芝拼凑起来的十万团练兵中的五万就撒在这条漫长的战线上,他们几乎同时遭遇到了数量超过他们一倍的钢甲士爵兵的猛攻。这些穿着钢甲,手持大横刀和弓箭的士爵兵悄无声息的摸到了宋军战壕前不到百步的距离上,在炮声响起的同时,他们就突然暴起,一部分人用步弓向百步之外抛射箭雨,余下的人则搬开鹿砦拒马,好像恶虎一样扑向宋军盘踞的壕沟。壕沟内的宋军还有壕沟后面的炮垒根本来不及反应,钢甲武士就已经冲入壕沟,随后就是毫无悬念的肉搏战。
经过多年的调教,明军士爵兵大概是这个世界上肉搏能力最强的士兵了。一身钢甲,刀枪不入;一柄横刀,刺铁如泥!多年锤炼而来的老兵,又都是壮年男儿,战场之上自然是杀人不眨眼!连大蒙古最精锐的怯薛都不是对手,何况这些根本没有斗志的宋军团练。
如果是白天结阵而斗,大宋的团练兵或许还能稍加抵抗,但是在夜间混战,比的就是个人的勇武、单兵的装具和战士们的斗志。相比之下,大宋的团练兵完完全全处于被碾压的地步。就连士兵的人数,他们也是绝对劣势。
“降了!降了!”
“别打了,俺们情愿归降……”
宋军一触即溃,战场上几乎听不到他们的喊杀声,有的只是哀求乞降之音。
还有些溃兵居然没有投降,而是失魂落魄一般往临安城东(临安城北没有城门)各处城门涌去,向要退入城去。但是各处城门早就已经封闭,吊桥也被拉起。溃兵们到了此地,全被挡住,既不能入城,也没有回去再战的勇气。混杂在一处,只是哭天喊地。
“开门啊,放吊桥啊!让俺们进城吧……”
“贼人厉害,打不过啊!他们人人都有钢甲,刀砍不动,枪刺不入,只能挺着死!”
“守城的弟兄,可怜可怜咱们吧,咱们也是宋军啊,他们都降了,咱们还念着朝廷,还想入城战上一场。”
“开门啊,俺是台州来的秀才,俺姓杜,俺们全家都叫陈贼给害了!俺和陈贼不共戴天!”
自称是台州来的杜秀才的是赖蛤蟆,就是那个看上了杜十三姐又吃不到嘴里的赖蛤蟆!
他现在也穿上了宋军团练兵的红色战袄,还有一身鲜亮的皮甲,手中还握着把南芬钢打造的宝剑——这身装扮还真有点秀才公子哥的模样。
当然,赖蛤蟆并没有被明投宋,杜十三姐的“死”的确让他悲伤,但是陈圣人给的土地已经让他的一家子都过上了“人上人”的日子,他也不用为老婆什么的发愁了,在他离开台州之前,已经有个媒婆上门要给他保大媒了!对方虽然不是杜家这样的大户,但据说也是知书达理的人家。
所以,蛤蟆只是念着十三姐儿,绝没有为她报仇的心思。现在蛤蟆的奋斗目标是士爵,那才是真正的人上人,与国同休的贵人!因此蛤蟆才自告奋勇参加了敢死队,和千把个有着同样人生理想的士爵兵一块儿来混城了。
城头上的守军也都是两浙的团练兵。李庭芝为了城外的壕沟战,将他的随州军和武锐军都调出了城。所以现在守城的都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新丁,也不知道有“混城”之说。而且他们都听得分明,下面喊话的都是纯正的浙音,分明就是老乡啊!再看看明军仿佛也没有追来,他们占据了壕沟还有壕沟后面的炮垒之后就停下来喘气儿了。守门的团练军头子果然动了恻隐之心,下令开城了。
“放下吊桥!快放吊桥!打开城门……”
……
贾似道这个时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