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奸雄天下-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照寻常士卒的标准发每月一贯的兵饷。若自备武器者,再一次发给三十贯兵器钱,要求自备一刀、一弓、一杆长枪,另四十支箭簇。若携带马匹者再按照一马二十贯给钱。至于盔甲一律折现吧,给三十贯钱让他们自己去买。燕京本是蒙古军兵器的重要产地,城内有许多工匠,也给他们点生意做做。”

十贯安家钱,三十贯兵器钱,三十贯盔甲钱,再加上150亩地,便是北明军募兵的基本开支了!绝对算不上便宜,不过没有这些开支,招募来的军队就很难上阵打仗。冷兵器时代的生产力就决定了武器装备价格的高昂,而一支能打硬仗打胜仗的精锐军队,又离不开相应的武器装备。

而中原王朝自唐朝的府兵制崩溃后,在武器装备方面一直就是个大问题了——腐败的封建官僚体系根本没有能力为多达几十万上百万人的募兵提供高质量的武器。而明朝的军户们更加长期处于破产境地,同样无力负担价格高昂的武器装备。

所以陈德兴采取了鼓励自购武器装备的军事贵族制,将单兵的武器装备都变成官兵的私人财产——既然是私人财产,当然会得到最精心的维护保养,兵甲的质量当然也是极有保障的,那种偷工减料的东西,可别指望北明的士爵、八旗会掏钱!

当然,北明可以实行这一套制度,也是因为北明的官僚体系比较弱势。要不然谁肯把采购兵器盔甲这样的肥差让出来?

而这一次跟着陈德兴南下的一万四千余兵将,在北明军中也算是装备最精良的部队了。

陈德兴的近卫师全部配了简易的板甲——不是历史上欧洲骑士穿的从头裹到脚的板甲,而是一副胸甲,一顶头盔,再加上腿部和手臂护具,总重量不到三十斤,比起宋国的步人甲轻了一半以上。

郭侃的佣兵旅则有1200人配了板甲,余下的弓手都披皮甲,刀盾兵和长枪兵则都披着类似青唐瘊子甲的冷锻甲——郭侃的步兵是打过西征的,人人都抢了个盆满钵溢,这种职业雇佣兵有钱自然会购买装备,他们的盔甲刀枪也是私有的。所以武器装备也非常精良。

王陆飞指挥的一师重骑兵也都是人人板甲在身,实际上他们是最早装备板甲的明军部队。这点重骑可以说是陈德兴的宝贝,全都是士爵身份,家家都有田庄农奴,薪俸也比其他士爵部队的军将高五成。当然不会在装备上省钱了。

杨阿喜的正黑旗马队的装备稍差一些,因为是轻骑兵,所以只配了皮甲,不过黑漆漆的一大片,瞧着也挺唬人的。

而北明军中军第四师算是大路货的部队,兵器已经换成镶钢、夹钢的家伙,但是没有什么人自购了板甲,都是从南宋带来的步人甲,也没披在身上,而是由驮马携带。远远看着就好像是牵制马行军的无甲骑马步兵,不过随同他们一起行军的中军炮旅的三个炮连的18门青铜大炮可是这个时代最可怕的武器!

一万四千精锐,就这样在大宋咸淳二年十月初一,浩浩荡荡的离开了燕京雄城。

第457章输不起的忽必烈

蒙古大汗忽必烈的中军大营,设在了太原以东的平定州,一连几天都没有挪动位置。

在忽必烈指挥的大军攻入忻口之后,二十余万人马就分了几路。霸突鲁指挥四个蒙古万人队和一万陕西刘家(刘黑马子刘振元部)的汉军包围了太原城;兀良合台则指挥四个蒙古万人队和一万巩昌汪家的兵马越娘子关进入河北,然后再向南扑击汴梁;塔察儿(不是那个汗王)和钮麟指挥两个万人队也出娘子关进入真定路、保定路警戒燕云方面;药木忽儿和重喜(契丹人,汉军万户)则指挥三万大军南下潞州、高平直扑洛阳;剩余的五万多大军,则在榆次、寿阳、平定州一带休整,由忽必烈亲自掌握。

看忽必烈的部署便不难发现,他现在最忌惮的还是陈德兴率领重兵南下寻求决战。虽然他用燕云之地这个香饵套住了陈德兴,还有陈李相忌的因素,但是忽必烈也不敢保证陈德兴一定不会弃了燕京南下。

而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对忽必烈而言几乎就是灭顶之灾!虽然在收编了东道四王的兵马之后,他的兵力大大的雄厚起来了。但是李璮的兵力也不弱,东唐的府兵加上各镇藩兵总数不下二十万,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消灭的。如果陈德兴的六万人再加入进来,忽必烈可就一点胜算都没有了。

所以忽必烈才会将两个万人队摆在真定路、保定路,又在娘子关以西放了五个精锐的万人队。一共七万大军,专门就是为陈德兴准备的!

不过忽必烈用屁股想也知道,包括他的怯薛军在内的这七万蒙古大军根本打不过陈德兴的六万人。哪怕这些蒙古军队也装备了火铳和天雷箭……

说起火药武器,忽必烈就气不打一处来,陈德兴早年使用的火药明明就是南宋供应的,可是南宋现在却没有把当年供应陈德兴的火药送给蒙古,拿来的都是和京兆府所产火药差不多的东西!根本不能和陈德兴使用的火药相比——蒙古人当然得到过北明军的火药,是从没有爆炸的天雷箭中取出的。也拿去给京兆府的火药匠人瞧了,可是那些匠人都是笨蛋,根本不知道那种火药是怎么造出来的。

很明显,这种火药是南人密藏的杀手锏,是用来防备大蒙古国的秘密武器!

另外,蒙古东道的那些千人队的战斗力也让忽必烈有些担心。由于蒙古东道四王没有扩张方向——想去高丽蒙古大汗们不许,别的方向都荒无人烟,没得打——除了塔察儿之外也没什么机会参与大蒙古国的扩张(这帮成吉思汗的旁支在蒙古体系中一直不值钱),因而他们既没有积累战斗经验的机会,也没有分到过什么战利品发一票。所以他们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技能都比蒙古的中央和西道军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除了塔察儿的5000黄帐兵像点样子,其余的九万多人……刀都熟的(熟铁),甲都皮的,弓都是软的。怪不得会在庄水之战中输得那么惨!原来这帮家伙就是群顶着蒙古铁骑名号的牧民。

而忽必烈虽然很想把他们装备起来再好好训练一番,但是他现在也没有那么多的金钱和时间——装备十万大军的开销可不是小数!按照北明步兵最基本的配置,步人甲、镶钢大横刀、夹钢枪,再加上杂七杂八的装具配置,没有六十贯绝对不行,十万人起码都六百万贯……把忽必烈卖了也没有那么多钱啊!而且就算忽必烈有钱,那么多的好装备也不是短时间内能打造出来的。

所以除了少数东道兵得到了一些中央兀鲁斯库存的武器装备(数量很有限,因为除了怯薛军外,蒙古兵的武器都是自备的)之外,绝大部分东道兵还和原来一样,都是样子货,看看就算了。

可这些东道兵吓唬一下李璮还行,李璮胆子小嘛,要是遇上陈德兴的兵一准腿软——他们可是被陈德兴那些装备精良的八旗兵欺负苦了的!

因为担心北面的陈德兴,忽必烈这些日子就和一头困兽一样在自己的金顶大帐中走来走去,一波波的探马游骑派出去,去打探北明军的动向。然后就焦急的等着回报。

就在这个时候,大帐外面突然传来了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然后是大声的对话,接着就看见十五岁的怯薛长安童飞也似的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一人满头满脸都是灰尘汗水,人都快臭了的蒙古汉子。

看到两人心急火燎的样子,忽必烈心里就是咯噔一下,不过面子上却更多几分凌厉之气,目光一闪,便问:“如何了?”

安童道:“陈贼出兵南下了!”

忽必烈目光如电,看着那灰头土脸的汉子,那人是怯薛军中的探马,已经单膝跪下,恭谨回报道:“大汉,明逆的大军已经进入了保定路!易州、雄州都被明逆攻占!明逆大军占据二州后并未停留,还在继续南下……”

忽必烈点了点头,又问:“知道有多少人吗?”

“最少有三万。”

战场上最难搞清楚的事情莫过于敌人的数量,靠几波探马游骑当然得不出精确的数字了。而且通常情况下,处于不利形势下的一方很容易高估敌人的数量。

“最少三万……”忽必烈的心一沉,挥挥手让那名探马下去领赏。

“头辇哥、阿术、伯颜、阿里海牙!”忽必烈大声喊了两个人的名字。

这四人中的头辇哥是万户长,另外三人都怯薛军的千人队长,都是忽必烈的心腹。此刻都在大帐外面,随时等候大汗的召见。

“参见大汗!”四人闻言立即就飞奔进来,单膝跪成了一排。

“都起来!”忽必烈在自己的御座上稳稳坐下,语气沉沉地道:“明逆的大军南下了!”

“大汗,请让怯薛军出战吧!”站一旁的安童第一个跪下来请战。

忽必烈一挥手,道:“准了!”他咬咬牙,“陈逆敢来,朕还不敢战吗?”

“大汗,此战须得万分谨慎……”头辇哥在高丽、辽东和陈德兴交过手,虽然没有大打,但是也知道对方的厉害。

忽必烈看看他,道:“有什么话就说吧。”

头辇哥道:“如今北地豪强,南朝藩镇都在作壁上观。我大蒙古若是显出弱势,必会被天下群雄围攻。反之……李逆、陈贼就是众矢之的。所以迎战南下明逆一战,是万万不能输的!”

要是输了,不仅太原之围立解,还在观望犹豫的南北豪强立即就会跳出来站到李璮、陈德兴一边。连目前站在蒙古一边的汉侯也会立即倒戈。

到时候忽必烈要打的就不是二十多万李陈联军,而是五十万、一百万的汉人联军了!

伯颜也提醒道:“太原之围也不能解!”

忽必烈点点头,“对,太原必须围着……否则三晋豪强就会以为李璮打赢了!要掘个长壕把太原围起来。”

山西的地形复杂,不利于蒙古骑兵发挥,因而一直是汉侯盘踞的地盘。现在虽然改了行省,但是基层的豪强势力依旧不小,而且人口也不少,大约有两百多万。如果三晋豪强都倒向李璮,十万府兵也能拉出来。到时候忽必烈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汴梁和洛阳也必须夺下来!”头辇哥补充道,“汴梁是宋国故都,洛阳又是伪唐都城,若被大蒙古所得,北地豪雄一定来依附大元。”

也就是说,围困太原的五万人不能动,南下洛阳、汴梁的八万人也动不了。可以用来和陈德兴决战的军队就只剩七万。

“还得小心济南方面的李彦国。”伯颜又提醒道。

李璮的儿子李彦国现在将着三卫府兵有差不多四万人出屯济南。李唐的府兵虽然比不上北明的士爵兵,但是战斗力也不太弱。要是和南下的“三万”明军合流,那就是七万人打七万人……忽必烈就凶多吉少了!

“调一个万人队去监视济南,”忽必烈皱眉,“那便是六万打三万了……”

伯颜分析道:“大汗,咱们可以和逆明军周旋。他们的步卒虽然有马,但毕竟不如大蒙古的铁骑灵活迅速。他们的八旗兵倒是灵活善战,但人数太少,一共只有三万。”

“只周旋……”忽必烈皱着眉头。

伯颜道:“周旋到汴梁、洛阳收复即可。”

打下汴梁、洛阳就能装胜利了!不仅可以糊弄中原豪强,还能给归附忽必烈的东道千户制造忽必烈胜利的假象。另外,对南宋也是个鼓励——现在刘孝元和蒲寿庚虽然去了临安,但是能否说服贾似道却是存疑的。南宋最喜欢苟且,若是看到中原战局对唐明有利,恐怕就不敢断陈德兴的粮道了。

忽必烈思索了下,仿佛下定决心一般,重重点头:“便是如此了!速速去召集各万人队长和千人队长来朕的中军……朕要亲自带兵去会会逆明的贼兵!”

第458章不甘心的李璮

“陈半仙不会来救朕的!”

十月初,太原东门朝曦门城楼上,这声呼喝回荡不定,周遭人等都闭目低头,装作没有听到这话。陈半仙是谁?当然是陈德兴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起于草莽,东唐的文武官员都特别喜欢给人起绰号。不过陈半仙的绰号却不是官员们叫出来的,而是大唐太后灭门师太从普陀山回来后叫起的。

李璮是儒生,一开始没有跟着他妈这样叫,不过现在被困在太原城里已经快十天了,天天在朝曦门城楼上伸长了脖子盼陈德兴的援兵。可是援兵久久不至。蒙古人却开始在太原城外挖长壕要围城了!

长壕围城……这就是长久打算了,若是陈德兴的大军正在南下,忽必烈还不赶紧把太原城外的几万大军调走去决战?这下刚刚被围时还挺笃定的李璮终于沉不住气了。

“他这是要等朕死了再来接管朕的地盘,朕怎么就瞎了眼睛,相信这个奸贼了?”

在李璮看来,蒙元失中原已经定局了,南边的大宋也是一堆枯骨。将来的天下非唐既明。而大唐是正统,走的又是华夏正道,肯定比专门走歪门邪道的北明得民心。得民心自然得天下,所以天下一定是大唐的。除非李璮被忽必烈打死……

他的这种想法,也是众多北地豪强的想法。虽然陈德兴的复周礼,行分封好像比较符合豪强们的利益。但是陈德兴同时也展现出了强烈的对外扩张的倾向,有喊出了“夏君夷民”的口号,这就是要把大伙儿封到海外蛮荒之地去当君王啊!

这实在是有点不能接受了。所以在唐明之间,大家还是比较拥护大唐,所以史天泽、张柔、张荣、李毅奴哥、戴曲薛这些北地汉侯,现在才会和李璮一块儿被蒙古人包围在倒霉的太原城内。

当然,这些跟着李璮一起入太原的原来的北地汉侯,现在的大唐节度使都不是孤身,而是带着他们的军队。合上李璮带来的三卫府兵和三千羽林,再加上这些日子陆陆续续投靠李璮的三晋豪强的兵力。现在太原周遭李璮所掌握的兵力超过了十万!由于兵马太多,潘美所建的太原城都安置不下,还在城池的南北墙外各立一寨作为太原城的两翼。

可是拥有十万大军,明明有一战之力的李璮,却被攻破忻口而下的二十万蒙古大军吓破了胆。不敢出战,还让蒙古人把自己包围了,只知道伸长脖子等好女婿陈德兴来救。

可惜,陈德兴也不是什么好人!压根没有救太原的想法,只是琢磨着把忽必烈打疼,少来惹自己。所以出兵的规模不是很大,忽必烈还能咬着牙不撤太原的围——如果陈德兴动用四万人南下,估计会被蒙古的探马看成八万!这样忽必烈怎么都不敢带六万人去迎战的。

“皇上,咱们不能坐以待毙啊!”

史天泽沉不住气了,陈德兴看来指望不上了,那就只能拼了——他要是不入太原还好,还可以带兵去投陈德兴,大不了改念天道教的经,去外国当国王就是了。可是他现在也被困在了太原城中,哪儿还有出路?

再去投降忽必烈?这事儿可靠不牢,就算忽必烈现在不计较,事后一定秋后算账!

“皇上,咱们跟蒙古人拼了!”史天泽吹着胡子道,“蒙古人没有什么了不起,他们就是骑兵厉害……山西这里也不是骑兵发挥的地盘。”

“对!皇上,不如拼了吧!”

“拼了!拼个鱼死网破!”

“他妈的,这忽必烈不让老子活,老子就是死也要咬下他几块肉!”

“对!和蒙古鞑子拼了!杀一个够本,杀俩赚一个!”

一帮北地汉侯也都是狠人,眼看没了活路都横下条心,纷纷嚷嚷着要拼命。

李璮扭头看看自己老丈人王文统,王文统面色沉静,低声道:“皇上,陈德兴是不会见死不救的!三公主总有办法说服他出兵的。现在的问题是……陈德兴不会真心救援太原。”

“不会真心……”

“对,但是也不会不救!”王文统拈着胡须,“而忽必烈却不敢不重视北明的援军!”

陈德兴可是打死过蒙哥汗,还在辽东一战打垮塔察儿的狠人!哪怕只带一万兵出来,忽必烈也得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去对付。

相比之下李璮就菜多了,当了三十年汉侯也没有什么赫赫战绩,和南宋的交兵也互有胜负。

“好!这是咱们的机会!”李璮跺了跺脚,咬牙道,“拼了!老子跟他们拼了……”

老李突然怒吼:“王文统,把从益都带来的财物都拿出来分给将士,再和他们说,此战要是赢了,老子就封他们当士爵,每人给300亩田庄……各种待遇和北明士爵一样!”

……

真定路,滹沱河。

滹沱河上的几座桥梁,都已经被烧毁了,河北岸的船只都被拖到了南岸。

在靠近真定路城的河岸边上,密密麻麻的蒙古包已经搭起来了。蒙古包周遭也不是用大车围个古列延,而是非常正规的挖了壕沟,建了寨墙,竖起了一个个望楼,甚至好像是炮台一样的夯土堆,上面架设了床子弩和京兆府的工匠们照着前线送来的图样铸造的铜炮!

而在滹沱河的对岸,日月王旗已经在一处高地高高飘扬。高地下方的滹沱河北岸,在距离河滩不足百步的地方,展开了两个步兵方阵,一共六千人,其中大部分人都披着银光闪闪的盔甲持着一丈多长的长枪,排列出了七列横队(就是所谓的方阵),周围还有弓弩手和刀盾手遮护。大阵后方,则是几千没有披甲的北明军步卒正在修筑营垒。还有约两千黑衣骑兵散在大阵和营垒左右。此外在日月王旗所在的高地周围,还有牵着马的银甲骑士。

“大汗,逆明军正在扎营,他们的人数仿佛不到两万,而且还有陈贼的日月王旗……”

担任了万人队长的钮麟,站在一处修建的非常结实的望楼上,遥指着河对岸的军阵,对刚刚到达的忽必烈汗说。

“那是什么甲?怎如此耀眼?”忽必烈一下就被北明军步卒的钢甲给吸引住了。

“似乎是……钢甲!”钮麟道,“那么亮可不像熟铁,肯定也不是熟铁镀银的。”

怯薛长安童提醒忽必烈道:“大汗,有细作报告过,明都府的不少铁匠铺都钢甲出卖,他们称板甲,是用纯钢打造,每副索价1000贯到1500贯……”

“1500贯!?”忽必烈翻了翻眼皮,他娘的这还是甲么?这是在往身上穿金子啊!眼前的6000人中至少有4000人穿着这种亮晶晶的甲,哪怕按照1000贯算,也得要400万贯!

一支几千人的军队就花几万贯买盔甲,这陈德兴也忒豪阔了吧!?

“他哪儿来恁般多的铜?”忽必烈脱口就问。

安童道:“大汗该问他哪儿来那么多的钢!”

忽必烈一愣,细心之下,也觉得有理。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的问题!

一副甲起码30斤重,4000副甲就是12万斤。12万斤的钢!12万斤的铜好弄,12万斤的银也有法子搞到手,哪怕是12万金的金子在窝阔台大汗的时代,和林城的府库中也是有的——和林一度储存着大量劫掠来的金银,但是在乃马真后和贵由统治时期,却把大部分金银挥霍掉了。可12万斤钢……哪怕是大蒙古国,也从来没有储备过如此多的钢!

“他们哪儿来的钢?”忽必烈问。

安童道:“臣问过军中的铁匠。他们认为逆明有一种炼钢秘法,可以一次炼出大量的钢!”

炼钢之术素来是铁匠们梦寐以求的,所以蒙古军中的铁匠猜到这一点并不困难。

“炼钢之术……”忽必烈连吸几口凉气儿。蒙古东道的勇士使用的弯刀上都不一定有钢刃!北明居然就把钢打成盔甲穿在身上了,这只能说明他们的钢产量很高,远远超过大元和宋国……

“大汗,要不要派勇士渡河去试探一下?”钮麟望着对岸披钢甲的明军,吞咽了口唾沫,仿佛想要冲过去抢上几副!

“试探?”忽必烈摇摇头,“不用……对峙一阵子再说吧。只要拖过10日,汴梁、洛阳便可尽入吾手,到时候便是不战也可。另外,多派几个千人队绕到敌后去,也别靠近燕京,便在保定路和燕京路南部烧杀一下即可。”

陈德兴的钢甲、大炮虽然很不易对付。但是在部队机动性的问题上,蒙古人还是占了绝对优势。哪怕正面硬扛打不赢,还可以利用骑兵机动与敌周旋,去断个粮道,骚扰一下敌后,迫使敌人退兵什么的。所以忽必烈并没有和陈德兴决战的想法,现在的隔河对峙,不过是在吸引陈德兴的注意力。陈德兴如果要强渡滹沱河,忽必烈还可以再往南退。总之不和陈德兴正面交锋就是了……

第459章决战前夜

“九斿白纛?忽必烈来了?”

滹沱河北岸,陈德兴看着河对岸蒙古大军营中的金顶大帐和九斿白纛,很是惊讶。

“对岸的兵马好像也不少,看营地的规模总有七八万吧(实际上只有六万人)?但是部署却是沿河防守……若是这样对峙到年底也不错。”

他思索着说着,忽必烈的兵马比他多几倍,却摆出一个严防死守的架势,显然没有决战的意思。这仿佛是如了他的意……能把围攻李璮的兵力调出七八万,也算对得起他的这位岳父老泰山了。

“呃……大王,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吧,蒙古人的七八万人都是骑兵,正面打不赢还可以绕到咱们背后去烧杀。”

临时兼任着这支南下支队军师的郭侃提醒道。他和蒙古人混久了,又一直在打仗,对蒙古人在战争中常用的各种手段战术,是再了解也不过了。

蒙古人打仗最大的特色是不争一城一地,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对土地比较漠然,更不喜欢住在城里面。这种观念也被用到了战争中,蒙古人是不会硬着头皮去守守不住的地或城。

蒙古人打仗的第二个特色是“很难抓”,既然不守一城一地,又是马背上的军队,机动性超强。在他们不愿意决战的时候,对手很难迫使他们决战。反之,在他们愿意决战的时候,对手也很难跑掉。

第三个特色则是蒙古的不择手段!杀人放火抢掠都是小儿科了,放瘟疫,掘水坝,屠城市等手段蒙古人可用的比谁都多都好!

“蒙古人的这些手段孤王都知道,孤王已经下令依附我们的保定路、真定路、河间路等地的百姓北迁去燕京路安置了。至于那些据寨死守不理睬我们的,相信小股蒙古骑兵也奈何不了他们。”

保定、真定、河间三个路原来都是大元的地盘,三路地盘上的城池、堡寨对待元明两方的态度也各有不同,有些投降了大明,有些则闭门不出。而陈德兴现在也没功夫去攻城拔寨,更没有余力去守城,于是就命令归附的城镇堡寨里的百姓都退往燕京路。当然,这三路的城镇堡寨中多少都有些存粮,都是要一并带走的。若是顺利退到燕京路,还可以稍微缓解一下燕京的粮食短缺问题。

不过这些人要顺利退走也不容易,因为蒙古人一定会派骑兵在半路拦截的。

“孤王当然不会让百姓单独上路了,等到滹沱河北岸的大营筑好了,孤王就派兵护送。中山府城和庆都县城都归附大明了,聚集在那里的百姓有上万户,过几日就迁他们去涿州城。郭卿,到时候就要辛苦你的银甲旅护送了,孤王再给你配一个炮连和一佐黑骑马队。”

“大王,末将的‘银甲旅’(郭侃部的番号)一走,滹沱河北岸的兵马就只有一万一千人了。这如何使得?对岸的蒙古人可有六万呢!”

陈德兴一摆手,道:“六万又如何?吾有坚垒大炮,不怕守不住。倒是郭卿你可有把握?上万户百姓迁移可瞒不住蒙古人的哨探!”

郭侃眼珠子转了转,已经明白了陈德兴的意图:“大王是要以臣的3000人为饵,钓忽必烈上钩?”

“他会上钩吗?”

郭侃一笑:“如何不会?上万户百姓,两千多副好甲,护军只有3000多人……忽必烈再不来,他还做什么蒙古大汗?这蒙古大汗就是个强盗头子,一个不敢抢劫的强盗头子还有人会跟随?”

陈德兴认真地看着郭侃:“那郭卿你呢?你的3000人能挡住上万甚至几万蒙古马队?”

郭侃挺直了身板,一拱手道:“臣的3000人可当10000怯薛使的,如果抵挡不住?不过……这赏赐不能少了!”

郭侃的兵都是拿钱打仗的佣兵,都是几年乃至十几年养成的习惯,思维和士爵、八旗这样的贵族兵不一样。荣誉、地位、土地什么的,都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想要的,就是真金白银。打仗赚钱,打完了就挥霍,除了一身好装备,几乎都没有什么积蓄。

陈德兴伸出个巴掌,笑道:“每兵先给50贯钱,打完以后再按照脑袋记功,一颗蒙古脑袋值50贯!”

郭侃呵呵笑了笑,好像个精明的商人似的说道:“再加1200副板甲如何?”

陈德兴连连摇头:“那可是120万贯啊!郭卿,你这生意经也太精了吧?”

“那……那臣不要一兵50贯开拔钱了,这钱臣自己出了。”

“蒙古脑袋的赏金也不能给了。”陈德兴居然也一本正经的还价。

既然要用职业佣兵,那就得学会讨价还价。而且郭侃的三千人不过是北明使用佣兵的开端,陈德兴已经计划在高丽和日本招募佣兵旅了——南番作战是早晚要开始的,南番,特别是三佛齐和爪哇岛的战略价值太高,一个扼守着通往西方的贸易线,一是通往大洋洲的跳板,是必须要征服的!

郭侃一脸肉痛的模样,思索了半晌,才缓缓点头:“也行,不过臣只有3000人,遮护不住上万户百姓……”

陈德兴一挥手,一脸悲天悯人的表情:“孤王为救百姓已经尽力,若实在救不了,也是天命如此!”

“大王真仁君也!”郭侃又换上了崇敬的表情,深深一礼到地。

‘还真会装!怪不得能和旭烈兀在波斯、大食吃肉!’陈德兴心里这样想着,口中却温言道:“郭卿,君乃孤王之肱骨,此战须得加倍小心,万勿有失。”

……

“润甫,你我名为君臣,实是兄弟,大唐天下有我李家一份,便有你史家一份。从彦简这一代起,皇后都只有永清史家的女子可做!”

就在陈德兴和郭侃讨价还价的时候,太原城内的大唐皇帝李璮也在和史天泽上演哥俩好的感人剧目。史天泽会打仗那是无人不知的,而且李璮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打仗的手艺潮。如果形势还好,他当然愿意自己指挥表现一番天可汗破阵的风采。可现在都让人围困在太原城内,已经是性命交关的时候,容不得闪失了,所以才会指挥权都移交给史天泽。

决战的时间就是明天!根据史天泽的部署,也不搞什么夜袭、偷袭的。根据情报,对手是身经百战的霸突鲁,会叫人偷袭了才是见鬼呢!

与其夜袭、偷袭,不如今晚上好好睡一觉,明日饱餐一顿然后出去打堂堂之阵。史天泽估计,打破太原城的包围圈不是什么问题。如果陈德兴在燕云站稳了脚跟,蒙古人多半会就此撤出山西。但是河南道(包括山东)的形势却有点悬了。

谢过了李璮许婚之后,史天泽又说起了战局,老史皱着眉头:“陛下,解太原之围,臣有几分把握。但是济南、益都只怕难保了!”

听了这话,李璮的脸色也更阴沉了几分。东唐的兵都是府兵,府兵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和郭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