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奸雄天下-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军阀,一律立即消灭,那倒是挺合乎后世人思维的,但是陈德兴知道这样是不行的。因为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兵为将有,军阀遍地的时代。

不仅北地汉侯、南宋藩镇是军阀,就连书生掌兵的南宋团练和蒙古的大小宗王,实际上也都是军阀。不列入军阀的,就是陈德兴的士爵、八旗,李璮的府兵,和忽必烈中央兀鲁斯的嫡系。

“行!”陈德兴一拍大腿,笑着对左右道,“孤王麾下也是用得着汉侯的!谁都知道郭侃兵精善战,若能实心归附,将来必有大用。”

他一扭头,对郭守敬道:“若思,且去告诉郭侃,孤王答应他的条件了,给他3000军额,兵饷按照普通明军发放。遇有战事便另外加钱。至于地嘛,中原的地不能封给他。将来孤王远征大食,必有他郭家的一个封国!”

……

大宋咸淳二年九月,燕京城。

这座北地名都,就立在燕山脚下,守着漠南草原通往中原汉地的通道。以燕京为核心,分布于燕山南北的燕云十六州,则是华北大平原抵挡塞外游牧民族入侵的屏障。随着石敬瑭割让了这片原属于华夏的故土给契丹之后,中原汉地腹心便完全暴露在了北方铁骑的兵锋之下。而十六州汉民所拥有的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又被契丹、女真还有后来的蒙古所用,使得这些塞外蛮族的刀锋更加锐利,兵马更加强盛。历史上得以逞强于中原四百余年!

而在这个时空,历史虽然发生了重大转折,但是却丝毫没有影响这座北地名城的繁荣。

至少在远道而来的刘孝元看来,比起他上一回离开的时候,燕京城更加喧嚣而嘈杂了。

各种民族的人交错往来,一队队的骆驼,一队队的车马不断的从四面八方涌来。包着铁圈的木轮碾得街道石板上火星四溅。穿得鼓鼓囊囊的蒙古人腰里别着弯刀,大摇大摆的在城里瞎转悠,看到好吃的好玩的上去就拿,也不知道给钱。那些开铺子的汉人、色目人,也没有一个敢和蒙古大爷计较。

刘孝元知道,这些横行霸道的蒙古人一定是刚刚从开平过来的,都是忽必烈的嫡系,在开平的时候还有人管束,不至于胡来。到了燕京……

到了燕京怎么就没有人管了?末哥王爷和兀良合台元帅就不管管?

刘孝元正感到莫名其妙的时候,突然就听见有人在喊他的字号:“明经,明经兄!”

他忙循声望去,就看见一个矮矮胖胖的大胡子儒生,正在一处酒楼门口冲他招手。那人手上还拎着个酒葫芦,还有几个油纸包裹,里面显然是什么小菜吃食。

这人原来是姚枢的侄子姚燧,字端甫,号牧庵。原本在京兆府跟随大儒许衡学习理学,几个月前参加了科举,中了个进士,被派到燕京做官。

因为都是蒙古的“汉奸二代”,因而两人不仅认识而且私交不错。

刘孝元从马上下来,把缰绳丢给了从人,自己大步迎了上去,一拱手道:“端甫弟,许久不见,可安好吗?”

矮胖子姚燧却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认真地上下打量了刘孝元一番:“哎哟,你怎么一副蒙古人的打扮?兄弟我险些没有认出来。”

他一把拉住刘孝元就往酒楼里去:“你这身衣裳好啊,吃酒不用付钱……快快请兄弟我吃顿好的。这些日子在燕京真是苦极了,人都饿瘦了。”

刘孝元打量了一下胖乎乎的姚燧,慢慢跟着就进了酒楼,里面老板伙计看见他一身蒙古人的打扮,都是一副快要哭出来的样子。

两个北地儒生也不管这些,径自上了二楼,进了一间敞开着门,里面没有人的雅座。分头落座后,刘孝元叫了几个菜,又摸出个小银锭丢给伙计,见对方欢天喜地的下去了,才扭过头要和姚燧说话,却见对方一副目瞪口呆的样子。

“你,你……那是给了银子?”

“啊……”刘孝元点了点头。

姚燧拍了拍手,叫道:“你咋不给中统钞呢?”

“中统钞?”刘孝元摇头,他是大汗的近臣,官拜大元枢密院都承旨,就是那种不用靠饷银过日子的大官,当然不大知道中统钞什么的了——因为没有谁敢拿钞去行贿的。

“就是这个……”姚燧从摸出一张纸钞摆在桌子上,抱怨道,“这是擦屁股纸!一两当不了白银一钱用,现在整个大元的官员军将就拿这个当薪饷!蒙古人还好,想要什么直接拿就是了,俺们这些汉官可就苦了!”

“看上什么直接拿!?”刘孝元愣了又愣,“没有人管?”

姚燧摇着胖脑袋,一脸无奈地道:“没有,没有人管……这事儿怎么搞成这样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没有人管,整个儿无法无天!”

刘孝元眉头紧紧皱着,“那么……燕京城里那么还那么多人?”

“都是从别的地方迁来的,”姚燧忿忿不平道,“明贼已经打到平滦路了……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老百姓没得活路,就在各地守臣带领下到燕京求活了。”

“什么?”刘孝元更是一脸惊诧,大元的官什么时候这等好心了?而且……这也不对啊,把那么多人都聚集到燕京城,吃饭问题怎么解?把城市周围人口驱赶入城去消耗粮食,那是蒙古人攻城的方法之一。末哥和兀良合台不可能不知道,现在怎么自己把人都弄进城了呢?

第448章郭侃方阵

平滦路城是唐朝建造的旧城,原来是卢龙节度使的治所,在辽金两代又因为地理位置连接关内关外,所以不断得到扩建加固。单论面积已经不逊于南宋的许多繁荣大城。但是却空旷得多,城内还有大片荒地,显得地广人稀。

但是这些荒地上现在却搭起了窝棚,挤满了携家带口的难民。路上却没有什么行人,大部分的沿街房屋都没有开店,而且房门紧闭,看得出城内的人心还相当慌乱。

陈德兴没有入住郭侃的官署,而是选择了一处佛教寺庙作为自己的临时行宫。北地的寺庙比起南方要简朴许多,多是黄土夯实的墙壁,抹光后刷成红色或黄色,屋顶多是茅草,只有大雄宝殿才有瓦片。

陈德兴赶到时,庙里的和尚尼姑已经不见踪影,几个随军的天道教道人正在指挥民夫进行简单的改建——把寺庙变成天道教道观!

虽然北明没有打算消灭释道二教,但还是会把一些寺庙改成天道教道观,以保证每座县城都会有一所天道观。

另外,北明还强烈反对僧道独身不娶,对于任何禁止僧道结婚生子的教派,都一律严禁——在一个只有七十多万人口的国家,不仅独身丁克是犯罪,连晚婚和三十五岁以下的平民、农奴妇女守寡都是不允许的!

陈德兴的节堂就设在原先的大雄宝殿之内,佛像都被请走了。地上铺上了厚厚的筵席,大殿两侧摆了两排案几,中间放了一张由几张方桌拼起来的地图台,在正对大门最靠里面的位置上摆了一张屏风,屏风上画着世界地图。陈德兴使用的案几和椅子就在案几前面。

“郭侃。”陈德兴现在正端端正正地坐在案几后面,看着面前站立着的一个一脸老实样子的黑脸壮汉,正是郭大侠的原先郭汉奸郭侃。长得倒是老实,不过肚子里面货色不知道比那位金大侠笔下的郭靖多了多少,可不能等闲视之!

“臣在。”郭侃不卑不亢地应道。

“平滦城内怎么有那么多难民?”陈德兴没有问起西方的事情,那事儿还早呢。

“是臣让人召集他们入城的。”

“为什么?”

“是燕云大万户府的命令,”郭侃道,“大万户府命令臣至少召集五千户以上的百姓,外加两万石粮食一并送去燕京。不过臣还没有来得及实行,大王的兵就到了。所以这些百姓就挤在了平滦城内。”

“什么?调集百姓去燕京!?”陪在陈德兴一起接见郭侃的张世杰脱口问道,“为什么要调集那么多百姓去燕京?”

“下官不知。”郭侃回答。

陈德兴冷哼一声:“蒙古人定然没按什么好心!”

郭侃笑道:“蒙古人耍这些花样,只说明他们打不过咱们,要靠阴谋诡计取胜。不过兵不够强了,什么计策都没有用。”

“蒙古人还不够强?”陈德兴看着郭侃。

“过去是够强的,现在就是够呛了。”

郭侃嘿嘿一笑:“现在有了大炮和钢刀、钢甲,蒙古人的那一套过时了。不过……恕微臣直言,如今明军虽有钢甲,却没有用对地方。钢甲是军国利器,该用于大军之锋,如刀之利刃。而非护卫主帅,藏于三军之后。

若是大王给臣2000副钢甲,微臣的3000步卒便能破10000蒙古怯薛了。若是多搞几支这样的精兵,再辅以大炮、轻骑和寻常的步卒,便是二十万蒙古大军,也没有什么破不了的。”

“孤王的近卫师也是要上阵的,他们都是钢甲重骑。”陈德兴淡淡地道。

陈德兴对板甲的概念来源于欧洲的骑士和胸甲骑兵,所以也想照葫芦画瓢装备一支重甲骑兵。

而郭侃却连连摇头,道:“臣以为,重甲骑兵终不如重甲步兵,若是为了行动方便,可以骑马行军,下马步战。臣已经试穿过大王送的钢甲了,的确轻便坚固,远胜什么柳叶甲、鱼鳞甲的。步兵穿上这样的甲不仅行动方便,而且不惧弓弩。若是以长枪、刀盾配合,组成方阵,便能以步克骑了。”

步克骑?

陈德兴将信将疑的看着郭侃。步克骑的办法,北明军当然是有的,不过却不是依靠钢甲步兵,而是依靠大炮、枪弩、长枪还有轻骑兵互相配合。单纯依靠步兵方阵,以步克骑,听着还是有点不靠谱。

不过提出这个意见的是郭侃。若以战阵经验论,北明军中怕是无人能和郭侃相比。而以对蒙古骑兵的熟悉程度论,同样无人能出郭侃之右。

“郭卿,你打算如何使用钢甲步兵?”陈德兴想了想,追问道。

郭侃认真地道:“臣的设想是以长枪手、刀盾手和弓箭手三者协同,合成一军。其中长枪手、刀盾手皆穿钢甲。长枪手二千一,刀盾手三百,弓箭手六百。三者组成方阵,以长枪为城,以刀盾为护,以弓箭远射。上得战场,长枪之阵便不星散,无论进退,皆结阵而动。刀盾之兵可以灵活运用,或护佑弓箭手,或掩护长枪阵之侧翼,或与敌步卒近战肉搏。”

郭侃提出的其实是方阵战术,现在的北明军也在向这方面演变——战术的演变往往是伴随着武器装备的提升和作战地形的改变而进行的。而且,还会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北明军最早的战术是横队/纵队,是继承自霹雳水军的。因为霹雳水军当时作战的地形都是比较崎岖复杂的,不大会遇到强大骑兵的攻击。因而横队/纵队的战术既能发扬火力,又比较灵活。

而如今明军已经进入平原、草原,面临着强大的蒙古骑兵,自然要改变战术,引入方阵了。

现在的问题只是方阵要怎么布置,怎么机动,各兵种怎么混成协同。

在这方面,经验不足的明军参谋自然不如久经战阵的郭侃了。

陈德兴沉吟片刻,道:“2000副钢甲孤王是没有的,一个月内顶多给你1200副……至于这种方阵战法就现在你的一旅人兵马中试行吧。”

郭侃想了想,点点头道:“行啊,1200副也够了,刀盾手全配钢甲,长枪兵配900副钢甲,1200副皮甲,弓箭手无甲。不过,大王您还得给臣配属几门大炮和几百八旗马队。”

“好,便如此安排!”陈德兴不知道,郭侃提出的这个方阵战术已经非常接近历史上的西班牙方阵了。只要将弓箭手换成火枪手,把刀盾手换成戟兵,就是妥妥的西班牙方阵了!

不过话说回来,把弓弩手换成火绳枪的意义也不大。因为早期的火绳枪有效射程很近,主要是用来对付穿着板甲的敌人——因为欧洲冶金工艺在15、16世纪的进步,弓箭已经不足以对付穿着简易板甲的步兵。所以火绳枪才会走上历史舞台。

而对眼下的北明军而言,发展有效射程不如弓箭的火绳枪意义实在不大。

……

“大王,下官有一事不明,不知当问否?”

“问吧。”末哥王爷一边展开了忽必烈的亲笔信低头看着,一边对前来送信的刘孝元道。

“不知大王为什么要让恁般多的百姓入燕京城呢?”

“啊,这个啊……”末哥摇摇头,“这不是孤王的意思,是大汗的命令。”

“大汗?”刘孝元一怔,随即就想到了什么,低声问,“大汗是不是要大王把燕京的粮草都运去居庸关?”

末哥愣了一下,抬头瞪着刘孝元,“这事儿是谁跟你说的?”

刘孝元一笑:“是下官猜的……大汗先集中百姓与燕京,再将粮草运去居庸,最后弃守燕京,便是要让几十万百姓去吃穷陈德兴吧?”

末哥哼了一声:“大汗要怎么做,我等臣子不可与闻,但有旨意,照办便是!刘承旨,你知道的多了,可不能到处乱说!要是坏了大汗的事情,只怕你吃罪不起!”

“下官明白,下官不会对旁人说的。”刘孝元面无异色,心中却是思绪翻腾。忽必烈不愧是一代雄主,打起仗来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这是要将燕京城内的几十万汉人百姓当成人质——陈德兴若要将自己的军粮分给百姓,那这几十万张嘴要不了多久就能把北明军的军粮吃光!

若是陈德兴狠着心让几十万人饿死,失去燕地民心不说,单是几十万汉人人口的损失,就能让北明占领燕云所得的利益大大下降。

末哥这时提起笔在一信筏上写着什么,随口又吩咐刘孝元道:“刘承旨,你这次回去,不要走居庸关,走易州,出飞狐口,绕道去集宁等候大汗。”

“不走居庸关?”刘孝元眼珠子一转,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大王的意思是……要避开东道四王的探马游骑?”

末哥看了一眼刘孝元,嗤笑道:“聪明倒是聪明的……你就是要避开东道的人!孤王会派人护送,明日就启程!至于今日,你就留在孤王府中,不许离开半步!”

第449章香饵和人质

陈德兴快步走进了自己设在平滦天道观内的节堂内,他这里其实是一个前敌指挥部的作战室。

张世杰、刘和尚、王威、王陆飞、张熙载,还有最新投靠过来的郭侃,还有一众随征的参谋司参谋军官,都已经在这里等候多时了。不过其他人都是在恭谨守候,只有张世杰和郭侃两个人坐在一边的一张案几旁,拿着一堆黑白棋子在摆弄,显然是在探讨阵形。

看到陈德兴大步走来,一屋子的将领参谋都起身行礼。陈德兴的眉头微微皱着,显然有些心事。大家心里都明白,现在进行的正是决定国家兴亡的大战,无论是北明、东唐,还是西元,都已经竭尽全力了。

身为北明的一把手,陈德兴在这个时候也该心事重重的吧。

看到人都聚拢到节堂中央的地图台前面,陈德兴微微叹了口气。原本以为十拿九稳的大战,居然起了那么多的变数。看来之前是轻敌低估了忽必烈的本事。

在没有他陈德兴的时代里,忽必烈才是真正的位面之子啊!

但是转眼他又收束了自己的心神,缓缓扫视大家一眼:“蒙古人正在调集燕云行省各城的汉人百姓和粮草去燕京……消息非常确定!至于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孤王想了一晚上,觉得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蒙古人想裹挟咱们汉人的百姓逃亡!全天下的土地有的是,蒙古国又无比辽阔,人口又被他们自己杀得差不多光了。所以对忽必烈来说土地不值钱,值钱的是人口,只有能从汉地掠个一两百万人口,哪怕是去了西域,忽必烈照样可以立国称霸。

第二嘛……忽必烈很有可能要在兵败不利的情况下杀光燕京城的汉人!元国的燕云行省顶天有200万人,海河以北最多就是100万。若是让忽必烈杀了几十万,元气怕是二十年都恢复不了!”

跟着蒙古人西征大食国,亲身参与过巴格达大屠杀的郭侃也附和道:“大王,据臣知道,杀人屠城之事素来是蒙古人喜欢的。臣随旭烈兀西征时,就曾经跟着蒙古人一块儿屠了几十座城!”

这家伙原来也是个双手沾满大食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陈德兴面色凝重地点点头,道:“必须要防蒙古人狗急跳墙,诸位有什么应对的法子么?”

郭侃摇摇头,神色淡淡地道:“人在蒙古人手里,还能有什么法子?大不了将来十倍讨回吧……不过蒙古人也没有几百万,总归杀光就是了。”

陈德兴朝张世杰看了一眼,张世杰沉声道:“大王,不能由着蒙古人杀咱们的人!臣建议,立即发兵急进!攻燕京,可以只攻东城,逼蒙古人自走。只要攻得紧急,他们该是杀不完几十万人的。”

“只得如此了!”陈德兴点点头。

“大王,他们可以放火烧粮食!”郭侃插话道,“几十万人呐,若无粮食,咱们拿什么去养他们?”

“张熙载!”陈德兴喊着副军师的名字,这位张熙载现在是北明东征军的大管家,各种杂七杂八的事儿都是他在张罗。

张熙载盘算了一会儿,道:“可以从大宋买粮食运到塘沽……只是从塘沽到燕京还有300里地。”

“有八旗兵遮护不会出什么状况的。”陈德兴想了想,又吩咐道,“还可以从燕京的难民中选择壮丁充当民夫,这样随军的五万多夫子就可以早点回去种地,明年的春播不至于误了。对了,平滦这里有多少人?”

“有两万八千余户,二十一万三千余口。”郭侃回答道。他是元国的平滦路总管,现在北明的滦州还没有设立,所以平滦的事情便是他和赵复在代管。

“平滦有多少亩田?”

“账册上有一百二十余万亩。”郭侃道,“实际上还多一些,另外路上还给辽西迁来的一万余户分地屯田,不过尚没有开垦。”

陈德兴道:“立即安排辽西来人出关就食,这样也能减少前线的粮草消耗。趁天气尚暖用海面没有封冻用海军的船送他们走。也别都回辽西,可一半回辽西,一半去辽东。辽西的田宅也得重新分配,不必物归原主了。”

其实也没有什么原主,蒙古治下的产权观念根本不能和大宋相比。辽西的土地理论上都属于合撒儿兀鲁斯,那里的汉民理论上都是移相哥的农奴,人身自由都没有,何来产权?

因而北明政务司可以根据需要重新给这些汉民分配土地田宅。至于分配的原则,当然是要有利于士爵制度的推行。士爵不仅仅是军功贵族和军功授田那么简单。这种制度同时也是北明地方自治的基础。士爵在北明,就类于科举世族在江南。

只是士爵之家都是初兴,规模小人口少,不能和动辄数百上千的强宗大族相比。因此,士爵贵族在地方的统治只能依赖贵族议会而不能依靠宗族。

依靠贵族议会和士爵、士绅,也是现在北明的国策。因此北明每占领一地,都会从辽东迁移一些士爵去落籍,成为北明在当地的基础。同时,也要尽可能迁移一些当地人民去辽东落籍,分配一定数目的土地、牲畜。再鼓励他们租赁士爵田庄,以增加辽东的农业人口。

总而言之,陈德兴现在推行的士爵制度也是对中国社会,至少北方中国社会的一种重组。以几万乃至几十万士爵贵族,构建起新的社会基础。

……

“竟然打出九斿白纛了!”刘孝元抬头望着忽必烈的金顶大帐前高高竖立的九纛,心下顿时雪亮。

原来忽必烈一路潜行不是想瞒过北明或东唐的耳目——这是没有必要的,北明、东唐即便在草原上撒了耳目,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情报传递出去,这个时代可没有电报、网络和无线电话。

忽必烈想要瞒的,原来是蒙古东道四王的耳目!而现在又堂而皇之打出九纛,立起金顶大帐,目的应该是让事先毫无准备的四王前来参觐!

“这是要学汉高祖游云梦泽啊!”刘孝元吸了口草原上的凉气儿,一边往金顶大帐的方向走去,一边在心里面佩服起忽必烈了。

这忽必烈的心机和行事,也颇有雄主之风!之前杀掉阿里不哥是何等果决,现在又利用燕云之役和四宗王南迁的机会整合四宗王的兀鲁斯!而且还在燕京用几十万条汉民的性命给北明设下圈套……

“刘安答,刘安答,可把你给等来了。”伯颜这个时候已经站在了金顶大帐门外,看到刘孝元策马而来,连忙上前。

刘孝元翻身下马,把缰绳丢给从人,“怎么啦?伯颜安答,出了什么事儿?怎么立起金顶大帐,打出九斿白纛了?”

“这都是大汗的命令,是做给东道四王看的。”伯颜拉着刘孝元大步就往金顶大帐中走。“东道四王的使者刚刚到来,据他能说四宗王已经动身,很快就要到大营来了。”

“哦?他们也肯来?”刘孝元想,果真是汉高祖游云梦的把戏!可是……有了之前阿里不哥的教训,蒙古宗王们都不大愿意亲自来会忽必烈了。四王怎么肯来?就不怕叫忽必烈杀了?

“怎能不来呢?”伯颜笑道,“四宗王已经走投无路,牛羊都已经宰了,最多吃到明年夏天,若是不能据有燕云十六州,几十万部民就要挨饿了。而你给末哥大王送去的命令就是叫他发兵封锁居庸关和燕山各隘口的!”

“原来如此!”刘孝元佩服地点了点头。忽必烈还真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啊!燕京城内的几十万人是诱陈德兴入套的香饵。东道四王的几十万部民,则是迫四王就范的人质!

两人说话间已经入了金顶大帐,大帐的占地面积很广,用屏风隔出了三个空间,一是忽必烈会客的地方;二是忽必烈研究战局处理公务的地方;三是忽必烈的寝室。两人直接进了大帐的“办公区”,忽必烈就在里面看地图,身边守候着一个年轻的蒙古人,是木华黎的四世孙安童,他母亲是忽必烈的小姨子。虽然只有15岁,却已经是忽必烈的怯薛长了(这位爷13岁当怯薛长,18岁当丞相)。

“臣刘孝元参见陛下。”刘孝元行了大礼,便摸出末哥的回信,双手递上。安童取过后验了验信封,确定没有被人打开过后,才撕开封口取出里面的信筏交给了忽必烈。

忽必烈接过信筏,也不看一眼,就放在一边,口中却问:“孝元,燕京城里的人多么?”

“多极了,总有几十万!”刘孝元回答。“好多人都没有房子住,只能露宿街头,城内所有的庙宇道观,都挤满了人。大汗,这燕云的民心,尚在我手啊!”

忽必烈哼了一声:“什么民心不民心的,若是陈德兴入了城,这些汉儿又会夹道跪迎了!安童,把准备好的国书给刘孝元。”

第450章要把南宋拉下水

“国书?”刘孝元闻言一怔。国书当然是出使时候用的,而且出使的还不是藩国,否则就应该是诏书了。所以出使蒙古西道诸国和乌斯藏是用不着国书的。而用得着国书,又有联络必要的显然就是南宋了。

刘孝元皱眉问:“大汗是要臣出使临安吗?”

“便是临安!如今元明唐三国大战,都已经无所不有其极了,宋国岂能置身于外呢?孝元,朕让你和蒲寿庚同往南朝,务必使宋国站在大元一方!”

“可是宋国无甚兵马,且又藩镇林立,如何有余力北征?”

“何须宋国北征,”忽必烈道:“三国大战必然胶着,不是顷刻能分胜负的。”他停顿一下,放沉声音道:“粮草已经是胜负关键所在!吾已密令燕云大万户府尽搜各地存粮北运,并且驱使百姓入燕京城……便是要用几十万张嘴去耗尽陈德兴的粮草!但是此贼却牢控大海,可以从南朝买粮。”

在唐宋元明四国中,现在只有南宋的农业生产比较正常。而且在南宋和蒙古停战之后,原本沦为战区的两淮、京湖、四川的农业生产,也在各藩镇的极力督促下有所恢复。此外,南宋的人口基数也大,一亿是没有的,七八千万稳稳。因此南宋也拥有相当大的粮食市场,远非日本、高丽这种几百万人的小国可比。是唯一一个有余力大量输出粮食的国家!

“大汗是想让宋国禁止粮食流入北地?可是宋国最大的粮食输出之地乃是两淮。那里是宋国的几个藩镇所控制……”

“宋国朝廷不是在江南大办团练么?”忽必烈迷信武力,自然不相信南宋朝廷大办团练后会老老实实的无所作为。“如今唐、明二贼都叫朕牵制了。若是宋国朝廷再不抓住机会削藩,待北地分出胜负,宋国的藩镇没准就要去投明主了。”

“大汗英明。”刘孝元不敢再多问下去,免得忽必烈起疑心,从安童手中接过国书,又道:“那臣先回京兆府汇合蒲寿庚,然后再入四川赴临安……”

“就走京湖吧,”忽必烈打断道,“乔装改扮一下就行了,如今全天下都在看燕云之战,胜负没有分出之前,还在当墙头草的宋国藩镇是不会太认真阻挡朕的使节南下的。”

虽然现在有不少南宋藩镇私通东唐,但是在北地大战分出胜负之前,指望他们公开站在东唐一边也是不现实的。因而刘孝元和蒲寿庚只要不公开打出大元旗号,就不用担心高达、夏贵这些人阻拦。

看来只能老老实实南下了!刘孝元不动声色地道:“那臣立即便启程。”

“也不需要那么急,先陪着朕去见东道四王。”忽必烈笑道,“且看朕如何重整大蒙古国昔日之雄风!”

……

大队的骑士,此时正行进在荒凉的幽燕大地上。

现在仍是秋日,燕云之地,刚刚历经了一次丰收。可是周遭一切,仍然是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田野沟渠,仿佛全部倾颓废弃,偶尔看到一个村庄,也是渺无人迹。甚至有些大的城镇,也已经被废弃。城镇中人,不是被迁移去了燕京,就是在熊熊燃起的战火面前,选择了远走退避,要么躲到北面的燕山中去,要么就干脆心一横逃到山东李家的地盘上去了。

这里已经离燕京左近不足一百里,便是平滦离燕京也不过三百里,按照全是骑马行军的速度,三天怎么样也赶到了。

这些骑士约有两千骑左右,全都是黑衣黑甲,胯下的马匹都甚是雄峻。行进当中,队列似乎不乱,马上的人都是一副凶悍神色,行军途中更无一人喧哗,显得井然有序。有些人手中持着马枪,枪头全都泛着银光,远远一看就知道是好钢打造的精品。

杨阿喜就在这队列当中,这两千骑兵都是他管辖的正黑旗左协。正黑旗是北明轻骑兵中的精锐,过去一年几乎人不卸甲,马不解鞍的不停征战。便是不大能打的都历练出来了,何况这些本就精于骑射的野生鞑子?

哦,正黑旗中并不人人都是鞑子了。因为按照陈德兴给八旗设计的升级体系,是先升汉人,后封士爵。凡是有功劳的,都是可以一步步升上去的,身份自然也从旗人变成了汉人和士爵。

另外,凡是入旗的鞑子,一律都要信奉天道教,并且依着天道教的规矩改名换姓。就是改汉名,换汉姓,还有学汉话。这个都是教里的规定,不存在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不想改的,那就只能下地狱了!而杨阿喜的杨姓本就是汉姓,自然不必改了,名字稍稍改动了一下,拿掉了“阿”,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