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奸雄天下-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孟德虽然是湖南人,但是从曾祖父开始,世世代代都是临安军器监的铁匠。临安之变时被陈德兴掠走,家人却还在临安。
孟大头跪在地上,满脸惊喜地回答道。
“原来是读过书的,”陈德兴点点头,“进学读书的确不易,不得名师教导,终是难成气候,还不如学门手艺……其实这冶金之学也是大学问,比起孔孟之道是不差的。”
打铁还能和孔孟之道比?
不仅孟大头吃了一惊,在场的铁匠还有两个饱读诗书的邓家人都有些难以接受这样的评价。
“孟德听封!”陈德兴也不含糊,目光扫视了在场之人,语气突然放沉,“尔筑炉冶铁,颇有创建,于国于民皆有大功!今孤王封尔为士,赐田庄一所,望尔恪守士道,再接再厉,多多建树!”
这就是士爵了!
邓明安、邓明理互相看了对方一眼,原来这打铁也能打出一个士爵!这身份可比老哥俩的士绅要高一等啊!看来在辽东这里,打铁的的确比只会读四书五经的呆子要强!
“臣孟德,叩谢大王天恩,但有所命,万死不辞!”孟德仿佛早就在期待封士,陈德兴的话刚说完,他就迫不及待说出了标准的封士答谢词。然后又叩了个头,再抬起头,脸上全是掩不住的笑容。士爵贵族啊!虽然在辽东有点烂大街,但是将来明王得了天下,这身份还是高高在上的!
“不错,不错。”陈德兴欣赏地点点头,这小子的反应,说明他是有上进之心的——现在辽东的青年男子,若是不想封士,是会被人认为不上进的!
“封士只是开始,士之上还有男、子、伯、侯、公!只要尔在冶铁之术上再有建树,一样可以步步高升的!”
“小的……臣必当恪尽职守,不负圣恩!”孟德依着规矩回答——这几句答谢之词,在辽东几乎人人皆知,因为得到士爵的人实在太多了。
陈德兴又鼓励了几句,而后对齐塔道:“老八,南芬铁坊中还有立功的兄弟稍后都列个名录,报与孤王,该行赏的行赏,该封士的封士。还有,做这水车的船匠是谁,也一并报上来,一个士爵总是有的。”
“小弟省得了。”齐塔拱手道。
“还有……把冶铁的过程和注意事项,高炉、炒炉、坩埚炉、坩埚的图纸和制作方法都写画下来,孤王离开的时候要带走。天道书院是要开冶金学的,正好用得着这些。如果这里用不着孟德,也让他随孤去明都,先入天道学院,将来做个冶金学教授。”
冶金当然是门大学问!和儒家书院喜欢搞大杂烩,什么样的人都混在一起“有教无类”不同。陈德兴的天道书院是分系的,像后世的大学一样。现在已经预备开办算学系、化学系、造船系、工程系、天文系、医学系、教育系、冶金系、外国语系,还有天道系(神学系)等十个系。而各个系的老师,则是两个来源,一是陈德兴自己培养的学生,最早的随营学堂的学生,包括陈德兴的那些假子,现在不在军中带兵,便在军校和天道书院当老师。
二是经过训练的专业人才,就像孟德孟大头这样,都是各个行业中的“小师傅”。要求是技艺精湛,头脑灵活,而且年纪较轻,又粗通文字。这些人会被安排进天道书院预科学习一到两年,然后就能一边任教一边搞研究了。
“大哥,坩埚炉现在正在炼钢……用的是前几次试验得到的熟铁。”齐塔一指正在冒烟的炉子说道,“这几个月,南芬铁坊已经炼出了两万多斤坩埚钢,大多卖给辽东的铁匠作坊了。”
两万多斤钢!邓明安、邓明理吃了一惊。钢啊!可比铜值钱多了,不能说和黄金等价,至少不在白银之下!他们俩虽然是文人,但是家里也有学武的,“三两钢一两银”的兵器行话还是知道的。
一两银子如此成色好的话,差不多就是两贯铜钱,十几斤铜呢!才能换到三两好钢,这钢的价值有多高就可想而知了。钢的价格高昂,连带着用好钢打出来的兵器也贵。一把百炼钢打的宝剑宝刀,也不是纯钢的,就是夹钢、包钢的家伙,十几斤重的兵器用钢不过五六斤,没有一百多贯铜根本拿不下来!若是出自明师之手,用纯钢打造的好刀好剑,几百贯都难得一柄!
这两万多斤钢要是拿去江南,按照三两钢一两银来算,起码就是七八千斤银子,二十几万贯铜啊!这生意,可当真不小!
邓家兄弟跟着陈德兴跑到南芬这个在辽东都算荒凉的小县,自然是为了大生意,是明都知府邓明潮让他们跟着来的……
“新建的高炉和新建的炒炉,已经用少量的石碳(煤)烘烤了10昼夜,经过仔细探查,没有一丝裂缝。滑轮、飞轮、滑车、风箱,也都反复试用过可,现在都上足了油,滑溜的很。”
齐塔接着说道:“匠人们也拜过了太一神,还请了城内天道观的道人过来祈福。现在随时可以开炉炼铁!”
北明现在是以天道教为国教,各行各业都拜太一神,原本的祖师爷都靠边站了。所以铁匠开炉炼铁,也拜太一,请天道教的道人过了念《太一光明经》。
“好!那就开始吧!”陈德兴一挥手,大马金刀的在一把椅子上坐好,饶有兴趣地开始亲眼见识13世纪全世界最先进的冶金工艺。邓明安、邓明理两人就站在他身后,也都瞪大眼珠子看着。心下当然是雪亮的——明王殿下是要他们涉足这冶铁生意了!要借助他们邓家在舟山岛上的影响力,招募足够多的苦力来南芬、抚顺开采煤铁!
齐塔手中已经多出一面小红旗,用力一挥:“点火!”
高炉里面早就堆放好了焦炭和铁矿。焦炭是从抚顺炼好了运来的——没有什么高明的技术,就是挖个坑把上好的煤铁放在里面燃烧,妥妥的土法炼焦,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铁矿是在南芬县城以南的黑背沟和铁山沟挖来的,听两个地方的名字就知道是有铁矿的。因为是露天矿,还有一部分露出地表,而且还是磁铁矿,非常容易发现。因而早在辽金时期就有开采,不过规模不大。现在又被重新找到,调了一千几百个奴隶在开采。产量同样不大,每天运到南芬县城的矿石总有两万多斤。经过了洗选和土窑煅烧之后,也就剩一万六七千斤。差不多和这台已经建成的高炉的消化能力相等,顺利的话每天可以出铁水八千斤,差不多四吨。不过受制于辽东的气温,南芬铁坊在冬季冰期要停工几个月。每年也就运行两百五十天左右,所以目前的年产量就是一万吨生铁。而熟铁和钢的产量还要大打一个折扣,熟铁最多就七八千吨(全部生铁都炼成熟铁),坩埚钢的产量则不过几百吨——坩埚钢的增产难度很大,即使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钢还是一种相当昂贵的金属。生铁产量高达两百多万吨的英国,在贝色麦转炉炼钢法发明之前,钢的年产量也不过几万吨。
不过每年几百吨的钢换算成斤也要上百万了,足够让两万步兵骑兵都穿上坚固的板甲用上锋利的钢制刀剑了!
如果昌国邓家能从舟山动员上几千贫农来抚顺、南芬两县从事冶铁开矿。南芬铁坊的产量,起码能在短期内增加两倍。每年炼出两千吨坩埚钢也不是不可能的!
火已经点燃了,阵阵青烟从炉顶的烟道里喷涌而出。孟大头在出铁口打开的涂抹了耐火粘土的生铁门外眯着眼睛看了一会,“总管,燃得旺了!”说罢就猛地合上了活门。
齐塔一挥手上的小旗:“鼓风!”
巨大的水车在水流带动下缓缓转动起来,通过机关齿轮,伴随着一阵阵唧唧嘎嘎的木器转动,化作了风箱活塞的往复运动,新鲜的空气从风道吹进了高炉之中。在充足的氧气助燃下,炉子里的焦炭迅速燃烧起来,冒出的烟也由黑转青,由青转白,颜色越来越淡,最后,一大股火焰猛地升出炉顶。
早就登上了脚手架的铁坊工匠看到火焰,便大声发喊:“添碳喽!”
下面的工匠得到信号,扳动机关,水车的动力又传到了绞盘,通过滑轮组,将一筐筐的焦炭吊上了脚手架,上面的两个工匠一起抓住竹筐,拉到添料口,将一筐焦炭全都倒了进去,火上加碳,碳助火势,炉中的大火越燃越旺,温度也迅速攀升,炉子里面的铁矿石在高温的作用下,渐渐的变红变软……
第433章钢铁雄心(五)
在齐塔家宅里用了午饭之后,陈德兴又回到南芬铁坊。并没有去高炉那边儿等着出铁水——虽然使用了焦炭炼铁,还用水车带动封箱鼓风,但是陈德兴却不知道有“预热池”这个概念。他到底不是冶金专业出身,能够知道南芬铁,抚顺煤,煤炼焦,焦炼铁、反射炉和坩埚钢这些冶金方面的知识,已经有点儿逆天了。要不是他前世生长的城市本就是个钢铁工业基地,父母和哥哥都在钢铁厂工作,从小耳闻目睹。再加上后来在网络上看了不少大开金手指的历史穿越小说,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知道那么多的。
不过知道的皮毛再多,也不能和专业人员相比。他的专业是航海,所以能让一支帆船组成的探险船队跨过太平洋去了北美——对他来说没有什么难度,无非就是找对北太平洋暖流所在的纬度,然后看人品!遇上大风暴就淹死,没有遇上就发现新大陆……其实哥伦布当年也是人品好,要遇上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上挺多见的飓风,也是死路一条!
这年头横渡个长江都未必安全,何况太平洋?所以陈德兴是不会亲自去冒险的,他可不想再遇上个巨浪一下又给拍死掉,这一世的人生,可是很有滋味的。
在用了一餐很有滋味的山珍之后,陈大明王就到了南芬铁芳的炼钢作,就是两台坩埚炉所在的小高地上。
小高地上除了两台坩埚炉,还有两个锻打作坊,是用水车提供动力驱动水力锤的机械化锻打作坊——说是原始的轧钢车间也可以吧。
陈德兴到的时候,孟大头爵士正拿着杆秤在秤量木炭粉——陈德兴还知道用石灰粉去硫去磷的秘密,但是考虑到中国的铁矿大多高硫高磷,而唯一一个低硫磷的大矿有被自己掌握,所以暂时没有把这个秘密公开。
称完了炭粉之后,孟德把炭粉都倒在一个好像木桶一样的坩埚里面。“脸盆”里面还摆放着打成了薄片的熟铁,往熟铁片里面加炭粉,再放入坩埚炉用高温熔炼的工艺叫渗碳。目的就是提高熟铁的碳含量,使之达到钢的要求——在后世,含碳量小于0。02%的铁被称为熟铁或纯铁,质地非常柔软。而含碳量在0。02%——2。11%之间的叫做钢。含碳量在2。11%以上的叫做生铁或铸铁。
而炼铁的过程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儿——脱!不是脱衣服,而是脱硅、脱锰、脱氧、脱碳、脱磷、脱硫,总之就是把铁矿里面的各种杂质一律脱光光,得到纯度极高的纯铁。而炼钢的过程就是往纯铁里面再加东西,可以是炭粉,可以是石灰粉,可以说其它什么东西,以求得质量最佳的钢。
当然,理论上脱和加这两个步可以合二为一,在“炒铁”的过程中一步到位。不过在实践中,除了狗屎运极好的能碰上一两块能称为钢的金属,大部分情况得到的都是脱碳相当彻底的熟铁,如果选料不佳,使用了高磷、高硫的矿石或用煤炼铁,那么得到的就是低碳高硫高磷的铁了。质量自然糟糕透顶,用来打造武器铠甲就只能超重了——用加大厚度来换取坚固性。所以宋军的盔甲和环首刀都很重,而且砍几下就卷刃,接着就不是用刀砍人而是用刀砸人了!
若不是陈德兴这样的壮汉,拿着宋军制式的环首刀上战场真是件让人捉急的事情。
而且,就算是撞了狗屎运得到一块钢,也不见得能打出什么好兵器。反正在陈德兴看来,自己得到的几把所谓“百炼神剑”的刃口还是有些软,而剑身又有些脆而不韧。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锻打次数太多造成剑的外层钢铁脱碳,内层因为含碳较多而变脆……
“大王,这坩埚内的炭粉数量是进过反复试验后才确定下来的。”孟大头看到陈德兴带人到了身边,就暂停了手中的工作,介绍起来。“这样炼出来的钢软硬适中,特别适合打造板甲。若要打造夹钢兵器,则要再多加些炭粉。”
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试验,南芬铁坊的匠人已经找到了添加炭粉多少和钢铁软硬程度的基本规律。可以冶炼出高碳钢和中碳钢,前者用来制造夹钢或镶钢兵器,外硬内软,既锋利又不易折断。后者是强度硬度和加工性能的完美结合,最适合打造板甲——就是价格太高,不是富裕的上层军事贵族估计用不起。
所以,在最新的北明军甲械配置标准(其实是个最低标准,如果标准要求军将提示甲械水平,那么北明军务司就会给军将两个选择:一是使用军务司提供的便宜货;二是由军务司发钱自己再加点钱去买好的)中,并没有板甲,只有镶钢刀和夹钢枪尖两个便宜货。
陈德兴回头对邓家两兄弟道:“这可都是学问啊!冶金之学同样是学无止境的。南芬铁坊的冶铁之术不过是初窥门径,离精深还早呢!”
“大王所言极是。”邓明安和邓明理连忙拱手称是。
“孟卿,开始炼钢吧。”陈德兴回头吩咐孟大头道。
两个木桶一样的坩埚被人抬着送进了耐火砖砌成的坩埚炉——坩埚炉的温度是极高的,因为需要融化熟铁,这需要接近1600度的高温。如果达不到的话,熟铁就不会变成液态,也就很难和炭粉融为一体。所以坩埚炉和坩埚本身都选用了最好的耐火砖,而且坩埚炉的炉壁厚度很厚,无论如何都不会被高温烧塌。
坩埚炉的设计比较简单,就是底部鼓风,顶部烟囱抽风,煤炭则堆放在坩埚四周。点火烧了两个多时辰后,铁片终于化成了液体……也可能没有,只是化作了凝胶状——铁片在坩埚里面,外面的人看不见,炉温多少也只能估计。只能等到坩埚炉自然冷却之后,将坩埚取出砸碎,看里面的东西是不是溶成一大块的钢饼和一层浮在上层的钢渣。如果是的话,就算成功了。
……
锵的一声脆响!
一百剑身青光莹莹如镜的百炼神剑被砍成两段了!而砍断它的,是一把开过刃的钢片!就是下午的时候,孟大头用坩埚炼出来的“中碳钢”随便打造出来的一截钢片,没有护手,没有刀柄,就用布条裹了一下,稍稍开了下刃。陈德兴就是用它,一下就斩断了一把百炼钢打出来的宝剑。
“邓明安、邓明理,”陈德兴将手中的“钢片”咣当一声丢在一张书桌上。“怎么样?孤王没有和你们打诳语吧?这钢……比宋国的百炼钢如何?”
“大王真神人……这钢胜过百炼百倍!”
“这买卖可做得?”陈德兴淡淡一笑,看着两人,“你们……应该知道孤王想要你们干什么吧?”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都稍稍露出难色。
“大王,这个故土难离啊……”邓明安话一出口,陈德兴就冷哼一声,吓得他赶紧闭嘴。
邓明理果然明理,马上道:“什么故土难离啊!让那些穷棒子还上欠咱们邓家的阎王帐再说!”
陈德兴欣赏地点点头,果然是诗礼名门!就是有办法啊……他早就得到过刘阳的报告,舟山岛上九成的贫下中农都欠邓家的帐——高利贷是邓家除了收租之外,第二条财源。
相比之下,家门沈这个无良奸商,倒是从来不放阎王帐,反而经常做善事,遇到灾年就开施粥,谁家死了爷娘没地儿埋去找沈家就能有口薄皮棺材有块葬身之地……当然,前提是受惠对象必须是昌国人!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昌国邓家有进士,而家门沈没有!所以家门沈要在昌国揽人望装豪侠,这样才能拉起一支“昌国海贼团”。
“这就对了!”陈德兴一笑,拍了拍桌子,“那些穷光蛋在舟山的那几亩地里刨食,永远都还不上你们邓家的钱!”
“对,让他们到南芬、抚顺来挖矿当苦力!”邓明安也反应过来,大声嚷嚷道。“咱们邓家要他们来辽东,他们就得乖乖的来!”
陈德兴点点头,一副深以为然的表情,“就得这样!你们若是能拉3000户15000口到南芬、抚顺,所有的动员、运输、安置费用都是你们出。一年之内都给孤王到位。这样孤王就让你们入股南芬铁坊两成股份……你们只要出二十万贯就行了。另外,南芬铁坊在浙江东西两路的代理商也是你们邓家的。”
二十万贯加3000户移民,换取南芬铁坊两成股份加上两路代理权,这生意做得真是……太精明了。
南芬铁坊整个儿的投资,包括南芬城、抚顺城在内,都没有二十万贯呢!不过对邓家而言,同样稳赚不赔!
“行啊!”邓明理一拍手,“这生意能做!”他站起身,冲着陈德兴一躬到地,“某家替昌国邓家,谢过大王!”
陈德兴摸了摸胡须,笑着说:“好好做吧,这样的生意还会有许多的!你们邓家在庆元府不是有很多亲朋好友吗?将来都可以让他们来和孤王做生意!”
第四卷开辟荆榛降蛮夷
第434章新的起点
北明洲,金山湾。
经过十来天的搜索和航行,明洲号、探险号、太平洋号和无畏号等四艘探险船,终于抵达了后世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的所在地。
在陈德兴提供给周小七的海图之上,在北明洲沿海是有两座城市的!一座叫云城,就是后世温哥华市的所在地;一座叫金山,听名字就知道是后世旧金山的所在了。
无论是温哥华还是旧金山,都是后世大港,自然条件也不错。温哥华虽然纬度较高,但是受北太平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湿润温暖。而旧金山虽然在南边儿,但是却受太平洋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夏季气温非常凉爽。
而且北太平洋暖流在靠近北美洲后,就会分成两支,一支会在温哥华岛附近拐弯向北往阿拉斯加而去;一支则会在温哥华岛以西海域向南转换成加利福尼亚寒流。这样,探险船队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温哥华靠岸建立基地。要么南下加利福尼亚。
而周小七选择了南下,所以在洋流的带动下来到了后世旧金山的所在。
“到了!就是这里!”
站在船头的周小七仔细地观察着眼前的海峡和海湾。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天赐的殖民据点!海峡的宽度很窄,最窄处只有大约3里,如果在突出到海面上的两个半岛上构筑炮台,就能毫不费力的封锁海峡。而半岛地形又易守南攻,只需要集中兵力守住一面,敌人就很难打进来了。
“文状元,咱们就在金山上岸吧!”周小七一边仔细搜索着海峡和海湾,一边对身边的文天祥说。
“金山?”文天祥手里也拿着一架望远镜,同样在四下打量——在海上漂了2个多月后,文天祥已经瘦了不止一圈,昔日的长袍穿在身上都有点空落落的。不过对海船颠簸的适应能力却强了许多。在风平浪静的旧金山附近海域,并没有太晕乎。周小七方一开口,他就听出了不对。
“为什么叫金山?”
“这是明王殿下起的名字……殿下说这里有黄金,所以就叫金山!”
这也太神奇了吧?连盛产黄金也知道?
文天祥停顿了一下,似乎吃了一惊,忽然大声道:“有人!有人!”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船上的观察哨也吼了起来:“发现目标!发现目标!是独木舟,是独木舟!15度方向……”
周小七将望远镜转了个方向,看着自己的右前方,透过望远镜,立时就看见两条小小的独木舟正在靠近金山湾内侧岸边的地方划动。
真的有人!
虽然陈德兴早就告诉过周小七,明洲大陆上有名叫印第安人的野蛮人——为什么还叫印第安人?反正是个悲剧,有必要再起别的名字吗?至于印第安人是殷人后裔什么的。陈德兴是不相信的,因为他知道殷人要东渡太平洋也必然利用日本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也就是说必然先经过日本,再到北美洲。那么殷人为什么不就近在日本安家呢?当时日本列岛上的野人能挡住二十几万殷人?
但是沿着明洲大陆西海安探查了十来天,周小七却没有发现任何人类活动的迹象。所以他一度以为,明洲大陆上是没有人的。
而有人,就意味着这片大陆是有主的,那大明未必能将之占据!
“独木舟……上面的人仿佛披着兽皮,头上还插着羽毛……”
文天祥观察的仔细,口中喃喃道:“还真是些未受教化的蛮荒之民啊,看来吾辈儒生任重而道远!”
一阵脚步声传来,探险队长蒙起已经快步走上了甲板,道了周小七身边,“七哥儿,到地方了?要不要立即登陆?”
“登陆!当然登陆!不就是几个野人嘛!”周小七收起望远镜,“小蒙哥儿,让你的人准备战斗!”
然后他又大声给船上的信号兵下达命令,“传令,各舰跟随旗舰,准备下锚登陆。出动顺序如下:各舰航海官第一批乘小船出动,寻找适合登陆和修建港口的地点;探险队第二批出动登陆,携带兵器、盔甲;天道教教团第二批出动登陆,携带通天球;工匠队第三批出动登岸,携带器械、营帐。其余人等在船上等待命令!”
一道道命令下达,四艘探险船上顿时一阵扰乱,准备出任务的军人、匠人和道人,都各自收拾行装。几艘小舢板被放了下去,往金门海峡南侧的半岛划去。准备寻找一块适合的滩头,作为北明登陆新大陆的起点。
……
此时此刻,万里之外的中国,辽东和山东的秋收已经完成!对北明而言,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辽东的土地已经有三十多年没有耕种过了。辽东的黑土地,已经积累起了惊人的肥力。只要稍稍翻动一下土地,把种子撒下去,不须怎么料理,便能收获颇丰。到了咸淳二年八月中旬的时候,辽东三府三州的库房之中,已经堆满了黄灿灿的麦子。
而粮草齐备则意味着战火将会再一次燃起!
明都府旅顺口,一条名为龙河的河流两岸,全是一架架好像排着整齐队列一般的水车,水车旁边则是一间间大小都差不多的铁匠作坊。从夏季开始,这里的水车就日夜不停的运转,不计其数的小烟囱就不停喷吐着烟雾。
水力锤叮叮当当的发出声响,风箱呼呼的反复抽动,仿佛一曲永不停息的协奏曲——和临安、泉州的铁匠作坊喜欢多用人工不同,劳动力缺乏的北明,水力锤和水力风箱从一开始就成为了各家铁坊的必备工具。上千名手艺精湛的铁匠师傅将一块块熟铁或钢片摆放到火炉上烧软,然后再利用水力锤反复敲打,将坚硬的钢和柔软的铁敲打融合成了一个整体。
北明军务司的官兵,拉着马车,来到了龙河兵器坊。几个对兵器颇有眼力的参谋满头大汗地在一样样检验登记着刚刚收到的兵器、盔甲。在解散了大部分兵器作坊之后,北明军务司就不再自产除大炮、天雷、三弓弩、炮弹、箭簇之外的其他兵器盔甲。而是转而向民间采购。大战在即,北明军务司自然要购入一些大路货的兵甲作为储备了。虽然选择自购甲械的军将不少,但还是有许多新入伍的士兵需要装备,而且军中也需要携带些备用品用来补充战损的。
陈德兴也微服来到了龙河兵器坊,和天道书院预科学生兼冶金系教授(真是好奇怪的组合)孟德孟大头,随意地走走看看,不时地走进一间兵器作坊,让伙计取过一件没有开过刃的大横刀用手指敲打两下。听着那清脆的金属敲击声,点头满意地对任宜江笑道:“不错啊!听着声音就知道了。夹钢的兵刃,钢片打得很薄,外硬内软,兵中上品。虽然模样没有百炼钢好看,刀身上也没有云纹,不过上了战场却是实用啊!”
孟德是冶铁的专家,根本不用敲打,只扫一眼就知道陈德兴手中的大横刀其实也是个大路货。他笑道:“老师,其实有了水力锤,这种夹钢大横刀很容易锻打的。若是军务司兵器局的刀作不遣散,也能打出同样的横刀。”
陈德兴微微点头:“你说得很对,兵器局的确能拿出差不多的东西。无非就是两片钢夹一片铁。但是你听说过‘竞争’这词儿吗?就是一门生意不能只让一家做,做的人多了生意就不好做,只有真正能做出价廉物美的好东西的商家才能存在和做大。若是只有一家买卖,用不了多久,我们的兵器局就和宋国的军器监、御前兵器所一样了。”他顿了下,又道,“便是冶铁也不能只有南芬铁坊一家。孟德,你可有兴趣去自开一间铁坊?”
自开铁坊?孟德想想还是摇头,铁坊的买卖可不比打铁作坊,那可是大买卖!而且南芬的好矿都被南芬铁坊控制了。虽然低硫磷的好矿并不只有南芬才有,但是别处的铁矿大多是好坏参杂,好的少差的多,得仔细选矿……这么一来,成本就上去了,怎么做得过规模越来越大的南芬坊?
“怎么?没本钱还是没胆子?”陈德兴笑吟吟地发问。
“既没有本钱又没有把握。”孟德苦苦一笑,“南芬坊有好矿好煤,本钱又足,邓家很快还有入股……学生估计,明后年光是钢产量就要上千万斤。学生既没有本钱又没有矿,如何敢开铁坊和南芬坊抢生意?”
陈德兴笑着指指脑袋,道:“你有这个……你脑瓜子好使就是本钱!南芬坊凭什么立起来的?还不是守着个好矿吗?铁矿满天下都是,不过就是多些硫磷杂质难以去除。孟德,你就不能探索出一个去硫磷的办法么?我们大明很快就要颁布《专利法》了,今后凡有发明创造,到专门的专利局登记演示并且确定是首创之后,便可得到为期12年的专利权。他人不经过专利持有人授权不得擅自使用,违者当罚巨款以赔偿专利持有人。孟德,你要是能找到去硫磷的办法,还怕没有人肯出本钱和你合股吗?”
第435章必败之役无人打
“这位爵爷,您要的铁管已经打造好了。”
一个四十多岁,满脸堆着笑容的老铁匠,用粗糙肮脏的双手将一根中空的铁管放在了陈德兴和孟德面前的柜台上。
陈德兴拿起铁管,走到窗前,用铁管一头对着天空,另一头对着自己的右眼,眯起左眼,只用右眼看了一下。
那老铁匠道:“爵爷,这根熟铁管可真不容易打,比打制一把大横刀都费劲儿……您看还合您的要求么?”
这是一根枪管!陈德兴从来没有放弃打造滑膛枪的努力。现在的北明陆军是有炮无枪,算是站在冷热兵器的交界点上,并没完全垮入热兵器时代。
“你看看。”
陈德兴把铁管交给了孟德,孟德取过来,也和陈德兴一样,举起铁管,迎着阳光看了看。
“还是不行……不圆,而且有点毛糙,粗细也不一致……看来5分的内径还是太细了,不好操弄。”
那老铁匠连声附和:“可不是么,5分粗的钢棍本身就不圆润,若是有一寸粗就好操弄多了。”
一寸?那可是33毫米还多,这是滑膛枪还是造机关炮啊?
陈德兴丢了一个三两重的银锭(银子在宋朝已经有一定的货币功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