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小地主-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逍一个武珍州刺史也加了个安东道经略安抚使,现在他堂堂使相,也加个安西道经略安抚使,这意思是他堂堂使相,跟李逍一个档次了吗?
  羞与李阿三同为经略也,崔敦礼气的想抗旨不遵,可李绩却笑呵呵的已经签名同意了。
  这个该死的李绩,媚君的奸臣也,和李阿三一样不是什么好东西。


第358章 大唐的领航员
  李逍回到登州之后就很忙,是真的忙。
  小小的赤山浦,一下子运来八千多奴隶,还要为不久后举行的奴隶拍卖大会提前做好准备,这些都不轻松。
  赤山浦很简陋,为了迎接这八千奴隶,不得不进行扩建。
  附近许多工匠、农夫、渔民都接到了李逍的雇佣,雇佣他们来做工。李逍开出的工钱不错,很有吸引力。
  小小的赤山浦一下子成了一个忙碌的大工地,一片繁忙。那些从海东面运过来的高句丽奴隶,也都带着绳索在监工的监视下一起加入建造的行列里。
  一座占地很广的奴隶营,一座同样很大的拍卖场。
  赤山浦一下子挤上了过万的人,每天粮食等消耗也是巨大,加上建造所需要的各种木头、石材等,使得每天大量的商船从登州港等地驶来。
  乘着这股建造之风,李逍顺便规划了一下赤山港码头以及赤山港商街,扩建码头,新增一个修船厂,同时在码头附近新建几个仓库,又把那条小小的泥街扩大扩长,新建不少房屋以做为商铺。
  李逍野心很大,打算借着这次奴婢拍卖,把赤山浦这个小港口打造成一个大唐知名的进山港,成为大唐驶往安东的第一港。
  到时这里主打的就将是奴隶贸易,来自高句丽、百济、新罗、东瀛的奴隶、矿产等,会让这座小港充满活力。
  消息已经放出去了,八千奴隶就算是放在长安城都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他相信会有很多人赶来,想要抢夺一份蛋糕。
  事实上,已经有比较近的家族和商人,日夜兼程的先一步赶到了。他们迫不急待的去参观那些在港口做工的高句丽奴隶,仔细观察,认真评估这批奴隶的成色的价值,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这批奴隶很不错。
  虽然看上去有些桀骜,但却很健康,没有普通奴隶那种麻木和虚弱。这样的奴隶买回去成活率很高,奴隶买卖就和牛马买卖一样,贩运的路途越遥远,那么死亡率就会越高。
  而李逍这批奴隶看起来一个个很健康,面色都没带半点饥色,充分说明李逍的这批奴隶确实就是最近刚从高句丽捕来的。
  捕回来才不过半月,而且李逍也一直比较善待他们,起码的食物是没短少过的,所以这批奴隶确实看起来非常不错。
  有人忍不住就想出手。
  他们想办法递了名贴给李逍,带着不菲的礼物前来拜见。
  几句寒喧之后,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直接在港口挑选购买奴隶,价格好商量。
  有些人甚至愿意比市场价多付出一二成的溢价,可不管是谁,也不管开什么价,李逍最后都拒绝了他们的提议。
  李逍给出的答复是不久之后,在赤山浦将会举行一场盛大的拍卖会,到时八千个奴隶全会在拍卖会上拍卖,有意者可参加拍卖,价高者得,公平公正且公开。
  “三郎,有几家出的价很不错,高于市价三成呢,为何不卖呢?”程家的一位管事问。
  这批奴隶里也有他们家一份,他自然也是很关心的。
  李逍笑了笑,“我们有整整八千多个奴隶,可这些奴隶里也有好有坏,若是让他们先挑,那他们就会先挑走最好的那一批。剩下的,自然就是些老弱,等其它地方的买家来了,哪还有什么吸引力?要知道,长安、洛阳等地的客人是路最远的,他们会最后到达,而他们也是最财大气粗实力雄厚的。”
  李逍坚持要搞拍卖会,就是为了一个效应。
  所谓量变引起质变,八千多个奴隶一起卖,还是拍卖这种形式,那是史无前例的,弄起来肯定能有很大的名声效应。
  特别是拍卖这种模式,往往会让竞争更加激烈。
  奴隶分批卖,一批批卖,如何比的上八千多个一起拍卖呢,哪怕同样到时会分成数批拍卖,可毕竟是聚在一起同时拍卖的,那效果肯定不是寻常卖法能比的。
  赤山浦现在还只是个小海湾,李逍需要一个轰动的拍卖会,来把赤山港的名头打出去。
  只要这一炮打响了,那么以后赤山港就不再会是一个寂静无名的小海湾,这里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海港。
  到时赤山港会和奴隶拍卖、高句丽这些联系起来。
  陆陆续续,每天都有新的买家到来。
  有人是冲着奴隶来的,但也有些人消息灵通,知道李逍这次成功与他们的船有关。于是他们带着家主的命令,急急赶来赤山浦,想要跟李逍谈谈这新式船。
  李逍当然很高兴的接待了这些人,先推销了自己的航海罗盘指南针,然后再推荐了襄阳造船厂。
  他告诉这些人,襄阳造船厂是他跟武宸妃的兄弟们合伙建的新船厂,里面建的船都是新式海船,他这次能够在平壤为所欲为,靠的正是这种新式海船,不惧风浪,不惧迷航,航行迅速,短短半个月三条船就抓了八千多个奴隶呢。
  这些消息本来大家都已经从各种途径知道了一些,可哪有从李逍嘴里说出来更让他们兴奋。
  众人都被李逍透露的消息给刺激的红了眼。
  买奴隶哪里有抓奴隶划算呢。
  要是也有了李逍这种船,那么他们也可以不在等季风,可以随时出航和返航,可以快速往来朝鲜沿海和回到登州,他们也是有实力自己买船,组织捕奴队去捕奴的。
  不说跟李逍一样,半个月三条船就捕回八千多奴隶,哪怕一年只捕个八千个,那也不得了了。
  想想就让人激动啊。
  不过李逍却不卖造船技术,只卖航海罗盘,也可以提供新船帆改装和水密舱改装,当然最好是直接在李逍的襄阳造船厂下订单,那里会有全新的大船打造,比起改造船更胜一筹。
  “那个不惧迷航的航海罗盘指南针多少钱一个?”
  从洛阳赶来的一位世家管事直接问道。
  “一百贯一个。”李逍笑呵呵的答道。
  “我订十个。”那人豪爽的下单。
  “可以,请先交定金,先付三成定金。”他在定金二字上特意加重了几分语气,这个定金可是不能退的,相当于保证金。而订金则是相当于预付款,那个是可以退的。
  不过那豪爽客人哪在意这点小事,一百贯一个他觉得很划算。
  “没问题,黄金付账可以不,能不能现在就拿货?”
  “你要是付现钱就可以现贷,黄金当然可以,一两金八贯钱,标准的兑换比例,可以不?”李逍很喜欢这种豪爽的客人。
  “没问题,十个罗盘一千贯,用黄金付就是一百二十五两,我用五两一根的金条付账,给你二十五根,成色绝对没问题。”
  一边说,一边那位管事已经招手让一位随从进来。跟他吩咐了几句,那随从出去一会,回来时已经带着两个人进来,二人提来一个箱子,打出里面整整二十五根小黄鱼。
  一百二十五两黄金,价值一千贯钱。
  李逍叫人上去查验一下,如假包换的赤金,成色很足。
  十个罗盘到手,那人笑呵呵的表示感谢,双方都十分满意。
  几天下来,李逍罗盘卖出去了一百多个,一百贯一个,谢绝还降,概不赊欠。可用钱帛付款,也可以用金银。
  除了罗盘很受那些土豪大户们的欢迎,李逍的船更受欢迎。
  这些天,每天李逍都能接到一两艘船的订单,有李逍停在码头的三艘样板船做展示,新船得到很多订单。
  原来三艘船李逍花了一万贯购买和改装,而现在李逍对外开价,一律是五千贯一艘。
  但这个高价,依然止不住那些人的热情。
  哪怕需要先付三成的定金,一样有人抢着交钱下单。
  短短十来天,拍卖会还没正式开始,李逍却已经签下了十八条木兰舟的订单,全都是要求跟李逍的九头蛟号一模一样,大小要一样,船上的水密隔舱、新式风帆都要一样。
  李逍自然是来者不拒,想发财他不拒绝。
  一条船五千贯,建造成本不会超过三千,事实上造的多,估计一条船起码有一半的利润,一条两千五百贯利润,那是暴利了。
  十八条船,那就得是四万五千贯的利润,哪怕有好多个股东,李逍那也是占据了两成股份,那也是九千贯了。
  襄阳船厂一年都未必造的完这些船,他都打算再在赤山也新建一个造船厂了。
  可以想象,未来一段时间,肯定会有大量的人驾船驶往朝鲜半岛,在沿岸大肆劫掠捕奴了,那将会是一番很热闹的景象。
  不过李逍敢肯定,到时绝对不可能还会如他这趟一样能轻松抢到这么多人回来。
  但谁又管那些呢,做什么买卖都是有风险的,就算没李逍这么大收获,也不会亏到哪去。
  说不定,他李逍还能掀起一唐的航海风暴呢,引领着那些看李逍轻松抓到近万奴隶的眼红者,一起航向大东海,甚至是航向大南洋、太平洋呢。
  李逍拿出一个航海罗盘,一艘新式海船,或许真的能让大唐从陆地向海洋扩张!


第359章 蛮金
  无论什么时候海商都比较有钱,这是拿命拼来的钱。
  跑海就是拿命搏,跟风搏跟浪搏跟暴风雨搏。自隋以来,一百多年来朝廷都不禁盐不禁矿不禁海,因此这年头卖盐虽赚钱但远不如中唐以后贩私盐那么暴利,在这年头里贩盐卖其实不如跑海赚钱,虽然说这年头跑海比贩盐更危险。
  但是现在,李逍用半个月的时间,和整整八千多的高句丽奴隶,向各地涌到赤山浦的那些海商们证明了一件事情,跑海并不再是那么的危险。
  一天一夜就可以从登州赤山浦到高句丽平壤浿江口跑个来回,还有些空余时间。甚至也不必要等季风,不管顺风还是逆风,都不影响航行。那蔚蓝的深海,也不再是跑海人的恶梦。
  李逍缩短的不仅仅是两岸的时间,还有风险。
  “这是来自广州海商的蛮金。”
  船长老王头看着一箱箱的金银,充满感叹的说道。
  蛮金又称南金,因为多在岭南使用,其中部分为岭南自产,而更大部分则是广州这个南海贸易中心跟胡商交易得来的金银。
  大唐向来是缺铜钱的,缺钱,这是困扰中原王朝无数年的难题。铜产量有限,以铜铸成货币成本较高,兼之运输运转不便,再加上铜器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导致朝廷不但铜钱铸币量一直不高,而且还使得铜钱价格甚至会低于本身铜的市场价值,导致私人毁钱熔铸铜器之事不能杜绝。
  大唐一年不过铸钱三十余万贯,这对于如此庞大的中央帝国来说,这点货币发行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导致大唐不得不使用钱帛兼行策略,把绢帛也当成法定货币。
  甚至为了避免铜钱流失,还制订了许多货币政策,比如禁止铜钱流入岭南,流入西域,流入草原,流入西南蛮夷之地等等。
  在中唐藩镇割据之后,各藩镇甚至都禁止铜钱流出本镇。
  如交通不便的蜀地,甚至到了宋朝的时候,更成了只能用铁钱的一个独特货币区。
  此时的大唐,也是钱紧。
  对于岭南这块地方,朝廷的货币政策就是禁铜钱入岭南。可另一方面,岭南虽多蛮夷,可却又通南海,广州更是历朝以来的南方商贸重镇。
  朝廷禁铜钱入岭南,而岭南偏又多产金银,兼之胡商来广州贸易,一般都是以物易物,或以金银购物,于是渐渐的,岭南地区便渐成为了一个独有的货币区。
  跟蜀地在宋朝时成为铁钱区不同的是,岭南在唐朝成为了金银货币区。
  正所谓海国战骑象,蛮州市用银。
  市喧山贼破,金贼海船来。
  在中原金银使用极少,而在岭南地区,金银却成了主要货币,尤其是银,不论是商人还是百姓,多用银。
  金银价格稳定,且容易切割,既易于交易,又稳定保值,因此成为岭南地区最流通的货币。
  这次许多广州来的海商,他们便也纷纷拿出南金来跟李逍做交易。
  各种成色的金、银,甚至是各种样式的。锭、块、叶、条、铤、沙等等样子的都有,据说在广州,有一项十分繁荣的生意,就是金银铺,专门做金银鉴定、熔铸、兑换业务。
  在那些各式各样的金银里,甚至有不少来自胡商的金币银币,波斯金币、罗马金币、大食金币甚至是法兰克金币等。
  在李逍看来,这些金银币其实很粗糙,一般他们的加工方式也简单,一块称重好的金锭或银锭,放在模具上敲打,这样就形成了一块不太规整的圆片,上面会有模具留下的头像或文字,至于边角则很不规则,不能算是完整的圆。
  这样的金银币在使用的时候其实还是得称量的,以计重为主,但大致上来说每枚又有差不多的规则,因此使用起来比较方便,比起纯粹的金条银锭子方便的多。
  “这些南方倒是很有头脑的,南金价贱,拿到北地来却以北地价格交易。”
  同样是金银,但在中原地区价格较高,比如现在长安城的金银兑换率是一比五,而银与铜是一两银子值一千六百文钱。
  可是在岭南呢,金银比价却在一比十一左右,而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只有六百文钱左右。
  中原金子跟岭南的金子相差很大,中原黄金能值八贯铜钱,而岭南的黄金却只值六贯六。
  中原一两白银值一千六百文,而岭南只值六百六十文。
  中原黄金价值是岭南黄金的一点二倍多,而白银对比更厉害,将近二点五倍。
  朝廷以前对付岭南的货币政策是简单粗暴,中原的铜钱不过岭南,而岭南的金银除了少数进贡外,其余的也不入岭北。
  现在这些岭南海商很聪明的拿着南金跑到李逍这里买船买罗盘,用的南金,但却要按中原黄金的价格交易。
  一条新式海蛟式木兰海船,李逍卖价五千贯。如果用中原的金银,得六百二十五两黄金,或三千一百二十五两白银。可岭南人拿他们的南金来交易,本来按广州的市场价,得黄金七百五十八两,或白银八千三百三十三两。
  “少付我们一百二十多两黄金呢。”老王虽然以前是扬州的船长,但对这些却门清。
  李逍心里清楚这些,却无所谓。
  海商海商嘛,他们是做贸易的,也就是以前历代朝廷最讨厌的那拔人,用他们的话说这些商人不事生产,只会低买高卖。
  既然是做贸易,那么低买高卖就是本质。
  后世大航海时代,当时欧洲人跑到大明来也是这样,那时欧洲金银比价高,达到一比十三四五的程度,特别是西班牙在美洲发现了大量金银矿,于是这些家伙就把一船船的白银运到东方来,拿白银从大明套走黄金,套走黄铜,还买走丝绸、瓷器、茶叶等等。
  从表现上看,李逍好像一条船亏了一百二十多两黄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群拥有大量南金的海商是李逍的大客户,要是拒绝,那么对方的购买或购买力可能就要打折扣。
  反正五千贯一条船,或者是六百二十五两黄金一条船,李逍都是赚的。
  中原其实是个缺金少银的地方,但对金银的需求其实一直是很大的。金银之所以不能成为流通货币,关键还是在于数量太少了。少到只能收藏,只能用于皇帝的赏赐等,并不能真正流通使用。
  “我准备在赤山浦建一个铸币厂,铸造金银币,使用模具冲压成型,每枚额定标准重量,并且采用统一标准的形状,两面都有面浮雕文字,周边还有一圈齿纹,只要那些齿纹和浮雕没损坏,那么金银币就可以直接按标记面额用来交易,而不是每次都还要称量那么麻烦!”
  铸金银币其实是个挺简单的事情,尤其是金银币其实比铜钱还好铸,工艺更简单,生产更方便,如果在金银币里面掺上一定量的铜,那么金银币会比较坚固耐磨。
  而标记面额的金银币,比起称重金银币,绝对会是个进步,这将更有利于商业贸易。
  当然,这会更有利于铸币者,把称重纯金银币改成面额掺铜金银币,利润可是极高的,毕竟金银和铜的比价相差太大,掺的铜其实就相当于铸币者的收益了。
  而后世一般金银币都有起码一成的含铜量,这意味着有近百分之十的利润,哪怕除去铜价、除去铸币成本,那么最后也能达到至少百分之五的铸币利润。
  比起铸铜币来,铸金银币还有快速便捷的优势。
  一个铸铜钱炉日夜开工,一年不过铸钱三千余贯,搞不好就要亏本。
  但如果一个金银币铸造厂,一年也能铸造三十余万枚,那利润就不得了了。百分之五也有一万五千余枚的纯利了,如果一枚金币直接重一两,那么这就将是一万五千两黄金的利润,价值十余万贯钱。
  哪怕是一万五千两白银,也能值两万四千多贯钱。
  大唐禁止私人铸铜钱,但却不禁私人开采金银,并加工金银。
  对李逍来说,这会是个漏洞。
  他已经在长安建立了武珍州进奏院钱庄,可以方便的铸金银币。私铸铜钱犯法,但铸金银币却只相当于金银器物加工。
  摆在李逍面前的只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他能获得多少金银铜来加工铸币,金银可以从岭南商人那里获得,但铜其实反倒麻烦些,朝廷允许私人开采铜矿,但采出来的铜得交铜课,然后其余的铜也得交给朝廷收购。
  这是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想在市场上,直接收购到铜料,这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除了极少量,如果大量,难于登天,同时还违法。
  在找到一个稳定的铜料来源之前,李逍只能先铸造纯金纯银币,赚点加工费。
  或者,通过卖船卖奴隶这样的方式,收购南金南银,利用中原与岭南两个货币区不同的汇率,来套汇获利。
  “下一步,我们要在广州建一个新船厂。”李逍道。
  在岭南建船厂,那么价格自然是以南金市价来算,到时李逍把卖船得来的金银运回赤山铸币,自然也就成功套汇。


第360章 点石成金
  赤山浦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荒海湾。
  可是如今这里,却已经换是新颜,港湾里,停泊着无数的帆船。白帆点点,船上水手们洗甲板的,晒太阳的,钓鱼的。
  还有更多的人则在忙碌的装卸着货物。
  现在赤山浦已经是一座热闹的商镇了,因为有李逍这个来自长安的贵人在,于是乎这里也就打破了市场必须在县城之中的常例。
  原本一片荒地的赤山浦,如今有了码头,有了仓库,有了街道有了酒楼客栈,而这么热闹的一个地方,却连一堵城墙都没有。
  这里没有衙门,没有官吏,也没有兵马。
  但这里却有一面迎风飘展的大大九头蛟旗帜。
  这里是李逍的私人领地,这片海浦,都早被李逍买下来了,甚至这周边沿岸十里的土地也都是李逍的。
  当初县令还觉得李逍有些傻,花几千贯买这么大块荒地。
  而如今这位微服前来的县令,却真正的有些傻眼。想不到短短时间,这里能变的如此喧闹繁忙。
  “这起码得有一百多条船吧?”县令对身边的幕友道。
  “不止,光大船就得有一百多条,还没算那些稍小些的船呢。如今这赤山浦每日都有不止万人在,来来往往的商贩络绎不绝,吃的喝的用的可是个大数字,赤山浦本身不产这些,全靠从附近和登陆港运来。”
  一万多人的吃喝用度所需不是个小数,兼之这里还在一直修建个不停,所需要的材料也极多。
  如今赤山浦热闹着,连带着文登县都整个热闹起来了,许多百姓赶来这里做工,附近的渔民们每天划着船过来送渔货,都是有多少就会被收多少,再不用担心卖不出去,甚至价格都涨了许多,现在大家只是愁不能多打些渔获。
  那些砍柴的樵夫,烧炭的炭翁,以及那些手艺人,都能在这农闲之时赶来这里赚钱。
  仅仅是那八千多高句丽奴隶,如今已经吸引了无数人过来了。
  更不用说,这里还正在兴建的赤山浦造船厂,同样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据说这船厂都还刚在开工之中,但却已经向整个河南淮南岭南江道诸道招募上千的工匠,而新船厂还没投产,就已经获得了一百多条大海船的订单。
  这样看来,就算那八千多奴隶卖掉之后,这里也不会冷清的。
  一座巨大的船厂,拥有工匠上千人,那么再加上他们的家眷,这里就会形成几千人的真正的城。
  再加上这里新开辟的赤山…高句丽、百济、新罗、东瀛直航航线,这里的未来不可限量,绝不会再冷清了。
  县令现在有些后悔了。
  如今不管怎么看,这赤山浦都是块宝地啊,价值连城啊。
  “当初怎么就答应卖了呢,还卖那么便宜。”
  幕僚有些不客气的提醒自己的东家,“这地本来就是块荒凉之地,不值一毛。咱们文登县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如今值钱,那也是因为在李逍的手里。”
  真正值钱的不是赤山浦这个地方,而是李逍带来的变化。
  李逍开辟了这条新航线,李逍弄来了几千奴隶,李逍搞出了这么大动静,吸引各方商客前来参加这什么拍卖大会,同样是李逍,在这里新建一个城镇,新建一个造船厂。
  没有李逍,那这赤山浦还只是荒凉的。
  “李县子为何不把船厂建到我们县城去,为何不把这些商铺建到县城去呢。”
  建到县城去,就能收入市税了,建到县城去,以后好处多的是。
  “东翁,李县子可是天子面前的红人,我劝东翁还是莫有其它不该有的想法才是。”幕僚提示自家东翁,人家李逍可是能把长安水都搅混的人,能把王柳崔三家搞的家破人亡的人,你一个小小的县令,虽说也是士族出身,但不过小士族出身的明经科官员而已。
  本来还有些想法的县令,顿时没了心情。
  也不想再进那片繁忙喧闹之地了,“回县城吧。”
  赤山浦。
  李逍已经正式把这片地方命名为赤山港,他有很大的野心,意图将这个海港打造成北方第二大港,成为紧次于登州的一座贸易港。
  在一座不大的崭新建筑门前,挂着一块安东道经略安抚使驻赤山浦办事处的牌子。
  院内前厅,济济一堂。
  李逍今天邀请那些赶来赤山浦的各家代表共聚一堂,在大厅的中央,是由数十名匠人花费了很多天,按李逍的图纸和要求制作的一个大型沙盘。
  上面就是一个陌生而又全新的赤山港,临港而建的一座繁忙贸易城,城有三重,罗城、内城、牙城。
  牙城就是办公之处,现在这里还只是李逍的私人地盘,但李逍知道,当这里进一步发展后,朝廷也肯定不会再放纵不管的,这里说不定就会设立一个军镇,甚至是把县衙迁到此处来。
  到时牙城里就是驻军或县衙、县学等处所在。
  而内城,就将是居民区。至于罗城,那将是仓库、商业区。
  造船厂就临港而建,船坞就在赤山浦里,而码头一边连头港湾一边连头仓库区,中转货物和商旅。
  规划的很整齐,布局也很合理。
  但是这样大的规划,需要很多钱,目前来说,李逍已经没有钱再投入这里了。而且就算有,他也不打算一个人投。
  “邀请诸位前来呢,就是想邀大家一起合作共赢,这沙盘上就是未来的赤山港,大唐北方第二大港,仅次于登州港,今后这里将成为大唐与安东道最快捷最大的中转港,同时也将成为北方繁华的贸易港。”
  “我这人向来喜欢交朋友,有钱嘛大家一起赚,有好处大家一起分享。”
  李逍指着沙盘,“大家看中哪块地、哪个项目,可以出价竞拍,最后实力最强条件最好者获得。”
  李逍做了个沙盘做了个规划,想进来一起玩的,那就出钱出力。
  “这条街不错,我荥阳郑家包了。”来自河南荥阳郑氏的一位庶出子弟很豪迈的挥手道。“开个价吧。”
  李逍非常高兴的道,“荥阳郑氏果然不愧是五姓之家,豪迈非常啊。这条街绝对是黄金地段,郑家有意,我当然是欢迎的。不过为公平起见,还得让其它家也出价,最后咱们按价高者得。”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获拍者,必须得按照这沙盘规划的建造,不得私自更改,更不得另做它途。”
  那位郑氏子笑道,“当然,我们看中的是这赤山浦未来的发展潜力,有安东道直航航线,再加上造船厂,我们相信这里未来会很有前途的。而李县子的规划也很不错,做的相当好。若我们郑家拿下这条街,肯定会按规划建设成商业街的。”
  “如此就好,建成之后,这商铺你们是出售还是出租,这是你们自家的事情,我不会过问干涉。”李逍对这种上道的合作方很满意。
  “还有人出价吗?”
  郑氏子目光扫过一众人,大家倒是挺给面子的,反正新赤山港项目很大,大家有的是目标,并不一定非要跟郑家争。
  最后郑氏开了个不错的报价。
  李逍倒是满意这个价格,只不过他不太满意这种局面。他目光在人群中扫了几眼,然后就有人出来竞争报价了,报价不高,但起码有了竞争。
  郑家对这条街志在必得,不管谁开价,他都马上加价。
  于是三轮之后,没有人再跟他争了。
  郑氏子高兴的问,“还有谁?”
  李逍也跟着问了三遍,然后拍掌,“恭喜郑家拿下这黄金街。”
  郑家花了几千贯钱,拿到了一条街道的建设权有所有权,但这条街现在还只是一片荒地,一切都得郑家自己动手建造,还得按李逍的规划来建。
  李逍不过是一张图纸一副沙盘,然后上面一划,就已经入账几千贯了。至于说这条街道建好以后,将来赤山港真繁忙起来,街道是不是更值钱,这个李逍不管。
  有钱一起赚,这不光是分享。
  拉更多的合伙人,其实也是一种资源的共享。郑家有足够的财力和影响力,他们能把这条商业街快速建起。
  众多有实力的合伙人进来后,荒凉的赤山浦成为一座崭新的赤山港城,将不再只是存在图纸之上。
  而一座真正的赤山港,无疑会比一片荒凉的赤山浦更值钱,李逍现在虽然把整个赤山港划片卖出去,但实际上最后,整个赤山港依然是在他李逍的名下。
  他才是整个赤山港的主人。
  沙盘划一划,李逍就能入账数万贯。而等将来各家把项目都完成后,整个赤山港建成后,赤山港将更值钱,那么拥有赤山浦港湾,拥有整个港湾沿岸十里地的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