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小地主-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千文就是一千钱,刚好就是六斤四两。
  四十多斤,岂不就是六贯多。
  “嗯,今天很顺利,最少也是按五文一根的价卖的,有些散卖的价还高些,总共卖了六千多钱。”李逍也汇报了一些成果,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赵大夫感叹着道,“太好了,这个冬天不用挨饿了。”
  六千多钱,虽然距离李家八百贯的债务,不过是杯水车薪,可对于这个小庄子里的大家来说,却已经足够过一个温暖的年了。
  “长安一个来回,奔波一天,肯定饿了,吃饭!”赵大夫笑着道。
  晚饭很简单。
  有小米粥也有黄面饼子,菜则是用昨天吃剩的猪骨熬的萝卜汤,然后用卤猪脸的老汤煮的肠子,再加了一点干菜。
  依然是在赵大夫的家,这间屋现在也是李逍的家。
  大家已经准备给李逍和赵婉单独再起一家屋子,到时李逍和赵婉还有李贞过去住,但现在还得先挤挤。
  男人们分到的是饼子,而女人孩子们则主动的去打粥喝。
  粥煮的比昨天要稀,筷子立不住,而且里面掺了些野菜。
  男人们的饼也不多,一人两个饼子,其实在这个没什么油水和副食的年代里,两个黄面饼子根本是吃不饱的,半夜肯定肚子得叫。
  “家里又没粮了么?”李逍问。
  “还有哩,不过节省点吃。”赵婉一边替李逍拿饼,一边答道。
  “饭还是得吃饱的,不吃饱饭怎么干活做事呢。今天收入了六千多钱,明天我们先去买些粮回来,以后一天两干一稀,早晚干的中午稀的。”李逍说道。
  赵大夫在一边反对,“现在赚了点钱,也不能乱花。咱们这里也四十来号人,每天人吃马嚼的可不少消耗。现在又是大冬天的,也不干多少事,少吃点。你看哪家有一天三顿的,就地主家也是吃两餐的,以后我们还是一天两顿,一干一稀。你们爷们干活的,多吃点,我们这些干不了活的,一天两顿稀的就好。”
  “有的时候,得想着没有的时候,这样才能细水长流。”
  虽然现在卖黄瓜赚了钱,但毕竟有沉重的债压在身上,赵先生并不觉得轻松。几十口人,现在除了卖黄瓜,也没有其它的收入,哪能就大手大脚呢。
  赵婉她们想的是赚钱不容易,要节流。
  李逍则在想着要如何开源,光靠卖黄瓜肯定也不行的,空间的土地也有限,只能种这么多,再说长安虽是帝都京城,可这个高端市场也就这么大,黄瓜越多,那价格就会越走低,量加大其实也不会有更多的收益。
  最好的出路,还是应当再寻找其它的开源方式。
  手里有几贯钱,又有这几十号人,还是应当再找一个收入来源,只不过现在做点什么,他确实还没有想到。
  守着火塘,茅草屋顶和泥墙柴门便把寒风关在外面。
  一碗粥,一块饼,大家也吃的很高兴。
  听他们吃的吧唧嘴的高兴劲,似乎在吃山珍海味呢。
  “三郎,今天我们留在家里的人已经上山砍了些茅草回来,又挖了些土,明天就可以把茅草编一编,把泥和一和,趁着这几天天气好,把这几座屋顶翻一翻,把墙补一补。”
  赵大夫如今算是这个大家族的家长,一边吃饭他一边向李逍汇报下家里的进展。
  “我们打算先把这几座屋子修补下,然后再在旁边盖几座新的,一座是你和婉儿的,另外几座是刚来的这些兄弟们的。”
  “嗯,挺好的。”李逍点头。
  “我呢是这样想的,现在大家每天有饭吃,修补下屋子盖几间茅草屋也费不了多少功夫,不能光吃不做,坐吃山空。咱们这里是秦岭山里,别的没有,树木柴多,我想着咱们在山里挖几座木炭窑,咱们没事就进山去砍柴来烧炭,烧了炭拉到长安去卖,天越来越冷,这时节炭正值钱呢。”
  “我们妇人也可以去帮忙砍柴烧炭。”赵婉在一边道。
  “我们也可以去。”几个半大小子也跟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小小年纪也知道要出力帮忙。
  “砍柴烧炭?”李逍想到了卖炭翁的故事,冬季里砍柴烧炭倒也是穷人的一个营生,这比起直接砍樵卖柴,倒是更好些,可烧炭也是个辛苦的活,还赚不了几个钱。
  尤其是让妇人孩童们去烧炭,李逍不赞成。
  “妇人在家持家才是正道,外面的活自有男人干,孩子们更不应当去做那些活,你们还小,我的想法是,咱们这庄上也有七八个孩子,有的半大不小,有的也开始懂事,不能就让他们这么放着,得让他们读书。”
  “读书?”李逍的话一出口,整个屋里的男女老少们都惊住了。
  一个贫穷的小庄子里,一群苦哈哈的庄户,谁又敢想过要让自己的穷小子读书?
  想都不曾想过,也不敢想过。


第20章 激将
  “不读书,就是睁眼瞎,一辈子没见识,难得出头。”李逍嚼着很有韧劲的饼子,一边道。
  “说的好!”
  支持李逍的是杨大眼,这位曾经的私塾先生,在最无路可投的时候,曾经毅然加入到了农民军造反的前教书先生。他是这庄子里唯一真正读过圣贤书的人,他很清楚读书是最难改变人命运的。
  赵先生也读过书,但只是以前学医时跟师傅认的几本医书。赵婉识些字,也只是跟赵先生学的。李逍李贞都识字,那是过去家里条件不错,请过西席先生开蒙。
  其余的人,哪个不是目不识丁,大字不识一个,倒下的扁担都会认做一。
  “读书,供不起啊。”
  赵先生叹道,他自己是识的一些字的,因此也是知道读书的好处。大唐开国也几十年了,推行科举制度,考试取士。虽然说那跟普通的寒门子弟没什么关系,要参加科举,也是得论出身的,还得到京师投行卷,找到那些达官贵人们做保推举,一般的寒门子弟哪有这种资格呢。
  可读过书开过蒙,就不是睁眼瞎,哪怕不走科举这条路,去做学徒伙计,也是不错的,将来若是学个账房什么的,那收入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若是有机会进衙门做到个书吏,那更是不得了。
  但读书虽好,可却不是一般人供的起的。
  一般的士族地主倒好说,家里有条件。可普通的百姓,哪个有财力供养一个小子读书。
  “咱们杨先生以前就是私塾先生,后来跟我一起跑江湖,做我的账房先生,他是读过圣贤书,也为许多孩童开蒙过的。现在杨先生年纪也大了,我想以后就让杨先生做我们庄上的先生,教我们的孩子开蒙读书。”李逍说出一个计划。
  赵先生笑道,“我就说一直觉得杨老弟不简单,原来还是个有学问的人,了不起。”
  杨先生笑着谦虚道,“也就是早年读了些书,其实文不成武不就的,当了几年私塾先生,穷学穷一介而已。若是大家不怕我误人子弟,我倒是愿意再重执乾教鞭。”
  杨先生愿意教孩子们读书,这自然是让大家欣喜的事情,这样一来,就解决了好几个问题。
  这年头,官立学校虽有,但极少,州县城中才有,往往一县才一所,能进入里面读书的几乎都是地方的大族豪强,普通的地主子弟都进不去,更别说穷百姓家的孩子了。
  没那个名额,也负担不起。
  许多地主家,都是一个宗族举族之力建一个族学,请一个先生来教导本族子弟,族中出大头,而学生家长则要出点束修,也就是给老师的学费。
  束修虽然不贵,也就是年节时送点肉,可就这个也不是一般人家支出的起的。
  现在杨大眼愿意教孩子们读书,首先解决了没处读书的问题,毕竟官学进不去,别人的宗学也一样进不去,学校都进不了,谈何读书。
  哪怕能进别人家学校附学读书,可这每年的束修也是一笔开支,现在杨大眼愿意教,那这束修肯定也不用那么多,毕竟是自家人。
  “书本、纸墨笔砚也不便宜。”赵先生又道。
  杨大眼对教书很有热情,“书的问题好解决,给孩子们开蒙,一开始也不用教什么深奥的,弄两本蒙书就行。其实都不用买,买点纸笔,我自己可以抄写出来。孩子们跟着读、写。”
  李逍点头,“纸墨笔砚虽贵,但再穷不能穷教育,这笔开支由公中支出,只要读的好的,我还有奖励!”
  “爹,我不想读书,我要干活挣钱。”
  一个少年站了起来道。
  李逍望过去,发现这是庄里孩子中最大的一个,穷人孩子早当家,这孩子估计也有十岁了。在庄户人家,这岁月的孩子确实已经算是半个壮劳力了。
  孩子的爹是个朴实的庄家汉子,看着估计有四十,但李逍估计他其实也就三十左右,穷苦百姓大多这样,外表看着比实际年龄要大上十岁都可能。
  汉子从没读过书,对读书人是最敬畏的,本来听到李逍愿意让孩子读书,还愿意公中出钱供养,高兴不比。现在一听自己的儿子居然不愿意读,气不打一出来,二话不说直接就是一巴掌扇了上去。
  “我打死你个怂娃,你说啥咧?”
  那个被打的少年平时大家叫他黑娃,也没有个大名,虽然被打了,却很倔强。
  “我不上学,我要干活养家。”
  汉子气的上去又是一巴掌,李逍连忙出手制止。
  赵先生在旁边解释,“这黑娃平时最是听话,年纪虽小,却十分懂事。他娘一直身体不好,家里下面又还有三个更小的娃,家里拉了不少饥荒,平时稀饭都经常断顿。黑娃懂事,想帮他爹哩。”
  李逍听了很感动。
  后世很多这个年纪的孩子,哪里懂的体谅父母,只知道一味的索要,甚至经常能看到不少孩子就因为父母不让玩农药,就拿刀弑母的新闻。还有些为了玩游戏,甚至偷偷拿父母的手机充钱,甚至是打赏游戏主播的,父母辛苦存的七八万块钱,被他们这样偷偷的花钱。
  还有一个十来岁的姑娘,甚至把父亲的几万块救命医药费偷走,拿去见网友的。
  “大哥,你别打这孩子了。黑娃,你好好跟杨先生读书,至于你家里困难,我们都知道,我们也都会帮助你家里的,你不用担心家里。你想帮家里,就好好的读书,读了书,将来才更有用,以后才能更好的回报你的父母,照顾你的弟弟妹妹们,知道吗?”
  “三郎哥哥,我想跟着你做生意,我想赚钱。”黑娃很执拗的道。
  “碎娃,你才多大,你现在需要的是听父母的话,好好读书。至于将来,家庭的担子自然要交到你的肩上的。你在那之前,需要的就是让自己的有足够的能力,这样才能挑的那副担子。”
  “我不想读书。”
  “黑娃,你是不是怕?怕自己年纪最大,是大哥哥,可以后却读不过那些年纪小的弟弟们,会没面子?”
  “我不怕。”黑娃不服气道。
  “我看你就是怕,黑娃,你要是不怕,那你就好好去读书,我话先放在这里,我给学堂里成绩最好的孩子,每月赏六斗小米,你若是能得第一,这六斗小米就是你的。你现在去给人干活,一月能挣到六斗小米吗?赚不到,所以你要是真有本事,就好好读,得第一,拿这六斗小米,也相当于赚了一份工钱,能够照顾下家庭。”
  “敢不敢?”
  李逍发出奖赏,学堂里每月打成绩,第一名奖六斗小米,第二名五斗,第三名四斗。前三名才有奖励,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
  黑娃被李逍一激将,果然不服气的瞪大眼睛应下了。
  看着他那副样子,大家都哈哈的笑了,果然是初生牛犊。


第21章 大姨妈和红糖水
  (感谢林简和书友201的打赏,谢谢。)
  砍柴烧炭李逍是不会去弄的,累死累活不说还挣不到几个钱,指望着靠砍柴烧炭发家致富根本不可能。
  有道是十里不贩菜、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粜,这说的就是古代交通运输条件下的几样生意不能做,卖菜的不贩到十里外去卖,卖柴的也不贩到百里外去,卖米的也不会贩到千里外去,因为仅运输成本一项就能让人承受不了。
  蓝溪距离长安虽只八十里,但要砍柴烧炭,就得到秦岭的大山深处去,山路弯弯,路长且难,又是砍柴又是烧炭,烧出来后还得自己想办法运到长安去卖,一来二去的,真赚不了几个钱。
  晚饭后,也没有什么夜生活。
  烤了一会火,各人就各自回家了。
  婉娘在火塘上给李逍烧了水洗脸洗脚,温柔体贴无比。
  屋里也没点灯,就从火塘里铲了一些木炭火放在一个破陶盆里放在床边,既当照明又取暖。
  坐在床上,李逍还是有些别扭。
  昨夜讲了一晚的故事,好不容易天亮。可今天晚上怎么办呢?
  正当他有些不知道要如何是好的时候,赵婉有些害羞的对他道,“相公,奴家今晚不能伺候你了。”
  “怎么了?”李逍还以为她哪里不舒服,结果她哼哼唧唧好半天,才说出原因,原来她来了大姨妈。
  听完后,李逍居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来的好来的妙啊,这个时候来大姨妈,真是时机刚好,倒是解救了他当下的尴尬处境,要不然,总不能新婚燕尔的,迟迟不圆房吧,那样婉娘岂不会伤心不已。现在好了,来大姨妈了,这可是不可抗力。
  “那你这几天可得好好休息,别太操劳累到身体,尤其是不要沾冷水也不要出去吹冷风。”
  “多喝点开水,对了,我明天去街上买粮时,给你买点红糖来,冲点红糖开水多喝点。”
  婉娘既害羞又感觉暖心,丈夫对自己这么体贴。
  “相公,没事的,就是这几天不太方便,忍几天也就过去了。别买糖,太贵了。”
  婉娘这么一说,李逍倒是想起来,这年头糖确实是很贵的,尤其是蔗糖。他跟婉娘仔细的打听了一会,原来如今的糖还真是奢侈品,市面上吃的更多的还是如蜂蜜糖和麦芽糖这样的糖,只有贵族之家才吃的起蔗糖。
  而此时的蔗糖一般称为沙糖,又称为霜糖。这种糖其实是贞观之时才改进的一种蔗糖生产技术,最初是贞观之时古印度的摩揭它国进贡的一种蔗糖受到宫廷喜爱,皇帝李世民遣使到摩揭它国求取这种沙糖的制作之法,得到这种制糖法后让人加以研究改进,扬州地方官员以甘蔗试生产,最终得到的糖不论品色和味道均远胜摩揭它国所产,于是就有了如今贵族上层极受欢迎的霜糖、沙糖。
  “沙糖是黄色的?”李逍倒是很意外。
  按婉娘说的,如今长安的霜糖主要是岭南所产,那边的天气适合种植甘蔗,制作出来的霜糖味道好,但这种霜糖并不是李逍原以为的那种白砂糖。
  蔗糖是蔗糖,也是用火的热能来蒸发制作出糖,可不论是摩揭它国还是如今的大唐,都还不懂得如何更好的提炼制作白糖。
  最好的霜糖,也只是黄色的砂糖,实际上应当叫黄砂糖,根本称不上霜糖,更不能叫白糖了。
  至于红糖,也没有,黄砂糖外还有一种糖,颜色则是黑的。
  白糖、红糖,现在都没有。
  哪怕是当今皇后,来大姨妈了,外一痛经,也是不可能喝红糖水的。
  李逍若有所思,感觉自己似乎找到了一个发财的新门路啊。
  白糖在后世那是极普遍的一个东西,事实上中国古代很早也就开始利用甘蔗制糖,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柘浆,也就是稀的液体蔗糖,再后来又有了石蜜,这种石蜜则是比较粘稠的一种半固体蔗糖了。
  到了晋代后,取蔗汁为砂糖,这就是外表呈砂砾状的结晶糖,颜色为黑色。再到如今大唐吸取摩揭它国技术制作出来的霜糖,颜色为黄色,技术越来越强。
  而从黑色的砂糖到黄色的霜糖,也体现出了这些年大家对糖贵贱的一个标准,就是越白越值钱,越白越受欢迎。
  黄的糖比黑的糖更受欢迎价格更高,若是能够提炼出真正如霜一样的白糖,那就更不得了了。
  霜糖的关键还在于有一整套的蔗糖提纯和脱色工艺。
  此时大唐的霜糖用的是滴漏法为蔗糖脱色,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一个叫瓦溜的漏斗形陶器之中,从上淋上黄泥浆。
  本质上就是用黄泥浆作为吸附式脱色剂来抽取白糖,只不过这种方法还不够先进,制作出来的霜糖其实还不够白,而是偏黄的黄白色。
  可就算如此,这种不够白的霜糖,依然是如今市面上最受欢迎,价格最高的糖,比麦芽糖、蜂蜜糖都贵的多。
  如今一斗粳米十一钱,而一斗盐要一百一十钱。
  而霜糖呢?
  价格贵的离谱,一两银买三斤糖,糖居然用银子买,可知多贵。大唐金银不是直接的货币,多是用做赏赐,而且大唐本身的银产量也极低。
  市面上金银铺里,现在一两银子能兑换大约一千六百文钱。
  一两银买三斤霜糖,一斤糖得五百多钱,这价格是盐的二三十倍,是大米的二百多倍。
  买斤糖得五百多文钱,若是买粟米,两文半一斗,都能买上两百多斗了,够庄里大家吃上一冬的口粮。
  “婉娘,现在最便宜的沙糖多少钱一斤?”李逍来了精神,若是买点纯度不够的黑糖再来提纯加工一下,变成白糖卖出去,想必这会是一个发财之路。
  “最便宜的沙糖?最便宜的应当是颜色不白,比较黑的沙糖了,但也不便宜,一两银子可买十斤。”
  “差价三倍多,有利可图啊。”李逍捏着下巴笑道。
  “什么有利可图?”
  “婉娘,告诉你一个秘密,其实我有一个秘方,能够把黑的沙糖提纯为霜糖。咱们买来黑糖,提纯变成霜糖,转手就能翻三倍的卖出。”
  婉娘惊讶的睁大眼睛,“相公别说笑,哪有这种本事。”
  “真的,不信我明天就提炼给你看!”


第22章 岂有此理
  婉娘对于李逍说自己会炼制白糖,深表怀疑,这十分让李逍不服气。
  男人怎么能让女人怀疑不行呢,叔可忍婶婶也不可忍。
  这一晚上,李逍就躺在床上一直在脑子里想着如何提炼蔗糖提纯脱色之事,后世之时工厂生产白糖,普遍用活性炭脱色提纯。不过活性炭不等于普通的木炭,李逍现在没法弄活性炭,想来想去,还是黄泥浆脱色法最简单又直接。
  不过如今大唐也是在用黄泥浆脱色提纯,可制出的霜糖却并不白,这说明这种方法还不够完善,也许自己可以脱色提纯出更白的蔗糖来。
  婉娘搂着李逍,这一晚上睡的很踏实。
  ········
  李逍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睡着的,等他醒来时,发现身边空空如也,婉娘早就起床了。
  听着外面的话话声,他知道自己睡过了头。
  打个呵欠,穿衣起床。
  庄子里如今算是吃上大锅饭了,不过大家的积极性挺高。毕竟一改过去吃不饱饭的日子,如今起码一天两顿是有保障的。
  男人们很早就开始在干活,把砍回来的茅草编织,把树削皮,还有挑黄泥挑水和浆的。
  那边杨大眼已经和赵大夫带着一群娃把一间茅草屋收拾了起来,这将是庄子里的学堂。
  昨天李逍那番话,还是让大家很心动。
  既然杨先生愿意收庄子孩子读书开蒙,大家还有什么不乐意的呢。
  庄子还是那个庄子,可大早上,却已经很是一片朝气,很热闹。
  “哥,起来了?”李贞笑着上来请安。
  看着这妹子脸上的笑容,李逍觉得很暖心。
  “嗯,起来晚了。”
  “还早呢,你们昨天跑一天辛苦了,多睡会也应该。”
  “婉娘呢?”
  “嫂子说今天磨豆腐吃,跟翠花婶一起在那边推磨磨豆子呢。”
  冬天里没有什么菜,家里还有些买回来的豆子,本来是做马骡的饲料的。婉娘看着还有不少,便准备用黄豆做一桌豆腐,再用黑豆秧一些豆芽。
  “这大冷天的,秧的出豆芽吗?”
  “不是哥跟嫂子说可以盘个暖炕,把陶罐放在炕上秧的吗?”
  “哦,是啊,不说我倒差点忘记了这茬,天这么冷,这茅草不怎么防寒。我们要在屋里垒个暖炕,这样在炕上暖和不怕冻了。”
  暖炕这东西防寒的利器,李逍来这里住了一晚上之后,就已经在想着这事了。婉娘以前没睡过暖炕,也没听过。但李逍说这东西好用,简单的讲过一遍原理后,她也觉得可行。
  现在赵大夫已经组织村里的汉子们准备盘炕,盘个火炕也简单,自己弄些石头、黄泥等,然后让李逍讲一下具体的盘法,哪里做烟囱,哪里是烟道,把这几处关键点说明下,其它的也就是些手头活,材料什么的都是就地取材。
  早饭是简单的小米粥,没有猪头肉了可大家也吃的挺高兴。
  现在李逍住的这间茅屋的堂屋,倒成了庄里的食堂和会堂,吃饭在这开会也在这,十分热闹。
  吃完饭,李逍找杨大眼支钱。
  如今杨大眼既是庄里的私塾先生,同时也是庄上的账房先生,开支进项都在他那账上记着。
  杨大眼管账,赵先生管钱。
  相当于一个会计一个出纳,钱账分离。
  杨大眼那里开了条,然后到赵先生那取钱,取了钱还按了手印。
  这套规矩是李逍自己立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今的庄子几十号人,虽说人不多,但有些事情还是先立制度再做事,这样才不会乱。
  而且有这套制度,也比较容易管理,不容易出差错。
  婉娘见李逍一次取了五千钱出来,有些担心的问,“相公,你真打算买沙糖啊?”
  “既然是个赚钱的路子,没有理由不做。”
  “可没那么容易吧?”赵婉有些担忧的道。听说朝廷都是派使者去那西方的摩陀揭国才取到了制造沙糖的工艺,一般人哪里会啊。丈夫说自己有比朝廷更好的制糖工艺,能炼出更白的霜糖,赵婉总有些不太相信。
  她也不是不愿意让丈夫去试,只是如今这糖价太贵,哪怕是便宜一点的那种黑沙糖,一两银子也才能买十斤而已。
  “放心吧,你还信不过你相公吗?”
  “我当然相信相公了,只是。”
  李逍轻轻刮了下赵婉的鼻子,“我一定保证成功。”
  ·······
  蓝溪街。
  富贵酒楼,掌柜的满头大汗的往楼上跑。
  “咚咚咚!”
  “进来。”张扒皮正坐在三楼的房间里翻看着账本,眼看着年关将近,这段时间酒楼的生意本来应当更好,可实际上却越来越差。
  相比之下,对面的那富春酒楼却每日宾客盈门,这让张扒皮十分不满。张家做高利贷起家的,拿手的买卖是开金银铺和质库,对于酒楼、药铺这些买卖并没什么经验。
  可同样是开酒楼,还开在一起,人家生意红火,自家却一般,张扒皮是不能接受的。
  “东家,不好了。”
  张扒皮眉头一皱,抬起头来。
  “慌慌张张成何体统,又出什么事了?”
  “是富春酒楼,他们家今天推出了一道新菜,正到处宣传呢。”
  “推出道新菜,有什么稀奇的?毕竟人家酒楼里的大厨是从长安的大酒楼请来的老师傅。”
  “可是东家,他们家推出的新菜,是用碧玉青做的。”
  “碧玉青?”张扒皮一开始还没明白过来,愣了一下才想起,这碧玉青不就是自家儿子花了两千钱从几个扬州人那里买下来的稀罕物吗?
  不是说,总共只有一百根,全都被儿子买下来了吗?自己还准备借此机会,好好利用一下呢。
  怎么现在对面的富春酒楼也有碧玉青?
  “你确定?”
  “东家,非常确定,我已经派人悄悄的过去看了,他们家今天推出的新菜就是用碧玉青做的,他们甚至还把一根碧玉青拿出来当众展示呢,跟东家你拿到酒楼里的碧玉青一模一样,一样的大小,一样的一鲜嫩。”
  掌柜的很无奈,他们酒楼正在秘密搞一个活动,准备用这碧玉青打个翻身仗,谁知道人家对面先拿出了碧玉青。
  “听说他们将连续十天,每天推出一道新菜,全都用碧玉青为原料制作。现在弄的很热闹,吸引了不少客人呢。”
  张扒皮面色越来越难看,一巴掌狠狠的拍在了桌上,“岂有此理!”


第23章 贵的离谱
  骑着老黄马,身后跟着大彪、柱子等几个青壮汉子,又有杨大眼和赵大夫两个老头骑驴相随,一行人倒也很有气势。
  带着五千枚铜钱,也算是自信成功。
  今天上街的目的很明确,先陪杨大眼采买点纸墨笔砚,既然要开学堂教育孩子,这该有的投入不能少。书可以先不买,杨大眼可以自己抄写,但纸笔总得先买些。
  然后就是买粮,这次要一次多采买一些,最好了能够买到够明年夏收的粮。家中有粮,心中才不慌。如今庄里互助合作,算是结社互助的模式,吃的是大锅饭,集体劳作,李逍得把大家的口粮先准备好。
  好在粮价现在比较平稳,粮油副食调料等价格很贵,但只是粮食倒还是不高。一千钱就能买到四十石粟米,一庄子四十来口,有百石粟米绝对够吃到明年夏收。
  依然是上次的那家粮店,还是那个价格。
  李逍一次采购一百石粟米,然后又买了几石稻谷,还买了一些麦子和一些糜子。
  并为家里的马骡买了些大豆、高粱、麦麸等做为饲料。
  总共花了三千钱,掌柜的还表示让店里伙计拿车马直接给送到家里去,这种服务也确实是到家了。
  “多谢掌柜。”
  留下人盯着,李逍便陪杨大眼去买文具。
  卖纸墨笔砚的店在街上最好的地段,处于十字路口,可谓是金角聚财之地。店铺装饰的也很有格调品味,一股子书香之味。
  连店门口迎客的伙计,都穿着长袍,十分斯文。
  进店之后,李逍问了下价格,也不由的咋舌。
  贵,实在是贵。
  纸是按张卖的,但价格离谱。最贵的是麻纸,还有皮纸、草纸、竹纸等。麻纸又有黄麻纸,白麻纸。
  比如官方书写用纸,几乎都是麻纸,其中朝廷中枢和宫廷用的都是蜀地生产进贡的黄麻纸。
  掌柜的对自家的纸如数家珍,侃侃而谈,李逍听的却是面色难看。
  买完粮食就来到这店里,从家里出来带了五千钱,刚才花了三千,现在身上还有两千钱。
  刚才三千钱买上一百多石粮食,可现在两千钱在这里都买不了几张纸。
  “掌柜的,你家的纸也太贵了。”大彪忍不住道。一纸薄薄的纸,居然能抵的上一头猪,这简直是杀猪啊。
  掌柜的捋捋胡须,淡然笑道,“几位客官,小店诚信经营,可从来不会乱开高价。就说这麻纸,小店有白麻纸和黄麻纸。白麻纸正面洁白光滑,背面略显粗糙,有草棍纸屑粘附,但却很细很薄,质地坚韧,十分耐用,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