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小地主-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是粥,其实很稠,可不是那种能照出人影,插个筷子都立不住的汤粥。粥浓稠,看的见一颗颗的小米粒。里面还夹杂了一些绿色的菜蔬,十分好看。
  吃一口,味道香浓,甚至还有点咸味,李家居然还在粥里放了盐,这可是难得了。
  每个人都能打到一大碗粥,另外还可以在边上打一大碗汤。
  汤很白也很香,可以看到里面有鱼还有猪骨头,李家为这顿早餐特意准备了许多,虽然一大桶汤里,鱼不多,骨头不多,但撒上几把葱花之后,还是能看到汤上漂着的一层油花。
  “大家慢慢吃,没吃饱的回头还可以再来添啊。”
  乡亲们也比较随意,一手拿粥碗,一手汤碗,打好之后也不用什么桌椅凳子,直接走到一边,往地上一蹲就好了,喝口汤然后把碗放一边,开始喝起另一手里的粥来。
  大家喝起粥汤来,都是大口大口,声音稀里哗拉,当上千人一起喝粥的时候,那声音汇聚起来就更加不得了了。
  连几位里长,都跟大家一样的蹲在地上,很满足的吃着粥喝着汤。
  “三郎真是讲究人。”
  “可不,上千人呢,这顿早饭怕不得就得一二石小米,好几十斤鱼和骨头呢。”
  “肯定得有的,你看这么多呢,人家光是做出这些来,就得好些时间好些人了。要不说李家是咱们蓝溪首富呢,你看这手笔,豪气干云。”
  “有钱算什么,关键还是李三郎大方豪爽。咱们乡里地主也不少,你喝过其它家的稀饭没?”
  大家的议论之声不时的传到李逍的耳朵里,李逍听了面带微笑。
  一两石粮食,能够收获这么多好感,是值得的,虽说现在粮食涨价了,但人心重要,人心散了,队伍就难带了,想组织大家做事,人心很重要。
  几个里长也都听到了,喝粥的众人中,还有不少也是一些地主。
  大家听了也挺不是滋味,但又无法反驳,让他们跟李逍一样大手笔的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粮来,他们是舍不得的。
  一顿早餐吃的大家热情如火,李家早有准备,粥煮的很多,大家没吃饱尽管添,汤也多。
  有的人一口气喝了五六大碗的粥,肚皮都撑的老高,但也没人笑话。
  吃到最后,还剩下了几大桶粥和汤,却已经再没人吃的下了。
  “三郎,大气啊。”
  几位里长摸着肚皮,抹着嘴笑着过来跟李逍打招呼。
  “三郎,饭也都吃过了,咱们还是谈正事吧,大家都想听听三郎对于这抗旱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几位里长心里未尝就没有想看看李逍笑话的意思,过去往年的旱灾之时,没有哪个能调解的好,就算是县里县令来了,也是一样没用。
  甚至别看今天五位里长都坐一块有说有笑的,但是往年里争水的时候,他们可却都是带着各自的里中村民,没少群殴过。
  而同是一个里的村民里,有时联合起来跟上下游的其它里斗,去毁上游的坝,去守自家的坝,但又会跟自家里其它庄子里的村民们斗。
  总之,旱情之时,那就是以村庄、宗族、乡里为单位,没少互相争斗,打的大打出手常有之。
  以往没有人能够解决的了的事情,他们不相信李逍一顿早餐就能让大家好好的协商解决。
  李逍也没坐,就站在打谷场边上,面对着那些蹲坐一地的乡亲们大声道,“今年旱情很严重啊,蓝溪河里的水都快断了,听说不少村子都已经准备开始要拦坝堵水了,我很忧心啊。”
  大家都很安静的听着李逍说话,没有人插话。
  实情如此,但大家又总找不到解决之法,每次争来抢去,可没办法,不争,就没水,没水,庄稼就会枯死,一季就没收成,到时就要饿肚子,甚至得做流民,甚至会饿死人。
  “我李逍大家应当也都认识,也都有些了解,我李逍家中排行第三,但父兄们都先后故去,如今李家庄也就我一个。早年也曾在外行走闯荡,见过一些世面,如今回到家乡,还是希望能够在这里好好生活,过好自己的日子,当然,如果能在自己日子过好的情况下,也稍帮带着下乡里邻居,我更是十分乐意的。”
  “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大家都是邻居,这可是极难得的啊,眼下旱情严重,若按往年的情况来看,争水是必然的,斗殴也是必然的,死人也是必然的。”
  说到这,不少人都沉默了。
  李逍说的是事实,甚至在场的人中,就有亲人是死于历年的争水斗殴之中的。这是沉痛的往事,但现在又一次面临,谁也不能保证,如今齐坐一起的乡亲们,再过段时间,会不会挥舞着锄头拼命相向。
  “我李逍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不想看到有人争水而死,不想看到他留下的孤儿寡母可怜无依无靠,也更不愿意看到大家今年颗粒无收,夏天一起饿肚子。”
  “三郎,我们也不想,可是能怎么办呢?”
  一位老村长叹惜着喊道。
  “我相信总会有解决的办法的,只要大家肯齐心协力,那么众志成城,就能一起共同渡过难关。”
  “三郎,说说你的办法吧,只要有办法,大家都会听你的。”另一位老汉也有些激动的喊道。


第152章 乡约堂
  “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办法总是能想出来的。今天请大家来,也是希望群策群力,我李逍可以先提一些意见,但只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一起讨论,共同找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三郎你有什么好办法就先说出来,让大家也听听。”上河里的里长有些不满李逍的长篇大论,有货你就出,别东讲西讲,讲这些有什么用。
  “好吧,我也不多耽误大家的时间,我先讲几点。其一,我希望今天在座的诸位,能够公开公正,大家是来讲理协商的,那就都先拿出坦诚的态度来。”
  李逍昨晚上已经考虑了许久,如何抗旱救灾,那不是简单的事情。
  首先要做的是什么?不是打水车、打水井这些,而应当是大家一起表明一个态度,一个合作友好的态度,不能你上游的就拦水建坝,一点水不给下游,而下游的人又来挖坝抢水,直接毁坝一点不给上游留。
  真要这样搞,那大家都别想用水,都把精力用在这些方面,还如何抗旱救灾呢。
  “首先,我认为我们蓝溪乡的乡亲们应当先订立一个抗旱救灾的公约,组织一个抗旱救灾乡约堂。这样一来,行事有规矩可依,也公平公正,此外也有人领导组织,不会各行其事,混乱无序。大家觉得这第一条可否?”
  做事不能头痛治头,脚痛医脚,得有大局观。
  李逍的第一条不是什么具体的救灾方法,但说出来后,大家却都觉得挺有道理。
  订一个乡约,建一个乡约堂,没什么不行的啊,如果大家能订一个乡约,共同遵守的话,那确实能避免很多矛盾。而若是能建一个大家公认的乡约堂,推举一众有名望的乡老族长等,那也是能够公平公正的代表各里各村百姓的利益的。
  “没意见。”
  五位里长最先表态,虽说他们对李逍很妒忌,甚至想看年轻的李逍跌个跟头出个笑话,但在天灾面前,也一样还是很期待李逍能够真正帮大家解决问题的。
  现在李逍提的这个,还是让他们挺赞同的。
  李逍有过建合作社的经历,在场也有许多乡民加入了合作社,对李逍要订乡约建乡约堂很支持。
  所谓乡约,就是乡民们共同订立,然后大同遵守,用来约束大家的一些协议,乡约堂,就是建立在这个乡约之上,用来实行监督乡约施行的一个组织。
  李逍的合作社里,也有社约,其实跟乡约差不多。
  现在要订一个乡约倒也简单。
  大家同意订乡约,然后李逍提议先推举出乡约堂的人。
  “乡约堂应本着平等原则,为代表各村各宗族之利益,因此当每村选举一到两位代表,做为乡约堂代表,然后为便于议事,再在诸位代表中推举出几位理事,负责牵头。大家意下如何?”
  蛇无头不行,李逍虽然愿意出头,但也得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名份才行,要不然名不正言不顺。
  乡约堂,就是一个这样代表议事的地方,而推举代表和理事则也是需要的。
  不可能每次议论个事情,上千户乡民一家派一个代表来,那没效率。
  下河里的里正提议,“我赞成,我提议推举三郎为我们蓝溪乡约堂的理事长。”
  既然有理事,那肯定得有理事长,既然乡约堂为李逍提议,那大家也认为由李逍来当这个理事之长很适合,其它人也没这名望。
  李逍当理事长得到众人一致同意,都没人反对。
  李逍推辞了几下,然后让大家举手表决,同意的举手。
  结果呼拉一下,所有的乡民们都举起了手,再没比李逍更适合的了。
  李逍顺利当选为理事长。
  接下来便是推选理事,毫无悬念,五个里正也都被推举为理事,然后又推举了几位比较有名望且年长的老者为理事,一共十三位理事。
  理事既要有名望,且也不当人太多,否则就没效率。
  最后选代表,李逍给这些代表取名议员。一个村至少两个,一些大的宗族还能得到一个议员资格,这样做,也是为了能够让所有村民们都有自己信的过的人在乡约堂里说话,要不然,这乡约堂也就无公正可言,更不能服众
  最后总共推选出了四十九位乡约议员,代表了蓝溪乡五个里大大小小几十个村庄,一千多户村民们。
  “乡约的根本应当是大家协商共议,少数服从多数。”李逍又提出了订立乡约的原则。
  建立一个乡约堂,然后推举出议员和理事,其实也是为了能够让一个大家都接受的乡约早点出炉,不让大家一起商议,也是人多嘴杂,上千张嘴怕是吵都能吵死,没有效率。虽然现在选的议员和理事人少,但却已经能够代表所有人,这已经是既公正又最有效率的方式了。
  但就算议员和理事少了,可毕竟还有六十多人,如何做决定?
  少数服从多数,这不是绝对公平的,但已经是相对比较公平的一种方式了。
  “可以。”
  这条又获得大家的认可。
  选出了议员和理事,李逍也便让人马上端来了桌椅,就在打谷场上,用桌子围起了一个大圆桌,这就算是乡约堂了。
  做为理事长,李逍提出了第一条乡约堂建立后的意见。
  全乡各庄可以在蓝溪修建蓄水坝,但不得完全截流,只能截一小部份,必须给下游留够足够的水流。
  具体的标准,则可以由大家共同商量,比如蓄水坝只能建多高等,得保证有多少水可以流下去。
  完全不让拦水,这也不可能,毕竟如今旱情如此严重,但怕就怕在大家恐慌之下,上游的直接把水全拦了,都留给自己用,这就让下游完全没水可用。
  把溪水合理分配,每村拦一点,各自蓄一点水,这样就能让各村都可以有水用,哪怕水少,总不至于一村有一村没。
  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公,若是大家水都少,那就没矛盾,若是你有我无,这可是要打出脑浆来的。
  “还有一点,根据目前的情况,结合往年如此旱情时的经验,我认为今年我们乡必须减产,主动的减少种植面积,水太少了,想全都保住,太难。还不如主动的少种一些,全力保住一小部份粮田,这样既能减少用水量,还能保证能够把水浇到地里。”
  广收薄种的如今耕种方式下,没有雨,要靠人来浇水,这是很恐怖的事情,一家几十亩上百亩地,水车提不上,水井干枯,靠从蓝溪里挑水浇地,一天能挑多少?
  每块地都想保住,结果就可能是哪里也没照顾到,最后颗粒无收。倒不如主动选择,先就放弃部份,这样既减少用水量,又能保证剩下的那部份田可得到足够的劳动力和水的浇灌。
  这个方法,就是有些狠了,可谓是壮士断腕。
  这就好比发生了火灾,关键的时候,就得把着火房子附近的房子给先推倒一两栋,虽然这栋房子倒了,但却能保住后面更多的房子不被火烧。
  主动放弃,这对很多人来说是第一次听说。
  这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大家谁都不能确定这旱情会继续到何种程度,都想的是努力的抢救,也许就能等到下雨,也许所有地里庄稼都能保住呢。
  场下沉默。
  大家都在考虑,都有些难以选择。
  李逍敲了敲桌子,“我提请理事和议员代表们一起商议一下这两条提议,若是下面的乡民们有不同意见,也可以举手提出。”
  下河里的里长刘理事站起来首先开声,“我觉得三郎提出的第一条很不错,大家公平分水,不能独占,否则最后大家都用不成水。堰坝一毁,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水,蓝溪不能拦死,溪流不能断,得大家都有水用,哪怕是少用点,也不能你有我无。”
  其它理事们也都同意。
  “我也同意三郎的这个提议,不过我要加一条,如何保证大家做到呢?我认为应当考虑这个,最好是能够组织一个乡约团,让人巡逻蓝溪,以避免有村子偷偷的多拦水、独占水,破坏公平。”另一位理事提出自己的看法。
  乡约团,自然就是维护乡约的民团,类似于村庄里巡守村墙村门的村卫,轮流当值。
  对这个提议,李逍很支持。
  再好的乡约,若没有人监督,肯定就能以真正落实。
  有了主持乡约的一众议员理事们,还得有一个巡逻队才行。
  “乡约团可由村民们轮流当值,一班百人,一天分日夜两班,分段巡逻。若有违乡约者,可立即阻拦,敢有阻抗的,可将人抓来乡约堂中由大家审理,对违约者,可处以罚钱,或是罚做乡里劳役,诸位看如何?”
  “可以。”
  “可以。”
  蓝溪乡有一千多户,一个乡约团一班才一百人,一天两个班,也不过两百人,轮流当值的话,差不多五六天才当一天班,对于生产耽误不太多,而如果能维护好乡约,保证用水抗旱,就还是值得的。
  现在大家还有些拿不定主意的,还是李逍刚才提出的第二条,主动减产之事。
  到底该不该主动减产,如果减,又要减多少?减产划不划算,是不是正确的决定,将来会不会后悔?
  大家一时难以决定。


第153章 领导者
  原本抗旱这事就应当是官府的事,应当是乡中里长们负责的事。但是此时,李逍却当仁不让的挑起了抗旱救灾的领导担子,甚至五位里长,以及诸位村长们都没有意见。
  乡约堂不是官方组织,这只是一个民间自发的组织。
  但此时,乡约堂正式成立,却无疑比起县衙下派在乡里的里保等更有权威。
  推选出了理事长,还有十三位理事,四十九位议员,又组建起了乡约堂下维持秩序的乡约团,足足二百人的规模。
  今天这场大会如李逍预期一样的成功,一条条的都很快达成共识。
  唯独还剩下一条,是否要主动减产。
  事关重大,却不是三言两语能解决的了的。甚至,这样的大事,就是大家推选出来的这些理事和议员们,也不敢说全权代表了下面的乡民。
  “大家有话直说,畅所欲言。这事涉及到我们每个人,因此大家有话就讲,也不用其它人为你代表。”李逍见大家不说话,便打破沉默。
  说完,他重又坐下,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几口茶。杯里是今年新采摘下来的金银花,金银花开起来很好看,先是带着青绿的花苞朵,然后开放成银白花,最后盛开时再转为金黄色,最后凋谢。
  因此得名金银花,这花远远就能闻到一股芬香,将开未开的金银花摘下来晒干之后,便成了金银花茶,泡水喝有清热解毒去火的功效。
  天干物燥的喝点金银花能败败火。
  “三郎,按往年的经验来看,今年的这场大旱确实会很大,只是现在也不敢确定这天就一定不会下雨。”
  一位老汉说道。
  “天有不测风云,谁也不敢保证说这天就一定会旱下去,但谁也不敢说这天就一定会下雨。我们猜测不到老天的行事,但我们只能按照往年的经验来做,选最大的可能性,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点收成,老伯你说对吗?”李逍放下茶杯,对老人说道。
  李逍不是神仙,他当然不知道今年这场旱情会到什么程度,但下面的老农们都是有经验的人,他们心里其实很清楚。
  继续旱的可能性更高,下雨的可能微乎其微。
  只是大家心里都不愿意相信这样的事实罢了。
  “三郎,你说要减产,那该如何减呢,要减多少呢?”
  “怎么减,这得看我们对旱情的预估,根据往年的经验,今年的这场旱情怕是十年一遇的大旱,照着往年的经验,这样的大旱,地里的庄稼十成里能保到二三成就已经非常的不错了。因此,我们得早做好心里准备,我提议,先减一半。”
  让乡人们直接先放弃掉一半的庄稼,这就好比让父母放弃自己的孩子,心里是相当难以接受的。
  可不接受,也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
  保住一点,总比最后一点没有的强。
  减产一半,这话说出来后,底下一片吸气之声。虽然大家心里其实很清楚李逍已经说的很客气了,往年这样的大旱,最后能保到二成都不容易,甚至好多人家因为争水争不到,最后一点收成都保不住。
  李逍说先减产一半,已经留了余地,可大家依然不好受。
  这样的决定太难下了。
  “按公平公正的原则,全乡各村、各户主动减产一半,放弃一半的耕地,不再去浇水灌溉,以保证剩下的其它庄稼用水。另外,也为了照顾到贫困乡民,对于家中田地极少者,则按实情适量调整。我们要保证每户人家起码得有十亩田地。”
  全乡百姓,有富者有贫者,富者耕地多,贫者耕地少。
  如李逍,乡里的大地主,家里一千多亩地,减掉一半还有五百多亩,而如一些贫穷的百姓,家里人丁少地也少,有些家里仅一个壮丁者,可能家里只种着二三十亩地,本来就地少,若是再减一半,可能就剩下不多的地,这点地,就算能够保下来,收成可能都不够口粮。
  李逍提出给乡民最低保留十亩地,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一户最低十亩,真是最低保障了,本来蓝溪的土地亩产不过石余,遇这样的大旱,就算能保下来,但肯定也会减产,说不定五成都不一定有。这样一来,十亩地,也不过能收成五六石粮食。
  这点粮食,就是一家人要等到秋后的救命粮了,这个是得保障的。
  “三郎仁义,这个是应当。”几位老族长也都说话了,正所谓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法不外人情,订立规矩的时候,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实情。
  大家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心往一齐使,事情也就好谈了许多。
  尤其是李逍在会上还主动的表示,自家的田地多,愿意减产六成后,大家更加佩服了。
  李家上千亩地,多减一成,那就是要抛荒一百多亩。
  做为带头的人,只要不谋私利,又能一碗水端平,大家还有什么不服气的呢。
  减产五成,这个提议,也最终在大会上通过,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虽然减产五成,对于今年的旱情可能还不够。但第一次就能通过减产五成这个提议,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毕竟往年,大家可不会有谁主动减产的,再大的旱情也是一样的耕种,然后争水,最后无水之后就只能看着再一点点的旱死。
  “我有一个想法,三郎,不知道合不合适。”
  杨老夫子这个时候站起来说话,他虽不是蓝溪乡的乡民,但是书院的山长,也是在座很多乡民们孩子的老师,大家对于他还是很尊重的。
  “山长有话请说。”连几位里长也十分的客气,对于这样教书的老夫子十分礼貌。
  “我刚才一直在这里听大家商议抗旱救灾,大灾当前,能看到大家抛去成见,可以齐心一志,真的十分欣慰。不过我觉得为了能够保证收成,让蓝溪水能够更好的利用,我有一个提议。”
  李逍对杨大眼点头,“夫子你说。”
  “三郎,诸位乡亲,既然我们今天能在这里组建起公约堂,又能够在这里主动减产,那么我们大家都非常有诚心诚意的,我觉得大家不如再进一步。”
  “如何再进一步?”


第154章 分田、承包
  杨老夫子是个读书人,有的时候想法也比较纯朴一些。
  他看到今天的场面十分和谐,便也就大胆提出了一个比较让人惊讶的想法。
  蓝溪乡总有一千二百余户人家,虽然说不足朝廷均田令中每丁百亩的巨大数额,但真算起来,蓝溪乡的田地也是不少的,详细相加,估计得有五六万亩土地。哪怕这些土地以山地、坡地等居多,但确实不少。
  这次大家同意减产一半,那也起码还有两三万亩土地。
  “我们蓝溪乡以蓝溪为名,皆因乡中这条发自王顺山的蓝溪,这条蓝溪流经全乡,灌溉养育了溪两岸的这上千户人家。如今大旱,蓝溪水少,无法灌溉足够土地。”
  杨老夫子细细道来,按他的意思是,虽然大家能够主动减产一半,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田地都是在蓝溪边上的,而抗旱,无疑是紧挨着蓝溪的田地更好浇灌,哪怕是挑水也方便的多,甚至河边的还有可能用水车引水。
  如果大家只是按各家的田地减一半,那么就有可能会出现蓝溪边的好浇水的田地,有的却会荒着,而有些离溪远的山地坡地,却又还种着,这无疑会大大降低抗旱效率,甚至是影响收成。
  “我们不如今年就种蓝溪边的土地,这些土地一起种,一起抗旱浇水,收获之后再一起分粮。”
  杨夫子的话里,满满都是崇古之意,大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没有什么个人,而是大集体。
  他越说越激动,结果李逍却先摇起了头。
  搞大集体,一起种地,这是要吃大锅饭啊。虽说灾荒之年,这样做有时也是权宜之策,但李逍还是不太赞成这种大锅饭。
  “三郎不同意吗?”
  李逍道,“我觉得,夫子说的话有一些道理。把蓝溪边的土地都种上,这确实能够大大提高抗旱效率,也能够多保一些收成。但是,吃大锅饭我不赞成,乱哄哄的一锅粥,只怕反而会没什么效率。”
  救灾固然要指挥领导,但有时也还更需要的是大家的个人积极性,如果田地收到一起种,大家可能就等着夏天分粮了。
  虽说不一定就都是这种情况,但肯定会有这样的人。
  “搞大锅饭,不如搞承包。”
  “何意?”老夫子问。
  李逍解释,“我们先把蓝溪沿岸的三万亩地给种下,然后也不管原地主是谁,按就近原则,地在哪个村庄边上,我们就把地承包给这个村子,然后再由这个村子再分块承包到各户。”
  “原则上,按人口来承包数量,人丁多的村子,就多包些田地,人丁少的村子就少包一些。”
  这样的安排,则是分田到户,每户承包一块,可以最大度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呢,又打破了原有的土地所有权,可以都集中耕种靠溪的田地。
  这个提议对于那些原本土地离蓝溪远的人家来说,当然是好的,毕竟一直以来,靠蓝溪的地都是好地,价格也高。甚至往年还能种水稻,卖到长安就是高价。
  比如李逍,一千多亩地,就多在蓝溪边上,一半多以上都是能种水稻的水田。就算今年不能种水稻,可浇起水来也方便的多,肯定能保住更多收成。
  现在按大家约定,李逍要主动减产五成,他自己又提出多减一成,那他就只能留下四五百亩地。
  而现在按这个最新提议,李逍还要把这几百亩地拿出来跟大家一起耕种,他肯定是要吃些亏的。
  与他的情况类似,溪边的地,基本上是乡里大户、地主们所有的。穷人们的地,倒多数是在远离溪边的山坡、山谷里。
  大家都看着李逍,等他这个最大的地主表态。
  “我愿意把我家溪边的一千二百余亩地都拿出来,反正这是暂时的,等度过这场大旱,这地也依然还是我家的嘛,大家也不用担心什么。”
  众人便笑笑。
  这是自然的,谁家的田地就是谁家的,这次不过是暂时的而已。
  经过一番商议,最后初步的结果是先保留溪边的三万亩地,把水资源都供给这三万亩地,其余的几万地就先放弃了。
  而这三万亩地,交给一千二百余户乡民们耕种,就按户来承包,差不多是一户二十五亩的样子。
  这样一来,出现了一个问题。
  比如李逍本是大地主,有一千二百多亩地,又都是溪边好地,但大家承包分种,李逍一户,只分二十五亩,等于他家一千二百余亩地,是要分给其它乡民种的。
  那这收成,最后又要怎么算?
  总不能李逍大公无私的把地全给乡亲们吧?哪怕只是一季,这也不太公平的。
  “三郎你看这个该怎么办呢?”几位里正望向李逍,他们虽地没李家多,可也都是地主,这个问题不能合理解决,那么之前说的都没用。
  李逍沉吟了一会。
  “我看可以这样,这三万亩地先按户分下去,每户二十五亩各家承包耕种。到了夏收之时呢,再由乡约堂去收粮。承包户可自留六成,然后交租四成。这四成租统一收到乡约堂,然后我们再根据这三万亩地的所有情况,把租子按田亩数分给原田地所有人。”
  这样的话,李逍一千二百亩地虽然只分到二十五亩,但他夏收后,可以拿到那一千一百七十五亩地四成的收入做为佃租,实际上也就是把地佃给别人种,只不过今年情况特殊,打破了以往的佃种方式而已。
  本来,李家的地也都是出租给别人佃种,一样是收租。
  四成的佃租,不算高,但考虑到今年是灾年,这个租额也只是个临时的,其它地主们倒也就不再反对。
  这不是一个很完美的方案,有些地方也有缺陷。比如有些人家原本有自己的地,只是在坡地,这次换耕溪边地,结果却等于成了佃种土地,要拿出四成收入交租。
  而有的人家过去就是佃种着河边地,而今年,却等于暂时失去了一季的佃种权。
  但这方案虽不完美,却也已经是比较折中的较好方案了,大家也一时想不出更好的方法来,毕竟这个想法,比起往年里各种争水啊斗殴啊,最后还几乎只有一二成的收成来看,明显会更好。
  若真能保住溪边的这些地,哪怕一户人家只种二十五亩,还得交掉四成的租,那也能度过这次旱灾的。
  “如果大家都没有问题了,那么我就让夫子把这些都写下来,做为我们乡民公约,然后大家一起按手印,接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