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逍遥小地主-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左右打量了一下,见四下无人,李逍心里默念了一声,下一瞬间,他整个人出现在了一处奇特的空间之中。
四周朦朦白雾,围绕起了一个大约十来平大小的地方。这个如同一个房间大的空间里,一角是一眼清泉,泉眼不大,可水却极为清澈。
泉边,是一块黑色的土地。
站在这里,李逍已经处变不惊,不再是第一次进入时的那种惊讶不安。经过这段时间的摸索,他发现这虽然是个十分神奇的空间,但确实没什么危险。
这个空间似乎存乎于他的心中,他只要心中默念就能进来,也能随时出去。这空间四周被白雾笼罩,似乎有无形的力场,让他无法突破白雾的限制。
这片雾中的小空间,经过实验也相当神奇。
那眼泉水被他称为灵泉,黑土被他称为灵土,因为他经过试验发现,他可以从外面带进植物苗或种子进来种植,用灵泉浇灌种在灵土上的种苗,不但生长非常迅速,而且还长的极佳,甚至能够缩短成熟周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还能够忽视季节气候等因素。
李逍目光落在泉边的土地上,那里种着一排排黄瓜,黄瓜苗攀爬满架子,绿叶间是一根根顶花带刺的嫩绿黄瓜。
看着这些黄瓜,李逍想着这寒冬腊月的,这些反季节的黄瓜如果拿到镇上去卖,说不定还真是个稀罕物,能卖个好价钱。
第4章 欠拍的黄瓜
黄瓜原本也称胡瓜,与许多其它胡字头的果蔬一样,黄瓜也不是中原土产,这是西汉之时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胡种,因此称为胡瓜。
胡瓜、胡萝卜、胡茄、胡椒、胡桃、胡豆、胡蒜、胡荽等胡字系列的果蔬基本上都是汉代时从西域传入中原,此外还有西瓜、石榴、苜蓿、葡萄等。
黄瓜最初引入中原时就叫胡瓜,不过到了五胡乱华之时,后赵皇帝石勒忌讳胡字,于是汉臣襄国郡守樊坦将胡瓜改为黄瓜,从此沿用至今。
到如今大唐之时,黄瓜也算的上是一种寻常蔬菜,既是蔬菜,也可算是水果。不过这是夏令时节的作物,都是夏季上市。也只有皇家宫廷和一些豪门大户才会用温室在冬季种植一些绿菜。
冬天里温室种点果蔬可不容易,要吃上一根新鲜的黄瓜,成本可不低。
李逍看着自己空间灵土上的那几排黄瓜架子,一个生财之道冒上心头。
反季节蔬菜到了后世,那也是极受欢迎的,当季里很便宜的果蔬,反季节上市,就能卖出几倍甚至是十倍的价格,种植成本虽高,但利润也高。
眼下李家的情况很窘迫,祖宅和商铺、田产、钱财都被张家夺去了,李逍刚回来,也不能冒然就去硬拼张家,这个须从长计议。特别是眼下当务之急,还是要安置下他们这一行人,还得照顾好李贞赵婉等。
天气越来越冷,就那几间茅草屋可摭不了风避不了寒。
缸里没粮,床上没绵,这寒冬腊月的怎么撑过去。
蓝桥乡虽然说是处于秦岭山中,是个小地方,但这里因为是进出关中的要道之一,因此往来经过的人多,而且很多过路的都是官宦、商旅,镇子虽小,但消费能力却是不低的。
若是在寻常小山村,就算有黄瓜,也难卖的出去,有产品没市场。但是在这里,李逍相信能够挣到第一桶金。
伸手从碧绿的藤叶中摘下一根黄瓜。
碧绿的黄瓜如玉,说黄瓜倒不如说是小青瓜。刚摘下来的黄瓜青翠欲滴,还带着小尖刺,一头还顶着黄花。
顶花带刺,嫩的要出水,这黄瓜若拿出去卖,这卖相绝对吸引人。
李逍走到那眼灵泉边上,浇水洗黄瓜,寒冬腊月,可灵泉的水却并不冰凉,反而有点温润的感觉。
说来也奇怪,这个神秘的空间,也没有日头甚至没有风,连只蜜蜂都见不到,但李逍上次从外面弄了黄瓜籽种下去后,却长的出奇的好。他甚至能清楚的记得,这黄瓜其实就是他半个多月前种下的。
普通的黄瓜正常情况下起码得要三个月才能结果成熟,但李逍的这几垄黄瓜却只种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已经可以采摘第一茬瓜了。
水洗了几下,拿手掌一抹,小刺就已经抹去。
手里掂了掂,李逍估计这根黄瓜得有一斤左右。
细长的黄瓜长相很好,拿起来送到嘴边直接咬了一口,十分的爽脆。
入口甘甜。
寻常这种青瓜也就几两一根,再大些就没那么好吃,但李逍这里的黄瓜大多是这一斤左右重的,却还这么鲜嫩爽脆,真是让人大为意外。
看了看那眼清澈的灵泉,又看了看脚下的灵土,他估计这跟空间里的特殊水土有关。
这十来平大小的空间,他种了小半的黄瓜,有三百颗黄瓜苗,如今都搭了架子,第一茬果也熟了。
这些黄瓜一颗都结了七八根黄瓜,第一茬能摘的是根瓜,长在下面的最先熟,一茬大约是每颗苗三四根,算下来这一茬得有千把根黄瓜。
一根约重一斤,这就是起码千斤黄瓜了。
看这长势,这二茬黄瓜也就几天后又能摘了。按李逍对黄瓜的了解,寻常一颗黄瓜苗一季能摘二三十根,这三百颗黄瓜能收获五六千斤。
一般的黄瓜种的好亩产能达到四五万斤,一亩能种上四千多颗,每颗能产十斤左右。但李逍估计他这黄瓜有灵土灵泉的效果,每颗能产二三十斤,亩产能破万斤。
当然,这里空间有限,全种上也才十来平大小。
又摘了几根黄瓜,李逍心里默念一声出去,便又重新出现在了松林里。
捧着几根新鲜的小黄瓜,外面的冷气扑面而来,让刚还处于极为舒适空间里的李逍不由的打了个冷战。
还是空间里舒服啊。
迎着风,李逍往山坡下的庄子走去。
寒风呼啸,山野萧瑟。
小庄子依然是那么的简陋,赵大夫已经张罗着安排郭彪等十几人到各家住下。虽然这小庄子只几户人家,都只有几座简易茅草屋,但大家对于回来的少庄主李逍还是极热情的,对他带回来的人也很客气。
每座茅草屋里安排上几个,只要大家不嫌弃,那就一个屋里挤挤。
房屋虽破,好在这里就是在大山脚下,柴薪倒是不缺的。庄户们舍不得烧炭,但柴却可以烧的很旺。
一些树桩子之类也卖不了钱的杂木,架在屋里火塘上,通红的火炭倒也带来几分温暖。
走近庄口,赵婉却已经站在那里等了。
她衣服单薄,口鼻冻的通红。
见到李逍回来,却露出高兴的面容。
“你去哪了?”
她似乎担心着丈夫又一去不返,怕刚才的一切只是个梦。
李逍拿起一根黄瓜给她,“给你看样好东西。”
“黄瓜?”
赵婉惊讶的接过丈夫递过来的黄瓜,满脸的不可置信。这根黄瓜很长,尤其是非常新鲜,入手沉重,却还顶花带刺,一根得有一斤左右。
“这哪来的啊?”
哪来的,这倒是一个问题。
李逍想了想,道,“这是我们回来路上从一个商人那里买来的,我看这季节还有这么好的黄瓜,便想着买些回来,转手卖掉肯定也能赚钱。”
赵婉倒也不是没见识的,看着手里的黄瓜,点了点头。
“我听说长安城里不是贵族之家里都有温室,冬天里种果蔬绿菜,想不到东边也有啊。不过就这几根黄瓜,怕是也卖不了多少钱。”
李逍笑笑。
“不止这几根,我买了有上千斤呢,这几根是我拿来给你们偿偿鲜的。走,我一会给你们做个拍黄瓜吃。”
拍黄瓜还是没有做成。
因为婉娘的厨房非常简陋,一个陶罐当锅,几只木头的碗,几双竹筷,然后就没有其它什么了。
更别说调味料这些,连油都没,只有一个小盐罐,里面有大约一二两左右的盐巴,不是白白的盐,而是那种又粗又黑的盐粒,李逍甚至怀疑那究竟是不是盐。
没有酱油没有醋,更别说其它调味料。
拍黄瓜做为一道家常凉菜,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而且做起来也方便。
李逍以前就时常做个拍黄瓜,做起来简单方便,却又美味可口,还有开胃去火的功效。
一根黄瓜,一点香菜一点料酒,加点陈醋、酱油,弄点蒜米和辣椒,再放点麻油,材料简单,做法也不难,把黄瓜拍碎,再切块,然后就是加各种调味料凉拌就好了。
可婉娘这里啥都没有,黄瓜虽然有了,但光有黄瓜也做不成拍黄瓜啊。起码得有醋啊!
醋都没,这拍黄瓜真做不了。
最后李逍干脆把黄瓜简单的切片,就当是个黄瓜果盘。
“大家偿偿,这可是冬天里的小黄瓜,非常难得。”
赵大夫夹了一块黄瓜尝了尝。
“嗯,不错,清脆爽口,想不到这季节里居然还有这么清脆的黄瓜,甚至比夏季里当季的黄瓜还要好吃,爽,脆,甜!”
赵婉吃起来就比较斯文,她本来还不好意思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吃,耐不住李逍的劝,才夹了一筷子送到嘴边,还不忘记抬起袖口掩住嘴,小口的吃了起来。
看到她柳眉一扬,眼睛带笑的样子,李逍也笑了。
李贞吃起东西来也很秀气,不过在哥哥面前倒没有那么的害羞,吃了一片后赞不绝口。
不大的屋里,站满了人。
大家你一筷子我一筷子,都来夹黄瓜吃。
吃过的都赞不绝口,似乎在这寒冷的冬日里,围在火炉边上吃一块爽脆冰甜的黄瓜,是无上的美味。
“赵伯,你说这黄瓜拿到蓝溪街上去卖,会有人买吗,能卖到钱吗?”李逍问。
赵大夫捋着山羊胡子,“这黄瓜拿去卖,肯定有人买,不过我建议最好是送到酒楼去卖,其实你们有马,愿意跑一趟的话,送到长安的酒楼去,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蓝桥到蓝田县四十里,到长安也不过八十里。没有马,往返一趟比较远,但有马的话,一天倒是能够来回。
“赵伯,我也是这样想的,这黄瓜若是卖给普通百姓,价高了大家买不起,价低了不划算。所以还是卖给酒楼和大户人家才划算,我手上有一千斤左右的黄瓜,赵伯以为卖多少钱一斤合适呢?”
赵伯捋着胡须,“我看这些黄瓜大小都差不多一根,每根都有一斤左右,干脆也不要论斤称重卖,直接按根卖,也不叫黄瓜,换个名字,就叫碧玉青瓜,每根卖个两文钱。”
“一根才卖两文钱?太便宜了吧,我这可不是一般的黄瓜啊!”李逍对于一斤两文这个定价有些不同意见。
第5章 先收点利息
“两文钱一根的黄瓜不便宜了。”赵婉在一边出声,她告诉李逍,虽然去年江南多地水灾,但今年许多地方依然丰收,所以粮价,尤其是关中和河南、山南等地的粮价还是很稳定的。
“洛阳粟米一斗两钱半,秔米一斗十一钱,长安粮价稍高,但也就是高出一些而已。”
赵老头说一根黄瓜卖两文钱,其实已经是在卖高价了,这洛阳一斗粟米才不过两钱斗呢,一根黄瓜就相当于一斗粟米了。秔米卖的贵些,也就是水稻粳米一斗也不过十一钱。
而这米是按斗卖,一斗可是好几斤,黄瓜按根卖,一根顶多一斤。
一根黄瓜相当于一斗粟米了,这价格还说便宜了那真说不过去。赵老汉还是按高端顾客人群定的价呢,否则,两文钱一根的黄瓜,哪个百姓肯买。
再怎么经历了贞观之治,再怎么天下太平,可依然还是有许多百姓挣扎在温饱线上的。
一根黄瓜再好吃,也不过是满足下口腹之欲,但一斗米,却是能够一家几口人吃上好几天呢。
赵婉这么一解释,李逍倒也对这个时代的物价有了更深的一些了解。经历贞观之治后,如今的粮价还是比较低的,粮价低也带动着其它各样物价都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
这既是贞观之治的功劳,当然也还有一些大唐缺铜钱而钱荒的原因,可不管怎么说,两文钱在这个时代,是很值钱的。
他在心里把如今的物价跟后世的做了个比较,大概现在的一文钱差不多能值五六块钱,这么一算,一根黄瓜卖十块钱,确实不算便宜。
一千斤黄瓜,若按两文一根卖,能卖起码两千文钱。换成粟米,能六十多石呢,够这个庄子上的人,加上李逍他们这些人吃上一整个冬天,甚至能吃到明年夏收去。
········
两千文钱,不过两贯钱,李逍还真没怎么太放在眼里。
但在赵老汉眼里,在那些庄户们眼里,这可是一大笔钱,甚至就是在曾经是地主家千金的李贞眼里,这也同样不是一笔小钱。
都说没钱的时候,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她们现在可是深有感悟。蓝溪街上,粟米一斗才三文钱,可她们都拿不出这三文钱来,锅里炖的野草糠糊粥就是明证。
两千文钱,那可是能买回来几千斤粟米呢,堆起来都能成一座小山,谁不心动。
平时好年景时,丰收了能积攒下几十个铜钱,都已经不得了,何况还是两千个铜钱。
一些庄户甚至都已经在想象着这些铜钱已经到了手,要去哪家粮店买粮了。有人说要买粟米,有人则说直接买谷子更划算,还有说买些谷子,再买点豆子高粱的,掺着吃能更省些。
“一千根黄瓜,光蓝溪镇肯定卖不掉。街上虽然有驿站和客栈酒楼,但这黄瓜得吃新鲜的,两文一根的价格也不便宜,蓝溪能卖掉一百根就算不错了。”
两文一根的黄瓜,那是高消费了,就算蓝溪南来北往,东出西进的人多,但也不是个个舍得吃两文一根的黄瓜。
“送到长安去,千把根黄瓜,长安城数十万人口,无数权势贵族,肯定能一下子卖光。”
“可长安有不少权贵家也有自己的温室,他们自己也种绿菜瓜果的。”赵老汉道。
李逍充满自信。
“他们就算有温房,但我敢说,他们自家种出来的黄瓜肯定没有我这个长的好,更没有我这个黄瓜好吃。咱们这碧玉青瓜一拿出去,肯定让人惊叹。”
李逍的话,让赵婉她们也不由的点头,这样好的青瓜,别说在冬季里难得一见,就是夏季时,也见不到这么好看又好吃的啊。
“事不宜迟,我现在就带些黄瓜去蓝溪,先卖点出去,换些粮食鱼肉回来,你们估计也好多天没吃饱过了,今晚咱们吃顿好的。”李逍拍着李贞的手背道。
跟她们交待了几句,李逍出门。
郭彪和杨大眼跟了出来,在江南义军中的时候,这两位是李逍的左右手,郭彪是他的副将,杨大眼则是他的军师。郭彪过去是个杀猪宰羊的屠户,长的五大三粗,在义军中擅长使用两把刀,一把大屠刀一把尖刀。
而杨大眼以前是个私塾先生,熟读几本儒家经典,不过水平一般,在李逍身边时也就是个狗头军师水平。
“三郎,我们怎么不知道什么时候从哪买了黄瓜啊?”
他们一路从江南来到关内,日夜兼程,行色匆匆,甚至还得小心翼翼的躲过官府的盘查。哪怕打的是商旅的名义,但实际上一路哪里做过什么买卖。况且,他们也没听说过,这一路上有哪个商人贩卖这黄瓜的啊。
李逍笑笑。
“你们不知道的多了,别管这么多了,本来跟你们说好了,来到了关内,就能过上安生的日子。可是现在出了点意外,今天的晚饭还没有着落呢。幸好我手上还有这些黄瓜,咱们赶紧先去蓝溪卖点换些粮食回来。”
李逍说完,叫二人喊上铁柱、二狗还有刘葱、张蒜等几个人一起去松林里拿黄瓜。
路上他也懒得再跟他们解释为何松林里会有这么多黄瓜,这东西李逍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解释,那个空间他早试过,发现别人根本看不到摸不着,甚至自己也无法带别人进去。
就算说了,他们也无法相信这种事情。
就让他们去猜测好了。
到了松林外,李逍让他们放下筐等着,他拿着柳筐进了树林。
往林子里走了点,等发现没人跟来,他进入空间,开始采摘黄瓜。
费了好大一会功夫,采了两筐黄瓜,大约百根,然后出来。
空间里呆了约有半柱香的功夫,但在外面,却似乎只过了一小会时间。
当李逍真的挑着两大筐新鲜的黄瓜出来时,彪子跟大眼都瞪大了眼睛,更别说后面二狗等几个小年青了。
“真有黄瓜啊,这黄瓜不会是松树林里野生的吧?”二狗问。
大眼白了他一眼,“你见过山上长野黄瓜的吗?就算会有野生的,可你见过寒冬腊月里还能长出这么好野黄瓜,还长的这么好的吗?”
二狗不信那个邪,自己跑进林子,李逍也不拦着,过了一会,二狗垂头丧气的出来了,他在里面自然是找不到什么野黄瓜苗的。
“没见黄瓜藤,也没见人。”
几个人都迷惑不解的望着李逍,但李逍只是笑笑不语。
“走吧,先把这黄瓜送蓝溪去换钱。”
下山的时候,张葱和刘蒜一人背着一筐黄瓜,五十来斤的重量,他们却好像背着空筐。
这两人也就十四五岁的年纪,过去是李逍的亲兵,因为以前也没有个大名,李逍就给他们取了个张葱刘蒜的名字。
到了庄口,赵老汉和赵婉、李贞等见李逍果然带着两筐鲜嫩的黄瓜回来,惊讶不已。
“你们在家等着我们,我们去蓝桥一趟,很快回来。”
········
庄子离李家坡也就二里地,离蓝桥街上也不过五六里,都不用骑马,步行也就一会功夫的时间。
几个人走在冻的结实的土路上,李逍认真的打量着这块他已经决定要长久生活的地方。
依着秦岭,脚下是连绵的坡地,地很不平,路也很小,黄土坡地,看的出来这地并不肥沃。
比起李家坡的河边水浇地,差的太远了。
“那就是李家坡吧?三郎?”
路过李家坡,郭彪看着明显比刚才那片庄子好太多的村庄问。
“嗯。”李逍点头。
“三郎,要我说,咱们何必跟那姓张的客气,直接打上门去。”
“不可。”
李逍制止,他们虽然也算是造过反的,但如今还是逃亡身份呢,指望着逃入关中避祸,怎么可能这么直接打上门去,那对他们不会有半点好处。
对付张家肯定的,但绝不能这么简单粗暴,报仇必须,但也得先保护好自己。他并不想下半生带着郑婉、李贞她们流浪天涯,或者落草为寇。
“那岂不太便宜他们了?”二狗恨恨的道。
李逍停下脚步,他目光打量着庄子,那里现在应当是张老财的儿子小霸王在住着。
虽然说要从长计议,但什么也不做确实不符合他的性子。
他转头看了看张葱刘蒜两人背上柳筐里的黄瓜,突然计上心来。
“走,我们去庄里转转。”
“三郎想通了,太好了,咱们杀他个干干净净。”郭彪笑道。
“彪叔,以后打打杀杀的话不要随口说了,我们如今是正经良民百姓,要讲王法公理。一会你们不要胡乱开口,跟着我就好了。”
“啊,不打打杀杀,那我们去干嘛?”郭彪不解。
“先去找他们收回点利息?”
“怎么收?”
李逍笑着对杨大眼道,“大眼叔应当明白我想做什么。”
杨大眼捋捋山羊胡,笑道,“若是我所料不差,三郎当是打算卖点黄瓜给那张家恶少了?”
“大眼叔果然不愧是神机妙算,不愧我赞为智多星。没错,今天我就是要给姓张的送点黄瓜去。”
“送黄瓜?什么意思,我怎么没明白?”二狗脑子本来就不太好,这下更不明白了。
李逍和大眼相视一笑,“一会你就知道了,等着看好戏吧。”
第6章 你买不起
李家坡。
李家的祖宅,现在是张家的别庄。
大冷天的,小霸王今天也没地可去,就呆在庄子里猫冬烤火。炉子上烫着酒,一只肥美的羊腿在火上烤着,边上还有两小丫环给他锤背敲腿,这小日子别提有多舒心了。
小霸王姓张,名超,家中排行也是行三。
张家和李家过去都是蓝溪乡有名的大户,只不过李家坡的老李家向来良善,名声极好。而张家呢,恰相反,他们家的名声一直都不怎么样。
李逍的父亲过去被人称为李大善人,李逍的祖父也一样被人称为李大善人,甚至曾祖也是这样被人称呼。而张超浑名小霸王,他爹叫南霸天,他祖父以前叫蓝溪狼,总之一家子都是辈辈相传的恶狠。
李家代代修桥铺路、救济孤寡,而张家呢,却偏偏就喜欢放高利贷,越是遇灾年就越要趁火打劫,家里佃田出租,又开着典当的质库,还开着金银铺着既卖金银,又兼放着贷。
甚至暗里地还做着奴婢买卖,总之丧天良的事情没少干。
但正应了那句老话,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铺路无尸骸。
李家代代良善,结果如今却连祖宅祖地都被无良的张家给夺走了。
张家行事,向来简单粗暴,但却打通黑白两道,在这蓝溪乡里倒也是富的流油,犹如土霸王一般的潇洒。
“这鬼天气,今日下雨,明日下雪,后天阴的,就没有个好日子。想出门打猎玩玩都不成,成天呆屋里真是太无聊了。”小霸王一手端着酒杯,一手叉着片烤的焦嫩的羊腿肉叹气。
闲的无聊了。
“三郎,三郎。”
一位随从在厅外高声喊道。
闲的无聊的张超一听,不耐烦的道,“嚎什么丧啊,打扰爷喝酒的兴致。”
“小郎君,奴婢出去问问。”一位丫环讨好道。
“把人叫进来吧。”
片刻,丫环出去将叫唤的随从叫了进来。
“张福啊,有什么事啊?”
“三郎,刚才小的从外面回来,在庄口遇到几个人,见我是这庄上的,便说有好东西要卖给小郎君,托我替他们带个话给你。”
“哪来的卖货郎小贩?”
那张福笑着道,“小郎君,一般的卖货小贩,我自然不会搭理他。不过我看那几人倒是不一般,尤其是他们的货更不一般。”
小霸王一听倒是来了精神。
“能有怎么个不一般法,说来听听。”
“是黄瓜。”
“黄瓜?黄瓜有什么不一般的?”本来还有点精神的小霸王张超一听,顿时就没了兴趣,重又坐了回去。
“三郎,这可不是一般的黄瓜啊。现在这季节,黄瓜可是很稀罕的,不是腌黄瓜干黄瓜,是新鲜的黄瓜,我见了,还个个顶花带刺水嫩嫩的呢。”
“哦,新鲜的黄瓜啊,估计是哪个温室里种的吧,不过也算不得稀奇,我又不是没吃过,前天,我去长安喝酒,就在赵家吃过一回,大冷天的新鲜水嫩小黄瓜,吃起来确实还有些意思。”
“三郎,可不一般呢,他们的黄瓜又嫩又长,一条足有我手臂长,纤长水嫩,足得有一斤上下,长的不是黄色的,而是青绿青绿的,那人说这叫做碧玉青。还说是扬州一家道观的得道仙长所亲自培育出来的,这种碧玉青自打培育出来后,以往还只有王公贵族们才能吃到。这次啊,那些商人也是弄了一批准备弄进长安城去的。”
“真有这么神?”小霸王平时倒也吃过不少山珍海味,就算是冬季里温室种的绿菜果蔬也吃过不少。
不过物以稀为贵,这碧玉青的名头一听就不小,再加上那张福的一通夸赞,倒让他真的产生了点兴趣。
“人呢,带进来让公子我瞧瞧,我倒想看看这扬州来的稀罕物长什么样。”
厅外。
李逍和郭彪几人站在那里,李家庄院里的一切落在眼帘里都是那么的让人熟悉。
这里就是李逍曾经的家,如今却成了张家的别庄。
“这大宅还真不错,白墙绿瓦,雕梁画栋的,三郎家以前还真不错。”杨大眼左瞧右望,对于这宅子赞不绝口。虽然说是百年老宅了,可打理的好。
活了两辈子,李逍还是头一次对一个人这么厌恶,虽然还没有见到张三,但他已经极端厌恶这人了。
“三郎,你真打算把黄瓜卖给他?”
“卖,干嘛不卖,不但要卖,咱们还得卖个高价。原本我们拿蓝溪去一根卖两文,现在我打算一根卖十文。”
“十文?”郭彪不由的瞪大眼,十文都能买上一斗粳米了,买粟米能买上四五斗。就算是买肉,都能买两斤。
谁肯出十文钱就买根黄瓜啊?
“没错,十文一根。”
若只是从字面上来理解,十文钱一根黄瓜确实贵的离谱,但只要包装营销的好,那么十文钱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就好比大航海时代的荷兰人能把郁金香炒到天价,刚开放时的中国人一样能把兰花炒的比房子还贵。
单纯的一根黄瓜当然不值几十斤粟米,但精包装过的黄瓜就不同了。
说话间,张福大摇大摆的走了出来。
“喂,那边几个卖黄瓜的,我家公子愿意见你们了,进来吧。”
李逍冲他拱了下手,带人要进去,结果张福拦在前面不让开,“当我张家大厅是菜场吗,什么人都往里闯。你带两人抬着黄瓜进去就好了,其它人在外面等着。”
看他那样,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宰相家的仆人,哪会知道不过是一乡下土老财家的仆役啊。
李逍不以为意,跟这种人计较,不过是降低自己身份而已。
让张葱刘蒜铁柱二狗四人留下,他与郭彪和杨大眼一起进去。
进到大厅,张超还在喝酒吃羊腿,人来了,屁股也没抬一下。
“你们就是那什么扬州来的卖黄瓜的?”
李逍微微一笑,“这位公子,我们不是卖黄瓜的。”
“那你们是干嘛的?”
“准确的说,我们是接受扬州齐云观的张仙人委托,替齐云观运送这批重要的物品进京的。不过刚到这里,却得到一个意外消息,要收货的那位出了些意外,已经无法再接收这批货物了。”
“说的这么神神秘秘的,不就是一些温室种的黄瓜嘛,还真当本公子没见过世面呢?”
李逍依然面带着微笑。
“这位公子,我们这个可不是黄瓜,虽然它长的与黄瓜有些类似,但它却绝对不是黄瓜。此物名为碧玉青,张仙长花费十八载功夫才培育而成,此物最奇特的是并不是在温室里栽种而成,而是在秋天种下,寒冬收获。”
一边说着,李逍一边让郭彪掀开柳筐上盖着的布,从里面拿出一根黄瓜来。
张超看到那黄瓜的时候,也有些惊讶。
冬季里有本应夏季产的果蔬,确实不稀罕,长安许多大户人家就有自己的温房,虽然花费高些,种植也麻烦些,但也还是能吃到的。
但他虽也说见多识广,可长的如此碧绿的黄瓜还真没见过,一般黄瓜那都是长的黄色的,而且比较短比较粗,可这黄瓜长的却很长很纤细,尤其是这碧绿如玉,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