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逍遥小地主-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租是固定的,都能随行就市的折钱,方便大家交租。
有人高兴,也有人不高兴。
高兴的是佃租李家那八百亩地的庄户们,不高兴的则是那些过去也曾是李家佃户,但这次因为那千亩地没被交还给李家,而没能成为李家佃户的人。
他们的东家,可不会如李逍这样仁义大方。
“三郎啊,我过去跟你父亲平辈相交,也就托大叫你一声贤侄,做为长辈有句话我想要提醒你一句啊,你这样做,破坏规矩啊。”王里正看着那些笑哈哈的佃户,眉头却紧皱起来,他把李逍拉到一边。
“王叔,我今天也只是恢复我们李家过去的租额啊,以前我们李家五五分成,一亩也就收租六斗左右,现在我刚当家,也嫌麻烦,直接按每亩六斗收租,这没什么不同吧?”
李逍也清楚自己把田租的收租额和方式改变,会带来一些震动。毕竟他这一改,那对其它的地主来说,也是个不好的影响。但李逍假装不懂,反正明面上改动的也不大,李家以前本就是五五分成,好多地主也是五五分成,他又没有打破这个底线,来个四六分成。
“话是这么说,但既然张家在时,都提到七三分成了,贤侄你就算要改,顶多六四就好,何必又要改回五五呢,这往上提很难,往下一降,以后再提可就难了。你何不趁着张家做了恶人在先,就顺势维持这个七三租额呢。”
“王叔啊,五五分成,这是我们李家百年的老例了,我这个不孝子,不能随便改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啊。”李逍假装苦笑无奈。
“哎,你啊,还是心太软,这些贱民佃户,就不能对他们太好了,要不然,到时就登鼻子上脸了。听我一句劝,你宁愿七三或六四收租,然后平时再借他们点粮,甚至再减缓他们点租子,这样他们也更记你的好啊。”
不过决定的事情李逍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他就算如这王里正所说的一样,维持个七三或改成六四,对他又没什么好处。
见李逍油盐不进,王里正有些恼了,哼了一声走一边不说话了。
其它几位里正轮流过来教导,但李逍表面客气,实际上根本不理会。
倒是一群佃户们,高兴的纷纷来感谢。
“三郎啊,以后大院这边有啥子需要出力的事情,尽管言语一声,我们都会过来帮忙的。”
这也都是老例,基本上每个佃户每年都会免费为主家做个十天左右的事情,这就算是潜规矩了,而如张家这样的扒皮地主,则还要在这个十天老例上,再加上十天半月的,让大家苦不堪言。
“好,以后有需要帮工的时候,我会叫大家的。”
八百亩地,差不多是分给了二十来户人佃种。大唐此时农耕技术水平比较差,实行的多是三年两种或两年一轮的轮耕技术,甚至是广种薄收,亩产低,粗耕化,导致百姓耕的地多,但收成却低。
捧着金银花茶杯子,几个老汉犹豫了一会,推一人出来说话。
“三郎,我们听说大院里请了位先生教书讲课,还让佃户家的孩子来免费读书,我们大胆的问一句,不知道我们家里的差不多年纪的孩子,能不能也送来读书呢?”
这件事情太重要,大家虽然觉得唐突,但又无法不提。能够有机会免费读书,这是多难得的机会,连许多富农小地主家的孩子都没机会读书呢。现在大院有一个先生教书,李逍又愿意免费让佃户把孩子送来读书,谁愿意错过这个机会。
“五岁以上、十岁以下的男孩,可以送来。”李逍考虑了一下,反正教一个是教,教一群也是教,既然都是自家的佃户,没必要区别对待,干脆就收了。
反正这边的佃户也就二十来户,一户一两个适龄孩子,那也才十几二十个,凑一起也还是一个班的事情。
“大家愿意的就把合适的孩子送来,我这里可以免费教他们读书识字,但提前讲好,在我这里读书,吃住我都包了,但要学规矩懂事,一边读书也还得一边做事情的,要能吃苦。吃不了苦不听话的,我是会退还的。”
一听这话,大家高兴不已,纷纷道,“多谢三郎,只要三郎愿意收就好,敢不听话,三郎你就拿棍子狠狠的揍,揍到听话为止。”
第53章 皇帝赏赐
李家大院热热闹闹,这个来那个到的。
都知道李逍拿回了大院,又收回了八百亩地,于是来的人更多了。既有李家过去的亲戚朋友,也有一些旧识乡亲。
对于这些不请自来的人,李逍是没多大好感的。当年李家落难的时候,也没见有几个帮忙的,现在见李家翻身了,倒是都来了。
李逍还留了几分情面,面上带着笑。李贞却是个率真的人,在屋里直骂这些人不配进院里来。
“算了,心里有数就行,伸手不打笑脸人,咱们以后不跟这些人交心交肺就行。”李逍安慰着李贞,婉娘也在一边劝说小姑子。如今李家翻身了,也没必要还记恨着这些人,平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闹翻了也没必要。
“三娘,你看哥哥给你弄了什么好东西?”
李逍笑着拿出两支钗。
两支黄金打造的凤头钗,钗头是一只金凤,虽然比较粗糙简单,可毕竟是黄金打造的,还是值些钱的。
“哇,凤头钗。”李贞一见金灿灿的首饰就移不开眼了,也顾不得埋怨那些人,高兴的抢过来就要往头上戴。
李逍对婉娘道,“给你和三娘一人一支,你们戴给我看看。”
李贞和婉娘这几年都吃了很多苦,身上荆钗布裙的,甚至还打着补丁,粗茶淡饭过尽苦日子。
“家里现在也还这样,花那个钱干什么,我只要跟着三郎在一起就高兴,不求穿金戴银。”
“以前苦了你们,对不住,现在怎么还能再苦你们呢。这东西也没花钱,是原来张超留下来的,如今就是我们的了。留着也是留着,给你们戴正好。”
说是凤头钗,其实只是俗称,钗头是一只鸟,并不是真凤凰。但金钗却是没错,婉娘嘴上说不要,心里还是高兴的。等李逍帮她戴上,她也忍不住问好看吗。
“好看,嫂嫂戴上这金钗整个人一下子就容光焕发了呢。嫂子,你看我戴着好看吗?”
“好看好看。”赵婉笑着回应李贞。
“库房里还有些丝绸布匹,回头我给你们拿过来,你们自己裁减做几套新衣服,这看着也要过年了,以后你们总不能还穿着这布衣布裙甚至打着补丁吧,那也太不符合你们地主家女眷的身份了。”李逍打笑道。
“先给三郎做几套新的。”
婉娘忍不住感叹,“这些天总感觉就算是在做梦,甚至我好几个晚上都是在梦里笑醒的。”
“这不是梦,这好日子才刚开始呢。”
住进了大宅子,身上的高利贷也没了,甚至还一下子多了八百亩地。
可以说,现在李逍就算不再忙着去做什么赚钱生意,其实也能当一个逍遥的地主员外了。
不过现在李逍要开班教学,一下子收了差不多三十个孩子读书,他答应了佃户们是免学费,还包他们吃住,等于一下子多了三十张嘴。
都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养这么多小子可不简单,何况家里现在除了这些小子,还有部曲、奴仆二十号呢。
李家大院现在得有五十号人,光那院子已经住不下了,李逍打算再在外面搭两个小点的房子住人。
处处都得开支,地主也不好当。
······
帝都,长安。
太极宫里,右领军卫中郎将今天被皇帝召见。
大殿里生着许多暖炉,厚厚的帘子隔绝外面的冷气,殿内温暖如春。皇帝李治与薛仁贵对坐下棋。
皇帝李治今年二十五岁,这位太宗皇帝的嫡三子已经在天子宝座上坐了四年。皇位本来怎么也轮不到他的,在他上面,还有一母同胞的嫡长兄太子承乾,和嫡次兄李泰。
甚至在诸多兄弟中,李治其实也仅排到第九。嫡兄李承乾李泰外,还有诸如李恪等兄长都拦在他的前面。
可最终太子承乾和李泰斗的激烈,结果太宗晚年太子被庶,李泰也跟着被废,皇位最终让所有人意料的落到了李治的头上。
当了六年皇太子后,李治顺利继位,到如今已经稳坐皇位四年。
这四年,李治没做什么,一切萧规曹随,朝中事务基本上交由了元老长孙无忌等大臣,朝堂倒也清平。
不过李治骨子里也是个有抱负的君王,他的父亲是天可汗,为大唐打下了大大的疆域,李治向来崇拜他的父亲,也处处模仿他。
“陛下。”
薛仁贵见皇帝夹着棋子却久久未落,陷入深思许久不动,忍不住出声提醒。
“嗯,薛将军棋力又见大涨啊,朕居然无处可落子了。朕认输!”
薛仁贵忙道,“臣棋艺差陛下远矣,只是陛下今日似乎有心事?”
“其实还是那件事情,高句丽人越来越猖狂了,如今在做困兽之斗,联百济、靺鞨攻新罗、劫契丹,这是欲从新罗和契丹人那里弥补损失。若是我们不阻止他们,那大唐这些年对高句丽人的袭扰战略就将失败。”
“陛下,既然如此,何不发兵征讨高句丽人,高句丽人这些年在我大唐的攻势之下,已经是国势日衰,还深陷粮荒之中。此时若发兵,正是时候,还能召新罗与契丹等发兵协攻。”
说完,薛仁贵起身跪下,“臣愿领兵东征,为陛下荡平高句丽,除此心头之患。”
“仁贵以为此时正是东征之际吗?”
“千载难逢之机,不可错过。”
李治沉吟,“你之前上的那道出兵奏折,言东征必胜十条,朕认为很有道理。朕想不到,你能有如此谋略和如此之果决。若朕真派兵出征,你果真敢统兵东征否?”
“臣愿立军令状,若不能得胜,愿听凭处置。”
“好,有这句话朕就心安了,当年太宗亲征辽东,你屡立军功,太宗深为赞叹。有你出马,东征已胜一半矣。你回去准备一下,等候圣旨吧!”
薛仁贵大喜,“臣谢陛下信任。”
“起来吧,说实话,朕还真有几分舍不得你离京呢。本来羽林军建立在即,朕还十分想让你来统领羽林军,拱卫宫禁的。”
“臣愿意先去辽东为陛下荡平高句丽人,再回京护卫陛下。”
“哈哈哈,那朕就等你凯旋。”李治很高兴,“对了,你之前献上的那个白糖脱色秘方,朕已交给少府监,他们回复说此法确实管用,非常有效。你有如此秘方,却不贪图,而是献给朝廷,朕很欣慰。朕要奖赏,要重赏,说吧,你想要什么赏赐!”
“陛下,那秘方臣进献之时也说过,是代蓝田县一忠心乡民所献,并非臣之秘方。”
“你要赏,他也当赏,朕通通有赏!”
第54章 天地玄黄
李逍兑现了对佃户们的承诺,于是东厢耳房这间学堂里,一下子就挤的满满的,学堂开班上课,全班有了三十二个学生。
年纪最大的今年十岁,最小的今年五岁,除了李贞这个班长是女子兼主家千金,其余三十一个学生,全都是男孩,而且都是李家的佃户之子。
不大的房间里,一切都是简陋的。
没有那么多课桌,便由庄上的汉子们找了些木头直接打了几张木桌,原木纯木色,配上同样原木的长凳。
因为纸墨贵,所以现在既没给孩子们准备课本,也没准备纸笔。
按杨大眼的意思,先给每个学生一个沙盘,再给一支竹笔,让他们先在沙上练习。
就连教师杨大眼,都不敢多浪费纸墨。
“这是黑板,这是粉笔,白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写字,写完后还可以用黑板擦再擦去,黑板能够反复书写。而且这个黑板树起来架在这前面讲台上,学生们坐在坐位上也都能看的清楚。”
李逍让铁柱和狗子抬着一块黑板进来。
一块床板那么大的木板,左右用两根木架支撑,黑板的正面还涂了一层黑漆,配上李逍准备的粉笔和黑板擦,无疑是给杨大眼的教学提供了极好的便利。
杨大眼还是头次见到这样的东西,李逍笑着拿起一支粉笔做示范。粉笔手工捏制的,比较简单,形状不太规则,不过晒干后书写起来倒没有什么问题。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李逍捏着粉笔,刷刷刷的在黑板上写下了八个大字。粉笔的质量一般,黑板也不够好,但拿着粉笔李逍却有种熟悉的感觉,起码比写毛笔字要轻松的多。
八个宋体大字,很工整也很漂亮。
杨大眼不由的眉头飞扬,他还是头一次发现,李逍居然还能写出一手这么好的字,他知道李逍识字,也会算账,可他一直以为,李逍以前做为地主之子,读过些书很正常,但肯定水平有限。
可这笔字,不得不让人惊叹,这种字体他从没见过,类似于楷书,有不太一样,可很有气势,他不知道这是哪位书法大家的字体,可李逍确实写的很好。
还有这黑板和粉笔字,李逍这么一展示,他发现确实很实用,学生在下面看的很清楚,而且黑板还能反复用。
讲台下,三十二名学生都毕恭毕敬的坐在那里,来的时候,家里基本上都是反复交待,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次机会。
甚至有些粗暴的家长都直接放话了,敢调皮乱来,只要先生到时告状,就打断他们的狗腿。
班长李贞是唯一的女子,也是唯一有底子的,她认识黑板上的字,不过跟一群孩子坐在这里,还是让她总有几分不好意思。
“三娘。”
李逍看妹妹老低着头,直接点她的名。
三娘扭捏着应了一声。
“以后在这教室里,就得遵守课堂纪律,比如说,上课前,班长得带着同学们站起来喊老师好,老师回同学们好,请坐,大家才能坐下。又比如,老师点同学名,同学得站起来大声回应一句到。”
“还有,上课不能交头接耳,不能做小动作,更不能睡觉。如果有事情,得先举手,老师点名后才能说。”
李逍一口气提了多条课堂规矩,“现在李贞同学跟我一起示范一遍。李贞!”
李贞连忙站了起来,“到!”
“嗯,李贞同学,请你朗读一下黑板上的这八个字。”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李贞的声音有些小。
“大点声音,要洪亮,后面的同学们听不到呢。”
李贞十多岁的姑娘,被一群小很多的孩子盯着,脸红到耳后根了。
她又大声读了一遍,李逍才放过她,让她坐下。
“刚才你们班长李贞认识这八个字,很不错,有一定的基础,不过相信其它的同学却都还是头一次听到这句话,现在我们就请杨老师为我们讲解一下这八个字的出处和意思,这也算是我们开学的第一课。”
杨大眼一身长衫,笑呵呵的站在旁边听李逍的讲课,他觉得李逍很有一套,一上来就先定下规矩,还让李贞这个班长说话,算是立威。
“同学们好,我叫杨继祖,外号大眼。以后我就是你们的老师,刚才三郎给大家开了头,写了八个字,这八个字笔划银钩,写的很工整也很有劲道。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出自哪呢?”
“这八个字啊,出自千字文,千字文呢是在南北朝之时·······”杨大眼讲课还是很有耐心的,对着一群还没开过眼的蒙童循循善诱。
选用千字文做为开蒙课本,也算是当下惯例。这本书出自南北朝时,全书一千字,采用的都是书圣王羲之作品里的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并将这一千个字组成韵文,全文都是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尤其是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尤其适合那些刚开始读书的蒙童。
能够熟读背诵出千字文,就算是已经入门了,而如果能够把千字文这一千字不重复的字都认识并会写了,那可以说已经算是有小成了。
讲解了一番千字文的来龙去脉后,杨大眼开始带学生们诵读。他的教学方式很简单,也是以前教书时的那套,甚至也是他自己读书时的那套,先读再背,不求理解,等把一本书背熟之后,才开始慢慢的讲解意思。
这种方式简单粗暴,却也是行之有效的。李逍本来觉得应当每天教个几句,然后同时教生字,教笔划笔顺教书写这些,但最后还是决定不干涉老杨的方式。
看着一群孩子摇头晃脑的跟着杨大眼念诵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李逍笑笑,便背着手走出了教室。
身后的一群稚嫩童子,也许他日就将是李家壮大的人才。
教室里的读书声飘出许远,李家大院里许多人都站在那里倾听着,似乎在他们听来,这读书的声音是那么的好听。
第55章 小黑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李逍背着手在院里踱步,一边想着另一本后世广为流传的古代蒙书。百字姓可以说也是本流传很广的蒙书了,甚至后世与三字经、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可以说宋以后的孩子读书启蒙,哪个不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呢。
不过百家姓始成书于宋朝,所以百家姓第一位就是赵。当今是大唐天下,李唐皇姓怎么能排第四呢。况且,就算让李姓排第一,估计天下人也有很多不满意的。
比如说那五姓七宗,崔卢郑王李,这几大关东士族可谓是影响巨大,哪怕如今是关陇贵族集团占据政治大权,可依然压不住他们。关陇贵族集团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再至唐,虽然几朝更迭,但也不过是他们这个集团的内部权力转移而已。
可就算如此,关东的这些大士族却一样能够打心底里瞧不起满是胡风的关陇集团。
要不怎么说当年太宗皇帝要修氏族志,还非要把皇家排第一,把崔氏排到后面去呢。可就算当年太宗强行修了这本氏族志,但五姓七宗等大士族的地位依然还高高在上。
百家姓,估计是不可能面世了。
三字经的成书据说是在南宋之时,由宋儒王伯厚作三字经,以课家塾。三字经中的历史部份,就只戴上到宋朝为止。
这本书三字一句,四句一组,比起千字文来,更好记也更浅显,而其中传递的思想却不简单。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连李逍这个新时代青年都能背出不少句子来。
自己要不要把这三字经拿出来呢,若是拿出来,肯定能挣得不少名声的。只要自己把历史部份注意一下,写到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这里为止就好,不要再不小心的透露了天机,写出什么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就好。
“汪汪汪!”
正想着要不要搏一搏,突然听到狗叫声。抬眼望去,却见是一只瘦弱的小狗正跟一只大鹅在战斗。
狗很瘦,浑身黑毛,简直瘦骨嶙峋,透过黑毛都看的出皮下的骨头突起,也就五六斤的样子,看样子就是刚断奶不近的小奶狗。
此时却跟一只大白鹅战斗着。
那只鹅很大很肥,起码得有不下十斤,身壮脖子长,比小奶狗大一圈不止。
这鹅李逍认识,院里养的,这狗他却不认识。
鹅很凶悍,小狗完全不是对手,被鹅啄的不断翻滚,虽然夹着尾巴,却也没只顾着逃,而是汪汪叫着不时的反咬撕打。
那股子凶劲,让李逍看的愣神。
鹅和狗都是看家护院的好手,甚至鹅有时还更灵醒。晚上一有点动静,鹅就会叫,甚至啄起人来比狗还凶。他那世小的时候,外婆邻居家就有一对大白鹅,有次追着他啄,专盯着裤裆啄,弄的他魂都差点吓没了,留下了心里阴影,几年都不敢再路过那家人院子。
“哪来的野狗。”老何提着根棍子从一边出来,一边还骂骂咧咧,“这死野狗,还真跟老鼠一样,神出鬼没的,一不小心就钻进来了,刚又来偷吃了。还好这看家鹅发现了,我打死你这只野狗!”
“等下。”
李逍叫住厨子老何,“这狗怎么回事呢?”
“东家,这狗不知道哪里来的野狗,最近盯上咱们家了,就围在院子周围转悠不走。一不提防就钻进家来偷吃,赶都赶不走,防也防不住。今天正好让大鹅给缠住了,我去把它打死了,还能炖上一碗呢。”
李逍瞧着那只还在奋力跟比自己大许多的大鹅奋斗的小黑狗,突然觉得这只小狗挺可怜的。
人家也只是为了生存而在挣扎求活。
“老何,你去做事吧,这只狗挺可怜的,别赶它了。你把鹅叫走!”
老何有些不解,不过还是照做了。
大鹅很听老何的话,摇着屁股大摇大摆的得意离开了。
小黑狗缩在一边墙角,目光警惕的盯着李逍。它的逃路被李逍堵住,不敢动弹。
“吁!”
李逍对着小黑狗吹了一声口哨,还向它招手,可它却根本不理,依然充满警惕,尾巴夹着,后腿半蹲着,一副蓄势待发随时就逃的样子。
看它这样,李逍越发可怜这只小狗。
那么小,就在这里找吃的,还得防老何斗大鹅,真不容易。
“小黑,我就叫你小黑了,你是不是无家可归,要不以后就留在李家大院,跟着我,保准你有吃的。”
小黑舔舔嘴唇,也不知道是不是听懂了。
“饿了吧,我这里还有点吃的,给你吃。”李逍拿出半块饼子扔了过去,小黑没马上去吃,而是盯着李逍。
李逍退后了两步,小黑还是没动。
李逍再退后两步,小黑等了会,突然冲了上前,一口咬住半块饼,然后衔着饼撒腿就往外跑。
李逍摇头大笑,却没有追。
“小黑,明天再来,我还给你饼吃。”
可惜小黑头也没回,一溜烟似的跑了。
“三郎你喜欢狗?我给你找两只小狗来,肯定长的好,这狗太瘦,而且一看以后都长不大的。都成野狗了,也养不熟的。”老何又凑了过来。
李逍笑笑,他这人对猫狗都喜欢,但说不上什么太喜欢。他刚才喜欢这小黑,只是单纯的觉得这只小黑的眼神很让人难以忘记,那眼神就好像是一个无助却又倔强的人。
“不用。”他交待老何,“老何啊,以后这只狗如果再来,不要赶它也不要打它,也给他点剩菜剩饭什么的。”
“三郎,这谁家还有剩菜剩饭啊,上顿有剩下的也留到下顿吃了,给狗吃,那多浪费。”
“那你就专门给这只狗弄点吃的,随便什么芋头山药啥的,给它点。”
老何点头,心里却奇怪东家怎么偏喜欢上这么一只小野狗。
“老何,我让王叔打的锅打好送厨房没?”
李逍想起之前他找老王交待打造的铁锅,厨房里的那几口锅李逍不太满意,虽说有铜锅还有铁锅,在老何看来李家厨房设施一流。
可李逍认为,如果连口炒菜锅都没,叫什么厨房啊。
好在跟随李逍回来的几个人中,老王以前就是个铁匠。李逍让人去采买了点铁料,然后画好了炒锅的图纸,专门向老王订制了碟形炒锅。
“打好了,刚送来,不过老王的技术真不咋地,那锅打的太浅了,那哪能炖煮多少东西啊,白费那么多的好铁料了。以前净听老王吹牛,还真相信了,没想到也是个光嘴上功夫的。”
李逍笑笑,他订制的锅就是要浅,要不怎么叫炒锅呢。
“走,看看去!”
第56章 炒锅和小灶
吃货一般都爱做菜,喜欢自己鼓捣。李逍不算资深吃货,只要是差不多的饭菜,也都能入口。不过到了大唐,他觉得自己的胃太受委屈了,这里的生活太贫瘠了,不说精神世界很贫瘠,这吃的东西更是惨不忍睹啊。
委屈什么也不能委屈自己的胃啊,当生活安定下来后,李逍觉得应当想办法改善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了。
每天只喝粥或者吃饼的日子没法过,最起码得有菜啊。可家里的厨子除了会炖就是煮,没其它的手艺。
当然,要让老何炒菜,他也没炒锅。
李逍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没有炒锅,那就自己订制。老王以前是个铁匠,技术还是可以的,兵器什么的可能打造不了,但是打个锅倒没问题。蓝溪街上也有铁匠铺,那里的铁匠是登记在官府本子上的,有官府的渠道购买铁料。
从那里买来铁料,拿回来跟老王费了许多口舌,才让老王同意打造一口奇怪的锅。
老王觉得那不是锅,那应当是个铁盘子。
哪有锅那么浅的,太浅了怎么炖煮啊?
在老王的眼里,锅就是用来煮东西炖东西的,烹饪似乎也只有炖煮这两种方式。
“老王叔,铁锅打的怎么样了?”李逍走进厨房。
厨房不大,一边与柴房相连,门前还有口井,做饭挺方便。
老王看着自己脚下那口黑亮的锅,有些闷闷不乐,他总觉得这口锅会让他的职业生涯蒙羞。
打出这样的锅,传出去岂不要丢死人。
“打是打好了,可就是这锅太薄,而且这个形状也不好煮东西啊。”
因为是第一口炒锅,因此李逍画的尺寸较小,也是怕第一次不成功浪费材料。毕竟这年头,铁锅都很贵,铁料也不便宜。先打小炒锅,若是成功了,再打个大铁锅也不迟。
李逍一眼的到那口锅,泛着黑青色,锅不大,一般煤气灶上炒锅大小,还有一截把柄,可以加个木柄,这是为了方便颠锅。
炒菜不颠锅,那就跟没有梦想的咸鱼一样了。
全手工打造的炒锅,肯定不如那些什么不锈锅炒锅,什么不粘锅那么油亮轻便,拿在手里挺沉。
“老王叔的手艺没落下,很好。”
“我手艺是没的问题的,只是你这锅要怎么用啊,四不象,浪费铁料哦。要是打个铁釜,有这么多铁料,能更好用。”老王还念念不忘铁釜。
“这锅完全符合我订制的要求,很好。”
锅挺好,以后李逍可以开小灶了,他对厨子老何的埋汰还是很有怨念的,而且老何的厨艺也太一般了,除了能把饭菜做熟,基本上不要对他有任何特别的期望。
“在这边单独垒一个小灶。”李逍指着一边的角落。
厨房里的灶,李逍也早看过了,挺落后,不够通风,做饭生火时不但烟大,而且很不好烧,得弄个吹火筒不时的吹,或者拿个扇子经常扇火,一不小心就烧灭了,弄的灰头土脸的。
这样的灶还浪费柴火,没有什么效率。
不过就这,也比大多数百姓家的灶好多了,因为好多百姓家都没有特别的灶,他们直接就是在屋里地上弄个坑,然后就成了一个火塘,在上面烧火,再架上一个陶锅做饭,既没灶,也没烟囱,更别说节能效率了。
搭一个小灶台非常简单,李逍指挥,老何老王还叫了几个人搭手。
取来旧土砖,搅拌点黄泥,垒砖,架烟囱。
有点难度的就是烟囱了,其它下面的烟道什么的都很简单,李逍特别要求,灶膛做了双层,中间还弄了几个铁棍做灶篦,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