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逍遥小地主-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蓝色的九头蛟旗,代表着一个人。
那就是蓝溪李溪,在这片沿海他还有一个名字,大家私下里称他为安东王、海王。
这个男人当年从长安来到这里,在这个荒凉的小海浦树了根旗竿,三年后,这里已经成为大唐最为新兴热闹的海港了。
无数的商船汇聚,包揽了几乎整个海东与大唐的商贸,高句丽的奴隶、新罗的婢女、百济的粮食,还有倭国的银、铜,靺鞨的皮货等等。
港口的拍卖大厅,每天都安排的满满当当的,这座港城一年光是奴隶的成交量就在十万上下,如今不但是海东的高句丽奴隶、靺鞨奴隶、百济奴隶、新罗奴隶、倭国奴隶、虾夷奴隶,甚至更遥远的东北之地的那些流鬼国等地的北荒蛮夷也都出现在交易所。
而来自南海的奴隶也很多,许多商船从南洋驶来,满载着各式各样的黝黑的奴隶,有来自交州、林邑等地的蛮夷,也有来自南海诸岛上的蛮夷,反正不管是哪里的蛮夷,在那些捕奴者、贩奴者眼里,那都是有价值的。
而赤山港,现在已经一跃成为大唐最大的奴隶港。
每年十万数量的奴隶在这里买卖交易,这些交易的奴隶有些被运往长安,有些被贩往诸道挖矿、种田,也有许多被贬往边疆各地垦荒屯田,还有一些甚至被运去原百济、新罗之地的安东道种植、挖矿、做工。
巨大的贸易带动了这个港口,兼之这几年海东安东道的迅猛发展,使得这座李逍指点的安东…中土转运港日新月异。
赤山港的兴起,也离不开许多长安勋戚权贵们的支持,事实上,赤山港也早就成了各家权贵们的利益所在。
赤山有十三行,不是普通的行会,而是商行,十三家超级巨大的商行,每家商行背后都有几家甚至数十家权贵勋戚士族的联合。
基本上,如今赤山港所有的行业,都垄断在这十三家商行手里。
赤山港起于李逍,而成于十三行。
十三行每年向朝廷上缴的商税都达到十几万贯,每家商行一年都上缴万贯之多,而这还只是商税,每年十三行还会以各种名义向朝廷捐输,向皇帝上贡,这个更是大头。
这三年来,十三行以皇帝万圣,皇后诞辰,太子诞辰,征西突厥、镇安东、伐吐谷浑等为名,累计向朝廷和皇家捐银百万两。
这可是捐银,不是捐钱。
赤山港以商贸为主,交易量大,因此主要还是以白银交易为主,他们使用安东钱庄所铸造的银元交易,一枚银元为一两,实际含银八钱八,这种银元铸造标准,不易伪造,不用称量可直接按面额交易,使用方便,兼之又有安东钱庄的银票做为辅助,使用银票甚至更加方便,这导致了如今赤山港里只见银元和银票交易,不见中原的钱帛交易,只有在小额买卖时才会用到钱和帛。
一枚银元标额一两,但因为成色好、铸造标准、信用高等,其依然能兑换五贯铜钱。
三年向朝廷贡献一百万两银元,实际上就是进贡了五百万贯钱。
这笔钱之巨,甚至超过了朝廷传统的四大港之合,登州港、扬州港、明州港、广州港这四大港每年向朝廷缴纳的税赋那是远远不及赤山港,连这些年新兴的杭州港、泉州港的税收也更是拍马不及。
正是因为这巨额的贡献,才让朝廷对赤山港青睐有加,全力的扶持。
赤山十三行,每行占据一条街区,因此赤山港现在有十三街。每家商行背后都是背景通天,但就算是这些通天的十三行,各行掌柜们也都亲自来到码头迎接李逍。
十三行的掌柜们和他们背后的长安权贵们都清楚,赤山港能有今天的繁华,十三行能有今天的庞大利润,都离不开李逍。
李逍是赤山港的缔造者,这三年来赤山的发展全靠李逍这个引路人。
更何况,李逍本身也是十三行背后的东家,赤山港有不少赚钱的买卖,那后面都有蓝溪李家的一份子。
船进港湾,驶停码头。
“大帅,登州刺史及赤山十三行掌柜都亲到码头迎接来了。”
李逍站在甲板上,仔细的打量着赤山港,他早知道赤山发展的很好,但这几年来一直呆在安东,并没时间回来过。这还是他三年来头一次再看到赤山港,当年他离开时,这里还只是初具规划,可如今,这里却真的已经繁华无比。
巨大的码头,高大的城墙,港口里停泊着数百的船只,码头上无数似蚂蚁般的力工,这些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个港口的巨大活力。
而这一切,他李逍是始做俑者。
“我已经正式卸任安东道节度使之位了,所以别喊我大帅了。”李逍手里拿着一张卷轴。
“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子少傅、太子詹事、秘书监、周国公。”
这就是现在李逍的最新官爵阶位了,本来长安传来的风声,皇帝是要让李逍回京做兵部尚书,甚至传言他要拜相入政事堂的。
可最后给他的诏书,正式的职事却是秘书监兼太子詹事,两个三品职,但比起兵部尚书以及拜相来说却还是差的远。
李逍倒早就清楚,自己不可能拜相的。
可到头连兵部尚书也没授成,这还是有些意外,他原本还想等皇帝授他兵部尚书后他再推辞呢,这下倒也省了事。
秘书监和太子詹事,两个都不算是什么真正的要职,可又比较清贵的。秘书监是侍从赞相皇帝的,而太子詹事又是东宫官,很明显朝中为了安排他回京也是费了番心事的,既不愿意他就此一步跨入核心中枢,又不好打发个太随便的职务,最后就这样安排了两个既贵又清的三品职。
或许是觉得亏欠了点,于是原本定的银青光禄大夫的文散阶,便改为了金紫光禄大夫,这是文散阶的第四级,正三品。
至于上柱国,那是勋官,类似于军功勋章,是他镇守安东的功勋。
此外他的爵位又晋了一级,原本是乐浪郡公,而这次直接就晋升为国公了。
食邑加了三百,现在是一千三百户实食封,大唐的国公不稀奇,朝中没有千八百个国公,但百来个还是有的,若是再加上郡公、县公,还真有千八百。
不过真封的国公较少,能有千户以上真封的更是少之又少了,连现在朝中的几位宰相,都没几个真封国公,也就是李绩、李道宗这两位一国公有郡王的封邑要比李逍高,其余如李义府啊许敬宗这些就都连虚封国公都还不是。
不得不说,大唐对战功确实还是很重视的,军功封爵也不是虚的。
第418章 上官婉儿
只不过在大唐,爵位这东西也就是好听一些罢了,这既不比汉魏之时爵位的实在性,那时有封地有封户这些,自己的诸侯国那自己就是土皇帝,唐朝的封侯们连个真正的封地都没。
也不比明朝那时的爵位,毕竟明朝时老朱家无比的抠门,当年开国也不过封了六个国公而已,明朝的爵位虽也没封地,可人家赏赐丰厚,世袭罔替,可真正的与国休戚,那份荣耀与利益是巨大的。
大唐的爵位也就比宋朝的稍好点罢了,锦上添花的东西,算不得真正的好东西。
周国公,周公。
李逍也想不到朝廷会给他封个周国公的封号,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么?
当个太子的老师也好,不过一想到历史上李治的太子们,李逍就不由的微微皱眉了皱眉。
谁都知道,历史上李治这个皇帝还是很厉害的,不说他继承李世民的贞观遗产,东征西讨,灭西突厥、破高句丽、亡百济,把唐帝国的版图扩张到最巅峰时期。
就是他立的太子也多啊。
册立了两位皇后,还立了三个太子。若是算上他死后,武则天又立的几个,那李治做过太子的儿子就有五个。
而他总共才八个儿子,结果就有五个儿子当过太子,两个儿子做了皇帝,还有一个儿子被追尊为皇帝,再加上他的皇后也当了皇帝,光这份就是全大唐独一无二的,甚至历史诸朝中也无人可及的啊。
八个儿子五个太子,估计哪个皇帝都没李治的太子多啊。
现在的太子李弘,是李治跟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但却已经是李治的第二个太子了。
他是李治第五子,也是武则天长子,如今才六岁。历史上的这位皇太子,各方面都极为优秀,是个仁孝太子,可是后来却猝死了,死时才二十三岁。死在了李治之前,李治悲痛不已,破例追赠自己的这位皇太子为皇帝,谥号孝敬,用天子礼仪下葬。
不少后人都曾经议论过,若是历史上的李弘没死,或许后来就没有了则天大帝,武氏登基了。也许有李弘在,武则天可能就是另一个窦太后之类的,而不是会一代女皇。
还有十六年。
据说李弘后来是得痨瘵而死,这种病据说就是肺结核,而且他虽然死时二十三岁了,可体弱多病,连个子嗣都没有。
“这个可怜的孩子。”
“周公在说谁呢?”刘蒜问道。
“说一个可怜的孩子。”李逍对着自己的这位卫队长道,张葱刘蒜两位少年跟着自己六年,如今也已经长成了高大的青年,在安东这几年,也是立了些功劳,如今两人都是六品的武职,也算是衣锦还乡了。
“周公是想念小郎君了吗?”
李逍呵呵一笑,儿子李庆云也都三岁了,自己却还连面都没见过一回呢。再想到他的那个娃娃亲居然是太平公主,李逍也是醉了。历史上的太平公主可不是这位,可现在李治和武则居然把他们的长女封了这个封号。
就是不知道这个太平公主会不会也跟历史上的那位太平一样了,也不知道自家儿子以后能不能驾驶的住啊。
想到太平公主,他又不由的想到了蓝田长公主玉濑,也不知道她现在如何,这几年两人也常通书信,不过倒是聊报社、书社的事情更多。长安新闻报在玉濑的主持下,如今都是稳定发行量高达五千多份的大唐第一报,甚至他在安东的时候,都能通过驿站海路收到,只不过会滞后一些,这旬收到的往往是上旬或上上旬的,有时甚至是几旬的报纸一起送来。
可不管怎么说,能做到这份上,都不得不佩服玉濑的了得。
这几年,她一心扑在报社和书社上,全力报纸和出版书籍,有时也抽空做慈善,在长安修了许多的养老院、孤儿院等,这比起以前喜欢游猎,喜欢酒宴,喜欢修佛寺建观道的那位皇家公主更得百姓喜欢。
“听说庆云那小兔崽子太调皮了些,我在不家里,婉娘又要当爹又要当娘,不免过于宠溺了一些,这次回去,我一定要好好的教训下这小兔崽子,要不以后还不得上天!”
刘葱呵呵的笑,“男孩子小时总要调皮些嘛,要是不调皮那才让人担忧呢,调皮的才灵活聪明,才长的健康。你看我家那几个,就是太老实了,跟他们的百济娘一样小家子气。”
张葱和刘蒜在百济这三年,也各自纳了百济妾,还未娶妻先纳妾,倒是许多在安东的大唐将士们的普遍情况,娶了百济妾,自然会生孩子。
有是有句话嘛,日久不一定生情,可一定会生孩子的,尤其是这个不搞计划生育,也不会主动避孕的年代。
不但张葱刘蒜他们生了娃,李逍其实在安东也生了娃。
他当初去安东的时候,带了两个,崔璎珞和崔月奴姐妹俩。崔璎珞带着身边几年了,但也只是带着身边省的惹婉娘麻烦,他一直也没碰过。
可崔月奴那是在长安时就已经收了房的,在安东这三年已经生育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李逍又另纳了几个新罗、百济等外族女子为妾,甚至还纳了两个中原商人的女儿为妾,因此在外三年,李逍倒也并不是寂寞的,妾有七个,孩子也有六个,三儿三女。
这事情长安的赵婉也是知道的,每次纳妾前,李逍都会照例先询问她的意见,征得她的同意,这方面赵婉是没有反对的,相反一开始都还是她主动要求李逍纳妾,以多为李家开枝散叶,在这个时代,人们不论男女都有着差不多的观念,都认为多生孩子是极重要的事情。
这次回长安,李逍便把七妾六孩都带上了,也不知道回了长安后,这后院会不会真的和谐了。
“登州刺史上官仪拜见周国公!”
码头上,登州刺史上官仪一身绯袍带着一众官吏等恭迎李逍下船。
“上官兄好久不见,依然风度翩翩啊!”李逍脸上露出笑容,哈哈笑着走了上前。
上官仪,原来在长安任秘书少监,跟李逍同衙做个官,还是平级。如今放任登州刺史,负责登州和赤山两大港,算是皇帝对他的信任了。不过比起李逍这个昔日同僚来,他的仕途明显大有不如。
“周国公才是真正的风度翩翩啊!”上官仪拱手,心里带着佩服,人家当年被赶出长安,可转眼间,却已经是意气发风而归,都晋封国公了。
李逍则望着这位大士族出身,早年为避祸剃度为僧,后来参加科举成为进士,以学士出身,后来成为太宗信任的御用文人的中年人,想到的并不是他日后会成为宰相,而是他有一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孙女,上官婉儿。
不过好像上官婉儿现在应当还没出世吧,那也是一个了不得的女子啊。
第419章 大明宫觐见
“臣李逍觐见圣上!”
李逍入殿,伏身下拜。
九旒黑帻、黄袍博带的皇帝缓缓转过身来,目光在李逍的身上打量,哈哈笑着上前一把将他双臂扶住,“这里又不是外朝,何必如何拘礼。”
“你似乎黑了些,也壮了不少。”皇帝拍了拍李逍的背。
“陛下也更健壮了。”李逍笑着道。
“坐。”皇帝转头对殿中的旁人挥了挥手,“你们都下去吧。”
内侍宫人退下,殿中只余两个起居郎还一手拿笔一手执卷做着记录,左史记言右史记行,这些起居郎记录着皇帝的一言一行,收录于起居注之中,专供修国史以及给后面君王观看,本朝的皇帝不能观看本朝的起居注这是惯例,虽然太宗时坏过这个惯例,但当今皇帝却也还没敢说要观看自己起居注的,也不敢让这些起居郎退下。
李治早就习惯了这些年轻的才子史官们,反正这些人无时无刻不在,无所不记录,不管他说的好听还是不好听,甚至连他晚上宠幸了哪个妃嫔也要记录,甚至他偶像的一句私下抱怨他们都如实记下。
殿中变的安静。
皇帝拉着李逍走到一侧坐下,甚至还亲自给李逍倒了一杯上好的绿茶。
“自你弄出炒茶之后,如今我大唐的饮茶习惯也大大改变了,如今这茶按你在长安新闻报上的分类,做出绿茶红茶白茶黑茶等各式分类后,现在大家还真已经习惯了这种新的饮茶法,夏喝绿茶春喝红茶冬喝奶茶,刚开始有些不习惯,可渐渐的却反而已经没法再喝以前那种掺杂着各种佐料的煎茶了。”李治动作很熟练的为李逍倒了杯茶。
李逍双手接过,送到嘴边轻轻抿了一口。
“来自杭州的龙井茶,上等的贡茶,外面一般难得喝到的珍品。”他感叹道。
“不愧是龙井茶的命名者,一品就品出来了。”
君臣各自捧着一杯龙井,细细品味着。
皇帝一边喝茶,一边打量着李逍,似乎在想着要如何开口。
“陛下是想问臣关于青海战局之事吗?”
“你真是个聪明人,什么事都猜的到,没错。程咬金和苏烈征讨吐谷浑,原本以为是马到功成的事情,可不料现在却出了些意外。吐蕃人出手了,而且是全力出手,他们铁了心要阻止我大唐灭亡吐谷浑了。”李治有些失落的道。
李逍放下茶杯,缓缓的道,“吐蕃出手,这其实是在预料之中的事情。”
吐谷浑所处的位置,差不多就在后世甘肃的南部和青海的北部,主要就是祁连山南边的一些地区。
这个地区是青藏高原北部的缓坡地带,相对来说,到青藏高原的交通要比四川、云南方向更方便一些。
而吐谷浑国呢,其实是鲜卑慕容氏的一支所建立的,可鲜卑人却数量较少,其主体则是羌氐部族。
这里有优良的牧场牧草,适合游牧,出产优良的战马。可同时呢,这里同样适合农耕种植,因为这独特的条件,一直以来是中原农耕王朝与西北游牧民族的争夺之地。
从南北朝到隋,吐谷浑的国力不断强盛,在隋初最强盛时为南北两千里,东西千里的广阔疆域。
不过他们遇上了统一了中原王朝的隋帝国,双方几次战争,吐谷浑经历过和亲以及称臣还有被灭国,直接被隋设立四郡的惨烈经历,在隋末乱世时,又趁机复国。
到唐朝后,对唐朝又叛服不常,贞观时,太宗曾派李靖、侯君集、薛万彻等大将征伐吐谷浑,打的吐谷浑降服称臣。
自贞观八年大破吐谷浑,国王自杀后,大唐册立了新的吐谷浑王,还采取和亲策略,和亲、封册,安抚为主,吐谷浑也开始依附大唐。
可最终吐谷浑还是死性不改,稍恢复些实力,便又蠢蠢欲动,于是便有了如今的再次讨伐,不过这次大唐不准备先打再抚,而是要和隋朝当年一样直接灭掉,然后设立州县直统。
可吐蕃人又来阻拦了。
吐蕃几乎是与大唐同时建立起来的一个强大势力,在唐以前,吐蕃也只是青藏高原中的一个部落而已,后来强势崛起,统一诸部,称雄高原,不断向周边出击扩张,甚至跟唐朝也打了好几仗,后来太宗将公主和亲松赞干布,才勉强有了一段时间的太平。
如今,吐蕃人更是意欲染指吐谷浑,以进一步威胁大唐的陇右、河西,甚至是安西之地。
吐谷浑国中也有些贵族被吐蕃人收买,将虚实尽告之吐蕃人。得到吐蕃人的支持后,这些吐谷浑人便又嚣张狂妄到忘记以前被中原吊打的往事了。
说白了,如今吐谷浑人的叛乱,其实就是在吐蕃人的支持指使之下的行为。
大唐要动吐谷浑人,吐蕃人怎么可能不出手。
“陛下,据臣所知,今年吐谷浑甘豆可汗慕容顺病重,吐谷浑内乱,最后诺曷钵王子与尊王内斗争夺汗位,最终诺曷钵王子杀了叔父尊王夺得汗位,而拥立尊王的大臣素和贵等逃入吐蕃。”
慕容顺去世,诺曷钵继位汗位,并按习俗娶了自己后母唐朝弘化公主,本来这也只是吐谷浑人的家事。可逃进吐蕃的素和贵等人却请求吐蕃人帮他们夺位,以拥立尊王之子为汗。
吐蕃人当然乐意有机会直接进入吐谷浑。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吐蕃人进入了吐谷浑,同时吐谷浑国内分裂出两支势力,一支是诺曷钵新汗的势力,他娶了唐朝公主,依然愿意依附唐朝。可已经依附吐蕃人的素和贵一派,却已经成了吐蕃人的走狗,与唐人为敌。
袭击河西走廊的正是这些投附吐蕃的吐谷浑人,而大唐根本不理会这些,直接就借机出兵吐谷浑,却不料吐蕃人这次反应迅速,根本不给大唐借机灭亡吐谷浑夺取青海的机会。
于是乎,表面上是大唐征讨叛乱的吐谷浑,实际上是大唐与吐蕃在青海的正式较量。
第420章 皇太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陛下,其实若要臣来说,这次我们的吃相是有些难看了点。吐谷浑的存在,确实威胁到我大唐的河西走廊,也威胁到安西和北庭。但不应当直接出兵征讨,若是换个策略其实更好。”
“说说看。”
“想必陛下其实也是知道这个策略的,我们不应当直接出兵吐谷浑,而是应当打着帮助属国平定叛乱的旗号入吐谷浑,册封诺曷钵为汗,出兵支持他讨伐叛乱的贵族大臣,把吐蕃人也赶出去,这样一来,我们虽然也是入青海做战,但却有诺曷钵为我们的前导和内应,打起来就要顺手的多。”
“等我们赶走了吐蕃人,平定了那些叛乱的贵族,那个时候大军驻于吐谷浑,其实也已经是变相的控制了吐谷浑,到时再把诺曷钵诏入长安,将其地设置为州县,也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的。”
李逍说的这套办法,麻烦了点。
当初朝廷不是没人想到,只是他们觉得吐谷浑不过个小小的蛮夷,大军一到,还不立即望风而降,毕竟大唐的西征军可是刚刚灭掉了西突厥的强大存在。
他们也想过吐蕃人可能没这么反应快。
但偏偏人家就是这么反应快!
吐蕃人对吐谷浑再就是图谋以久了,一有机会,岂有放过的道理。大家想图取青海,人家吐蕃人也早就想图取青海了啊。
吐蕃人若夺取青海,就能进一步争夺河西,只要把河西走廊一控制住,那么大唐刚拿下的西域之地,就是人家的囊中之物。
“陛下,吐谷浑所处之地,就如三国时的汉中一样。三国蜀汉和曹魏对峙期间,蜀汉占领汉中,就可以以汉中为北伐基地,保持对曹魏的主动进攻能力。而如果曹魏占领汉中,蜀汉就很难突破曹魏的防线,处于完全被动挨打的状态了。”
李治听的连连点头。
“这个比喻确实很好,祥瑞你是出过辽东策之人,又在安东大显身手,军事谋略之方面堪称大家,你跟朕好好说说这吐谷浑和吐蕃!”
“陛下,吐蕃很强,这些年可谓无往不利,如今高原之上已经无其对手,尽皆臣服。自松赞改革以来,吐蕃一日强横过一日,我大唐虽与吐蕃和亲,吐蕃为我大唐之外甥国,可光靠和亲肯定是安抚不了吐蕃这种强蛮的。”
“多年的安稳后,吐蕃人已经按捺不住了,如今他们扫除了身边的对手,早就迫不急待的想要再跟我们大唐较量一下了。如今他们就盯上了吐谷浑,如果让他们占据了吐谷浑,他们就可以以此为基地,穿越祁连山,直接威胁我们的河西走廊,而河西走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链接着关陇与安西、北庭的重要通道。”
这些李治当然也是清楚的,正因此,大唐也想也吐蕃占领吐谷浑地区,所以这次才会这么直接出兵。如果大唐占据了吐谷浑,那这里就可以做为进攻吐蕃所据高原的前进基地。
既然是大唐无意于进入高原,完全消灭吐蕃,那么只要占据了这个地区,不但是对河西陇右地区的一个战略缓冲带,同时也是一把锁链,可以将吐蕃人封锁死在高原上,让他们没有向西和向北扩张的能力,甚至让他们无法再威胁大唐的川蜀之地。他们敢袭扰川蜀,那唐军就能直接杀入高原抄他们后路老家。
这就是战略上的制高点,谁都想先抢占。
当年吐谷浑从两晋之际就开始迁徙到这里,占领这个地区,在吐蕃崛起之前,一直占据这里。
隋统一天下后,开始对吐谷浑用兵,灭掉吐谷浑后设立了四个郡,但因为隋亡的太快,还未真正的彻底征服这个地方,让吐谷浑后来有机会复国。
“程咬金是员猛将,可是朕觉得这次用他为主帅有些失误。”李治叹气道。
李逍也清楚皇帝的心思,程咬金这个家伙嘛,说是个大老粗,可也粗中有细。但有的时候吧,脑子还是简单了点。
就比如说这次征讨吐谷浑,既然形势有变,那就得审时夺势的调整策略。但他偏不,他的对策很简单,以不变应万变。
率兵入吐谷浑后,就一个字,杀。
谁不投降不顺服就杀,所到之处,见人就杀,简直就是个杀人魔王。据说已经屠掉了吐谷浑好几个部落,杀了几千人。
而他偏偏是不管对方身份的,管你是贵和顺一边的,还是新可汗一边的,通通杀。
这搞的现在唐军在吐谷浑四面皆敌,吐蕃人跟唐军为敌,吐谷浑的两派人也跟唐军为敌,本来能成为唐军盟军的新可汗的人马,也一样跟唐军打起来了。
李治沉默了片刻,挥袖一叹,“程咬金这个老杀才,朕也不知道要如何说他了,也是打了一辈子仗的名宿,还是凌烟阁的功臣,按理说不应当犯此错误,可他却一味纵容手下将士杀人劫掠,搞的我大唐的西征军跟一伙强盗一样,现在整个青海之地,不管是鲜卑人还是羌人又是氐人还是吐蕃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弄的四面皆敌,寸步难行了。”
“卢国公虽是一军主帅,但有的时候也并不能完全控制麾下的将军们的。”
“那也是他的失职,身为主帅,却连麾下军队都控制不住,这样的主帅不是失职是什么?”
皇帝恨恨的给自己倒了杯茶,一饮而尽。
“朕本来打算先灭西突厥,再平吐谷浑,如此则西线无战事,大唐就可以安心的征讨东边,可现在却弄成这样局面。祥瑞啊,你刚回京,本来朕应当让你在家多休息几天的,可那边的事情实在是太糟心,你在安东的表现非常的好,所以朕就想听听你的意见,刚才听你一席话,朕觉得非常不错。”
李逍心里咯噔一下,心说皇帝这不会是想让我去青海吧?
娘的,我这才刚刚到京啊,上次离开长安,一走就是三年。出京时,老婆还没生,这回来孩子都三岁了,夫妻俩都还没顾的上亲热下呢,这不会又要打发我去青海吧?
李治起身,背着手注意着殿外的天空。
目光投向的是西北青海的方向。
“程咬金老糊涂了,又或者是在西域立了点功就狂妄了。”
“或许老将军只是自污,毕竟将士功高也并非全是好事。”
李治怒道,“你简直是胡言乱语,朕的朝廷难道还需要将军自污?偏偏就是程咬金老糊涂了,祥瑞,你愿意为朕走一遭,去趟青海代替程咬金吗?”
“陛下,臣资历不够啊,西征军十万将士,多少名宿老将,我去了岂能镇的住?臣倒是可以为陛下举荐一人,臣举荐苏烈代帅!”
李治摇头,“苏烈本就是程咬金副帅,青海如今局面也有他的一份责任。”
“那臣再举荐薛仁贵将军为帅!”
“更不行,薛仁贵的资历也怕镇不住那些杀才,而且辽东也离不开他。”
李逍心想你这是非要让我去啊。
“臣再举荐一人,绝对堪当此任,可在英国公李绩和江夏王李道宗中择一人为帅,定保能镇住西征诸将!”
李治转头盯着李逍,“你就这般不想去吗?”
“陛下,臣去了也镇不住场子啊,你还是饶过我吧!”
“罢罢罢!”李治叹气一声,甩了甩衣袖,“就以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帅,以薛万彻为副帅,召回程咬金和苏烈!”
皇帝复又坐下。
李逍便替皇帝再倒了杯茶。
“本来召你回京,是要拜你为兵部尚书的,可政事堂的相公们都觉得你太年轻了,让你再历练历练。于是让你先任秘书监,朕想着让你再兼太子詹事,帮着教导下太子,你没什么意见吧?”
“臣岂敢,而且臣在安东虽有些许功绩,但不足挂齿,兵部尚书不敢想,就是秘书监也太高了,至于太子詹事,臣如此年轻,有何德何能敢当太子之师,还请陛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