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工科生-第3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叔父所言,小侄明白。”
  相较于恩情,坦叔其实更重视这一份来之不易的亲情。张公义也好,张德也罢,张氏就是坦叔现在的最后念想。
  更何况,张沧是在他一双老眼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少年。
  当年张德,何尝不是如此慢慢长大?
  十岁入长安,一去二十年……
  物是人非事事休。
  “不管郎君如何,张氏族谱之上,大郎就是嫡长子。尔等就专心扶持大郎就是,其余郎君娘子,不可旁生心思。”
  “是,叔父其实大可不必提醒。何氏又非世族门第,连读书也没出几个灵光的,想要帮人遮风避雨是万万做不到的,也就是让大郎少受些辛苦,如此,也就可以了。”
  “能这样想,很好。”
  坦叔连连点头,“郎君不说,老夫也是知道的,那京城的皇帝如果身体还好,倒也罢了。倘使快死,顶要做上一场。到那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老夫当年辽东搏命,又何尝是自己想要,不过是退无可退,只得埋头冲锋……”
  回想年轻时候,辽东厮杀历历在目。
  “听京城的兄弟说,如今是皇后掌权,想来皇帝身体大不如前。倘使真要死了,临死之前还想咬一口,自是不会让李氏老儿得逞。”
  庙祝说的平静,对皇权没有太大的畏惧。实际上江湖人中的老油条,也大多对皇权相当藐视。一如老世族中的顶尖之辈,同样是藐视皇权。
  殊途同归的自负。
  “旧年还说指望北宗,若是平平安安过一世,倒也还好。没曾想,这乾坤倒是颠倒了过来。唉……”
  相当的感慨的坦叔一时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张德少年时在江阴的表现,坦叔只以为这是老天赏的“聪慧”“胆识”。
  现在回想起来……这他妈就是天生孽障!
  偏偏这孽障,他还得小心护着,护了二三十年,到他老的快死的当口,还得继续护着孽障生的崽子。
  一时间,坦叔觉得还不如跟着麦老哥一起死了算了。
  叮嘱过了何氏子弟,坦叔也想通了,与其指望自家郎君有点“人性”,还不如指着下一代。
  自坦叔在家里说了那一番话之后,家中女郎嘴上不说,心中却是敞亮,生了一儿半女的,自然是庆幸不已。还没有生的,则是想着早点生一个拉倒。
  “阿姊,我看还是早在怀上一个才好。”
  武二娘子在家中吃着甜品,燕窝莲子羹,剔透晶莹的甜羹,瞧着就极为有食欲。品了几口,将瓷碗放下,看着一言不发的武大娘子,武媚娘秀眉微蹙,“阿姊作甚不发一言?”
  “不发一言,一言不发,有甚关系。”
  武顺抬头看着武媚娘,一向温润的女郎看着妹妹,“倘使当年入宫,阿妹当如何?或是嫁人,又如何?”
  “这天地恁大,跟着张郎,虽说不甚圆满,却是甚合我意。”
  那些个家宅妇,行事小小心心战战兢兢,武二娘子看了就想吐。让她做那样的女子,还不如去死。
  在武汉这里,她也是有事业的人,而且地方女官编制,因为长孙皇后上台,今年入夏就陆续开始挂牌。
  管理女官的最高衙门,是挂在弘文阁名下,理论上是中央直属。固然以后随着长孙皇后下台,可能就会人亡政息。
  但这个部门的存在,武媚娘并不指望如何,只不过是方便地方行事。再直白点,不过是为了方便武汉发动妇女去参加各行各业的劳动。
  有官方背书,那末,武汉的女性官吏,就正式名正言顺,而不是寄托在江汉观察使的庇护之下。
  哪怕将来中央直属的部门废掉了,地方上的编制也是不能轻易取消的,尤其是武汉和别处不同,劳动力并非只有男性。女性同样是重要的劳动力补充,这是由武汉的经济结构决定的。
  如果两百人口中的大部分女性和别的地方一样,都成为了相夫教子的模范家庭妇女,那末,武汉的经济运行,就会当场出现大问题。
  以纺织业为例,虽然武汉的丝绸不是最好最发达的,但是编织物材料多样,门类齐全,蓄纳的纺织工人总量是相当的惊人的。
  不管是毛纺、棉纺、丝纺、编织……把一二十万女工剔除,整个扬子江的纺织业都要出现大问题。
  反过来又因为大量女工的存在,为了管理这些女工,天然需要女性官吏,这个社会基础,就使得只要武汉的女性官吏站稳脚跟,那么后继者就不需要再去担心中央的人亡政息。
  哪怕只考虑逐利,官商集团都不会“因噎废食”。
  而现在,因为长乐公主的离开,整个武汉能够在官场中呼风唤雨的女性,其实就是狗窝中的女秘书们。
  崔珏并不以实务见长,但武媚娘却是不同,她下过工地进过学堂管过幼儿写过通告,这种能里能外的事业,滋生出来的事业心自信心,会让她觉得自己活得极为有“意义”。
  这也是为什么她对武顺说“甚合我意”,天下间,除非长孙皇后让位,她自认没有武汉更是适合她的舞台。
  “自坦叔讲了那番话,我只想生个儿子,将来临老,能有个依靠,便是作罢。”
  要说读书,武顺读书极多,而且聪慧不输妹妹,但是性格相差太多,她并没有妹妹那种冲劲。
  在武顺看来,妹妹如何施展才华,也不过是依附在张德身上。都是依附,又何必区分那么多,似青鸾还是金丝雀,又有什么分别呢?
  “我儿子也要,事业也要!”
  听得姐姐没志气的话,武媚娘杏眼圆瞪,语气很是凌厉地说道。
  


第五十六章 用人
  ?    原本土狗窝的女郎还心存侥幸,结果睡一觉第二天起来,张德又跑双龙桥工地上视察,顿时断了她们的念想。
  整个狗窝内部的基调前所未有的统一:赶紧生个一男半女。
  “土方量不大。”
  视察完清淤工作之后,张德对项目负责人如是说道。
  “修整‘里河’总体而言,工程量不小。此次也是借着建桥,把‘里河’运力提一提,河堤修整妥帖的话,两岸安置工坊也是要便当一些。”
  “是这个道理。”
  张德听了连连点头,能具备这种思维,比什么都好。
  桥头主梁的基座要浇筑,水泥用量极大,加上还要修整“里河”,实际的水泥用量会长期处于高消耗。为此,在“里河”西岸,已经规划了一块区域,是用作新的水泥厂。
  “里河”本身是不通长江的,但它的北部尽头,向西还有一条渠道,勾连鹦鹉洲、白洲,就能进入长江。
  当年蒲圻县修整长江大堤时候,这条渠道在入江口是被拓宽了一些,能够数船并行,水深三丈左右,也是相当不错。只是接入“里河”北部尽头的一段,并没有作拓宽,勉强能跑两条船。
  千几百年后,“巡司河”是没有什么卵用的,但这年头,每条河的运力都是珍贵的,浪费不得。
  没有水路,纯粹靠车马拖拽,哪怕只有十里路,消耗也是不小的数目。
  “工段怎么安排的?”
  “山长是指河堤工段还是双龙桥?”
  “‘里河’河堤。”
  “苦力行用得多一些,也有北地来的工程队,都是当地官府作保。大多都在南段,用人大头在开挖土方上。”
  “北地的工程队?”
  “比较杂,甚么都有,大多都是世族的家生子。”
  话说到这个份上,老张瞬间就明白了,差不离就是狗窝里那帮娘们儿的娘家。搞不好太有太皇的门路,狗窝里的公主再怎么穷酸,娘家好歹凑几百上千号人总归是有的。
  因为各地水泥都在投产,新材料衍生出来的新岗位多不胜数。仅仅是水泥搅拌或者说抹灰工,就是一个极为缺人的岗位。而为了方便抹灰生产出来的水泥刀、抹灰刀,又需要用到钢铁,而且质量还不能太差。
  武汉两百万人口,看似多,但因为“野蛮”扩张的缘故,合格的劳动力永远是欠缺的。人才市场长期处于饥渴的状态。
  如果说外界不来打扰武汉,“地上魔都”埋头发育,其实也能将将好够用。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比如说程处弼要修筑军堡、军寨,需要用到的工程队,就不可能是西域的废物,老张无论如何,还是会尽量满足程处弼的用人需要。
  再比如开发流求,岛北的庄园、田地,都需要大量抽调技术人才和普通劳动力,纯粹靠奴工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为了维持庄园,防止土著侵扰,又不得不增加安保力量。
  哪怕亦农亦兵,也是需要合格的正规军,退役老卒之所以在全国各地都能吃香,而不是像前隋那样老卒如狗,骂人年纪大没出息就骂“老兵”,正是因为官商集团的现实载体,需要这样的人才来维持经济稳定。
  这也是为什么武汉官商集团,面对好说话的老卒,大多很有江湖气地称呼一声“老英雄”。
  不管是工程技术、企业岗位还是说社会关系,一个小小的变量,可能就会发生一连串的变化。这种变化,老张就算是三头六臂,也没可能控制住,只能说尽量引导,然后保证武汉能够持续发育。
  其它有的没的,不作念想。
  “整条‘里河’两岸清干净,能安置不少厂房吧。”
  “多肯定是多的,只是山长,若是在这里盖厂房,眼下的道路,就不够用了。”
  “盖甚样厂房,还要再琢磨一番。原先临江的工坊,那些个米粉厂还是甚么,留在那里不划算。”
  离码头近的工场,大多都是做大宗业务的。比如矿山,能靠近码头就靠近码头,这样能节省大量的运力人力。再比如粮食仓,虽说靠近水源容易受潮,但如果只是临时库存,还是越靠近码头越好。
  不管是大批量的远途贸易,还是说朝廷突然要干仗的临时征发,都能省不少事情。
  实际上朝廷征收粮赋,麻烦的地方就是把粮食运出去,路上的消耗极大,一旦遭遇政策变动,又或者出现经济动荡,底层承担粮赋的人家,根本难以抵挡这种压力。
  “山长所言甚是,‘里河’南端还有几座土石混合的小山包,若是花一二年功夫推平,不但有石料产出,还能多不少田土出来。正好附近的梯田,非常缺田土填充。”
  “这个项目,都是要忙个一二年的。”
  “那……双龙桥为何要赶进度?”
  项目负责人有些不解。
  “早点建好早点吓人。”
  张德言罢,忽地看到远处拦截“里河”的堤坝下,有个工头也在视察自己负责的工段。
  拿起望远镜看了一下,居然是李元祥。
  “这个‘李寻欢’,你觉得怎么样?”
  “是个能干事的,能吃苦。开工之后,就带着人在工地上干,没见着回江夏城。怎么,山长要调走他?”
  见张德提到“李寻欢”,项目负责人有些紧张。能够管理好河堤工段的人才,这年头都是优质人才。这其中涉及到的学问大了去了,仅仅是调动苦力的做工情绪,就是看天赋的事情。
  有的人天生就能跟人混成一团,有的人三拳打不出个闷屁,后者想要在管理岗位上发光发热,可能性不大。
  “李寻欢”还不是外行,他在工坊也做过,还混过内厂,给苦工做分班也好,还是说看图纸,都能轻松胜任,就凭这个,已经刷掉了不知道多少竞争对手。
  为了赶进度,争取一年之内就把“奇观”搞出来,工地上用人都是挑业务骨干,“李寻欢”自然属于精干人员,双龙桥项目负责人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也不可能让“李寻欢”走人。
  “嘿,好一个‘李寻欢’,不玩飞刀玩铲刀。”
  老张笑了笑,然后转头道,“不要你的人,怕甚?老夫就是问问。”
  “嘿……”
  一听老张不要人,双龙桥项目负责人顿时憨笑了出来。
  


第五十七章 狗命不同
  ?    只要入夏,武汉各行各业的业务量就会暴增。衙门的临时工,也开始忙得不可开交,能不能“转正”,就看两个季度的活计干得如何。
  除了正常的地方衙门市场公对公之外,大型采买主要还是看朝廷。每年遇到的情况都不同,比如西域要修路,就可能多要一些木材甚至石材,然后大量的装备花大价钱进入万里沙海。
  再比如可能马匪到处都是,那就需要特殊的一批军马,专门为了打游击或者扫荡用。
  贞观二十二年到贞观二十三年入夏,西域诸军寨比较紧缺的是合格好用的军犬。
  专门培育军犬衙门鬼内府管,但批次少总量小,基本只能满足京畿军府使用,最多给尉迟恭配几十条好狗。
  就算是西军想要,也轮不上。
  所以这几年兵部采买军犬,主要还是问武汉。
  哪怕是养狗,武汉也就是要比别处养得好。
  狼犬基本没有,主力是一种南方土狗,岭南极为常见的一种白色土狗,短毛阔耳,追踪能力极好,可以改良成山地猎犬。而且耐糙粮,还有不俗的耐力,配合骨粉,教养成本不算高。
  只是因为地理缘故,不是耐寒犬种。所以另外选育的一种猎犬,类似高加索型,耐力差一些,但爆发力极强,山地用也是够了。毕竟河中一带比较麻烦的地方,就是山地部落比比皆是。
  最后一种是雪橇犬,基本谈不上培养,是武汉和安北都护府一起合作的项目。最大的成本是训练费用,口粮反而是小意思,北地牧民可能吃不上几回肉,但只要被兵部采买,猎犬、雪橇犬转型为军犬,三五天吃一顿好肉不成问题。
  不过能不能成为军犬,武汉说了不算,兵部也不是直接采买,而是委托某些“专业部门”来调研,拿到“报告”之后,才能下订单。
  而这个“专业部门”,还不是官方的,属于民间机构。
  这个结构是窦氏掌控的,汉朝以来外戚辈出的窦氏,在养狗方面本就是“权威”,毕竟,窦氏不是只出皇后,也出“冠军侯”。
  因为历史和现实条件的缘故,窦氏就成为了军犬采买的掮客。
  以往军犬就是个小钱,但因为帝国疆域膨胀了一倍都不止,大部分地盘还不是沙漠就是草原,要不然就是高原和隔壁,山区更是连着山区,可正因为如此,用到军犬的地方就多了。
  大帝国再小的“蓝海市场”,总量一算,也不是小钱。
  原本在西域时,随军军犬总数量不过是三百条不到,其中一半还是准备用来当“应急口粮”的。
  但随着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狗)去做,山区追踪,人远没有好狗来得有用。长期的治安维护,一条好狗比安放三五个暗哨、游哨还要强。不仅仅是西军,乃至到后来,敦煌宫都开始有意识地常备一些军犬。
  因为当时在碛北一带,敦煌宫的“治安战”意味极浓,乔师望和郭孝恪签发的行动命令,有一段时期,基本每一次行动都要带上优良军犬。
  于是连续数年,军犬的需求量都是倍增式增加。哪怕一度出现过粮食压力,但最终还是保证了军犬增量。
  到贞观二十二年的时候,为了经略河中,专门为河中准备的两类军犬,总数量就超过了三千。
  一个月的开销,不比养一个军的地方府兵要少。如果把采买总成本都折算进去,一军两千五百人的费用,还真未必比得上三千条狗。
  一条土狗是不值钱的,但一条猎犬的价钱,就能上到十贯到三十贯。一条能听懂命令训练有素的猎犬,身价都是最少两条突厥敦马起。
  兵部采买的猎犬,想要拿到军犬资格,标准更高。
  当然这其中自然有掮客人为抬高价钱的缘故,窦氏从一条军犬身上,仅仅是采买价格,最高吃过五十贯的回扣。
  也就是说,仅仅是回扣,就是万贯的买卖。
  而除此之外,原本武汉并不怎么愿意推动的军犬专用口粮,到窦氏这里,就硬生生地在极个别地方“试运行”。
  即便只是“试点”,假假的也有五百条狗,专用口粮的价钱如何,用马眼想也知道其中的猫腻。
  借着帝国扩张的东风,窦氏玩狗算是玩出了花样,武汉虽然也从中获利,但能吃着香喷喷脆皮狗肉的,终究还是窦氏。
  而民间根本不知道,堂堂窦氏,居然靠狗赚钱……
  若非条件不如武汉,窦氏原本还想甩开武汉来单干。只是窦氏的资源,到底不如武汉,武汉想要什么狗都能弄到。针对各类型的犬种定向选育培养,也有一贯以来的专用人才。
  窦氏即便有数百年玩狗的经验,但只是专精“皇家猎犬”,跟武汉这种底子厚实人面广什么都能玩的“怪物”还是不能比。
  “今年派出去多少条小狗?”
  “已经破了三万,好兆头。”
  江汉观察使府有专门的“生产司”衙门,以往产妇生产之后,官府会送一只狗或者一只羊。
  一开始羊比狗好,但后来羊和狗都差不多,于是选择权就交给了产妇家人。
  这几年因为生活条件大大提高,养狗就成了主流,愿意选狗的就是多数。一年自然生产的新生儿大概三四万,入夏就破三万,这说明在武汉出生的婴儿,已经有三万。
  尽管和以往不同,如今在武汉生产的产妇,未必就是武汉人,很有可能是从成都来的,也有可能是从襄州来的,甚至还有从广州来的。
  没有别的原因,实在是在武汉生产的存活率更高。
  有条件的,都愿意去大城市的大医院。
  更何况,全国真正有医院的大都会,拢共只有三个,哪怕是苏杭淮扬,也没有武汉这么齐备。
  “居然有三万?”
  “有不少都是外地来的,也领了狗。”
  面对张德的疑问,“生产司”的人解释了一下。
  “这不合规矩吧。”
  “都是掏钱买的,算是求个安心。”
  老张先是一愣,随后才明白过来,这大概是产妇家人塞给武汉的“红包”,只不过换成了买狗这个形式。
  


第五十八章 狗官
  ?    两百万人口的城市,且不说城市的阶层分布如何,仅仅是要维持两百万人口的稳定,就已经是相当考究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
  贞观朝以前的经验,也就是百万人口。这差不多就是农耕条件下的极限水准,超过这个数量,每增加十万人口,需要配套的各种官吏、服务人员、资源……就不是按照十万人的规模来增长。
  归根究底,在农耕时代的各种工具水平约束下,交通物流是有物理上限的。牛车不可能拖拽十吨二十吨的货物,乌篷船不能像重载列车一样污污污几十公里,土地产出也不会跟撒了金坷垃一样亩产一千八。
  再加上官吏选拔需要的制度建设,背后隐藏起来的教育筛选,种种条件多重作用之下,才演变成了长安洛阳这种典型的古代帝国都城规模。
  当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才能随之而变,于是就能扩充城市人口,两百万、五百万,乃至千万人口规模的超级都市。
  但即便是老张非法穿越之前,真正能够流畅运转百万城市人口的国家,也依然是少数。
  这也是为什么当武汉人口踩在两百万这个数量上的时候,不管中央还是地方掌控教育的巨头,无论他们愿不愿意,都认可武汉把教育权下放,甚至还进一步普及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现实需要会倒逼制度变革,这不是某条工科狗的个人意愿,而是两百万人口的“集体意志”,哪怕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可能仅仅是武汉官商集团的精英。
  但是,想要阻挠这种“自然而然”的变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要么和武汉两百人口打一仗,通过暴力手段来强行抑制,要么就只能放任自流。
  贞观二十三年早就不是贞观一二三年时期的“一穷二白”,已经颇为有些家当的地方巨头,跟武汉这帮臭土鳖火并,大概是不情愿的。
  倘若朝廷自己下场,他们倒也愿意推波助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什么都没有,吆喝两声助威也是可以的。
  那么,当选择妥协的时候,“道德”上就会出现滑坡,尤其是精英阶层。其心理转变,大概就是从鄙视土豪变成和土豪共存最后变成和土豪勾结……
  正如窦氏玩狗,就是这个套路。
  没有武汉,他们玩狗不如玩蛋。
  但有了武汉,他们玩狗,就能玩出开元通宝,玩出贞观银元,玩的就是一笔笔货真价实的钱。
  尽管干得事情实在是上不得台面,做“掮客”,原本是窦氏比较鄙视的事情。
  然而看在开元通宝的份上,只要钱到位,出来卖都行。
  窦氏在贞观朝除了出驸马、太常寺卿、民部尚书之外,捏着鼻子,在洛阳宫,也拿下了“狗监”的位子。
  整个大唐能被堂堂正正称作“狗官”的人家,只有窦氏。
  当敦煌宫新的一批军犬采购清单上报之后,窦氏当打之年的精英子弟,陆续抵达了武汉。
  其中就有前民部尚书窦静之子窦孝正,放各堂口窦氏圈子里,窦孝正都算得上正牌窦氏精英。皇亲国戚、功勋之后、豪门公子……总之,江湖地位放中央勋贵圈子里,也是不怵哪路豪强。
  窦孝正老子死得早,“穷人”孩子早当家,原本混个草原出口贸易,在河东河套,窦氏基本盘还是不错的。只可惜,窦氏别人都可以,偏偏窦孝正不行。
  因为窦孝正他老子窦静当年狂喷蛮子,“臣闻夷狄者,同夫禽兽,穷则搏噬,群则聚鹿,不可以刑法绳,不可以仁义教。”,当年窦静就是这么直接,跟温彦博打过配合,也给长孙无忌打过下手,是个左右逢源但嘴巴很甜的老哥。
  就凭窦静这么喷,给李皇帝做了忠犬爪牙的李思摩,就没可能给窦孝正好脸色,于是乎,“穷则思变”,窦孝正北上不行就南下。
  还没到南方呢,就听路上的武汉老哥时常感慨“老子真是日了狗了”,这让窦孝正茅塞顿开,为什么我不尝试日狗……不是,玩狗呢?
  原本寻思着,就是为了生存,人是要生活的嘛。
  只是万万没想到,做了“狗官”之后,这小日子还真就不一样起来。偶然年入破万之后,窦孝正虎躯一震,心说这日狗的买卖要得,年入破万之后,还不得换个小目标?
  窦孝正心想我先定个小目标,比如挣它一个亿。
  日狗想要挣一个亿,难度系数不小,于是窦孝正又寻思起来:为什么我不从武汉多搞点狗呢?
  然后窦孝正就以“狗官”的身份,跟兵部接了头,还通过窦氏的关系,跟驸马圈拉了家常,跑去太上皇那里蹭饭办年会的时候,认识了郭孝恪。
  老郭除了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国之外,相声也说得好,拍着胸脯就表示,老夫在西域怎么说也是二把手,日狗这个事情,老夫比你熟。
  二一添作五,看上去亏了,但窦孝正的收入当年就翻两番。
  谁叫兵部在敦煌宫做了“试点”呢?
  狗也有了专门的口粮,这上哪儿说理去?
  只是军猎犬终究只是“高端市场”,想要赚更多,还是要看“冲量”,于是窦孝正到武汉转了一圈做了考察。
  市场调研之后,窦孝正又寻思起来:武汉妇产科这么发达,为什么我不把外地的孕妇产妇送来武汉呢?
  这生意是典型的“一鱼两吃”,既赚了“掮客”的佣金,还通过武汉的地方政策,卖狗赚钱。
  毕竟只有武汉“本地人”才能免费获得官方指定认证小狗一只,而外来待产的孕妇产妇,就没有了这个“福利”。
  窦孝正在赚取“待产”介绍费的时候,顺道宣传了一下武汉的政策,这多少让孕妇家庭琢磨着,不能让人小瞧了去。
  再说了,买狗得掏钱,怎么地也算是为“地上魔都”事业添砖加瓦。
  至于狗的来源,买就完事儿呢,买狗还管狗主人是哪里来的?
  玩狗的高端市场和大众市场让窦孝正盘活之后,贞观二十三年入夏之后西南新政,让窦孝正又看到了“商机”,于是乎,“狗官”按捺着激动的心情,找上了某条忙得不可交,听到“狗官”来意之后一脸懵逼的某条工科狗。
  “孝正,照你的意思,莫不是要在矩州养狗?”
  “如今‘狗监’没甚意思,这光景,西南既然要开茶马道,有马就得有狗,山高路远的,这林子里还有豺狼虎豹熊罴猪猡,有狗没狗,这是两回事啊。再说了,我也打听清楚,皇后拿捏着冉氏,这西南的营生,那就不姓冉。”
  “……”
  为了养狗,你他妈还真是挺拼的,不愧是“狗官”。
  虽说老张觉得这事情很蛋疼,他堂堂江汉观察使,专门跟人讨论怎么养狗,这实在是有点滑稽。
  只是窦孝正说的不差,山区行动,狗当真是必需品,关键时候,就是口粮。虽说好狗难求,但大差不差训练出来的猎犬,凑合着用,也是绰绰有余。
  茶马道上的山獠、土蛮极多,有些小寨子冷不丁会出来搞一把活,靠人来警戒,远不如狗好用。
  思来想去,老张觉得这玩意儿也算是双赢,狗利国家生死以嘛。
  于是老张便道:“武汉养狗场,孝正若是能弄几个官帽子来,这事情,便好办。”
  “包在我身上!”
  窦孝正胸脯拍的震天响。
  


第五十九章 狗局
  ?    “这养狗的官,你也想着弄几个?”
  崔总编从隔壁捧着一碗莲子羹,抽空过来吐个槽。
  横了崔珏一眼,老张一把夺过她手中的莲子羹,胡乱吃了两口又还回去:“你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养狗的官怎么了?狗官就不是官了?只要能入体制,到时候换什么位子不要便当些?”
  这几年成立的衙门茫茫多,还有各种半官不官的民间组织。也就越发地体现出编制的重要性。
  就算是狗官,有了官帽子,将来调离什么部门,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但是没有官帽子,这事情就难办。
  属于零和一的关系。
  “说来这窦孝正也真是不简单,他是窦氏二房出身吧,才几年,竟是出手如此豪阔。较之李景仁,也不遑多让。”
  自顾自找了个座位坐下,崔总编好奇地看着张德,“阿郎,你说这养狗,当真有恁多赚头?”
  “想甚么呢,窦氏是皇亲国戚,去年窦诞过世,太皇还出来转了一圈。不拘皇族世家,窦氏多有联姻,你当谁都能养狗不成?就说这‘狗监’,原本是内侍把持,这几年不就落在窦孝正手里去了?”
  “他如何腾挪,还不是要指着武汉吃饭?”
  “话是这么说,但他不是蠢人。”
  顿了顿,老张感慨道,“他是知道武汉很稀罕官帽子的,‘狗监’怎么说也是朝廷正式的衙门,这光景窦氏亲近长孙皇后,要推动‘狗监’扩增,理由也是极为充分。外朝窦氏子弟不少,加上早年出过民部尚书,还有太常寺卿,不拘皇族朝官,都会卖几分薄面。”
  “那合该他赚这狗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